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盛世长安五日游无滤镜攻略 网游之说盛世长安 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为什么长安是盛世都城?

为什么长安是盛世都城

长安的盛世文明之都,是由她的地理位置和河山形胜决定的。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所谓关中,就是这块平原地处四关之中。四关指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东函谷关或潼关。四关雄峙,中间就是号称平畴沃野,金城千里的平原。关中平原处大中原西端,被誉为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河山形胜、天下无出其右者。从战国时代的张仪、张良到宋代的李刚,明代东监察御史胡子褀等等都有精到的论述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记要序》中说:陕西居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

说一句最经典的游戏台词?

说一句最经典的游戏台词

哈哈,这个有点意思,每个游戏他都有很多台词,每个游戏中也都有我比较喜欢的台词。1.植物大战僵尸“一大波僵尸正在接近”还有疯狂戴夫的外星语“歪比吧播”,不知道顺的什么鬼东西2.英雄联盟狗头人“生与死轮回不止,我们生,他们死!”这句话够霸气,喜欢玩狗头的我最喜欢这句话!3.王者荣耀千年之狐仙李白“青丘之灵的灵魂不会永远漂泊,因为我在这里”太酷炫了有没有!4.魔兽世界悲剧强者伊利丹“泰兰德?真的是你的声音,在黑暗之中度过一万年的岁月之后,你的声音还是如同皎洁的月光一般照进我的心里!”魔兽世界的背景故事可以说是所有游戏之中最丰富的,好的台词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最深。

历史上有多少个“虚假的盛世”?

历史上有多少个“虚假的盛世”

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下,皇帝掌控着民生大局,连带着那些皇亲国戚的气焰都十分的嚣张。在我国的历史上曾记录过很多个盛世,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可是这样的盛世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可是专家们通过研读史料进一步预测并证实,唐朝事情的贞观之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说严重一点,那样的唐朝盛世,可能就是虚假的。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出现的。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政界和军事上都有着很大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唐太宗在位期间,有着一双能发现贤人的眼睛。对内,知人善用,能够听取他人建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倡导国民上下一同节约。在国富民强的道路上,唐太宗李世民完善并推崇科举制度,鼓励文人参加科举。

对外,他致力于平定外患,尊重各族风俗习惯,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政绩。那为什么称这一盛世为贞观之治呢?那是因为其年号就出自《易·系辞下》一书中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也将自己统治的这一阶段称作“贞观之治”。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少不了对李世民的夸赞,我们也对唐朝这一盛世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暗暗佩服,我们一直认为,唐朝贞观之治期间,国泰民安,经济十分的繁荣。

《新唐书》贞观之治的记载是真的吗?当然了,也不只是我们这么认为,史料《新唐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称唐朝贞观之治年间,市场上的米只卖四钱一斗,百姓出门几个月都不用锁门,街上满是牛羊等家畜。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那时的唐朝经济已经完全从战乱中复苏,且达到了鼎盛的状态. 可是仅从粮食的价格来判定国家的发展显然的十分的不合理的,因为如果粮食卖得便宜对于农民不利,卖得贵对于国家经济形势不利,而且《新唐书》中还这样记载道,唐朝时期首都长安可用于耕作的土地十分之少,所以要从各个地方漕运粮食到长安。

漕运是非常贵的,一斗米就要三钱,据前面所提到的一抖米只卖四钱,那粮食从农户手中仅需一文钱就能买到,然后漕运三文钱一斗运到长安,最后以四文钱一斗售卖,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史料记载半虚半时,史官想营造出贞观之治的盛世长安米贵,应该就是当时的现状。贞元年间的粮食一斗米就达到了千钱,假若真的这样,那贞观年间到贞元年间,短短的几十年,粮食就涨了百来倍,也实在是不合逻辑。

而且贞元年间记载的“谷贱”时期,光是未脱壳的谷子都要七十钱一斗。照这样来讲,《新唐书》中的记载半虚半实,很多数据其实是不可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史官从中作假,想营造出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一个国家的现状到底如何,光是靠史官的寥寥几笔是无法证实和探索到的,也无法将方方面面详细记录下来。由此看来,贞观之治到底有着怎样的“盛世”,其实我们已经能猜出个大概,不然怎么会前前后后有这么多个矛盾点。

洛阳到底是唐朝的陪都还是国都?

洛阳是唐王朝的陪都。大唐王朝国祚289年,其间有一段插曲,就是武则天篡权,建立武周15年,迁都洛阳。按照中国人传统习惯,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就是名正言顺的李家人。所以武周不被承认为一朝。以现代人观念,因为都城东迁,也可认为武周在洛阳的15年。这样大唐国都在西安274年,武周在洛阳15年。换句话说大唐274年,洛阳都是陪都。

大唐十八陵都在西安周围,包括武则天与高宗的合葬墓乾陵,也佐证了这一点,因为宗庙在西安,宗庙所在为都,无宗庙只能是“邑”。西安洛阳在古代被认为是古都双子星。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大一统王朝,所以很多朝代都设有主都和副都,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隋唐首都都在西安,西周隋唐又设副都洛阳,以便于统治。

当然洛阳也曾为东汉西晋首都。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阳的地理形胜与位置决定的。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金城千里,平畴沃野,易守难,四塞以为固。洛阳被誉为一小关中,八关拱卫,也是形胜之地。但洛阳的不足是处四战之地,盆地狭小,无战略纵深。所以在历史西安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强大鼎盛辉煌的王朝,而洛天下之中的位置就是最理想的陪都。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脏唐臭汉”之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中国严格的礼教,是从宋代才真正开始的,到明清时代到顶峰。在宋代之前,中国礼教并不严格。大家都知道,汉代的曹操和曹丕父子,都娶了很多寡妇,这在当时也不以为意,是寻常事。真实历史中,刘备和孙权全面开战以后,孙权妹妹就留在东吴,没有去蜀汉了。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孙权妹妹当时也就二十多岁,肯定是会改嫁的。

在汉代,寡妇改嫁是寻常事,没什么稀奇。再说唐代,由于唐代之前是长达2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是游牧民族政权,女性地位很高,民风也相对开放。以太平公主为例,她先后有3个丈夫:薛绍,武攸暨,定王。那么,按照明清的贵族礼教来看,汉唐似乎都是不对的,妇女应该尽量守节,不能改嫁,贵族妇女更是如此。以清代为例,贵族妇女如果丈夫死了以后,原则上是不改嫁的,有孩子的就守着孩子过,没孩子就伺候公婆,了此一生。

站在道学家角度,汉唐是比较乱的,叫做脏唐臭汉。写到这里,想起了儒林外史里面一个故事。王玉辉是一个老秀才,很落魄,属于底层平民。虽然是个秀才,但一辈子潦倒,相当穷困。当时他有五六十岁左右,第三个女儿才出嫁1年多,应该20岁左右,真是青春妙龄。结果女婿突发重病,医治无效死了。他的女儿因没有生育子女,决定殉夫自杀。

有意思的是,丈夫家亲人却不嫌弃这个女人是负担,认为他没有必要自杀殉夫。因为丈夫是病死,年龄也不算小(当时四十多岁相当于今天五六十岁),算是善终,妻子没有必要自杀殉节。丈夫家亲人纷纷劝告,连公婆都不让儿媳妇自杀:公婆两个听见儿媳妇要寻死,“惊得泪如雨下”,急急苦劝。没想到,亲生父亲王玉辉却支持。王玉辉认为女儿做这种事,是符合封建礼教的,是一种高尚行为,也为自己长脸。

所以,王玉辉公开宣布:“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王玉辉的老伴舍不得女儿,不愿意让她自杀。王玉辉还斥责老伴不晓事。老伴不忍心女儿活活绝食而死,跑去对方家里,连同公婆一起百般劝告。

无奈女儿比较坚定,加上又有父亲支持,就是绝食不吃饭。老伴看到女儿这样,极为伤心。书中写:做母亲的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家。结果女儿绝食多日,最终死了。王玉辉老伴知道以后,哭得死去活来。没想到,王玉辉走到床面前对老伴说:“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那么,王玉辉真的觉得女儿死得好,一点不在乎吗?当然不是了。稍后四面八方的人开始请客吃饭,认为王玉辉养了一个贞烈的女儿,都恭维他。此时,王玉辉才开始伤心后悔,觉得不应该为了虚名让20多岁女儿去死。大家招待王玉辉游山玩水,结果呢。由于此时只有他一个人,不需要再装样子了,开始露出真实感情:王玉辉老人家不能走旱路,上船从严州、西湖这一路走。

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看到船上一个年轻妇女,长相非常像女儿。此时,王玉辉触景生情: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王玉辉忍着泪,出茶馆门,一直往虎丘那条路上去。看看,试问哪个父亲不疼女儿。哪个女儿不是从小天使长成大姑娘的,都是父母心头肉。王玉辉被封建礼教洗脑洗成了傻逼,竟然让女儿为了所谓的名节去自杀。

大家看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有些什么感受吗?

《长安十二时辰》至立秋日(8月8日)只差2集就剧终了,长安美食看得垂涎欲滴,葡萄美酒熏得人微醉,咏柳等美文听得诗兴大发,玄元大仙灯美轮美奂、但又看得惊心动魄。长安华灯飘彩、气势恢宏,但城内的官僚系统则是狗狗营营、你争我夺,普通百姓生活不易,元载、赵参军、甘守诚之流则是能够存活。看完《长安十二时辰》,觉得盛唐时期的长安,已经显露出怪兽的狰狞面目,英雄开始感觉气短,鼠辈倒是活得恣意。

一、官僚系统从上到下出问题了。1、圣人还躺在自己25岁、奋发图强时的功劳上、在睡大觉,他已经10年没有离开过长安了,对实际的民生疾苦早已生疏,他看到的只是自己信任的右相(林九郎)想让他看到的。2、右相、太子权斗,互相安插暗桩。右相是唐律的制定者,但他却独掌“三司官署之印”,细思极恐。3、穷奢极欲之风上行下效。

圣人为了标榜盛世,让毛顺制作出耗资巨大的玄元大仙灯,为了摆弄自己驾驭众臣的“平衡术”,整出来一个“江山”大菜(看着似乎是寿司、鱼子酱等名贵食材组成)。右相家里大冬天需要扇扇子,相府右骁卫戒备森严胜似皇宫。4、拼命查案、誓死保卫长安的人,处处受到阻挠、迫害,而庸碌无为、趋炎附势之人倒是能够高升。二、百姓在长安存活困难。

1、季姜在父亲的用心陪护下,可以化解给曹破延理发刮胡子时的种种险境,可以在确认大仙灯出状况时赶快逃离,可以被龙波绑在酒肆内,这样种种都没有死,竟然一出酒肆门,在日常熟悉的长安街头,被官军乱箭射死。2、好心街头救起挨打圣人、的那一家三口,多心善,那位父亲讲话多睿智,能用教育孩子的口气去劝谏圣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家三口,也被无辜射死在长安街头,父亲死前用身体把小男孩掩护,但男孩还是难逃一死,让人看不到大唐的希望。

3、掂着猪食在大街上行走的大娘,被花钱买到正六品的官员和手下打倒在长安街头。4、龙波只是要找到圣人,让他还第八团一个公正说法。不整出大动静,他没资格面圣啊。但是绑架圣人后,这一路上走到酒肆内经历的事情,让他生无可恋。特别是与共过生死的张小敬、由于价值观不同大打出手,而后看到酒肆门外军士连幼童、圣人都不放过。

唐朝时期为何要定都长安,后来又定都洛阳?为何?

长安是唐朝的首都,也是唐朝中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长安历史悠久,地处八百里秦川之中,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拥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但是唐朝中期之后,随着长安地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对唐朝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个大包袱。因为长安及附近地区人口爆涨,给唐朝政府形成了极大的人口压力。而这一时期,长安附近地区水旱频仍,粮食供应也一度非常紧张。

因此,唐朝统治者不得不选择一个物产更为丰富、交通更为便利的地区,去分担长安的人口压力,缓解关中地区紧张的粮食供应。而与长安相距并不十分远的另一个古都洛阳,便是唐朝最好的选择。(长安)实际上,从唐高宗时期开始,洛阳就被确定为唐朝的东都,到了武则天时,更是将办公地点搬到了洛阳,将洛阳命名为“神都”。洛阳也因此成为唐代长安之外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在唐朝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说,爆涨的人口和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唐朝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而这种环境上的恶化,是由长安持续不断的水、旱灾害引起的。一、唐朝的气候特点气象学专家对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的三百年间长安和洛阳两地的自然灾害进行过统计,在这三百年中,长安地区发生水旱灾害共有119次,而洛阳地区仅有58次,长安是洛阳的两倍还有余。

双方在水灾发生次数有一定的同步性,相差不是特别大;但是旱灾方面,长安远远多于洛阳,而且灾情比较严重,频率也很高。我们观察一下气象学上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公元六世纪开始,中国经历了一个历时四百年的“暖期”,也就是“隋唐温暖期”。根据对一些古树年轮的研究,这个暖期的前期是一种暖湿性的气候,当时中原地区的整体温度比今天要高0.3到0.5摄氏度。

而公元780年到920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冷谷”,平均气温又比现在要低0.8度左右,甚至在部分地区气温低于“明清小冰期”。(洛阳)这种气候上的变化,导致了唐代中前期气候暖湿,后期冷湿,但总体降水较多。受这种气候影响,长安、洛阳所在的黄河流域和关中平原,都表现出水灾中间多,两头少;旱灾中间少,两头多的特征。

表现在水灾和旱灾上,两地在唐朝前期和后期以旱灾为主,而中前期和中期以水灾最为常见。二、旱灾对长安和洛阳的影响据《旧唐书》记载,唐中宗之前,长安附近出现过大的旱灾共有四次,其发生年份为贞观十三年、二十三年;垂拱元年和久视元年。这几次旱灾受灾面广,持续时间长,对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唐朝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对长安地区的百万居民吃饭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旧唐书》对贞观十三年的大旱是这样记载的:“自去冬不雨至于五月。甲寅,避正殿,令五品以上上封事,减膳罢役,分使赈恤,申理冤屈,乃雨”。(长安)这次旱灾,使得长安地区无法播种,幸亏此时隋朝积攒的大批义仓之粮尚未腐坏,李世民紧急调运这些隋朝留给自己的粮食,才勉强解决了长安地区的吃饭问题。要不是当年杨广的库存,这次大旱对唐朝和长安居民造成极大的损失。

十年后,长安又一次大旱。这次旱灾导致秦川百姓春天无法播种,许多地区颗粒无收,给长安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此时隋朝义仓再也无粮可调,幸亏唐太宗还是个有长远目光的皇帝,早在十年前旱灾过后,就注意粮食储存,在全国建立了大量的常平仓。此时唐朝不惜调动全部的运力,方才勉强渡过了这次旱灾。要知道,长安的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靠马车运载,运输能力极为有限。

按长安百万居民每人每天一斤田粮计算,每辆马车只能运输六百斤粮食,也就是说每天需要1500辆马车,才能保证长安一日之粮。这还不算上运输者和马匹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没有算上长安附近地区的粮食消耗量。而且旱灾造成的缺粮并非三两天就能缓解,也就是说一场旱灾下来,需要运输的马车是个天文数字,粮食安全是无法保障的。

所以当时长安对居民的口粮进行了限定,每人每天只供应五两(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逼迫唐朝需要将政治中心转到那些运输便利、旱灾较轻的地区。(洛阳)洛阳与长安相距并不远,在长安大旱时,实际上洛阳也有旱情。但是旱灾对洛阳的粮食安全的威胁远低于长安。因为洛阳拥有良好的水上交通线——大运河。这条南起余杭,北到涿郡的大运河,穿洛阳而过,是当时中国运输的生命线。

它将北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的广大地区与国家的粮仓江南地区连接成一体,江南出产的粮食可以从水路很方便的运到洛阳。唐朝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每艘漕船可运米五十万石以上,这样的运输能力绝非马车可以相比。所以大灾之年,连李唐皇室都纷纷向东都就食,长安与洛阳的政治地位开始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三、水灾对长安和洛阳的影响 相比旱灾,水灾对长安的威胁更大。

唐明中期之前,长安出现过六次严重的水灾,尤其以永徽二年和永徽六年的两次最为严重。《旧唐书》载:“永徽二年春正月,先是大雨,道路不通,京师米价暴贵,出仓粟粜之,京师东西二市置常平仓。充使存问,务尽哀眷”。到了永徽六年,“山水暴涨,漂流二千余家,溺死者千余人。京师大雨雹,人畜有冻死者”。这些接连不断的大水灾,让唐代统治者意识到,如果人口和政治中心都大规模集中在长安,必定会带来世大的隐患和压力。

(长安居民)相比长安,洛阳的水灾就少得多。洛阳位于平原之区,平坦开阔,又连接京杭大运河,水利十分发达,水利工程遍布东都大地,在大洪水的年份,可以排洪泄涝,保证城市的安全。而且大灾之年,洛阳能更方便的调运粮食,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即便抛开自然灾害,仅就粮食生产来说 ,洛阳也远远优于长安。长安的主要粮食产区是渭河平原,比之洛阳所在的华北平原,面积不可同日而语。

而自东汉末年之后,长安久经战火,经济已远远被新兴的洛阳抛在身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中心东移洛阳,也是唐朝统治者必然的选择。四、长安与洛阳人口对比在小农经济的时代,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看它的人口数量就可以略知大概。(大运河)按《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唐朝初年,长安及附近人口约为九十二万三千人,在鼎盛的开元年间,长安及附近地区人口高达一百九十万。

但是安史之乱后,长安人口锐减,仅有二十四万户,约八十万人。到了元和中兴之后,长安地区人口有所增长,大致维持在百万上下。所以经过唐朝中前期的一个大盛世之后,长安的人口是在走下坡路的。洛阳也是古代著名的古都,是除长安之外最大的城市之一。唐朝初年,洛阳经过李唐与王世充的战火洗礼,人口仅有二十万不到。但是洛阳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国的中心地区,在经过唐朝初年的恢复后,人口增长很快,到天宝年间达到了一百一十八万。

安史之乱时,洛阳人口有所损失,但战后不到二十年,又增长到一百五十万左右。所以用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来看,洛阳与长安相反,人口基本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中唐之后,人口超过了长安,实际上已成为唐朝的第一城。(陆路运粮)究其原因,还是与粮食有关。粮食是人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虽然洛阳和长安都经历过战火和灾害,但是洛阳的灾情比较单一,受灾程度也远远小于长安,更为重要的是,洛阳拥有优越的粮食供应保障。

有了粮食,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会有保证,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五、长安与洛阳粮食生产对比唐朝时,长安地区农业生产以小麦为主,可以达到两年三熟,产量比魏晋时期有了大幅增长。但是当时中国的冬小麦培育技术尚不完善,产量也不是特别稳定。这就使得长安的粮食生产没有保障,有一种不确定性。而冬小麦需要大量的水热资源,这正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不能保证的。

另外,唐朝小麦的产量仅为每亩两石左右,关中地区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这样的产量,并不足以保证长安的粮食安全。(长安城)相比之下,在当时那个“隋唐温暖期”内,洛阳不仅能种小麦,还能种水稻,并且水稻的种植面积相当大。因为洛阳地区拥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在气候温暖的唐代,洛阳的水稻生产可以保持在两年三熟的水平。

要知道水稻的亩产比小麦可高多了,一亩水稻产量可以轻松达到三石以上,洛阳所处的华北大平原面积广阔,岂是小小的关中平原可以相比?无论单位面积产量还是种植面积,洛阳的粮食产量都远非长安相比。再加上就算遇到自然灾害,洛阳也能凭借良好而又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线,去解决居民的吃饭问题,所以使得唐朝统治者不得不逐渐将洛阳当做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为什么历史上有盛世长安的说法,而没有盛世洛阳的说法?

多谢邀请:梦回唐朝,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期间,是民族史上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的一页。此时,我殃殃大国疆域辽阔、边境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防力量进一步壮大、边贸得到到了恢复与发展,出现了一日千里、蒸蒸日上的景象;对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的巨大的影响力,真正是四季来朝,八方来拜。

盛世长安名副其实: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尤其是开元盛世(公元713年一741年)期间,社会安定,夜不闭户;天下太平,各行各业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交通也十分便利与发达,中外商人汇集,城市街面特别繁华,热闹非凡。各国的使节、专家、朝臣、商贾、昆仑奴、画师、鲜罗婢、技工、学者、教授、方术士、僧侣等等都争先恐后地涌向长安,进行技术、文化交流,自由平等地开展各种贸易,各取所需地获得利益与多方面的知识。

唐朝时长安人口达百万,这个人口数据是说整个京兆府的还是只是长安城内的?

阿呆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看看唐代的长安城有多大。唐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墙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长安城方圆达84平方公里,规模宏伟,形制规整,北贯渭水,西绕沣河,东临灞河、浐河,南望终南山。它沿袭了北魏洛阳城、北齐邺都南城的形制,三层城郭内外有别,城中功能区分严密。

皇城之南是外郭城,又称罗城,官员私宅、寺院、作坊、市场、民宅星罗棋布,南北十一条街,东西十四条街,总共有一百〇一坊,由于外郭城的东南隅划入曲江池,实际上只有一百零九坊。坊墙墙基宽三米,每坊开四门盛唐时期,长安城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极盛时城内人口达到百万。韩愈在《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称“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

诗人的吟咏中常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说法。以史书记载为准,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二》载,“唐京兆府户口数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七十户,九十二万人”。而《唐书》之《地理志》记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人口数诗一百九十六万余”。这个差别超过了一百万,但是,《唐书》是后晋时期写的,《通典》却是唐朝时期编撰的,所以《通典》的数字是准确的。

文章TAG:盛世长安五日游无滤镜攻略  网游之说盛世长安  攻略  盛世  盛世长安  长安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