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日常生活游戏,夏莉的日常生活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相比与普通博戏类游戏输赢之间的偶然性,双陆的乐趣就在于游戏中对骰子的取舍和计算,虽然也有运气的成分,但行棋中的筹划和谋算才是最重要的,如行军布阵,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宫女的地位普遍是低下的,因此大部分宫女的生活都比较悲惨,并不是所有宫女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她们生活的好坏是与他们的等级和从事的工作有关。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拿清朝举例相信不少人想象中的清代皇帝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吧:每天处理完那一点点的公务,就可以享受各种荣华富贵,吃穿用度都是“天字一号”,在后宫翻翻牌子。没事还可以下下江南,微服私访一番。以清代皇权之盛,也没什么人能管得了皇帝,生活自在乐无边。实际上,真实的清代皇帝的生活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你可能听说过“朝乾夕惕”这个词,它出自《易经》,指的是每天都勤奋谨慎,不敢有丝毫松懈。
不过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词,恐怕还是因为年羹尧在折子里错把这个词写成了“夕惕朝乾”而被雍正帝借口降罪的典故。其实用“朝乾夕惕”来形容清代皇帝的日常生活,是相当恰当的。清代皇帝以“勤政”闻名,这个“勤政”是需要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来达成的。♦ 雍正朝服像曾经有学者通过《穿戴档》《膳底档》《实录》《军机处档》《宫中档》《起居注》等宫廷档案复原了乾隆帝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初八日这一天的完整生活作息。
稍加整理如下:4:00,起床,更衣,参加坤宁宫朝祭。5:00,祭祀完毕,回到宫内饮冰糖炖燕窝。6:00,在中南海同豫轩进早膳。之后前往乾清宫西暖阁阅读先帝《圣训》。7:00,更衣,在建福宫稍坐,前往重华宫参加茶宴,持续到9:00之后。10:00,在养心殿勤政亲贤殿批阅奏折,持续到12:00之后。13:00,在养心殿前殿召见臣子,持续到14:00之后。
14:30,在养心殿进晚膳。15:00,略微休息。之后继续批阅本章。16:00,召见傅恒谈事。17:00,前往三希堂等处鉴赏文物,持续到18:00之后。19:00,略微休息。20:00,在养心殿后殿东暖阁就寝。这一天的乾隆帝凌晨四点起床,晚上八点就寝,只能勉强达到八小时睡眠而已。在十六小时之中,餐饮和休息不足四个小时,私人娱乐活动不到两个小时,剩下的十个小时基本都是在处理内外公务。
而这一天是正月初八,属于“封印期”,也就是还在“假期”里。要是在普通日子里,就要更忙碌了。♦ 乾隆帝妃古装像,图片引自故宫博物院官网对于清代皇帝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对之进行归类的话,大致有五个方面:第一,祭祀。清代作为封建朝代,标准的“家国不分”。国家级祭祀有不少,清宫之内大大小小的祭祀更是多如牛毛,清代皇帝每年里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日子都要参加祭祀典礼。
第二,军事、军礼。清代皇帝参与的军事事务除了行围之外,还有阅兵等重要军礼,在清代中后期,这些活动一年之中次数并不会太多。第三,政务。这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工作,召开会议,批阅奏本,召见臣子,下达命令,等等。国家的事务也是以其为中心开展的。第四,典礼仪式。清宫每个月,甚至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典礼、仪式,就算只是走过场,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第五,学习。清代皇帝就算已经成年,不需要每天在书房念书,但是依然注重知识学习。比较典型的就是经筵,也就是皇帝定期进行经史知识学习,或者阅读先朝的《实录》《圣训》等书籍。(相关阅读:《光绪皇帝学英语,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对于这五个方面,从乾隆朝之后,清代皇帝的处理方法,或者说作息方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大致为:每天天明前即起。
起身穿戴完毕后,如果有朝祭的需求,就先前往朝祭,如果没有,就先饮用一碗冰糖炖燕窝。这个习惯据说是乾隆帝的养生秘方,后来被延续了下来。饮毕这个冰糖炖燕窝,走出寝宫开始处理日常事务。♦ 燕窝。乾隆皇帝是清代燕窝的最大消费者,有说法称福建所产燕窝的约半数进了乾隆肚子。因为前一天已经下令将次日的早膳摆在哪里,所以可以先理事再用膳,也可以先用膳再理事,看具体情况而定。
用晚膳之前的主要生活就是请安、祭祀、用早膳以及召见大臣、处理奏章,还要抽时间学习。学习一般是在处理奏章和召见大臣的间歇,阅读一刻钟以上的先朝《实录》或者《圣训》或者其他经史书籍。中午或者下午用过晚膳之后,可以稍微休息一会儿,接着处理剩余的公务。基本都处理完毕了,才轮到皇帝自己的私人事务。皇帝可以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大多快傍晚了。
傍晚过后,可以稍微用一下消夜,之后安排明日的早膳何时摆在哪里,都要处理什么政务,等等。有精力的话,才在后宫休闲一下。天黑了也就休息了。到了光绪朝之后,皇宫里有了电灯,虽然对之前“天未明即起,天黑则就寝”的作息有影响,但是说到底还是基本因循成例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正寿时,溥雪斋曾经入宫“会亲”一个月,后来他回忆慈禧太后的日常作息时写道:每晨按定时起床(宫中叫作“请驾”),起床后为梳洗时间,这时各处的供差太监等,皆鹄候着太后的梳洗。
梳洗完毕后,室内太监喊“打帘子”,专供开帘的“殿上太监”便应声将帘子打开……太后走出外屋,先披阅各处的奏折,看完即到仁寿殿传见臣工,当时叫作“见起”,又称为“叫军机”。接见之后回到乐寿堂住处“传膳”(吃饭),吃饭后照例要“进果盒”,即吃干鲜水果、点心之类。吃完果盒照例出去散步一次……散步后“回寝宫歇午觉”,睡醒有时到听鹂馆绘画消遣。
这时,由“如意馆”(宫中画苑)人跪地手托颜料碟等伺候着……有时不画画,命把“太医院”的大夫叫来,但这并非为看病,而是唤他们来跪在地上朗读“四书”,太后在旁听着。还有时一高兴,命把“咱们本家儿的叫来”(当时呼宫中太监戏班之语),于是太监便开始“髦儿排”,即不上装地清唱。照例还有“内廷供奉”(即当时有名演员,皆经常召入宫中供差)当场指导。
观剧后“进晚膳”,用饭毕还要摆上果桌、果盒……晚饭后到仁寿殿写大字,如四尺的福寿字等。写完几幅之后,照例还有一顿夜宵(宫中叫作“灯果”),如酱肉、小肚、烧饼、粥之类。有时还令太医院作灯谜。(相关阅读:《太后一顿饭,小民六年粮》)这时候是慈禧太后“听政”的时期,太后毕竟不是皇帝,所以对于国政,她要参与的内容比正式的皇帝要少了不少,这也是她有大量“私人时间”的保证。
这时候宫内已经有了电灯,作息时间被延长了不少,传统的两餐制逐渐在向三餐制转变,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作息架构依然是按照之前的成例,上午处理政务、召见大臣,午餐(光绪朝之前的“晚膳”)之后才能有时间过私人生活。♦ 光绪二十年《月戏档》,慈禧在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必要看戏。图片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来说说皇帝的私人生活。
应该说,从时间分配来讲,清代皇帝每天都是先勤奋公事,剩余的时间才能归入私人生活范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私人时间着实是不多的。但皇帝又是“天字一号”的人物,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拥有极高的权限,所以他们的私人生活虽然时间很有限,却在质量上可以略作弥补。在清代宫廷留下来的档案中,我们也能多少瞥见清代的皇帝是如何消磨私人时间的,其中不同种类的休闲也凸显了不同皇帝的性格。
第一类是文事。文事主要指的是书画、诗词等。入关伊始的世祖顺治帝,以爱好文事知名,特别是擅长绘画。清人记载:“章皇勤政之暇,尤善绘事。曾赐宋商邱《冢宰牧牛图》,笔意生动,虽戴嵩莫过焉。”还有人提到顺治帝擅长“指画”,可见其绘画技巧相当纯熟。后来的皇帝们也多有书画传世,康雍二帝书画、诗文多有流传,乾隆帝更是此中名人,尤其以作诗的数量横绝一时,同时也善画山水、花草。
到了清中后期,嘉庆帝擅长画梅,道光帝擅长画兰,咸丰帝擅长画马,均有一定的水准。(相关阅读:《是什么支撑着乾隆,写出了几万首破诗?》)不过现代人有可能是无法理解皇帝为何会把书画作为一种私人消遣的,毕竟这种消遣太“雅”了。♦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该图是乾隆命画师将自己的头像移植到古画之中,这种“换脸画”颇类似于今天的“换脸视频”。
第二类是文事周边。这一类与文事相关,但是又有所区别,主要是学习和鉴赏。把学习知识作为休闲的,最知名的即是康熙帝。一方面,康熙帝对于传统的儒家知识颇为重视,他将原本形式化的“经筵大典”改为“经筵日讲”,并坚持了十五年之久,是清代最重视“经筵”的皇帝。另一方面,他对于新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无论是和民生相关的治河、工程知识,还是用于修身养性的音律知识,甚至是传教士们带来的几何学知识等,他都有所涉及。
他曾经让传教士白晋、张诚等翻译并讲解法国数学家巴蒂版的《几何原本》,其亲自做过批注和笔记的《几何原本》一书现在还保存在故宫中。♦ 康熙时代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至于鉴赏,主要指的是对于古代字画以及金石的鉴赏和研究。清初,康雍二帝就已经有鉴赏古物的爱好,但是集大成者显然是乾隆帝。
众所周知,除了喜欢作诗外,乾隆帝的最大爱好就是鉴赏古玩,并且盖上自己的章。清代官方所制的《宝薮》里收有乾隆帝前后用过的印章千余方,其中文物爱好者最为熟知的,就是“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玩”“石渠宝笈”等几方了吧。也正是从他开始,之后的清代皇帝基本都备有“××御览”的私章,偶尔鉴赏了书画之后,一定得盖那么一下才能证明自己赏玩过了。
对现代人来说,这个也还是太“雅”。♦ “盖章狂魔”乾隆的“杰作”第三类是宗教周边。这一类比如说道教的修道炼丹啊,佛教的参禅论法啊,都是与宗教相关的活动。清代皇帝在信仰方面多数是比较“功利”的,如康熙帝就曾经分别点评过各个宗教,认为它们都“于政治无益”,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宗教的态度;其后乾隆帝虽然也参与过不少藏传佛教的仪式,但是究其本质,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比较特殊的,就是顺治帝和雍正帝,前者信奉汉传佛教极深,后者信奉佛教、道教,并且有一种“三教混一”的风格。(相关阅读:《雍正皇帝是如何成功将自己毒死的?》)这个算是封建迷信。♦ 雍正道装双圆一气图。雍正选择圆明园作为炼丹的主要场所,原因之一便是这里的环境比较私密。第四类是武事周边。这一类偏指围猎和习武,清初的皇帝比较热衷此道。
比如说康熙帝尤其喜欢围猎,经常借故前往北部,顺便体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地,见到生物繁茂,便多要进行围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到达鄂尔多斯,他在给嫡母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的信中说:“这鄂尔多斯之地,挤满了雉鸡和兔子,真是太丰裕了。”之后便进行了围猎。在给太子的信中,他描述道:“兔子和雉鸡真是太丰裕了。
想要射雉鸡,就把兔子耽误了。想要射兔子,就把雉鸡耽误了。”对于围猎的喜爱跃然纸上。除了这四类之外,在档案中可以见到的皇帝的私人生活,还有观鱼、钓鱼、听戏、养宠物等,另外还有重要的一个项目,即是游园。从康熙朝开始,便形成了所谓三山五园的宫苑系统,其实不仅于此,皇城内的中南海、北海,热河的避暑山庄等,都可以归入宫苑系统。
当皇帝在紫禁城内生活的时候,迫于先代成例,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一定之规,很难按照皇帝的想法来逾越。而且紫禁城内人员复杂,隐私度低下,这使得清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喜欢长期居住在宫苑内。这样一来,同样是办公,但环境更优美,私密程度更高,自由度也更高,是清代皇帝特有的生活享受。至于出宫去玩,这个就太困难了。民间所津津乐道的什么“微服私访”之类的,虽然野史里描述得煞有介事,但是其实早在清初,康熙帝就明确表示过不赞成这种行为,他说:“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
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也就是说,康熙帝认为,传说中宋太祖和明太祖都有微服私访的行为,实际上是他们有意说给人听的一种假象,为的就是告诉臣子们自己深知下情,让臣子们不要妄图欺骗自己,而康熙帝自己则觉得这种行为不仅有伤大体,而且是否“知下情”,其实和“微服私访”未必就有必然的联系。
古代宫女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宫女的地位普遍是低下的,因此大部分宫女的生活都比较悲惨,但是并不是所有宫女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她们生活的好坏是与他们的等级和从事的工作有关。通常生活质量最差的属于最底层宫女,这类宫女主要是为了谋生而卖身进宫做苦力的,如洗衣、打扫等一系列粗活累活的,这类宫女在宫内的行动自由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地位在宫中是也相对来说最低的,不仅会随时遭到主子们的打骂体罚,甚至地位比她高的管家大宫女通常也会把她们作为出气的对象。
其次是大宫女,大宫女地位要小宫女高很多,所做的事情也比小宫女轻松很多,比如帮主人端茶倒水、传话送信、整理内务等,她们通常是陪伴在主人身边供使唤的,这类宫女因为跟主人贴身的不仅要把细活干好,人还要机灵遇到事情要会讨主子的欢心,这类宫女的自由权限要比小宫女的高很多,她们可以跟随人参加一些交际活动,会见到更多的人和事也有机会在主人面前讨的更多赏钱;另一方面这类宫女通常是小宫女的头,小宫女的事情通常会通过她们来安排,受到同伴欺负的情况较少,当然她们如果没干好事情,或者主人脾气不好的时候也会遭到打骂。
清朝皇帝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情场暖话,总比想和你一起睏觉来的高雅,搁在清朝后妃那里,这是她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与制度不合。皇帝通过绿头牌下单成功,嫔妃留下侍寝,依律是不应过夜的,时间一到,会有太监站在皇帝健康角度上败兴的催促,她当然也不需要再回到自己的寝宫,皇帝寝宫会有附属建筑,一般会到那里留宿。
接下来皇帝会睡个好觉,睡到自然醒是不现实的,第二天的行程早就安排好了。凌晨4点: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凌晨四点,这个时间可能你刚加班回家或从夜场回来洗完澡躺在床上,可能看了几眼手机,马上就要睡觉,但清朝的BOSS没有你的幸运,你和他同时打了个哈欠,完事你就钻进被窝,他则必须从被窝钻出来,起床,开始他的新的一天。
头一件事自然是洗漱更衣,应该有专人伺候,那几个专人的身份必须是太监,万一是宫女,万一大BOSS忽发晨兴......还是那句话,对身体健康不好。清晨5点:请安,对象自然是皇太后、太皇太后,当然假如你是嘉庆,第一排序应该是太上皇乾隆那里,听长辈跟你讲那过去的故事,表达你对她们的敬意和孝顺,一圈完毕之后,时钟指针也该到六点了。
早晨6点:早自习,也叫膳前读,地点是在养心殿的西暖阁或弘德殿,那是御书房所在地,读书之前,有时会拉几下弓,做做伸展运动,尽量别抻着筋骨就好。读的书一般是以蒙古文开始,接着读满文,最后读汉文,内容一般是前朝皇帝们遗留下来的《圣训》和《实录》,学习前辈的治国经验,避免走弯路。早晨7-8点:早膳时间,起床已经两三个小时,肠子也该溜细了,欢迎来到早膳时间。
皇帝一天只能吃两顿半,除了一早一晚,中间只有加餐服务,无非是些小吃、点心,这也不是皇帝一人的风格,满族人一天都吃两顿饭,你也不好意思搞特殊化。早膳一般是八个主菜,四个小菜,令加火锅、粥、汤等,主食是米饭、面食或糕点。皇帝动筷之前,照例得由太监先品尝试毒。上午8点半:膳后读开始,根据个人需要,可能会有帝师陪读指点,纠正个错别字啥的,假如你顽固的念错一个字,没关系,陛下,大家以后就按您念的那个发音改注推行就是。
去办公事的路上,路过宫内的宗教场所,这里萨满教、佛教、道教往往和平共处,需要拜的神灵很多,烧烧香还还愿,一个也不能少。上午9点半:进入早朝等公务时间,可以御门听政,也就是所谓的早朝,也可以批阅奏折、召见大臣、下发谕旨、接见藩属使节。中间可以享受一次加餐。中午1点半到2点:晚膳时间到!好像时间很早啊?没错,晚餐吃得早,晚上才可以睡得早,这也是在关外就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晚上8点就得入睡,保证健康睡眠八个小时非常重要。
摘取同治帝即位后的一顿晚膳菜单,看看清朝皇帝的晚膳品种究竟如何:简单统计了一下,12道菜,6道跟鸭子干上了,6道带着燕窝,4道跟鸡有关,那道“攒丝翅子”,既然有翅膀,必须也是禽类。全是白肉,几乎没有红肉,从营养学来讲,倒是有理,从口味上来说,稍嫌单调了吧?蔬菜在哪里?同治啊同志,怪不得寿命有限呢!再来插播一下康熙帝出巡(长达三个半月)时的丰富膳食:这里不禁有个小小的疑问,御膳房每次去菜市场买菜,为什么全是抄的白菜茄子芹菜韭菜这些最便宜的大路菜?一路上腌咸菜倒是准备了不少,或许,这才谙合康熙帝的长寿之道吧。
真实的古代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哈哈?,感谢邀请。只是这个题目太宽泛了。 古代,是中国的古代,还是外国的古代?古代什么时候?正如楼上高人所说,要回答这个问题,足可以写一本书了——其实一本哪够?大概要按各大洲分区,这是五卷,加上中国单独一卷共六卷,需要的话,每卷再分册;一卷至少100万字。总体大约需要10个学者写10年的时间。当然,还未必能弄完。
曾经写过一个问答,讲了商代的衣食住行。距今3000年前,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很不简单了,粮食有十余种,肉食二十余种,蔬菜水果各若干种,酒就分五大类十余种;衣服亦很讲究,鞋帽饰品样式很多;男人女人都讲究化妆;出行已经有车马代步……。不过,这基本都是对贵族而言的。俘虏和奴隶,最担忧的是什么时候被当作人牲,血洒祭坛。
以上所说,都有商代遗址的出土为依据。 中国的古代,有一种划分方法——秦以前,称为上古;秦汉至宋,称为中古;宋至辛亥革命,称为近古。 这三个时期的生活,肯定不会一样。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想。恩格斯说,不在于人们生产什么,关键在于人们用什么去生产。这不仅是划分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也是考察人们生活的重要根据。
比如,古时候没有电。中国大约在1878年以后,上海租界才由英国人运来一台小发电机,晚了西方四五十年。这之前的“古时”,人们都是在没有电的情况下生活的——电视、冰箱、空调、电扇、电灯、电话、电饭锅、电动车、电刮胡刀,等等等等,凡是靠电能驱动的,想都别想。 “荧囊映雪”、“凿壁偷光”,尽管是劝学励志的故事,但直至清末,能晚上燃灯点蜡的,始终是极少数。
“老莱子娱亲”,虽然是儒家们编出来的故事,让七十岁的老莱子满地打滚,逗父母乐,可除此之外,真没办法呀,哪能像现在随着老人的喜好看电视啥的。 再比如,古时候没有蒸汽机。康熙晚年,才见到英国人带来的蒸汽发动机,这是1770年前后,比欧洲发明蒸汽机晚了约100年。没有蒸汽机,就没有火车,也没有大工业生产,一切都处于作坊或家庭自给自足的状态。
所以,总体来说,古代的生活,是比较艰苦乏味的。大概和那个说法差不多——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御寒基本靠抖——民国的时候,冬天能烧的起煤的也不多,靠烧柴禾。 因此,千万别让古诗词的描述,更别让电影电视剧里的场景把自己骗了。“东风夜放花千树”,“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而且不是老百姓的生活。
清代的皇帝,出了紫禁城,也得走土路。所谓,晴天一街土,雨天半筒泥——当年的北京都这样,何况天高皇帝远的僻壤? 这说的,是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历史——上世纪50年代,用过卫生纸的人,都少之又少。就这发展水平。 国外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有不少还要更差。 看国外电影电视剧,即便2000年前也漂亮的不行。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13世纪以前,贵族们的“城堡”,不过就是山顶上的一座木屋,外面有一圈栅栏。屋子里没几间房间,牲口圈一般在一层,还要占不小地方。外国学者说,那个时候,能一个人单独住一个房间的,就绝对是非常大的贵族了。学者们说,这些“城堡”,一般都没厕所,更没卫生间。为了防备敌人,往往窗子设计成“箭垛状”,就是很小,城堡里空气不好,气味难闻,那是绝对的。
13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一些大的贵族的城堡,才以石材建设。 欧洲富裕起来,是在1490年代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以后,财富主要来自殖民地。财富的主要积累时间段,是在1600-1900年之间,掠夺而来。 亚欧大陆,物产相比非洲澳洲条件好的多。因此,发展也相对较快。美洲自然条件也可以,但人口稀少,缺乏和其他大洲的交流,发展就慢。
融合交留,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中国来说,地域广大,旧石器时代以后,陆续出现多种文化。其最典型特点,是农耕文化。农业在中国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种植黍、稷、梁、粟,在中国至少有八九千年的历史。稻,可能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大麦和小麦,来自西域,也有5000年左右历史。菽,就是大豆,应该也来自近东,有4500年的历史。
瓜果蔬菜不用说了,有自己的,也有外来的。茶,肯定是自己的。酒,也早早就会酿了。 后来,又有不少外域的植物蛋白品种传入国内。比如玉米、土豆、红薯等等,这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需要的口粮,提供了重要条件。 穿,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穷人穿“絮”或“纩”——烂植物纤维粗织的织物,或者穿絮草,把柳絮、芦苇花和某些柔软的草等等填充在粗织物里面。
唐宋文献里,关于穷人冬天无衣,缩在草里避寒的记载不少。 住房,秦汉以前,住在半地下的“宀(miǎn)”里是常态——挖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坑,上面盖个“盖儿”;黄土高原住窑洞;后来的中原地带住茅屋,所以杜甫才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致就是这样了。古代的任何时候,老百姓和皇亲国戚、门阀士族都有巨大差别。
穷人是以温饱和度日为生活标准的。原来说,某某地有要饭的传统,如遇灾荒,唯一活路,只能是背井离乡逃难。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七亿多人摆脱了贫困。GDP从1978年的3000多亿,增加到了2018年的90多万亿。这是震惊世界的奇迹。 现在,国家要在2020年底之前,彻底消灭绝对贫困人口,这又是一个伟大创举。
俗话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也看起来非常的奇葩,清朝设立敬事房对外宣称是管理太监宫女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事情,完全是在监视皇帝与妃子。首先通过皇帝翻牌子决定,银制的盘子上记录着妃子的名字,每次晚饭过后,太监们总会给皇帝挑选,皇帝选中某个嫔妃,就会将它的牌子翻过来,皇帝的生活没有一点隐私。
翻了牌子之后完毕就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沐浴完毕之后,妃子就被抬进皇帝的寝宫,全身上下还要经过搜查,防止他携带利器。显然这番操作让皇帝心里不怎么舒服。而将妃子抬到皇帝的龙床上之后,看见了也没有走,还是在往外等候的。到了一定时间,老太监都会高呼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回应,就连喊三次,如果皇帝还不答应,那么老太监就要自己行动了,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的好事被太监耽误的话,还要问皇帝是什么感觉。
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非常的生气,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祖宗定下的规矩他必须遵守,真的是憋屈的要死。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制度没有人性化,更糟糕的是皇帝完全没有隐私,也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在这种情况是制度下,嫔妃的感觉自然非常的差,皇帝也是了无生趣。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保证了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在皇帝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皇帝的身体是自然最重要的,不然也没有必要制定如此多的奇葩的制度。
皇帝为何用太监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皇帝既有太监伺候,也有宫女伺候,作用不同而已。那为什么不全部换成宫女呢?岂不是更方便管理后宫?皇帝岂不是更美?其实皇宫的所有安排,都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太监的存在,必然是要做一些宫女不方便做的事情。首先,所有的皇族,最害怕除了自己的性命,就是血统问题了。本来是自己的子子孙孙坐天下的,传着传着,和自己没关系了,被绿了,岂不是很丢人!那这个和太监宫女有什么关系呢?皇上身边的人,工作不仅仅是扫扫地、铺铺床、送送饭,要真是这样,宫女确实都能干。
他们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出宫办事。皇上一天到晚在皇宫里,外面有很多事情必须要人去办。比如说,外面打仗呢,想知道战场的具体情况,派自己身边的人去最放心,难道派个宫女去?上面是出远门,这平时出门传个圣旨,给官员传个话,秘密采购个东西啥的,难道也派宫女出去?且不说宋朝以后裹着小脚多不方便了,宫女也是女人,也有正常的需求,保不齐出门来个“短期恋爱”,偷偷和情郎缠绵一番……如果这样的宫女高高兴兴的回宫交差,正好遇到皇帝兴致勃勃的忽然“临幸”,生出来的孩子算谁的?皇室最怕这个问题!用太监就方便多了,不仅他们无法在后宫淫乱。
而且,出门办个事儿,最多弄点钱、喝喝酒吃吃肉,这样的小错误,绝不会影响皇室血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皇权的集中。当皇帝的,很害怕手里的权利被别人拿走了。所以,身边必须培养一些非常忠心的人。宫女会很忠心吗?会。但是,真遇到麻烦,不一定有太监这么可靠。首先,在身体和心理上,宫女是完整的,是正常人,正常人的欲望是很难控制的。
其次,宫女的年龄普遍偏小(虽然历朝历代不一样,但大多数时代会把到了一定年龄的宫女放出宫,她们还可以结婚生子)。在宫中伺候的宫女,年龄太小的话,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情绪化。太监的最大特点,就是除了皇帝,无依无靠。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一旦信任自己的皇帝没有了,权势地位也岌岌可危了。再加上太监无后,不会太关心后代问题,只想着今生的享受。
所以基本上都是忠心于自己的主子,换个今生的荣华富贵。最后一个原因,才是宫中的干活问题。一个庞大的后宫,每天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养一批人干活。大多数的工作,是宫女可以干的,少量的体力活,还是需要太监动手才行。不过,一些力气大的宫女,其实也能像太监一样干体力活。还有一些工作,比较适合太监干。比如惩罚后宫犯错的人,打板子啦、掌嘴啦、甚至砍手断脚的。
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她的闲暇生活会是怎样的?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卒于神龙元年(705),享年 82 岁,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乾隆(88 岁)、梁武帝(86 岁)的长寿皇帝。武则天的健康长寿固然有优裕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原因,但在险恶的政治斗争漩涡中,武则天能保持心态的相对平衡,保持生理与心理的健康,这与她丰富的闲暇生活有密切关系。
武则天的休闲生活涉及巡游、宫廷宴乐、游戏、歌舞、书法创作、佛事活动、赏花弄草、美容保健、面首生活等闲暇活动。武则天的闲暇生活内容丰富,她喜欢巡游,曾封禅中岳嵩山;喜欢宫廷宴乐,曾亲自创编“圣寿乐”等歌舞;爱好书法,创造“鸟”形“飞白体”;迷恋博戏娱乐,善玩双陆、樗蒲;酷爱赏花,引领牡丹风尚;善于美容化妆,注重饮食保健;崇尚佛教,大量修寺造像;晚年豢养面首,保持有益的面首生活等。
其闲暇爱好之广泛,闲暇生活之丰富,在古代帝王中并不多见。她与牡丹的关系被历代传为佳话;她所创编“圣寿乐”成为现代团体操的原型;她的美容养颜保健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帝王,武则天出身贵族,14 岁入宫,做过 12 年的太宗才人,28 年的高宗皇后,15 年的武周皇帝,兼具才人、皇后和皇帝三重身份特征。
武则天的闲暇时间界定为四个阶段:入宫之前、才人时期、皇后时期、称帝之后。第一、入宫前的武则天及其闲暇生活——懂文史、学书画、音乐、舞蹈、骑马和射猎(1)武则天出生”既官又贵“的家庭,不仅美貌,而且能文能”舞“——阅读文史、学习书画、音乐、舞蹈等武则天幼年因父亲官职调动的原因,随父母辗转奔波于扬州、豫州、利州、荆州等地。
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培养了她的气魄,磨练了她的意志,开阔了她的眼界,也让她在执政之后仍然喜欢四处巡游。父亲武士彟是商人出身,后担任武将,为人忠厚豁达,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政治眼光。母亲杨氏出身弘农士族,家教良好,“明师习礼、阅史批图,颇能属文”。这个官贵结合的家庭环境正是权力和地位的优势组合,对于幼年武则天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相对开放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武则天不像其他官僚家的女儿一样,在闺房之中学做家务之事,而是在母亲的影响之下阅读文史书籍,并学习书画、音乐、舞蹈等,逐渐培养了对文史和乐舞的兴趣。《旧唐书》中记载她是因“美容止”被太宗召入宫的,可见,当时的武则天不仅美貌,而且有才学,举止优雅,端庄大方。(2)幼年武则天生活在汉族“胡化”、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涉猎骑马、射猎等技艺武则天生活的初唐时期是一个汉族“胡化”、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李唐皇室中母系的鲜卑血统给社会尤其是上层带来了许多变化。在这样一个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相比于两汉的温贞娴雅和南朝的娇羞柔媚,更显得豪爽刚健。这种文化现象直接体现在初唐和盛唐时期的上层贵族妇女当中,骑马成为一种风尚。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前朝皇族,娘家与李唐皇室也有姻亲关系,多少都会受到这种贵族风尚的影响。幼年的武则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骑马、射猎等技艺应有所涉猎。第二、才人时期的武则天及其闲暇生活——既学习妇礼、四德、祭祀、宾容,还学习礼乐、诗歌、书法,了解佛教,诵读佛经长孙皇后过世之后,后宫空虚,“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
”太宗为她赐名武媚,此后的 12 年,武则天一直是才人身份。唐代的“才人”要求能文能武,能骑马、射箭,而且在皇帝、皇后出行的时候还要骑马护卫左右。这种“胡服骑射”之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也体现了唐代女性的勇武、雄健。正史中对武则天才人时期的生活记载较少,不过在久视元年(700)她与吉顼的对话中曾提到过一件往事:“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侧,言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说明当时作为才人的武则天曾骑马佩剑,随太宗车驾出行。武则天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的刚强、果敢、残忍、有谋略的性格,是一个政治家应具有的素质。太宗宠爱的后宫妻妾如长孙皇后、杨妃(隋炀帝之女)、燕妃、韦妃、杨氏(齐王李元吉妃)等,性格大都温柔、美丽、贤淑,与武则天同时入宫的才人徐惠,也是这种性格,因此得到太宗的喜爱,并升为充容。
在训“狮子骢”事件中,武则天原本希望通过与众不同的表现在后宫中脱颖而出,得到太宗的喜爱。这说明她勇于抓住机会,有强烈的企图心和明确的目标,这种性格在后来的很多事件中都体现出来。不过,她的所做作为并没有得到太宗的欣赏。唐代宫廷中对各级妃嫔和宫女都有严格的教育制度,不仅要跟皇后学习妇礼、四德、祭祀、宾容等,还要跟宫教博士学书算众艺。
武则天入宫后跟众妃嫔一起学习礼乐、诗歌、书法等技艺。这十几年的时间让武则天在学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后人对她的评价“兼涉文史”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当时的太宗钟情于王羲之的书法,为了获得太宗的青睐,武则天也开始临摹“二王”手书,渐渐培养了对书法的兴趣。贞观末年,太宗病重,太子李治从旁照顾。在照顾父亲之时李治见到了富有才情、性格刚强、主见鲜明、处事积极果断的武才人,基于性格上互补的原因,被她吸引。
两人感情产生的过程,在后来高宗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书中这样写道:“朕昔在储二,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伤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意思是说武则天是太宗念他仁孝而赐给他的,把武则天比作王政君。王政君是作为后宫宫女被汉宣帝送给太子刘奭的,后来成为太子妃、汉元帝皇后,也是汉成帝的生母。
高宗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类似“乱伦”的关系被世人所接受。实际上“常得侍从”是真,但“未尝迕目”就可能是文饰之词了,至于太宗把武则天赐给他,更是绝无可能。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驾崩,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嫔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在感业寺中让武则天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了解佛教,通过诵读佛经,慢慢的熟悉佛理,懂得佛教的基本宗旨,佛学修为大幅提高。
在称帝过程中,武则天通过修改佛经,为自己制造女主天下的依据。永徽元年(650),高宗为太宗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并到感业寺行香。永徽四年(654),高宗接武则天入宫,封昭仪。第三、皇后时期的武则天及其闲暇生活——巡游、出游、省亲、温泉疗养、巡狩打猎、寻仙问道永徽六年(655)十月,王皇后与萧淑妃被废为庶人。
之后,百官上表请立中宫,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后。在盛大的册封典礼当天,百官朝新皇后于肃义门。武则天的皇后之位来之不易,为保住自己的地位,需要解决宫内外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控制后宫,用残忍的方式杀死被囚禁于“别院”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慑服其他企图觊觎后位的妃嫔,防患于未然;其次,改立太子,降太子忠为梁王,以长子李弘为太子;最后,打击当时立后过程中的反对派,即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
在高宗的支持之下,武则天授意许敬宗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宰相集团的打击斗争,最终长孙无忌自缢而死,其他亲附者或斩、或流、或免职。在武则天和高宗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与宰相集团政治斗争的胜利。武则天在此事中表现出的政治眼光和谋略,让高宗对她的宠爱从男女之情上升到政治互信。显庆五年(660),因高宗身体不适,高宗与武则天并称天皇、天后。
此后的几十年,武则天一直陪伴在高宗身边,照顾他身体的同时,也协助他处理朝政。从显庆二年(657)到弘道元年(683),武则天前后 7 次陪伴高宗离开京师长安,巡幸各地。其中有政治活动,如泰山封山、并州省亲等,更多的还是休闲娱乐的内容,如到汝州、骊山温泉疗养,到许州、华山巡狩打猎,到嵩山寻仙问道等。除巡游各地外,武则天与高宗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东都洛阳和附近的避暑行宫中,如合璧宫、紫桂宫、蓬莱宫和奉天宫等。
第四、称帝之后的武则天及其闲暇生活——除了皇后时期的闲暇生活之外,还有宴乐歌舞、博戏娱乐、书法著作、佛事活动、赏花弄草、美容保健和面首生活弘道元年(683),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御则天楼,改唐为周,登基称帝。最初的几年,武则天一直忙于整肃朝廷,铲除政敌,巩固统治地位。天册万岁元年(696),嵩山封禅成功之后,朝廷政局平稳、君臣相安、民殷国富,武周王朝四海升平。
武则天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在权利所及的范围内自由的安排一切。这一阶段武则天的闲暇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对外,武则天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与宠臣巡游各地,到嵩山寻仙问道,到汝州温泉疗养;对内,在御花园中广栽各类花草,游园赏花、欣赏乐舞,并痴迷于双陆、樗蒲之类的博戏娱乐活动。同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个人信仰的原因,武则天推崇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院、开窟造像,积极参与各类佛事活动。
作为女性帝王,武则天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权利。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众多的后宫妻妾,女子登基也要有男宠。高宗去世两年之后,武则天开始豢养男宠,见诸于正史的有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其中薛怀义陪伴武则天时间最长,除了男宠身份外,他还担任白马寺主持,与僧法明等撰伪《大云经》,为武则天称帝造势。武则天最为宠幸的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专门为他们成立一个颇似“后宫”的奉宸府,在里面聚集一批有学识文才和游乐之长的人,让张易之掌管。
武则天晚年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是在“二张”陪伴下度过的,“每因宴集,则令嘲戏公卿以为笑乐。若内殿曲宴,则二张、诸武侍坐,樗蒲笑谑,赐与无算。”年过七旬的武则天有了“二张”之后,心情变得更加开朗,对游山玩水的兴趣大增。从久视元年(700)到长安四年(704)先后 5 次带着“二张”、诸武侄孙、太平公主、皇嗣诸亲等到各处游幸。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壬寅,则天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武则天在政治上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以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闲暇生活影响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武则天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一)巡游、出游“巡游”也称“巡幸”、“巡狩”,是古代帝王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同时兼有经济、军事、文化和个人娱乐的目的。
帝王们在通过巡游宣扬国威、体察民情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游山玩水、求仙问道。武则天在皇后时期多次陪伴高宗四处巡游,称帝之后也经常带宠臣巡幸各地。因身份地位的差别使两个时期的巡游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些许不同,各具特色。(1)皇后时期的巡游、出游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皇后时期她经常陪伴高宗巡游各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通过巡游增长了见闻。
武则天皇后时期与高宗离开京师巡游、出游共 7 次。内容有并州省亲、温泉疗养、巡狩打猎和寻仙问道等方面。⬛并州省亲显庆五年(660),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回到并州。高宗为了显示对武则天的宠爱,让她高调的显示身份,下令改变皇后省亲的旧制。不仅是武则天对故乡百姓的恩典,也是她提高妇女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省亲结束之后,高宗与武则天 “讲武于并州城西”,一起观看大都督府操练军队和阅兵,停留到四月才从并州返回洛阳。
中国人内心光宗耀祖的概念,让武则天后来对家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改并州为北都,而且还模仿汉高祖刘邦惠及故乡的先例,下令免除并州当地百姓的世代赋税。对于并州百姓的封赏和恩赐,让当时的人们都记住了这位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皇后。直到今天,文水南徐村的百姓仍供奉着始建于唐代的“则天圣母殿”,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
⬛温泉疗养唐高宗在武则天的陪伴下,曾于公元 662 年“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山温汤”③,公元 676 年“丁亥,幸汝州之温汤”,公元680 年“癸丑,幸汝州温汤”。武则天陪伴高宗巡幸温泉后,受到高宗影响,也喜欢上了这种既能消除疲劳,又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疗养方式。⬛巡狩打猎唐朝初年的统治者大都尚武,高宗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对游猎依然兴趣浓厚。
高宗与武则天打猎的时间大都在冬季,这些记入正史的大部分应是田猎,打猎的范围大致在长安和洛阳的周边一带。打猎具有娱乐、军事、体育等多重性质,并逐渐演变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的一项综合运动。在唐代,田猎是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被纳入到五礼之中的。骑射、游猎成为武则天闲暇时间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也提高了她的军事素养,让她认识到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将领的谋略和指挥。
⬛寻仙问道受到太宗影响,高宗执政之后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寻仙问道活动,并同样痴迷于道教服饵之术。为了高宗的身体考虑,武则天作为高宗寻仙活动的支持者,一直陪伴左右。在唐代道教诸多教派中,茅山宗因擅长符箓及辟谷服饵之术成为主流教派,几代宗师都受到唐代帝王的加封。高宗与武则天对茅山派也极为推崇。高宗对道术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武则天,晚年的武则天也豢养道士,并广招方士为其炼制长生灵药,前后两次服饵。
(2)称帝后的巡游、出游武则天从光宅元年(684)称制之后,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外出巡游、出游共8 次。这一时期武则天出行的时间都比较短,范围大致在神都洛阳附近,重点在嵩山地区。此时武则天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巡游的相关内容。⬛寻仙问道武则天晚年,病痛缠身,开始痴迷于长生不老的道术。有一个叫韦什方的嵩山人,说自己懂得炼制长生不老的灵药,武则天就封他为正谏大夫,让他到岭南采药。
公元 700 年,武则天服食胡超炼制的长生药,感觉身体好很多,心情舒畅,“赦天下,改元久视”。......武则天晚年豢养道士,如司马丞祯、叶法善、胡超、张果,及准道士张昌宗、张易之等,让他们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丹药。⬛幸汝州温泉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在汝州温汤,以成功封禅嵩岳的喜悦闲适心态,模仿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故事,掘大池,建亭阁,命随侍大臣围池而坐,把斟满美酒的杯子放在池中。
杯子借泉水涡漩沿池边流转,漂流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以庆祝封禅成功,天下太平。这一时期武则天以随行的身份陪伴在高宗左右,离开京师长安时间较长,巡游内容虽有一些政治活动,但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武则天三幸汝州温汤,留下了“武后池”、“流杯亭”、“八卦行宫”、“武后碑”等胜迹。其中“流怀亭”即在至今仍川流不息的 2 号泉上。
(二)宴乐歌舞乐舞是唐代最为普遍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上到朝廷大典、招待外国使节,下到百姓婚丧嫁娶、节日宴会乃至春游赏花等,都会有乐舞表演助兴。(1)宫廷宴乐唐代宫廷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唐代宫廷中除了大小节日、庆典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宴饮活动,作为皇帝与大臣在闲暇时间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
武则天晚年在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两位擅长音律的面首陪伴下,热衷于举行各种形式的宴乐娱乐活动,席间兴之所至还会让“二张”表演,“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武则天通过举办各种宴乐活动供自己消遣娱乐的同时,也在这样比较轻松的环境中,缓解朝堂上过于紧张和压抑的君臣关系。廷宴乐是武则天闲暇生活中协调与臣下、家人关系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在欣赏乐舞表演的过程中,武则天放松心情,愉悦身心,享受着身为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势和身为母亲、祖母畅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乐舞创编⬛与高宗共同创编《圣寿乐》:《圣寿乐》创编于上元元年(674)。这部乐舞主要以歌颂、祝福武则天和高宗为主题。乐舞中的 16 个字,笔画多、字形复杂。要用 140 人有条不紊、载歌载舞、非常优美而又巧妙的摆出来,不仅要求表演者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更需要编排上在队形、舞步、舞姿之间的完美配合。
用人摆字的舞蹈形式,开始广泛地流行开来,后来都通称“字舞”。⬛《长寿乐》:“武太后长寿年所造也。舞十有二人,画衣冠。”此时武则天 69 岁,武则天专门创编《长寿乐》以表达自己长出新牙的喜悦心情,并下诏改元如意,预示吉祥如意和健康长寿。此部乐舞为女皇应景之作,在表演形式上无太大特色,具体表演内容和形式在正史中记载较少。
⬛《天授乐》:武则天创编此部乐舞的目的在于昭告天下,周代唐是天命所授,任何人都不得反对,否则就是违背“天命”。⬛《鸟歌万岁乐》:当时南方进贡了两只能学人说话的“吉了”鸟,宫女太监为讨女皇欢心,教两只鸟学说“万岁”之类的吉祥话。武则天专门为两只鸟创编《鸟歌万岁乐》。表演时让舞者穿上红色的衣服,衣服上画上鸟羽纹,宽袍大袖,带上鸟冠,模仿鸟的动作舞步,在配乐中还加入类似鸟鸣“万岁”、“万岁”的声音。
⬛神宫乐:这部乐舞是唐代乐舞表演中舞者人数(900人)最多的一次,女皇借此机会在向世人彰显武家的权势。⬛撰写乐章:武则天为配合一定的政治活动亲撰多部庆典、祭祀乐章。(三)博戏娱乐在政事之余,武则天也喜欢参与一些更具娱乐性的游戏。唐代宫廷中的娱乐方式很多,比如投壶、双陆、围棋、弹棋、樗蒲、长行、马球、蹴鞠、斗鸡、拔河、泼寒胡戏等。
武则天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一定技巧性,需费心琢磨的博戏娱乐方式,见诸正史的主要有双陆和樗蒲两种。⬛双陆游戏:双陆想要取胜,除了靠掷骰子时的手气外,最重要是精于算计。相比与普通博戏类游戏输赢之间的偶然性,双陆的乐趣就在于游戏中对骰子的取舍和计算,虽然也有运气的成分,但行棋中的筹划和谋算才是最重要的,如行军布阵,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想必也是这一点吸引着武则天沉迷其中。⬛樗蒲游戏:樗蒲很早时候就已经出现,游戏方式类似今天的掷骰子。相比与双陆需要缜密的筹算和谋划,樗蒲游戏更多的是靠运气。最好的当然是能掷出“卢”或“雉”。当时那些参与樗蒲游戏的人,在全情投入之时,都希望自己可以掷出“卢”或“雉”这样的“王采”,骰子掷出之后就开始大声的喊“卢——卢——”或“雉——雉——”,后来就用“呼卢喝雉”的成语来形容赌徒的痴狂状态。
(四)书法著作她不仅善诗文,好书法,而且通晓经史。清陵继辂称赞武则天:“以文学、书法、著述而论,才调之高,古今更罕有其匹。”武则天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书法武则天是唐代杰出的女书法家,善飞白和行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是由东汉书法家蔡邕无意中见粉刷工执扫把蘸石灰刷墙而得到启发所创立的。
太宗和高宗都善书飞白。武则天的“飞白体”书法在受到二人影响的同时,又自成一体,创造性的在传统“飞白体”的基础上,于点画落笔处,形成或增加了鸟头的形状,笔法灵动潇洒,意态盎然。武则天的行书临摹“二王”及裴行俭,又有自己的特点。⬛写作武则天好雕虫之艺,能写诗作文,其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诗文创作上,武则天提倡君臣唱和,臣僚竞赛,对于佳作予以厚赐,曾留下“夺袍以赐”的佳话。
武则天的诗文大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她在感业寺出家时曾作《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表达的感情含蓄、神秘、韵味悠深,堪称上乘之作。 武则天皇后时期常陪伴高宗巡游各地,留下了很多写山写水的游记佳作,如《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
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清新、幽静、闲逸,遣词造句淡雅朴实,有种不经雕饰的天然之气。诗文显示了武则天极高的才情和对自然风光的独特审美。武则天对诗歌的爱好和提倡,大大促进了初唐诗歌的发展,提高了文人创作的积极性。(五)佛事活动武则天尊崇佛教,在称帝过程中通过修改《大云经》,宣扬弥勒降生说,为女主天下造势,在执政过程中一直把佛教作为维护自己统治和教化民众的工具。
佛教不仅是武则天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她改善不良情绪,调和心神的方式。武则天按照佛教义理广积功德,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撰写佛经、修寺造像、举行法会、度僧戒杀。(六)赏花弄草⬛赏花草武则天对花草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自号“督花大王”,闲暇时间里常与公主、大臣们在御花园内饮酒赏花。为增加赏花弄草的乐趣,武则天依据各色花卉的品种进行分类,封赐花官。
其中“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为‘十二师’;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为‘十二友’;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蓝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为‘十二婢’。武则天曾封洛如花为‘文运女史’、青囊花为‘文化女史’。
她还特使陇右节度使史逸从西域采来异株石榴栽于上林苑,并封为‘多子丽人’。”武则天不仅自己爱花、赏花,还常把一些稀有花卉分赐给自己的臣子,让他们也能分享到赏花带来的乐趣。武则天有一个侄子武八思,年过四旬仍没有孩子。因民间有“榴开见子”之说,武则天就命人把西域的异株石榴 200 棵送给武八思,后来才有了一株能开五种花,结出十棵果子的石榴品种。
⬛赏牡丹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牡丹所拥有的华贵品质满足了唐人崇尚富贵的社会心理。唐代多位帝王都很重视牡丹的栽培和种植,特别是武则天。武周政权建立之后,改洛阳为神都,在城内营建大型宫殿,如上阳宫、神都苑等,并把牡丹从长安移植到洛阳以供女皇游赏。在武则天的带动下,从皇家苑囿到官方园林、私人花园 ,人们开始大规模养植牡丹、游赏牡丹、崇奉牡丹。
(七)美容保健武则天 14 岁时因“美容止”入宫为太宗才人,天生丽质。日常生活中注重美容保健,直到古稀之年仍然朱颜不衰,保持着佼丽面容。《新唐书》中记载,“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武则天的增容悦色,美容保健之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内容。⬛美容化妆武则天在日常生活中,除注重梳妆打扮、涂抹胭脂、粉黛外,御医们还为她的皮肤护理开出了很多美容秘方。
武则天最常用的是“神仙玉女粉”和“常传面脂”。⬛饮食保健武则天不仅自己信佛吃素,还让大臣和百姓都跟着吃素。武则天喜素食,但并不是完全的吃素,“禁屠令”的执行也是阶段性的。武则天在饮食中注重适当调配素食,对她的健康极为有益。武则天还喜欢以花为食。每逢春季百花盛开时,她都要命人采撷各种花朵,与糯米一起制成“百花糕”,赐予文武百官品鲜。
(八)晚年的面首生活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悲痛欲绝,亲自为为其撰写《哀册文》。武则天驾崩时虽已贵为帝王,在遗愿中仍要求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武则天与高宗在三十余年中,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在政治和生活上的关系之融洽,堪称帝后关系的楷模。相比与其他帝王后宫中妃嫔之间互相争宠,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复杂矛盾,高宗与武则天有比较和谐的夫妻关系,相对安稳的家庭生活和较规律的夫妻生活。
关于武则天豢养面首之事,后世虽褒贬不一,但从古代房室养生的角度来看,只要和谐有节,是可以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作用的。武则天晚年崇信道教长生神仙之术,注重房事养生。史籍中关于武则天面首的记载先后有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和张易之四人,除此之外的传说均系流言。对于武则天豢养面首一事应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样是皇帝,武则天比其他男性帝王要收敛的多。
武则天注重房室养生,在后半生保持和谐、规律的面首生活,是她颇具异彩的养生之道中重要组成部分。结论:武则天的闲暇生活内容多样、各具特色,某些方面在她的倡导之下,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乾隆(88 岁)、梁武帝(86岁)的长寿皇帝,武则天 82 岁。她的长寿、健康和精力充沛与闲暇生活中有益于身心的养生方式密不可分,深层次挖掘武则天闲暇生活的相关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的休闲健康生活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除了侍奉皇上,清朝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
总之,你在清宫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都是假象!!!清朝后宫妃嫔们的日常生活,在皇家文献中一直都是讳莫如深,如此就越发让人觉得神秘。所以直到今天,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等以清宫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影视剧才广受关注,大受欢迎!但是,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只是基于作者或编剧凭借一点点的框架来大胆想象和创作的,甚至很多地方都不合常理,让人难以置信。
当然,艺术作品终究不能替代历史。事实上清朝妃子们真正的日常生活远不如清宫戏里那般,既不步步惊心,也不多姿多彩,甚至还可用“灰暗人生”、“终生囚徒”、“行尸走肉”等词语来形容。皇宫深宅大院,一入深似海那清朝后宫妃嫔们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安排的?她们终其一生都被禁锢在方寸之地,平时有没有娱乐活动呢?她们的衣食住行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她们平时又是如何向皇上争宠的?…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数百年前的帝王后宫,去触摸影视剧里看不到的清朝后宫妃嫔们的真实生活。
影视剧里的清后宫妃嫔们首先了解后宫女人们等级都如何划分,以及她们各等级的年薪分别是多少。1、等级森严的后宫。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共分为8个等级,金字塔顶端的是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居住在中间的宫殿,称中宫;皇后之下是皇贵妃,皇贵妃同皇后一样只有1人;在皇贵妃的下面是贵妃,贵妃有2人;贵妃的下面是妃,4人;妃之下便是嫔,嫔有6人;再之后便是依次为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限。
皇后居中宫,诸妃嫔则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东西十二宫)。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皇后和皇贵妃到嫔这几个等级才算皇帝的妻妾,皇后当然是正妻,皇贵妃到嫔这几级便是妾。而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便只是通房,连妾都算不上,也没有朝服和朝冠。最小的还有一种叫做官女子,这种介于宫女和嫔妃之间,她们既要当宫女伺候主子,又要随时准备好迎接皇上的临幸,算是后宫中地位最低的嫔妃。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2、各等级娘娘的“薪水”。是的,在古代,皇帝的老婆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职业,她们是要根据职业高低、工龄长短,以及老板对她的满意程度来拿薪水的!先来说皇后,皇后的年薪是白银1000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你甭觉得不高,除此外她还要领山一般的绫罗绸缎,这在古时候也是硬通货。
另外还有若干粮食、日用品、木炭等。相当于三四十万的工资就是纯粹的净收入!然后是皇贵妃,皇贵妃的年薪是白银800两,其待遇其实与皇后也是相差无几了;然后贵妃年薪600两;妃年薪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而最小的官女子是没有的。3、后宫女人们的进阶之路。后宫妃嫔们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她们不同的表现,她们的等级也会随时浮动变化。
所以她们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的表现自己,来爬上更高等级。所以现在的许多宫斗剧才有了创作灵感。一般说来,提高自己等级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生娃,特别是生男娃,如果你生的男娃能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那就一步登天了。有升当然也有降,如果妃嫔们犯了错,也会受到降级的处分。在整个清朝时期,几乎每个皇帝的后宫都有妃嫔被降级,比如道光皇帝的后宫妃嫔数十人中,有一半以上都受到过降级处罚。
后宫生活日常之——逢年过节。后宫妃嫔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如过节令特殊日子;另一种便是普通日常生活。下面我们就先说她们逢年过节都有些什么习俗。清朝后宫中的节令习俗数目繁多,数不胜数。比较常见的也有两种,一是逢年过节,比如年节或者端午、中秋等四时节令;另一种是人事节,比如婚嫁、生育、寿辰、丧葬等。
并且这每一种节令或人事的仪式习俗都相当繁琐,本来宫廷中就人员众多,一年这各种人事再加上四时节令就近乎占到一半了。在这里我们重点用后宫节令习俗中活动最多的年节(春节)来举个例,让大家看一看清朝后宫都是怎么过节的。从腊月开始,后宫就要准备年节了。腊月初一,皇帝要亲自捉笔写福字,然后赏赐给后宫诸妃嫔,以示恩宠。
多余的福字则赏赐给大臣,得到福字的大臣都视此为无上荣光。腊月初八,皇宫里会专门煮腊八粥来供佛,还会举行一些除邪的仪式;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而宫中也要安神牌,备香烛,设供三十二种,帝后都要亲自参加祭灶,排场比民间大得多。腊月二十六,各宫都要挂春联、贴门神,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宫内的春联都是白色的!是用白绢来书写的,这点就与汉族的红色春联完全不同。
除夕和新年初一,后宫的主要活动就是到处烧香礼佛和祭祖,当然礼佛祭祖的主要人员是皇帝和皇后,其他妃嫔是没资格参与的,她们这两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向皇后和皇太后行辞岁礼。然后晚上时,皇上就带领这一大家子莺莺燕燕一起吃饭、看戏。正月初一是宫里最热闹的一天,终日爆竹连响,晚间灯火通明,节日气氛相当浓烈。年节过后,当然还有许多四时节令,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除四时节令外,还有生育、婚嫁、寿辰、丧葬等,这些在清宫里也都是相当繁琐。对于后宫生活的妃嫔来说,一年当中要经历的这些繁文缛节、典礼仪式多不胜数。但好在所有仪式都有下人帮助一起准备,并且会时不时的提醒,所以一般来讲也不会犯错。只是这种形式上的礼仪会比较令人疲惫和乏味而已。后宫生活日常——记后宫生活普通的一天。
1、清晨起床。清晨,后宫妃嫔们下面的宫女就会按时叫她们起床,赖床当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生病了,一般情况下她们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起床之后,手下的宫女太监们会上来请安,然后在宫女伺候下穿好衣服,梳妆打扮完毕。然后下人会送上一些茶点、甜品、点心等。2、往各处请安。妃嫔们喝完茶、吃完点心,就要开始前往各处去请安了,清宫中讲究的是晨昏定省,意思是早晚都要向长辈问安,做为妃嫔是一定要准时向皇太后或皇后请安的。
当然如果爬到了后宫金字塔的最高层,自然就是准时坐等别人前来问安。“请安”虽只有两句话的事,但也不是几分钟就能完的事。因为后宫生活枯燥乏味,所以妃嫔们上午请安的时候自然就会一起闲谈玩笑几句,或者脾气相投的姐妹会一起在后宫花园散步谈心。完事之后,这就基本上到了午饭时间了。3、无聊的下午时光。妃嫔们各自吃完午餐之后,仆人会送上各类水果点心。
吃完之后也可以在后花园溜达溜达,然后就到了午休时间了,午睡一两个小时后起床,再喝喝下午茶,吃点水果点心,就要准备晚上的请安了。4、等皇上翻牌子。到皇后和皇后那里问完晚上安,这时所有的妃嫔们就会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起来到养心殿后殿的燕喜堂中待命。敬事房太监会为她们每人准备一面绿头牌,上面写着每个妃子的姓名,或十余面,或几十面,然后将这些牌子全部放在一个大银盘中。
这时皇帝正在养心殿准备用晚膳,在皇帝用完晚膳后,太监就把银盘端出来,将银盘跪呈于皇帝跟前,皇帝如果当晚没有兴致,便会说一声“去”。如果皇帝选中了某个妃嫔,便会伸手将她的牌子翻过来,使之背面朝上。太监随即退下,去告知该妃嫔这个喜讯,并让她做好相关准备......被翻中妃嫔固然欢天喜地,没有被翻牌的则只能满怀嫉妒的愤愤回家。
之后用完晚膳,再聊聊天,吃吃水果,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候皇上翻的绿头牌后宫生活日常——游玩行乐。游玩行乐,是清代后宫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清朝有许多皇家园林,比如清宫西苑(现在的中南海),里面回廊迂回,曲径通幽,飞阁环拱,青翠欲滴,还有各类古木奇石,是清宫后妃们不可多得的一个游玩胜地。
寒冬季节,皇宫还要从各地挑选1000名滑冰好手入宫受训,然后在西苑的庆霄楼表演“冰嬉”。冰嬉表演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赛等若干种,其精彩程度比起现在也不遑多让。每到观冰嬉日,便是后宫众女难得的打心底开心的日子,西苑北海的四周,搭彩棚、插彩旗、悬彩灯,喜庆非常,庆霄楼里燃气重重炭火,摆上美酒佳果,妃嫔们坐在楼台观看精彩的表演。
清朝的“冰嬉”但这种游玩活动毕竟不可多见,除此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妃嫔们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写字、画画、看书、做做刺绣什么的。如果还觉得无聊,那就是约两个姐妹一起玩玩双陆等棋牌游戏,但经年之下,这种日子也确实比较难熬。一入后宫,基本就与家人再不复见。清代的妃嫔们只要入了宫,在人事关系上就直接脱离了原来的家庭,想让家人入宫来看你或者你出宫去探视家人都不可能的,甚至连给家里捎带点财物都是不允许的。
只能“每遇年节或偶有事故,太监、宫女首领可奉主命前往外家探慰”,仅此而已!相当于说,只要入宫就基本上再无与家人相见的机会了。一入宫墙深似海清朝后宫里的“寡妇院”。清朝有许多短命皇帝,在他死时他的妃子们还正当青春年华;还有些活得久的皇帝,但同样的在他死时,大多数也风华正茂。但是没办法,再美的年纪也是皇帝遗孀。
遗孀们会搬出原本居住的东西十二宫,然后被安排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准备的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就是人们所说的紫禁城的寡妇院。从此,她们就只能伴随着“寡妇院”的座座佛堂和袅袅香烟了此余生。从此秋雨梧桐,白云苍狗。方寸之地中,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便是她们未来半辈子里生活的主旋律。总而言之。其实对于清朝后宫妃嫔的真实境况,在清朝时就有人这样形容:“去家室,辞父母,以入宫禁。
1902到1908年,结束流亡回到北京的光绪帝,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今天我为大家解答庚子事变后,回到北京的光绪皇帝,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光绪帝这个人。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恬,是醇亲王奕譞之子,是清朝第十一皇帝,在位三十四年。本来呢,光绪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当上皇帝的。在同治十三年,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因病驾崩。
而同治又是咸丰帝的独子,等于说咸丰这一脉彻底断了。慈禧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掌握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恬过继给咸丰,作为嗣君。而为什么会选择载恬?很简单,载恬的生母就是慈禧的亲妹妹,也就是慈禧是载恬的大姨,这不就是亲上加亲,皆大欢喜!不过人终究是要长大的,当年刚继位的光绪,虽然只有四岁,在他16岁成人以前,他与慈禧母子和睦相处,一副母慈子孝的场面。
可是等到光绪亲政后,矛盾就爆发出来了。当时朝中就出现了帝党和后党。帝党与后党矛盾集中爆发在甲午战争后,也就是戊戌变法之时。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让朝野上下一片震动,为了能够变法图强,也为了实现真正的亲政,光绪帝任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不过慈禧等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变法仅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
而光绪帝本人也被囚禁在瀛台,而且还差点被慈禧废掉,后来因为群臣的阻挠,此事才作罢。庚子事变爆发后,慈禧带着光绪帝等一干人等仓惶携逃。《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等人才回到北京,而这时的光绪帝早已心灰意冷,虽然皇位保住了,但已经形同木偶,在朝堂上不发一言。在这剩余的时光,光绪帝也不是没事做,他还钻研法律,阅览各国法律文籍。
为什么每次和父亲交流一些社会问题(比如996),他都会跟我说不要用底层的视角去看东西?
我曾经是一个愤青,现在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常和自己的孩子讲同样的话。当年我从一所985大学里毕业。直接进入了一个国有高科技企业工作。那个时候心高气傲,各种不服。属于那种敢跟顶头上司拍着桌子对骂的那种。我是理科生,当时我的工作是售前技术支持,说简单点就是向客户介绍我们公司产品的各种性能,做标书,做宣讲什么的。
好,从这里可能就分为了“底层思维”跟“高级思维”。当然这种思维方式是我的个人理解,不喜勿喷。什么是“底层思维”:我的理解就是只站在自己角度往上看。专注于:自我获得。什么是“高级思维”:我的理解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地位俯视现在的自己。专注于:把事搞成。听不懂没关系,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底层思维1: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老板不骂就好,保住工作就好,给多少钱干多少事。
有时间打打牌,喝喝酒,生活多美好。底层思维2:尽可能的了解更多的产品知识,然后有时间去多出差。这样可以赚得更多的出差补助。赚钱的同时还可以借机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生活多美好。底层思维3:这个顶头上司不怎么样,想办法把他搞走,抓他的小辫子,捅他的篓子,把他赶走,然后自己去当这个小领导,这样升职加薪,生活多美好。
高级思维1:标书中除了我做的技术部分,商务部分出现了“盈亏平衡点”这个词,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赶快去看看资料,查一查度娘。向做商务标的同事请教一下。“可行性报告”中经常引用各种国家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到底跟一个商业公司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需要关注的事情吗?“市场情况分析”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收益的推论,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它的公式是哪来的?这些技术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会不会有实际偏差?高级思维2:一个单子,我都为它出差了好几趟了,当地还有市场人员在跟,为什么老板放弃了?另一个单子我们跟了好久了,为什么突然引入一家战略合作伙伴,把钱要分出去,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是国有大型企业呀?高级思维3:公司要成立分公司了,这个新项目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是哪来的项目?到底有什么技术内涵?有多大的市场?公司为什么要投钱搞这个新项目?老板到底思维是什么?他有没有别的什么背景和想法?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还是规避风险,还是政治斗争,还是人员安排,还是别的什么?再换个角度说一下:如果你自己也是一个老板。
你手下有一个写材料的孩子,如果他8小时之内都不努力,你可能会开了他。如果他8小时之内很努力,还不断的去干一些累活,那么你可能会表扬他,甚至要多给他发奖金,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甚至还会让他管点小业务。这人很合格,但你绝对不敢重用他。但是哪一天如果你发现这个孩子居然除了写材料之外,他还学了一点财务知识,还学了一些开拓市场的知识,那么你可能会让他做市场部经理。
升职加薪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哪天你发现他除了自己做的市场以外,他还有一些顶层的战略思维,你可能就敢让他做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而且你还担心他被你的竞争对手挖走了,要花重金留住。每个老板都不会和自己的钱过不去,每个老板都不会对人才置之不理,不让他们帮着自己赚钱。如果真的有那种傻逼老板,或者说因为某些人事关系而故意打压一个有本事的人,那么照现在的社会情况,这个有本事的人有了本事后,可以立马辞职找个更好的工作,如果你辞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说明这个世界上对你的评估只值这个钱。
所以,996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从这个工作中的到了什么?你想从这个工作中得到什么?在一个单位中,你会的事情越多,你会越忙,但是同时你的选择也越多。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干的那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你只会干一件事情,那就没得选,其实这也是许多孩子现在工作时候面临的困境,这会让他们感到很痛苦。那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很简单,就是两个字:提升。
如何提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进一步的钻研或者横向拓展。就算是一个生产线上拧螺丝的小哥,自己打工的这个厂你办得起来吗?如果办不起来中间有什么差距?不要扯什么资金,扯什么关系。就算老板让你管一个小车间,你能把那些工人都摆平吗?为什么?如果这个小车间独立核算,你能保证它盈利吗?为什么?就算是踩缝纫机的厂妹,那么自己搞一个小裁缝店自己撑得起来嘛,如果不行那是为什么?找找差距自然就知道:工作其实才是磨练自己本事的最好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