古装化妆小游戏,有没有数条衣服的古代人打扮小游戏叫甚么名字
作者:本站作者
1,有没有数条衣服的古代人打扮小游戏叫甚么名字
2,古代化妆小游戏大全有没有好玩点的款呢给我介绍两个吧
化妆的你可以试试www.smdqq.com/l9的给克里斯汀化妆,给章子怡化妆,虽然不是古代的,不过我觉的更好玩,你可以去试试,应该会喜欢的,不得不说现在化妆游戏真是火啊,我昨天竟然看到隔壁家的阿姨在玩,诧异的笑了~~
3,古装娃娃换装小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都是女生爱玩,因为女生都爱美都喜欢化妆,所以他们会玩这类游戏及较多。不过我有一次在www.***.com/l9上夜玩过化妆类的小游戏,我刚开始不太会玩就乱画一气,把人物搞得和小丑一样,还是挺有意思的。我可以你们一样可以的,其实这个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游戏好玩都可以尝试的。
4,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妆的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今日美妆博物馆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壹 敷铅粉】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贰 抹胭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神都龙王》中杨颖的红妆【叁 画黛眉】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肆 染额黄、贴花钿】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伍 点面靥】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点面靥【陆 描斜红】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柒 涂唇脂】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红楼梦》里的姑娘们是怎么化妆的。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忙来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的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开的一支并蒂秋蕙用竹剪刀铰下来,替他簪在鬓上。这一段出自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调笑夸赞平儿时,被凤姐撞破。凤姐乘着酒意打了平儿,平儿委屈得哭花了妆,宝玉终于得了机会在平儿面前尽一尽心。我们的宝二爷有个“爱红”的毛病,就是喜欢吃胭脂(包括胭脂盒里的和…丫鬟嘴上的…),这胭脂都敢入口了,卸不干净想必也对皮肤伤害不大。前面那段引用文字一带而过地提到了平儿洗脸,也就是卸妆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回中,曹雪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宝黛湘三人晨起洗漱的过程。宝玉又复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翠缕进来伏侍梳洗。湘云洗了脸,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就势儿洗了就完了,省了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着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撇嘴笑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宝哥哥用妹妹们的洗脸水,是不是很高端的香艳?回神!这段的重点是——“香肥皂”。清朝时,肥皂等清洁洗浴物件早已经比较完备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孙思邈可以算是唐朝人,唐代已是如此,清代化妆品的发展更是可见一斑。贵族们的清洁技能满足了日常需求后,就有了更雅更奢的追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古代贵族们生活里的精致,恐怕已经超乎了现代人的想象。《红楼梦》中有不少相关细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贾府一大家子在藕香榭赏菊花吃螃蟹一回,蟹肉油腻,提早预备来洗手的东西是“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跟我念,“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定语都有九个字,随意感受下。是不是想把家里的蓝月亮威露士都扔了?!我国传统化妆品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一般,一直在走绿色护肤路线,所以卸妆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知道用矿石粉末在面上进行彩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是着意对面容进行修饰。我国古代女性的面妆美容活动自先秦时代初具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末五代、北宋前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发展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到清代中后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化学类美容产品逐步取代。由于题主问的是卸妆而不是化妆,古代化妆什么的我就只提一下化妆品的原料好了(其实是你不懂快承认吧懒汉子!)各朝各代女性化妆的风格和技艺都不大相同,但是人只有两只眼睛一鼻一口,也只能在这个地界做文章,所以化妆的几个方面基本上现代女性差不多,也可以分为:基础护理、打底、唇妆、腮红、眉妆以及其他几种奇奇怪怪的装饰手法(花钿、面靥、鸦黄、额黄等)。基础护理的面脂和面膏基本上是用动物油配合中草药制成的。底妆也就是“粉”,有米粉、胡粉(铅粉)、紫茉莉籽粉三大类。米粉是用米作为主要原料碾磨成粉。后来铅粉的毒害被人们发现,铅粉就被嫌弃了,上流人士都在追求可持续性护肤,于是铅成了使妆粉不固结的添加剂,主要原料还是精挑细选的各种米。有人记下了慈禧太后专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极其精细考究,在新上市的白米外还要加上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壮哉我西太后,深谙百年之后紫色隔离修容秘法,不愧是美容养颜界地位最高的人。紫茉莉籽粉,基本上明清才出现,就是我们宝二爷藏着的那种,据说饱含VCVE油酸亚油酸氨基酸什么的,对护肤大大滴好。另外,粉妆里较常用的还有鹿角粉、蛤粉、滑石粉、珍珠粉,还有传说中水银做的银粉和金龟子做的金粉。口脂唇脂一开始使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来制作,汉代以后发明了胭脂,是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紫茉莉、紫铆等红色染料的汁液混合其他原料制成。即可点唇,又可涂面。腮红什么的基本就是胭脂,如上。红色的玫瑰、蔷薇、石榴花等亦可做胭脂。画眉用的眉墨,石黛、青黛、螺子黛、黛黑、铜黛、螺子黛等等,都是矿物。以上化妆品的特点就是——看起来又好卸又不伤皮肤啊!甚至古人贴花钿用的胶叫“呵胶”,鱼鳔治成,卸妆时热水一敷就下来了。综上所述,古代的女人卸起妆来真的比今日的我们轻!易!许!多!于是,古代卸妆洗脸比起化妆可说的就少了很多。最早人们用来洗脸的是淘米水,《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就是温热的米汁。唐代时,发明了澡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澡豆的制作方法:“令人面手白净澡豆: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白芷、芍劳、白术、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鸡子白、面,右贰拾味先以猪脂和面暴令干,然后合诸药捣筛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王寿的《外台秘要》将“面脂澡豆”单列了一卷来说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讲到澡豆制法:“十月采荚(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另外还讲到“洗面、涂擦、按摩”等诸多方法。结论:由于古代女人所用化妆品的特性,卸妆时,用澡豆或者肥皂正常洗脸就可以了。另外,戏曲的妆容比较特殊,面部需要用到油彩,是不溶于水的,故而古时卸戏曲妆一般使用麻油、菜油、花生油。古代女子,大多以白为美,为了美白,路子野得很。要么白,要么白死。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口味极重,俗称“鳄鱼粪”。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新鲜的鳄鱼产物,风干后混合淀粉,琼鸟的粪便,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款利器,名字非常好听的,叫飞云丹,主要材料是水银,有毒……据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对此物极为着迷。服用一颗,脸色能白好几度。当时的姑娘们,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死不可怕,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还有残忍的,放血!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而是用水蛭来放血。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会让专门的医师,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人见人怜。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实操起来有点复杂,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它就是铅粉,一抹就见效,想白哪里白哪里。当然,副作用是有毒易死……看来,做个美女着实不容易,尤其在古代。
5,古装美女的小游戏除了彩虹堂有什么
6,古代换装小游戏的热门游戏
00:00 / 00:15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7,4399小游戏之古代化妆谁给介绍下
这问题还是我来回答吧,你说的这个【白金会。VNIAO 游戏真的很不错的,信誉很不错的,很流畅,画面很清晰,就说这么多了。
8,想玩古装美女的小游戏要那种属于女生的小游戏
这里有很多古装美女的小游戏 http://www.8luobo.com/tag/guzhuangmeinv/ 拔萝卜女生游戏网有很多适合女生玩的小游戏。。。
9,古代公主化妆小游戏 有哪个公主的啊好玩吗
我玩过唐朝公主化妆小游戏,感觉很不错啊。推荐你上www.w8178.com玩啊。不同的公主要搭配不一样的服饰,所以我们要考虑清楚哪款服饰才适合了。楼主可以去玩玩看哈,希望你玩的开心吧!!阿sue化妆、长发公主化妆舞会、给白雪公主化妆……这几款都蛮热门的可以玩玩看。在百度里搜一下就会出来的,要么直接在美眉玩小游戏的换装合集找,可以随便玩的。
10,古装装扮类小游戏有化妆游戏比较多的网站吗我很喜欢化妆的游
化妆游戏我看我妹妹经常玩的,她经常在www.ld1t.com/l9里玩的,她去的这个地址还是我推荐的,一个专门玩小游戏的网站,,你可以到里面找找,里面化妆的游戏是很多的。古代化妆游戏应该是有的,你去逛逛吧。
11,彩虹堂里可以画画画的最好的一个游戏是什么
那要看你个人喜欢什么了,大多数人都喜欢彩虹堂的服装设计馆,如果你是一个服装设计爱好者,你就可以去玩这个游戏。彩虹堂里除了服装设计馆外,还有别的:如果你爱好涂鸦,就可以去玩“彩虹堂涂鸦馆”、“做个超级画家”;如果你喜欢画黑板画,就可以去玩“彩虹堂黑板报”。想玩什么自己看看吧该网站创办于2005年,有一帮非常固定的铁杆fans,彩虹堂的游戏评论功能做的很好,提供女生、换装、化妆、做饭、休闲、创意等小游戏。 第一个原创游戏是古装3d娃娃画画的话,超级画家和彩虹堂的涂鸦馆都是不错的。主要看你喜欢哪个。还有就是彩虹堂服装设计馆,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我也很喜欢= =~~于是还有就是黑板报了,感觉不错,我个人更倾心服装馆和涂鸦馆。因为超级画家要先涂白,而且线条局限化,黑板报也不错但是上色难。新手可以尝试黑板报,涂鸦馆的话要先熟悉界面。
文章TAG:
古装化妆小游戏 有没有数条衣服的古代人打扮小游戏叫甚么名字 古装 化妆 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