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手机游戏 铜雀台的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三国演义》曹操在铜雀台的比武中谁最厉害?为什么?
这场比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武,因为规则要求只比箭术。只是后来演变成了两人的厮打。厮打也不是正规比武,是胡搅蛮缠式的乱打。当时是建安十五年春,铜雀台建成。曹操大会文武,设宴庆贺。曹操头戴金冠,身穿锦罗袍;玉带珠履,凭高而坐。众文武侍立台下。曹操要观看武将射箭。奖品是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在垂杨枝上。下设箭垛,以百步为界,分武官为两队。
曹氏宗族俱穿红袍,其余将士都穿绿袍。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曹操传令:“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如射不中,罚水一杯。”这其实就是有奖无罚。射中了,奖励锦袍,射不中也不过是罚喝水一杯。大家自然是踊跃参加。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视之,乃曹休也。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了三次,扣上箭,拽满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
金鼓齐鸣,众皆喝彩。曹操在台上看见了,说:“此吾家千里驹也!”刚要把锦袍奖给曹休,文聘飞马而出,叫曰:“丞相锦袍,合让俺外姓先取,宗族不宜搀越。”然后,文聘纵马一箭,也射中红心。众皆喝彩,金鼓乱鸣。文聘刚要取袍,红袍队里,又一将飞马而出,厉声曰:“文烈先射,汝如何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拽满弓,一箭射去,也中红心。
众人齐声喝彩。视之,乃曹洪也。曹洪正要取袍,只见绿袍队里又一将出,扬弓叫曰:“你三人射法,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张郃也。张郃飞身上马,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支箭,齐齐地攒在红心里。众人都道:“好箭法!”张郃道:“锦袍须是我的!”言未毕,红袍队里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汝翻身背射,何足称异,看我夺红心!”于是,夏侯渊一箭射中前边四箭的中间。
夏侯渊得意忘形地说:“此箭可夺得锦袍么?”徐晃身着绿袍,应声而出,大叫曰:“且留下锦袍与我徐晃!”紧接着,徐晃表演了难度更大的箭法。徐晃一箭射断挂着锦袍的柳条,锦袍坠下,徐晃飞取锦袍,骤马至台前喏曰:“谢丞相袍!”众将傻眼了,虽然徐晃显然是技高一筹,表演了传说中的箭术最高境界“百步穿杨”,但是他没有遵守规则啊!规则明确定的是射中红心,而不是射中柳条。
早知道这样,那夏侯渊也一箭射中柳条,不就得了?夏侯渊不见得就达不到百步穿杨的境界。众人心中也都公认,这一箭的含金量最高。据说,只有当年赵子龙大江上一箭射断徐盛的船帆索绳可与之媲美。但是,就这样让徐晃取走锦袍,似乎也有点索然无味、心有不甘哪!难道可以违规抢夺吗?曹操一时也有点迷离恍惚,如果不奖给徐晃,徐晃就大失所望;如果奖给徐晃,别人就会觉得徐晃违规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正在曹操犹犹豫豫左右为难的时候,一声大吼,一绿袍将领飞马跃出:“你将锦袍哪里去?早早留下与我!”众视之,乃许褚也。徐晃此时已经把锦袍取到手中,就说道:“袍已在此,汝何敢强夺!”许褚更不搭话,飞马来多锦袍。两马相近,徐晃就用弓击打许褚,许褚用手一按弓,把徐晃拖离马鞍。徐晃急忙弃了弓,翻身下马,许褚也下马,两人揪住厮打在一起。
曹操急令人把他们分开,锦袍已经扯得粉碎。许褚和徐晃二人被曹操叫到台上,二人咬牙切齿、怒目以对,竟有相斗之意。曹操大笑曰:“孤视公等之勇耳,岂惜一锦袍哉?”于是,参赛武将各奖励锦袍一领。各将俱称谢曹丞相,这样皆大欢喜,结局圆满。从整个过程来看,曹休、曹洪射中红心,虽然不错但是称不上上乘之作。因为,射中箭靶,是一个名将的基本功。
张郃略高一筹,是背射而中。这样在战场上,有可能遇到背后有敌人偷袭,就可以背射来敌,这种射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夏侯渊能射在以前四箭的正中间,说明夏侯渊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徐晃这一箭射中柳条,难度系数较大。因为柳条是随风飘荡的,而且柳条比较纤细,更难瞄准。所以徐晃表现出来的箭术应该是在场武将中的冠军了。但是,徐晃不讲规则,即使是第一,也应该属于作废的成绩。
眼看曹操因为喜爱徐晃,不忍心给他作废,又不好对其他将领交代,许褚就出来搅局,以给曹操台阶下。许褚的想法是:“既然可以违规,那我干脆就百无禁忌了,也不用射箭那么麻烦了,干脆用手抢得了。不是谁抢着,就归谁吗?等我虎痴抢到锦袍,我看还有谁敢来抢?”曹操赶紧借坡下驴,给所有参赛选手,每人奖励一件锦袍。这样,曹操就既达到了考察他们武艺的目的,又不至于自食其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你如何理解?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这两句诗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803一852年)所写的七言诗《赤壁》中的后两句。杜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与盛唐时的“大李杜”李白与杜甫正好区别开来。《赤壁》全诗内容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理解后两句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全面的理解诗的含义。
创作背景:诗人托物咏史,借游赤壁,见遗物,为发表独特的看法作铺垫。有一天,诗人漫游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在江边的沙滩上散步时,偶然间发现了沉埋在沙里尚未完全销蚀的断戟。此时诗人兴致大增,立即磨洗了一番,经细致辨认后,发现原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时遗留下来的兵器,不禁感慨万千。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战争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号称“八十”万之众的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不是《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诸葛亮,而是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周瑜字公瑾,年少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赤壁一战,周瑜主要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胜己方的敌人,而敌人在这之前将战船全部用铁链绑住,首尾相连,如履平地,结果周郎一把火,把曹军烧得哭爹喊娘,败回北方去了。
此时此刻,发生在历史上的那场影响很大的战争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还有双方的决策者。战争的场面,战争的惨烈程度,诗人无一字涉及,他只是写下这两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用平淡的口吻描写了前朝战争的遗物,实际并不平淡,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旋即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感慨岁月流逝,多少前尘成往事。
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一件事,偶然间的一个发现,却引出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战。“折戟沉沙铁未销”,诗人用一个“折”字,概括出了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而用一个“未”字,道出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非常自然地为下面的议论作了一番铺垫。写作风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手法,评价历史事件,议论成败得失。1、以小见大,视角独特。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一支断戟升发开来,议论一场几百年前的大战,这场战的重要性世人皆知,毋庸多说。战争的进程,火烧赤壁的惨烈,在史书上已有详细记载,作者也不想多费口舌,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视角非常独特,然角度虽小,却极为精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如果他纯粹也如别人一样写,难免落于俗套,就不是鼎鼎大名的“小杜”了,千古名句也就难成了。
诗的后两句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延续前面的写作手法,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赤壁之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几句话是难以说清的,如果孙刘联军这方败了,曹操得胜,将改写历史,曹操一统天下,那么东吴沦陷,生灵涂炭可想而知,诗人没有写国土、百姓的安危,这时却独辟其蹊径写两个女子:二乔,大乔和小乔这两位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以小见大,正是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成功之处。
形象性的语言创作,启发形象思维,春光明媚的铜雀台上,曹操金屋藏娇,美人在怀,那么东吴的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别具一格地反映生活,诗的魅力焕发,毫不死板,反而显得韵味无穷。2、反写手法,别出心裁。诗人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采用反写手法,从反面落笔,假想其失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很明显,从字面上看,在诗人看来,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如果没有巧遇东风,则还将失败,连二乔都将为曹操所有。
难道诗人不懂军事,不知“天时不如地到,地利不如人和”吗?非也。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云:“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诗人通晓政治军事,一场大战中,谁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他却强调了天时的作用,把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没有东风,东吴无法火烧曹操战船,更谈不上胜利了。难道他不知道周瑜的谋略布局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吗?却似乎对周瑜的才干并不佩服,反而着力说那偶然的东风之便,才成就了伟业。
这正是诗人的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的体现,反其道而行之,以全新的视角来描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足见诗人不泯于世的才华。那么诗人为何要如此写呢?不免让人深思。家国情怀:诗人借史,抒发心中不平,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诗人正处晚唐时期,曾经风光无现的大唐帝国,经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此时早已呈强拏之末。
安史之乱前,藩镇割据,一方独大早已露端倪,安禄山手握三方重镇节度使大权,直接威胁中央,早年雄才伟略的唐玄宗,此时暮气沉沉,朝政荒废,宠幸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最后酿成战祸,大唐盛世转眼间成了泡影。诗人是晚唐时代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从小受诗文熏陶,有着家国情怀,晓兴亡通军事。
他在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时年仅26岁,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多地历任都是下层官职,前半生饱尝沉沦下僚的苦辛。诗人的理想就是恢复大唐盛世的社会局面,希望国家统一、繁荣。他注释过《孙子兵法》,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他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庭积极建言,希望朝庭能够采纳。
他痛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掠夺骚扰等。可是,此时的唐朝江河日下,政治腐败,思想进步的人常遭受打击,备受压抑。因此,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的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所决定的。与山水、边塞诗派不同,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满腔政治抱负的诗人。
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加以别出心裁地描写,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是咏史的代表诗句。诗人借史事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唉,一代英豪周郎若无东风,则事难成,而我牧之呢?东风何在?纵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只能空悲戚了。结语:我们在感慨诗人咏史抒怀,壮志难酬之际,不必纠结于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的评价是否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