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匈奴骑兵野战之威 游戏匈奴骑兵

作者:本站作者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要打匈奴,农耕文化打匈奴乃至于游牧也不过几种方法。第一种李牧式。设圈套,打埋伏,搞就地歼灭。第二种霍去病式。养马,组织骑兵狂奔对方基地。找到对方主力决战。第三种,说诸葛亮式有点勉强。就是中国古代对抗游牧的传统秘籍。战车。象棋里车乃第一强子,士卒依靠车来进行防御,机动,补给。这是从周朝就有记载的。咸宁五年(279)正月,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晋廷大震。

时马隆任司马督,自请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复。武帝准其所请,授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库任选兵器,并领三年军资而后出发。十一月,率军西渡温水(今武威东),秃发树机能领部众数万据险阻遏。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道路狭窄,则将扁箱为木屋置于车上,以挡矢石。

据《晋书·马隆传》记载,他还令晋军着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扰身裹铁甲的鲜卑人行动。如此且战且进,不断获胜。武帝在久未闻马隆军音讯后获得捷报,甚喜,诏授马隆假节、宣威将军。十二月,经大战,斩秃发树机能,克凉州。中国晋代马隆征凉州时所作车阵:“晋马隆循卫、李选士三千二百人,配车一百二十八乘,三百人为游奕,依孔明八阵而为四层,路广,车上以木为拒马向外,结营而行,名鹿角车营;路狭,更施木屋,以蔽矢石,木屋拒马,以低为式,治力前拒,兼束部伍,且战且进,故曰扁箱车阵也。

能损益,即便利,尚可成出塞之营耳。”晋将军马隆出征凉州,为防御敌之骑兵,因布此阵。全阵凡3200人,配车128乘,每乘25人,每二乘相互为一阵。300人为游走的机动部队。阵由四层构成,一层56乘战士,二层40乘,三层24乘,四层8乘。车上置拒马木以御敌骑,并置扁箱,以保护车上士兵。《续武经总要》云:“木屋拒马高则难用,故扁其箱以承”矢石,故阵以“扁箱”得名。

以后戚家军也用车战对抗后金的八旗精锐。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诸葛亮北伐对魏国。魏国早已经打服了匈奴,鲜卑胡骑也有内迁。因此骑兵相比蜀汉很有优势。

主动进攻,能否以步兵克制魏国的骑兵,是个问题。所以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写丧失突骑一千就心痛的不得了,虽然不是诸葛亮本人亲笔,也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蜀汉是没有骑兵可补充的。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弥补。因此做战车与阵法。以桓温之能,四万精锐碰到慕容垂的八千鲜卑骑兵,几乎身不免,大败于枋头。所以诸葛亮北伐,能打得魏国闭门不出,自己无甚损失就已经很难了。

回到话题,秦汉时期,西汉初年,能否有这三种方式呢。第一种,我看过一个写穿越小说的,想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吃这么大一桌菜。反正匈奴当时极盛,统一了草原。所以李牧在世也无法吃下四十万。那个依靠太行黄河打埋伏的。当然小说写的很成功。但漏洞百出。首先要迁徙民众,其次情报要保密,黄河不能结冰,口袋关隘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实际上迁徙一个省的民众,那基本就是董卓了。不弄到尸横遍野,震惊天下是不可能的。韩王信叛逃,熟悉地理,因此计划可能落空。当时单于是个人物,伏击了刘邦。因此这计谋不好使。玩意这四十万进入内地烧杀劫掠,连接诸侯,汉朝直接就gameover了。五胡乱华提前五百年。后期汉朝武帝搞过一次,情报保密不行。走到途中牛马成群,没人,是傻子也得问问。

抓住个小官一拷打就招了。伏击暴露。第二种,必须得国力强盛。汉武帝搞了养马令才能爆骑兵。结果仗是赢了。马死得多。经济还是要崩。一万骑兵农业社会搞起来等于六万步兵。不用骑兵可以不。你觉得大漠之上,靠双腿追击四条腿,甚至十六条腿,是谁先崩溃呢。西汉初年,汉朝连马车都少见,许多朝廷大员都坐牛车,怎么搞。第三种,防守可以,比如李陵,马隆,诸葛亮。

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为何会被霍去病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为何会被霍去病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在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面前,匈奴人的骑射简直是个笑话。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霍去病是一个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他刚参军便立下了大功一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才18岁,当时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同时让卫青提携、培养下霍去病这个自家晚辈。那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卫青不可能让他当个小兵,但是让他统帅一路人马又不合适。

思来想去,就拨了800人让霍去病统领。他也不指望这800人能做点什么,只要保护好霍去病就行了。结果霍去病艺高人胆大,竟然敢带着这800人脱离了大部队,找战功去了,当时卫青被吓得不轻,连忙派出伺候搜寻。等到霍去病再次出现的时候,带回了一大堆战利品,原来他端掉了匈奴了一处营帐。经过清点,这800人在霍去病的率领下,竟然消灭了2028名敌人,擒获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斩杀匈奴的藉若侯,得到各种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此战绝对算得上大捷了,霍去病因此一战成名。汉武帝认为霍去病勇冠三军,因此封其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随行的将士也多有封赏。一代军神的传说由此开始。霍去病威震匈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心控制河西走廊,来获得更多的战略缓冲区域。为了保证整个作战能够成功,汉武帝于当年春季,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对匈奴发侵扰扰作战。

其目的是让匈奴无法休养生息,等作战正式执行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匈奴将要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本来吧,这是霍去病第一次指挥一场作战,汉武帝也没对他作太高要求,让匈奴人没法安心睡觉就行了。结果,霍去病的表现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他率领大军,接连灭五个匈奴部落,获得了大量人马辎重,追着匈奴人到处跑。最夸张的是,他创造了6天奔袭一千多里路的记录,平均每天奔袭将近200里。

最后,他还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大军进行决战(估计他早忘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以损失70%部队为代价,大败匈奴,击杀匈奴的折兰王、砍卢侯王,消灭和俘获的匈奴士兵高达8960人。虽然汉军的伤亡过半,但是取得的成果是数倍于损失。 而且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直接把当地的匈奴人打得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实力的。

当霍去病回到汉朝,仅仅稍作休整,汉武帝便下令汉军开始执行控制河西走廊的作战。汉武帝的计划是:由李广与张骞率部佯攻,吸引匈奴人的主力,然后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大军端掉匈奴人的后方。失去了大后方的匈奴人,败局已定,这样汉朝便能以较小的损失控制住河西走廊。计划是不错,然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想实现这样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实在是不容易。

结果作战一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先是张骞因为一些原因延误了行程,没有按时与李广会师。因为只是佯攻部队,加上还分兵了,李广手中只有4000人马,导致李广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部与匈奴激战两日,伤亡过半,眼看快撑不住了,好在此时张骞率领一万人马赶到,李广才捡回了一条命。虽然最后打退了匈奴军队,但是汉军这边也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追击、拖延敌人。

可以说,佯攻作战是失败了。至于主力部队那边,也出了问题。那时候没有导航,连地图也只是粗略地画出了山水与道路,结果公孙敖迷路了。李广和张骞好歹还会师了,公孙敖这边干脆连会师都做不到。也就是说,整个作战的重担全部要到压到霍去病的身上了。换成别的主帅,估计直接退兵了,而我们的霍去病根本不在意敌人有多少,看到匈奴人就率军冲上去。

一路大战,直接杀入匈奴腹地,打到后来,当地的匈奴人已经被杀破胆了,一看到汉军,要么归降要么逃跑。最终,霍去病以一己之力,率军完成了整个作战。而霍去病的战果更是惊人,竟然消灭了三万两千匈奴士兵,俘获了五个匈奴王,匈奴官员不计其数。攻灭了不计其数的匈奴部落,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连根拔除,汉朝控制住了整个河西走廊。

此战之后,霍去病正式跻身名将的行列,而那一年,他才20岁。封狼居胥随着汉军捷报频传,汉武帝希望进一步打压匈奴的生存空间,将其彻底赶出漠南地区,于是举全国之力,制定了一次大作战。上一次的作战使汉武帝意识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发生很多意外,制定的计划越详细越容易出问题。于是这一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什么周密计划了,直接让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各自为战扫荡草原,至于这仗怎么打,让他们自己判断。

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以后漠南地区不能看到一个匈奴人。卫青的运气差一些,他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虽然他成功击败了对方,但是由于中途刮起风沙,使得匈奴单于率领几百亲卫顺利逃脱。最后,由于风沙所阻,卫青只得率军回朝。而霍去病的运气则好了许多,他一如既往的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他的部队翻过离侯山,越过弓闾河,行军2000多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匈奴的大后方,直接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驻扎在附近的匈奴左贤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抽调附近所有有生力量,妄图以数量优势消灭这支汉军。然而他不知道,这支汉军的主帅叫霍去病。双方军队接战不久,左贤王就知道对方不简单了。然而此时他已经不能退后了,这里是匈奴的大后方,一旦他退了,这么多族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拼。此战打的昏天地暗,双方反复地冲击、厮杀,都在拼命。

然而笑到最后的是汉军,因为他们有神勇无敌的霍去病。此战,霍去病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他有派出偏师),歼灭匈奴军队70443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官员83人,获得粮草辎重无数。而汉军仅损失了不到1万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绝对算一个奇迹。此战过后,漠南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匈奴势力了。霍去病一路横扫漠南,所过之处,匈奴部落不是被消灭,就是望风而逃。

霍去病的部队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才停下来,他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将此举称作“封狼居胥”,意为建立了显赫功勋。经此大战,匈奴在漠南地区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剩下的匈奴人只能在匈奴单于的率领下龟缩于漠北地区、瑟瑟发抖,祈祷汉军别来这苦寒之地找他们。与此同时,霍去病的声望也达到了其人身巅峰,在朝中他的地位已经和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了。

霍去病碾压匈奴骑兵的秘密虽然匈奴骑兵的骑射水平确实要高于汉军,但是也高不出多少。毕竟他们不像后来的那些草原民族,将劫掠当做谋生手段。对于匈奴人来说,游牧才是他们的主业。如果不是遭遇天灾,他们轻易不会南下的。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弓马娴熟程度远不如后世的游牧民族,汉军只要勤于训练,与匈奴人的差距并不大。然而在其他方面,匈奴骑兵则全面被霍去病的率领的汉军碾压,因此每次遇到霍去病,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首先,霍去病作战勇猛,从不畏缩。俗话说“将是军中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想要让军队发挥出超凡的战斗力,需要让勇猛果敢的将领来统帅大军。而霍去病正是这种将领,他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对匈奴人没有一丝畏惧。在他看来,那就是一堆军功罢了,每次作战都是勇往直前。在他的带领下,汉军自然个个悍不畏死,敢于和匈奴人拼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才是霍去病的军队百战百胜最大的秘诀。其次,霍去病的战术很厉害。从霍去病的历次战斗中,我们不难发现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下手。在那个年代,情报匮乏,没有导航、定位,地图也模糊,他能做到这些简直是奇迹。比如他封狼居胥的那一次,他率领汉军翻山越河,奔袭2000多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匈奴的大后方。

最后,匈奴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败再败。这在兵法上叫“有心算无心”,在战斗开始之前,霍去病已经赢了一半。其三,霍去病的军队都是汉军中的精锐。霍去病手下的将士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如攻打河西走廊前的侵扰作战,霍去病只有一万人马,但是责任却很重大,所以他率领的都是精兵。而封狼居胥的时候更加夸张,汉武帝直接让霍去病自己挑选部队。

他挑选的都是年富力强、久经沙场的老兵,这才能完成那么高难度的作战。如果把他手下的部队换成新兵,估计他也打不了那么多漂亮仗了。其四,汉朝兵力远超匈奴。匈奴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然而即使是冒顿单于,也拿汉朝没办法。他最好的战绩,也就是白登之围罢了。当时冒顿用小股部队引诱刘邦率领的汉军孤军深入,然后将其围困在白登山。

当时匈奴骑兵据说有40万,这已经是匈奴所能抽调的所有人马。然而在围攻白登山上的10万汉军不久后,匈奴却撤军了。因为汉朝的20万后续部队快到达了。当然,40万打30万,匈奴也不怕,可怕的是这样事态会发展成全面战争。当时汉朝经历了连番大战,人口凋零,即使如此,汉朝能动员的举国之兵也有100万人。很明显,匈奴打不起消耗战,因为人口处于绝对劣势。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队数倍于刘邦时期,而匈奴反而更加衰弱了,兵力只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打仗顾忌重重,而汉军则毫无顾忌。这样的两支军队打起来,匈奴败了也不奇怪。其五,霍去病擅长以战养战。汉军出塞作战,最大的弱点便是后勤,很多作战方案无法施行,便是受到后勤能力的拖累。然而我们观察霍去病的战斗可以发现,他的战术明显后勤是跟不上的。

所以他总喜欢抄人家老家,不仅军功有了,补给也有了,这便是以战养战。大概第一次这么做是无心之举,然后尝到甜头后的霍去病,爱上了这种作战方式。于是到了后来,他的每次作战基本都是靠以战养战,这才能摆脱后勤的拖累,随随便便就追敌千里,获得巨大战果。其六,汉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匈奴。中原国家,自从春秋以来便战乱不断,各国之间不断征伐,这也导致了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展神速。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原的武器已经甩匈奴人几十条街了。汉朝的弓箭,不仅射程和威力远超匈奴,更可怕的是,可以大批量生产。至于箭矢,更是永远用不完。而甲胄方面,汉军的甲胄可以有效抵御匈奴的箭矢,防护关键部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双方每次交战,汉军总是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数倍的敌人。可以说,匈奴骑兵在骑射上的一点点优势也因此荡然无存。

一旦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阶段,那就更没有悬念了。汉军的刀剑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削铁如泥,而匈奴士兵普遍缺乏防护,最多就是不认人有层皮甲罢了,近战汉军基本无敌。不过等到近战的时候,匈奴军队一般也被打得差不多了,基本都是收尾阶段了。总结虽然传闻中匈奴骑兵的骑射战术很强,但是一旦遇到霍去病所率领的汉军,那也只有挨打的份。

据闻秦汉时期骑兵没有马镫,霍去病、卫青等如何打赢的匈奴?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马镫是战争史上划时代的发明,自从马镫出现后,骑兵成为了一支战略力量。有了马镫的支持,骑手可以和战马合为一体,借助战马的力量。有了马镫,骑兵的冲击力、机动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的差距被极大的拉开了。而骑兵在没有马镫之前,由于骑手在战马上难以保持稳定平衡,这制约了骑兵的作战。骑兵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在战术上多利用自己的机动性,采用奇袭的作战形式。

而在作战模式上,骑兵大多使用远程的攻击方式,也就是弓弩攻击的方式。在采取肉搏战的时候,骑兵和步兵的差距不是很大。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记载看到中原骑兵的变迁。在楚汉战争期间,中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骑兵是项羽麾下的骑兵。这支骑兵的前身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收编的王离的骑兵。这些骑兵的主体是秦朝边防军中的楼烦骑兵,自幼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术。

项羽率领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著名的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他们,发挥骑兵的机动性,绕到汉军的侧后方,从汉军意想不到的方向进行奇袭。汉军在项羽的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全军崩溃,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击溃,消灭几十万。这是那个时代骑兵取得的辉煌胜利之一。而骑兵的战术,在项羽本纪中也有披露。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项羽突围而走,汉军也派骑兵追击。

项羽因走错路被汉军追上后,决定进行最后的战斗。他先是利用骑兵的特点,采取分兵合击的方式,连败汉军。但是,在最后乌江之战的时候,项羽和他的部下都下马持短兵和敌人肉搏,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骑兵在肉搏战中的主要作战方式。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卫青、霍去病的时候,骑兵基本的作战方式还是没有改变,可是作战对象发生了改变。

汉朝骑兵面对的不是以机动性差的步兵为主的敌人,而且是以机动力见长的匈奴骑兵。这迫使汉朝骑兵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经过初期的几次小的失败后,汉武帝大胆提拔年轻的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领。这些将领都出身于汉武帝身边的骑兵侍从,骑术精湛。在战争中,他们适应汉武帝的进攻战略,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在汉军中,有一支由投降过来的游牧民族人员为主体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是汉朝长期积累而来的。

汉武帝以这支骑兵为主体,重建了汉朝的骑兵。这支骑兵先是由卫青率领,后来又交给了霍去病。他们在战争初期,虽然数量少,但是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几百人就敢深入匈奴内地千里,给敌人沉重打击。在霍去病这位天才的骑兵指挥官的指挥下,这支骑兵日益发展壮大。霍去病就是率领他们,收复了河套之地,并迫降了匈奴的几万人马。

在吸收了匈奴投降的军队后,霍去病的骑兵更加强大。这使得霍去病的骑兵兼有匈奴和汉朝的长处,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在这个时期,汉朝由于有先进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力支持,在武器装备上已经碾压了匈奴。匈奴的弓弩在射程和穿透力上都远不如汉军。在李陵远征的时候,李陵的五千步兵以弓弩打得十万匈奴骑兵走投无路。李陵最后失败是因为箭矢射尽所致,李陵当时说再有几十支箭就能够冲出重围了。

在远射上匈奴不是汉军的对手,那么在肉搏上呢?原本匈奴在肉搏上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到了此时,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使得匈奴就更不是对手了。在卫青和匈奴单于决战的时候,由于李广的迂回部队没有到达,卫青便以武刚车环卫自己的营地,然后出动五千骑兵和匈奴的上万骑兵交战。由于当时的天气恶劣,双方采取的方式以肉搏为主。最终汉军击溃了匈奴骑兵。

从这一仗,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肉搏方面,匈奴和汉军之间的差距。所以说,在卫青、霍去病的时代,汉军由于科技先进,组织严密,在远程射击和近身肉搏方面都碾压匈奴。匈奴可以依靠的就是骑兵的机动力了,匈奴马匹精良,人员适应战场环境,他们打败汉军的方式主要靠的就是奇袭。而随着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优秀将领成长起来后,他们将投靠汉朝的匈奴人员组织起来,和汉朝的原有骑兵混编,形成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新型骑兵。

这支骑兵既具有汉朝军队的组织纪律,又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由于这支军队中有大批出身匈奴的人员,他们有优良的骑术,熟悉战场环境,使得汉军在出征匈奴的时候,不会迷路,也不会为水草问题所困扰。霍去病率领这样的骑兵,取得了横扫漠北的战绩。结语:卫青、霍去病在当时率领的汉朝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之一。这支骑兵其实不能算是一支纯粹的汉家系统的骑兵,而是综合了汉朝和匈奴投靠人员的混血的骑兵。

这支骑兵中,匈奴的投靠人员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使得汉朝的骑兵不但拥有自己原本的组织纪律性,武器装备的优越性的特点,还拥有了匈奴骑兵的骑术精湛,熟悉战场环境的特点。再加上卫青、霍去病这样天才的骑兵指挥员的指挥,这样的骑兵是匈奴无法匹敌的。这也就是卫青、霍去病指挥的骑兵之所以能够打败以骑术见长的匈奴骑兵的原因。

至于说马镫的问题,在当时双方都没有马镫,对双方骑兵都是公平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对汉朝军队这样步兵较多的军队比较有利。在这个时候,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力、兵力、科学技术和将领能力、战略战术的综合优势。正是卫青、霍去病的骑兵对匈奴的骑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才获得了辉煌的战果。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匈奴每次被击败之后,动不动又几十万骑兵,到底哪来这么多人?

对应回答您的三个问题:第一,匈奴被击败为何元气未伤,仍能调动数十万骑兵?匈奴是游牧部落联盟的统称,匈奴善骑射铺张羊皮便能驰骋万里,而中原政权在对抗中进步,考古证实马鞍是西晋完善,马镫是北魏时期成型,从战国至西晋的近八百年间,中原虽能击败匈奴,却无力追击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匈奴卷土重来也就不足为其。第二,汉朝与匈奴“白登之围”,匈奴是否真的有40万骑兵?这完全是史官掩饰汉高祖刘邦战败之言,冒顿单于快速征服整个草原,代价是单于只统领单于本部兵马,像东胡部落和各贤王虎视眈眈,刘邦知冒顿单于兵少,才企图以步兵围而歼之,冒顿单于怕与刘邦消耗内部生乱,才会接受汉朝陈平的和亲。

第三,匈奴经济差,只靠掠夺如何供养40万军队?长城以北的草场达百万平方公里,40万骑兵约200万人口等同每平方公里2个人,战国时苏秦对燕王说,燕国民众吃枣和栗子便能丰衣足食,匈奴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下无需耗费巨资供养军队,匈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比中原民众更高,匈奴40万控弦之士轻而易举。游牧骑兵战术,使得匈奴在战国至魏晋横行,甚至埋葬强盛的汉帝国,中原政权随着骑兵器具的完善,直到唐朝才真正击败漠北游牧,客观而言匈奴强盛才促进华夏民族的团结,无需质疑匈奴的强悍。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这个话题几乎涉及到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还有战国四君子中的三个,当然还少不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毛遂自荐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有白起、范雎、廉颇和赵括。秦国之所以能赢,一方面是秦军有能征善战的战神白起领军,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孝成王赵丹的昏聩,中了秦相范雎的离间计,阵前换帅,启用了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替代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说到这里,插个曲,知道范雎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成语"睚眦必报",知道的人肯定多,这个成语就和范雎有关。这个实际能力连自己的母亲都看不上的赵括,果然葬送了廉颇好不容易才稳固下来的防线,不但自己被秦军所杀,还连带手下45万赵军将士被白起坑杀。要知道,白起征战一生,死于他手下的六国军人,少说也有100万之多,仅长平一战,就占了近二分之一。

当时赵国的人口也就300万,一下子失去近50万青壮年,可见这次失败给赵国造成的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和深入骨髓,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没个十年二十年根本恢复不过来。当然,白起还是讲点人性的,把240名乳臭未干的赵国士兵放回了赵国,算是给了赵孝成王一点点薄面,也给长平赵军留了点血脉。本来,按照白起的计划,应该是乘胜追击,趁赵国还没有醒过来劲,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这样赵国也就完了,白起也可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白起只是武将,左右不了秦王和秦国的政治。可笑的是,秦国范雎用在赵国的反间计,这个时候又被赵国反手就甩到了秦国范雎自己的身上。秦国丞相范雎原来,见秦军势大,惊恐万状的韩国和赵国立马聘请苏秦的族弟纵横家苏代去咸阳游说范雎,说哎呀你看,这个白起现在功劳这么大,如果他再拿下邯郸,那就更如日中天了,到时候,丞相您的地位恐怕就会动摇啦,您愿意处于白起之下吗?再说,这仗打来打去,秦国也没有占多大便宜,不如叫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咱秦国不但打了胜仗,还得到了土地,而没有仗打,白起也立不了新功,您的位置也稳当,何乐不为呢?要说苏代还真是个人才,句句入心,几句话就打动了范雎。

本来这个范雎吧,还算公心为上,但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被动摇了。于是后面我们就知道了,范雎给秦昭王灌了点鸡汤,大王啊,你看这仗打的,虽然我们胜利了,但也死了不少人,十几万呢,再打下去士兵就疲沓厌战了,我们也需要休养生息,现在赵国愿意割地求和,不如,就这样算了吧?于是,赵国就暂时活了下来。活下来,才有机会,赵国的机会来了。

那么秦国打的是赵国,韩国慌什么呢?不慌才怪,不光韩国,魏国楚国等等没有一个不慌的,唇亡齿寒,如果赵国死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所以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单打独斗都不是秦军的对手。长平之战的耻辱,反手就被赵国还了回去。秦军一撤,赵国却耍赖不想割地了。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昭王意识到了不对,不能够再留赵国活下去了,它必须死!于是,秦昭王就派白起领兵出征。

但此时的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后的遭遇,已经有些心灰意冷,并不愿意再打仗了,就称病拒绝了。没办法,只好由王陵领军攻打赵国。开始还挺顺利,不久就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围是围了,但秦军就是打不下小小的邯郸城。为什么呢?很简单,邯郸已经是赵国最后的退路,已经是退无可退了。赵国人一看这退不退都是死,还不如拼命一搏打它个鱼死网破呢。

于是,整个邯郸城都动员起来了,上至国君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秦军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了。要说自赵武灵王开始的胡服骑射等等军事改革不是白给的,虽然这几年赵国损失惨重,但军队和人民的战斗力、战斗意志还是相当可观的。战国时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更是散尽家财,把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编到了军队里面保卫邯郸城。

邯郸城里同仇敌忾,秦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这还不算,赵国派出去搬的楚国与魏国的救兵也打了过来。毛遂自荐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毛遂。这位平原君的食客,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在出使楚国搬救兵时大放异彩,不但说服楚王派春申君黄歇领军支援赵国,也留下了"毛遂自荐"这个让自己名垂青史的成语。至于魏国的救兵,信陵君魏无忌一出"窃符救赵",协助赵国完成了邯郸破秦的艰巨任务。

这一仗,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个闪亮登场,三国斗秦,惊世之举和不世之功让人佩服。这一仗,赵国赢的是哀兵必胜,赢的是内有斗志,外有援兵。这一仗,不但断送了秦军30万人马,一代战神白起也因为秦昭王的猜忌,不得不自刎身亡,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老将廉颇再出征,打燕补血,赵国重生赵国虽然在保卫邯郸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惨胜,损失非常大,最起码青壮年男丁死伤殆尽。

北方的燕国一看,正是薅赵国羊毛的好时候。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不知死活的燕王就派兵进攻赵国,妄想捞取好处。但这个时候的赵孝成王长了个心眼,就把老将廉颇请了回来,老将军啊,国难当头,可堪军国大事的,还要靠您啊。要说廉颇这个人为什么后世评价那么高呢?自然是他对赵国的忠心耿耿,虽然长平之战被伤透了心,但国家需要的时候有人义无反顾,这就让人敬佩了。

小小的燕军,面对久经沙场的老将,哪里是廉颇的对手。几仗下来,不但把燕军的首领杀的杀,捉的捉,甚至还围困了燕国的都城蓟。这下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王慌了,赵国军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得不割地求和,把五座城池送给了赵国才躲过一劫。赵国一看,这活不错啊,虽然和秦军作战损失不小,但还可以从燕国这里补偿嘛。尝到甜头的赵国于是隔三差五就去燕国转一圈,收获颇丰。

后来甚至还把这个主意打到了魏国的头上,这个时候的赵国早忘了当年魏国是如何支援自己抗秦的。慢慢地,失血严重的赵国,又满血复活了。守边塞,斩匈奴,李牧奇功盖世。此时,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出场了。也许有人会奇怪,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的时候,大名鼎鼎的李牧在哪里呢?为何没有存在感?其实,这个时候的李牧正在边关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

匈奴对赵国的威胁就如悬在头上的剑,李牧大军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就算长平之战失利和邯郸之围最危险的时候,赵孝成王都没有动调回边关军队的心思,可见李牧当时处境的严峻性。那么,面对凶猛如虎狼之师的匈奴,李牧是如何做到大破其十万精兵呢?这就是李牧的过人之处了。作为一代名将,李牧早就把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搞得清清楚楚。

匈奴的优势是骑兵,来如风去无影,劫掠一番就跑了。而赵军呢,则以步兵为主,虽然早已经实施了胡服骑射,但毕竟不是草原民族,在根本上还是有所差距的。要想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就得另辟蹊径。李牧采取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固守不战。而且对敢于主动出战的将士,李牧则给予惩罚。一时间,大家都很不理解,但李牧也不解释。

当然,李牧也没闲着,一边让士兵吃好喝好,一边让他们苦练杀敌本领。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匈奴算是没从李牧这里捞到啥好处,还被折腾得不轻。但赵国这边却不干了,李牧你这是干啥?是不是怕匈奴了?就连赵王都派人训斥李牧胆小如鼠。但李牧对这些诋毁和闲言碎语根本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有自己的算盘。一看李牧根本是油盐不进,愤怒的赵孝成王干脆撤了李牧的职务,换了一名大将取而代之。

这名接替李牧的将领是谁,史书上没有说,但绝对是一个不了解匈奴、只知道讨好赵王的角色。这货一上任,就开始和匈奴硬碰硬,匈奴来了就出兵迎战,跑了就追,几次三番下来,损失惨重。醒悟过来的赵孝成王一看不是这回事,就赶紧重新启用李牧,要不然边关都被匈奴打残了。李牧也不含糊,用我可以,但打仗这事我说了算,我还是老办法,行就干,不同意就另请高明。

没门,赵王也就同意了,反正边关交给你了,咋行你就咋整。重新走马上任的李牧,对待匈奴的战略还是老三篇:避战、吃饭、练箭!这下子可把这些天天吃得饱饱的将士们憋得快疯了,将军,咋还不打啊,都急死我们了!打,当然要打,要不然天天让你们吃得这么好干嘛?这个的匈奴呢,也被李牧不打只跑、而且还时不时扔点诱饵的策略搞得膨胀得不得了,自认为可以秒杀赵军了,就放松了警惕,开始大摇大摆地向赵军腹地进击了。

李牧呢,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一般人李牧都不告诉他,这也是为什么李牧遭质疑的原因,但也是李牧能够出奇制胜的所在。这不,终于有一天,膨胀得无边匈奴单于,在赵军数千军士佯败的引诱下,大举进入了李牧早已经布好的包围圈里,被赵军结结实实地扎了个大口袋。战神李牧一声令下,只见15万英勇善战的赵军将士在一千多辆战车的掩护下,以一万多骁勇的骑兵为先导,向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匈奴发起了致命的冲锋。

刹那间,刀光剑影闪烁,匈奴军血流成河。打运动战匈奴有优势,打包围战阵地战,匈奴只能等死。一仗下来,杀得是天昏地暗,十万匈奴军被消灭殆尽,只有狡猾的单于带着数十骑逃跑,不久就郁郁而终。干掉了匈奴以后,李牧率军一鼓作气,灭了周边另外几个和赵国作对的胡国,如襜褴,东胡,林胡。此后,十余年,匈奴远遁,不敢骚扰赵国边境。

李牧大破匈奴之战,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官方记载的大规模兵团级的破击匈奴之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至于后世西汉等朝代,在对付匈奴的策略上,都多多少少借鉴了李牧成功的战略战术。战国四大战神,赵国有其二,为何还是被秦国灭了?赵国最终被秦国灭了,一方面是历史大势,另一方面,也是赵国自己做的,摊上了二杆子傻国君赵悼襄王赵偃,还有奸臣郭开。

本来嘛,这货他爹赵孝成王已经够二了,弃用廉颇导致45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后来还知道重新请廉颇出山,一下子干翻了燕国,用李牧打残了匈奴,赵孝成王也算二并快乐着,干出了点小成就。赵孝成王死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就是个二傻子兼智商缺陷,摊上一个这样的混蛋君王,也说明赵国的气数已尽,再多的廉颇和李牧也救不了场。我们看看这货上台后干的好事。

本来嘛,他爹赵孝成王已经让为赵国重整旗鼓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代理了相国职位,但他一上台便免了廉颇的职务,派乐乘去取代廉颇。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他一直看不上廉颇,一个老头子有啥了不起的,还有可能是想夺回廉颇手里的军权吧。廉颇也不是省油的灯,想想自己一心一意为赵国考虑,反而被排挤,气不打一处来,带上自己的老伙计们把这个乐乘打跑了,当然自己也待不下去了,就跑到了魏国,当然跟随他的那5万精兵也跑了,不和赵国玩了。

没有了廉颇的赵国,就开始了被秦军压着打的痛苦历史。屡战屡败的赵国国君这个时候想起了被自己逼走的廉颇,但心里又没有底,毕竟廉颇年纪是真的大了。于是就派人去看看廉颇老人家的饭量如何,这就是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来历。要说廉颇在魏国也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他是赵国的老臣,魏国国君自然是不信任他的。心灰意冷的他也想回赵国重新效力,一看赵君派人来考察,当场就满血表现,别看我年纪大了,身体没有问题,能吃能战!不信您看。

于是在使者面前那是大吃特吃,胃口极好,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这是啥概念?想象不到吧。饭后老将军还披挂上马,那可是威风凛凛,雄风犹在啊。可怜的廉颇老将军,为了能够回去效力,也是拼了。所谓的国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国君如初恋,也不过如此吧。使者看了很满意,这老爷子风采不减当年,老爷子您等着我回去给国君汇报一下。

谁知道一转身,这使者就把廉颇给卖了,对赵悼襄王说,哎呀廉颇老将军很能吃,饭量不错,可就是和我说话的一会儿功夫,就去厕所拉了三次!就这一句话,断送了廉颇重出江湖的希望。郁郁不得志的廉颇,只好远走楚国,在84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这个杀千刀的使者为什么要埋汰廉颇呢?原来这和赵国的奸臣郭开有关。这货素来与廉颇不和,就借机贿赂了这个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不能让赵王重新启用廉颇。

他的目的达到了,赵国也快完了。果然是宁得罪君子,不能犯了小人啊。这个小人郭开,在祸害了廉颇以后,还没有完,又开始祸害李牧了。此时的四大名将,白起已经死去,廉颇也告老远走他乡,就剩下各为其主的王翦和李牧了。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战争的展开,秦军开始再度进攻赵国。在打了一系列败仗、损失十万兵马以后,招架不住的赵王迁(也就是赵幽缪王,赵悼襄王的儿子,此时赵悼襄王已经死去)赶紧把李牧从边关调了回来。

李牧的回来,让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李牧深知秦军锋芒正盛,必须避开,待秦军懈怠以后,再寻机歼敌。果然不出所料,秦军还是因为疏于警惕给了李牧机会。善于抓住战机的李牧,一举拿下了秦军的老巢,击溃了秦军,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著名的"肥之战"。此后,接任秦国国君的嬴政,又派兵和赵国打了几仗,但都被李牧化解了,而且秦军还吃了不少亏。

最著名的就是李牧与司马尚配合下的番吾之战,此战的胜利,也是赵军对秦军的最后一场大胜。这拨秦军失败了,但嬴政并没有放弃进攻计划,于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登场了,开始了他与李牧之间的名将对决。公元前229年,趁赵国出现灾害国力虚弱,王翦率秦军几十万围困邯郸,来势汹汹,颇有一战将赵国干趴的架势。而此时赵国的当家大将李牧,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携击溃匈奴的威势,和秦军斗得是不亦乐乎。

说是不亦乐乎,实际上是王翦的秦军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李牧还是廉颇对付秦军的老办法,固守不战,任你天天叫嚣,我自岿然不动,你再厉害,能奈我何?实在没办法的王翦,又想起了前人玩的反间计。我不是打不过你李牧吗?我就找人收拾你。王翦要找的人,自然就是李牧的顶头上司赵王迁。但王翦和他不熟啊,怎么办?好办,赵国不是还有一个郭开吗,这货以前就祸害过廉颇,这次让他去祸害李牧,想来不会拒绝吧。

这个郭开就是个不要脸的小人,自然很容易就被王翦收买,很快就在邯郸散布流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意图投降秦军,背叛赵国。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迁的耳朵里。这个赵王迁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的老娘出身红楼,哪有教子的素质,所以这个赵王迁根本就是个废材。对李牧的流言蜚语,他根本是不加分辨,立马派人夺了李牧二人的兵权。

李牧对赵国那是忠心耿耿啊,一看这赵王肯定是被蛊惑了,便不愿意交出兵权,就更让赵王猜忌了。赵王迁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耍了个花招,抓捕并杀害了李牧。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离间计上,死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国君手上。看到李牧悲惨的下场,同是名将的王翦是不是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惭愧?无论王翦心里怎么想,无论赵王迁怎么做,李牧的死,确实给了王翦剪除赵国的绝佳机会。

主将被冤杀,军心涣散的赵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很快邯郸就被攻破,这个昏聩的赵王迁也成了俘虏。等被灭国了,赵王迁才知道自己是被郭开耍了,但世上哪有后悔药。说这赵王迁傻,不是没道理。他爹和他爷对廉颇和李牧再有意见,最多也是削了兵权,留着性命,以后万一需要的时候还有个念想。这傻赵王迁倒好,干脆是将赵国最后的希望李牧杀了,这不是自己断自己后路吗?公元前222年,赵王迁的儿子赵嘉被俘,赵国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个奸臣郭开呢,赵国灭了以后在秦国活得很滋润,但这货还惦记着自己埋在邯郸城的那些受贿而来的金银珠宝,于是就雇了几辆大车回到邯郸城把财宝装车运回咸阳。谁知道,可能是这货多行不义必自毙吧,在开开心心回咸阳的路上,遇上打劫的绿林好汉,被咔嚓了!也算罪有应得吧。就是可惜了廉颇和李牧这两个被奸臣郭开祸害的盖世英雄,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假如你统帅3000重步兵,在平原遭遇30000匈奴轻骑兵,该怎么办?

三千重甲步兵,不可能深入敌境作战,因为三千重甲步兵再携带十天的给养,加上兵器,每人负重百余斤,行军速度慢如蜗牛,深入敌后等于找死,所以统兵主帅派出这三千携带十天给养的重甲士兵,也是边关告急,派兵加强边关守备而已。而对方三万轻骑兵,显然是突破了边关防守薄弱之处,孤军深入的部队,倒霉的是三千重甲步兵偏偏与对方的三万轻骑相遇,这时三千重甲步兵千万不能跑,你重甲在身又携带给养,凭两条腿是跑不过四条腿的,况且又在利于骑兵作战的平原,你如果跑,那对方三万骑兵打你三千步兵,比宰杀三千头猪还容易。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扎营固守,对方距你只三十里地的距离,骑兵也只是半小时间就能赶到,挖沟筑垒肯定是来不及了,但半小时时间却可以削木为桩以绳为索,在你圆形战陈外栓起四五道环形绊马索。绊马索阻挡不住轻骑兵的冲击,却可以有效减缓战马的奔跑速度,因为飞驰的战马是跳不过四五道绊马索的,只有放慢奔跑速度,战马才能做好连续起跳的动作,而战马放慢速度,骑兵的优势便荡然无存,骑在马上的兵将便成为步兵弓箭的靶子,这样便逼的对方骑兵只能下马徒步攻击,这样,对方也只剩下了兵力优势。

如果成吉思汗用10万骑兵对阵秦始皇加霍去病和项羽加二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谁赢?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赢。公元前三世纪的军队和公元十三世纪的军队交战,能取胜的几率微乎极微。马镫是革命性的科技项,决定了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幅度提升,十三世纪的蒙古骑兵的灵活性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秦汉时期的骑兵,上千年的科技差距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秦汉的骑兵是依靠移动力对敌人进行奔袭,主要的攻击方式是骑射,但没有马镫固定,骑射的命中率很低,骑士为了不摔下马也不能让马跑的最快。

近距离作战时,骑兵通常要下马化为步兵,一则马上作战本来就不稳定,其次马是珍贵的资源,大规模损失马匹在短时间内很难补充。拥有马镫的骑兵不仅可以稳定的在马上进行骑射,还用使用长兵器进行突击,在马上可使用的兵器也更多。这意味着蒙古骑兵拥有比秦汉骑兵很多的战术,部队移动更加灵活,骑兵攻击力更强。灵活的机动性意味着蒙古兵侦查和警戒都优秀于敌人,蒙古军的轻骑兵就是凭着这个优点,部队得以灵活变动作战,敌人往往跟不上蒙古骑兵的变化。

蒙古的重骑兵可以直接进行正面突击,长、中距离时进行骑射,接近时又能进行火拼。蒙古兵的主流护甲是铁扎甲和锁子甲,都是手工艺很复杂的铠甲,现在若使用手工还原这二种铠甲需要很贵的花费。蒙古的轻骑兵穿皮革甲,不过这支部队依靠机动性,所以对防御力不怎么注重。秦汉士兵身穿的扎甲铁制的很少,大多是皮甲。秦军士兵装备铠甲的比例并不高,六十万秦军有十几万士兵有常规化武装已经不错。

锁子甲因为拉丝技术的成熟,制作成本下降,更易制作,蒙古军的武装比例自然就比秦汉军队要高。再就是武器的对比,蒙古骑兵的杀器是复合反曲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汉朝的弩有效射程是150米,弓箭射程约190米。汉朝的数据不太确定,欢迎懂弓箭的朋友纠正。没有疑问的是蒙古复合反曲弓的射程在同时代都是数一数二的远程兵器,射程远超过秦汉的弓弩可谓毫无悬念。

这意味着秦始皇、项羽、霍去病的部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接近蒙古骑兵,都会先受到攻击。想要偷袭蒙古军队,就算能躲过蒙古轻骑侦察兵,也会在对方箭雨下先死一大片。十三世纪的冶炼技术自然也远超过秦汉,蒙古骑兵以弯刀、长矛、长枪、狼牙棒为兵器。蒙古的长矛、长枪带钩,刺入敌人体内很容易拔出来,武器改良程度是肯定超过汉代的环首刀、战戟、长剑等兵器,兵器质量也超过秦汉兵器。

文章TAG:匈奴骑兵野战之威  游戏匈奴骑兵  匈奴  匈奴骑兵  骑兵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