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手游评测,手游亮剑钢材用在哪里
作者:本站作者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敢于亮剑,敢用冷兵器与人PK?。而山本特工队首次亮相杨村是在百团大战之前,自然也没的用,不符合A、C、D三个条件。6、英制司登是最便宜的冲锋枪,司登冲锋枪有六个型号,最初型号MkI是在1941年6月投产的,当年只有少量英军部队列装,因此《亮剑》中楚云飞在抗战后期、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使用说得过去,但这款枪其实很烂,容易走火,日军的特种部队在39年既看不到也看不上,不符合A、B、D三个条件。
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亮剑》?
《亮剑》这部电视剧,情节编排的并不出众,但为何能深深地吸引观念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此剧诠释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亮剑精神。对于亮剑精神,剧中主角李云龙是这样解释的: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我觉得抗美援朝之战,就很好的诠释了亮剑精神,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一穷二白,面对以美帝为首的列强,志愿军战士在英明领袖的领导下,不畏强敌,敢于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战,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从此世上列强再不敢小视中国。现在,美帝极力地想打下中国的崛起,主动挑起贸易战,目的就是要阻挡前进的步伐。
如何评价《亮剑》中的李云龙?
感谢邀请。李云龙泥腿子出身,没文化,不识字;却机敏、灵活,思绪缜密,胆大心细。他有着一般农民的质朴与淳厚;有时候你又会觉得他相当油滑,善用机巧,甚至十分奸诈。他秉性粗野、刚烈,嗓门大,嘴巴里零碎多,一言不合就骂娘;可他有情有义、通情达理、坦荡磊落,从不胡来。他五大三粗,嗜酒,喜抠脚,爱扯淡,动不动就翻脸,像个没心没肺的人;实则内心情感丰富,颇具柔情,与亡妻坟前细语,醉酒感怀兄弟,曾两度落泪。
他膀子壮,尚武,好格斗;可人家脑子快,嘴也快,有口才,会说话,一口一个歇后语,让人无法招架,可谓动手不惧猛汉,动口不输秀才,除了旅长,他还惧怕谁人?李云龙是“人性化的英雄”。他们就像是身边人,触手可及,小毛病一大堆,却生动有趣,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过去的战争剧常常是只有战争没有人,英雄人物被空洞化、理想化,如今英雄们终于‘落地’了。
”李云龙在《亮剑》里是真正的男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他有匪气他有毛病,他却一身的正直,他心里装的是最普通底层人民的道德认知,所以他很复杂,复杂的气质和性格表态使得他极富有人格魅力。李云龙是一个战术天才,但也仅限于此了。从李云龙的从军生涯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战术指挥是很到位的,能够在较小空间里面把奇正结合做到极致,并取得不错的战果,这是他的军事能力所长。
同时胆气也很绝,属于有胆识有能力的中级指挥员。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性格缺陷,他无法与同僚实现很好的工作配合,甚至还很嚣张地抵触别人与他分权。这其实是军人的大忌。历来的军事指挥都要讲究常时分权和战时集权,并且分权和集权的转换是需要上级非常清晰地确定的,下级只能服从,不服从就是抗命。也就是赵刚能耐大、肚量大、有办法,能够容得下他。
但赵刚的原则性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也经常在赵刚面前碰钉子。这其实是很不好的,因为主官间的矛盾实际上会造成下面人员的分裂,这在小说和电视中均无反映,实际是不可能的。二、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都非常欠缺。李云龙闲时就是喝酒,根本就不愿意去学习一个指挥员该具备的知识。他看到楚云飞图上作业很好时,也是吹嘘自己多么天才,而不是虚心求教,这不是一个指挥员该有的意识。
也是因为如此,他在军校的毕业课题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所谓亮剑精神对军人来说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没有这个精神,还当什么军人啊!三、大局意识不够。数次战场抗命就不说了(在部队,这真的是要掉脑袋的事情),打平安县城的事情,那么大的军事行动,不请示上级也暂且不提,关键是竟然不通报友军部队,这就很要命了。
这种情况下,友邻部队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李云龙要自己大干日本人,二是李云龙是不是要叛乱哪?虽然书中和电视里面都没有这样去写,但设身处地地想,手中有枪的人毫无征兆地行动,应该是疑虑大于信任吧?四、战略意识缺乏。不要提抗战结束前就预料到国共内战,因为这几乎是当时的共识,真正对和平建国存幻想的人不多,而且也不在他们这个层级。
最要紧的是,对和平年代李云龙他该干什么和军队的任务并没有系统地思考,也没有深入研究当时的国际战略态势。这其实是军内高级干部的必修课,但他居然对此没有什么感觉。不能不说作为高级指挥员,他的缺陷很大。所以,主角光环保证了李云龙能到少将,真要在现实中,早死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图片和文字资料均来自网络,仅作娱乐学习推荐用,如有侵权联系必删除)。
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冷兵器性能最佳?
用金属铯做一把裁决之杖吧,包客官您满意。这东西虽然软了点,莫氏硬度只有0.2,但性能绝对极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铯-137有强放射性,且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理论上一把大铯狼牙棒绝对是揍谁谁怀孕…啊不,绝育!不开玩笑,铯-137能发射伽马射线,且特别容易被人体的软组织存留,只要一锤子上去,即便蹭到也会引发肌肉层的急性损伤。
软点没事儿啊,反正用这东西的人也别准备活,正好当果冻全糊对方脸上,造成强烈的杀伤,确保对方死亡。如果运气好,砸到人群中来个爆裂式溅射,那死的恐怕就不是一个两个了。更妙的是,铯的颜色非常漂亮,它是金黄色的,想想看,一把闪闪发光的金色狼牙棒,这要奔跑在古代战场上该有多带感?不过,上战场前最好给铯锤弄个玻璃壳套上,以隔绝它与空气的反应,这样能确保戏剧性的效果。
一旦上了战场,面对来势汹汹的百万大军,你只需把玻璃敲碎一端,这把金色的铯棒就会迅速发生变化,自动转化为代表死亡的死灰色,对方看到这魔法般的效果,不来个士气-10才怪!这还没完,你的铯棒马上就要燃烧了,它与空气只需接触一分钟,就会爆发出熊熊烈焰,随后绽放出如血腥玫瑰般的紫红色甚至神圣的蓝色光辉。古代人谁见过这种玄幻套路?哪个冷兵器能有这种魔法力量?当然,骑马与砍杀的时候注意下,还是不要把这坨玻璃铯棒彻底颠断掉了,它的熔点才28.5度,必须将一击必杀的魅力送给最强大的敌人。
在砸到敌人脸上的时候,砸出鼻血,你的裁决之杖才会显现出最最极致的杀伤力!这是因为铯会在与水接触的情况下爆炸!绝对的大爆炸!怎么样?按照这个理论,这种最强冷兵器就算正面对上吕布也能弄死!真三国无双!什么?不想丢了自己的小命?扯淡!这么好的冷兵器上哪儿找去?我要给张良他早拿去对付秦始皇了。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敢于亮剑,还敢用冷兵器与人PK?。
《亮剑》李云龙身上的大刀有多重?可以敌得过日军刺刀吗?
感谢悟空小秘书问答邀请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第一李云龙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一位将军的原型改编的。第二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使用大刀杀敌的人都已经去世,没法取证。第三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重量是要超过日本人的武士刀的。那么如果按剧情的猜测的话,他使用的大刀到底会有多重?下面让我们推理一下:我在年轻时在河南的开封市的一家拳击学校进行过训练,拳击训练时离不开力量训练的,所以进行力量训练时不免的,也就是说我们也要进行举重训练。
当时我的举重记录是单臂抓举为40公斤,双臂挺举是90公斤。一般来说如果把一件称手的兵器舞的运用收发自如,其重量应该在举起总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如果按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所讲,李元霸能举起三千多斤的石头狮子,而他使用的双锤为左手七百斤、右手八百斤。这严重的违背了兵器使用和举起总重量的比例。你如果能举起一百斤的话,那么你使用的兵器不可能有五十斤左右,事实上是你连二十斤的兵器也不能行。
最多五斤左右,也就是你举起总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收发自如。如果按电视剧里所说,李云龙自幼习武,肯定也进行过力量训练。那是的人们饭都吃不饱,即便是进行训练力量也肯定不会很大。正常的农村人如果是一个体格膀大腰圆的壮汉,在不进行练习的情况之下,举起的总重量不会超过120斤。如果按业余的来讲,经过训练可以举起150斤上下,专业的就没法估量了。
如果按李云龙年幼时的情况来看,吃不饱饭而且又是业余的,他能举起的重量不会超过140斤。如果按二十分之一的比例来算的话,他的大刀应该在7斤左右,绝对上不了10斤重!而且八路军的大刀较短,兵器的重量过于集中,在同样的重量之下长兵器会容易舞动。并且在战场上,生死弹指一挥间,灵活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过重就会影响发挥,因此不宜太沉。
《亮剑》独立团缴获大量日军钢盔,为何李云龙却从不让战士佩戴?
钢盔是一种重要的防护工具,能够极大减少头部遇到的伤害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证明,钢盔的确是一种能够减少头部要害的防护工具,而且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钢盔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单兵装备。正常来说基本没有钢盔能够挡住正面击中的子弹,能够打出几百米远的子弹的力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但是这并不代表钢盔就没有作用,如果子弹没有打到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那么就有一定概率让子弹滑飞。
另外,在战场上对头部伤害最大的往往并不是子弹,而且炮弹轰炸后飞溅的弹片和石头等,钢盔这个时候绝对是保护头部的最好防具,这一点在钢盔发明之处,法国人就已经发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是一贫如洗的国军,也从德国购置了30多万顶德式钢盔用于装备,后来老蒋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从美国也搞到了很多装备,钢盔一样也少不了,所以,在我们看到的抗战影视剧中,国军大部分都带着钢盔的。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至少拯救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八路军缴获的日军装备一定会投入使用八路军的抗战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先进的火力,老蒋又不给补充,大多时候都需要缴获日伪军的装备来进行抗战。小米加步枪中的步枪,很大一部分就是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另外缴获日寇的配枪和佩剑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在《亮剑》中李云龙向后勤部部长张万和要手榴弹的时候,这个部长同意多给李云龙十箱手榴弹,但是前提是要给他缴获一把日本的军刀,可见缴获日寇的东西在我军是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平型关大捷后,林总缴获了很多的武器和物资,林总得到一个日本军官的军大衣,穿起来很精神,结果有一天林总穿着这件军大衣去遛马,被部队中的人误认为是日军,一枪撂倒,因此在抗战中,林总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苏联养伤,说来也是缴获日本军需品惹的祸。所以,八路军缴获的日军钢盔也一定会使用,只不过缴获的钢盔有限,并没有形成士兵的标配,日本制造的90式钢盔在整个二战中都在使用,相对于德式钢盔和美式钢盔辨识度很高。
《亮剑》是一部影视剧,对一些历史问题揭露的不够深刻《亮剑》是一部让人看起来热血沸腾的电视剧,其中对日本鬼子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其中反日是主旋律,比如最后李云龙负伤让日本人做手术的时候,李云龙知道后差点毙了这个医生,这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厌恶。因此,独立团绝对不容许带日本人的钢盔,也符合读者和观众心理承重能力,我们堂堂中国怎么能佩戴小日本鬼子的龟壳。
其实,我们不仅打仗的时候戴了小日本的钢盔,就是抗战后我们依然戴了很多年,只不过光面绿漆红五星蒙上了迷彩而已,因为战后我们缴获的最多的钢盔就是日式的,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数量急剧膨胀,只能用缴获来的钢盔来保护解放军的头部了。当然,像李云龙独立团这样的部队,一定会认为戴钢盔是胆小懦弱的表现,所以,也会拒绝佩戴,毕竟头盔不是制式装备。
《亮剑》后勤部长张万和,为何用20箱手榴弹和李云龙换日军指挥刀?
在红军到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整个人民军队发展过程中,所有武器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手榴弹。一是杀伤面积大,二是制作工艺简单,自己的土兵工厂就能造,所以供应要比子弹、炮弹这些都充足。手榴弹唯一的缺陷是只能依靠人力抛掷,能扔多远全靠个人技巧和力气大小,所以射程不够远。但在实际战斗中,因为子弹和炮弹长期供应不足,所以红军和八路军一直强调将敌人放近了再打。
即使如此,八路军因为受制于物资紧缺,手榴弹供应也是比较紧张的。李云龙在战前去找后勤部长张万和,想要四十箱手榴弹。被张万和一口拒绝,这也不难理解。就像张万和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团长都去找张万和,一开口就是五十箱,张万和这个后勤部长就没法干了。因为按照正常程序,每个部队的武器装备需要开列一个清单,向上级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凭批条去后勤部领取。
比如李云龙的独立团需要多少手榴弹、子弹和炮弹、枪支,这不是他一张口就能要来的,必须要先由团里向上级也就是旅部申请,旅部再向师部申请,师部综合考虑后勤供应能力和作战需要之后,再在各个部队之间进行统一分配。所以,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像李云龙一样,直接跑去后勤部找部长,一开口就是把你们的手榴弹给我来五十箱,连什么手续都没有,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哪怕是真的像李云龙说的,他要是有老婆,就拿老婆来换五十箱手榴弹,也一样不行。在这个意义上,李云龙去找张万和要手榴弹,这本身就是去走后门儿的事,否则也用不着他这个团长亲自出马,让参谋长张大彪或者副团长邢志国去就可以了。之所以要他亲自去死皮赖脸的软磨硬泡,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违反常规的事,没有上级的命令,后勤部长其实完全可以不用理会他,他必须要靠非正常手段才能拿到。
这和他从被服厂去独立团上任的时候顺带带走了两百套新军装一样,都是违反相关规定的。但老李向来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次当然也一样。虽然他没有任何上级批条和手续,但还是秉承一贯制占便宜不吃亏的作风,一上来就先开了个高价,让张万和给他四十箱手榴弹。张万和作为后勤部长,显然应付这种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都是老江湖了,心里有数,知道应该怎么应付。
所以先是拒绝了这个要求,然后奚落老李说,你不是以前一直看不起我们边区造,嫌边区造不如鬼子的地瓜手雷吗,怎么又厚着脸皮来要了?老李看来硬的不行,只好开始拉关系,攀老乡,你张万和当了后勤部长,现在都不是咱大别山人了?言下之意当然是,咱们是老乡,你就给我通融一下。张万和考虑了一下说,五十箱没有,最多二十箱,爱要不要,再多就没有了。
这当然正中老李下怀,二十箱已经不算少了,四十箱本来就是他先开的价而已,并不是真打算就能带走这么多,现在能拿到二十箱,已经要感谢张部长的大恩大德了。所以,老李虽然嘴上并不满意,但其实心里已经很满意了。这时候,张部长就提出了他的要求,你给我弄一把日本指挥刀。本来李云龙来要手榴弹就是违反规定的,他可以给,也可以不给,现在既然给了,那当然也要老李给他点东西,不然张部长就亏本了。
老李马上满口答应,这个要求不难办,将官刀不好弄,佐官刀还是搞得到的,然后就心满意足的带着二十箱手榴弹回独立团去了。在李家坡之战中,就是这二十箱手榴弹,把七七二团苦战许久也未拿下的日军一举全歼了。其实只要看过《亮剑》的人就会发现,整个剧中的八路军各级干部,其实都是和李云龙一样的,都像张万和说的一样,不像正规军,倒像是商人,光想着占便宜,一点不肯吃亏,哪怕是有时候违反纪律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创建骑兵连?
要理解李云龙的行为,你先要明白什么叫信仰。 革命先辈们为什么打仗?为穷人翻身,为国家独立、自由、强大而战,而不是混圆肚皮、甚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他们心中只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装着自己!我下面讲一个革命先烈、我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淮北骑兵团及该团浴血奋战的故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令二十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地处淮北津埔线西的四师受敌伪及国军多面挤压,伤亡很大,路西根据地日益萎缩,撤至路东洪泽湖一带。尤其令彭师长痛苦的是1941年4月四师在路西反顽战中遭国军骑八师突袭,五千余人牺牲,红军老底子、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无意中,彭师长发现洪泽湖一带出好马,决心建一支骑兵部队,打回路西,为死难战友报仇,恢复根据地。
师部讨论后,决定成立骑兵团,从新疆调来有“红色哥萨克"之称的、西路军出身的周纯麟、组建过129师骑兵团的曾玉连负责训练,8月1日骑兵团成立。没有马,彭师长命令各单位把通讯骑兵的马匹集中起来,并以身作则,把救过自己命的坐骑“火车头"送到骑兵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单位纷纷效仿,骑兵团有了最初的马匹,但马匹还不够,还需要装备,当时根据地十个指头捻不开,但彭师长还是特批三万元淮北币,(要知道这三万元可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伙食费哪!)给骑兵团买马、打制装具。
彭师长亲自主持设计出骑兵团的军刀,被骑兵战友们称为“雪枫刀"。此刀比日军马刀长5厘米带护手圈,优点是:轻捷灵活、刀背轻薄、以长制敌,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的钢板劈为四半,刃不卷更无缺损。彭师长亲抓训练,有时还亲自担任马术教练,在彭师长、周团长领导下,全团能骑马迅速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和障碍,在马疾驰中砍杀敌人,在马背上扫机枪、打小炮,退能钻到马肚子旁穿过火线。
骑兵们人人爱马如命,天冷马跑了一身汗,战士们常不顾自身寒冷,把大衣、被子披在马身上,马瘦了,战士们把少得可怜的一点津贴买绿豆、西瓜等给马吃。马肥了,骑兵团已成熟了。1942年,日军组建于1901年、曾在日俄战争中正面打败过哥萨克的王牌骑兵部队300骑来沙山集抢粮,周纯麟团长沉着应战,命令两个骑兵连设伏,同时派一连骑兵正面诱敌,待骄横的300日军进入沙山集后,三面包抄,仅用九分钟将日骑砍倒大半,余溃逃。
1942年11月,日军17师团、独立旅团扫荡,骑兵团第3大队从敌侧后奇袭,刀劈日军小队长、翻译多人。1944年10月20日,淮北骑兵团与骑八师正面交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600余骑的四师骑兵团竟一口气干掉骑八师2000余骑,打出了我新四军的军威、士气!彭雪枫将军1944年牺牲,周纯麟团长五五年授少将。
《亮剑》中,当旅长问“捞多少好处”时,一向机灵的李云龙为什么会说实话?
这道理不是明摆着,李云龙不经请示私自调动一个营奔袭万家镇,本来是个瞒着上级的秘密行动,旅长怎么知道他“发财”了?显然独立团内部有人通风报信了,既然是“内鬼作祟”,那李云龙究竟缴获了多少装备,旅长一样门清。这个人九成是政委赵刚,此类“三八式干部”都是延安抗大认真培训出来的,原则性极强,他们与李云龙这样红军时期摸爬滚打出来的带兵军官,有着本质的区别:忠诚、执行命令不打折扣、政治立场坚决、思想觉悟高,实际上延安派遣相当一批“三八式”干部奔赴各新建部队任职,本身就大有讲究。
这批干部多数是抗战爆发后从各大城市涌入陕北的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虽然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经过一年左右的政治军事训练后,从1938年起分批派往抗日前线,大多担任指导员、教导员或者团政委的职务,因此被军事主官们谑称为“三八式”干部。随着八路军队伍在华北敌后的迅速壮大,新建部队很多,老红军的底子被严重稀释,队伍成分也非常复杂,叛变和投敌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批三八式干部肩负着纯洁队伍、严肃纪律、保证部队听党指挥的重要任务,赵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了,神枪手就是演绎了。
所以这个桥段是真实的,刚刚到独立团的赵刚还没有被李云龙同化,李大脑袋团长干了什么“好人好事”,他一定会一五一十地向上级汇报。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旅骑兵营被消灭后,缴获多少马匹多少装备,既然被孔捷拉回独立团了,团部谁不清楚具体数字?其实像李云龙这样的团长们,也非常清楚政委是干嘛的,在被服厂接到命令准备上任前,给旅长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团长政委一个人干了”,当场就被旅长崩了回来:门都没有。
并非旅长不讲情面,这是上面的政策,旅、团级部队能够军政主官一肩挑的不是没有,但那都是久经考验被高度信任的将领,比如陈赓、比如彭雪枫等等。所以李云龙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来了留在新一团的张大彪等人。既然团政委已经把情况上报个一清二楚,旅长电话一响,李云龙就知道这事瞒不住了,再藏着掖着也就没有意义了。旅长是谁啊?传奇一般的开国大将原型,中央特科出身,聪明绝顶,明知事泄,再去撒谎,李云龙活得不耐烦啦?他只是没想到旅长“打土豪”会这么狠,就给独立团留下一个连的马匹装备,不过也没得办法,三大纪律里有“一切缴获要归公”,他又是未经请示擅自行动,旅长黒下脸较真的话,独立团毛都剩不下,还不如实话实说摆个好态度,这不,还能够组建个骑兵连。
《亮剑》中骑兵连已经被日军包围,为何日军不直接开枪而是白刃格斗徒增伤亡?
1941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的骑兵战术运用的很有成效,第三和第六两个精锐师团的骑兵联队,在追击作战中专门寅夜袭击中国军队的宿营地,连百战之将方先觉将军也大吃苦头。虽然第十军军军长李玉堂下令对瓮江公路严加警戒,鬼子骑兵还是从山间小道偷袭过来,把正在酣睡的预备第10师和190师官兵杀个措手不及,仅预10师牺牲在鬼子马刀之下的就有300多人,损失可谓惨重。
一般来说,在正面抗日战场上日军骑兵是不敢白天向国军精锐部队发起进攻的,因为这些部队机枪火炮数量较多且弹药充足,目标明显的骑兵冲上去就是活靶子。但是在华北敌后战场上,日军骑兵确实是肆虐横行的,因为八路军装备低劣弹药匮乏,很难压制住日骑的快速突击,而一旦骑兵闯入步兵阵地或队形,稍有军事常识的都清楚,那将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亮剑》里孙德胜的骑兵连死死缠住日军骑兵联队,就是拖延他们截杀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时间,让独立团等突围部队有机会撤进山区,否则一旦被鬼子骑兵拦截在平原上必然伤亡惨重,所以即便付出全连牺牲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在三四十年代,我军的步兵在对等兵力情况下是打不过“马家军”骑兵的,而事实证明马家军也是打不过日军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差距。
马家军的暂编骑兵第一师(后番号改为骑八师)曾经运赴江淮地区参战,隶属于四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节制,他们比较精于马上格斗,所用的马刀环柄宽刃,形同西北军步兵使用的大刀片,在轻骑对砍时并不输于鬼子。但问题是日军拥有重炮、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的轻重机枪,这些都是骑兵的克星,骑八师曾经有一次在撤退中留下一个骑兵连200人断后,战至最后纷纷折断马刀,或用断刀自刎,或投水自溺,无一幸存。
所以为了突出“亮剑精神”,剧中的这一桥段并不太真实,首先是日军步兵旅团并没有“骑兵联队”的建制,它只存在于日军师团和骑兵旅团的单位中;其次是日军的骑兵联队不全是乘马骑兵,还装备有轻装甲车中队,九二式和九七式“骑兵装甲车”就是专门为骑兵部队研制的;再者一个鬼子骑兵联队有1400多人,百余人的独立团骑兵连如果与敌人正面交火的话,几乎一个照面就要被淹没了。
不过,真若发生八路军小股骑兵与日军骑兵联队遭遇的情况,鬼子还确实不会全部用火器解决战斗,这一点倒是认同《亮剑》的演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日军骑兵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以及三八式、四四式骑枪的普遍配备(骑兵联队还有个机枪中队),而我们八路军的骑兵都是仓促组建的,一般只有战斗骨干才有骑兵专业经验,骑枪和马刀都未必装备齐全,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日军有很强的心理优势。
另外中日双方的骑兵都缺乏速射武器的装备,八路军不用说了,鬼子的三八式、四四式骑枪也无非就是缩短版的“三八大盖”,五发弹仓一会功夫就打光了,在颠簸的马背上补充弹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初期的交火之后,如果一方弹药耗尽应该会出现马刀对砍的情况。这就如同八路军和日军步兵经常发生白刃战一样,八路军可能是没有子弹了,鬼子难道也缺乏子弹吗?显然不是,那是军事条令和战斗实际的要求。
注意细节,骑兵连并非一开始就与鬼子马刀对砍的,而是经过血战后只剩下几个人时,小战士才报告子弹打光了,孙德胜于是下令扔掉枪支准备白刃格斗。日军6.5毫米的有坂子弹穿透力很强,双方人马混杂一起抡刀的时候,鬼子开枪很可能伤到自己人,既然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而对手已经只剩下寥寥数骑,1000多鬼子完全没有必要再开火了。
日军的骑兵部队数量并不很多,到1940年前后野战师团数量激增,师团属骑兵联队都改为“搜索联队”,大多以轻装甲车和摩托化步兵为主。这一方面说明骑兵是“夕阳兵种”,一方面说明日军的预备役和后备役骑兵不足。因此能够在早期骑兵部队中服役的官兵遴选严格,普遍素质较高,就像《亮剑》里的黑岛联队长是男爵一样(硫磺岛的西竹一中佐也是男爵,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
素质高的部队其军人荣誉感也较强,远比那些后入伍的预备役垃圾们正规(军纪最差的也是这些),你说武士道也好,说鬼子装叉也罢,既然小股八路军打光子弹进行“自杀式冲锋”,人多势众的日军骑兵再开火射击就不公平了。所以在骑兵连全体壮烈牺牲后,黑岛大佐还特别下令厚葬,这是符合日军“欺软尊硬”之传统的,张自忠将军血染沙场后,日军在撤退前也给予下葬,尽管是比较匆忙的简单处理。
《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挺有意思的问题,对于李云龙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先不作結论,把《亮剑》中山本特工队可能使用的冲锋枪型号来个排除法梳理,则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也顺便简单科普一下民国初期到抗战时期的几款常见冲锋枪,一并欢迎枪械和军史达人指正。符合《亮剑》剧情需要的枪械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A,侵华日军第一军可以在1939年左右得到;B,晋西北地区没有其它武装部队批量装备过;C,李云龙必须在从前的战斗中有见识过;D,还得是美国制造的武器。
忽略苏制波波沙(中央军四个攻击军少量得到过),日军当时可以批量装备的应该有六种冲锋枪,分别是德制MP18、美制汤姆逊、德制MP38、日本百式、美制M3和英制司登。1,德制MP18,即“伯格曼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定型的武器,虽然欧美限制对华出口,但是在中德蜜月时期国民政府仍然得到了图纸,在上海兵工厂批量生产,是国民党中央军的重要近战火力,红军也曾经缴获不少,俗称“花机关枪”,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就人手一把。
抗战爆发后日军肯定也有缴获,李云龙自然门清,但抗战期间八路军也有装备,而并非晋西北日军独有,身经百战的孔捷一样能够判断,所以不符合B和D两个条件。2,汤姆逊冲锋枪早在孙中山1921年组建卫队就有在中国使用,尤其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大力仿造,高峰时月产900支,晋造汤姆逊曾经卖给过马步芳、马鸿逵和冯玉祥的部队,四川军阀也有7000多支的自造,红军战斗缴获很是不少,侵占太原的日军获得更是轻松,参加过长征和西路军的李云龙当然熟悉,但该枪在晋西北估计都得臭大街了,所以也不符合B和D两个条件。
3,MP38是《亮剑》原著中山本特工队的用枪,定型于1938年,考虑到德日两国于1939年結盟,日军获得少量该型号冲锋枪是可能的,也是日军特工队最靠谱的装备。但问题在于国民党军队和红军都没有获得过,李云龙更无从知晓,不可能根据弹壳判断出敌人的枪械型号,不符合条件C和D。4,日军的百式冲锋枪虽然定型于1940年(日本旧历神武2600年),但列装是1941年的事情了,这个时间点已在百团大战之后,日寇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都调回本土当士官学校校长了。
而山本特工队首次亮相杨村是在百团大战之前,自然也没的用,不符合A、C、D三个条件。5,美式M3冲锋枪定型于1941年,俗称“注油枪”或“黄油枪”,美军列装于1942年12月,时间还要晚于日本人自己的百式,山本一木根本来不及看见什么模样就已经挂了,况且此时日美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不可能有武器输出。但是老版亮剑偏偏就让鬼子兵用上了,很有穿越感,应该还是道具枪比较容易找到的原因,但确实不符合ABC三个条件。
6、英制司登是最便宜的冲锋枪,司登冲锋枪有六个型号,最初型号MkI是在1941年6月投产的,当年只有少量英军部队列装,因此《亮剑》中楚云飞在抗战后期、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使用说得过去,但这款枪其实很烂,还容易走火,日军的特种部队在39年既看不到也看不上,不符合A、B、D三个条件。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几乎没有一款冲锋枪能满足《亮剑》这段剧情的需要,编剧为了突出李云龙的细心和军事素养,给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不太符合枪械历史。
另外日寇第一军派出的两个所谓“挺身队”使用的仅仅是三八大盖,并没有特别装备冲锋枪,因为他们要在根据地伪装成八路军行军和宿营,那么一水的冲锋枪早就露馅了。正是因为特工队装备冲锋枪这个情节是杜撰的,所以电视剧里关于美国造、老兵孔捷浑然不知、晋西北没见过等等,怎么描述都有些牵强;如果侵华日军在自己的百式列装之前使用冲锋枪的话,那么司登、仿制的汤姆逊、伯格曼和MP38都有条件获得,若想成为“土八路”没有见识过的精良装备,德制MP38是唯一的可能,也因此才被《亮剑》原著作者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