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西牛贺洲在现在的哪里,为何西牛贺洲妖怪遍地都是
作者:本站作者燕、赵两国为了能够防御匈奴,只能开始修建长城,以达到最好的防卫效果,此时的燕国和赵国都属于中原地区靠北面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匈奴应该在中原的北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北以及河套之类的地区。他们就是史书中经常出现的“匈奴”,很多人都对匈奴十分感兴趣,想知道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属于什么样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一直所说的匈奴,到底是生活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最后匈奴又跑去哪里了?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在史料中来寻找匈奴的痕迹。
北俱芦洲在哪里?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以其深奥玄妙的哲理著称于世。后世之叙佛法源流,奥义精解的著作可说是汗牛充栋。唯独介绍宇宙结构论的作品偶有涉及,也多是语焉不详,一笔而过。对于宇宙结构,在佛法中也占有极重要的部分,也是佛法中最精彩好看的部分。下面,我将对佛教关于宇宙结构和北俱芦州的风土人情,予以尝试解说,对于其中所引用的资料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缘阅者尽可不以为然。
须弥山及其上下四方《长阿含经》称须弥山为“须弥山王”,它是世界的中心,下部深入海中八万四千由旬,上部高出海面八万四千由旬。由旬为古印度的长度计量单位,没有准确的概念,直到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一由旬做出了权威性的结论:一由旬等于十六华里,也就是八公里。《长阿含经》等佛典说,须弥山上有无数宫殿园林,楼阁台观。
极是辉煌绮丽,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并且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芳香布满山林,林株不同,香味各异。园林内花果繁茂,池水清澈,美丽鸟儿相和而鸣,如同美妙的协奏曲。须弥山上有两重天界,是佛教世界最重要的天界,其山腰处称“四天王天”,山顶上为"忉利天”。山顶往上的天空中,一层比一层高,依次为: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再往上是魔天宫,再上就是色界四禅天,再往上是无色界四层天。须弥山的东西南北四面表层,由四种不同宝物造就。经文说: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山西面"天水晶所成,光照西方”,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须弥山四周是海水,海水外围绕着一重山,山外又是海水,这样层层围绕,共有七重海,七重山。
越靠近须弥山的环山越高,愈远愈低,海水也是如此,离须弥山越近,海水越是广阔无垠,反之,则愈小。《俱舍论》等经说:最远的环山名“尼民达罗山”称“七香海”。《长阿含经》说:最远的环山名“金刚山”或"毗那耶迦山"共八重山八重海。称“八功德海”。在环绕香海的最外一重山之外,是浩瀚的咸海,也就是地球上的那种大海。
在须弥山的四方,居住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四大州。分别是:东胜神州,又称东弗于逮,西牛贺州,又称西拘耶尼,南赡部州,又称阎浮提州,北俱庐洲,又称北郁单越。此四大洲共依须弥山,而日月绕须弥山而行,所以说,四大洲其实共用一日月,也就是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大州同属一个世界的范畴。除了南赡部州,其余三州也有人类居住,但地球人从未涉足过其他三大州,只能从佛经中知道一些零星的消息。
今天着重介绍一下北俱庐州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地理。北俱庐洲北俱庐洲,又音译作“北郁单越”,"北翟庐洲”。意为“胜处”。也就是在四州中,此洲最为优胜,条件最好。据《楼炭经》,《长阿含经》记载,此州呈正方形,边长四十万里,居住于此洲的人类脸庞也呈正方形。此州有山川,池塘,花果丰茂,其鸟长相俊美,叫音悦耳。此州地形平阔没有坑洼凸凹,地上普遍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软草,颜色翠绿,芬芳馥郁,草茎不是直立,而是左旋右盘,顶部平整,高四寸,很有弹性,一脚踩下去,凹陷四寸,抬脚则又平复如初,整个大地就像铺着一层极厚的香毯。
据《楼炭经》记载,州中有一大清水地,名"难陀”池底铺着金子,四壁用金,银,琉璃,水晶砌成。水中生着莲花,花瓣如果断裂,会流出蜜蜜甜甜的乳汁。香味达四十里,夜间光明可照亮方圆四十余里。池的东南西北有四条大河,分别叫作已味,修竭,大土,善种。河水清冽,岸边林木茂盛。难陀池东有座大园林,名"贤上”。四周栏杆皆用四宝制成,园林中生长着几种奇树,有一种衣被树,直接长出衣被来,有一种璎珞树,直接长出璎珞,有一种音乐树,能出种种曲调完美的音调。
这些树或高二三里,或高五六里。难陀池西面也有座大园林,也是景色怡人,妙不可言,名为“罗越园”。《长阿含经》说:北俱庐洲的土地平坦,没有沟坑荊棘,没有蚊叮虫咬,遍地金银宝石。风调雨顺,阴阳调和,百草常生,不分冬夏。稻米不种自生,直接结出晶莹的大米,做饭时,只须将一种名为“焰光”的摩尼珠,放在锅下,使能将食物烹调而熟。
居住于此洲的人民,所穿的各式衣服,皆从衣被树上直接取下,便可包装自己。总之,一切都是现成的,各取所需就行了。此州人民气力充足,脸色和悦,百痛不生。据《立世阿毗昙论》讲,这里的人没有婚嫁之说,男女之间相互爱悦一两日,至多七日便互道珍重,各奔西东。此州人性欲不强,一生只有三几次,最多者五次,更多是一次也没有。
此州人寿一千岁,人人都一样,至千岁满,无疾而终,死后亦无人为之哭泣。此州土地还有奇妙之处,即凡人大小便后,土地自然裂开,便后又复合,不留一丝污痕。这里的人民无论多大,即使已到千岁,仍年轻力壮,相貌漂亮,死后注定升入天界。北俱庐洲的旁边有二中洲,一名“知婆洲”,二名“侨抵婆洲”,上面都有人住。据说,阎浮提众生修十善,死后可生往北俱庐州。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骁勇善战,喜欢时不时就冒出来偷袭侵扰一下中原地区,随后又消失,让我们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其十分头疼,这个群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才销声匿迹,如此长远的历史,让人对这个群落充满兴趣。他们就是史书中经常出现的“匈奴”,很多人都对匈奴十分感兴趣,想知道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属于什么样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一直所说的匈奴,到底是生活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最后匈奴又跑去哪里了?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在史料中来寻找匈奴的痕迹。
早期匈奴在史料中的出现及地区其实匈奴这个群体,在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开始,就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比如关于匈奴最早的记载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就出现一群十分彪悍,并且经常神出鬼没侵扰中原地区的匈奴。燕、赵两国为了能够防御匈奴,只能开始修建长城,以达到最好的防卫效果,此时的燕国和赵国都属于中原地区靠北面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匈奴应该在中原的北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北以及河套之类的地区。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来秦朝之后,匈奴变得更加活跃了,尤其是河套以及大青山这些地方的匈奴,对秦朝的影响很大。秦始皇何许人也,他明白不能让这些打游击战的匈奴破坏中原地区的大一统,所以专门叫蒙恬大将军带领30万军队镇守长城,最终把匈奴赶走,离开了河套地区,可是具体去到哪里了,我们不得而知。也就是在秦始皇时期,长城得到更加完善的修建,目的当然有防范匈奴之意,足以见得,在这个时期,其实匈奴已经比较彪悍,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和影响比较严重了,但是可惜秦朝二世而亡,没有对收拾匈奴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鼎盛时期的匈奴以及所在地区秦朝二世而亡,天下一片混乱,小混混刘邦白手起家,经过摸爬滚打,最终战胜英雄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眼看中原地区再次统一,可是匈奴这个时候趁着中原混战的有利空隙,逐渐发展强大,并且被匈奴历史上最厉害的冒顿单于把匈奴给统一起来,原本就是一些乌合之众,如今却变成彪悍的强敌。刘邦想要试图去一探匈奴实力,结果不小心就遭遇尴尬,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地区,后来没有办法,刘邦才用和亲的方式去与匈奴和谐相处,后来刘邦去世,冒顿单于还专门写信调戏吕雉,问吕雉要不要嫁给他做老婆,幸亏吕雉理智对待这件事情,才让和亲得以继续。
这个时期的匈奴,已经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十分广泛,包括西域、东北地区以及河套平原、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所以就连西汉政府,也拿匈奴束手无策,整个汉朝时期,都在与匈奴不断对抗。当然,汉朝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强悍王朝,怎么可能让匈奴肆无忌惮呢?随着汉朝不断强大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腰杆硬了,所以汉武帝命令卫青以及霍去病等人先后去攻打抵御匈奴,匈奴虽然强大,但是依旧被更加强大的汉朝打得满地找牙。
经过数次的攻打,匈奴也逐渐熬不住了,被迫无奈只能分成南匈奴与北匈奴两部分,其中南匈奴也就向西汉投降了,北匈奴西汉政府实在是鞭长莫及,应该就在外蒙与西伯利亚地区。历史往往总是很有趣,敌强我弱,敌弱我强,随着西汉政府的逐渐衰退,匈奴势力继续强大起来,原本的北匈奴与南匈奴一部分继续汇合,反过来侵扰西汉政府,西汉当时忙着处理内乱,没有时间去管匈奴,给了匈奴足够的发展机会,到了东汉初期,匈奴又变得强大起来。
东汉逐渐恢复正轨,也对匈奴更加重视了,毕竟老祖宗打下的江山,可不能随意就这样搞丢了,汉朝子孙可是有血性的,继续带兵与匈奴对抗,匈奴此时早已没有了当年冒顿单于的英勇果断,毕竟那样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匈奴经不住东汉军队的收拾,很快就被击退,原本的南匈奴还是乖乖投降东汉,北匈奴继续为非作歹,可是此时的北匈奴,也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势力,只能是小打小闹了。
东汉政府后来联合南匈奴的单于不断追击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迁,根据后来的一些考古资料来看,这次西迁北匈奴去到了土耳其地区,距离中原地区已经足够遥远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匈奴又去到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这也就是北匈奴的最后归宿。衰落时期的匈奴以及所在地北匈奴从西迁离开漠北地区之后,就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接下来的历史,就是当年归附于东汉政府的那些南匈奴,他们趁着东汉末年混乱的局面,开始内部分化,并且试图搞事情,东汉政府无力约束他们。
据说后来曹操麾下依附了一部分南匈奴为他卖命,其余的那些南匈奴残部,继续为非作歹,可是此时的匈奴,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力量,只能是小打小闹了。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南匈奴内部继续分化,一部分归属于中原,另外一部分还在侵扰中原,但是此时的匈奴,可以说基本已经被中原文化给同化了。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很少有关于匈奴的记载了,关于匈奴最后的记载,就是唐朝时期王昌龄的《出塞曲》中描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关”,这个时期的胡人,应该就是曾经的匈奴后裔,而龙城就是指今天的靖边丹霞峡谷一带,从这个记载来看,匈奴最后应该在这一带出现过。
结语这就是匈奴的整个兴衰历史与各时期所在的地区,从匈奴的发展来看,其实也恰似是我们中原几千年兴衰历史的一个缩影,有过繁荣昌盛,也有过低落挨打,可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内部团结,才能坚守阵地,要是产生内乱,最后的结局往往就像匈奴一样,不断消失在历史舞台中了!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三国中关羽镇守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天下战略中心,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鲁肃甚至毫不遮掩的说:“此乃帝王之资。”以此可见荆州的重要性。三国初期荆州东汉年间,天下共分十三州,荆州下辖七郡,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治所在汉寿县,公元190年,刘表单骑入荆州,将荆州的治所迁徙到了南郡的襄阳县。
到了公元206年,曹操进攻荆州,分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从此成为荆襄八郡。赤壁之战后瓜分荆州赤壁之战时,曹操又分割南阳郡一部分为南乡郡。等到曹操战败后,实力收缩,只能控制江北郡县,所以曹操掌握了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赤壁之后,荆州江南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孙权刘备开始在此地角逐。最终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的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以及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
孙权当时派周瑜夺取了半个南郡和半个江夏郡。刘备当时和孙权商议以半个江夏换取半个南郡,当时的南郡显然比江夏郡更重要,所以这件事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件赔本的买卖。但是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还是把半个南郡给了刘备,东吴得到了整个江夏郡。也因此荆州瓜分完毕,东吴仅仅得到了江夏一郡。公元213年,刘备入蜀,第二年诸葛亮和张飞等人全部进入益州,所以关羽开始执掌荆州。
此时关羽管理的荆州拥有南郡(今荆州市)、长沙(今长沙市)、武陵(今常德)、零陵(今永州市)、桂阳(今湖南省东南部)五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大部、两广、贵州、以及重庆部分地区。荆州最终归属刘备占据西川后,东吴欲夺取长沙、零陵、桂阳,并且向三郡派去了官吏。最终双方发生冲突,刘备亲自带兵由益州增援关羽。此时恰好曹操夺取了汉中,直接威胁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所以刘备向孙权议和,并且约定好双方以湘水为界。
兵家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幽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这一名称最早现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具体有:——幽州(又称燕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州)——妫州(读:gui,今河北怀来)——蔚州(读:yu,今河北蔚县)——武州(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新州(今河北涿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所在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农耕汉族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天然屏障。由于处在边境地区,故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屏障,将导致中原王朝直接暴露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铁蹄之下。故自秦始皇时起,即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亦是如此。
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不久其即被后唐大军兵围太原,就在战争处于胶着之际,石敬瑭被迫向契丹求援。时年九月,契丹军南下解了石敬瑭之围,并帮助其击败后唐军。所谓无利不起早!契丹亦是如此。灭掉后唐后,石敬瑭自立为帝,作为对自己恩人契丹的回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这一重要战略屏障献于契丹,并每年向契丹称臣纳贡,光布匹就达30万。
除此之外,为表忠心,石敬瑭竟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而自己则成了被后世贻笑千载的的“儿皇帝”。(后人绘石敬瑭向辽太宗跪拜)由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保护屏障,亦使辽国的疆域直接扩展到长城沿线,给后世中原王朝埋下了巨大隐患,尤其是北宋,造成北宋政权深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长达二百余年。
可以说,燕云十六州对宋朝的衰败与灭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自那时起,往后的中原朝代皆没有完全收复该地。宋朝立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曾打算用金钱向辽国赎回该地,但終没有成功。1125年,金朝灭辽。不久,金兵又大举南下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便成为金朝疆域。蒙古崛起后,不出几年又灭掉金朝。
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命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上歼灭元朝残余势力。于1368年,攻克原元朝都城大都,使得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献于契丹始,在非汉族统治450余年后重回汉人势力范围。影响明朝历史走向,震惊中外的重要事件——“土木堡之变”亦发生于此。明朝灭亡,清军于1644年入关,该地再次落入非汉人统治疆域,且直到1912年清廷覆灭。
清帝退位后,燕云十六州归北洋政府接管。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落入日本人手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归中国版图之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转眼间,千载已过。燕云十六州在这一千多年时间内,起起落落,几易其主。其中的幽州更是逐步成为了北方重镇,成为了金、元、明、清的都城所在地,成了新中国的首都,今天的北京市。
压了孙悟空的那座五行山,它究竟是在哪呢?
唐僧救孙悟空是在取经的西去路上。所以,五行山应该在长安城的西方。不会在长安城的东、南、北其它方向。再从大唐派出的护送人员,把唐僧送到两界山来看。两界山属大唐与西域分界线,唐僧到达五行山救孙悟空,已走过两界山,应该是在大唐界外了。当时,甘肃是大唐属地,出甘肃就是西域属地。所以,《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应该在甘肃西不远处。
《西游记》中的“东土大唐”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在《西游记》中,唐僧总爱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唐僧为何要说自己是从“东土大唐”来呢?直接说我从唐朝来的不就行了吗?这是一个概念问题。盛唐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上都属世界一流,对外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唐朝历史上就出现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交流事件。“玄奘西行”发生在贞观年间,此时是唐朝在世界上声望最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商,阿拉伯商队频繁出现,长安城里的洋面孔时有所见。玄奘因自幼研究佛学,发现当时翻译到唐朝的“小乘佛教”经书比较混乱,有误,于是,便萌发了到天竺学习深造想法,玄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后,得到李世民的支持。于是,玄奘便西行前往印度,回来时带回来了“大乘佛教”的经书。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写成了神怪小说《西游记》。唐僧在《西游记》中总是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唐僧称自己故乡为“东土大唐”,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地理上看,印度和中国的西藏交界,但唐代的西藏称为“吐蕃”,是另一个国度。而且吐蕃山势高耸,常年积雪,若从吐蕃出镜,势必难以抵达天竺。而接近印度和缅甸的云南却是南诏国范围,南中地区为烟瘴之地,气候炎热,丛林密布,不易前往。
西游记中开篇说的四大部洲,如果按地理位置分,分别对应现在什么地方?傲来国又在哪?
“四大部洲”所对应的是佛教的世界,不是人间的世界,人间的世界只是佛教世界里微不足道的一粒沙砾般的存在。佛教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等四宝组成,须弥山的周围是咸海。须弥山顶上是欲界六重天,即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道之上是色界二十二重天。色界天道之上又是无色界四重天。
到达无色界最高处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最纯粹的精神世界。下图佛教坛城,中间须弥山,下面四大部洲。欲界包括六道,就是常说的六道轮回的那个六道: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刚才讲到欲界天道在须弥山顶,欲界的人道就是散居于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分列于须弥山四方的咸海之中,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东胜神洲形如半月,人寿二百五十岁,日从此出;南赡部洲形如车厢,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西牛贺洲形如满月,人寿五百岁,多牛马、珠玉;北俱芦洲是正方形,人寿千岁,无中夭者。欲界六道中的阿修罗道居于须弥山岩窟,或在咸海海滨或在海底。地狱道在南赡部洲的两万由旬以下。一由旬十一公里左右。鬼道在南赡部洲下五百由旬。畜生道在南赡部洲与人同居一部。
下图小世界诸天图解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有一千个须弥世界。一须弥世界即一世界,一世界有九山八海四洲。在佛教的世界里人类实在是太渺小,小得几乎是不值一提。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的世界恐怕只是一个须弥世界里的某一洲而已,最有可能也就是南赡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