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良心游戏《戎马丹心 匈奴骑兵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要打匈奴,农耕文化打匈奴乃至于游牧也不过几种方法。第一种李牧式。设圈套,打埋伏,搞就地歼灭。第二种霍去病式。养马,组织骑兵狂奔对方基地。找到对方主力决战。第三种,说诸葛亮式有点勉强。就是中国古代对抗游牧的传统秘籍。战车。象棋里车乃第一强子,士卒依靠车来进行防御,机动,补给。这是从周朝就有记载的。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
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
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中国晋代马隆征凉州时所作车阵:“晋马隆循卫、李选士三千二百人,配车一百二十八乘,三百人为游奕,依孔明八阵而为四层,路广,车上以木为拒马向外,结营而行,名鹿角车营;路狭,更施木屋,以蔽矢石,木屋拒马,以低为式,治力前拒,兼束部伍,且战且进,故曰扁箱车阵也。
能损益,即便利,尚可成出塞之营耳。”晋将军马隆出征凉州,为防御敌之骑兵,因布此阵。全阵凡3200人,配车128乘,每乘25人,每二乘相互为一阵。300人为游走的机动部队。阵由四层构成,一层56乘战士,二层40乘,三层24乘,四层8乘。车上置拒马木以御敌骑,并置扁箱,以保护车上士兵。《续武经总要》云:“木屋拒马高则难用,故扁其箱以承”矢石,故阵以“扁箱”得名。
以后戚家军也用车战对抗后金的八旗精锐。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诸葛亮北伐对魏国。魏国早已经打服了匈奴,鲜卑胡骑也有内迁。因此骑兵相比蜀汉很有优势。
主动进攻,能否以步兵克制魏国的骑兵,是个问题。所以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写丧失突骑一千就心痛的不得了,虽然不是诸葛亮本人亲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蜀汉是没有骑兵可补充的。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弥补。因此做战车与阵法。以桓温之能,四万精锐碰到慕容垂的八千鲜卑骑兵,几乎身不免,大败于枋头。所以诸葛亮北伐,能打得魏国闭门不出,自己无甚损失就已经很难了。
回到话题,秦汉时期,西汉初年,能否有这三种方式呢。第一种,我看过一个写穿越小说的,想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吃这么大一桌菜。反正匈奴当时极盛,统一了草原。所以李牧在世也无法吃下四十万。那个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的。当然小说写的很成功。但漏洞百出。首先要迁徙民众,其次情报要保密,黄河不能结冰,口袋关隘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实际上迁徙一个省的民众,那基本就是董卓了。不弄到尸横遍野,震惊天下是不可能的。韩王信叛逃,熟悉地理,因此计划可能落空。当时单于是个人物,伏击了刘邦。因此这计谋不好使。玩意这四十万进入内地烧杀劫掠,连接诸侯,汉朝直接就gameover了。五胡乱华提前五百年。后期汉朝武帝搞过一次,情报保密不行。走到途中牛马成群,没人,是傻子也得问问。
抓住个小官一拷打就招了。伏击暴露。第二种,必须得国力强盛。汉武帝搞了养马令才能爆骑兵。结果仗是赢了。马死得多。经济还是要崩。一万骑兵农业社会搞起来等于六万步兵。不用骑兵可以不。你觉得大漠之上,靠双腿追击四条腿,甚至十六条腿,是谁先崩溃呢。西汉初年,汉朝连马车都少见,许多朝廷大员都坐牛车,怎么搞。第三种,防守可以,比如李陵,马隆,诸葛亮。
西汉重创匈奴和大唐歼灭突厥,哪边军队更强大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个很难类比。但就匈奴和突厥本身来说,当然是突厥骑兵更为厉害。如果两支骑兵出现在同一时代,突厥骑兵可以打破匈奴骑兵。原因不复杂,匈奴时代还没有马镫,突厥时代则大面积装备了。小小的马镫,意义很大。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在马上作战,主要依靠骑射。因为没有马镫借力,骑兵在高速运动的马上用冷兵器格斗,是非常危险的。
骑兵一击如果打空,很有可能自己翻身落马,不死也就残废了。所以,匈奴时代,匈奴骑兵主要是靠骑马射箭对付汉军。但匈奴人的弓箭不如汉军步兵,汉军有大量强弓硬弩,所以匈奴人只能通过野战获胜。一旦遭遇汉军结阵防御或者盘踞城市防御,匈奴人就束手无策,伤亡惨重。比如李陵5000汉军,被匈奴数万大军合围追击。李陵的汉军依靠强弓硬弩,一旦遭遇匈奴就就地防御。
结果,李陵5000人虽全军覆没,但射杀匈奴骑兵何止万余人,耗费箭支50多万支。因匈奴骑兵不能在马上格斗,也就无法策马冲击李陵的步兵防御,弓箭上又不占优,自然会如此了。但突厥人就不同了。突厥骑兵凶悍勇猛,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在隋军同突厥骑兵的作战中,经常数千甚至上万隋军,被几百突厥骑兵冲垮。因为具备了马镫,突厥骑兵不但可以骑射,还能近距离猛烈搏斗,战斗力就强大太多。
一般认为,1个骑兵近距离格斗,借助马的速度和力量,可以对付好几个步兵。大家注意,唐军在国内战争中,几乎百战百胜,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李世民时代,突厥大军能够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唐军却无可奈何。无奈之下,刚刚即位的太宗李世民冒险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这才脱险。
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为何会被霍去病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在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面前,匈奴人的骑射简直是个笑话。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霍去病是一个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他刚参军便立下了大功一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才18岁,当时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同时让卫青提携、培养下霍去病这个自家晚辈。那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卫青不可能让他当个小兵,但是让他统帅一路人马又不合适。
思来想去,就拨了800人让霍去病统领。他也不指望这800人能做点什么,只要保护好霍去病就行了。结果霍去病艺高人胆大,竟然敢带着这800人脱离了大部队,找战功去了,当时卫青被吓得不轻,连忙派出伺候搜寻。等到霍去病再次出现的时候,带回了一大堆战利品,原来他端掉了匈奴了一处营帐。经过清点,这800人在霍去病的率领下,竟然消灭了2028名敌人,擒获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斩杀匈奴的藉若侯,得到各种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此战绝对算得上大捷了,霍去病因此一战成名。汉武帝认为霍去病勇冠三军,因此封其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随行的将士也多有封赏。一代军神的传说由此开始。霍去病威震匈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心控制河西走廊,来获得更多的战略缓冲区域。为了保证整个作战能够成功,汉武帝于当年春季,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对匈奴发侵扰扰作战。
其目的是让匈奴无法休养生息,等作战正式执行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匈奴将要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本来吧,这是霍去病第一次指挥一场作战,汉武帝也没对他作太高要求,让匈奴人没法安心睡觉就行了。结果,霍去病的表现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他率领大军,接连灭五个匈奴部落,获得了大量人马辎重,追着匈奴人到处跑。最夸张的是,他创造了6天奔袭一千多里路的记录,平均每天奔袭将近200里。
最后,他还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大军进行决战(估计他早忘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以损失70%部队为代价,大败匈奴,击杀匈奴的折兰王、砍卢侯王,消灭和俘获的匈奴士兵高达8960人。虽然汉军的伤亡过半,但是取得的成果是数倍于损失。 而且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直接把当地的匈奴人打得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实力的。
当霍去病回到汉朝,仅仅稍作休整,汉武帝便下令汉军开始执行控制河西走廊的作战。汉武帝的计划是:由李广与张骞率部佯攻,吸引匈奴人的主力,然后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大军端掉匈奴人的后方。失去了大后方的匈奴人,败局已定,这样汉朝便能以较小的损失控制住河西走廊。计划是不错,然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想实现这样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实在是不容易。
结果作战一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先是张骞因为一些原因延误了行程,没有按时与李广会师。因为只是佯攻部队,加上还分兵了,李广手中只有4000人马,导致李广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部与匈奴激战两日,伤亡过半,眼看快撑不住了,好在此时张骞率领一万人马赶到,李广才捡回了一条命。虽然最后打退了匈奴军队,但是汉军这边也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追击、拖延敌人。
可以说,佯攻作战是失败了。至于主力部队那边,也出了问题。那时候没有导航,连地图也只是粗略地画出了山水与道路,结果公孙敖迷路了。李广和张骞好歹还会师了,公孙敖这边干脆连会师都做不到。也就是说,整个作战的重担全部要到压到霍去病的身上了。换成别的主帅,估计直接退兵了,而我们的霍去病根本不在意敌人有多少,看到匈奴人就率军冲上去。
一路大战,直接杀入匈奴腹地,打到后来,当地的匈奴人已经被杀破胆了,一看到汉军,要么归降要么逃跑。最终,霍去病以一己之力,率军完成了整个作战。而霍去病的战果更是惊人,竟然消灭了三万两千匈奴士兵,俘获了五个匈奴王,匈奴官员不计其数。攻灭了不计其数的匈奴部落,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连根拔除,汉朝控制住了整个河西走廊。
此战之后,霍去病正式跻身名将的行列,而那一年,他才20岁。封狼居胥随着汉军捷报频传,汉武帝希望进一步打压匈奴的生存空间,将其彻底赶出漠南地区,于是举全国之力,制定了一次大作战。上一次的作战使汉武帝意识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发生很多意外,制定的计划越详细越容易出问题。于是这一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什么周密计划了,直接让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各自为战扫荡草原,至于这仗怎么打,让他们自己判断。
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以后漠南地区不能看到一个匈奴人。卫青的运气差一些,他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虽然他成功击败了对方,但是由于中途刮起风沙,使得匈奴单于率领几百亲卫顺利逃脱。最后,由于风沙所阻,卫青只得率军回朝。而霍去病的运气则好了许多,他一如既往的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他的部队翻过离侯山,越过弓闾河,行军2000多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匈奴的大后方,直接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驻扎在附近的匈奴左贤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抽调附近所有有生力量,妄图以数量优势消灭这支汉军。然而他不知道,这支汉军的主帅叫霍去病。双方军队接战不久,左贤王就知道对方不简单了。然而此时他已经不能退后了,这里是匈奴的大后方,一旦他退了,这么多族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拼。此战打的昏天地暗,双方反复地冲击、厮杀,都在拼命。
然而笑到最后的是汉军,因为他们有神勇无敌的霍去病。此战,霍去病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他有派出偏师),歼灭匈奴军队70443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官员83人,获得粮草辎重无数。而汉军仅损失了不到1万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绝对算一个奇迹。此战过后,漠南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匈奴势力了。霍去病一路横扫漠南,所过之处,匈奴部落不是被消灭,就是望风而逃。
霍去病的部队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才停下来,他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将此举称作“封狼居胥”,意为建立了显赫功勋。经此大战,匈奴在漠南地区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剩下的匈奴人只能在匈奴单于的率领下龟缩于漠北地区、瑟瑟发抖,祈祷汉军别来这苦寒之地找他们。与此同时,霍去病的声望也达到了其人身巅峰,在朝中他的地位已经和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了。
霍去病碾压匈奴骑兵的秘密虽然匈奴骑兵的骑射水平确实要高于汉军,但是也高不出多少。毕竟他们不像后来的那些草原民族,将劫掠当做谋生手段。对于匈奴人来说,游牧才是他们的主业。如果不是遭遇天灾,他们轻易不会南下的。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弓马娴熟程度远不如后世的游牧民族,汉军只要勤于训练,与匈奴人的差距并不大。然而在其他方面,匈奴骑兵则全面被霍去病的率领的汉军碾压,因此每次遇到霍去病,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首先,霍去病作战勇猛,从不畏缩。俗话说“将是军中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想要让军队发挥出超凡的战斗力,需要让勇猛果敢的将领来统帅大军。而霍去病正是这种将领,他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对匈奴人没有一丝畏惧。在他看来,那就是一堆军功罢了,每次作战都是勇往直前。在他的带领下,汉军自然个个悍不畏死,敢于和匈奴人拼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才是霍去病的军队百战百胜最大的秘诀。其次,霍去病的战术很厉害。从霍去病的历次战斗中,我们不难发现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下手。在那个年代,情报匮乏,没有导航、定位,地图也模糊,他能做到这些简直是奇迹。比如他封狼居胥的那一次,他率领汉军翻山越河,奔袭2000多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匈奴的大后方。
最后,匈奴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败再败。这在兵法上叫“有心算无心”,在战斗开始之前,霍去病已经赢了一半。其三,霍去病的军队都是汉军中的精锐。霍去病手下的将士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如攻打河西走廊前的侵扰作战,霍去病只有一万人马,但是责任却很重大,所以他率领的都是精兵。而封狼居胥的时候更加夸张,汉武帝直接让霍去病自己挑选部队。
他挑选的都是年富力强、久经沙场的老兵,这才能完成那么高难度的作战。如果把他手下的部队换成新兵,估计他也打不了那么多漂亮仗了。其四,汉朝兵力远超匈奴。匈奴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然而即使是冒顿单于,也拿汉朝没办法。他最好的战绩,也就是白登之围罢了。当时冒顿用小股部队引诱刘邦率领的汉军孤军深入,然后将其围困在白登山。
当时匈奴骑兵据说有40万,这已经是匈奴所能抽调的所有人马。然而在围攻白登山上的10万汉军不久后,匈奴却撤军了。因为汉朝的20万后续部队快到达了。当然,40万打30万,匈奴也不怕,可怕的是这样事态会发展成全面战争。当时汉朝经历了连番大战,人口凋零,即使如此,汉朝能动员的举国之兵也有100万人。很明显,匈奴打不起消耗战,因为人口处于绝对劣势。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队数倍于刘邦时期,而匈奴反而更加衰弱了,兵力只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打仗顾忌重重,而汉军则毫无顾忌。这样的两支军队打起来,匈奴败了也不奇怪。其五,霍去病擅长以战养战。汉军出塞作战,最大的弱点便是后勤,很多作战方案无法施行,便是受到后勤能力的拖累。然而我们观察霍去病的战斗可以发现,他的战术明显后勤是跟不上的。
所以他总喜欢抄人家老家,不仅军功有了,补给也有了,这便是以战养战。大概第一次这么做是无心之举,然后尝到甜头后的霍去病,爱上了这种作战方式。于是到了后来,他的每次作战基本都是靠以战养战,这才能摆脱后勤的拖累,随随便便就追敌千里,获得巨大战果。其六,汉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匈奴。中原国家,自从春秋以来便战乱不断,各国之间不断征伐,这也导致了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展神速。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原的武器已经甩匈奴人几十条街了。汉朝的弓箭,不仅射程和威力远超匈奴,更可怕的是,可以大批量生产。至于箭矢,更是永远用不完。而甲胄方面,汉军的甲胄可以有效抵御匈奴的箭矢,防护关键部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双方每次交战,汉军总是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数倍的敌人。可以说,匈奴骑兵在骑射上的一点点优势也因此荡然无存。
一旦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阶段,那就更没有悬念了。汉军的刀剑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削铁如泥,而匈奴士兵普遍缺乏防护,最多就是不认人有层皮甲罢了,近战汉军基本无敌。不过等到近战的时候,匈奴军队一般也被打得差不多了,基本都是收尾阶段了。总结虽然传闻中匈奴骑兵的骑射战术很强,但是一旦遇到霍去病所率领的汉军,那也只有挨打的份。
据闻秦汉时期骑兵没有马镫,霍去病、卫青等如何打赢的匈奴?
马镫是战争史上划时代的发明,自从马镫出现后,骑兵成为了一支战略力量。有了马镫的支持,骑手可以和战马合为一体,借助战马的力量。有了马镫,骑兵的冲击力、机动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的差距被极大的拉开了。而骑兵在没有马镫之前,由于骑手在战马上难以保持稳定平衡,这制约了骑兵的作战。骑兵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在战术上多利用自己的机动性,采用奇袭的作战形式。
而在作战模式上,骑兵大多使用远程的攻击方式,也就是弓弩攻击的方式。在采取肉搏战的时候,骑兵和步兵的差距不是很大。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记载看到中原骑兵的变迁。在楚汉战争期间,中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骑兵是项羽麾下的骑兵。这支骑兵的前身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收编的王离的骑兵。这些骑兵的主体是秦朝边防军中的楼烦骑兵,自幼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术。
项羽率领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著名的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他们,发挥骑兵的机动性,绕到汉军的侧后方,从汉军意想不到的方向进行奇袭。汉军在项羽的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全军崩溃,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击溃,消灭几十万。这是那个时代骑兵取得的辉煌胜利之一。而骑兵的战术,在项羽本纪中也有披露。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项羽突围而走,汉军也派骑兵追击。
项羽因走错路被汉军追上后,决定进行最后的战斗。他先是利用骑兵的特点,采取分兵合击的方式,连败汉军。但是,在最后乌江之战的时候,项羽和他的部下都下马持短兵和敌人肉搏,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骑兵在肉搏战中的主要作战方式。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卫青、霍去病的时候,骑兵基本的作战方式还是没有改变,可是作战对象发生了改变。
汉朝骑兵面对的不是以机动性差的步兵为主的敌人,而且是以机动力见长的匈奴骑兵。这迫使汉朝骑兵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经过初期的几次小的失败后,汉武帝大胆提拔年轻的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领。这些将领都出身于汉武帝身边的骑兵侍从,骑术精湛。在战争中,他们适应汉武帝的进攻战略,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在汉军中,有一支由投降过来的游牧民族人员为主体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是汉朝长期积累而来的。
汉武帝以这支骑兵为主体,重建了汉朝的骑兵。这支骑兵先是由卫青率领,后来又交给了霍去病。他们在战争初期,虽然数量少,但是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几百人就敢深入匈奴内地千里,给敌人沉重打击。在霍去病这位天才的骑兵指挥官的指挥下,这支骑兵日益发展壮大。霍去病就是率领他们,收复了河套之地,并迫降了匈奴的几万人马。
在吸收了匈奴投降的军队后,霍去病的骑兵更加强大。这使得霍去病的骑兵兼有匈奴和汉朝的长处,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在这个时期,汉朝由于有先进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力支持,在武器装备上已经碾压了匈奴。匈奴的弓弩在射程和穿透力上都远不如汉军。在李陵远征的时候,李陵的五千步兵以弓弩打得十万匈奴骑兵走投无路。李陵最后失败是因为箭矢射尽所致,李陵当时说再有几十支箭就能够冲出重围了。
在远射上匈奴不是汉军的对手,那么在肉搏上呢?原本匈奴在肉搏上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到了此时,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使得匈奴就更不是对手了。在卫青和匈奴单于决战的时候,由于李广的迂回部队没有到达,卫青便以武刚车环卫自己的营地,然后出动五千骑兵和匈奴的上万骑兵交战。由于当时的天气恶劣,双方采取的方式以肉搏为主。最终汉军击溃了匈奴骑兵。
从这一仗,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肉搏方面,匈奴和汉军之间的差距。所以说,在卫青、霍去病的时代,汉军由于科技先进,组织严密,在远程射击和近身肉搏方面都碾压匈奴。匈奴可以依靠的就是骑兵的机动力了,匈奴马匹精良,人员适应战场环境,他们打败汉军的方式主要靠的就是奇袭。而随着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优秀将领成长起来后,他们将投靠汉朝的匈奴人员组织起来,和汉朝的原有骑兵混编,形成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新型骑兵。
这支骑兵既具有汉朝军队的组织纪律,又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由于这支军队中有大批出身匈奴的人员,他们有优良的骑术,熟悉战场环境,使得汉军在出征匈奴的时候,不会迷路,也不会为水草问题所困扰。霍去病率领这样的骑兵,取得了横扫漠北的战绩。结语:卫青、霍去病在当时率领的汉朝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之一。这支骑兵其实不能算是一支纯粹的汉家系统的骑兵,而是综合了汉朝和匈奴投靠人员的混血的骑兵。
这支骑兵中,匈奴的投靠人员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使得汉朝的骑兵不但拥有自己原本的组织纪律性,武器装备的优越性的特点,还拥有了匈奴骑兵的骑术精湛,熟悉战场环境的特点。再加上卫青、霍去病这样天才的骑兵指挥员的指挥,这样的骑兵是匈奴无法匹敌的。这也就是卫青、霍去病指挥的骑兵之所以能够打败以骑术见长的匈奴骑兵的原因。
至于说马镫的问题,在当时双方都没有马镫,对双方骑兵都是公平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对汉朝军队这样步兵较多的军队比较有利。在这个时候,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力、兵力、科学技术和将领能力、战略战术的综合优势。正是卫青、霍去病的骑兵对匈奴的骑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才获得了辉煌的战果。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匈奴每次被击败之后,动不动又几十万骑兵,到底哪来这么多人?
对应回答您的三个问题:第一,匈奴被击败为何元气未伤,仍能调动数十万骑兵?匈奴是游牧部落联盟的统称,匈奴善骑射铺张羊皮便能驰骋万里,而中原政权在对抗中进步,考古证实马鞍是西晋完善,马镫是北魏时期成型,从战国至西晋的近八百年间,中原虽能击败匈奴,却无力追击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匈奴卷土重来也就不足为其。第二,汉朝与匈奴“白登之围”,匈奴是否真的有40万骑兵?这完全是史官掩饰汉高祖刘邦战败之言,冒顿单于快速征服整个草原,代价是单于只统领单于本部兵马,像东胡部落和各贤王虎视眈眈,刘邦知冒顿单于兵少,才企图以步兵围而歼之,冒顿单于怕与刘邦消耗内部生乱,才会接受汉朝陈平的和亲。
第三,匈奴经济差,只靠掠夺如何供养40万军队?长城以北的草场达百万平方公里,40万骑兵约200万人口等同每平方公里2个人,战国时苏秦对燕王说,燕国民众吃枣和栗子便能丰衣足食,匈奴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下无需耗费巨资供养军队,匈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比中原民众更高,匈奴40万控弦之士轻而易举。游牧骑兵战术,使得匈奴在战国至魏晋横行,甚至埋葬强盛的汉帝国,中原政权随着骑兵器具的完善,直到唐朝才真正击败漠北游牧,客观而言匈奴强盛才促进华夏民族的团结,无需质疑匈奴的强悍。
如果成吉思汗用10万骑兵对阵秦始皇加霍去病和项羽加二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谁赢?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赢。公元前三世纪的军队和公元十三世纪的军队交战,能取胜的几率微乎极微。马镫是革命性的科技项,决定了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幅度提升,十三世纪的蒙古骑兵的灵活性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秦汉时期的骑兵,上千年的科技差距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秦汉的骑兵是依靠移动力对敌人进行奔袭,主要的攻击方式是骑射,但没有马镫固定,骑射的命中率很低,骑士为了不摔下马也不能让马跑的最快。
近距离作战时,骑兵通常要下马化为步兵,一则马上作战本来就不稳定,其次马是珍贵的资源,大规模损失马匹在短时间内很难补充。拥有马镫的骑兵不仅可以稳定的在马上进行骑射,还用使用长兵器进行突击,在马上可使用的兵器也更多。这意味着蒙古骑兵拥有比秦汉骑兵很多的战术,部队移动更加灵活,骑兵攻击力更强。灵活的机动性意味着蒙古兵侦查和警戒都优秀于敌人,蒙古军的轻骑兵就是凭着这个优点,部队得以灵活变动作战,敌人往往跟不上蒙古骑兵的变化。
蒙古的重骑兵可以直接进行正面突击,长、中距离时进行骑射,接近时又能进行火拼。蒙古兵的主流护甲是铁扎甲和锁子甲,都是手工艺很复杂的铠甲,现在若使用手工还原这二种铠甲需要很贵的花费。蒙古的轻骑兵穿皮革甲,不过这支部队依靠机动性,所以对防御力不怎么注重。秦汉士兵身穿的扎甲铁制的很少,大多是皮甲。秦军士兵装备铠甲的比例并不高,六十万秦军有十几万士兵有常规化武装已经不错。
锁子甲因为拉丝技术的成熟,制作成本下降,更易制作,蒙古军的武装比例自然就比秦汉军队要高。再就是武器的对比,蒙古骑兵的杀器是复合反曲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汉朝的弩有效射程是150米,弓箭射程约190米。汉朝的数据不太确定,欢迎懂弓箭的朋友纠正。没有疑问的是蒙古复合反曲弓的射程在同时代都是数一数二的远程兵器,射程远超过秦汉的弓弩可谓毫无悬念。
这意味着秦始皇、项羽、霍去病的部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接近蒙古骑兵,都会先受到攻击。想要偷袭蒙古军队,就算能躲过蒙古轻骑侦察兵,也会在对方箭雨下先死一大片。十三世纪的冶炼技术自然也远超过秦汉,蒙古骑兵以弯刀、长矛、长枪、狼牙棒为兵器。蒙古的长矛、长枪带钩,刺入敌人体内很容易拔出来,武器改良程度是肯定超过汉代的环首刀、战戟、长剑等兵器,兵器质量也超过秦汉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