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游戏皇图蛮王入侵在哪,大明铁骑挑战东南亚霸主
作者:本站作者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因此在在击败波兰后,列宁力主将欧洲染成红色。无法在打团之中发挥作用。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集团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八万人左右。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
为什么蛮王上不了赛场?
现在的比赛是非常讲究协同性的,现在赛场上出现的英雄,要么是多多少少带点控制,要么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出爆发伤害,最起码得要有一定的团队增益作用,而像蛮王这种英雄,他既无法在短时间打出爆发伤害,只能靠一刀刀A人,又不带任何控制,对于团队也没有什么增益效果,所以打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人的好,无法为整个队伍发挥作用,就算是单线能够打过,也只能停留在十分单调的带兵线上面。
无法在打团之中发挥作用。像蛮王这种英雄出场,最经常的也就是打野跟上单了,像现在的打野跟上单的话,更多在队伍之中承担的是一个开团手或者是肉坦的角色,所以你要么就是带点控制,要么就是自身有足够的黏人能力跟坦度,能够去影响对面输出位的站位,像蛮王这种英雄,既缺乏控制技能,又无法承受伤害,反而需要其他位置去给他创造生存空间。
跟现在赛场的位置定位不符。设想下蛮王这种英雄上赛场的话,对线太容易被风筝了,随便选一个手长的英雄,都可以去无脑的消耗,而在六级之前打野去抓,那基本上一抓一个准,前期就可以把你的对线打崩,而到了运营的中期,因为蛮王清线能力不错,所以他更多的会跑去做一个带线牵制的作用,这时候蛮王可以利用他自己的被动取叠暴击快速清兵,同时如果吸引到对方多名英雄来抓的话,可以尽量的利用e技能跟大招去拖时间逃跑,为自己的队友创造机会。
而在打团的过程中蛮王的位置更多的是在切后排上,对于自身队伍的输出位置的保护几乎为零,所以他是属于那种进场不能回头的英雄,一进场后就只能通过大招强行续命,能砍多少下就砍多少下,能打多少伤害就打多少伤害,由于现在赛场上带控制的英雄实在太多了,像蛮王这种手短的英雄很可能切不到ad的情况下就挂掉了,所以蛮王在团战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战希特勒如果不攻打苏联,苏联会攻打德国吗?
会,毫无疑问!今天的我们,依据二战的胜负将不同的国家划为战胜国、战败国以及中立国的阵营。二战时期,中美英苏四国是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因此中美英苏同时为战胜国。因为中美英苏是战胜国,所以这些国家是正义的。而与之对立的德日等国则为战败国,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战败国德日曾经对人类犯下了严重罪行,这个不容置疑。
但是在战胜国中,有一个国家曾深受诟病,这就是苏联!原因是1939年8月23日,在二战爆发前夕,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成为事实上的盟友。而后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随后在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导致波兰亡国。苏联和德国沆瀣一气以及趁火打劫的做法,让斯大林保守争议,很多人痛恨德国,但是对苏联也没有好感。
1941年6月22日,德国和仆从国共550万大军大举闪击苏联,苏德战争拉开序幕,从此苏德双方正式进入战争状态。苏德战争是德国主动挑起,苏联保家卫国,所以苏联更具有正义性。但是也有很多人指出,苏德之间必有一战,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主动进攻德国。静夜史认为这样的说法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1、历史上的沙俄噬土成性俄国人的扩张欲望,是隐藏在血液里的。
金帐汗国衰落后,俄罗斯人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从此开始了扮猪吃老虎,疯狂开拓疆土的行动。1462年,建国不久的莫斯科公国领土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疆域范围在东欧平原之上。然后,俄罗斯开始了向周边的疯狂扩张。1582年,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脉,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先后越过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陆续消灭西伯利亚地区的西伯利亚汗国等政权;1600年左右沙俄侵占了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沙俄到底鄂霍次克海,标志着沙俄势力扩张到太平洋;1643年,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
随即在清朝的反击下被迫退出黑龙江流域;1711年,沙俄征服堪察加半岛;1772年,沙俄夺取白罗斯东部;1793年,沙俄夺取乌克兰波多利、沃伦、布拉茨拉夫和基辅4个省地区;1783年,沙俄兼并克里木汗国;1795年,沙俄兼并了东部沃伦和西白罗斯,从此沙俄控制乌克兰大部;19世纪下半叶,沙俄从从清朝手中割去大片土地;1911年,沙俄煽动漠北蒙古独立,随即予以控制;1939年8月23日,苏德缔约,随即在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占领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恢复到了一战前的沙俄疆域,即寇松线;1939年11月,苏联以列宁格勒缺乏纵深为由大举进攻芬兰,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了芬兰卡累利阿地峡;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强行并入苏联;1940年6月,苏联出兵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并将其强行并入苏联;在苏德开战前,除了1867年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苏联领土膨胀到2240万平方公里,而极盛时期的沙俄领土也不过2430万平方公里!对于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扩张形势,希特勒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是因为此时的德军正在西欧地区厮杀,因此对于斯大林的扩张只能进行谴责,但是无济于事。
在希特勒心中,芬兰是小弟,罗马尼亚是盟友,斯大林的做法,表面上是在增加宗申,实际上是在对德国进行包围,是向德国的挑衅!所以希特勒在收拾完英法之后,马上就调转枪口,对苏联进行了惨烈的报复!所以可以说,苏联早有进攻德国的打算,不过德国的动员能力更强,效率更高!2、苏联缺乏安全感苏联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国家,这种感觉,从十月革命后就开始了。
十月革命后,列强以苏俄和德国单独媾和为由,组织兵力对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因为惧怕苏俄的无产阶级革命蔓延到本国,威胁本国的资产阶级统治,因此此前各怀鬼胎的列强再次团结起来,从西线和东线进入苏俄境内。西线主要是英法等西欧国家,而东线则主要是美日等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也北上干涉苏俄形势,不过北洋军并没有和苏俄红军正面交战。
在这样的形式下,原沙皇军队勾结外国势力,组成白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造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颁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同时释放大量沙皇旧军队,通过控制其家人的方式迫使其为苏维埃作战,最终经过3年的战争,苏俄终于击败了列强干涉军以及本国发动军队,巩固了政权!虽然危险暂时解除,但是苏俄并没有停止战争。
因为一战后波兰坚持对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等地区拥有主权,并无视盟友英法的建议执意进攻苏俄,结果被苏俄反杀,一直被追击到华沙城下!而作为世界史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列宁认为苏俄有责任和义务将共产主义革命的烈火点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欧洲。因此在在击败波兰后,列宁力主将欧洲染成红色。不过随着波兰的绝地反击,取得“维斯瓦河奇迹”的胜利,将苏俄染指欧洲的构想彻底打碎!1920年10月,苏波签订《里加条约》,双方边界稳定下来。
但是,波兰作为欧洲抹布,并没有消停。苏联经过了这次失败,并没有灰心;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公然将矛头对准了共产主义,并于1936年和日意缔结《反共产主义协定》;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英法一心要牺牲掉东欧盟国的利益祸水东引,即使牺牲掉波兰也在所不惜;所以苏联面对的敌人从来都是全世界!这让苏联不得不防范于未然,除了在新国土布置大量兵力,修建巴普洛夫防线外,最重要的是,制定一个战略,将膨胀的德国打回原形!于是,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完整的战争计划,这就是“大雷雨计划”,这份计划于1941年5月得到斯大林的批准。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
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
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
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决战之初,魏军失利。
但是很快魏军便重整激士气,杀的三韩土著哭爹喊娘。最终大破三韩联军,韩族遂向曹魏臣服。于是,朝鲜半岛至西汉灭亡后,再次整体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丽的大将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刻石纪功。这个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至于逃亡的高句丽东川王,他在逃亡中惊恐不安,很快就抑郁而亡了。再说说魏国平鲜卑王柯比能。
其实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无后顾之忧的统一了鲜卑部落。但是后来,轲比能的势力太强,曹魏不想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其他鲜卑族的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不仅下令宣布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的意图。
大约在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草原上对他威胁最大的步度根击败,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眼看鲜卑将要实质上被轲比能统一。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于是曹魏的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魏军被打得全军覆没。至此,当年那个依附袁绍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对他进行制约,谁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昔日匈奴冒顿单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决定对柯比能进行打击。他看穿了鲜卑人观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结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于是刚刚统一的鲜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从曹魏对付高句丽和柯比能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国上下,对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蛮夷稍稍冒个头,立即就会调大军进行打击,不让蛮夷做大做强。
说完了曹魏,再说蜀汉和东吴。蜀汉的外族压力主要是南中蛮夷。当年刘备兵败夷陵时,南蛮三郡叛乱。后来诸葛亮花了一个秋天平定了叛乱,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说,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当时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越嶲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都不服从成都的号令。诸葛亮忙于北伐,对南蛮以安抚为主。结果就导致南蛮多是半独立,或者事实上就是独立的状态。
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当时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认为不能继续放任南蛮不管了,便于公元235 年,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蛮夷的行动中。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
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到了240 年,蜀汉庲降都督马忠派遣大将张嶷带兵杀向越嶲,汉军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死伤惨重。三年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蛮邛都县。随后,张嶷又对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进行绞杀,(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并在当地设置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他发现兵不够用,又向中央申请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等部队。将南中蛮夷杀的服服帖帖,不敢对蜀汉再起二心。但是,蜀汉南征政策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到了姜维任大将军时期,蜀汉的所有兵力均被调往北线,于是对南中的蛮夷也就渐渐放松了军事打压。不过总体而言,一直到蜀汉灭亡。
蜀汉在南中都是一种高压政策,蛮夷对蜀汉的态度比较谦恭,不敢造次。相比于蜀汉,东吴的外敌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国。另外东吴内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蛮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东吴的中央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具体怎么打压的,就不细说了。总之结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蛮时叛时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时叛时降,一直到西晋灭东吴时,吴主孙皓仍然在对交趾用兵。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边患其实一直不少,北面、西面、南面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但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其实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还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时候,一般是在中原王朝内乱的时候,那么为何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打成了一锅粥,却没有什么外族入侵呢?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内乱,到处打仗,这对于那些外族其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和平的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强大,他们打不过,现在内乱了,意味着军力减弱,正是他们入侵中原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入侵中原的打算,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力不行,他们不仅未能入侵成功,还被魏蜀吴三国胖揍了一顿!蜀汉的西南蛮族其实算不上少,经常袭杀蜀汉派过去的官吏,尤其是当刘备夷陵战败后,这些蛮族更是认为机会到来了,制造了大量的动乱。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人心惶惶,所以大家暂时无暇顾及这些蛮族,不过等诸葛亮统一了蜀汉内部后,便开始了整军备战,之后便对这些作乱的蛮族展开了军事打击。蜀汉虽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可人家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啊,汉中之战时,人家就曾击败过曹操。再加上这一次诸葛亮亲自带队,更是将西南蛮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和诸葛亮讲和。
诸葛亮也并不想对西南蛮族赶尽杀绝,毕竟蜀汉缺的就是人口。于是诸葛亮和这些蛮族保持了表面上的稳定,并派出大将镇守蛮族地区,促使蛮族贡献出他们的矿产资源及人口资源,蜀汉的无当飞军,其实就是从这些蛮族中挑选精英组建的。大家都知道,东吴军队擅长水战,在陆战方面并不是非常强,完全不是曹军的对手,一个合肥城就足以让东吴数十万军队望城兴叹了。
虽然吴军陆战不及曹军,但对付南方的蛮族还是绰绰有余的。东吴人口、资源不如曹操,所以孙权便让手下向南边扩张,击败了山越、山夷、五溪夷、俚人等,掠夺或者招抚这些外族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总的来说,当时蜀汉、东吴这边的外族其实相对还挺惨的,本以为可以趁着中原王朝内乱抢一把,结果根本打不赢蜀汉和东吴。说完蜀汉和东吴,我们再来说说曹魏这边。
曹魏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而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周边蛮族中最厉害的一支,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不过我们在史书中似乎也并没有发现这些外族入侵成功的记录,这是为何呢?其实倒不是这些游牧民族心好,不愿意入侵,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曹魏更加强大而已!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大地打成了一锅粥,这些游牧民族就时时刻刻都想着入侵中原,毕竟中原实在是太繁华了。
当时乌桓十分强大,准备入侵中原,于是曹操派出曹彰和田豫前去征讨,结果中了乌桓的埋伏,乱成一团。危急时刻,田豫根据地形,让大家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守在里面向外射箭,使得乌桓军队冲不进来,相持许久之后,乌桓实在是攻不进去,便退走了。见乌桓撤退,田豫当机立断,命令军队追击,结果大败乌桓,鲜卑军队前来支援,也被田豫击败,自此,北方最强大的乌桓被彻底击败。
击败乌桓后,田豫被留了下来,负责镇守北疆。田豫镇守北方期间,多次利用离间计挑拨胡人的关系,使其不能结为强大的联盟;田豫还多次击败胡人作乱,曾亲率数百人冲进乌丸部落,斩杀乌丸王骨进,令胡人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不听从田豫的话。田豫通过恩威并施的策略,将胡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根本就没人敢反抗田豫,所以在田豫镇守这北边期间,胡人大致还是保持了和平的。
结语三国打成一锅粥,却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你看看都是谁在镇守边疆!蜀汉是诸葛亮亲自上阵,彻底收服南蛮,东吴遇到的山贼不值一提,而曹魏面对的游牧民族虽然实力更为强大,但曹魏这边派出的田豫,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啊,无论是玩计谋还是玩实战,这些胡人根本就不是田豫的对手,有田豫这尊大神在此,又有谁胆敢作乱呢?(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孟获倒是想救援,但也是有心无力。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仅仅三个月,苦心经营蜀地数十年的刘氏政权,就在刘备之子刘禅的开门投降下,宣告灭亡。蜀国灭亡时,军师诸葛亮已去世数年,在亡国之际抵御司马昭大军的,是大将军姜维,凭借姜维的实力,蜀国将来犯的魏国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让姜维没有料到的,则是邓艾兵行险着,从景谷道暗度阴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在绵竹兵败被杀,同年11月,邓艾大军直逼成都,刘禅不得已开城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从蜀国的灭亡过程来看,有两个明显的信息,其一是灭亡的速度之快,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经营数十年的那种该有的实力;其二就是,没有其他的军事力量来救援即将灭亡的蜀国。要知道,蜀国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还拥有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而南中地区,就是当年诸葛亮曾用心经营的地方,南中地区的首领,则是广为人知的孟获。
提到孟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作为南蛮之地的首领,在诸葛亮的感召下,被七擒七纵,最终臣服于蜀国,带领南中,成为了蜀国的领地。那么说,作为蜀国一份子的孟获以及南中地区,在蜀国灭亡之际,为何不出手救援,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蜀国灭亡呢?不是孟获不想救,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蜀国快要灭亡了!让我们捋一下时间顺序,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开启了南征,历时数年,平定南中地区,孟获也在此时臣服;而司马昭是公元263年发动的灭蜀之战,蜀国在当年灭亡,从225年至263年,中间间隔了足足三十八年。
即便是孟获在臣服蜀国时是个年轻小伙,那也至少有个30岁左右,到了公元263年,孟获的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一个年近古稀的垂垂老人,在南中地区还能有什么号召力,即便是仍旧是首领,但是对于南中地区的掌控,必定也是不如当年,甚至有可能,在蜀国灭亡时,孟获已经不在人世了。这只是其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复杂的南中地区。
虽然在演义里,诸葛亮确实让孟获以及其手下臣服于蜀国,但是这毕竟是演义,真实的情况却未必如此。南中地区以蛮族为主,大小部落交错,各种势力交织,是一块众所周知的难啃的骨头,而当年的蜀国,实力上不允许诸葛亮武力征服,迫不得已,才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这背后并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是蜀国缺乏硬实力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南中地区在孟获臣服蜀国后,却没有真正的归降蜀国,相反,各地仍有不少叛乱发生,以至于诸葛亮二次南征平叛。所以,并未真正臣服蜀国的南中地区,对于蜀国的灭亡,完全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来对待,甚至还有部分部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来救,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孟获并非演义中所谓的南中蛮王。
除了演义中,在其他的很多史料里面,对孟获本人提及较少,能够找到孟获生平介绍的,大概有如东晋时代《汉晋春秋》中略有提及。而这些史料中,没有一处说明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是提到了他是出身于南中豪强,参与了南中的叛乱,再结合史上南中地区叛乱是有汉人主导的,所以孟获有大概率可能也是一个汉人。而孟获出身于南中豪强,在当地各方势力中都吃得开,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孟获在其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叛乱发生后,孟获迅速组织了一支队伍,并通过不断吞并其他叛乱势力,逐渐壮大成当地最大的一只叛乱队伍。
所以,诸葛亮才会拿孟获开刀,其一也是杀鸡儆猴,把最大势力的孟获先拿下,其他小的势力也会掂量掂量;其二呢,就是孟获毕竟也是汉人,相对于南蛮来讲,更好的沟通,也能够审时度势。但是,这就造成了,孟获虽降,但不代表南中投降,他是最大的势力不错,但是代表南中还不行,即便是不考虑年龄因素,假设蜀国灭亡时,孟获还健在,但是孟获根本不可能号令南中地区的势力去救援蜀国,人家又不是你的手下,没必要去卖命,更可况,和蜀国还不对付,因此,在蜀国灭亡时,其他势力完全没有必要去救援蜀国。
南中地区,蜀国前后经营了几十年,但是并没有完全归化,即便是在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虽然在前期,蜀国依靠军事实力将蛮族压制的无法动弹,但是压制和归化臣服是两回事,压制越久,就会反弹的越厉害。事实上,这种情况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即便是在南中设置了越嶲太守一职,但是效果作用并不大,南蛮人照样该反就反。
这种打打停停的日子一直维持到公元253年,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姜维上位,蜀国的战略方向,在姜维的调控下,逐渐向北方转移,对于那个从未被真正降服的南中,治理和管控也就逐渐停止。于是,解除压制后的南中,更加的肆无忌惮,时不时的侵扰蜀国边境,虽说没讨到什么便宜,但是也令蜀国不胜其烦。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大军压境前,南中的势力心中都打着小算盘,盘算着蜀国灭亡后,自己能够抢到哪一块区域,至于出兵勤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曾经在亡国前,有人向刘禅建议暂前往南中,以避魏军锋芒,但很快就被否决了。谋士谯周就说:去那鬼地方?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南蛮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所以,在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无计可施的刘禅只得开门投降,而南中地区,也就不可能会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已经是日暮西山的蜀国了!。
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硬实力的打击,直接损失就是五万精兵,这对于家底本来就不厚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重创;二是大量的人才损失,其中刘备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后来刘备的病死,这才是蜀汉一蹶不振,三年都没有走出夷陵之战阴影的关键原因。先说说夷陵之战在账面上的损失。这个损失还要从失荆州开始说起。
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羽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刘备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国夺去,保守估计,刘备又损失了几千精兵和上庸的几千土著兵。
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杀掉。(诸葛亮的建议)比丢失上庸更让刘备头疼的是,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也在这一年病死,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而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也曾经感叹的说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四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大军未发,蜀汉另一位万人敌大将,张飞被手下杀害。而后将军黄忠也病死成都,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帐下的四员大将(前后左右四将军)全部都不在了。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几乎断送了刘备所有的精锐。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如果按照《傅子》的记载,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当然了,这个记载比较扯。比较靠谱的兵员损失兵员,包含五溪蛮的兵力,应该是四到五万人。
其次是大将上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第三是蜀汉国内的政治动荡。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于是举兵拒守。随后黄元见成都并未派兵镇压,便进兵攻临邛县,宣布汉嘉郡独立。紧接着,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此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集团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八万人左右。刘备的实力是个什么水平,而八万精兵对于刘备是个什么概念?应该不用多说了。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对于蜀汉打击最大的是——依托刘备个人魅力才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国家的精神领袖刘备因为夷陵之败而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关于刘备之死对蜀汉的震撼,诸葛亮后来在他的《出师表》中有说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的这段话,并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因为同样的情况,只要看看其它的失败案例,就可以体会到蜀汉当时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严重了。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官渡之后,袁绍的实力依然强过曹操,但是因为袁绍病死,于是袁绍的儿子在河北四州搞内讧,结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给吞并了。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
荆州八郡带甲十万,并非不可与曹操一战。结果本土士族的欺负刘琮暗若,愣是逼得刘琮不战而降,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现在,刘备在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并且,刘备也是在烂摊子没有解决之前就咽气了。如果后来没有诸葛亮和一班对刘备尽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辅佐刘禅。估计蜀汉的下场也一定是袁氏之于河北,刘氏之于荆州。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像刘备这种先主兵败忧愤身亡,留下烂摊子给幼主的失败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而遭遇这种情况的政权,比如袁绍一族,刘表一族,几乎都是迅速分崩离析,二世而亡。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过幸赖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
辽朝灭亡后,曾经盛极的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何现在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有的甚至征服华夏,建立帝国,但后来都被民族大融合了,华夏文明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可见一斑。(▲ 大辽承天萧太后剧照)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初属于鲜卑族宇文部,自北魏开始,契丹族从鲜卑族分离出来,开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活动,并逐步形成八个部落,史称古八部。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并在唐末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的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不但统一契丹各部,还率军东征西讨,征服了很多部落,并在公元907年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辽太宗)后,夺得了幽云十六州,这些汉人聚集区对契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加速作用,到萧太后和辽圣宗在位期间,契丹达到鼎盛,控制的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至河北南部的白沟河,幅员广阔,高达489万平方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帝国。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开始走向衰落。
辽圣宗以后的历代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导致国力一代不如一代,很快葬送了祖宗打下的基业,而饱受契丹压迫的女真人强势崛起,不到十年功夫就灭掉了盛极一时的辽帝国。辽国灭亡后,契丹人特别是契丹贵族命运各不相同,主要分成两大部分。1,向西逃跑的部分,继续建立政权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跑到新疆和中亚一带,建立了西辽。
西辽一度强盛,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历三世三帝,享国88年后被强大的蒙古国所灭。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逃亡波斯的克尔曼,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又被称为“后西辽”),这是契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82年后被伊尔汗国所兼并。这部分西逃的契丹人逐渐融入了新疆、中亚和波斯等当地民族,随着历史演变,已经无法区分是否契丹人,如今这些地区的居民很可能就有契丹人的后裔。
2,留在中国的部分,被民族融合辽国被金所灭,金又被蒙古人所灭,蒙古人后来又被汉人赶走,经过数百年的战争、通婚、迁徙,原来的契丹人逐渐被民族融合,有的融入女真族,有的融入汉族,有的融入蒙古族,上千年过去后,他们就像一把把食盐被融入大海,已经无法区分哪些是契丹后裔了。不过,据有关新闻报道,专家使用DNA技术对考古发现的契丹人骨骼和当代疑似契丹人后裔进行技术鉴定后认定:达斡尔族和云南保山地区的阿、莽、蒋姓确为契丹族后裔。
据报道,专家在云南保山的5个村庄提取到阿、莽、蒋姓的血样,又从四川乐山提取到契丹人腕骨,从内蒙古赤峰提取到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提取到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一系列复杂的DNA比较鉴定,终于得出准确结论。(▲ 达斡尔族礼仪文化)基于这次发现,专家们认为契丹人被女真和蒙古征服后,有的保留了较大族群,逐渐演变为新的民族(如达斡尔族)存续下来;有的随军征战,到处迁徙,逐渐被当地人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