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九龙战一样的游戏 九龙争嫡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历史上“血滴子”,一词从何而来?它到底本意是什么?
血滴子是一种传说中的暗器。相传者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所使用的一种独门暗器,能够远距离地取敌人的首级。在很多民国初年的野史小说中,都提到了血滴子这种暗器。据说,这是始于雍正时期的特务机构粘竿处的暗器,粘杆处的特务专门用这种武器暗杀敌人。在百步以内,血滴子能够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迅速取人首级。
一般来说,血滴子是带有长索链、钟形罩、罩口设置鲨鳍形钢刀的暗器。在使用时,一手抓住索链,一手抛向敌人,旋转的血滴子就像圆锯一样砍下敌人的脑袋。血滴子从空中回收的时候,鲜血淋漓、滴到地面上,这就是血滴子的名字的由来。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血滴子这种暗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首先,粘杆处并不是什么特务机构。这是上世纪的民间野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虚构的。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说的是哪九子,他们各有什么势力?
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
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党羽。
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
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
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
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
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
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彼此猜忌、骨肉相残、朝纲不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真的只有选择立嫡立长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也许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典型历史传承问题。
①秦朝秦始皇嬴政传位:扶苏与胡亥◆先来看看秦朝,当时的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刚毅勇武,待人仁爱,有政治远见;而且当时的扶苏虽然和秦始皇政见不同且因多次劝谏始皇帝对大臣的杀罚而不被嬴政所喜,但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的时候却依然下旨让扶苏继位。如果没有后来赵高、李斯等人的矫诏并扶持始皇帝十八子胡亥登基,那么可能就没有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甚至之后的历史进程一定会是另一个走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我们也由此得见扶苏继位与胡亥继位的影响。
▲公子扶苏②隋朝隋文帝杨坚传位:杨勇与杨广◆这里主要说说有代表性的隋唐吧。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对几个儿子很是头疼,他先是软禁了三子秦王杨俊,后又在开皇二十年废了太子杨勇,并将长子加太子的杨勇贬为庶人,两年之后将四子蜀王杨秀也贬为庶人,最终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危的时候突然醒悟要改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并下旨召回杨勇,但杨广得知消息后赶走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并召回使者,最终以非正常手段取得了皇位并登基,是为隋炀帝,后来由于杨广的横征暴敛和劳民伤财,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③唐朝唐高祖李渊传位:李建成与李世民◆唐朝初年的事情也许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来唐高祖李渊一直认定的储君是长子李建成,并且很早就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但无奈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且手底下谋臣良将众多,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唐的天下大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时候作为功高盖世的秦王肯定不满足屈居于大哥手下当个王爷。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全家并逼迫高祖李渊禅位于自己,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朱标与朱棣◆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时间就把当时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悉心教导,再加上朱标那温良恭俭让的个性和在诸多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假如朱标顺利继位那么一定没有朱棣什么事儿,而且要是大哥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一定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会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藩王。
当然,作为一代枭雄,取朱标而代之的心思朱棣不敢说没有但一定不会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人心!道义!舆论!他哪个都不沾边。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换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他不服啊,凭什么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燕王如此的英明神武,皇帝老爹看不见非要把皇位传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服气的结果就是造反,之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上位。
⑤清朝清圣祖玄烨传位:九子夺嫡◆最后说一说康熙的九子夺嫡吧,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许是吸取了前朝的诸多教训加上满族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的皇位传承一直信奉的是立贤而不立长。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而非长子褚英或者次子代善,后来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传位康熙,这个康熙是顺治第三子,也非长子。再到后来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基本上满清一朝没有皇长子继位的事例,这其中最为严重且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康熙的皇位传承。
一开始康熙源于对皇后赫舍里的深厚感情,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且长达三十多年,在胤礽被废之前,当时康熙的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也如狼似虎并无平庸之辈,但却死心塌地的奉胤礽为未来的储君且无二心,包括后来的四子胤禛等皆依附于太子。但后来当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这几位可就心思开始不安稳了,原因和明朝的燕王朱棣有些像,就是不服啊,感觉有了盼头,总觉得自己也有胜出的希望,这之后就是各种为了皇位的算计倾轧、骨肉相残,闹的皇室腥风血雨没有一点儿温情。
▲康熙:九子夺嫡聪明的您一定想到了什么?那就是任何时候,假如接班人是最开始就定好的,而且是根据传统规则确立的人选,那么底下人一般没有二心,只能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当继承人不确定且没有一定规则的时候,只要有继承资格的都会蠢蠢欲动,起那僭越之心,为什么啊?反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不一定非长子嫡子不立,那么所有人就都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机会就会竞争,竞争就会有代价。
历史上的九龙夺嫡是哪几个人,谁的下场比较好,为什么?
康熙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激烈,其中最为激烈就数“九子夺嫡”了,康熙皇帝晚年一直沉痛于九位皇子的夺嫡事件中。在清代历史上,雍正皇帝继位就被认为是一场阴谋。那么,他到底是怎么登上皇位的?这始终是一场引人注目而又难以解决的疑案。“九子夺嫡”是哪九子?康熙一共有24个儿子,最后参与皇位斗争的这9位皇子,最后四阿哥胤禛获胜,继位成为雍正帝。
其余夺嫡失败的皇子下场一个比一个惨,那么在九子夺嫡中所有儿子们的下场是什么呢?九子夺嫡中所有儿子们的下场皇长子胤禔: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终身圈禁爱新觉罗·胤禔,其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早殇,按照封建礼法,所以被列为皇长子。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
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胤禔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敏能干的,早年也很受康熙的信任。之后,胤禔仗着自己是皇长子,加上康熙对自己的信任,一心想夺嫡继承大统。因为胤禔比较痴迷喇嘛教的“魇胜”巫术,所以胤禔企图以喇嘛巴汉格隆的匿术咒死皇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事情败露,胤禔因魔咒皇太子胤礽,谋夺储君之位,被削去爵位并且终身囚禁。
二皇子胤礽:被两次废黜,第二次遭废黜终身圈禁皇太子胤礽,其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恰逢吴三桂叛乱,就难产去世了。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康熙认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被封为太子亲自抚养宫中,对胤礽格外的宠爱。但是由于教子失当,加上康熙朝后期激烈的党派纷争,致使皇太子胤礽历经两立两废,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因此,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三皇子胤祉:先被派去守康熙景陵,后被关押在石景山,当年就被折磨致死三皇子胤祉三皇子胤祉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还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他们的最大成就是编辑了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其名改为允祉,并以他与废太子胤礽来往亲密为由,将他发配到遵化马兰峪为康熙皇帝守陵。在守陵期间,雍正其爵位,囚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皇四子胤禛:成功夺得帝位皇四子胤禛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雍正上位,完全是以制度取胜。可以说,没有他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深度改革,在位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皇八子胤禩:雍正四年被赶出皇族,自己改名阿其那,禁闭于宗人府,不久后死于监狱皇八子胤禩胤禩在康熙朝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终是诸皇子内最好的一位,称赞他“朴实”“极正气”。胤禩为人“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因此,胤禩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得声望。其身边还聚集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这就是著名的“八爷党”。
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将胤禩削去王爵,开除出皇族,改其名为“阿其那”,囚禁于宗人府。不久后,胤禩病逝于宗人府。皇九子胤禟:雍正三年,在押解途中突然死去皇九子胤禟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在雍正即位后,皇九子允禟被派往接管军事,如同充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
雍正四年,被定罪状28条,削去宗籍,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改其名为塞思黑。同年,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43岁。皇十子胤䄉:获罪被关进大牢,直到乾隆继位才被释放皇十子胤䄉皇十子允锇,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因其参与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并在九子夺嫡中与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三爷党作对。
因此,在雍正二年(1724年)被雍正皇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并授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1741年),胤䄉病逝,享年五十九岁。皇十三子胤祥:成为满清王朝唯一一位不用避皇帝讳的人皇十三子胤祥在九子夺嫡的争夺中,胤祥对雍正的帮助很大。在雍正皇帝即位后,被封为怡亲王,总理朝政。后又出任议政大臣,帮助雍正皇帝处理重大事务。
在其死后,雍正皇帝令其享太庙,并给他上谥号为“贤”。为了纪念其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使其成为满清王朝唯一一位不用避皇帝讳的人。皇十四子胤禵:雍正三年被降为贝子,次年被软禁,乾隆朝获释皇十四子胤禵皇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兄弟二人的感情素来就不好。在九子夺嫡中,胤禵加入皇八子胤禩的阵营中与自己亲哥哥皇四子胤禛作对。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一、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
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
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二、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也就是说,清朝这些王爷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爷们,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继承的,而是递降的。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比如皇上封了一个亲王,亲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辅国公。
往下传不了几代,先是妾的儿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侧室的儿子也没有爵位了。而且前面所说的继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因为王爷们的儿子们还需要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骑射、布射,只有考到全优才能获得应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亲王,自己也捞不到爵位。三、第三点,康熙帝的儿子都封王了吗?在《雍正王朝》中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视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对老八胤禩不待见,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库女所生,所以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获封。而看起来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为郭郡王了,这也是老八胤禩拉拢他的原因所在。康熙帝封王的众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亲王,为和硕亲王,没有参与夺嫡。
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多罗淳郡王,也没有参与夺嫡。其他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硕诚亲王、老四雍亲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没有封王。而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为魇镇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废。而康熙帝一共有几十个儿子,没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来的夺嫡热门人选老八胤禩,也不过被封为贝勒。
他的廉亲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才封的。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禄必然就低,生母那边,也就是姥姥姥爷那边势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遥自在也难。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们,如果自己亲爹这里混不上个王,提前押宝一个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一点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错了宝,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个惨。
四、实际上,九子夺嫡不过是说书先生的噱头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真的争得死去活来。因为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而这个“嫡”,关键要看从谁的肚子里钻出来。这玩意不是你长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夺了,而是在你还是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并不是皇子们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夺,顶多四个。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两次被废,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为嘉靖帝只有这么一个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废了多少遍了。而真实的历史,也不过如此!人岁数大了以后,莫说是皇上了,就是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子女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点遗产。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权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权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朝廷出现另一个小朝廷的。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盘上跑马圈地,这一任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能挡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五、眼看着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会怎么想?当然得为未来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会驾崩,驾崩之后的皇帝会怎么对自己?既然无法预测到,但总有历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争夺来的,不是老爹传下来的。
到了皇太极即位,那就不一样了,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给皇太极的代善,其余三个没有一个好下场。不仅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小妈,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娘,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这个仇多尔衮算是记下了,一直在韬光隐晦,等皇太极一死,不仅睡了他儿媳妇,豪格的老婆,据说连孝庄皇太后都差点搭进去。
顺治帝是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啊,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豪格也罢,多尔衮也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静,被挫骨扬灰了。康熙帝即位总要好多了吧,毕竟他兄弟少,而且都还在吃奶的年纪就跟皇位错开了,没有灭他们的必要。但是顺治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就不妙了,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听烂了。
索尼算是幸运的,不过父债子还,他儿孙就没这福气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四大辅臣全都完蛋了。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帝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不争的话,万一哪一天看我不顺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赶上他娘跟我娘争过宠,得,没跑了。
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康熙帝还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会冲兄弟下手,这已经成了他们家的传统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了。但还算仁慈,最起码,你们的老婆还是你们的老婆,你们的老娘,还是你们的老娘,不过是圈禁到郁郁而终,总比真刀真枪上强得多。
清朝九子争嫡时,邻国皇帝做了3件事,为何成两帝国强弱分水岭?
题主说的邻国是俄罗斯吧,而皇帝应该指的是彼得大帝吧,至于彼得大帝做了哪三件事则无从判断了。不过,作为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俄罗斯历史上唯二的“大帝”之一,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不仅开始全面西化,同时积极向外扩张夺取出海口,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彼得大帝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俄罗斯全面西化改革俄罗斯在费多尔三世去世后,一度陷入混乱,纳雷什金家族推彼得为沙皇,而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则推伊凡为沙皇,结果由于彼得年幼、伊凡痴钝,伊凡的姐姐索菲亚得以摄政。
直到1689年,彼得凭借自己建立的“少年军”平定了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将索菲亚关进修道院,这才开始逐步掌握大权,并随后在1696年在第二次远征中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亚速。△清朝“九子夺嫡”时俄罗斯却在飞速发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彼得大帝派出庞大师团出访西欧,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反土同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学习西欧的先进技术。
而为了确保学有所成,彼得大帝本人甚至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 先后在荷兰的萨尔单、阿姆斯特丹和英国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同时聘请大量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学成归来之后,彼得大帝开始全面推动俄罗斯的西化改革。△彼得一世雕像军事方面,彼得开始推行义务兵役制,引进西方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并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支强大的海军。
经济方面,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政治方面,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以参政院取代杜马会议,剥夺贵族领主只能,以宗教元取代大教长,划分全国为50个省,并设立十四个文武官员登基,所有官员不论出身,必须从最低一级做起,依靠功绩晋升。文化方面,全面引进西方书籍和生活方式,不允许臣民再穿传统长袍和留大胡子,贵族子弟到年纪必须上学,否则不允许继承爵位,同时选派留学生前往西欧学习。
同时简化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俄国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彼得一世彼得大帝的全盘西化可以说极为彻底,而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甚至“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就连他的儿子阿列克谢也因为反对他,而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最终死于狱中。积极向外扩张,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在积极推行改革的同时,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俄罗斯封闭落后的国家命运,彼得大帝先后发动了两次对外战争,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固定的出海口。
△北方战争前局势1、北方战争。早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同时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俄罗斯则由于1617年的《斯托尔博沃条约》,丧失了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为了重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与瑞典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因彼得大帝在西欧考察时便已经与丹麦和萨克森结成同盟,于是三方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瑞典发动了战争,不过战争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丹麦和俄罗斯先后被瑞典击败。
彼得大帝重整旗鼓之后,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列斯纳亚战役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了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迫使瑞典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签订《尼斯塔得条约》,俄国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2、入侵波斯。北方战争结束后,彼得大帝由于担心土耳其军队向里海进发,同时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逐向波斯发动战争。
先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雍正元年(1723年)攻占德尔本特、巴库和雷什特第三城市。而土耳其对俄罗斯的扩张举动同样极为担心,于是也向波斯发动进攻并攻占波斯西北部的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雍正二年(1724年),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双方平分波斯北部和西北地区。虽然彼得大帝夺取了里海西、南岸的土地,但由于奥斯曼帝国余威尚存,夺取黑海出海口任务一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才完成。
胤祉不参与争储,还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为何还被雍正囚禁至死?
在康熙朝晚年,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这场夺位争斗的最终胜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他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伴随着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当年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与他争夺皇位的康熙皇子们也随即迎来了“末日”。
这其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这两位在“九子夺嫡”期间给雍正以极大困扰的政敌,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同为“八爷党”成员的十阿哥胤䄉,虽没有被雍正直接打压致死,但是终雍正一朝,他被圈禁在高墙内,失去了整整十三年的自由,直到乾隆登基之后才被放出。
而与他有着同样境遇的还有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他先是被罚去看守皇陵、后又遭到了幽禁,最后直接被雍正下令圈禁了起来,也是在乾隆朝才重获自由。至于大阿哥胤禔、废太子胤礽,这两位在康熙朝时期就被康熙皇帝下旨圈禁起来的皇子,雍正则是依旧将其圈禁,直至这二人死在禁所之中,也没有获得释放。除了上述几位康熙皇子之外,还有一位在雍正登基后也遭到了雍正的残酷打压与迫害,他便是三阿哥胤祉。
这个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说:“你说的不对呀,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不是非常的敬重,不是还赐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么?”当然,这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历史真相却是恰恰相反,胤祉非但没有获得任何的封赏与恩典,反而是他的下场和结局同其他皇子一样的悲惨。“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雍正如此对待这位饱读诗书、一心钻研学术的“文人”阿哥,按照雍正自己的话说,是他的这位哥哥自始至终没有与他“同心同德”,特别是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颇为耐人寻味的表现,也让雍正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戒心,更是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真的没有“夺嫡之心”,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胤祉的悲剧结局。三阿哥胤祉,可以说是康熙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的一位。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三阿哥胤祉并不陌生,整部剧之中,胤祉最大的功绩以及最为亮眼的表现就是组织陈梦雷、李绂等一众饱学鸿儒,前后历时十多年的时间编制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算是在文化领域留下了一份“不朽之基业”。而在历史上,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确实是胤祉的一大功绩,当然,除此之外,胤祉参与编修了另外一部大作,即将当时新进的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体的《律历渊源》。
而这也充分展现了三阿哥胤祉卓越的文化水平,称其为康熙皇子中读书最好、学问最深,是一点不为过的。然而,历史上的三阿哥胤祉的“本事”并不仅仅如此,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与培养下,胤祉可谓是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一点从康熙安排胤祉参与编修《律历渊源》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先是主动的亲自承担起教授胤礽基础数学和几何的知识,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传教士德格里传授其律吕的知识,这也使得胤祉在学科领域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并用。
而在满洲人传统的骑射方面,胤祉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在所有的康熙皇子中,也堪称佼佼者。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之时,还被奉命统领镶红旗出征,亲赴战场进行锻炼。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在外出离京期间,也曾多次安排胤祉代为署理国政,培养其理政能力,其表现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可以说,胤祉接受到的是康熙皇帝给予其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领域,胤祉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再加上他资质较好且勤奋好学,因而在也取得了令康熙所满意的发展成绩。
勘破“魇镇之案”,让胤祉就此卷入了“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而在这之后,以大阿哥胤褆以及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皇子,便开始落井下石,继续打击已经被废黜的太子胤礽。这其中,大阿哥胤褆的表现可谓是最为活跃,他在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支持下,不断的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甚至向康熙皇帝谏言,要除掉太子胤礽以绝后患:“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
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尽管康熙皇帝对于胤褆和胤禩等人持续性的打压太子的行为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和批判,但是其嚣张的气焰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压制,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这个时候的太子胤礽不仅因为被废黜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康熙皇帝的盛怒以及“八爷党集团”的不断打压,也让其出现了明显的意志消沉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斗争的胤祉果断决定站出来,准备要拉自己的这位二哥胤礽一把。其实一直以来,胤礽和胤祉的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康熙十三年(1674年),伴随着太子胤礽的出生,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于是康熙皇帝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在抚养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同时,也要照看一下自己的这个没妈的嫡子。
马佳氏是非常欣然的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安排,之后她可以说是做到了尽心尽力,视如己出,以至于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胤祉出生后,都是先将其送出宫外养育多年后,才重新接回身边。所以,胤礽和胤祉,都是由荣妃马佳氏抚养,两个人自幼的关系便非常交好。而康熙皇帝也看到了胤礽与胤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早期康熙皇帝安排胤礽差事的同时,也会安排胤祉随同办理,甚至可以说康熙皇帝如此全方位的培养胤祉,也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辅佐胤礽。
这个时候的胤祉,见到从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二哥胤礽遭遇到了如此的困境,进而为其感到了担忧,同时胤褆、胤禩等人的做法也引得了当时为人一向正直的胤祉的极大不满,于是胤祉决心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胤礽扳回局面。功夫也不负有心人,经过胤祉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直接证据,即标写着胤礽生辰八字的针扎小人,也称“魇废之物”。
胤祉此举不仅仅是挽救了胤礽,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康熙皇帝以巨大帮助。此时的康熙见到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已然是全无忠孝礼仪和人伦纲常,并且朝局也因为太子的突然被废而变得动荡,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也有了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只是苦于“朝令夕改”,恐引发朝堂议论,将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境地。而此时,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的出现,无疑让康熙找到了一种“刚打瞌睡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
于是,康熙皇帝先是下旨将“魇镇之案”的主谋大阿哥胤褆削宗夺爵、圈禁终身,随后又将太子胤礽此前的异常行为和不端做法,全部归咎于这件“魇废皇太子之物”,甚至不惜将已经被他处死五年的索额图搬了出来,再进行了议论批判,还为其扣上了“本朝第一罪臣”的帽子,为的就是为胤礽开脱。而这个时候胤祉明显感觉到了康熙心态的变化,于是顺水推舟,进一步帮助胤礽。
一来,他长时间的陪伴着胤礽,并对其进行了开导,使得其重拾信心。二来,他教授胤礽撰写“忏悔录”,并要其主动向康熙检讨,承认错误,请求康熙的谅解;三来,他又在康熙与朝臣面前,经常性的谈及胤礽的病情,在将责任推卸到大阿哥胤褆“魇镇”诅咒的同时,表明太子胤礽此时的状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对于胤礽予以了原谅,并且顶住朝臣们的反对,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而在此期间,胤祉的表现可谓是居功至伟,于是康熙在复立胤礽的同时,也晋封胤祉为亲王爵位,以示对其的褒奖。而也正是这件事情,让胤祉算是彻底的参与到了“九子夺嫡”的进程之中来了。在此之后的胤祉,几乎采取同雍正如出一辙的策略。历史上的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采取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隔岸观火”,坐等“两败俱伤”,看着“太子党”倒台、“八爷党”解体,在所有竞争对手“自取灭亡”的情况下,完成了弯道超车,从而顺利登上皇位。
而在整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迎合康熙,将自己的夺嫡之心完全隐藏,进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非常印象。这也成为其的制胜法宝。然而,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做法与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胤祉是紧紧跟随并且迎合着康熙皇帝的想法。这一点在“二废皇太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康熙皇帝准备第二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这一次,胤祉表没有像此前“一废皇太子”之时那样,为胤礽进行申诉和辩护,而是将自己置身其外,并且在康熙皇帝正式废黜胤礽之后,还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于是,康熙皇帝对于胤祉这样识大体的举动颇为满意,非但没有因为他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亲密而对其进行惩治,反而赏赐其白银五千两以资鼓励。其次,胤祉并没有想着直接参与夺嫡之争,而是在辛勤的编书。前文中也说到了,这个时候的胤祉可以说全身心的投入到编书的事业之中,以此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同时还通过编修《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不仅收获了康熙皇帝对其的赞誉,更是在朝臣们心中树立了极为正面的形象,算是就此积攒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再次,胤祉在这一时期与众位皇子都保持了非常和谐友好的关系。尽管正是因为胤祉通过勘破“魇镇之案”,将大阿哥胤褆“送”进了宗人府,并且也是他积极帮助胤礽使其得以复立,按理说他应该“八爷党”集团的最为可恨的“敌人”,然而,在此之后,胤祉快速修补了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胤禵,胤祉与他的关系是愈发的密切,以至于在后来的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定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中,胤祉给予其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胤祉本人在其他皇子中间,有了非常好的人缘,同时也树立了一定威信。
反观这一时期的雍正,因为其在“一废皇太子”期间有着从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到支持康熙与太子胤礽这样的翻转表现,遭到了“八爷党”一众皇子的极度鄙视,以至于在其登基之后,依旧普遍对其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由此可见雍正与其他康熙皇子之间的关系之紧张。而也正是因为在“九子夺嫡”期间的如此行事,让雍正对于胤祉不仅是极度的不满,甚至还有这一份巨大的担忧。
“九子夺嫡”期间的胤祉,雍正一样,都被册封为亲王爵位,生母同属于“四妃”之一,同样在朝中协助康熙署理政务,同样没有任何为人诟病的“政治污点”与“政治把柄”,在资历与资质上,他们两个的条件几乎是一致的。在康熙皇子所有成年的皇子中,大阿哥胤褆以及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已经被康熙圈禁,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理传统,身为三阿哥的胤祉,相较于雍正实际上更具有法理性的优势。
所以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胤祉的存在无疑是对于雍正皇位的威胁。与此同时,胤祉与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雍正来说,是更加的交好与和谐,这就使得不管是胤祉自己坐上了皇位还是其他皇子登上皇位,胤祉都能获得最好的结局,继续保持着极高的权势和地位。或许历史上胤祉并非如此所想,也或许他就是真的确实没有“夺嫡之心”,可是既然有如此的“可能性”,那么必然就会让性格多疑的雍正感到焦虑,而这也就注定了胤祉的悲剧结局。
雍正朝时期被两度幽禁,胤祉郁郁而终。雍正登基之后,随即开始对于胤祉的打击,尽管并没有将其的亲王爵位废黜,但是却安排他与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守卫皇陵,这是在剥夺他手中一切权力和职务的同时,将其调离政治统治的中心,不让其发挥其影响力。而这,仅仅是雍正对其打击的开始。雍正二年(1724年),胤祉之子弘晟获罪,进而被雍正剥夺了“世子”之位罢黜为闲散宗室。
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又被雍正以索贿治罪,从亲王降为了郡王爵位,只不过又在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加封其为亲王。但是,伴随着怡亲王胤祥的去世,胤祉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同样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距离他重新获封亲王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与雍正皇帝关系极为亲密的胤祥去世了,之后,胤祉被庄亲王胤禄等人弹劾,说其在胤祥的葬礼上“毫无忧伤”之情。
雍正与胤祥之间的感情自不用说,本来就陷入巨大悲痛之中的雍正,听闻胤祉以如此不敬的行为对待胤祥,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而实际上,这也是胤祉第二次因为胤祥的事情而开罪君王了。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的丧葬期间,胤祉就因违反制度理发,而遭到康熙皇帝的处罚。这一次,胤祉又在胤祥的葬礼上表现欠佳,雍正是新账旧账一起算,就此下令将胤祉的爵位废黜,并将其全家一同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之中。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乾隆时期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结果。这话怎么理解呢?咱们先看一下康熙晚年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在康熙继位之前,铁帽子王可以说是没有篡位野心的皇子的终极目标。因为无论是待遇还是权力,在当时当个王爷也挺好的。但经过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爷孙三代的不断的打击后,铁帽子王的风光不再,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堂堂王爷居然还不如皇帝身边的心腹混得好。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皇子,你会怎么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一番规划呢?我觉得,最起码你要提前投资吧?尽早的选边站队,也就是尽早抱大腿。如不然,新皇帝登基后,到时候他不待见你,你觉得你能有好日子过?好,如果你站了队,就如历史上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太子大腿,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八阿哥胤禩的大腿后,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来了——皇帝会怎么看待你们这种公然抱大腿的行为?在你看来,你抱大腿,可能只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归宿而已。
可是你皇阿玛就不见得也是这样认为了哦。他会怎么认为呢?他肯定会认为,你们是在结党营私,怀疑你们会不会造反篡位?可能你会说我没这想法,但他会信吗?并且你真能保证自己一点非分之想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打压结党的皇子、大臣,就变成了你皇阿玛为了保住皇位的刚需!所谓大阿哥胤褆和太子的内斗,八阿哥和太子的内斗,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内斗。
两次废太子,永久禁锢大阿哥,打压老八和老十三,警告老三要专心治学问,这些事件看似都是康熙的儿子们在瞎搞,康熙对此好像无可奈何。可实际上,这都是康熙于幕后一手策划的内斗事件。如果他不废太子,他不召集群臣众议新太子人选,哪会有后面那么多内斗事件发生?因此,不要总觉得康熙晚年闹九子夺嫡,是因为他儿子多。实际上在当时,不管康熙是二十四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只要他儿子结党抱团,康熙都会操控儿子内斗,最终都会搞出皇子争储这种事情。
这里你可能会说,康熙有这么腹黑吗?他如果这么做,哪还有一点父亲该有的慈爱。如果你是这么看康熙的,那你就真是小看了这位爷了。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二十岁逼反三藩,他爹留给他的老臣,除了索尼,无一人能善终。如果把索额图的结局也算上,四大辅臣就是全灭结局。给这位爷当心腹,当儿子,那真得先找算命先生看看自己的生命线。
命不够硬的人,怕是伺候不起他。扯远了,说回正题。康熙在幕后策划儿子们内斗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儿子们全老实了,朝内的党派基本被打成蛋花,康熙终于稳固了皇权,再也不用担心晚年被人暗杀或者被儿子逼宫了。并且最关键的是,被康熙这一折腾,清朝的皇子算是彻底蔫了。再想结党,再想跟朝臣或兄弟抱团,已没有任何可能性。
而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全由皇帝一人做主,谁都别哔哔,谁也别瞎想。康熙死后,雍正继位,他在吸取康熙后期皇子内斗的教训后,宣布不再明立太子,而是将心中默定的太子书写两份,一份藏于内廷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另一份自己收藏。老皇帝活着时,都不准议论。等老皇帝死后,去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取出诏书即可,这也就是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
最后,再来看乾隆。乾隆继位后,全盘继承雍正的传位制度,皇位到底留给谁,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谁都没资格说话。敢擅议储君的,轻则罢官,重责砍头掉脑袋。朝臣们不是钢筋铁骨,在这种高压状态下,自然是不敢乱抱大腿,有什么结党之念了。另一方面,作为乾隆的儿子,如果还想有个好的归宿,就不能结党,老老实实的给他当儿子就行了。
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争也没用。当然,作为皇子,乾隆的儿子们也不可能不对继位没有任何想法。事实上乾隆的十多个儿子也在明争暗斗的想要争夺皇位。但问题是,乾隆身体很好,而且他又霸道,耗死了自己秘密册立的三个太子不说,还骂死了一个儿子,过继出了两个儿子,以至于最后剩下有资格继位的儿子只剩下四人。
而就剩下的四个儿子(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也都被他压制的死死的,各个都只能做事,得不到他们叔爷爷那般历练,无法掌控实权,无法与人结成利益集团。乾隆的长孙(永璜的长子)绵德不信邪,私自跟礼部的一个郎中见一面,交换礼物。结果乾隆直接把他革爵,发配伊犁,永不准赎罪。并且乾隆还把康熙朝诸子争位的事情翻出来跟儿子们叨叨,语气很重的训诫他们不要有非分之想。
也就是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续高压,从乾隆朝开始,皇子普遍都被当饭桶一样圈养了,产生不了精明、强干,有野心,对皇帝权威有威胁的人。乾隆曾感叹儿子素质过低,选择嘉庆继位只是因为他没有短板。可实际上,儿子们会那样,都是他自己导致的。既如此,乾隆朝也就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乾隆的儿子也就无法闹出九子夺嫡那种事情了。
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为什么乾隆和康熙都一样孩子众多,乾隆的儿子们却没有出现夺嫡现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第一角度:夺嫡的原因。夺嫡夺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夺,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的原因,则是因为康熙在很早就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
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我估计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却是个草包,最后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太子一废除,皇储之位空虚,虽说康熙无心立储,但康熙其他几位儿子们,早就羽翼丰满,不仅有了自己的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大家都盯着这个空虚的皇储之位。
互相残杀、互相设计陷害,反正怎么能搞垮对方怎么来。一时之间搞得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也是头疼不已。由此可见,这个皇储之位不仅不能随随便便设,也不能过早设,更为关键的是你设了就不能空着,空着就代表大家都有机会,康熙老爷子不确定人选,那下面的人当然就会伺机行动,使出自己的各种看家本领。而乾隆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到了乾隆朝时期,早就开始实行秘密立储的机制,说白了就是定谁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让儿子们无法猜测到具体是谁,因此无法开展残害行动,所以,就没有夺嫡的说法。
第二角度:儿子们广义的说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众多,但这多归多,实际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一样。首先,康熙在数量上比乾隆还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个儿子,乾隆只有17个。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个,乾隆只有10个。真正有夺嫡实力的,康熙有九个,乾隆。。。到乾隆驾崩时,只有4个。。。。由此可见,两人在实际数量上还是有着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这些儿子们的质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时期,什么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这些儿子们不仅仅是靠夺嫡出名,每个人还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会好几种语言。一句话概括就是:康熙的儿子们质量都出奇的高。而反观乾隆的儿子们呢,不说死了不少,关键活下来的,也没几个可以拿出来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学,书法倒是一流,可就是无心从政。
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们管理国家,就怂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排行十五的儿子最后当上了皇帝。综上,夺嫡必须得有两个先决条件:1、得有“嫡”可夺,倘若都没有设立太子之位,那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机会。2、这夺嫡并不是靠数量,关键乾隆的儿子也没几个。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夺嫡,那肯定得“夺”起来,可乾隆的儿子们,不仅人数少,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人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学,压根就不构成“夺”这个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