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网安卓下载 升官加爵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正史上的曹操大将徐晃的结局如何?
正史中徐晃病死,赐谥号“壮侯”。曹魏祖孙三代待其不错!徐晃(?-227年),字公明,出生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和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并称曹操部下“五子良将”。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董卓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城,杀王允等人,后又自相火併,在长安大肆屠杀。
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皇帝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建议。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杨、兴义将军杨奉等残余朝官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到达安邑,徐晃因保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到洛阳后,韩暹、董承天天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徐晃便劝说杨奉归顺曹操,杨奉听从了他,不久又反悔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开封击败杨奉,徐晃便投奔了曹操。
从此,他便成为曹操的—名忠实战将,跟随曹操转战于大河上下、江淮之间,为曹魏的立国建立了功勋。曹操授予徐晃兵权,派他出击卷县、原武的贼寇,大获全胜,升任裨将军。随曹操征伐吕布,徐晃单独率军逼迫吕布的将领赵庶、李邹等人投降。又同史涣在河内郡斩了眭固,建安五年(200年),在徐州之战中,徐晃随曹操击败了投靠袁绍的刘备。
又随曹操打败颜良,攻取白马城,进军到延津,大败文丑,徐晃被任命为偏将军。以后又同曹洪攻打贼寇祝臂,大破敌军;同史涣在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攻打袁绍的运粮车队和辎重,因功封为都亭侯。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争立后嗣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包围了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攻破了邯郸,易阳县令韩范佯装献城投降实负隅顽抗,曹操想灭掉易阳,命徐晃进攻。
徐晃来到以后,把一封信缚在箭尾射入城中,为韩范陈说利害,韩范悔过投降。徐晃劝曹操说:“袁谭、袁尚尚未打败,那些没有攻取的城池都在看风使舵,今天要是灭了易阳,明天各城就要拼死守御,只怕河北就没有平定的日期。希望曹公您允许易阳投降为别的城做个榜样,那么各城就都会望风而降的”。曹操认为很对。徐晃单独率兵讨伐毛城(今河北涉县东南),设伏兵大败袁军,攻破了袁军三个驻地。
跟随曹操在南皮击败袁谭,袁谭被曹军所杀。徐晃平定了平原郡的叛军。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袁尚,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张辽的指挥,杀了匈奴蹋顿以下10余人。曹操最终讨平乌桓,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徐晃因从征有功,而被为拜横野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徐晃跟随曹操讨伐荆州。赤壁之战后,徐晃单率一支军队屯扎樊城,平定中庐、临沮(湖北南漳)、宜城的贼寇。
与满宠到汉津(今湖北当阳)征讨关羽,与曹仁在江陵攻击周瑜。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侯渊统兵讨伐太原郡叛军,包围大陵,拔取了城池,杀死敌将商曜。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发兵进取关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赐他牛酒,让他为祖先上坟。
曹操到潼关,担心不能渡过黄河,召徐晃询问。徐晃说:“主公大兵在此地,而敌人不另派兵驻守蒲阪,可见是失策。请给我一支精兵,从蒲阪津渡河,作为大军的先导,截断敌人的后路,就可以抓获敌人”。曹操同意了。徐晃率领骑兵、步兵四千人过河。徐晃领兵挖堑立栅迎接来敌,敌将梁兴率五千多骑、步兵来攻,被徐晃击退,曹操大军得以渡河,于是打败了马超的势力。
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汧县(今陕西千阳西北)的氐族部落。曹操回邺城,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鄜县(今陕西富县),打败夏阳的贼寇余党,斩了梁兴,迫使三千多户投降。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派徐晃去征剿椟、仇夷各处山上的氐族人,他们都投降了。解了曹军张顺之围,攻破了贼寇陈福等人的三十多个屯兵据点,徐晃晋升为平寇将军。
曹操回到邺县,留夏侯渊、张郃、徐晃在阳平关防御刘备。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攻南郑(今陕西汉中)。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遭到徐晃从岔路的攻击,蜀军大败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让徐晃持节,发布通报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
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关羽自率主力兴师北上,包围了曹魏的江北重镇樊城和襄阳。当时,徐晃率军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为襄、樊之地的后备军。
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前后增兵至12营,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围军层层设垒,封锁严密,阵地十分坚固。徐晃率士卒到达前线,不顾矢石飞流,身先士卒,数次突入重围,与关羽的守将激战于樊城之外,同时,令其士卒掘地道通樊城,与城内曹军取得联系。经过数日苦斗,击破了关羽围军,解除了樊城,襄阳之围。这次战役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敌军烧毁自己的营寨逃跑了。
尽管徐晃和关羽是同乡,徐晃年龄稍长,私人关系很好。但各为其主,互不相让。徐晃声东击西,秘密进攻四冢,关羽看到四冢要被攻破,亲率五千步、骑兵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去,徐晃便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冲入敌围,大破敌军,很多人自投沔水(汉水)而死。徐晃得胜班师,曹操亲自出城七里迎接,宴上亲自举杯向徐晃劝酒,慰劳他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是将军的功劳啊”!曹操巡视各营,士兵都离开队列观看曹操,只有徐晃的军营整齐,全体将士站在队列中不动。
曹操叹息说:“徐将军可以说是有周亚夫的风度了”。 曹操曾在军令中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城、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司马穰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逯乡侯。
十月曹丕称帝,又晋封徐晃为杨侯。跟随夏侯尚到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打败蜀将刘封。曹丕命徐晃镇守阳平关,转封他为阳平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徐晃在襄阳抵御吴将诸葛瑾,徐晃病危,遗嘱用平时穿的衣服收殓他。太和四年(230)去世。朝廷赐谥号“壮侯”。徐晃为人谨慎小心、作风俭朴。统率军队无准备之仗,作战时穷追不舍,争取实利,经常顾不上吃饭。
徐晃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次战斗,他勇于摧锋陷阵,攻击强敌。徐晃不仅勇猛过人,而且善于用兵,往往能够避敌强大,改其虚弱,以少胜多。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军容严整,上卒精神振奋。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饷,属徐晃”。 徐晃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大意是:“古人忧虑遇不上英明的君主,今生有幸让我遇到了,应该建功效力,何必自己夸耀自己呢”!。
郭嘉担任过的军师祭酒是多大的官职?
军师祭酒就是个参谋长,如果是一个团参谋长,最多也就个中校,大小是个县团级干部,但也算不得很大的官。但要是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那可是不小的官了。作为曹操的参谋长,不能说官小吧,但究竟多大呢?军师祭酒是个复合词,是由军师和祭酒组成。东汉时,军师一职就有了。《后汉书·卢植传》记载,袁绍就曾经聘任卢植为军师;《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称帝,逼迫马日磾为军师,马日磾不愿意失节,呕血而死。
由此可见,军师还是一个很高地位的职位,像卢植、马日磾当时都曾经是朝廷的大员,袁绍、袁术都是响当当的一方诸侯。尽管是地方诸侯的幕僚属官,但地位也是很高。再如诸葛亮、庞统都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可见军师一职也不是普通的谋士、参谋。军师起码已经是参谋带长了。祭酒,是首席、主管之意。起源于祭祀习俗,为宴会、祭祀等开席的尊者。
刘昭为《续汉书·百官志》作注,说: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清朝·赵翼《陔余丛考·祭酒》记载:“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军师与祭酒组合在一起,起码就是个军师之长,也就是军师团队的主管长官。这个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倒是很相似。曹操有很大的谋士团队,郭嘉不可能是这个团队的直接最高长官,但其地位可能是最高的。
像荀彧、贾诩、程昱等文职官员都可以称作谋士团队成员,这些主要的谋士人员,是不可能有直接隶属关系的。但他们的待遇肯定不会是相同的,必然有高有低。军师祭酒,是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正月,专门为郭嘉才设立的,是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初次见到郭嘉,非常欣赏,特别设置这个职位给他,礼遇超过了前任戏志才。但这并非是说,郭嘉就在荀彧、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之上。郭嘉在建安元年(196年),戏志才去世后才被曹操征聘,大约一年多后才任命军师祭酒,之后一直是这个官职。没有史料说明这个官职俸禄是多少,也就不好判断是个啥级别。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一般是有军功才可以封侯,关羽斩杀颜良而被封汉寿亭侯,关羽至死也以汉寿亭侯为荣。按照秦朝军功二十爵位制度,亭侯虽然不大,但也至少食邑五六百户。但汉末朝廷俸禄已经无法按照官职、爵位来施行,但一般食邑也有二三百户。207年,郭嘉去世后,曹操増其食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就是说,郭嘉死后,食邑增加了八百户,才达到了一千户。看一下同时期其他人的官职、爵位、俸禄情况。荀彧: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就是类似于代理宰相之职。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万岁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
还要授予三公之职,因为荀彧极力推辞而作罢。这也是郭嘉去世的这一年,郭嘉去世时食邑才二百户,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贾诩:建安四年(199年),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冀州被袁绍占据,留贾诩参司空军事,这也是一个谋士的官职。曹操平定冀州后,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太中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这个待遇可就不高了。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从贾诩的情况看,或许跟郭嘉差不多。荀攸:建安元年(196年),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跟郭嘉同一年成为曹操谋士。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比郭嘉早两年封亭侯。
207年,增荀彧食邑四百,并前共七百户,转为中军师。中军师一般意义来看,是军师最高者,此时郭嘉已病逝,军师祭酒也没有授予别人。214年,魏国建立,荀攸任尚书令。程昱:建安元年,献帝定都许县,以程昱为尚书。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203年,曹操上表拜程昱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也比郭嘉早一年封亭侯。
从荀彧、贾诩、许攸、程昱等人的官职、爵位来看,就同一时期,郭嘉跟荀彧差距不少,与其他文职、谋士团队来说,差距不大。不说荀彧,就是荀攸、程昱、贾诩等人,也算是曹操的重臣,应该是高级官吏。因此,郭嘉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军师之长,也应该是高级官员。因为军师祭酒又是专为郭嘉所设立,而郭嘉自始至终就这一个官职,也没有提升的空间。
跟随曹操干了十几年,也没有个变化,的确也没法说这个官是大还是小。就好比一开始就给县长干秘书,等县长成了市长、省长,还跟着干秘书。那么,这个秘书是多大的官呢?这个秘书,在不同阶段是有一定的级别,这个还好说,但郭嘉这个军师祭酒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不太看易中天老师说的三国,既然他那么说了,如果真说了的话,他说小官就是小官,你乐意信你就信,但豹眼还是认为军师祭酒这个官不算小。
体制内,如何调动“佛系”人员的积极性?
在现行体制下,真没有很好的办法。要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方法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奖,靠利益的驱使,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另一种是靠惩,通过让人害怕,逼着干。但现行体制下,这两种办法一种也行不通。一方面,从奖的角度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济待遇,另一种是职务待遇。经济待遇是行不通的,现在公务员工资都有明确的标准,多发一分都是不行的,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能够扣公务员工资,也就是说,既不能多发钱,也不能少发钱,靠钱去激励是没有实现路径的。
那么职务待遇呢?职务本来就是稀缺资源,能够拿来激励的职务非常有限。同时对于佛系人员来说,他们对升职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职务激励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另一方面,从惩罚的角度看,虽然公务员管理严格,有明确的处罚依据和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公务员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可以辞退;一年内连续旷工15天或者累计旷工30天就可以开除,拒不执行上级工作安排可以给予处分。
但规定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从没见过哪个公务员因为考核不称职而被辞退,那些长期不上班的老油条也从来没有因为旷工被开除。在体制内,只要不触犯刑律,基本可以一直干下去。所以惩罚也没啥作用。如果真要调动佛系人员的积极性,那就想办法跟他们搞好关系,多给一些人文关怀,大家私人关系好了,你作为领导安排的活儿,他不好意思、抹不开面子来拒绝你,即使不想干,也只有做了。
领导在微信里“放个屁”下属都要点赞,这是什么心态?
有人在朋友圈发亲人去世的消息,结果下面很多点赞的。这让发朋友圈的人更难受了,感觉朋友圈里的“朋友”太不靠谱了,完全是在伤口上撒盐。其实真实状况未必如此,有些人点赞就是习惯动作,就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或者是“集体无意识”,根本不走心,甚至看都不看一眼。所以针对点赞行为,还是不要太过认真,你一认真就输了。不信给你看看下面这张图:再说了,微信里领导“放个屁”,你也要看看是什么屁,如果是好屁,点个赞也无妨;如果这个屁不好,点赞那是找骂。
至于点赞的这种心态,其实也不用过度解读,更没有必要上升到“拍马屁”的高度上。中国人从来不喜欢拍马屁,包括领导自己,不信你去问问领导:你喜欢拍马屁的人吗?我保证十有八九都会异口同声的说:不喜欢。领导不喜欢拍马屁的人,但是喜欢那种马屁的感觉,有如众星拱月,你可以认为这就是人性,想免俗是很难的。而下属在微信群里的点赞,刚好顺应了这种需要,再说了,点个赞不过举手之劳而已,甚至手都不用举,动动手指就好,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劝题主还是不要太小心眼,把这样的一个点赞行为都生发出很多事情来,完全没有必要。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并无太多实战经验,刘邦为何如此信任他?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不仅是没有太多实战经验,而且是毫无实战经验。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很重要,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很关键,引起了刘邦足够的重视。但豹眼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刘邦与韩信进行的那次谈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一是这次谈话的时间节点;二是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个啥官职。01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对”。能够查阅的资料是,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反复向刘邦推荐。
刘邦经不起萧何的磨叽,就说看在他的面子上,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还不罢休,刘邦无奈,就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一点,豹眼很是怀疑,这么大的事,刘邦应该与韩信做一次谈话,这样才符合常理。因此,豹眼认为,这次谈话很可能是在刘邦筑坛拜将之前,而且是在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之前。通过与韩信的深度交流,刘邦认为韩信的确不同一般。
刘邦认为韩信行,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将军。这时候,萧何又说话了,这样太草率,建议刘邦搞一个仪式,筑坛拜将。这就是萧何心眼太多了,他起码考虑了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刘邦能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绝对不会再跑了,也不会奢望刘邦去给他磕头,请求他出任大将军。第二,刘邦能够一口答应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也能够一口就把韩信的大将军给免掉。
不搞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事就显得太草率。一个小小的库吏就被任命了大将军,似同儿戏。萧何是怕刘邦变卦,不能真正放手韩信,那样就毫无意义。第三,其他将军们心里都不服气,没人会听韩信那一套。韩信再大的本领也不行,最终就会是一场闹剧。为了把这件事搞得神秘一些,起到轰动效应,筑坛拜将之前,并没有人知道拜的是韩信。
而且许多人还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在偷着乐呢!筑坛拜将后,韩信的名分确定了,刘邦与韩信自然会经常在一起,公开交流治国用兵的策略。因此,豹眼以为,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对话,是绝对保密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史料记载。之后的交流频繁,也公开透明,自然也就有了记载。从常理和慎重考虑,事前应该有这次谈话。02大将军的具体职责大将军一职始于战国时期,但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一般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任命一个全权负责的军事将领,习惯称为大将军。
战事结束,根据胜负,该升官加爵就升官加爵,该杀头就杀头,这个职位自动就取消了。进入战时状态,关乎国家存亡,这个大将军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具体怎样一个运作,也是看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套路。这就是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具体有哪些权力,具体做哪些工作,也是个未知数。韩信依然是光杆司令,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是刘邦的,最终还是听刘邦的。
刘邦还是留了一个后手,韩信不像萧何说得那么神的话,随时可以免掉,刘邦不会在韩信这一棵歪脖子树下吊死。这也是萧何一定要刘邦筑坛拜将的原因所在,不能让刘邦反悔,也让所有将领听从韩信的招呼。但这仅仅是一个仪式,如果韩信不能征服刘邦和将领们的话,这个仪式仅仅就是一个仪式。但韩信经受住了考验,不仅让刘邦心服口服,说出“得信晚”的话,具体的军事谋略也征服了将领。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拜将之后,刘邦就把所有的军队全部交给韩信,让他带着直接去前线,胜负就看韩信一锤子买卖。这与赵括那个纸上谈兵不同,赵国面对着秦国大兵压境,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撤掉了老将廉颇,直接任命赵括去了前线,是死是活就一锤子买卖。而刘邦虽然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没有可靠稳固的根据地,刘邦、萧何、张良等所有人都在一起,并且中心工作还是军事。
他们咋会把这一切都交给韩信一人呢?所有的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是共同研究、决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韩信肯定是起到了主导作用,他的建议被大家认可,刘邦决策后得以行动。只是到了后期,韩信才带领大军单独行动,灭掉各国的军事实力。03从张良跟随刘邦的过程,也看出刘邦不是轻易听从萧何一句话,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
张良是反秦义士,得到了《太公兵法》后,组织了一票人马开始反秦。由于感觉势单力薄,就想去投靠楚假王景驹。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张良就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结果,通过交流发现,大部分事刘邦还能够领悟,张良就觉得刘邦这伙计还凑合。于是,张良果断改变了主意,跟从了刘邦。如果张良说了半天,刘邦一句也没听懂,张良还会伺候刘邦吗?同样的道理,刘邦跟韩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韩信说的话,刘邦听懂了,认为韩信靠谱,萧何没有说假话,这才是刘邦信任韩信的根本。
韩信那一套很高明,刘邦、萧何、张良想不到,但起码他们能听得懂,认为韩信有道理。如果韩信那一套谁也听不懂,刘邦决不会信任他的。萧何就是因为与韩信做了多次的交流,才认为韩信是难得的、唯一的军事人才。如果是因为韩信说得玄乎其玄,萧何根本一句都没听懂,他还会推荐韩信吗?所以,豹眼认为,刘邦与韩信的这次交流非常关键。
在古代,为什么有人说“升官加爵”是一种刑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升官加爵这种刑罚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叫“贴加官”或者叫“开加官”。传说来历相传这一刑罚发明于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贪官污吏横行无忌,而朱元璋出身贫苦百姓,幼年时正是因为朝廷官员腐败贪污导致了自己父母的惨死。于是朱元璋下令“凡官吏贪污60两以上者,全部处死。”但是贪官污吏为了互保竟然广结党羽,互相包庇。
面对这一情况朱元璋下令司法部门,凡是抓到祸害一方百姓的贪官污吏,无论有没有证据都不能活着走出去。朱元璋的命令让司法部门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没有证据就不能光明正大的用刑,而且处死的话一定会有伤口,如果让人知道司法部门没有证据便处死了犯人,就等于是坏了国家法度。为了杀人于无形、不留下任何痕迹,最终“升官加爵”这种刑罚应运而生。
升官加爵施用“升官加爵”时首先将受刑人的四肢固定在特制的刑床之上,使受刑人面部朝天。然后行刑人员准备一盆水和一沓桑皮纸,这种纸非常柔韧,而且比较薄,吸水性较强。行刑时拿出一张桑皮纸贴在受刑人脸上,然后向桑皮纸上喷水,桑皮纸吸水之后便严丝合缝的贴在了受刑人面部,使得受刑人呼吸困难。紧接着第二张、第三张如法炮制,一般情况下犯人支撑不到第五张便一命呜呼了。
等到桑皮纸干透之后揭下来已经变成了凹凸分明的纸板,类似于古代戏台上的“跳加官”的面具。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这种刑罚的不仅仅是贪官污吏了,而是一些掌权者痛恨的人物。也因此一些酷吏也把水换成了烧刀子,这是一种烈性的高浓度酒,号称烈酒之王,喝上一口五脏六腑就好像刀割一样痛苦,所以被称为烧刀子。这种东西喷到人脸之上其痛苦可想而知。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诸葛亮确实有意限制益州本土人士。不过,在将领任用上,诸葛亮基本上是依其资历、才能任用的。套公式一般的偏见作为外来政权,蜀汉一直对益州本土人士有所限制。不过,历史绝非套公式这么简单,更不应该为了套公式而避重就轻,甚至歪曲历史。比如,题中所提到的王平、吴懿等人。王平确实是从曹营加入刘备集团的。不过,王平本人就是巴西宕渠人,如假包换的益州本地人士。
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张鲁率巴西地区的七姓夷王归顺,王平也跟着一起去了北方。汉中之战时,王平主动率部归顺了刘备。严格地来说,王平与其说是归降,不如说是归队。后来,王平所统帅的板楯蛮兵,更是他家乡的军队,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本土化”了。因此,不要因为王平曾加入曹营,就忘记他是益州人士哦。事实上,他就是益州派将领的主要代表人物。
吴懿则本是中原的陈留人士,早年随刘焉入川的。所以,吴懿是东州派,虽然比刘备来得早,但也是外来人士。而且,后面我们会提到:诸葛亮时期,吴懿受到的重用程度仅次于魏延。因此,我们不要急着用套公式的态度来看待诸葛亮用将哦。诸葛亮北伐中重用的将领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以赵云、邓芝率一路进箕谷,牵制曹真,自率大军进祁山,以魏延为前部督。
魏延、赵云,这些都是刘备时期留下来的大将,是第一次北伐时主要重用将领。不过,实际作战中,诸葛亮“违众拔谡”,企图提拔、重用马谡,结果惨败。此次北伐后,姜维、王平开始成为诸葛亮重点考察的对象。姜维加入后,诸葛亮以他为仓曹掾,开始重点考察。此外,王平则在街亭之败中,整顿败卒,从容撤退,表现出的将略引起诸葛亮关注,诸葛亮拜其为参军,令他统领无当飞军。
(王平投刘备后,一直都只是担任稗将,没有得到提拔,因此,王平虽是刘备时期加入的,但确实是诸葛亮时期开始得到重用的)不过,或许是吸取了盲目重用马谡的教训,诸葛亮只是重点考察姜维、王平,并没有立刻重用。第二次北伐只维持了二十日,且是攻城战,由诸葛亮亲自指挥,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因此,看不出诸葛亮重用了谁。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令陈式收复武都、阴平,又以魏延、吴懿阻击魏军援军。魏延、吴懿,是刘备留下的宿将,陈式则是刘备后期重点培养的将领。可以说,此次北伐中,诸葛亮依然是依照资历为重用标准。第三次北伐后,曹真发起了征蜀之战。此战中,曹真大军一直没有走通道路,因此没有与诸葛亮大军交战;不过,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军远出羌中,大败费曜、郭淮。
此次作战,魏延、吴懿大放异彩,是最得重用的将领。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在卤城与司马懿大战。其中,王平独守营,抵抗张郃;魏延、吴懿、陈式、高翔率军与司马懿大战,取胜。魏延等四人都是刘备时期就开始重用的将领,王平则开始独当一面,成长为大将。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率军与司马懿相拒于五丈原。其中,魏延为前部,姜维次之。
诸葛亮去世时,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结果,魏延为与杨仪争权,先行撤退,姜维独率军击退魏军追兵。此次作战时,姜维与魏延一起,成为最受重用的将领。由此来看,诸葛亮时期,最重用的将领始终是魏延,其次是吴懿,其余陈式、高翔等人又次之,这些都是刘备留下的有资历的将领。而姜维、王平则依其才能得以崛起。看来,绝大多数被重用的将领,都是刘备时期开始栽培的,只有姜维、王平是在诸葛亮手下成长为大将之才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除了王平外,北伐大军的重要将领中无一益州人士。那么,是不是益州籍将领在诸葛亮手下就未得重用呢?并非如此。诸葛亮时期的益州籍将领们蜀汉除了要北伐,还要应付东吴的威胁以及地方豪强及南中等地的势力。因此,蜀汉设立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与汉中都督一起成为四大镇戍都督。其中,永安都督、江州都督,早先由李严、李丰的东州人士担任,此后由费观(费祎的族父)、邓芝等荆州人士担任。
永安、江州都督,所防御的重点是东线。李严虽是东州派,但其实也出身荆州,早年一直在荆州,对荆州事务十分熟悉。至于荆州人士对荆州就更熟悉了。以他们坐镇东线,显然利于搞好与东吴的关系,作好的东吴的防御。此外,庲降都督区,则主要负责弹压南中等地的叛乱势力。这个地区的六个都督中,除了首任邓方,末任阎宇是荆州人士外,其余四位:李恢、张翼、马忠、张表悉数为益州人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有一项重要任务。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下令:由大姓富豪出钱收“恶夷”为部曲,逐渐形成夷、汉部曲;迁徙一些青羌到蜀地,从中抽调精锐,号为无当飞军;此外,又每年征收南中的金、银、战马等以资实。也就是说,诸葛亮试图通过与大姓富豪合作,既安定南中,又从中获得大量的精锐兵员以及战略物资。这些大姓富豪,基本上都是益州大族或由益州迁徙过去的大族。
因此,以益州派将领,率领少量武装力量,搞好与大族的合作,是最为适当的。前面提到,诸葛亮时期所重用的将领,除姜维、王平外,绝大多数都是刘备时期就已经积累了丰富军事经验的宿将。而益州将领中,像张任、雷铜这样的将领等都未降刘备,而归降刘备的严颜等名将也早早去世,这些新的益州派将领确实缺乏大战经验,尤其缺乏与北兵交战的经验。
相反,常年在益州镇压豪强叛乱的经验,使他们更擅长镇守地方。因此,大多数益州籍将领,都没有参与北伐,而是留在后方,与地方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当然,也有一些将领,因为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被调到北伐战场的。比如,张翼,就因在镇压叛乱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引起诸葛亮注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直接被任命为前部督,成为北伐重要将领。
所以,镇守南中,压制豪强,这些任务当然也很重要!因此,益州籍将领并非未得重用,只是因其资历、才干,较少在北伐中担任重要职务而已。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诸葛亮对益州将领的态度,也正反应了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一方面,蜀汉集团任用了大量的益州籍人士。据统计,除刘备父子外,蜀国统治集团有职有籍可考的共189人。
其中,关羽张飞这样的北方故人22人,占11.64%;诸葛亮这样的荆襄人士66人,占34.6%;黄权、张翼这样的益州籍人士92人,占48.1%;马超、姜维这样的凉州人士9人,占4.7%。都能留名于史,说明官职、影响力不可能太小了。所以,益州人士依然占据了统治集团的近半席位,比例为各派最高,不能说完全被压制。
然而,另一方面,蜀汉的最高职位,则从来没有向益州人士开放。蜀汉的顶级职务,先后由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担任,而其他如董厥、陈袛等人担任的能够参与中枢决策的次级重要职务,都无一益州人士。也就是说,涉及到中枢决策的重要职务,荆州派牢牢抓在手中不放(除毫无根基的姜维外),至于其他职务,则可以大用益州人物。
以诸葛亮手下的将领而言,即便是职务最高的魏延,都不可能参与中枢决策,都是战将而已。因此,以压制益州人士来解释益州派名将未受重用,实在说不通。总的来说,蜀汉政权确实存在压制益州本土派的问题。不过,诸葛亮用将,主要还是依据将领的资历、能力特点的。益州本土将领少受重用,主要是因有资历的将领或在刘备入川作战中没有归顺,或年事已高故去,新生代的益州将领在资历、经验上不适合参与北伐作战,而更适合在后方与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