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孙带与努尔哈赤的关系 努尔哈赤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努尔哈赤是中国人吗?为什么有人说他不是中国人?

努尔哈赤是中国人吗为什么有人说他不是中国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这还是第一次听说……且不去说那些什么爱新觉罗氏是宋徽宗后裔的传闻,单说一个词“建州左卫”,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卫,是明王朝卫所制的产物,后来的很多地名,如天津卫、孝陵卫等等,便是由此而来。在以“七大恨”昭告天下、正式反明之前,努尔哈赤的身份是什么?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同知!虽然明王朝对辽东地区采取了“羁縻政策”,并不直接管辖辽东百姓。

但是,名义上,辽东地区仍然是明王朝理所当然的国土。辽东地区与北元及后来的瓦剌、鞑靼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因此,努尔哈赤是明王朝官员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是明王朝的官员,又怎么会不是中国人呢?更何况,即便是北元及后来的瓦剌、鞑靼,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初视元王朝为正统王朝、命宋濂等人修撰《元史》时,理论上便已经将其定性为暂未一统的明王朝国土了,更别说是辽东地区了!辽东地区在历朝历代归属不一,有时作为独立政权存在、有时作为正统王朝的羁縻藩属存在,有时被正统王朝直接管辖……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在金王朝灭亡之后,元、明、清三朝,辽东地区都是中国正统王朝理所当然的国土,从未独立出去。

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中央政权对于这一地区管理政策的差别,有直接管辖者,有采取羁縻政策者。即便是金王朝,元王朝脱脱修史时也是将其与宋、辽并列,皆视为正统的。换句话说,金王朝同样是中国政权而不是外来政权。或许有人会拿元王朝说事儿。诚然,元王朝是蒙古帝国南侵的产物。但是,随着窝阔台系与拖雷系分道扬镳,蒙古帝国已然名存实亡。

元王朝虽然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元王朝皇帝依然保留了蒙古帝国大汗的虚名。但是,元王朝与原先的蒙古帝国已经没有太大关系。说到底,元王朝只是蒙古民族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建立的一个政权,和辽王朝、金王朝、清王朝并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能算作外来政权。既然金、元、明、清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建立的政权,金、元、明、清自然是中国!那么,努尔哈赤又怎么可能不是中国人?更何况,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这个概念,正是努尔哈赤的后代们最初提出的。

《尼布楚条约》中,清王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个自称,以示与他国的区别,这是近现代意义上中国这个概念的起源。当然,彼时中国这个概念并没有被清王朝推广。直到晚清,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这个概念开始大规模出现。如果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那清王朝不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光吗?既然连爱新觉罗氏家族自己都认可了自己是中国人,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真不知道现在一些人怎么想的,是哗众取宠呢?还是脑袋“瓦特”了?!非要把辽、金、元、清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纳入外来政权、外国人的范畴!殊不知,从秦王朝开始,中国便已经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其后虽然分分合合,但是统一这个概念始终是历朝历代中国人的共识。

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能否横扫巅峰时期的八旗骑兵?

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能否横扫巅峰时期的八旗骑兵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得就是从苦寒的东北地区走出来的女真人,战力强悍,无人可敌,他们兵锋所至,可以轻易地横扫辽国,又攻灭了北宋,其锋芒一时无两。而当他们掠夺了北宋的巨额财富,又从南宋每年收取巨额岁贡后,金人在奢侈的生活中迅速消磨掉了强悍的战斗力。此时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团结起来,军事力量呈上升趋势。

而在蒙古人崛起的时侯,其周边的大国都在衰落和下行阶段,蒙古人先后攻灭了花剌子模,金国,西夏,以及欧洲各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崛起的蒙古人轻易地扫灭了已经开始衰落下去的金国。而且是以少胜多。而当努尔哈赤统一东北部落满人(女真人),以锐不可挡之势从白山黑水南下时,又重现了当年“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局面。

而女真再次崛起时,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日暮西山。而蒙古也在分裂和内斗中,再也不复当年之勇。如果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与鼎盛时期的满族铁骑对决,谁更胜一筹呢?虽然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虚幻之极,但也可以以游戏的心态具体分折一下。我故妄言之,各位也就故妄听之。不可当真哟。蒙古人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一人骑两到三匹蒙古马,有极强的远程攻击能力,而蒙古人的马上射箭能力,不论从攻击距离和准确性上均冠绝一时,杀伤力惊人。

而在草原上与狡猾的狼群斗智斗勇中,蒙古人学到了很多有效的战术套路,加上锋利的蒙古弯刀,和从宋朝学到的火器知识和攻城利器抛石机(回回炮),不论是野战,还是围攻坚固城池,蒙古铁骑都无人能敌,无人能挡。而满族八骑的骑兵是在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陸三百多年后出现的,其盔甲防护装备,不论是人穿的全身防护的重甲,还是马匹防护甲,均是当年蒙古骑兵望尘莫及的,从射箭技术上看,满人也是将其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从小就着重加以训练培养,射术精湛之人辈出。

而且其使用的弓箭经三百多年的改良完善,攻击力和攻击距离也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蒙古铁骑使用的弓箭,至于八旗兵使用的长刀,其材质和长度,也能力压三百年前的蒙古弯刀。满族人也学到了汉族的各种火器,这些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也是当年蒙古人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从明朝降军中学到了红衣大炮使用方法,更加对蒙古铁骑呈碾压之势。

回回炮什么的玩意儿简直弱爆了。那么两军对决,谁更占上风呢?蒙古人长于远程奔袭,轻骑兵移位迅速飘忽,灵活性占上风,其余各项不是与八旗军基本相当,就是略落下风。这方面两军各有所长,八旗军略占上风,但不一定就稳占上风,还要看战术的运用,能否克制对方长处,发挥自己的优越之处。至于士兵的战斗意志,两军将士均是悍不畏死,绝不会因为己方一时落于下风而掉头逃窜的,而满族八旗中更有不少悍将,他们都是身强力壮,刀术精湛,好勇斗狠,能够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数十人的强悍勇士,往往少数人就能凭借勇力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在近身肉搏中砍人无数,血染重甲,可以说是八旗军中之无敌坦克和战斗机。

至于两军统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都是不世出的卓越统帅,两人的战略战术素养应该不相上下。两军对决时,可以看谁的眼光更毒,嗅觉更灵,思维更清晰,能够首先寻觅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利用,在示假存真,示弱隐强上更能引诱对方上钩,而后给予致命一击。如果双方在战略战术方面旗鼓相当,那么最后就是两军对阵相博阶段。蒙古骑兵走位飘忽,射术精湛,而八旗兵虽然速度略落下风,但在射术方面一点都不会落于下风,而且在攻击距离上和杀伤力上看,满族八旗军凭借三百多年在制弓和制箭方面的后发优势,还略超蒙古铁骑,加上从明朝神机营学到的火铳使用技术,能够在相互射击中觅得上风,尤其是红衣大炮(红夷大炮)一出,蒙古铁骑必然死伤惨重,元气和战斗意志大幅受损。

最后是两军近身肉博,身着重甲,手握长刀的八旗勇士,其强悍战力完全可以力压身穿蒙古袍,手握弯刀的蒙古勇士,何况从寒冷苦寂的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满族八旗军,正应了那句"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具备横扫天下的军事实力。而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均是自己军中的顶级勇士,巴图鲁中的巴图鲁。成吉思汗的兵器要强于努尔哈赤手中的兵器,由于两人均是顶尖高手,应该均不能轻易拿下对手,个人觉得成吉思汗应该略占上风。

但是如果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败于满族八旗军(大摡率的事,毕竟三百多年的技术差距在那放着呢),而成吉思汗在那之前不能拿下努尔哈赤,那么以其个人勇力也是不可能力挽狂涛的。结局不是战败就是战死。结论就是,尽管绝不可能发生。但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是不敌满族八旗兵的。分析完毕,大家不必当真,一笑而已。至于破微析细,相互之间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为什么明朝上亿人口,打不过人口三十万不到的后金?

为什么明朝上亿人口,打不过人口三十万不到的后金

明朝的朝庭官员上下都是贪污腐败无能之辈,明朝的老百姓在腐败无能的朝庭领导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老百姓也不真心实意帮助朝庭,明朝人多但是明朝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明朝的将领腐败无能贪生怕死人多也只是肉多而已。后金人谁少但是后金朝庭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后金的男女从小就骑马射箭学武,后金的朝庭和将领不腐败也不贪生怕死,后金的军队人家不是乌合之众,后金的军队训练精战,明朝的军队和后金的军队相战就给群羊战野狼一样不堪一击,所以明朝的军队被后金军队打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努尔哈赤入侵的是永乐帝时期的大明,结果会是怎样?

如果努尔哈赤碰到了永乐大帝,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虽然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是明末时期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虽然努尔哈赤本人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虽然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拥有如皇太极、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一大批的优秀将领,但他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没有这些运气努尔哈赤是成不了气候的。而努尔哈赤能遇到这种运气,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垂垂老矣的明朝,遇到了万历、天启这样的皇帝,万历和天启给了努尔哈赤很多机会,努尔哈赤几乎每一次都把握住了,后金也才成了气候。

下面我们看看万历和天启给了努尔哈赤那些机会:万历不上朝,老努统一女真努尔哈赤是在公元1583年以祖上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的,刚开始的时候他手上也就百把人,发起的第一场战役是找尼堪外兰报杀父之仇,而那会的努尔哈赤我们还不能称之为大汗努尔哈赤,应该是村长努尔哈赤。尼堪外兰打不过努村长,便到处东躲西藏,最后被抚顺的明朝守将裴松出卖,努村长得以报仇。

在后来的短短5年里,努村长凭自己的好勇斗狠,逐渐兼并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于1588年统一了建州女真,顺利地从努村长升级到了努酋长,开始有了些气候。顺便说一下,当时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其实就是明朝的一个卫所,其首领是明朝任命的指挥使。巧合的是,在1588年的前一年,正好就是万历十五年,从这一年开始万历皇帝就不上朝了,所以当1588年努酋长统一建州女真的时候,万历皇帝是不知道的。

统一了建州女真后,努酋长就开始对女真实力最强的海西四部用兵了。之后数年,努酋长通过合纵、连横加军事打击的多种手段,逐渐消灭了海西四部的乌拉、哈达、辉发等三部,直到1616年称汗的时候,万历皇帝还蒙在鼓里。搞笑的是,努尔哈赤称汗的消息还不是明朝的官员报告给万历的,而是万历从朝鲜使者口中得知的。称汗,就意味着要跟明朝分庭抗礼了,万历当然不能忍,于是萨尔浒大战就爆发了。

白痴统帅领衔,萨尔浒明军惨败历史上萨尔浒大战的时间非常短,只有5天就结束了,但是为了这场战役,明朝却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于这场战役,万历高度重视,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总指挥,部队阵容也空前强大,具体组成如下:1、从九边重镇征调精兵3万、精骑2.5万,这些部队都是明朝的边军,常年跟蒙古一类的游牧民族作战,不仅战力强,而且作战经验相当丰富;2、从浙江征调戚继光系统的浙军4000,这些部队出自戚继光嫡系,是名副其实的戚家军;3、各地土司兵7000,这里的土司兵并不是一般我们所认为的地方部队,当时明朝各地的土司兵非常骁勇善战;4、又从其余各地方精选了3万精兵。

此外,再加上1.3万朝鲜兵,总兵力11万人,可以说万历是把当时明朝全国最能打的部队都集结了起来,军力阵容不可谓不强大。除了军力阵容强大,将领阵容也可以用全明星来形容:西路军主将是山海关总兵杜松,此人从一个士兵开始摸爬滚打一路当到了方面军大将,可以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也是一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猛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

蒙古人称之为杜太师,女真人称之为杜疯子。东路大军主将刘綎,是晚明第一猛将,能使120斤的大刀,曾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朝作战,在1600年参与了平定播州之乱的战役。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播州战场,刘綎一生从未遇到过对手,所向无敌。南路军主将是辽东总兵李如柏,是威震东北的名将李成梁的二儿子,也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平倭名将李如松的弟弟,只有北路军主将开原总兵马林没什么名气,不过他的手下也是精锐的辽东火枪骑兵,战斗力异常强悍。

这样的阵容,只能用豪华来形容,当时努尔哈赤手上虽有6万精锐八旗,但要真的跟这样的大军捉对厮杀起来,最终战败是毫无悬念的。只可惜这支豪华阵容配了个白痴统帅,制定了四路分兵出击的战略,这些部队在行进的过程中步调不一,被努尔哈赤打了时间差。1619年三月初一,努尔哈赤与东路军杜松交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全歼杜松部。

紧接着在第二日,也就是三月初二,努尔哈赤进击北路军马林部,又是一天激战结果马林部全军覆没,四路大军一下子就被消灭了两路。此后到了三月初五,努尔哈赤集结全部主力围歼了南路军刘綎部,晚明第一猛将刘綎也战死疆场。三路大军被消灭后,西路军的李如柏就只能撤退,萨尔浒大战以明军惨败而收场。这一战,明军的问题就在于赶到战场的时间不一致,等于是把大军分成了四份,一份一份地送到了努尔哈赤的口中,被努尔哈赤一口一口地吃掉了,如果能步调一致一起赶到战场,努尔哈赤就没有任何胜算了。

万历寿终正寝,老熊经略夭折万历虽然多年不上朝,奉行懒政的作风,但好歹是个明白人。萨尔浒大战失败后,万历果断启用了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主持辽东大局。熊廷弼来到辽东后,知道努尔哈赤战力强悍,不能跟努尔哈赤打野硬刚,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先防守好,把兵练好,然后再慢慢蚕食后金的地盘。熊廷弼认为当时努尔哈赤手上大约有十万兵马,而辽东只有八万兵马,缺口十万人马,需要朝廷紧急征调。

每名士兵一年需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士兵共需三百二十四万两,每月需要粮食五斗,一年需要粮食一百八十万石左右,此外还需战马9万匹,对此万历通盘满足并坚决支持。在熊廷弼的经略下,辽东各地的防御体系很快就建立了起来,兵马也陆续招募、训练到位。由于熊廷弼的防守做得滴水不漏,努尔哈赤一时间也没了下手的机会,在1620年8月的时候努尔哈赤曾对沈阳发动过一次进攻,但被熊廷弼打退,此后就只能龟缩防守了。

照这个节奏下去,只要熊廷弼继续经略下去,努尔哈赤的后金就会灭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清了,不过还是努尔哈赤的运气还真好,万历在1620年7月去世,继位的光宗只当了29天的皇帝就升天了,接下来的天启皇帝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在朝中不断的弹劾下,熊廷弼不得不辞职回家了。王化贞架空熊经略,老努捡漏尽占辽地熊廷弼走后不久,袁应泰接替他主持了辽东大局,不过袁应泰只是个优秀的官僚,打起仗来却是个菜鸟,在他上任后没半年,明朝就丢失了沈阳和辽阳,袁应泰也在辽阳之战中战死,努尔哈赤尽得辽东。

在辽沈大战惨败后,明廷才开始重新重视起熊廷弼来,让他二度经略辽东,只是这个时候由于明廷内部发生了党争,熊廷弼虽是辽东经略,但军队基本掌控在了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手里,而王化贞也是个军事菜鸟。熊廷弼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以前的方案,先做好防守再徐图进攻。而王化贞则蜜汁自信,认为只要他率军出击,就能一举消灭努尔哈赤,甚至幻想要联合蒙古的虎墩兔出兵相助消灭后金,结果给虎墩兔的钱是给了不少,可蒙古兵却一个没见到。

王化贞为了瓦解后金,还使出了反间计,让手下孙得功去策反投降了努尔哈赤的汉将李永芳,不想孙得功不但没有策反李永芳,反而被李永芳策反,结果自己的大本营广宁到处都被努尔哈赤安排了奸细。到了后来努尔哈赤进攻王化贞的时候,广宁还没交战就落到了后金的手中,王化贞的十多万大军惨败,辽西也被努尔哈赤占了。广宁之战后,熊廷弼带领辽民退到了山海关,一时间整个关外都成了努尔哈次的地盘,直到后来孙承宗主持辽东大局,才把防线又推到了锦州一带。

纵观努尔哈赤崛起的整个过程,前期是因为万历不理政,一直忽视了努尔哈赤的存在,等到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个强劲的对手。萨尔浒大战,虽然明廷集结了全国的精锐,但统帅杨镐却执行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导致十多万精锐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后来万历虽然用对了熊廷弼,也给与了熊廷弼全力的支持,但熊廷弼经略没多久万历就挂了,继任的天启皇帝不懂事,再加上朝政混乱,内部党争不断,导致熊廷弼两次经略辽东无果,期间还启用了不懂军事的袁应泰和王化贞主导辽东军事,这才给了努尔哈赤不断大败明军的机会。

可以说从努尔哈赤崛起到称霸关外,主动权其实一直都在明朝手中,是明朝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失误,才给了努尔哈赤做大做强的机会。但是如果努尔哈赤遇到的是永乐皇帝朱棣,那么结果就只会是努尔哈赤被消灭了。朱棣的皇位就是打出来的,虽然努尔哈赤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但朱棣也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像朱棣这种级别的军事家作战,基本不会出现失误,在双方都不出现失误的情况下,那么朱棣即便是跟努尔哈赤打消耗战,努尔哈赤也最终必败无疑。

清军在入关后5年,满八旗仅有男丁5.5万多人,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兵最多只有6万人。而在朱棣时期,明朝的人口就有6000多万,在他北征蒙古的时候动不动就出动了50万大军,如果由朱棣去攻打努尔哈赤,不说出动50万,出动20万是不在话下的。而且朱棣时期的明军非常善战,不说靖难之役朱棣能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即便是后来五次征讨蒙古,也是每战必胜。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萨尔浒大战,是努尔哈赤把万历给打哭了的一场战争。当时20万明军,兵分四路,结果被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兵打得丢盔弃甲,从此明朝一蹶不振,而后金越来越强大。那么如果明朝没有兵分四路,是不是就能战胜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呢?真不好意思,管你几路来,他自一路去,明军依旧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因为萨尔浒大战,远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

一、努尔哈赤VS万历,基本是完胜状态。1.、励精图治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可怜啊,他出生于建州女真,可是2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塔克世和爷爷觉昌安都被明军给杀了。结果明朝为了弥补努尔哈赤,送了他30匹马,给了他龙虎将军这么一个虚职就了事了。从此以后,努尔哈赤便以13副铠甲起家,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刚起家的时候,努尔哈赤身边只有几十个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他完成了建州女真的大一统。

随后他又开始对外征战,陆续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地盘。为了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努尔哈赤从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中得到灵感,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兵马出则为兵,负责攻城略地,入则为民,负责农业生产,共计6万人的建制。在遇到袁崇焕之前,八旗兵和明朝的战争,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可怕之处。

等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58岁建立了后金汗国,号称天命汗。2、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当努尔哈赤在努力创业的时候,反观万历皇帝在干啥?张居正改革10年,给万历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可是万历在干嘛呢?他为了立皇太子的事情,居然一口30年不上朝。他想要立福王朱常洵,结果大臣们坚持立长的原则,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结果僵持不下以后,万历索性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长达30年之久。这么一来朝堂之中,党派林立,没有皇帝做主,各派系的人便开始互相争斗,谁也不服谁。内阁大臣十几年看不到皇帝一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万历在干嘛呢?他不像自己的爷爷嘉靖那样躲在后宫修仙,而是选择想各种办法给自己敛财,他居然是个小财迷!他把张居正、冯保的家给抄了,钱都落进了他自己的口袋,而不是进国库。

此后又设立了矿监、税监,让他们带民间各种剥削掠夺。一个是志得意满,努力开创基业。一个是颓废不朝,努力敛财满足私欲。你觉得这两位君主较量的时候,谁能获胜呢?后金在走上坡路,而明朝显然在走下坡路,而且快到山脚下了,你觉得萨尔浒大战明朝能赢吗?二、万历三大征,导致明军精锐损失殆尽。万历最出名的事情,自然就是万历三大征。

这三大征打出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张居正的改革卓有成效,要不没实力连续打这三大战争。第一大征,宁夏的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发动叛乱,李如松作为总兵带兵平叛,这一战的确很顺利,但是我认为跟后面两大征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第二大征,也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了。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以后,便带兵入侵朝鲜,朝鲜国王果断向明朝求援。

双方打了7年多时间,明朝精锐损失6万多人,倭军损失10万人。要不是丰臣秀吉去世的话,后果还真不敢想象。第三大征,杨应龙在播州发动叛变。这事儿持续了足足11年时间,万历收拾完朝鲜的事情以后,立刻出手平定播州。这件事影响深远,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彻底改变了西南地区的局势。但是同时对明朝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抗倭援朝以后,万历立刻又让人平叛播州,这事儿我不知道万历是咋想的。抗倭援朝打得十分惨,李如松差点就报销了,明朝精锐损失大半,压根无法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另外一场战争。可是万历偏偏不信邪,又让他们组织20万大军远赴贵州,打响了播州之战。这支部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东北那地方调来的,所以说这就给努尔哈赤钻了空子。

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明史》而三大战役过后,明朝的经济损失巨大,收上来的税压根就无法跟开销持平,每年都有严重的亏空。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增加税赋,打响播州之战时,明朝的税收比例比20年前提到了四成。所以说明朝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据统计,宁夏之战,明军伤亡5万,抗倭援朝,明军伤亡6万,播州之战,明军伤亡5万。

精锐老兵都被打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兵分四路跟努尔哈赤较量,这不是找死吗?三、八旗兵全是精锐,而明朝没多少精锐了。从万历三大征结束,到萨尔浒之战打响,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这期间正是万历怠政的关键时刻。明朝本来就一蹶不振,万历还不思进取,那他们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敢恭维。所以当时万历派遣20万大军,兵分四路,出兵抚顺关、鸦鹘关、三岔口、宽奠口,把本就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一分再分,压根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呢?我认为依旧没有可能战争八旗兵。因为八旗兵这6万人,是多年大战磨练出来的精锐部队,这是明军没法比的。明军这20万大军中,熟悉战争的能有2万人就很不错了!哪怕全都集中在一起,其实其他人也只是看热闹,真正投入战斗的人不会多。一旦有实力的老兵被击溃了,后面那些新兵蛋子全都会跑路。这就跟后来的松锦大战有的一比,明朝出兵13万,本来是合兵一处的。

结果皇太极把前后路一堵上,他们立刻就内乱了,不战自溃败,互相践踏而亡的人不计其数。总结:万历是真的哭了。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同时经历过万历三大征,还要再来一场萨尔浒大战。这就是不少人为万历叫屈的原因,甚至有人觉得万历是个明君。其实之所以明朝能扛得住万历三大征,主要功劳不在万历这儿,而是在张居正那儿。

把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关在密室里,只能活一人,谁会最先被玩死?谁能笑到最后?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汉武帝刘彻是个不认输的人,举全国之力PK匈奴,最后把匈奴单于赶到了漠北,洗去了“大汉和亲”之屈辱;唐太宗李世民“文功武治”开创了盛世大唐;宋太祖赵匡胤,一根盘龙棍打下了大宋三百年的江山。毛主席曾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人为千古一帝,如果让这四个人在一个密室里来一场决斗,你认为谁会最先出局,谁会笑到最后呢?四位千古一帝在密室里见面了,彼此相互打了个招呼握了握手。

每个人心中开始了盘算。秦始皇心想:“想当年老子统一六国用的就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谋略,常言道柿子挑软的捏,没有能力的人最早淘汰出局天经地义,那么谁是那最弱的那一位呢?▲秦始皇刘彻是不是最弱的?秦始皇心中问自己。刘彻一生穷兵黩武,他没有服过谁。曾经的对手冒顿单于都敢杀亲爹,是个吃生米的野人,最后被刘彻整的服服贴贴。

他手下霍去病和卫青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还有那个一生不能封侯的李广,没两下子这些牛人也不会听他的。秦始皇否定了刘彻最弱。李世民是不是弱的?这货是一个杀兄灭弟心狠手辣的家伙,常年和瓦岗山的贼人混在一起,尤其是他弟弟李元霸是隋唐第一好汉,耳染目睹他也能学会三招两式,他不是最弱的,我觉得他是最强者,我应该联合他。

▲汉武帝刘彻秦始皇心想,既然联合了李世民,那就从剩下的两个选一个最弱的踢出局吧!赵匡胤是最弱的吗?老赵有勇有谋,得江山不会吹灰之力,把部队往外一拉,喝了点酒,睡醒后就披上了皇袍。说实话他是历史上得江山最容易的一位。这都不是关键,关键这货还发明创造了太祖长拳和盘龙棍,讲真他是历史皇帝中武功最高的一位。他可不是最弱的一个。

那谁是最弱的那一位呢?秦始皇蒙圈了,想来想去其他三位好像都比自己强,自己除了联合强者打击弱者外别无长处。▲宋太祖赵匡胤秦始皇笑了,联合就是我的强项,既然如此我就发挥一下吧。就在秦始皇思考时,其他三人也在思考。联合一个打击其他另两个人成为四个人的共识,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具体表现。现在关键是看谁先动手,只要有一个人先动手,其他三个人马上就会领会这个人的意思。

其他两个人就会加入“欺软怕硬”的行列,踢出一个人成为大家的目标。秦始皇在心中把刘彻和赵匡胤对比了一下,两者比较,刘彻成了最弱的一位了。秦始皇对于纵横捭阖门清,他要做的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说实话打击谁联合谁都不重要,毕竟其他三个人能力不相上下,都在伯仲之间。既然秦始皇认定刘彻是自己pk的对象,那还等什么马上动手吧!▲唐太宗李世民剩下的李世民和赵匡胤也加入死磕刘彻,刘彻再牛逼也经不住三打一,最后被踢出了局。

(脑补一下鸡笼里的鸡,最弱的鸡会被群起攻击,直至被啄死)剩下的三个人——秦始皇、李世民和赵匡胤心中犯了嘀咕。显而易见只要两个人联合起来PK另一位,另一位肯定要失败。此时李世民心想,论单打独斗我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毕竟老赵会武功,如果我和秦始皇联合起来对付赵匡胤则胜券在握。此时秦始皇也是这样想的,赵匡胤比李世民强。

这时强者成了其他二人攻击的对象。这轮不幸的是赵匡胤成了秦始皇和李世民死磕的目标。李世民心想,既然如此还等什么呢?动手吧!▲李世民李世民上去PK赵匡胤,秦始皇一看心中明白赵匡胤,先干掉最强的再说,不能让强者留下来,秦始皇加入了战斗,二打一,赵匡胤最终败下阵来,成了第二个被踢出局的人。最后剩下秦始皇和李世民PK,现在二人一对一公平交手,你猜谁笑到最后了?我告诉大家,李世民笑到最后了,原来李世民比秦始皇年轻800岁,年轻成了李世民战胜秦始皇的资本了。

文章TAG:孙带与努尔哈赤的关系  努尔哈赤游戏  孙带  努尔哈赤  关系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