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光网游之盛世不太安陆攻略 网游之盛世不太安陆哥
作者:本站作者你喜欢的古风歌曲有哪些?
我最喜欢电影《屈原》里的一首歌曲,应该是主题曲叫《桔颂》,特别好听,歌词是这样的: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一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首歌的歌词选自屈原的《桔颂》,曲调优美,朗郎上口,古韵古风,非常好听,是一首好歌,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没有听过。
有没有特别好玩的橙光游戏推荐?
我要来强烈安利橙光游戏了!虽然我入橙光的时间不长,但是我玩了很多很好玩的游戏,疯狂买游戏!!所以我推荐一些我觉得很好玩的!!!我一般喜欢古风类型的,所以古风会推荐多一点。古风1.偷心冷医仙,作为我的入门游戏,这确实是一个良心作品,我记得我那时候,因为后面属性出出了问题,至少从头重新刷了3遍,这个还古风大长篇,太可怕了!没玩过的可以去玩玩!!!2.风月谣 强烈推荐!!(没有完结)三个男主,虐恋情深,高举我凤祁!!3.花重九霄城 ( 我的最爱目前)这是我唯一一个3个男主无法抉择的游戏,都那么好,我肯定要每个男主的线都走一下。
4.醉乡 (这是我玩过橙光里游戏画质最好的,而且是那种越来越好。。。)所以半价我立马就买了。5.浊酒清月(收藏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等)嘻嘻,现在更新的还比较少,可以先收藏着,真的很 nice,我喜欢赫连煜!!!现代1.夜行者(我的最爱,没有之一)我不太喜欢玩玛丽苏的文,所以这部完全符合我的胃口,但是最近它被下架了,心痛不已,希望他能重新回来!!!2.阴阳便利店(我买的第二部现代作品)趁着半价买的,只能说还不错,比较吸引我。
你有什么古风音乐是百听不厌的?
我很喜欢古风歌呢!特别是有点清新的,如小千的《乌衣巷》、《花间旧事》、《故时月色》、《白色森林》和《无双》。音频怪物的《浮生未歇》、《琴师》、《相守》、《凤隐天下》和《天空之城》。河图的《伶仃谣》、《白衣》、《华胥引》和《长安李白》。凤后组合的《凤求凰》,少司命的《雁归来》,后玄的《唐宋元明清》,小曲儿的《盛世无争》和《天若灵犀》和《皈依》,银临的《锦鲤抄》。
有什么好听的古风歌曲让你循环播放?
①艾辰《落》《桃花凉》《君不见》②银临《问琴》《流光记》《牵丝戏》③西瓜jun《长生诀》《故人叹》《如她》④任然《山外小楼夜听雨》⑤排骨教主《别有天》《红妆》《芊芊》⑥弦森《千灯愿》⑦pig小优《画舫烟中浅》⑧双笙《长安忆》《月出》《采茶纪》⑨云の泣《陌上花开》《锦鲤抄》《同归》⑩玄觞《黯然销魂》《海棠》 (其实还有很多啦!) 希望大家喜欢 ❤️????。
李白晚年过得很悲惨,这是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李白晚年过得的确惨,可是他年轻的时候过得好啊!不光是好,而且是相当好!可以说李白过了很多普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过上的好日子。李白年轻的时候,家里甭提多有钱了,他老爹李客是大富商,以至于小时候的李白,把月亮看成了白玉盘。普通人家的孩子只会说“小时不识月,呼作大烧饼”,可是李白却能说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就是差距,是不是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由于家庭条件过分优越,所以李白压根就不知道钱有多珍贵。长大以后到处撒钱,游山玩水,交友喝酒,小日子甭提多潇洒了。一、李白的前半段人生,让人羡慕嫉妒恨。第一,无缘高考,挥霍金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气魄一般人能有吗?李白就有。要想有这样的气魄,首先你得有千金才行。
李白少年时期,长期在外面浪,把家里的钱挥霍一空。他老爹也不敢说什么,为啥?因为家庭出身的关系,使得李白这样的大才子,居然不能参加高考。还有天理吗?没办法,李客的户籍存在明显问题,现在你考公务员,还得查三代,更别提封建时代考科举做官了。由于查不清楚李客的来历,再加上李客商人的身份比较低下,所以李白也就无缘唐朝高考了。
考不了进士,少年的李白是充满怨恨的,所以他恨透了家里的这些钱。一番挥霍以后,家里的老本都被他给花光了。第二,入赘豪门,继续挥霍金钱。没钱花了咋整?李白有的是办法,他选择入赘豪门。这没啥好丢人的,因为李白入赘的可不是一般人家。他第一次入赘的是许家。他媳妇儿许氏正是唐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有这么一层关系在,许氏的家庭条件肯定差不了。
李白拿着老许家的钱,可以继续游山玩水。许氏去世以后,李白手里又没什么钱花了,于是他又给自己寻了第二门亲事,再次入赘豪门。这回入赘的豪门依旧不简单,他的第二任媳妇儿宗氏,是唐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好家伙!尽挑宰相的孙女下手,难怪李白不愁没钱花。入赘相府岂能缺钱?哪怕宗楚客已经在唐隆政变中被诛灭了,可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差不了!第三,四处交友,还在挥霍金钱。
整天花家里的钱,又不知道赚点钱带回家里,李白这心里也挺不是滋味。所以李白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好出路,那就是薅朋友们的羊毛。李白薅羊毛是很有职业道德的,因为他不会紧着一只羊薅,而是大家伙轮流来。毕竟李白为人豪爽,朋友又多,被这么个大才子薅个一两次又算得了什么呢?比如说在《将进酒》中,有这么一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里的五花马千金裘都被李白给卖了换酒喝了,你以为李白卖的是自己的吗?当然不是!那是朋友的,如果是自己的,他的酒可能就醒了,或许会提醒朋友一声:喝酒不骑马,骑马不喝酒。李白到孟浩然家蹭饭吃,刚到他家门口,就高声朗诵自己刚给孟浩然写的一首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听了以后,发现自己一下子成了孟夫子了。立刻泪眼花花地就把李白给接进去喝酒吃饭了。你说这事儿整的,来就来吧,还送什么诗啊!李白到商州太守裴公那儿吃饭,张口就来了这么一句: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你说说谁能顶得住?夸裴公有仙人的特征也就算了,还说他比凡夫俗子高明数千丈,李白的嘴,骗人的鬼啊!李白跑韩朝宗那儿混饭吃,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舒服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这句话把韩朝宗治得死死的,谁听了这话都要请李白多吃两顿才行。后来金庸老爷子凭借这句话在《鹿鼎记》里换了个版本: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所以说,李白年轻的时候压根不缺钱,这么多朋友听了他的赞美,二话不说就把钱袋子交给他随便花了。二、李白长期在做宰相梦。李白这个人,说到底就是一个非常不务实的人。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句话有损诗仙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可这是事实。
当初他通过玉真公主的关系,好不容易在唐玄宗身边找了一个御用诗人的工作。虽说工资不高,养活一大家子也没什么问题,何况还是个铁饭碗呢?结果李白倒好,他整天跑唐玄宗那儿问:老大,啥时候给我个宰相干干?唐玄宗瞪大双眼看着李白:这货不是写诗写疯了吧?最终因为没能得到宰相之位,李白心里老大不高兴地就要辞职了。没想到唐玄宗还准奏了,给了他一笔钱,让他麻溜地滚蛋。
你说大好工作不做,非要想着一步登天的事情,李白咋可能照顾得了家人们呢?失去工作,这社保也断了,养老保险没交齐,这也是李白晚年生活悲惨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大家伙儿们,养老还得靠养老保险啊!安史之乱以后,李白一大家子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结果他还想着自己的宰相梦,明知道唐肃宗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了,李白居然还跑到永王李璘那儿,为他的东巡唱赞歌。
结果倒好,永王李璘兵败被诛,李白也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下了大牢。要不是高适这帮朋友们鼎力相救,李白的小命就算是交代在牢里了。总结:李白的晚年虽然凄凉,却依旧浪漫。出狱以后的李白,身上有了污点,年纪又大了,你说去哪儿找工作会有人要你?因此李白索性就不找工作了!吃老本不行,再吃点朋友的怎么了?李白先到江夏,找到了老朋友良宰正,在他这里混了一段时间饭。
此后李白又光着两个口袋,跟朋友贾至一起泛舟洞庭湖,期间食宿费用,当然是贾至负责了。不久以后,李白又跑宣城、金陵等地,去找老朋友们玩了足足两年。这日子过得可谓是很爽很浪漫。一直到60多岁的时候,李白才折腾不动了。而朋友们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李白也不愿意再打扰大家了。就跑族叔李阳冰这儿混饭吃了。李阳冰当时担任当涂县令,管李白的饭还是问题不大的。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藩王又称蕃王,在明朝地位仅次于皇帝。古代藩王跟皇帝关系密切,要么是皇帝宗亲,要么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封地。不过,藩王的特权,因为朝代不同而不同。藩王权力最大的时候,不但有自己的封地,还有经济和行政及军事管辖权,活脱脱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藩王的日子还是比较滋润的,比那些封疆大吏活得洒脱,一般百姓更是无法相比。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特殊情况下,有的藩王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就拿明代来说,那些藩王有哭有笑,遭遇各不相同,甚至有霄壤之别。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在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代特色的藩封制度。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
起初的藩王权力非常大,掌握封地的兵权,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一万左右。但是朱元璋也担心这些藩王尾大不掉,影响到中央政权统治。为此朱元璋特别做出规定对这些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这些藩王对自己封地没有管辖权;除了兵权,封地的所有权力归皇帝所有。尽管如此,有些藩王过得还是非常惬意。
因为藩王可以享受朝廷俸禄,而亲王、郡王王位即爵位可以世袭,隔代降级。比如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经济上,宗藩享有很大特权,除享受禄米外,凡"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此外还有厨役、校尉等役,皆编于民。也就说一切开销都是国家负担,还有人伺候着自己,给自己看家护院。
不过如果这些藩王不老实,图谋不轨的话,日子就很难过。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军队就能达到想要的一切。藩王权力再大,也没有皇帝权力大,所以有的藩王总是不惜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希望登上皇位。纵观整个明代,冒险的藩王一共有九个;他们分别是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谷王朱穗 、齐恭王朱榑、安化王朱寘鐇、广通王朱徽煠和阳宗王朱徽焟等。
但是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造反成功率一般都不高。那么多藩王造反,只有燕王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明成祖),其他人都功败垂成。造反失败之后,就不会有好下场,一般来说有两种下场。一是被剥夺爵位,贬为庶民,如齐恭王朱榑。齐恭王朱榑(1364年12月23日-142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达定妃所生。洪武年间朱榑曾参与北征,立下战功。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在大臣黄子澄、齐泰建议下进行削藩。齐恭王朱榑首当其冲,被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恢复其王位。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检点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到南京,老死在狱中。在南京至死。 造反的藩王有的下场更惨,直接杀头。如安化王朱寘鐇。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宦官刘瑾大权独揽,祸国殃民,百姓怨声载道。
明武宗正德五年五月,朱寘鐇在明将何锦、周昂的撺掇下,杀了朝廷派去监军的太监李增、少监邓广,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扯旗造反。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朱寘鐇被剥夺爵位,直接赐死。由此可见,藩王如果不安分守己,日子过得还不如老百姓。即使是规规矩矩的藩王,如果遇到了小肚鸡肠的皇帝受到猜忌;或者受到谋反藩王的牵连,日子过得也不舒坦,比如湘王朱柏。
朱柏(1371年9月12日-1399年5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是一个非常本分的藩王;他没有一点野心,整天就知道念经。但即便如此,他也未能善终。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建文帝)。朱允炆一登基就在大臣的怂恿下削藩,先拿湘王朱柏开刀。建文元年,朱允炆派兵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悄悄抵达湘王朱柏的封地荆州,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闻讯后万念俱灰,随即亲手放火跟自己的妃妾同归于尽。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明代藩王并非个个都锦衣玉食,也有混得很惨的,过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说来你不会相信,明代还有两个藩王造反,造反的初衷不是因为相当皇帝,而是穷而造反。这两个藩王,一个是广通王朱徽煠,一个是阳宗王朱徽焟。朱徽煠是岷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焟则是第五子。
他们的父王朱楩先的封国在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五年封地从陕西改到了云南。建文时削藩时,朱楩没有幸免,被废为庶人。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朱楩王位。可云南局势不稳,少数民族闹事,岷王朱楩无法维稳被皇帝处分。朱棣死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将其全家迁往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岷王待遇也随之降低,岁禄只有一千石,是普通亲王的十分之一。
因为没有钱,养不起佣人,连逢年过节派人到皇宫进贺的人都雇不起。“丁卯,免岷王楩每岁圣节、正旦、冬至进贺表笺,以王所少人差遣也。”—《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五》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岷王四子、五子朱徽煠被封为广通王,朱徽焟被封为阳宗王,俸禄降为五百石。朱楩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四子、五子,其长子朱徽焲封岷世子、次子朱徽煣封镇南王、第三子朱徽煝封江川王。
由于手头拮据,阳宗王之母苏氏经常偷盗镇南王朱徽煣府中金银给儿子贴补家用。事情败露后,阳宗王之母苏氏羞愧自杀,镇南王朱徽煣并未罢休,逼着兄弟归还被盗金银。兄弟俩因此还进京告状,要皇帝主持公道。在明朝,擅离封地是重罪;英宗表示要严惩弟兄俩,被大臣们阻止:“盖彼之母私取其物,愧无所容,已致身死地。彼恸其母,复追其财,是穷迫无奈。
故不禀命私来伸诉,亦情之不得已。若再以法绳之,彼何所容?诚有伤于宽慈之道。”《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最终英宗做出裁决,苏氏的遗体交由阳宗王以礼安葬,所盗金银不再追讨,其擅离封国之罪也“姑从宽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四月,镇南王弟弟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再次擅入王府,强开内外库,取去金银、罗叚、文卷并承奉内使家财。
对此英宗哭笑不得,只好再次出面调解,要求二王主动归还抢走哥哥镇南王府中财物。穷困潦倒、被逼无奈的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勾结苗兵造反,兵败后被贬为庶民。朱徽煠和朱微焟身为宗室郡王,却为了金银和兄长反目成仇,母亲还被逼死,不是穷困潦倒,何至于到这一地步?所以说,明代藩王并非都是我们想象得那样荣华富贵。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先说结论,朱棣不会反,也不敢反,反了也不会成功。朱标可以完胜朱棣。如果朱标不死,正常登基为帝,无论是从封建法统,国家法理。朱标都是正式而合格的皇帝。而朱棣如果造反就是彻底的乱臣贼子,无论朝臣,宗室,士林儒家乃至民间百姓都不会站在朱棣一边。朱棣如果造反根本不会成功。一点希望都没有。他也不可能造反。换言之,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屠杀武将,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有德,等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都会得以保留,这些武将的存在,也会给朱棣以极大的震慑力。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为何最后却被其恨之入骨?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原因如下:开元盛世开始于公元713年,终止于公元741年,李隆基登基伊始:英明神武、知人善任、联手姚崇、宋璟等朝臣励精图治,他改革官制,整顿吏治,使国力快速增强,呈现“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景象,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商业繁荣发达,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但开元的功臣除上面说的姚、宋外,历来被认为是张嘉贞、张说、李元紘、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开元宰相,而李林甫是接替张九龄出任右相的,纵使他对开元盛世有功,但绝非他一人之力!最后恨他入骨因为:1.他受教育程度有限,讨厌文人,排挤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官员,他担忧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一直进行排挤和压制;反而重用胡人,安䘵山得到重用就与他有关,他用人的标准是听话,否则靠边站!2.对皇帝阿谀逢迎、惟命是从,讲话为讨皇帝欢心。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基本不上朝,懒惰到了大臣写奏章批评的地步。而且他极为好色,每天在后宫流连,还服用大量的辅助药物,生活作风十分糜烂。可是,他却开创了一个小的盛世,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还打开了一条源源不绝的生财之路,让国家迅速富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隆庆皇帝朱载垕。皇子岁月朱载垕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儿子,但不是长子,而是第三子。
原本顺位继承的话,是轮不到他的。可是没想到,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嘉靖皇帝本就是个迷信的人,此时更详细一些术士“二龙不能相见”的说法,很快就变得既不敢立太子,也不敢见儿子。朱载垕虽然被封为裕王,谁都知道他是日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由于皇帝对他的冷淡,强势的大臣如严嵩,都敢于欺负他。
朱载垕自己也是规行矩步,唯恐走错一步毁了前程。虽然身份尴尬,但朱载垕对朝局十分留心,对朝臣的忠和奸、庸与能看的很清楚。嘉靖朝是明朝道德崩溃的分水岭,以严嵩为首的奸臣已经成集团化活动,民间逐渐形成了“笑贫不笑贪”的恶劣风气。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朱载垕能够体察民情,也痛恨奢侈浪费,逐渐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作风。
懒惰皇帝嘉靖四十五年,老皇帝病逝,朱载垕登基,改元隆庆。此后的史书中,隆庆皇帝似乎做了不少事:他先是把自己父亲宠信的术士统统赶出朝廷,之后强行停掉了自己亲爷爷“睿宗”朱祐杬的庙享,接着任用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贤臣,为明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这一切的功绩,却在两位大臣的上疏中露了原型。隆庆三年,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玉玺的官员)郑履淳上了一封奏疏,其中说道:“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
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如果翻译过来,就是一封郑履淳控诉皇帝太懒的控诉书:您登基三年了,曾经召见过一位大臣来谋划天下吗?所批复的奏折,都是您亲手写的吗?这简直有些指责的意味了。隆庆四年,刑部主事陆树德也曾上疏,其中说道:“上下交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训万几?”翻译过来,就是和皇帝说:大臣和皇帝必须沟通顺畅,天下才能安康。
如今两者都已经快要隔绝了,皇帝还有什么办法去教训万民呢?这两个人,后来的待遇不同。郑履淳被皇帝打了一百板子,削职为民。而陆树德则是被冷处理,从此没有再升迁。很显然这两个人都说到了皇帝的痛处:太懒,不爱上朝,和大臣基本不见面。好色皇帝和懒相辅相成的,就是隆庆皇帝的好色。明朝皇帝普遍毕竟好色,后来崇祯皇帝曾经破案,发现太监、宫女经常在身上携带可挥发性的媚药,这才让皇帝们迷了心智。
但是很显然,隆庆皇帝不是这样的,他是自己主动地服食这些药物的。他对女性的心理需求,远大于生理需求,所以才会在壮年之时冒险服药。后来据说副作用很大,皇帝的下体每天都“跃跃欲试”,不能自已。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在后宫流连,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隆庆皇帝对女子的需求量同样非常惊人。他多次从民间拣选秀女充斥后宫,每次选拔都是三百多人。
这些人进宫,皇帝可是没把她们当做杂役人员,而是随时与之云雨。而女子只要博得了皇帝的欢心,自然也就会被封为妃子。也正因为如此,隆庆皇帝的妃子数量很多,光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就册封了十三位妃子。这还是级别比较高的妃子,较低的选侍还不算。而且,隆庆皇帝对自己的好色,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大臣有时候会进宫请示工作,经常会看见皇帝拥着美女,爱答不理的和大臣说话。
更有甚者,隆庆宫中的茶杯、摆设,上面所绘制的内容也是不堪入目。好色带来的后果,就是皇帝身体健康的崩溃。长期的好色生活,掏空了这位“辛勤”的皇帝。在经历了6年的折腾后,隆庆皇帝在自己36岁那年驾鹤西游,把江山交给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朱翊钧。莫名其妙的繁荣天下与皇帝的懒惰、好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的江山在隆庆时代,进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小高潮。
首先是北部最主要的边患,在隆庆时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曾经进攻过北京城的蒙古俺答汗,由于老来好色,抢占了孙子把汉那吉的女人,导致把汉那吉投降明朝。俺达得知后,立即陈兵边境,向明朝要孙子。结果在高拱、张居正的策划下,用把汉那吉换回了投奔蒙古十余年的汉奸赵全。双方又借此机会,恢复了封贡互市。蒙汉两族从此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友好交往,蒙古边患被彻底解决。
其次是海禁的开放。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打击海盗和走私,曾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号称“片板不得入海”。这个政策随着岁月的发展而过时,成了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的主要成因。到了隆庆这里,索性将海疆全部放开,任由百姓做海外生意。这一举动史称“隆庆开关”,成了明朝之后的一项国策。从此之后,中国生产的茶叶、瓷器和丝织品很流畅地销往东西二洋,给大明朝换回了大量的白银。
据学者王裕巽的研究,从“隆庆开关”开始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计3亿3千万两,为这段时间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明朝一下子,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上如标枝隆庆一朝,是明朝的倒数第二个发展高峰。之所以一个懒惰的皇帝能够创造这样的盛世,和他用人不疑的治国方式分不开。
隆庆皇帝十分新任自己的老师高拱,也十分新任日后将大明朝再次推向高峰的张居正,哪怕有人进谗言,也不曾对二人有过一丝怀疑。如此一来,这二人自然拼命为隆庆卖命。而作为一个皇帝,事无巨细地进行具体工作本就不应该是常态,既然有了得力的助手,放手让他们做就是了。古代的很多著名皇帝,比如说唐朝的唐玄宗、宋朝的宋仁宗,也和隆庆皇帝一样,都是靠着用人,才将国家推向繁荣的。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皇帝的事能叫霸占吗?人家是真爱,不嫌弃你是个寡妇,还对你百般恩宠,不但赐你龙种,生了儿子,还差点册为皇后,这难道不是真爱吗?齐王妃杨氏,李元吉的老婆,出身名门望族,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长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天生丽质娇滴滴,典型的白富美,是个男人看了都怦然心动。据说李元吉在世时,高富帅李世民便已垂涎杨氏美色,只是没法下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坏人做到底,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干掉,连同把他们的儿子、自己的十个亲侄子全部打包送给阎王爷,让他们父子在九泉之下团聚去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还算幸运的,那些年轻貌美的被全部没入宫中,成为李世民后宫佳丽,大美人杨氏也在其中,乐的李世民屁颠屁颠,合不拢嘴。杨氏在宫中没有正式封号,宫人都称她“巢剌王妃”。
李世民对这个弟媳兼寡妇是很宠爱的,人妻少妇的风情让他欲罢不能,还让杨氏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叫李明。要知道,这李明可是李世民最后一个子女,杨氏也因此成为长孙皇后去世后唯一给皇帝生下子女的嫔妃。后来中宫久虚,李世民甚至想把杨氏立为皇后,只是碍于魏征等人反对作罢,但他又把俩人的儿子过继给已经死了的弟弟李元吉当嗣子。
狠下心来杀了弟弟,如愿以偿夺了弟媳,又跟弟媳生了儿子,还把这个儿子送给弟弟做继子,李世民的脑回路不是一般的大。后来人喜欢批判李世民杀弟夺妻,霸占弟媳,有悖伦常,其实这件事不足为怪,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甚至可以为李世民鼓掌叫好,表扬他的英明正确。哥哥死了娶嫂子,弟弟挂了娶弟媳,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收继婚,古往今来都不少见,如今一些地区还保留兄弟互娶对方寡妻的习俗,更何况隋唐皇室都是鲜卑后人,这是他们的老习俗。
这种传统实质上是对寡居女性的保护,不然孤儿寡母,无人照料,她们是很难存活的。李世民此举至少是一举三得:一是满足了自己对杨氏朝思暮想的愿望,此后专宠一人,夜夜笙歌;二是让杨氏这个寡妇后半生衣食无忧,不用独守空房,仍可享受性福;三是表现自己宽大为怀的人文精神,塑造仁君形象。综合来看,这已是杨氏最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