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9大唐盛世游戏,重庆綦江25镇
作者:本站作者如果李世民败了,他们会跟着殉葬吗?恐怕未必!到时候,李建成是大唐的储君、大唐的皇帝,而这些人本就是大唐之臣,被李建成收编是“理所当然”!连魏徵那样“背弃旧主、改换门庭”的黑锅都用不着背……纳谏方面李世民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虚心纳谏。身在盛世,这些大唐军人为什么会跟随安禄山反叛朝廷?首先跟那时的军制有关系: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的崛起,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变成将领拥有私兵。
为什么唐太宗能创建大唐盛世?
帝王的统治,要想达到盛世的程度,一定要在在政治决策、军事方面、民族政策、外交手段等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而唐太宗李世民无疑做到了这些方面。一、政治决策人才培养李世民上位不久,就按他之前在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用以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其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皆为忠直廉洁之士;此外,李世民也能不计前嫌,重用他哥哥的旧部,例如魏徵、王圭,尉迟恭、秦琼等。
麾下人才济济。又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完善制度积极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善于纳谏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河清海晏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经济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二、军事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唐朝统一全国。之后从628年到646年,李世民派李靖出师塞北,灭亡东突厥。
还继续经营西域,另立吐谷浑国王。不过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争中没得到什么便宜。灭亡薛延陀。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自此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文化唐太宗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三、民族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唐太宗上位后,经过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
但是同时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贞观元年(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贞观十八年(644年),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四、外交太宗朝,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高僧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印度的戒日王对唐僧说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听说你们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时就见识非凡,长大后英明神武。
先前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你们的秦王早就有了远谋大略,兴慈悲之心,救苍生,平海内。其风俗教化和大德恩泽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称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阵乐》。我们这边听到关于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关于他的盛德声誉,请问都属实吗?你所说的大唐国,就是指秦王的国家吗?”戒日王对戒日王对于李世民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秦王这个封号上。
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盛世,难道是建立在,杨广的基础上吗?
李家倒是想吃杨家的老本,无奈开局就一个太原城,其余全靠自己打。隋朝巅峰890万户,初唐才200多万户。本来被分化了的突厥,控弦百万,空前强大,甚至给唐朝边境发诏书。隋朝粮食是多,但各路反王一瓜分还能剩多少,而且一旦过了保质期全白费。所以和北周被全盘接收相比,隋朝给了唐朝哪门子遗产?杨广给李世民打基础?提供反面教材也算的话,我同意。
西安和洛阳都在宣扬大唐盛世,为何没有人宣传大宋盛世呢?
唐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鼎盛的朝代,从长安的唐到洛阳的周,唐朝历时289年。唐朝时疆域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是万国来朝,在世界上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各国往来十分密切,至大唐后,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足以看出历史上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
唐朝时,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唐朝的文化与制度。当时,唐朝的贞观之治、永微之治、武周代唐,最终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纵观唐朝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是比较发达。而在宋朝时,虽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由于重文轻军事,导致军力不足、作战能力差,当金兵南下,无力抵御,纷纷夺路而逃。
在金兵攻下开封,北宋大量官民被金兵虏走,史称“靖康之耻”。而建立的南宋,也是不停的逃亡,最终在杭州建都,史称南宋。而主战派的岳飞,精忠报国,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杀害,令人叹息不平。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唐朝是万国来朝,而宋朝时国内国外矛盾激烈,致老百姓于战火之中,在维护国家主权上软弱无能,导致北宋灭亡,南宋南逃,令人扼腕叹息。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
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内发动兵变,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在逼退老爹唐高祖李渊成为皇帝之后,李世民为了给自己这段近乎“谋逆”的过往遮丑,开启了帝王“指导”史官工作的“先河”!在李世民的“精心指导”之下,息隐王、隐太子李建成成了真正的“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中国古代《谥法》对隐的解释)。
不显尸国、不尸其位……李世民给胞兄这么一个谥号,无非是在强调李建成无才无德,不配皇太子之位,自己才是“真命天子”!那么,李建成真的无才无德吗?假如他成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创另一个“盛世”吗?行政方面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渊彼时已经结束了“纠结期”,坚定了让李建成接班的想法。
为了避免李世民尾大不掉、倒逼李建成,李渊已经在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为李建成将来顺利接班铺路了。著名的“张亮谋逆案”(不是麻辣烫、也不是爸爸去哪儿)其实就是李渊对李世民下手的第一步!说白了,彼时的李世民通过正常途径接班已无可能,而且已经被父亲逼到了墙角,所以才铤而走险发动了那场军事政变。换言之,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渊曾经为立储的问题纠结过,如果李建成真的无法胜任皇太子乃至皇帝的角色,李渊似乎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就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别忘了,隋炀帝杨广和李渊可是表兄弟!隋王朝二代而亡的教训历历在目,选错接班人的严重后果李渊不可能不清楚!而且,在李渊太原起兵之后,李建成就担起了留守大后方的重任,大后方的行政性事务和前方大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是李建成负责的,他干得非常好!这起码说明,李建成的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的功夫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不正是当皇帝所需要的吗?至于上马打仗,历朝历代有几个皇帝“御驾亲征”过?因此,李建成如果当上皇帝,行政方面几乎不需要作任何适应,驾轻就熟。
反倒是李世民,行政这一块其实是个短板,他个人更多地还是侧重于军事领域,行政方面主要还是得益于用人,如房、杜、长孙等等,都是行政方面的大才。军事方面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兼法定继承人,出于安全和稳定的需要,从太原起兵一开始便失去了上战场的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建成缺乏军事才能。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李世民可以披挂上阵、李元吉甚至能和尉迟敬德打成平手,说李建成手无缚鸡之力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换言之,李建成很可能军事素养也是非常不错的,只是因为嫡长子这个身份,失去了表现的机会。
除此之外,李元吉敢于挑战悍将尉迟敬德,说明他这个人在武力方面还是颇为自信、甚至自负的。如果李建成真的一无是处,李元吉似乎不太可能甘心跟着他,不是吗?更何况,打仗并不一定要亲自披挂上阵,只要用对了人,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李元吉本身就是一等一的战将,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立下了不少军功,李建成只要用好了他,与自己亲自上战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用人方面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图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唐王朝就是李世民手下这帮人打下来的,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其实,这完全是错觉,为什么?因为“玄武门之变”后与李世民不对付的人都被安上各种罪名灭掉了,哪里还有资格上凌烟阁功臣图?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的天策府虽然拥有了与李建成的东宫一样建立官署的待遇。
但是,天策府的规模并没有超越东宫,充其量也不过就是打个平手。换言之,李建成手下也是有自己一派势力的,李世民手下非常著名的诤臣魏徵,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其实就是李建成的人!因此,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手下未必就没有房杜之才、尉迟之勇!更何况,李世民能够将魏徵纳入麾下,李建成难道就不能把房、杜、尉迟这些人收编吗?很有可能。
这些人之所以撺掇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说白了无非为了自己将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李世民败了,他们会跟着殉葬吗?恐怕未必!到时候,李建成是大唐的储君、大唐的皇帝,而这些人本就是大唐之臣,被李建成收编是“理所当然”!连魏徵那样“背弃旧主、改换门庭”的黑锅都用不着背……纳谏方面李世民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虚心纳谏。
其实,恐怕也未见得有多虚心!魏徵之所以出名,不在于他的行政能力,更多地还是因为他敢于“逆龙鳞”。李世民能够容忍魏徵那么多年,而且还高官厚禄供着,在后世史家心中给皇位来路不正的李世民加分不少。但是,魏徵最初的主子并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魏徵能够在李建成手下待那么久,可见李建成的容人之量恐怕未见得比李世民差,不是吗?魏徵能够逆李世民的“龙鳞”,难道就不会和李建成顶牛吗?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可李建成并没有把他怎么样,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再就是关于魏徵当初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时李建成没有采纳的问题了。其实并不是李建成不“纳谏”,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位胞弟会那么快动手!在李建成看来,自己有老爹的支持,手里又有人、有兵,收拾李世民将来有大把时间,根本无须急于一时,他根本没有想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发动军事政变。很可能李建成还是想借助父亲李渊、通过“合法”手段拿下李世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所谓“张亮谋逆案”的原因。
魏徵的建议虽然有理,但并不符合李建成的策略,自然也就不被采纳了,这并不能说明李建成不虚心纳谏。如果李建成当上了皇帝,未见得就不是一位虚心纳谏的皇帝!只可惜,老天爷没有给李建成这个机会!综上所述,无论是行政、军事、用人还是纳谏方面,李建成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甚至不少方面比李世民还要更占优势!因此,如果李建成当上了皇帝,未见得就不会出现另一个“盛世”。
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只可惜,李建成似乎过于低估自己这位胞弟了,以至于没有刻意去防范其发动军事政变这一点,最终让李世民钻了空子、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为事起突然,李建成、甚至李渊都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作出及时应对,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凭李世民宰割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还是存在很多偶然因素的。
大唐盛世,不像美国侵略,指责别国。人类文明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谢谢邀请。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尽管千变万化,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就没有仃止过。纵观世界发展史,总是有着相似之处。有据可查的人类社会千年史,何曾仃止过侵略,何曾仃止过战争?美国现象不过是现代版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延续。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没有指责和战争。人与人都强调“竞争”,国与国的竞争也就必然存在。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唐朝北方的军队有好好的大唐盛世不过,却愿意跟着安禄山反叛?
关于安禄山造反,近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有这么一段话: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但实际上,安史之乱的叛军,是由各个民族的将士组成,其中的汉人也占了极大比重。身在盛世,这些大唐军人为什么会跟随安禄山反叛朝廷?首先跟那时的军制有关系: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的崛起,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变成将领拥有私兵。
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再到隋朝、初唐,它们在这两方面高度一致:关陇贵族、府兵制。所谓关陇贵族,是近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宇文泰创立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这二十大家族,是其后100年中原王朝的实际统治集团,隋朝杨氏出自十二大将军、李唐王朝出身于八柱国。而这一体系,是与府兵制直接挂钩的。全国各地设立兵府,其中的军人就是府兵;府兵并不是专业军人,而是“兵农合一”——他们平时是在家耕地的农民,农闲时期由专业军官带领进行训练;一旦遇到战事,就自备武器、马匹等一众物资前去兵府报到,其后随军出征。
在初唐,他们每年还要轮番前去皇宫宿卫。这一制度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朝廷保证他们名下有地、有家有业,而且作战还有机会加官进爵、获得封赏,其爱国心、责任感自然爆棚。初唐时横行东亚的大唐军队,就是由这群老实巴交的老百姓组成的。而且平时将、兵是分开,几乎彻底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奉行主动出击、扼敌于萌芽之中的战略,那时的唐军队伍精干、名将济济、装备精良、效率极高,府兵总有轮休的机会;到了唐高宗时期,大唐周边战事频繁、战线拉长,由以前的突袭战变成拉锯战,府兵作战周期延长,轮换期被拉长;武则天时,对外用兵极少,府兵制度逐渐崩坏,甚至很多府兵死亡、逃跑后,官府都不能及时清点;到了唐玄宗初期,鉴于府兵人手不足的现状,他采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方式挑选宿卫禁军,后来改名为“彍骑”。
同时,由于当时大唐四处征战,戍边的府兵旷日持久耗在边疆、处境困苦;由于制度日渐腐败,还出现了军人被边将当成苦力、奴仆的情况,如此一来,大量应当充当府兵的百姓纷纷逃亡,各地的兵府已经组织不起足够兵员。因此,到了公元749年,李隆基全面停止府兵制,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军人成了一名专门的职业。盛产精兵良将的地方,除了尚武的关中等中原地区外,那些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百姓,也纷纷投入到这个行当。
因此,当时的北方边镇唐军,几乎都是汉、蕃混杂的。同时,在之前,边镇的统帅大多不允许连任,保持频繁更换,而且还有机会调进朝廷,以此杜绝将、兵勾结;到了开元年间,李隆基致力于开疆拓土、“有吞四夷之志”,为了避免频繁换将带来的战斗力下降,边将甚至十多年都不更换;而到了天宝年间,李林甫为了断绝边将入朝为相之路,大量推荐蕃将担任节度使(胡人基本不具备当宰相的素质;而且朝里没靠山,不会拉帮结派),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安思顺等大量少数民族将领纷纷担任了节度使,安禄山甚至一人身兼三节度。
就这样,原本的将、兵分离制度,到现在演变成了稳定的上下级关系;同时,为了便于节度使能够整合、调动各项资源打仗,唐王朝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权力:“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钱穆),节度使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方的土皇帝,拥有财政、军事、人事等各项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节度使几乎拥有对下属军人的提拔、奖惩等一切权力;人心都是很现实的,有奶便是娘、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军人逐渐向“私有化”的趋势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那时的节度使是否忠诚,除了要靠唐王朝的笼络、管理外,节度使本人的观念就极其关键。不过,当时的大部分蕃将,比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顺、王思礼等,要么出自勋贵家族,要么是军人世家,汉化程度较高,头脑中的忠君爱国思想较为浓厚,而且权力有限,并没什么不轨的心思。但一人身兼三大节度的安禄山,可谓是这个体系中的BUG。
安禄山出身低贱,他和史思明都生于营州柳城这个多民族杂居的边地。长大后,他在边镇从事类似于中介、翻译的业务,不仅能够掌握六门少数民族语言,更在常年的摸爬滚打中形成了善于揣摩、精于投机倒把的性格特点。随后的安禄山由于盗窃差点被时任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处死,但他成功用豪言壮语引起了对方的好奇,其后成了唐军的一名侦察兵。
他靠着自己对边境的熟悉、对各族语言的掌握以及骁勇的性格,立下无数战功,并被张守珪收为养子、成了一名将军。安禄山真正飞黄腾达,源于他攀上了李林甫这棵大树。在这位权臣的帮助下,安禄山充分发挥自己察言观色、揣摩人心、投机倒把等方面的能耐,一步步成了李隆基身前的当红炸子鸡,不仅身兼三大节度使,甚至还破天荒的被封为异姓王。
但这种没文化、没道德的人,权力越大、危害就越恐怖。常年觐见李隆基的经历,让他越来越觊觎中原的繁华、骄奢淫逸,对边镇的困苦、寒冷环境越发不满;随着权位越高,他的不轨之心也越发强烈。造反首先需要队伍,情商极高的安禄山,拉拢人心特别有一套:他有识人、用人的眼力,而且提拔人才不拘一格,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这些后来安史之乱中的悍将,都时安禄山亲自从基层将士中提拔起来的;他发挥自己出身胡人、精通多种胡语的优势,刻意拉拢各少数民族将士,甚至还收养了8000名同罗、奚、契丹等各族骁勇为养子,命名为“曳落河”;早年的中介生涯,形成了安禄山出众的经商头脑,他暗地里派出大量胡商前去各地做生意,每年盈利可观“岁输财百万”,这就为他准备物资装备、收买人心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安禄山几乎把手下镇兵变成了自己“安家军”。公元754年,安禄山向朝廷请示:“我手下将士常年讨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罗等,功勋卓著,望陛下能够越级封官赏赐,请准备好委任状,由我统一发给他们。”李隆基大手一挥,给了2500张人名空白的委任状,安禄山大肆提拔亲信,进一步坚定了将士们跟随他的信心。
公元755年8-10月,安禄山在跟亲信们敲定谋反细节后,多次宴请士卒、厉兵秣马;随后他伪造圣旨,召来主要将领宣布:“皇上有密诏,让我率兵入朝,讨伐逆贼杨国忠。”众人当然知道这是啥意思,他们目瞪口呆,但无人敢出言反对。11月,安禄山率领麾下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各族士兵,共十五万人,在蓟城南门检阅誓师,随后大举南下。
对于这一场景,史称“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长恨歌》更加传神:“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100多年没经历过战争的中原地区,瞬间由歌舞升平沦为人间地狱,将大唐王朝拦腰打断的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叛军士兵固然可恨,但身在乱世,小人物并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既是安禄山这种没有节操的野心家,更是李隆基、李林甫、杨国忠等庙堂之中的弄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