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上映4天票房仅1200万 天子令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主要是避免过早过多树敌,并且能让自己日后的登基显得名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主要指的就是曹操。东汉末年,刀烟四起、群雄逐鹿,客观的讲,谁都没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能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就给了其他实力不济的小诸侯听命于自己的理由,毕竟皇上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至少不会联合其他诸侯来打自己,这一点在群雄乱战的局面下尤其重要,否则“枪打出头鸟”,实力越强就越有可能被群殴。

古人还是讲究君臣之道的,虽然造反篡位的事屡屡发生,但大多都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能避免被后世辱骂。比如在地下挖出了个碑、鱼肚子里发现个纸条,再或者就是小孩的童谣什么的。曹丕称帝就是让刘协再三让位后才接受的皇位,还给了人家一个“献帝”的谥号,意思就是皇位是人家主动献出来的。

“挟天子”真是绑架天子的意思吗?

“挟天子”真是绑架天子的意思吗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一国主宰、九五之尊的汉献帝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十分悲催的人物,先是被奸臣董卓立为了傀儡。后来司徒王允用美人计成功的说服吕布和董卓反目,并除掉了董卓,汉献帝自以为从此可以大权独揽高枕无忧了。然而,不曾想刚脱离虎口,又掉入了狼窝,由于王允不接受董卓旧部李榷、郭汜等人的归降,导致了李榷、郭汜等人孤注一掷再次起兵反叛。

这次反叛的结果就是王允被杀,汉献帝先后成为了李榷、郭汜手中的玩物。公元195年,由于李榷、郭汜两人分赃不均导致双方在长安城内进行了火并,汉献帝刘协趁乱在太尉杨彪以及朝中忠于皇室的一些大臣的保护下趁机从长安逃回了洛阳。回到洛阳之后的汉献帝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身边根本没有一支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

就在这个时候,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成为了第一个率军进驻洛阳护驾勤王的诸侯,这让汉献帝仿佛看到了汉室中兴的希望。针对曹操这一个极不寻常的做法,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听从了自己首席谋士荀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然而,历史事实真的如此吗?曹操将汉献帝放在自己身边真的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其实不尽然,真实的历史令人大跌眼镜,只因为真相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汉献帝不是傻瓜,在曹操借口“军中无粮”强迫他从洛阳迁都许昌的那一刻,这位时年15岁的少年立刻就产生了一丝警觉:“这位看似忠贞护主的曹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呢”? 虽然,曹操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多多少少印证了汉献帝的猜想,可是曹操终究还是秉持了所谓的“君臣大义”,在天下万民面前依旧尊奉汉献帝刘协为正统皇帝,给予了汉献帝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曹操控制汉献帝,固然有一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分在里面,可是双方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印证。首先,曹操在每次朝见汉献帝的时候,身边都会带上很多甲士,这些甲士的作用毋庸置疑就是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如果汉献帝是曹操傀儡的话,那么皇宫之中必然也都是曹操的势力,曹操再带甲士进宫不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吗?那么,有且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曹操并没有控制汉献帝,在汉献帝周围依旧还存在有很多忠于“皇帝”的势力存在,在这些势力面前曹操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选择和汉献帝之间的“君臣合作”。

其次,作为政敌的刘备和孙权在公元221年和公元229年先后称帝,可是作为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北方,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的曹操却至死没有称帝。并不是曹操不想称帝,也不是曹操没有能力称帝,毕竟在那个时候曹操的很多部下都已经有意无意的暗示曹操上乘天意,下顺民心改朝换代登基称帝了。可是,曹操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假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

其实,在曹操的内心之中还是认可汉献帝的,毕竟打着“汉献帝”的名义已经让曹操在这乱世之中得到了太多太多。而且自己的三个女儿也都成为了汉献帝的妻子,如果再将汉献帝仅有的皇位拿走的话,这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行为难免会受到后世的诟病。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开场白中曾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是无非都是为了“名利”二字。

曹操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败袁绍,擒吕布,破乌桓,定辽东,桩桩件件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他可不想在晚年落得一个“欺主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曹操在和汉献帝的接触过程中一直都是小心谨慎,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可知,曹操作为汉末乱世之中的枭雄之一,其之所以会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之外,曹操更看重则是自己百年后后人对自己的评价,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名声”。

为什么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晚年又反对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一点,“挟”的意思是“挟持”,这话是不能放在场面上说的。故而曹操阵营中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话,他们用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就是尊奉天子号令那些有不臣之心的臣子,这就冠冕堂皇,挑不出毛病。倒是《后汉书·袁绍传》中记载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那也只能是暗地里的建议,才会说的比较露骨。

而我们现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三国演义》中其他阵营的人这么说曹操,都不是曹操和他的属下们自己说的。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言归正传来说说荀彧了。荀彧是曹操早期非常倚重的谋臣,出身名门,被称为“吾之子房”,将其比作汉初张良,足见智谋之高。他在曹操阵营内部争论是否要迎奉天子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认为迎奉天子有利于曹操凝聚人心,稳定大局。

最后曹操听取其意见,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曹操成为汉朝丞相,从此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而汉献帝也与曹操阵营绑在一起,“荣辱与共”了。故而,荀彧支持“奉天子以令不臣”既是为曹操的战略考虑,也是他忠于汉室,希望汉室复兴的表现。但是,曹操阵营的文臣武将却不是一条心。绝大多数的曹操亲信都是只知曹操,不知汉献帝,唯曹操之命是从。

甚至出现了诸如夏侯惇这样耻任汉职,只想要丞相府官职的人。同时还有另一批,虽然人数极少,但他们心向汉室,至少是希望维持汉王朝正统地位的臣子,荀彧就是其中代表。后来荀彧为什么要反对曹操?因为曹操要称魏公,加九锡。这点为什么这么重要?还要源于西汉建立之初的白马之盟。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逐步除掉了几个异性王,最后与群臣定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原则,是汉王朝维持下去的基础。

只有刘姓宗亲才能封王,其余臣子即使有功,最多封到侯爵。做到公爵就已经“僭越”,只有西汉末年王莽曾经获封“安汉公”,曹操称魏公,已然是在走王莽走过的路,王莽最后篡位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荀彧为了汉室安危,不希望曹操会逐步走上篡位之路,才会旗帜鲜明的反对。另外,加九锡也是一样,那是九种超过一般臣子规格的仪仗,获得九锡,就是在群臣之上,与皇帝的区别越发减小,“君不君臣不臣”。

荀彧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因为那时候汉室的利益与曹操集团绑在了一起,既帮助汉室又帮助曹操。而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则是因为称魏公是汉室与曹操集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时候荀彧选择了挺身而出保护汉室利益。但是,因此也损害了曹操集团的利益,成为了曹操专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荀彧对曹操“没用了”。但他的位置太高,公然站在曹操对立面势必不能让曹操容忍,所以荀彧只有一死,既让曹操舒心,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为什么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说诸葛亮挟刘婵以令蜀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诸葛亮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挟持”的是蜀汉后主刘禅。虽然两人都将天子当作摆设,但给人的印象一好一坏,个由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后人谈起诸葛亮时,说他“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句话很有趣,“专权”和“行君事”,表明他握有绝对的权力与地位,却“不失礼”,也不做非分之想,或者就是有非分之想也不会让人识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令了谁?无人听令的献帝还有存在意义吗?

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准确的,这个说法是攻击曹操的人说的。按照曹操的说法是“奉天子”。当年汉献帝是没有实力了,但他还有天子的名分,天下还有很多心向汉室的人,用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还可以号召团结大部分人,同时自己还拥有大义的名分。当年,各路军阀包括袁绍都没有长远的政治目光。袁绍的手下谋士沮授就劝袁绍把献帝接致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认为汉献帝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是个累赘,拒绝了沮授的良策。

而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向曹操建议:“奉迎天子都许(许昌)”,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把汉献帝迎进了许都。这样一来,曹操就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可以用朝廷的力量封官许愿。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对手是反贼。天下所有还忠于汉室的人包括他手下的荀彧都尽心为他效力。这使曹操在政治上占尽了上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江山,董卓“挟天子”为何不能“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柄双刃剑: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诸侯打蒙圈;玩砸了,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么,同样都是以皇帝名义号令天下,董卓为何会失败了,曹操为何会成功呢?这个问题要先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政治手段的意思讲清楚。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时期最早提出这个政治口号的人,是袁绍阵营的沮授和曹操阵营的毛玠。

但是,沮授和毛玠也并非是这个这种操控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批设想者。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就干过这种事。当时管仲提出的政治口号叫【尊王攘夷】。也就是把洛阳的周天子供起来,并以周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不服天子的叛逆。后来宋襄公和晋文公看见这招太好使了,纷纷学习之。这便有了后来的春秋五霸。再到后来的秦末,刘邦也学会了这招。

当项羽把义帝杀掉后,刘邦就号召天下诸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征讨项羽,天下诸侯又是纷纷响应之。说到这里,有心之人应该就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了。无论挟天子还是奉天子,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都需要先把天子奉起来,若权臣挟天子而不奉,那跟乱臣贼子还有什么区别?反而会落下把柄予人,给诸侯们一个清君侧的口实,对自己进行讨伐。

当年的项羽,东汉末年的董卓,他们就是挟天子,但是却不奉。项羽直接杀了义帝,董卓把汉少帝给废了,拥立汉献帝。结果都激怒了诸侯,招致诸侯的一致讨伐。这就是玩砸了,玩臭了的典型。因此,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挟而不奉。他怕众人不服,为了立威,废少帝而立献帝。原以为能靠这招吓唬住不服他的人。

结果这反而给了关东联军讨伐他的借口!这个借口就是皇帝是什么身份?你董卓说废就废?后来袁绍更是直接质疑汉献帝的合法性,认为他不是汉灵帝的儿子,根本不具备法统。今西名有幼主,无血脉之属,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裴松之注三国志·袁术传》再后来,袁绍直接放了个大招。他认为董卓能废立天子,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袁绍也打算立一个天子,拥立身为汉室宗亲的幽州刺史刘虞继位,准备另立中央,试图将董卓和汉献帝边缘化。

只不过袁绍的企图,立即遭到了袁术、曹操等人的坚决反对。当然了,袁术和曹操反对的原因不一样,这里不细说了。总之这一闹剧就是董卓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因为挟持皇帝占到半点便宜。丢了大脸的董卓认为,干脆把汉少帝那个累赘杀了算了,断了袁绍的念头,加强汉献帝的继承合法性(没有继承人了)。然后董卓一杯毒酒弄死了汉少帝,结果又给自己身上惹了一身骚。

天下诸侯一看,好你个董卓老贼!你是先废皇帝,现在再杀皇帝,你怎么不上天呢?因此,外地诸侯们也就更不拿董卓当回事了。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王允设连环计杀掉。接替掌权的王允、吕布,以及后来掌权的李傕、郭汜。这些人要么是有志气没实力,要么是有实力没志气。总之就是都没有能好好的利用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白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兴平二年(195 年),李傕郭汜混战。双方都要抢夺汉献帝,于是双方相攻数月,百姓死伤无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汉献帝认为长安不能再待了,便在他老丈人董承的护卫下逃出了长安,路上一路狂奔,毫无皇帝尊严可言。建安元年(196 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汉献帝入驻洛阳,抢到了汉献帝这面政治大旗,也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接下来,曹操就给那帮草根军阀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了什么叫手段。首先,曹操以洛阳残破为由,建议汉献帝迁都许昌。因为许昌是曹操刚刚从袁术手上抢过来的地盘,经济情况较好。汉献帝认为可以,便心甘情愿的随曹操到了许昌。然后,曹操以许昌为都。但是!他自己从来不驻在许昌。也就是说,曹操的大本营仍然在兖州,只是汉献帝在许昌而已。

这就避免了别人的非议,说他整天挟持皇帝。后来,曹操攻下邺城后(袁绍大本营),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邺城,许昌那边他就不怎么去了。再后来,曹操称魏公、魏王,也都是在邺城受封的。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虽然依旧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但是曹操却不敢动他的皇位,也不动摇献帝在许昌的权威。即便是董承、伏完等人阴谋诛杀他,曹操也都是只诛杀谋臣,杀贵妃、皇后。

因此,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的皇位,诸侯自然也抓不到他的把柄。如果连诸侯都抓不到把柄,天下士人是不是就会重新的团结到献帝身边?典型例子,颍川荀彧就是代表。荀彧早年投曹操,当汉献帝被迎接到许昌后,荀彧就一直陪着汉献帝身边。他才不会去邺城呢。有了荀彧这面金字招牌,其它的士族也是纷纷集中到曹操身边。比如官渡之战时,河南士族倾囊相助,为曹操能够打赢袁绍,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后勤保障。

当然了,仅做表面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曹操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还在于他的实力够硬,运气也够好。官渡之战,袁绍就以曹操是汉贼的名义兴兵讨伐他。结果曹操运气逆天的好,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十一万大军。其后六年,曹操消灭袁氏一族,统一了北方七州之地,天下土地五分之三归归于他。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底气,也就是愈发的足了。

比如说,荆州刘琮、汉中张鲁。压根就没有做什么有效的抵抗,荆州和汉中就向曹操主动缴械投降。这其中的功劳,除了曹操势大之外,曹操挟汉献帝的天子之威,逼迫荆州和汉中士族投降,也是原因之一。备注:荆州刘琮、汉中张鲁,再加上当年的南阳张绣,此三人就是因为天子之名,被迫向曹操投降。说到这,可以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质做个剖析了。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的其实并不是令诸侯本人,而是诸侯的手下人。曹操根本就没打算用汉献帝号令诸侯,他要号令的对象其实是诸侯的手下。比如说,当年张绣与曹操有仇,打不赢又不知道怎么办,他手下的鬼才谋士贾诩就跟张绣说了: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现在很在意信誉。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让他彰显自己宽厚大度嘛!于是张绣去了。

曹操放了他一马,张绣也让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次有成就感。再比如荆州刘琮,他父亲刘表刚死。他的妈妈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荆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人,就都劝他投降。于是荆襄六郡(还有一个被曹操攻占了)就直接归了曹操。刘琮当时想不投降也没有办法,因为荆襄士族都愿意归到汉献帝的大旗之下,刘琮一个人反对没用,搞不好还会被底下的人造反,直接把他给干掉。

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东吴。当时东吴有过著名的战与降之争论。张昭与诸文臣们皆主降,理由是曹操以天子名义讨伐,我们抵抗就是乱臣贼子。以鲁肃和周瑜为代表的武将都主战,因为都世受孙家恩惠,不想就此断送了孙氏的基业。但是想抵抗,那得有理由啊。周瑜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的理由便是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复制了当年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老套路。

面对文武两派的争论,孙权犹豫不决,他不想降,不想丢掉江东基业。但是他架不住底下的大臣要降,他怕承担后果。最后是后在鲁肃的晓之以理之下,孙权是做了必死之心之后,才下定决心跟曹操开战的。(鲁肃跟孙权说,张昭他们投降,仍然可以出仕当大官。而你孙权要是投降了,估计你连人身自由都会丧失,当一辈子傀儡)由此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那些内部不太稳定的诸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杀手锏!毕竟跟着皇帝混比跟着军阀混,这档次高太多了。

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那些内部比较团结的军阀,就没什么用处了。比如刘备集团。总的来说吧,董卓挟天子的失败,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董卓太龊,挟而不奉,他自己对天子都不恭敬,凭什么要求诸侯奉天子?二嘛,董卓死的也确实有点早。还没开窍呢,就被吕布给杀了。说到底,他就是土鳖军阀,手握天子,却没把天子的政治优势用到实处。

并且他还管不住底下的人,被自己的人给一刀砍死了。而曹操的成功,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早期挟天子,但他也奉天子(曹操有歹心,那是后来的事)。只要他奉了天子,诸侯就没有反他的理由,士族也愿意替他镇场子。于是北方便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他们都以汉朝天子为核心,向心力非常之强。

远比那些没有向心力的土鳖军阀要强的多;第二嘛,就是曹操活的久,跟他同时代的军阀,除了刘备以外,都被他给熬死了。并且他的文治武功也确实了得。真理靠拳头说话,曹操的拳头够硬,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功了。如果说曹操命薄,也像董卓一样挂了。他在历史上必然也是个失败者。这个道理用吃鸡圈的一个道理来总结就是——剩者为王!。

如果曹操没有得到“挟天子”的机会,而被刘备得到了,那么刘备有可能实现汉室再兴吗?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曹操没有得到“挟天子”的机会,而被刘备得到了,那么刘备有可能实现汉室再兴吗?山野老人可以武断地告诉题主:就算刘备有了“挟天子”的机会,刘备也不可能实现汉室再兴!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列举三个理由。一,汉献帝是个烫手山芋,不是谁都敢拿到手上的。在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之前,袁绍阵营里的人也有人建议袁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身边。

袁绍也有这个想法,而且很着急,担心被曹操抢先接走了汉献帝。正当袁绍准备行动的时候,又有手下对袁绍说:“汉献帝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假若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身边。你有事情得早晚向汉献帝请示汇报,如果你早晚向向汉献帝请示汇报,你自己还有什么权力?你如果不向汉献帝请示汇报,就有人指责你轻视汉献帝。”袁绍听了,放弃了迎接汉献帝到自己身边的想法。

其实,刘备有机会将汉献帝迎接到自己身边,可惜,刘备没有这个胆量与本事。刘备在许昌的时候,曹操让汉献帝认了刘备这个皇叔。之后,汉献帝的国舅爷董承受汉献帝的指示,让董承联系刘备,联手驱逐曹操。这等于说汉献帝主动送怀入抱,可惜刘备见了董承,知道了来意,却是胆战心惊,最后寻着机会逃离了许昌。如果这时刘备有胆量迎接汉献帝不是一个天赐的极好机会吗?可惜,刘备不敢!二,刘备没有驾驭人才的本事,他手下的那些人,刘备一个也没有拿捏好!读《三国演义》,都以为刘备是善于用人,其实不然。

先看刘备是怎样对待身边几个关键的武将:大家以为刘备与关羽的关系胜似亲兄弟,大多数时候好像是这样,到了关键时刻却并非如此。刘备称帝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关羽得到了这样的权力,却擅自发动襄樊之战。襄樊之战的惨败,彻底葬送了刘备的皇帝美梦。通过襄樊之战,可以看出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相当恶劣。尽管刘备给了关羽假节的权力,但是发动襄樊之战这么大的事情应该请示刘备,但是关羽没有这样做。

这说明关羽对刘备的轻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刘备置若罔闻。襄樊之战惨败,刘备也没有组织救援。关羽死后,刘备尽管口头上喊得很凶,要为关羽报仇,却一直没有行动。最后出兵东吴只是借替关羽报仇,实现刘备从战争中选拔将领的目的。刘备对张飞也丧失了信心。张飞暴躁,经常虐待身边的侍卫,刘备曾叮嘱张飞要注意改正。张飞对此充耳不闻,对此,刘备对张飞有了戒备。

刘备在占领汉中后,所有的人都以为是张飞驻守汉中,最后刘备却让魏延驻守汉中。这件事情,一方面说明刘备很器重魏延,而更重要的是刘备对张飞不放心。对于赵云,刘备一直都是处于戒备状态。对于马超,夺取成都之后,刘备逐步将马超冷处理了。对于黄忠,因为其死得很早,没有什么纠葛。再看刘备对待他身边的三个文臣:大家读《三国演义》,以为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这是假象。

诸葛亮仅仅是在赤壁之战前后受刘备重视,赤壁之战后有了庞统与法正,刘备就冷落了诸葛亮。刘备进军益州,带着庞统。刘备进军汉中,带着法正。这都说明刘备的用人方法正像农村里堆柴火,先进来的柴火放在底下,后来的柴火放在上面。刘备对庞统也不是“从一而终”。庞统初来的时候,因为长得丑,刘备以貌取人,让庞统去耒阳做县令,后来由于鲁肃与诸葛亮重点推荐,才把庞统留在自己身边。

刘备带着庞统西征,是看得起庞统。庞统与刘备接触后,对刘备有了看法。刘备在庞统的辅佐下,接连取得了一些胜利,为庆祝胜利,刘备请庞统饮酒。席间,刘备有点得意忘形,对庞统说:“今日我们俩一起饮酒,真是很快乐!”庞统反唇相讥:“占领人家的土地,还以饮酒作乐,这不是仁义之师!”刘备不高兴,反驳说:“当年武王伐纣,不也是前歌后舞吗?你这样说我,不恰当!你给我出去!”庞统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酒席。

后来,刘备有些悔恨,重新找来庞统。庞统来后,不声不响地坐到原来的地方。刘备又得意地说:“刚才我们的争论到底谁对谁错?”庞统说:“我们两人都错了!”不久,庞统就死在战场上被冷箭射死了!法正也由于死得早,与刘备之间没有什么纠葛。刘备这种堆柴火的用人方法遭到诸葛亮无言抵制。关羽冒险发动襄樊之战,诸葛亮一声不吭。

法正受到刘备器重,忘乎所以,睚眦必报,引起很多官员愤怒。有人建议诸葛亮应该出面管管法正,被诸葛亮委婉拒绝。刘备执意讨伐东吴,诸葛亮也是一言不发。以上这些,都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不满进行无声反抗。最后说说刘备对待其他官员的态度:刘巴是刘备敬仰的人物,他曾建议刘备暂缓称帝,刘备一时奈何不了刘巴,就处死了刘巴的主簿。

彭羕是一位很有才干但也有点桀骜不群的人物,对于刘备的重用,充满感激,把刘备当做长辈对待,后来由于诸葛亮的挑拨,刘备处死了彭羕。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对于刘备的忠诚是无可挑挑剔的,最后也因为诸葛亮的挑拨,被刘备处死了。刘备处死刘封的原因,不是对关羽见死不救,而是诸葛亮指责刘封桀骜不驯 ,以后没人能降服刘封。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翻阅《三国志》。三,刘备没有曹操那种气吞山河,海纳百川的胸怀。仅举一例说明:张绣与曹操可以说有血海深仇,淯水一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忠诚侍卫典韦等都死在这场战役。可是张绣来投奔曹操,曹操仍能不计前嫌,重用张绣。刘备因为关羽的缘故,就不顾一切的讨伐东吴,最后毁了孙刘联盟,也毁了刘备的事业!综上所述,刘备因为自身的能力缺陷,不管具备什么优越条件,都无法实现汉室再兴!。

文章TAG:上映4天票房仅1200万  天子令游戏  上映  4天  票房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