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2月29日更新公告及奖励,亮剑手游装甲车哪里得
作者:本站作者李云龙的得瑟,也侧面反应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确实极为落后。《亮剑》李云龙所说的“意大利炮”其实跟意大利一点关系没有,它的绰号叫“法国小姐”。所以为了突出“亮剑精神”,剧中的这一桥段并不太真实,首先是日军步兵旅团并没有“骑兵联队”的建制,它只存在于日军师团和骑兵旅团的单位中;其次是日军的骑兵联队不全是乘马骑兵,装备有轻装甲车中队,九二式和九七式“骑兵装甲车”就是专门为骑兵部队研制的;再者一个鬼子骑兵联队有1400多人,百余人的独立团骑兵连如果与敌人正面交火的话,几乎一个照面就要被淹没了。
《亮剑》为何日军不用坦克对付骑兵连?
陈赓将军指挥的“香城固战斗”被称为平原伏击战的典范,他亲自指挥386旅688团、新一团(真有这个番号)、补充团和旅直骑兵连,一举歼灭日军安田中队及野战补充队一部共250余人(生俘8人),缴获四一式山炮一门、九二步兵炮两门,获得蒋介石和卫立煌专电嘉奖。而驻防日军第108师团气的抓狂,在装甲车上刷出“专打386旅”的标语,集中部队寻歼八路军主力,这是历史事实,同时在《亮剑》里也有展现。
这里可以发掘出几个细节,其一是日军在华北用来对付八路军的,都是类似108师团、独立混成旅团这样的治安警备部队;其二是华北日军是编有轻战车和装甲车的;其三是陈赓的386旅不仅依托太行山的山地作战,也有平原地区的战斗。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在1944年的河南战役中,曾经命令驻内蒙的战车第三师团秘密南下,用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将善于打运动战的汤恩伯迎头打垮,顺势击穿蒋鼎文集团,成为国民党军“豫湘桂大溃败”的开始。
所以说,二战日军的装甲战车产量虽然不高(坦克约5000余辆),但是在中国战场也是够用的,问题在于日本侵略军对装甲部队的运用指导思想。(河南战役中的日军装甲部队)日军只有抗战初期的甲种师团才编有战车大队,约24辆坦克,比如1937在华北猖狂的第五师团。其他乙级师团、特设师团和治安师团没有固定编成的坦克部队。
华北沦陷后,日军只在方面军司令部直辖一个战车联队,会在各师团、旅团发动进攻战役时临时配属,因此在《亮剑》中看不到日军坦克是可以理解的,华北日军的坦克确实不多,因为八路军的装备和火力太过低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本营从华北又抽走第27师团等多支重武器部队,日军的装甲能力被进一步削弱。但是各师团、混成旅团里编成的九二式装甲汽车、九四式轻装甲车可是不少的,这些同样是八路军骑兵的天敌。
开国少将曾克林在回忆录里有专门的“痛打日军铁王八”章节,根据型状描述、火力配置和乘员数量,可以判定为日军的九四式轻装甲车,日文名字为“特别拖拉机”,俗称“豆战车”。既然《亮剑》里日军大扫荡开始时有出现装甲车,那么在平原地带对付八路军骑兵时,当然也可以应用,速度和火力非常合适,不一定非用什么黑岛骑兵联队与孙得胜对砍,《亮剑》的这一桥段是不太真实的,完全是导演拍脑门设计,与军事常识和历史事实无关。
《亮剑》中独立团骑兵连为什么后面没有再出现?
百团大战以后,日酋冈村宁次大将发动了空前规模的五·一大扫荡,华北八路军遭到重创,兵力规模从40万锐减之30万人,整整损失了10万以上兵力。抗战剧《亮剑》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华北八路军最难熬的艰苦岁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数个师团的疯狂进攻,八路军与民兵展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与之周旋,但依然难以阻挡日军野战师团的进攻。
无奈,八路军总部命令部队化整为零,以小规模的连、排甚至班的规模,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找空隙钻出去或挤压出去。李云龙独立团执行了第386旅的命令,各营分散突围,以连级为作战单位,团部直属机关和警卫排随一个连队突围,在突围途中,遭遇日伪军主力包围,而一时难以脱身。关键时刻,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决定主动出击攻击日军,给团部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于是,孙德胜挥舞马刀,率领骑兵冲入日军步兵阵中绞杀,打开了日军重重包围的一个缺口。
骑兵连位置暴露以后,日军第4旅团旅团长平陆勇夫少将,随即命令黑岛森田大佐的骑兵联队火速出击,拦截并消灭独立团骑兵连。二战期间,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骑兵联队,下辖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共有1500人,相当于国内军队一个团的战斗人数。孙德胜见突围无望,就停止了撤退,命令全体勒转马头,率部主动向日军骑兵联队发起进攻,在一波一波的冲阵中,骑兵连存活下来的战士越来越少。
最终,仅剩下孙德胜一个人,且左臂已被日军马刀砍断,依然口喊骑兵连进攻,发起了对日军骑兵的最后一次冲击,独立团骑兵连悲壮地全体战殁。骑兵连,以全体官兵的阵亡,争取到了团长和政委率团部以及直属机关突围的机会,等于是以骑兵连的牺牲为代价,助力团部直属机关安全转移;如果没有孙德胜率领骑兵连的主动献身精神,以当时战场的严峻态势来判断,独立团团部以及直属机关恐怖很难突出日军的重重包围。
新一团团长丁伟告诉李云龙,在不远的万家镇,驻扎着伪军的一个骑兵营,伪军的战斗力很弱,这到手的一口肥肉,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于是,副团长孔捷率领张大彪的一营秘密出击,出其不意地将整个伪军骑兵营连锅一块给端了。第386旅旅长消息非常灵通,一个恭喜李云龙发大财的电话,就从李云龙手中割走了两个骑兵连,用李云龙的话来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只得乖乖滴忍痛割爱,将到两个骑兵连成建制地上缴旅部,仅保留了孙德胜的一个骑兵连。
幸亏旅长给李云龙留下了一个骑兵连,在反扫荡的残酷斗争中,正是因为孙德胜率骑兵连拼死抵抗,最终全体战殁,李云龙和赵刚率团部和直属机关才有机会突出日军的重围。李云龙独立团之骑兵连,在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为掩护团部直属机关突围,而被成建制地消灭了,骑兵连番号随即被取消,人马都没有了,自然要被取消番号,这是军中规定。
以后,李云龙要建立骑兵连,可就麻烦了,兵力没问题,最关键的是马匹不好搞,晋西北地区就伪军这么个骑兵营,都被李云龙给弄来了。但日军的骑兵不好打,况且,日军一旦出动骑兵联队,肯定是大的战斗了,最起码有一个上万人的步兵旅团参与战斗,凭借八路军的实力全歼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大队都够呛,不可能歼灭日军一个骑兵联兵,更别提要歼灭日军一个旅团了,李云龙打仗在牛叉,独立团也不可能从日军手中似伪军一般成建制地缴获到马匹。
《亮剑》中独立团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属于什么水平?
抗战期间最猛的“团”是税警总团。宋子文的私军,建成时下属五个团,加总团直属部队,相当于六个团。团的编制相当庞大,每班有士兵十四人,每班配备轻机枪一挺,六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每连共计252人,相当于甲级正规军两个连。一营辖四连,另配六零炮两门。团统辖三营,另配特种兵连七个,每团战斗兵员共5000余人。
总团部直辖特务营、高炮营、炮兵营、通讯营等七个营。整个总团拥有兵力三万余人。当然这个“团”不能叫真的团。原计划整理的德械师实际中央教导总队团级编制: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团辖3个步兵营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德械部队团一级应当包括:团直属部队:1个迫击炮连(6门82毫米迫击炮)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团辖3个步兵营:步兵营直属部队: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营辖3个步兵连:连辖3个步兵排: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嗯真要是做到一个班一挺轻机枪,那你信么?抗战结束后的整编师编制实际上是把军剔除战斗力不强的部队,加入特种部队(广义,-炮兵装甲兵什么的)然后缩编为加强师的设计,实际上就当时中国部队的通信指挥能力以及弹药补给能力,可能第一波看起来打的挺猛,长久来看其实挺扯淡的。
就跟阿三各处买装备一个性质。当年被俘的七十四师某团长所列全师清单,扣除掉重武器,然后按照两旅四团制折合一下可以猜想其装备水平。(47年前整编旅下只有两个团和一个架子团,相当于两个团用三个团的装备。)当然这是抗战后的编制。不过也可以反推一下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在抗战末期的团一级装备。李云龙独立团还记得开场怎么说的么?打坂田联队的时候(第一集)楚云飞评价新一团(李云龙老部队)。
而新一团的装备可以和独立团对比,毕竟都是这个好打秋风的李云龙带领的。李家镇兵变李云龙打秋风,358团1营作为加强营兵力将近两千人,顶的上八路早期四个团(新四军编制小,很多团只有五六百人。八路军也一样。)而且楚云飞要装备的时候也提到有轻重武器。这一次打秋风是李云龙扩编的重要武器来远。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李云龙手下主力按照张大彪一个营两千人计算应该是有七千多人,加上县大队区小队上万人。
这也是后来扩充为师的资本。意大利炮没啥可说的历史上没有,按照当时李云龙的装备,精锐化一个团两千来人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关键是这些武器分散在七八千人手里,这就不一样了。火力密度大幅降低。不过实际上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师少旅多,一方面是为了迷惑国民党,同时也是考虑到部队人数、装备叫师普遍欠点意思,所以考虑现实因素。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在八路军的晋西北“铁三角”当中,丁伟的参谋业务和战略眼光无疑是最优秀的,解放后他能成为某大军区参谋长绝非偶然,这个活李云龙就干不了,楚云飞一般般的图上作业让他看着都赞不绝口。正基于此,抗战胜利前丁伟对李云龙部队的扩充是有心理预期的,其一是事前有所征兆瞒不过他的眼睛,其二是只能算不那么惊讶,但谈不上“不屑”。
独立团发起“平安格勒战役”已经暴露了基本实力。丁伟做出判断的最直接依据,其实是李云龙敢于指挥独立团发起进攻平安县城的战役,这绝非靠逞匹夫之勇就可以实施的。要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攻打日伪军重兵据守县城的战斗凤毛麟角,没有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和必要的重火力配备,这个仗是没法打的,它与李云龙个人多么牛逼没有关系,战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军装备精良程度远超八路军,在对日军作战时,按陈诚的逻辑也必须集中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即便完成了五倍集结还经常吃败仗。而火力贫弱的八路军虽然战斗意志超过国军,但在攻坚作战中保持这样的兵力优势是常识,何况还须分出少量部队去阻援,比如黄志勇的六连。平安县城日军驻有一个满编中队(指挥官是个少佐),还有宪兵队和逃进去的山本特工队残部,合兵一起足有300之众。
按照抗战期间日伪军的大致混编比例,还应该指挥“皇协军”一个大队(营),再加上什么警备队、侦辑队和伪警察之类,杂七杂八至少在500人以上,全城总兵力不低于800人枪。因此,但凡李云龙有底气发起攻城作战并能最终全歼守敌取得胜利,所部独立团拥兵4000人是底线,按照李家坡战斗时期张大彪一营360人的编制标准,此时的独立团少说编有六到八个营,这还把各营兵力可能充实到500人以上的因素也考虑了进去,以丁伟那“好使的脑袋”,这个账几秒钟就能算出来,不似憨憨的孔捷,惊的目瞪口呆。
新一团在晋西北蛰伏期间也没闲着,必然壮大到相当规模。丁伟本身就是个拉队伍的好手,奉命赴延安学习之前,他已经把冀中军区的一个团发展到3000余人,那个年代,这也足足等于两个团的兵力了。在八路军各部化整为零恢复元气的期间,新一团的兵力也一定有所增加,虽然剧中没有说明具体数字,以丁伟的精明能干,新一团有个大几千人一点都不奇怪。
那么作为“今年发了财”的李云龙,只会比新一团人马更多,7000人的规模虽然有些雷人,丁伟还是承受得住的。新一团在战役进行中,开展了顽强的阻击作战,将两个联队的日军援兵挡在外线,尽管丁伟发现伤亡过大后改用了灵活的战术,但新一团如果是刚刚经历大扫荡之后的实力,是无论如何挡不住鬼子的。经过一年多的休整补充,那已经是八路军第二次大发展期间,丁伟手里的兵也少不了,当然可以倒推李云龙的状态。
李云龙搜罗来的武器装备数量,完全可以佐证他的扩军速度。八路军扩军的兵源是不成问题的,所欠缺的是武器装备方面的匮乏,所以丁伟手下的参谋给独立团开出的“劳务费”清单是:四挺九二重机,八挺歪把子轻机外加四门迫击炮,孔二楞子跟着起哄要求一样的数量,甭管李云龙到底给还是不给,充分说明丁伟对独立团在“平安格勒战役”中的缴获是有预估的。
那么再深入想想就知道,李云龙用这批武器装备还可以扩充多少队伍。我猜李云龙对两位老战友“打土豪”的要求不会答应,那是个只进不出的主儿,楚云飞358团一营被他宣布为叛军时,2000多人的武器全部拉回了独立团,一方面赖着不还,一方面又可以武装多少人马?额外缴获日伪近千人、晋绥军2000多人的武器装备,是丁伟和孔捷所不具备的条件,独立团部队规模肯定是新一团两倍甚至以上,丁伟心知肚明。
当然,丁伟只是在心里大致的估计,确实未料到李云龙的实力会膨胀到如此地步,因此当李云龙表示将用三个营把大孤镇的晋绥军“关禁闭”时,他仍然脱口而出:“那可是你的全部主力,一旦鬼子进犯根据地怎么办”?猜到和没猜到的所有东西,溢于言表。至于对李大脑袋炫耀后的“不屑”剧中并未明显表达。要是我没记错,那种表情是在李云龙依靠人多势众打算“统一指挥”晋西北三个团时,丁伟才一脸的鄙视。
《亮剑》里的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为什么战斗力非常强悍?
八路军129师386旅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1军,下辖由原红31军第91师改编的第771团和红31军第93师改编的第772团。1937年8月改编完成时全旅总人数约5000人。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386旅的编制规模也一步步增加,从原来的2个团,发展后来的4个团,总兵力7000多人。386旅的实力强悍,和386旅的旅级主官和下辖团级主官是分不开的。
386旅的旅级主官在1955年授衔时,可谓将星闪耀:陈赓大将,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陈赓是386旅首任旅长。李聚奎上将,1955年因其不在军队任职而未被授衔,1958年时被补授上将军衔,李聚奎是386旅首任参谋长。王新亭上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抗战期间386旅首任政训处主任,高度近视,人称王瞎子。
陈再道上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386旅的第一任副旅长。许世友上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以和尚的身份投身革命,曾任386旅副旅长。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和尚将军。周希汉中将,1955年周希汉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开始任386旅作战股股长,抗战后期任386旅参谋长,因为长得比较瘦,人称周瘦子。386旅的两个主力团-771团和772团的主官在1955年授衔时,出了多位将军,从上将到少将都有:徐深吉中将,1955年徐深吉被授予中将军衔,徐深吉曾任386旅771团团长。
吴富善中将, 1955年吴富善被授予中将军衔,吴富善曾任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韩东山少将,1955年韩东山被授予少将军衔,韩东山曾任386旅771团副团长。黄新友少将,1955年黄新友被授予少将军衔,黄新友曾任386旅771团参谋长。谢富治上将,1955年谢富治被授予上将军衔,谢富治曾任386旅772团政训处主任。
王近山中将,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王近山曾任386旅772团副团长,抗战后期曾任386旅旅长。孙继先中将,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孙继先曾任386旅772团参谋长。张祖谅中将,1955年张祖谅被授予中将军衔,张祖谅曾任386旅772团代理政委,后期任386旅政治部主任、386旅政治委员。
《亮剑》里,李云龙说的把意大利炮拿来,意大利炮是哪国生产的?
《亮剑》李云龙所说的“意大利炮”其实跟意大利一点关系没有,它的绰号叫“法国小姐”。2005年老版《亮剑》第14集里,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营救妻子秀琴、为负伤的赵刚和遇难的赵家峪乡亲们一报血海深仇!在这一集里,人们记住了李云龙豪气干云的台词——“二营长,你tnd意大利炮呢?给我拉出来!”这场戏观众喜闻乐见,这句台词早已衍生为俚语,十六年过去了,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深入人心!但是在2011年《新亮剑》里,黄志忠扮演的李云龙台词却改了——“张大彪,你把炮给我拉上来!”令人些许不适,些许失落,感觉戏水了。
《亮剑》迷们对“意大利炮”很有感情,尤其是许多军迷,一些观众议论纷纷,说是《新亮剑》剧组在偷懒,根本无心还原“意大利炮”,原件现成的,首都长安大街军事博物馆就有。那让我们来看看,三版《亮剑》中的“意大利炮”,哪个更接近历史原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意大利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三版《亮剑》,哪一款最接近历史上的“意大利炮”?在老版《亮剑》中,“意大利炮”在被拉出来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士兵们拨开苞米秸秆,再到整个炮身露出,再到推行的过程。
在开炮的过程中,又给了几处特写,可以说,关于这门野战炮的造型结构,剧组给出了详详细细的演示,一点没打马虎眼。从镜头语言上来说,此刻,意大利炮已替代李云龙成为第一主角,喷射怒火、一吐胸中愤懑,令电视机前压抑许久的观众们拍手称快。从技术角度讲,镜头详细展示了“意大利炮”各个角度、各种细节,它确实是个真家伙,剧组交足功课(大概道具太过来之不易)。
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播出的《新亮剑》——同样也是一款野战炮,但显然已经彻底沦为一个道具,它并没有被拟人化,它没有情绪、没有立场、没有人格,它只是一个工具,而且连称谓都没有了。观众对这款“意大利炮”并不买账,还说大炮很像纸糊的。想必剧组是没钱、缺预算。让我们再来看看出手阔绰、挥金如土的第三版《亮剑》——老实讲我对这版《亮剑》意见最大,还不是因为小白脸发胶雪茄豪宅,而是这一版“意大利炮”简直夸张到离谱!!!九六式榴弹炮?!!日军师团级别的重型榴弹炮这样的高级货色蒋介石也没几个!有这等神器李云龙还打什么平安县城啊?直接端太原就完事了。
所以还未等李云龙大喊“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出来”整个剧集就停播了。这版《亮剑》被誉为最扯抗日神剧,喜提豆瓣2.2分也叫一个众望所归。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意大利炮”到底长什么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仔细比对之下,还是2005年老版《亮剑》“意大利炮”最为接近原型。以至于许多军迷猜测这是从军事博物馆借来的真家伙!因为原件太过稀有。
就连一战时期进口1000门、自产4000门的美国人现如今手里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若说品相完好,够展览级的,美国西点军校展厅里有一门——这是新泽西民兵博物馆的,算是古董级别的,一战时期“意大利炮”版本1.0——这是马里兰州阿伯丁的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的——怎么样?老版《亮剑》意大利炮可以乱真!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这门炮上贴着一面小小的法国国旗。
这就对了,若说比家当,“意大利炮”存货最多的当属现今法国,而且这款型号是法国外交制式礼炮!若有外国元首到访法国,机场走红地毯,你听到的22响礼炮是由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发射出来的,到现在仍是。因为这款炮就是法国人发明制造的,是法国战争史上的“武器之光”!不过你大概没想到,“意大利炮”的首次实战应用竟发生在中国领土上,“试运营”造成我方大量平民伤亡。
若追本溯源,也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二、“意大利炮”首次服役时间是清代“庚子之变”许多人说,“意大利炮”首次服役时间是起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从这款炮的正规型号中就能看出它的生产日期。这款大炮的学名叫作——M1897式75mm野战炮,M1897即指1897年。也就是说,“意大利炮”早于1942年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45年前便已面世!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守势,韬光养晦,二十多年后养出了一款野战炮。
1890年,为配合法军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军方亟需研发一种可以伴随步兵野外进攻的炮种。这项任务交由当时的武器专家“法国勃朗宁”圣克莱尔·德维尔上尉完成。【注】圣克莱尔·德维尔将军 (1857年-1944年)军方提出的要求是一种野战炮——A. 发射6公斤榴弹;B. 射速每分钟15发;C. 火炮的重量不超过1.5吨。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野战炮”,这个称谓是用来区别于坚守要塞的海岸炮和加农炮。也就是说野战炮是可以来一场说就走的旅行那种。从1891年-1896年,历经五年时间,39岁的克莱尔·德维尔终于成功研发M1897式75mm野战炮。炮身宽度2米、高度1.4米、炮管长度2.69米、口径75公分,内含28条膛线,射程分别为8,500米(高爆弹)、6800米(榴霰弹),最大射程11,000米!不仅如此,这款野战炮还创造性地带有“前置5毫米钢制炮盾”,这个炮盾可以有效防护弹片,极大程度降低了炮兵的死亡率。
值得一提的是,圣克莱尔·德维尔非常不光彩地窃取了德国工程师康拉德·豪塞的专利技术“液压反后坐装置”,这是“意大利炮”的灵魂所在。当这位潦倒的德国工程师四处奔走为他的专利寻求买主之际,圣克莱尔·德维尔上尉化妆成一名颇有意向的商人与其会晤,骗取对方的信任。上尉将装置原理吃透之后,依据背后军方的势力耍了个流氓,专利费分文未付,半斤地瓜烧都没给一个,公然量产盗版产品,圣克莱尔·德维尔籍此诓骗了无数国际赞誉和掌声。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装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只需瞄准一次,余下只管填弹击发,大大提升了战时效率。由于底盘稳,“意大利炮”看上去更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小姐,所以被各国军界戏称为“法国小姐”、“75小姐”、“法国小妞”等等。1897年“意大利炮”投入量产之后,炮口对准的第一个敌人并非普鲁士,而是九州大地的义和团拳民。
庚子之变期间,1900年6月11日傍晚,为阻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蹂躏中华河山,于天津卫落垡车站东大桥处,2000余名义和团成员与刚下火车的侵略者们展开了血刃肉搏战,义和团伤亡六十余名,血溅津门。随后八国联军对附近一个村庄进行了血洗,首次动用“意大利炮”,导致千余名无辜村民伤亡,而法军仅轻伤一人。经此一役,法军和他们的意大利炮出尽风头,名噪各国联军。
当然,出来混肯定是要还的,法军“本想露个脸,最后却露出了P股”这种事也不是没有。1939年-1940年德军“闪电战”期间,波兰和法国军队自恃“意大利炮”护体,城防固若金汤牢不可摧,最后的结果是,德军缴获了上千门意大利炮。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经典案例。三、“法国小姐”为何被我国称为“意大利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得了“意大利炮”的经营特许权。
至1930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自行升级换代,俗称“A4”(原版俗称A2)。美产“意大利炮”A4的主要特征就是“加上了马车”,其实就是多了橡胶轮胎。1941年后,A4从美军正式退役,货底子被抖到东南亚菲律宾等国,至今仍有国家在使用。而我国出现的A2产品较多,主要是一战结束后,从战场上淘汰下来的“意大利炮”货底子倾销到我国,为民国政府所征用。
我们在《亮剑》里看到的李云龙缴获的“意大利炮”,极有可能是日军与国军交战中缴获的战利品。日军遍布华北的所谓炮楼,其实是相当普通的砖木结构只能抵挡枪弹,即使这样都可以威风一时,是因为八路军火炮奇缺。李云龙自称“富得流油”、打一场“八比一的富裕仗”,其实倚重的就是这门意大利炮。李云龙的得瑟,也侧面反应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确实极为落后。
那么,好好的“法国小姐”为何被国人称为“意大利炮”呢?很简单,当时流通我国的“法国小姐”,因其炮身上多刻有“意大利文”铭文,望文生意,所以多称为“意大利炮”!再顺道说下,2005年老版《亮剑》中那门“意大利炮”并非军迷们猜想的那样,是从军事博物馆借来的。童蕾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亮剑》是个穷组,孙德胜骑兵连全军覆没殉国一场戏中,只有两匹马是真的;而意大利炮则是塑料做的,之所以能发射炮弹是后期剪辑带给观众的错觉。
《亮剑》中孔捷一个军却没全歼美军一个营,假如换成李云龙会怎样?
这个提问完全故意夸大了美军的战斗力,要么就是《亮剑》看的不认真,孔捷明明说的是他手下的一个师在第二次战役期间,未能歼灭美第八军的一个营。敌人被消灭三分之二以后,残部才在空军的掩护下突围,而非孔捷的部队全军投入战斗,这简单的一字之差等于提升了美军三倍以上的战斗力。但有一点孔捷倒说对了,当时的美军刚刚经过二战的洗礼,各军兵种间的配合几近炉火纯青,确实不好打。
《亮剑》中孔捷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属于第四野战军,而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战的全都是四野部队,其中第39军在云山战斗中一举消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毙伤俘敌1840人,包括全歼其第三营,击毙营长奥蒙德中校。按当时的美军编制,一个满编步兵团约有3700人,算起来半个团被39军干掉了,怎么能说一个军揍不掉它一个营呢?关键要看怎么打和谁来打,个人愚见,李云龙会干的比孔二楞子更好一些。
用孔捷的话说,对手确实比较强悍而并非草包,装备和火力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首批参战的四野部队还没有换装苏械,以第39军为例,所有的武器装备仅为:步枪6362支、冲锋枪卡宾枪4549支、短枪3537支、轻机枪919挺、重机枪154挺、迫击炮500余门、步兵炮47门、山野炮42门,基本都是缴获日军和国民党军而来,我军暂时还没有坦克和飞机参战,几乎完全是轻步兵与敌人对抗。
而美军仅一个师即拥有坦克一营(70辆中坦)、炮兵四个营(105榴炮54门、155榴炮18门)、高射炮40门以及大量的步兵自动火器,并随时得到空军的火力支援。实事求是的说,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军队装备之悬殊,远远大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军队差距,仅铺天盖地的战机一项,日本人就难以望其项背。巨大的差距要求我军各级指挥员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不能与敌拉开架式死打硬拼。
《亮剑》的晋西北铁三角中,孔捷的作战指挥是最为中规中距的,更多的是依靠身先士卒和作风勇敢,战场上的鬼点子太少。比如李家坡之战,李云龙就能琢磨出对壕作业的土办法,而第一个抡着大刀冲进鬼子战壕的正是副团长孔捷;在阻击拼命增援平安县城的敌人时,孔捷的命令非常简单:“命令各营依托有力地形,展开全面阻击”!而丁伟是怎么干的呢?毁桥破路,遍埋地雷,专打工兵,战术灵活性的高下立判。
第39军(开国中将吴信泉)打响的云山战斗,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期间,也是我四野部队初次与美军交手,对敌人的战术特点和战斗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能够取得相当的战果,全因做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时敢于奇袭、夜战和白刃战,这也是美国军队最恐惧的作战方式。这个模范战例后来被日本陆上自卫队收入了《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视为经典大加研究。
而后来失利的砥平里战斗(即李奇微发现我们弱点之战),我们却恰恰没有发挥自身优势,给了美军充分的时间修筑阵地和布置火力,甚至在环形阵地正中建起了直升飞机降落场,得以用充沛的弹药和密集的火力,在空军的扫射轰炸下杀伤我攻击部队,三个团未能啃动美军一个团,恐怕这就是孔捷类型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亮剑》中孔二楞子也非常内疚,硬碰硬的打法会使许多优秀的战士无谓牺牲。
李云龙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这样战术灵活的将才我军大有人在,朝鲜北部多为崇山峻岭,地形比抗日时期的晋西北还要有利,只要能扬长避短,用“零敲牛皮糖”的机动战法,别说一个军,一个师吃掉美军一个营完全没有问题。第39军是怎么接敌的?黒夜里一个团的部队大摇大摆向美军走来,美国人想当然的认为是南朝鲜军队,而等他们发现情况不对时,许多人浑身上下已插满手榴弹片,四个字,干的漂亮。
美军骑兵第1师号称100多年未遭败绩,然而在1950年11月的那个冬天,他们扔下了28辆坦克、116辆汽车和190门各种火炮大败而逃。孔捷最后的总结非常正确,美军虽然不是什么听见枪响就尿裤子的少爷兵,但战斗意志远远不如志愿军英雄们,一旦局势不利便会迅速撤退,缴枪投降也是天经地义,多几个李云龙式的战术高手,我们胜利的代价会小很多。
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创建骑兵连?
要理解李云龙的行为,你先要明白什么叫信仰。 革命先辈们为什么打仗?为穷人翻身,为国家独立、自由、强大而战,而不是混圆肚皮、甚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他们心中只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装着自己!我下面讲一个革命先烈、我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淮北骑兵团及该团浴血奋战的故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令二十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地处淮北津埔线西的四师受敌伪及国军多面挤压,伤亡很大,路西根据地日益萎缩,撤至路东洪泽湖一带。尤其令彭师长痛苦的是1941年4月四师在路西反顽战中遭国军骑八师突袭,五千余人牺牲,红军老底子、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无意中,彭师长发现洪泽湖一带出好马,决心建一支骑兵部队,打回路西,为死难战友报仇,恢复根据地。
师部讨论后,决定成立骑兵团,从新疆调来有“红色哥萨克"之称的、西路军出身的周纯麟、组建过129师骑兵团的曾玉连负责训练,8月1日骑兵团成立。没有马,彭师长命令各单位把通讯骑兵的马匹集中起来,并以身作则,把救过自己命的坐骑“火车头"送到骑兵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单位纷纷效仿,骑兵团有了最初的马匹,但马匹还不够,还需要装备,当时根据地十个指头捻不开,但彭师长还是特批三万元淮北币,(要知道这三万元可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伙食费哪!)给骑兵团买马、打制装具。
彭师长亲自主持设计出骑兵团的军刀,被骑兵战友们称为“雪枫刀"。此刀比日军马刀长5厘米带护手圈,优点是:轻捷灵活、刀背轻薄、以长制敌,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的钢板劈为四半,刃不卷更无缺损。彭师长亲抓训练,有时还亲自担任马术教练,在彭师长、周团长领导下,全团能骑马迅速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和障碍,在马疾驰中砍杀敌人,在马背上扫机枪、打小炮,退能钻到马肚子旁穿过火线。
骑兵们人人爱马如命,天冷马跑了一身汗,战士们常不顾自身寒冷,把大衣、被子披在马身上,马瘦了,战士们把少得可怜的一点津贴买绿豆、西瓜等给马吃。马肥了,骑兵团已成熟了。1942年,日军组建于1901年、曾在日俄战争中正面打败过哥萨克的王牌骑兵部队300骑来沙山集抢粮,周纯麟团长沉着应战,命令两个骑兵连设伏,同时派一连骑兵正面诱敌,待骄横的300日军进入沙山集后,三面包抄,仅用九分钟将日骑砍倒大半,余溃逃。
1942年11月,日军17师团、独立旅团扫荡,骑兵团第3大队从敌侧后奇袭,刀劈日军小队长、翻译多人。1944年10月20日,淮北骑兵团与骑八师正面交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600余骑的四师骑兵团竟一口气干掉骑八师2000余骑,打出了我新四军的军威、士气!彭雪枫将军1944年牺牲,周纯麟团长五五年授少将。
《亮剑》中骑兵连已经被日军包围,为何日军不直接开枪而是白刃格斗徒增伤亡?
1941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的骑兵战术运用的很有成效,第三和第六两个精锐师团的骑兵联队,在追击作战中专门寅夜袭击中国军队的宿营地,连百战之将方先觉将军也大吃苦头。虽然第十军军军长李玉堂下令对瓮江公路严加警戒,鬼子骑兵还是从山间小道偷袭过来,把正在酣睡的预备第10师和190师官兵杀个措手不及,仅预10师牺牲在鬼子马刀之下的就有300多人,损失可谓惨重。
一般来说,在正面抗日战场上日军骑兵是不敢白天向国军精锐部队发起进攻的,因为这些部队机枪火炮数量较多且弹药充足,目标明显的骑兵冲上去就是活靶子。但是在华北敌后战场上,日军骑兵确实是肆虐横行的,因为八路军装备低劣弹药匮乏,很难压制住日骑的快速突击,而一旦骑兵闯入步兵阵地或队形,稍有军事常识的都清楚,那将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亮剑》里孙德胜的骑兵连死死缠住日军骑兵联队,就是拖延他们截杀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时间,让独立团等突围部队有机会撤进山区,否则一旦被鬼子骑兵拦截在平原上必然伤亡惨重,所以即便付出全连牺牲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在三四十年代,我军的步兵在对等兵力情况下是打不过“马家军”骑兵的,而事实证明马家军也是打不过日军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差距。
马家军的暂编骑兵第一师(后番号改为骑八师)曾经运赴江淮地区参战,隶属于四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节制,他们比较精于马上格斗,所用的马刀环柄宽刃,形同西北军步兵使用的大刀片,在轻骑对砍时并不输于鬼子。但问题是日军拥有重炮、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的轻重机枪,这些都是骑兵的克星,骑八师曾经有一次在撤退中留下一个骑兵连200人断后,战至最后纷纷折断马刀,或用断刀自刎,或投水自溺,无一幸存。
所以为了突出“亮剑精神”,剧中的这一桥段并不太真实,首先是日军步兵旅团并没有“骑兵联队”的建制,它只存在于日军师团和骑兵旅团的单位中;其次是日军的骑兵联队不全是乘马骑兵,还装备有轻装甲车中队,九二式和九七式“骑兵装甲车”就是专门为骑兵部队研制的;再者一个鬼子骑兵联队有1400多人,百余人的独立团骑兵连如果与敌人正面交火的话,几乎一个照面就要被淹没了。
不过,真若发生八路军小股骑兵与日军骑兵联队遭遇的情况,鬼子还确实不会全部用火器解决战斗,这一点倒是认同《亮剑》的演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日军骑兵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以及三八式、四四式骑枪的普遍配备(骑兵联队还有个机枪中队),而我们八路军的骑兵都是仓促组建的,一般只有战斗骨干才有骑兵专业经验,骑枪和马刀都未必装备齐全,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日军有很强的心理优势。
另外中日双方的骑兵都缺乏速射武器的装备,八路军不用说了,鬼子的三八式、四四式骑枪也无非就是缩短版的“三八大盖”,五发弹仓一会功夫就打光了,在颠簸的马背上补充弹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初期的交火之后,如果一方弹药耗尽应该会出现马刀对砍的情况。这就如同八路军和日军步兵经常发生白刃战一样,八路军可能是没有子弹了,鬼子难道也缺乏子弹吗?显然不是,那是军事条令和战斗实际的要求。
注意细节,骑兵连并非一开始就与鬼子马刀对砍的,而是经过血战后只剩下几个人时,小战士才报告子弹打光了,孙德胜于是下令扔掉枪支准备白刃格斗。日军6.5毫米的有坂子弹穿透力很强,双方人马混杂一起抡刀的时候,鬼子开枪很可能伤到自己人,既然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而对手已经只剩下寥寥数骑,1000多鬼子完全没有必要再开火了。
日军的骑兵部队数量并不很多,到1940年前后野战师团数量激增,师团属骑兵联队都改为“搜索联队”,大多以轻装甲车和摩托化步兵为主。这一方面说明骑兵是“夕阳兵种”,一方面说明日军的预备役和后备役骑兵不足。因此能够在早期骑兵部队中服役的官兵遴选严格,普遍素质较高,就像《亮剑》里的黑岛联队长是男爵一样(硫磺岛的西竹一中佐也是男爵,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
素质高的部队其军人荣誉感也较强,远比那些后入伍的预备役垃圾们正规(军纪最差的也是这些),你说武士道也好,说鬼子装叉也罢,既然小股八路军打光子弹进行“自杀式冲锋”,人多势众的日军骑兵再开火射击就不公平了。所以在骑兵连全体壮烈牺牲后,黑岛大佐还特别下令厚葬,这是符合日军“欺软尊硬”之传统的,张自忠将军血染沙场后,日军在撤退前也给予下葬,尽管是比较匆忙的简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