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戚继光的游戏 戚继光传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戚继光斩子了吗?
戚继光是位惊天伟地,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大将,治军严肃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对倭寇海匪恨之入骨,他的夫人也是将门虎女,在大将军精心布局下,经十余次大小战役撤底干净的清剿了倭患匪贼,戚继光将军斩的是其夫人之弟小舅子,因其贪功冒进造成了战事失利,战后按律当斩,戚夫人哭的死去活来,王家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仅被姐夫不顾亲情绝意立斩,戚将军用舅子头胪严明了军记国法,从而将士们也深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忌讳,所以无往不利。
除了抗倭,戚继光还有哪些成就?
戚继光算的上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名将,他和岳飞一样也是文武双全之才。戚继光祖上曾立下军功,他16岁就靠承袭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一个四品的武职,但是武官在明朝没多少地位,所以这也就是个一般的职务,没有多大的殊荣。戚继光一生成就颇多,可以总结成五个方面,其中除了抗倭这点最为人熟知外,还在北方蓟辽一带抵御过鞑靼,此外他在排兵布阵、改良军事工程和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一、北御鞑靼戚继光北上抵御鞑靼是在抗倭之后,隆庆元年工部给事中上疏建议让戚继光等人北上训练蓟门一带士兵,戚继光得以北上抵御鞑靼。在镇守蓟门期间,戚继光曾多次击退蛮子的侵扰,因军功被封为右都督,后又引兵辽东协助李成梁御敌,使得明朝北边蓟辽一带固若金汤,这应当算是戚继光抗倭外的另一大成就。二、练兵布阵戚继光练兵是出了名的,创建的戚家军闻名天下,还曾写过两部练兵打仗方面的著作,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在军事史上拥有很高的评价,此外,戚继光还根据抗倭实际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特点创出了“鸳鸯阵”和“车营”这两种实战性很强的阵法,这些也是戚继光的一大成就。
三、军事工程在军事工程方面,戚继光曾在北方抵御鞑靼期间大修蓟镇长城,并且开创性的修筑了“空心敌台”,这对于明朝的边境防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戚继光还曾根据倭刀的特点,针对性的创造出戚家刀和狼筅等兵器,这是兵器改良方面的成就。四、文学艺术正如上文所说,戚继光文武双全,史料记载戚继光自幼喜欢读书,通晓经史,又工诗文善书法。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的故事妇孺皆知,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着戚继光为了严明军纪,甚至将自己的儿子处斩的故事。但是也有人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在经过一些史学家分析后,认为这是一件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事情,也就是说“戚继光斩子”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并不是真事。 “戚继光斩子”传说的来龙去脉在清代乾隆时期的《宁德县志》有一段记载: 公(戚继光)既平连江,移兵宁德,以其子为前锋,传达退缩者斩,其子登白鹤岭,见倭势甚盛,回首欲有关白,立斩以徇,三军股栗,临战无不以一当百,于是尽歼群倭,遂平福宁路,宁人感而伤之,因并塑其子之像于庙,配祀无疆。
意思说,戚继光在宁德白鹤岭与倭寇作战时,其儿子为前锋,因为看见倭寇气势较盛而出现畏惧,被戚继光斩首,戚家军将士们见状无不害怕,在与倭寇作战时都是以一敌百,全歼了倭寇。当地百姓塑了戚继光儿子的像,放在庙里供奉祭祀,以感念戚继光的功劳。此外在福建连江、莆田、闽侯和浙江义乌、台州等地也有“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其中《仙游县志》中也有记载:“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先锋,勒回马,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
”这里说的和上边意思差不多,而且说戚继光的儿子名叫戚印。 “戚继光斩子”的真相对于戚继光斩子的真实性,有人提出了质疑,也有人对其进行了分析。这件事的记载只存在与宁德、仙游、连江等地的县志上,而在《明史》、《孟诸戚公墓志铭》、《戚继光传》等这些正史中对这件事都没有记载。就连后来戚继光后人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同样没有这件事的记载。
记录的这件事的《宁德县志》竟然是抄录《连江县志》的,而在《连江县志》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开头有“更闻”二字,也就是“听说”。追根溯源追到《连江县志》时,这件事竟然变成了道听途说,由此可见,这件事的可信度不高。根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戚继光的正室夫人姓王,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 。
看来也是个厉害角色,据说,戚继光非常害怕她,戚继光比较有名的“惧内”,说的就是戚继光比较怕这个王氏。王氏的一生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生的几个儿子都在幼年就夭折了,也就是说传说故事中,戚继光斩杀的儿子戚印不是王夫人所生。由于戚继光“怕老婆”出名,曾有个故事说戚继光被部下知道戚继光怕老婆,就用激将法激戚继光,让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其手下将士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王氏一个下马威。
不一会儿,王氏到了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毫无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戚继光惧内倒是比较出名的。由于王氏没有为戚继光生下儿子,戚继光暗地里纳了三个小妾,这事被王夫人知道后,她拿了一把刀找戚继光算账,戚继光跪在王夫人面前号啕大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终将王夫人的心也哭软了,最后,戚继光将小妾陈氏所生的二儿子戚安国过继给王夫人,这样,王夫人才算饶了戚继光。
说这件事是为了说明,由于他的正室王夫人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而他偷着纳的小妾为他生的儿子,在戚继光在抗倭期间,这几个儿子年纪都还很小,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也就是说,戚继光当时根本没有能够有担任先锋的儿子,也就没有斩子一说了。我们看戚继光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戚祚国、次子戚安国、三子戚昌国、四子戚报国、五子戚兴国。
长子、次子、四子是小妾陈氏所生;三子为沈氏所生;五子为小妾杨氏所生。 戚继光的几个儿子除了次子戚安国幼年早夭外,其他几个都活到成年,而且都蒙荫担任了官职。戚继光的长子戚安国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济南府掌印都司,上边说的《戚少保年谱耆编》,就是由他编撰的。另外的三个儿子,其中三子戚昌国蒙祖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四子戚报国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五子戚兴国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
这也说明,戚继光的几个儿子并没有因为违反军令被其斩杀。不过,也有人说戚继光斩的是他早年收的义子,对于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即便他斩杀的是他的义子,那么在《明史》、《戚继光传》等正史中也应该有记载,这并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事情,但所有正史资料对这件事都没有记载,所以说“戚继光斩子”这件事,应该是不存在的,也许是个以讹传讹的乌龙事件。
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有人分析应该是由戚继光所著的两本书引起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都有过“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这只是戚继光表明的,在军纪面前人人平等的治军态度,也许被人们以讹传讹,变成了“戚继光斩子”了。故事不是真的,但是戚继光治军严谨倒是确有其事,他要求士兵对他绝对服从,在他的指令下,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往前冲,不得后退,违令者定斩不赦。
作为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
首先必须要反问一句,抗倭英雄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后,真的“碌碌无功”了吗?这就要先弄清楚,戚继光“碌碌无功说”是怎么来的?那是在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的第十六年,即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时,兵科给事中张鼎思一封奏折怒批戚继光,声称当年在南方痛打倭寇的戚继光,自从调任蓟镇后,就十多年如一日的“碌碌无功”。
不如再调到广东去。后世所谓“戚继光镇守北方后碌碌无功”的说法,基本都来自于此。这就要回看一下,自明朝隆庆元年(1567)起,带着灭杀倭寇的荣耀,风光调任北方的戚继光,接下来都做了什么。当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刚刚拜祭过南方平倭战场阵亡将士的戚继光,接到了奔赴北方的调令。感慨不已的他,当场就热血满腔,临行前喊出“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的豪言。
几乎是以再造卫青霍去病功业的雄心,踏上这个新战场。而就任蓟州总兵后,气还没喘的戚继光,就在这个“碌碌无功”的新岗位上,闹得整个大明朝堂都鸡飞狗跳:先是不停上疏,把多年来被鞑靼人打的千疮百孔的蓟州边防,从头到脚批的狗血淋头。接着就提出宏伟设想,要打造坚固城池防线,练出能够深入草原野战的百战精兵。如此高调表现,每一句话,都是啪啪打明朝朝堂“精英”们的脸,自然也惹得骂声一片。
但幸亏高拱张居正等阁臣们力挺,虽然被“喷”了不少口水,戚继光很快在隆庆三年(1569)年拿出了新成果:横贯整个蓟州防线的“空心敌台”,这种长城上的新型堡垒,储备有精良火器,便于屯驻大量守军,一旦鞑靼骑兵入侵,立刻开火没商量。是为中世纪堡垒设计的一大创造。隆庆三年时,戚继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敌台”,到万历年间时,这种堡垒更增加到一千多座。
别管多鸡贼的鞑靼骑兵,管保第一时间被挡在塞外。也因为这种新型堡垒的建成,之前年年都要为鞑靼骑兵侵扰高度紧张的北京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在戚继光看来,修筑坚固的敌台,只是一个先期小目标。就在热火朝天的“空心敌台”施工期间,戚继光更在埋头打造另一只铁拳:把鞑靼挡在塞外算什么?必须要练出无坚不摧的精兵,给敌人狠狠打击,彻底打碎他的胆,才会有边陲的长治久安。
他除了把昔日东南戚家军大量北调外,更多次在三屯营召开会议,向各支部队推广新武器。近乎魔鬼式的练兵方法,更是推广到全军。一支全新的明朝边军,悄然脱胎换骨。就在“空心敌台”拔地而起时,戚继光的新型“蓟州军”,也终于打磨成熟:这支共有七个“车营”的新型部队,装备有弗朗机鸟铳虎蹲炮火箭等新型火器,且采用新型的“车阵”打法,战斗时以战车为掩护,排成梯次火力,依照天鹅号的指令,向敌人发起轮番火力打击,最后以战力凶悍的冷兵器步骑兵合围冲锋,一举解决战斗!这种颠覆明军以往打法的思路,在隆庆六年(1572)就小秀了一把,戚继光以北方鞑靼为假想敌,在蓟州地区举行多兵种联合演习,各支部队紧密的配合与令行禁止的表现,令明朝朝野大为震撼。
接下来的万历年间,戚继光更漂亮证明,这种表现绝非花架子。比如昔日侵扰极其凶悍的鞑靼朵颜部,被戚继光出手就揍得稀里哗啦,万历三年时,连首领长秃都被戚继光活捉,吓得朵颜部扔下武器跑到喜峰口外,痛哭流涕求投降。万历年间两次救援辽东,更见证了戚继光“车营”,十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万历七年与八年,鞑靼土蛮部两次侵扰辽东,却不料戚继光动作更快,每次都及时杀到,在前屯与锦州等地再次痛击敌人。
换句话说,在隆庆至万历的十六年里,蓟州周围,别管多凶悍的敌人,只要戚继光逮得住的,就是见着一个打一个。打跑只是“起步价”,打哭更是正常现象。就是凭着这轻松把敌人打哭的能耐,戚继光守卫蓟州的十六年,是这个十六世纪时烽火连天的战略要地,最为太平安乐的十六年。昔日嚣张的各路敌人,几乎全被打得拜倒在大明脚下。
这“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威武,怎能说“碌碌无为”?当戚继光的老上级张居正过世,嫉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迁怒于戚继光后,见风使舵的张鼎思等言官,也就大言不惭的连呼戚继光“碌碌无功”。再度被包围在谩骂声中的戚继光,只得含恨去职。而以当时史料记录,戚继光离开蓟州的那天,当地军民家家悲伤万分。诗人陈第记录当时现场的一首诗,更缩影了这位战神的功业: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这样战功卓著的将军,却顶着“碌碌无功”的污名离开,只能说,是明朝政治的坑爹败笔。而被这败笔坑坏的,恰是万历皇帝及其子孙:戚继光去职后,余怒未消的万历皇帝,将昔日戚继光的七支车营部队尽数裁撤,将领们纷纷被论罪。除了巍峨的“空心敌台”外,戚继光十六年练兵的心血,几年间就毁灭殆尽。而到了万历皇帝晚年,后金八旗崛起辽东后,久不习战的明军稀里哗啦,昔日铁壁般的蓟州,更被糟蹋成大窟窿。
传说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维护军纪,曾经“斩子立威”,真有此事吗?
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抗倭名将,结合为患东南沿海一带多年的倭寇战法,创造性地研制出一大批抗倭武器装备,并利用义乌一带土著居民彪悍且械斗成风的习惯,精心挑选忠厚踏实的农民,一手训练出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利用这支军队消灭了倭寇。据史料记载,戚继光治军十分严明,有一次,多支军队联合操练,天突降大雨,其它军队士兵纷纷自发解散避雨,唯有戚家军因没有听到避雨的命令,一直立在雨中几个时辰不动,显示出军纪如山。
但传说中的戚继光为严明军纪,曾经“斩子立威”的说法实不可靠。因为遍翻各类正规史料,未曾发现有戚继光斩子立威的记载。再加上据史料记载,戚继光十分惧怕妻子王氏,王氏不允许戚继光纳妾,但因为她无子,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戚继光偷偷纳妾,有生有多子,妻子虽生气也无可奈何。戚继光的儿子出生相对较迟,戚继光爱子情深,不惜开罪妻子,“斩子立威”的说法应是无稽之谈,是为佐证戚继光治军严明的野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