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还有人玩《赤壁》么 赤壁游戏功赏

作者:本站作者

赤壁之战究竟谁才是第一功臣?

赤壁之战究竟谁才是第一功臣

谢谢邀请。阿呆的回答也许让你大跌眼镜。阿呆认为:赤壁之战的第一大功臣是天气。因为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时怎样的呢?是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呢?《三国志》中《吴书‘吴主传’》有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船而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这段话有几个意思:第一、是一场遭遇战,而不是相持已久。

第二,是曹操自己烧的船,不是被周瑜烧的。第三,士兵是死于“饥疫”,而不是战争。第四、人数上周瑜、程普加上刘备不超过三万。《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说明黄盖确实提出火攻的策略,也确实有诈降和火攻。阿呆为什么说,第一大功臣是天气,而不是周瑜或鲁肃或诸葛亮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取荆州,十一月屯军赤壁,准备征讨刘备。第一、水土不服。曹操所带军马为原青州和兖州兵马为主力,均为山东和淮北地区的北方人,荆州地区的夏天的潮湿和冬天潮湿的寒气,都是对曹操士兵的巨大考验。第二、伤病严重。从七月份开始,从新野到荆州到樊城,一路追打刘备。

天气炎热,一路征战,士兵的受伤和染病的比例非常高。第三、瘟疫泛滥。由于夏季在荆州一代的战争,士兵伤亡多,气温高,瘟疫流行。医疗条件有限,加上军营中人口密度高,导致瘟疫流行,减员严重。第四、晕船和冻疮。十一月(农历)的长江边,那是相当冷的。曹操除了刘表的一些归降的士兵外,上船的全是青州兖州的精锐部队。北方士兵,受不了船上的颠簸,晕船厉害。

二来是江边潮湿,又冷,士兵生冻疮很严重,失去战斗力。第五、粮草不济。曹操这一路都是在追着刘备跑,粮草供给不到位。按照推算,曹操的人马至少在十多万,吃饭问题是个大事情。在寒冷的冬天,江风如刀,还饿着肚子,那简直就是地狱。阿呆要说的是:其一、赤壁确实打过仗,也用了火攻。曹操确实败了。但规模不大。其二、曹操是自己退的兵,自己烧的船,是不愿把船留给孙权。

历史上赤壁之战中刘备到底做了什么贡献?

历史上赤壁之战中刘备到底做了什么贡献

周瑜挡住了长江而来的曹操,刘备挡住了从汉水而来的张辽等七军。当时,刘备听从鲁肃的建议,一面与孙权联盟,一面南渡长江,将军队驻扎在了长江以南的樊口(即樊水入江之口,今武汉洪山区东、鄂州市西),但关羽、刘琦的主力水军仍驻扎在长江以北,在汉水与夏口间的却月城内驻扎。夏口固然是多条水流的汇集处,控扼东西,十分重要,但毕竟在江北,而曹操在襄阳留有重兵,即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共三万余步兵主力(注1),另外在江夏郡北部也有刘表降将文聘的数千兵马(注2),这些部队除部分留镇襄阳外,其余都沿着汉水两岸正缓缓向东南方向运动,兵锋直指夏口。

虽然襄阳的数百艘战船大多被关羽带走(注3),导致曹军襄阳兵团并无船只可用,只能搭竹筏临时组建一支很水的水军顺汉水而下(注4),但曹军毕竟人多势众,且汉水入江口宽度较小,波浪小,远不如长江水宽浪急(武汉段长江,最窄处亦有1156米;汉水入江口,只有323米),即便是竹筏水军也能一战,况且,曹军还有步骑兵在汉水两岸夹岸用弓弩射箭,亦能控制水面。

后来,在赤壁战的同时,关羽率领一百多艘小船与这帮竹筏军交战,也借着东南风一把火将曹军这些竹筏全烧了。曹军只得趁夜逃回襄阳。关羽顺势向西进入华容道,还想烧断曹操的后路,可惜曹操用羸兵垫路,已前一步冲过了华容道,可惜。注1:见《三国志 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注2:见《三国志 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注3:见《三国志 先主传》“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注4:见建安七子王粲之《汉末英雄纪》“(曹军)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注5:据《山阳公载记》:“(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208),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它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无疑,孙刘的联盟的达成是孙刘联军胜利的重要因素。那么,促成孙刘联盟的人物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我觉得是鲁肃。鲁肃可能是由于小说的影响,使大家对鲁肃这个人没有太多的印象,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鲁肃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应属这一时期第一流的人物,通过两件事可以体现出来。其一,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的建安五年(200),此时鲁肃跟随孙权后不久,被孙权召见,双方进行了一次长谈,鲁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时局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次长谈左右了以后几年的国际关系。其二,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最大功臣。

刘表死后,刘备逐渐成为益州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于是鲁肃向孙权建议:我们应该去吊唁刘表的儿子,刘备是当世枭雄,他是抚慰刘表部下的主要人物,同时刘备和曹操有间隙,我们应与他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孙权担心曹操早日拉拢刘备,于是马上派鲁肃前去与刘备谈判,这才有了后面的孙刘联盟。孙权和刘备孙刘联盟的达成,与两家的“老板”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的刘备处于长坂坡大败的绝境,在刘备一方而言,请求联合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就不得不称赞孙权的大度,经过诸葛亮的“软磨硬泡”,孙权答应诸葛亮实行孙刘联盟的措施。实际上,当时东吴的内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多数人赞成向曹操称臣,《三国志》记载道:“皆劝劝迎之(指曹操)”。但是,孙权最终决定达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该有的品质。

诸葛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实际上有点儿夸张了。在历史上有“鲁子敬力排众议”的事实,但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小说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安排,可能与他所赞扬的人格有关吧!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请求达成孙刘联盟时,刘备一方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已经处于劣势了。此时的刘豫州(刘备)被曹操在长坂坡击败,陷入了不得不联合绝境,所以诸葛亮才向孙权发出了求救信号。

试问,没有鲁肃前期对时局的分析,孙权会同意联盟吗?肯定不会,因为孙权是东吴的一方。周瑜在达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周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周瑜是一个对东吴尽心尽力的人,当周瑜病危的时候还向孙权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他说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虑”,可以看出只要对东吴有利的措施,周瑜一定会赞成。

其二,鲁肃与周瑜的个人关系很好,当初周瑜在居巢任县长的时候就求助于过鲁肃,鲁肃给予了慷慨的相助,之后两人又都在孙权的身边效力,所以在政见上比较一致。结语尽管《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这么一回,但在促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鲁肃的功劳大于诸葛亮,这是事实。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建安五年(200),鲁肃就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时,刘备、孙权、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作为孙刘联盟的主要参与者,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战时鲁肃起到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先说观点:在赤壁之战中,鲁肃起到两个关键性的作用,一是在纷乱的局面中,迅速找准刘备作为江东抵抗曹操的盟友。二是精确地分析利弊,帮助孙权下定作战的决心。01 劝说刘备,孙刘双方建立联络在鲁肃原本的战略构想中,荆州的刘表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江东长期以来将荆州作为主要的攻伐对象,希望能够吞下荆州,将江东和荆州连为一体,占据长江,与北方的诸侯争夺天下。

但是随着刘表病故,曹操挥军南下,荆州的局势发生剧烈的震荡。刘表将州牧的位置传给了小儿子刘琮,这造成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的不和。在荆州士族的推动下,刘琮已经决定献上荆州,投降曹操。这时候,曹操鲸吞荆州的势头已不可逆转。曹操拥有荆州,这对于江东孙权而言是致命的威胁。江东的长江天堑优势不复存在,同时荆州还拥有上游的优势。

曹操在吞并荆州水军之后,几乎瞬间补齐了原先水军不强的短板,可以顺流而下攻击江东,这是孙权不可承受的。在这关键时刻,鲁肃果断地抢在曹操之前出使荆州,并精准地选择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合伙人。当时的刘备正准备撤到长江以南偏远的苍梧郡,以躲避曹操的兵锋。鲁肃追上刘备,分析利弊,力劝刘备和江东联手对抗曹操。刘备同意后,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去江东,商讨联盟事宜。

可以说,孙刘抗曹的首次建议,是鲁肃发起并促成的。02 陈述利害,助孙权下定决心拉来了外援,鲁肃还需要搞定江东内部的意见。在曹操得到荆州,并将视线转向江东之后。江东士族的表现和荆州士族一样,惊慌失措,无数人向孙权进言,希望投降曹操。作为主公的孙权,其实内心是主张抵抗的,奈何大多数人都希望投降,包括首席重臣张昭在内。

即使是孙权,此时也难以做到力排众议。鲁肃向孙权阐明利害,做臣子的如果投降曹操,怎么样都能有个官做,也能保证不错的待遇。唯独孙权作为主公,下场会是如何呢?这一番话直接从孙权的立场剖析利害关系,给了孙权强有力的支持和声援,帮助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之后,鲁肃又劝孙权将周瑜召回,从军事层面商讨抵抗曹操的详细方案,进一步增强孙权的信心。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到底是谁的功劳?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是周瑜知道曹操那边派他的下手蒋干到他们那里探听军中情况之后,周瑜就和凤雏先生庞统商量了一个计策,等蒋干一来,周瑜假装对他的到来十分生气,将他安置在一个帐中,用两个士兵看守,到了夜里蒋干出来散步,碰到庞统,劝他投降曹操。庞统假装答应,跟蒋干去见曹操,为他出了一个计策,叫′连环计’叫曹操把所有的船绑在一起,用铁链牢牢锁住,战马可以在上面奔跑,让那些不习惯水战曹军可以比较好作战,曹操哪里知道只要一只船烧起来,所有的船都会烧起来,曹操在无形之中上了庞统的当,所以火烧赤壁是周瑜和庞统的功劳。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与当时社会发展是功还是过?

引言:个人认为赤壁之战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不好的影响。如果曹操听取贾诩的意见安心治理荆州,那么东吴肯定会像贾诩说的那样俯首称臣,而刘备没有机会入川。没有三分天下,统一也就会加速,百姓也会提前进入和平时期免于战乱之苦。贾诩之谋曹操在征讨刘表的路上,刘表就去世了。曹操大军刚刚攻打下两个县,刘琮就率众投降了曹操,整个荆州除了江夏郡全部掌控在曹操手中。

贾诩建议曹操安心发展几年,占据荆州和东吴隔江对望,不仅可以操练水军还可以共同拥有长江天堑。那么几年后曹军水军得以训练,即使孙权不投降再战也不会像赤壁之战一样损失惨重。赤壁之战后的变动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后,不仅失去了荆州大部分的领土,还让刘备趁机发展起来了。周瑜攻击襄阳近一年的时间,没能攻下襄阳无奈退兵。

在周瑜回到东吴后,向孙权觐见攻取益州再联合马超共同伐魏。可惜周瑜在准备攻取益州事宜时病逝了,计划也付之东流。而刘备却是接受刘璋的邀请入川,结果刘备占据了益州,形成了三足鼎立。总结:如果曹操按照贾诩的计谋,那么也不会遭受大败,刘备也不会趁机多大。若是没有赤壁之战孙权会根据形式而选择投降,汉中张鲁不足为据,益州刘璋更是望风而降。

为什么赤壁之战时,曹操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看出火攻计来的?

曹操当败,非战之罪也。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瞬间破灭。这场战争有个奇怪现象,就是战争开始以后,我们就很难见到曹氏集团重要谋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议,那也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谋士集体失声呢?1.知己不知彼曹操集团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

其他谋士多以他们四人为首,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谋士集团的核心。环境陌生。这些谋士有一个共同点,生长于北方,他们对于北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曹操可以屡战屡胜。可是到了南方以后,当众人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熟悉周围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来主张兵贵神速,在众人还沉浸在研究之时,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众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敌人陌生。曹操阵营中的许多谋士,刚开始并不是曹操所有,他们是来自各个军阀之中,对自己曾经的主公可谓相当熟悉。比如郭嘉,来自袁绍阵营,所以,他才能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因为他已经将袁绍研究的非常透彻了。正是因为这种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坚定抗袁的决心,才可以做到统一北方。可是当曹操面对孙权时,众谋士就知之甚少,而且这个全新的对手还过于年轻,这就非常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种心理上错觉。

所以正是因为对于敌人的陌生,这才造成了众谋士的计谋止步与荆州。战术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战役中,曹操主要以陆战为主,谋士考虑之处也多于此,可是赤壁之时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曹操以水军为主,并且因为军中没有精通水战之人,将水军交由荆州降将蔡瑁之手。这并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自己军中缺乏通晓水战之将,缺少善谋水战之士,所以不得不为。

而 对于文人谋士,身体相较武将本来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这也就导致他们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们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众人无法识破敌人计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2.曹汉矛盾激化 初心已变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势力快速扩展和稳定,他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内外无人敢与之作对,当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经被曹操演义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汉献帝也已经名存实亡,沦为傀儡,尤其是曹操诛杀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赤壁之战时,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两人关系自然要更为亲近,而且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举荐,自然以荀彧为首,所以谋士已经形成以荀彧为主的核心。而荀彧当初投靠曹操不是因为曹操,而是因为汉献帝,明确点说,他是汉献帝的大臣,并不是曹操的谋士。

荀彧最初的设想也是与曹操两人共同辅佐汉献帝,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曹操独揽大权,这已经背离了荀彧的初心。所以,赤壁之战时,“王佐之才”荀彧在曹操的老窝里据守。所以“赤壁之战”的锅还甩不到他的头上。3.骄傲过头,不接受他人建议曹操称霸北方,接手荆州以后,已经意得志满。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平定天下了,对谋士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曹操决定对江东用兵的时候,贾诩曾经劝阻过曹操。他向曹操提议,先在荆州稳定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曹军的军威,用不着打仗就能收服江东。可惜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话,迫不及待地发兵南下。其实除徐庶外,曹操帐下还有一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此人就是程昱,而且是看出了两次。这第一次是在曹操采纳庞统的铁索连环计之后,见不习水战的曹军在战船上如履平地,心中大喜。

可一旁的程昱却说,丞相,这样做船是稳了,但东吴用火攻,我们难以回避,不得不防。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程昱你只看到了表面,却忽略了关键。火计需借助风势,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用火攻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假如现在是十月季节,我一定会提防。当然曹操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冬天只有西北风,何时刮过东南风?程昱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多虑了。

这第二次是火烧赤壁之夜,风向却由于诸葛亮的法术突然变成了东南风。而曹操并未警觉,带着众将在等待黄盖前来投降。不久,探子说黄盖的降船到来,曹操大喜。这时程昱定睛看了一下,马上看出了猫腻,对曹操说:主公这是诈降,别让黄盖靠近。曹操不解。程昱说,黄盖说他的船上放的是粮草,应该吃水深速度慢才对,而现在黄盖的船只却吃水浅速度快,再加上东南风骤起,明显有诈。

曹操顿悟,却为时已晚,被铁索连环的战船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曹操只能丢下大军狼狈逃窜去了。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帐下除了徐庶没人看出此计,只是曹操没有采纳罢了。最后“赤壁之战”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这把火,还有多方面的突发因素。首先在历史上庞统并没有献连环计,曹操自己把船连在一起。这有可能是曹军不善水战的缘故。总之没有庞统设计,曹操的谋士竟然没有一个看破这样的桥段。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赤壁之后,他其实仍有一番作为,最终病逝于任内,也算是安享晚年了。他没有消失匿迹,只是再无记载了而已。黄盖是江东的王牌老将,早年跟随孙坚、孙策打下了这江东基业。孙权时期,他被安排去镇压安抚山越,所到九县,全部平定,功勋卓越。他最辉煌的时刻要数赤壁之战了,他向周瑜献策诈降曹操,最终以火攻打败曹操。赤壁之功,第一要数周郎,这第二大功就应该是黄盖的了,赤壁之战也使他名声大噪。

但在这之后,他却像消失匿迹了一般,这是为何呢?是不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后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由于伤的太重,年龄偏大,不久就去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赤壁负伤后,他仍老当益壮。《三国志》记载赤壁战后,他还被任命为了武陵太守,去平定蛮族叛乱去了,他甚至用五百人就收复所失的城邑,令各部落的头目闻风散胆。之所以没有了黄盖的详细记载,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已脱离了主线事件。

赤壁之战后,他被安排专门去镇压内部的蛮族、山賊叛乱去了,没有参与对外战争。而小说三国演义也向来是讲曹刘对峙,对吴国大将讲的不算多,这也使得黄盖的故事没有一直辉煌下去。虽然是镇压蛮族叛乱,但他的作用绝对不能小觑。蛮族势力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平定,只是三国之争让大家忘了还有这种强敌的存在。假若没有他的镇压,江东如何能有后方的稳定。

文章TAG:还有人玩《赤壁》么  赤壁游戏功赏  还有  有人  《赤壁》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