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异姓诸侯王最后的抗争 诸侯王国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汉武帝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

汉武帝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

方圆论坛在线汉朝的削藩举措进行的也是非常的艰苦。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削藩。只不过汉高祖刘邦削的是异姓藩王,而不是同姓子弟。但之后汉朝之所以饱受藩王之乱的影响,追根溯源最大的罪人就是刘邦。原本秦始皇已经从落后并且容易动乱的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秦朝灭亡之后汉朝建立。汉朝把秦朝的所以政治制度全部照搬的学了过去。

唯独最关键的郡县制让刘邦给打了折扣。所以汉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执行。表面上看来好像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又给了分封制死灰复燃的机会。也让汉朝又面临着动乱不堪的局面。 实际上从汉文帝开始汉朝内部就开始进行削藩了。只不过汉文帝和贾谊的削藩是为了后世皇帝试水而已。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仿照汉文帝时期的削藩政策而来的。

汉文帝时期弟弟赵幽王去世。原本只要有一个儿子继承赵幽王的爵位就可以了。但汉文帝却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之后汉文帝又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也都分封为王。表面上这是一种恩赐,实际上,这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

只是,文帝干得不动声色罢了。 文帝之后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实力强大冠绝诸王甚至出现了谋反的迹象。晁错在仔细研究之后建议景帝削藩。景帝的削藩刺痛了诸王。所以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害怕七国之乱波及范围太广导致国家动乱。所以想用晁错的人头来平息众怒。但诸王变本加厉想要推翻景帝。所以景帝派出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领平定七国之乱。

在历时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景帝权威也更加显著。诸王的势力被打压到历史最低点。 汉武帝时期皇帝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利。所以为了进一步打压地方诸王。汉武帝决定任用主父偃实行推恩令。主父偃的削藩政策是建立在文帝、景帝两代削藩基础之上的。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已非常衰弱了。否则,以汉武帝推恩令这样的绝户之计,十有八九也会酿成大患的。

实际上汉武帝时期诸王的权势已经无力和中央相抗衡。所以汉武帝要求诸侯王把自己的领地分给自己的孩子。诸侯王明知道这样领地会越来越小最后变没有。但诸侯王却不敢不听汉武帝的命令。因为没有反抗的势力。经历了文帝,景帝两次的打压。诸侯王已经是昨日黄花了。汉朝三代皇帝一套套连环组合技打的诸侯王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一丝一毫喘息之机都不给地方诸侯。

西汉是统一的国家,为何还有诸侯国?

汉武帝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

分封同姓诸侯,是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方式,即分封制。表面上看并不会影响国家的统一。但随着各诸侯国经济人口等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当皇位出现动荡之时,分封制的弊端开始出现,各种觊觎之人开始佣兵自重,蠢蠢欲动,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安危。即使在西汉最强盛时期,汉武帝也不得不面临八王之乱的险境。所以,后来,始于秦盛于隋唐的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让中央集权开始真正的名至实归。

春秋战国诸侯们地盘为啥没像周天子一样越分越小?

春秋战国诸侯们地盘为啥没像周天子一样越分越小

朋友们好,我是历史胡老师。这个问题我来说说吧。其实一开始,诸侯国的地盘都不是很大。西周的地盘还没有现在大,但牧野之战西周立国后,一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大伙想想,他们能大到哪里去?然后,其实是有一个过程,让我们只看到诸侯国越来越大。这个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国君嫡长子继承君主之位。

其他儿子分封出去。这样的结果就是到了春秋初期,原来的七十一个诸侯国分解成了“千八百”个小国家。第二部分,大吃小开始。很显然 这样分下去,大家都没饭吃。于是,大鱼吃小鱼就开始了。到了春秋中期,通过初级合并,只剩下一百八十四个诸侯国了。尝到了吞并的甜头,大伙纷纷行动起来,最后只有齐、晋、楚、秦、鲁、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被历史记住。

他们开始书写春秋战国。看到周天子无能为力,无法干涉,大国越发肆无忌惮了。仅春秋时期,齐国就兼并了10个小国家,晋国兼并了18个,秦国兼并了12个,楚国兼并了42个,鲁国兼并了9个,宋国兼并了6个。当然,到最后,大家熟悉的也就是春秋五霸了。这五霸当然不是同时当霸王,而是陆陆续续上阵。所以说:“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超级大国形成后,诸侯国内的势力要么被国君统一,比如秦国;要么被士大夫家族把持,比如田氏代齐。其中有一个诸侯国被三家把持,最后索性分为三个国家,那就是魏、赵、韩三家分晋。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大内战开始:战国时期来临。那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官方宣布三家晋升为诸侯国。越灭吴后,于公元前333年被楚所灭。

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秦、楚、燕、赵、韩、魏、齐。这时候,诸侯国越来越大。当然,实力足够,也就越来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连周天子的地盘也抢。周天子的地盘就越来越小。就这样一直打,结果大家都知道,只剩一家独大。秦国统一了中国,不但地域上统一了,文化与科学上也统一了。正是有了“书同文、车同轨”,我们国家才会后来经历了那么多战火依然没有被分裂。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西汉建国之初,高帝刘邦分封许多同姓诸侯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加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贾谊、晁错等人提出“削藩论”,力主削弱诸侯的权势。到了汉景帝上台后,采取激进的削藩政策,终于导致地方诸侯大叛乱,加入叛乱的共七个国家,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领军人物是吴王刘濞。

在众诸侯中,吴国最为富饶,拥有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利用政策漏洞,开矿山私自铸钱,又煮海水生产盐,故而吴国富倾天下。当汉景帝下诏削去吴国三个郡中的豫章、会稽两郡,刘濞勃然大怒,遂联合楚、赵、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六国叛反。吴王刘濞下达命令,吴国境内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很快,他便组建起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

征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得益其治下宽松的政治环境。吴国有铜、盐之利,长期实行免征百姓赋税的惠民政策,故而刘濞是比较得民心的。吴国与楚国合兵后,发布告诸侯书,宣布晁错的罪状,以清君侧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吴楚联手后,首先进攻梁国,在棘壁之战中,梁军不敌,伤亡数万人,被迫退守睢阳城。面对七国突然其来的叛变,汉景帝措手不及。

他的慌乱之中,为了平息事态,竟然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和平。一直鼓吹削藩的晁错一生为专制皇帝的权力奔走,哪知最后落得个腰斩的下场。晁错之死,并没有让刘濞收手。开弓没有回头箭,迈出叛乱这一步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刘濞不仅不投降,还打出“东帝”的旗号,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景帝白白牺牲了晁错,却颗粒无收,很失败。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有危难时,可以任命周亚夫为统帅。于是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全权负责平叛。周亚夫率三十六名将军东进,出发前,他对汉景帝说:“楚兵悍勇,难以争锋。请暂时放弃梁国,切断叛军粮道,如此方可克敌制胜。”然而,梁国的局势已经危若累卵,频频向朝廷告急,请求救援。周亚夫不为所动,并没有救援梁国,而是屯兵于昌邑,按兵不动。

汉景帝不得不下诏给周亚夫,要求立即解梁国之围。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原则的周亚夫,拒绝执行汉景帝的命令。他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在昌邑挖深沟垒高墙,坚只是派轻骑兵部队袭击吴、楚叛军的后勤补给线。周亚夫的战略开始发挥巨大的威力,人数众多的吴、楚联军在粮食供应出现巨大的困难,饥荒蔓延。吴王刘濞忧心忡忡,为扭转困局,他转而大举进攻周亚夫驻屯的昌邑。

周亚夫仍然坚守不出,叛军发动强攻,均被汉军击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进攻频频受阻,又面临断粮的困境,不可一世的吴军终于露出疲态,刘濞不得不下令撤退。耐心等待之后,战机终于出现了。周亚夫判断叛军已是强弩之末,果断下令追击。饥寒交加的吴、楚叛军全无斗志,撤退成了一场大溃败,损失兵力超过十万人。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自杀身亡。

刘濞弃军而逃,逃到东越,被当地人诱杀,首级送到长安城。政府军能在三个月瓦解叛军,归功于周亚夫的深谋远虑。他的战略思想十分明确,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吴楚主力;他一眼洞穿敌人弱点所在,人数虽众,补给线却太长,只要扼住其生命线,敌军可不战而溃。他截敌粮道,以逸待劳,仅仅一战便快刀斩乱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七国之乱”是关系到汉帝国命运的大会战。

如果从民心向背来看,吴王刘濞并不完全处于下风。当时汉帝国刚刚经历文景之治,帝国臣民多数对朝廷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吴王刘濞统治吴国四十余年,根基很深,实行全免赋税的政策,吴国百姓也是得益匪浅,对吴王的起义是持有同情心理的。在战争之初,叛军人多势众,优势明显,可惜的是,刘濞把一盘好好的棋给下坏了。刘濞年轻时曾跟随刘邦参加平定英布的战争,以作战勇猛而深得刘邦赏识。

然而,当他垂垂老矣之时,他的军事思想显得十分陈旧、保守。首先,吴、楚联军进攻思路简单,就是从东向西攻掠。吴国将军吴禄伯曾劝谏说:“兵聚屯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就是说,这种进攻思路,很容易被汉军所扼制。吴禄伯指出,应该要派出一路奇兵,沿江、淮而上,取淮南国、长沙国,出奇制胜,可是这个意见被刘濞否决了。

其次,吴军以步兵为主,而朝廷军则以车骑部队为主。步兵适合在山地作战,车骑部队适合在平原作战。吴国有位将军提议,吴军应该从大战略思想出发,不要逐城争夺,应该放弃沿途的城池,急速西进,控制洛阳、敖仓,凭借山河之险,阻止汉军车骑部队出关中,这样便可以号令东部中原各诸侯。这个提议,也被刘濞轻易否决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刘濞麾下不乏杰出的将领,他们都提出“以奇制胜”的战略主张,不要硬打硬拼,不要打持久的攻坚战,要通过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掌握战场主动权。

在汉代,诸侯王的势力有多大?他们自己的封国是彻底属于自己的吗?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汉初实行的是分封与郡县并行的制度。其中,分封主要是针对汉朝的功臣以及皇室宗亲,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曾经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随后又逐个翦除了他们的势力,增加了同姓诸侯王。诸侯王被分封到各个诸侯国,他们在国内有着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利。而皇帝直辖的区域就是郡县了,汉初的郡县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汉朝初年,由于天下刚刚稳定下来,所以皇帝令各个诸侯王自行抚慰百姓,不做过多的干涉(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这样就导致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其中,统治富庶地区的吴王刘濞更是堪称土皇帝了。《史记》记载,吴国因为有铜矿,又能用海水煮盐而更加富裕(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甚至到了不用给百姓收税也能让吴国正常运转的程度(要知道,全面取消农税可是十几年前才实现的,人家两千多年前就不收税了)。

除了税收、财政上的权利,诸侯国还有兵权。“七国之乱”爆发之后,吴王刘濞曾经发表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演讲,他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就这样,吴国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几乎全部被发动了,总共出兵二十多万,同时,刘濞还调动了闽越、东越两国(这两个国家是汉武帝时期才吞并的)的军队,正式与汉朝对抗。

文章TAG:异姓诸侯王最后的抗争  诸侯王国游戏  异姓  诸侯  诸侯王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