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铁骑冲锋游戏下载,2016一周网页游戏数据报告
作者:本站作者铁骑冲锋是一个以三国为背景的网页游戏,是一部养成游戏。类似于QQ之前出版的七雄争霸网页游戏。它不但给步兵冲锋带来了极大的杀伤和变革,也给那些惯于骑兵集团冲锋的国家带来了战术上的变化。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
铁骑冲锋游戏怎么样?
铁骑冲锋是一个以三国为背景的网页游戏,是一部养成游戏。有特色系统,宝石系统,官职封地,庆典系统,通商系统,世界剿匪等玩法。类似于QQ之前出版的七雄争霸网页游戏。可以建立联盟,一起升级和培养英雄。还可以一起出战。我曾经玩过,七个友盟一起宣战世界第一的联盟,同时到达战场。把对手给灭了。然后我的联盟就是第一的。
《庆余年》里的黑骑是几品高手?
《庆余年》里的黑骑,看上去很神秘的样子,来无踪去无影,一旦出现,不管你是几品高手,都立即老实了,那么,他们算是几品高手呢?其实,黑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林高手,他们是一支制式化的特种部队。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黑骑这支神秘的制式化部队,是属于战阵型的,无论什么高手,在专业的制式化武装跟前,就都只有送菜的份。
首先,制式化部队在格杀时,是训练有素、进退有据的。不管你要飞上天还是要遁入地,他们都早已为你备好了料。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如果你要上天,他们的强弓硬弩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如果你要遁入地,他们的刀手也会把你剁成肉酱。之所以人类要发明军队这个东西,就在于这种体制化的攻防团体,能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战斗效力。
所以不管那些武侠剧里把高手们说的神乎其神,能够以一当百,但是真实情况是,即便是冷兵器时代,再高的高手遇上再烂的军队,都只有送菜的份。像黑骑这样接受过特种训练的专业精骑兵部队,杀伤力和威力就更大了。只要一看他们每次出场就知道了,抓捕司理理时,他们一出场就气势惊人,两路夹击,整齐划一。还没有接触就一顿齐射,解决掉了北齐冒充山贼的间谍们,然后司理理只好束手就擒。
收拾朱格时,也是四面包围,一顿齐射,原本占尽上风的朱格立即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任人宰割。所以,黑骑这样的武装,他不会给你摆弄招式,也不会专门搞个人英雄主义,显示自己的武功有多高,他一出手,就是直接肉身消灭,懒得跟你炫技啰嗦。虽然他们的个人武功可能没有进入品级,但是要杀起人来,比所谓的武林高手有效多了。。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自从机枪被发明出来之后,昔日彪悍无匹的游牧民族,就突然变得载歌载舞、爱好和平了。 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热兵器时代之前,能完全克制骑兵的兵种和武器,确实不多。在古代战场之上,大规模骑兵军团自高地横冲而下,挟着移山填海般的气势,动地的蹄声确实让对面的军队感到胆寒,那么为何古代军队对骑兵会这么忌惮呢?不得不说,人家确实很强。
骑军的伊始,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中原王朝最先开始重视骑兵建制的国家,是赵国,赵国地接塞外,面对西面的强秦,只能向北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匈奴游牧民族。在中原武卒与游牧骑兵的交锋之中,赵武灵王清楚地看出了,优势巨大的骑兵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流趋势。其长兵则弓失,短兵则刀郔。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战国时期的中原王朝,已经摒弃了春秋时期的大兵车作战方式,能够适应各种地形的武卒成为作战主流。因此赵武灵王初期的赵军,刚开始仍以步卒为主,然而当这些在中原表现勇猛的士兵踏入草原之时,却发现遇到的对手,是风一般的敌人。来如风,去无踪,对方打得赢就追杀到最后一人,打不赢,就立即策马而去,追都追不上。这种全新的打仗方式,让当时的赵武灵王顿时大开眼界,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
于是胡服骑射便拉开了改革序幕,骑军建制也使得在七国之内一直表现平平的赵军,迅速成为了能够抗衡强秦的精锐。秦国第一次惊奇地发现,赵国最近有点儿惹不起。骑军的优势 中古时期的骑兵,在没有马镫、没有优质钢刀的情况下,还不足以承担战场上的攻坚作战任务。而骑军令人胆寒的方面,在于极佳的机动性。玩过《全面战争》或《骑马与砍杀》的小伙伴们,一定对骑兵作战记忆深刻,古代时期,骑兵作战最常用的便是锤砧战术。
简单来讲,就是正面步兵先上,与敌接战,然后侧翼骑兵等候机会,看准时机进行包抄背冲,也也是兵法所谓的“以正合,以奇胜”。在这种战术当中,先上阵接战的步兵就是“正”,而后出击的骑兵便是“奇”。脑补就能产生这样的画面,双方正你一刀我一枪打得正嗨,突然旁边冲来一队骑兵,一惊一乍,吓死个人,即便没砍着人,也打扰了专注力,对方的战力自然大打折扣。
中期武器配套跟上来了西汉中期,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炒钢技术出现,使得大量原本不能制造兵器的生铁变成了低碳钢和熟铁,铁制兵器大量投入战场的同时,也使得适用于马上近战的环柄长铁刀应运而生。厚实的刀背、锋利的刃口,既利于劈刺,又不容易折断,即便长度增加,也不会有像长柄武器那样,太重的感觉,于是背弩、持刀,这种攻击力十足的装备,大量运用起来。
随着马镫、马刀的普及,冲击战术就使得骑军军团成为了陆地之上,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借着高地俯冲下来的气势,直接冲飞排在前列的步兵士卒,刘秀时期的骑兵往往需要敌军松懈之时,才能发起冲击进攻,而到了三国时期,哪怕对方步兵军团严阵以待,骑兵军团也能发起强行冲击,这个时候的骑兵已经接近bug状态。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骋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
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骑兵冲击战术起初是汉朝为了对抗匈奴骑射优势而发展出来的战术,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建立,民族大融合的同时,也使得骑军战术发生了优势互补,后来骑兵在冷兵器战场上逐渐无敌。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宋朝时期,因为骑兵短缺,即便年年征战,宋朝依然给人以羸弱不堪的印象。随着蒙古的崛起,骑兵优势也达到了顶峰,在宋人的笔记之中,蒙古骑兵的战术是骑射和冲击并重,骑射骚扰敌军,而最后的冲击则是击溃敌军的主要手段。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黑鞑事略》成吉思汗之时的改良骑军战术,最终使得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暴揍四方,向西一直打到欧洲,所向披靡。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且不论长平之战本身自带的死亡人数,单单说秦国围绕长平之战做准备的而发动的一系列铺垫战争就足以说明长平之战必将是一场大仗。此文较长,且涉及地理问题较多。首先,先看长平对于秦赵两国的重要性。秦国若是占据上党,一路可以越过东阳关,穿滏口陉攻击邯郸之西。另一路,可以从野王出发沿着上党边缘地带渡过淇水、漳水攻击邯郸之南。
两面夹击之下,邯郸会顾此失彼。实际上秦国后来灭赵也是这样做的!秦军分兵两路攻赵示意图而且,赵国起家之地晋阳(今太原)若没有上党这个媒介,与本土的沟通则会绕一个大圈。上党被占,太原绕路进邯郸上党,是以太行山为主长治一带的总称,是由群山包围的一块高地,海拔平均800到1300米。先秦之人视其为“天下之脊”,把其比喻为“与天为党”,最高处海拔的太岳山海拔2453米。
不见得真是与天为党那么高,比它高的山还有很多。他的高在于地位高!作为上古时代的尧、舜、禹、夏、商、周的六朝古都,它们都分布在上党附近盘旋或是只距离一个急行军的距离。尧的都城平阳(临汾)位于临汾盆地,西距上党郡治(今晋城)不到200里地,按照边缘算则不足100公里!舜的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附近)、禹的都城安邑(运城市安邑)都坐落于运城盆地,二都在上党西南方向,距离上党郡治的直线距离分别300公里、250公里,同样按照上党边缘地区算也不足100公里。
夏都阳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与之距离不远的周朝东都洛阳,同样距离上党边缘不足100公里。商都安阳,算算距离晋城的距离200里地,边缘算则不到100里地,还不够一个急行军的行程!上古帝王都城与上党尧舜禹的都城如果出发前往河北平原之地可以选择最近路途:过上党经滏口陉出太行山,或者直接经白陉东下太行,或出太行陉或轵关陉后循上党高地边缘北上。
如果行进洛阳所处的中原之地,一个可以选择的路是不走函谷关,而是过轵关陉渡过孟津渡到达。但是他的必经之路就在上党高地的俯瞰之下。对于夏都阳城与周东都洛阳而言,其北上河北之路也是必在上党高地的俯瞰下经过。商朝都城安阳更是近,从上党高地出发穿过白陉,一路俯冲就可直达安阳。太行八陉图上党的东边是太行山,作为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南北纵贯于河北与山西间,成为一道割断山地与平原联系的天然屏障。
南边则是中条山,东西横亘数百里,东与太行主脉相接。西边太岳山,太岳山脉北端在榆社、左权一带与太行相连,向南与中条山相接。三条山脉交汇,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封闭型盆地。上党图示上党的境内主要有长治和晋城两块主要的盆地,还有阳城所在的小盆地。阳城盆地在这场血腥的征伐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较为偏僻,虽然沁水流淌在其中滋润着相比较而言略显狭小的阳城盆地,但是它对于赵国而言如同飞地,可以忽略不计!最主要的是长治和晋城盆地,两盆地的分割线是在丹朱岭、羊头山、马鞍壑一线。
长治盆地被漳河流域所覆盖,漳河分为清漳河与浊漳河,浊漳河以北属于赵国,以南则属于韩国。上党高地长治与泽州盆地(晋城盆地)秦军占领了长治盆地,就可以以之为后援基地,出长治,过黎城,穿东阳关,下滏口陉,攻打赵都邯郸,而且还是重力加速度式的俯冲攻击。假如晋泽盆地以北,包括长治与晋城二盆地分水岭被秦国占据,长治盆地则在秦军眼里可以算是一马平川。
可以想象一下,赵奢仅仅击败了秦军就得到了山东名将的称号,由此看见六国对秦军战斗力的畏惧。虽然以上属于秦国庙堂战略层次的思考,但是做事还得靠论斧头解决。当然,秦军并不是一开始就发动长平之战的,首战可以说是阏与之战。阏与之战两军作战序列如下:秦国:统帅:胡阳; 将领:斯离; 兵力:10万。赵国:统帅:赵奢; 将领:许历; 兵力:5万。
但是秦军的结局却很惨!公元前269年,秦国兵败阏与之战,损兵折将。秦国十万大军逃散过半!统帅赵奢(赵括老爹)也因此战名列山东六国八大名将!次年,秦军再攻阏与,又被赵军击还。然后秦国迎来了战略转变:越过韩国上党之地攻打赵国,这种客场作战方式欠佳,搞不好会被切断退路,死的更惨!不如把上党收入囊中!消化了上党,秦国便会以主人的姿态主场作战,后援、粮草供给以及战术的大开大阖就不会受到敌方压制。
就此,秦国庙堂不得不对秦国东出平灭六国的用兵战略做更深一步的讨论!此时的范雎已经做了秦国客卿,此人眼光‘毒’到,献策“远交近攻”于秦王。范雎主张率先攻取韩魏在山西之地以进一步巩固秦国对于淆涵要道的控制,然后进一步蚕食上党,逼近唯一可以与秦国匹敌的赵国。然后再以山西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攻略黄河以北的燕赵齐三国之地。
秦王此时也深感魏冉主张的越地攻打他国的战略隐藏着种种弊端,此法实在不可行!谁知道哪天秦国对赵用兵时,山东六国挤挤兵力忽起合纵,韩国会不会落井下石地封锁上党进出要道而让秦军进退不得呢?!至此,范雎的远交近攻强压了魏冉越国掠地之策,秦国遂决定改变国策,先搞定韩魏再攻赵。魏冉自此失势!公元前264年,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挂帅出征。
执行战略最终目的:孤立上党。前期夺取目标有二,如下!(一)韩国九城(临汾地区)战役目标:扫清临汾盆地韩国据点,防止秦军东进上党后方起火!进兵路线:1,秦国陆路沿渭河河谷东进至蒲津关,渡黄河经过运城盆地、临汾盆地边缘至新田(今侯马)等待水路部队。2.秦国水路最优路线是由都城咸阳沿渭水出发,顺渭河东下,至潼关所处的黄河拐弯处再折向北溯黄河而上,然后进入汾水河道东北行至新田(山西侯马)。
秦韩势力图以及秦军扫平韩国在山西残余势力(二)韩国南阳管辖的野王(河南沁阳)等城池。战役目标:控制太行陉进出,掌控韩国野王城(沁阳),断绝韩国本土与上党联系。野王城位于丹水和沁水交汇处,两水交汇后流入黄河。丹水发源于上党境内丹朱岭,流经高平、泽州,傍临着战略要地晋城不远。上党地区联系韩国本土是通过野王这个水路汇集的枢纽来来往往,韩国本土坐船行进黄河可以再分流进入丹水,后弃舟步行过太行陉进入上党。
沁水流淌经过阳城盆地,其走向与老马岭几乎平行,河水经过端氏邑。秦军攻下运城盆地后,如果攻击上党,会从端氏邑渡过沁水,后沿河谷上行十里,再向东折行就可通过老马岭著名关隘高平关进入上党。进兵路线:过轵关陉,直接到达野王,沿丹水逆流上行,过太行陉,到达上党腹地。秦国扫清太行陉附近韩魏城池图韩国,这个曾经小有辉煌如今却奄奄待息的二流角色,自从炮灰大魏国丢失了河西与河东之地,韩国这个倒霉鬼就开始承受起了秦国的一波又一波地凌厉攻击。
秦国从来也没有把这个对手拿正眼瞧过!总是没事派个几万人过来练练手!从秦国变法东出以来被秦军斩首的韩国将士何止十万首级!战国初期,魏国河西、河东以及秦魏势力图搂草打兔子好几年了,秦国已经清理掉了韩国在山西临汾盆地大多数城池。仅存的几座城池也是秦国发了发善心!秦国喜欢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对待韩国,不听话了揍你一顿!服了?立刻还给你一两座城池,两国重新结好。
秦国遂得以对战他国!但是阏与之战,秦军惨败!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80多年以来唯一一次被他国在野战中被击败,此败极大的刺激了山东六国联合反抗秦国的决心。话说天高皇帝远的偷袭高手大燕国,秦国实在懒得搭理。剩下的五国中,齐国、韩国、魏国和南霸天楚国都被秦国狠狠的吊打过一遍又一遍!但是,赵国自吞了中山国,夺取了北方少数民族控制的河套之地。
肥沃的前套和后套的土地,让赵国军力加国力妥妥的爆棚起来。未经打击且两败秦军的赵国俨然成为了山东六国新的扛把子!秦国痛定思痛,决定必须打碎山东六国的脊梁——赵国。打碎赵国的脊梁必须攻取韩国上党之地。攻破上党高地必须要完整的占据临汾盆地以及扫清太行山与黄河之间那些韩魏所控制的城池,把进入晋城盆地的太行陉掌控住。
这年,白起没有悬念的击破韩国旧都平阳(今临汾)等九城,斩首韩军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封锁轵关陉以阻止韩国本土支援临汾盆地地区的韩国反抗者!公元前262年,秦国将临汾地区原韩国领土整合完毕,挥军下太行,攻取韩国南阳之地野王以及魏国怀邑和魏南阳。韩国本土与上党之路断绝!韩国遂割让上党于秦国,秦国接收!但是上党人忘不了秦人曾经杀害过他们的兄弟子侄,太守靳黄重强烈反对把上党交给秦国!韩桓惠王怕事闹大,秦国打到韩国都城怎么办?立刻罢免靳黄重,委任冯亭出任上党太守。
新太守冯亭也不愿意投降仇人!冯亭召集官吏民众,一致认为:秦占野王,上党已如同沧海孤岛!秦军若发兵上党,上党十七城断然不能抵抗强秦。但是上党对于赵国是个要命的死穴,所以冯亭等人一致同意:不如投降赵国,赵受我地,秦必攻赵,赵被秦攻,必然亲韩,韩赵本一家,合纵可成!然而不管赵国内部讨论接受上党是否合适,就地缘角度来讲,赵国也别无选择地必须接下上党这块烫手的山芋!于是,祸水遂引向赵国,长平大战开始盛装出场!。
古代决战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在古代战争中,敌我双方数十万人集中在一起打生打死,就算一方取得大胜死了几千人,那么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难道就必死无疑吗?在古罗马步兵方阵里,站在最前排的都是一些青壮年,接敌后要跟对方打上一阵子,再有后面的老兵穿插上去替补作战,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是充当炮灰了,侥幸活下来的能打的,就变成老兵享受高级待遇。
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破甲箭的情况下,第一排士兵需要披着重甲,手持大盾上前应敌。所以一些普通弓箭对于鳞甲,环甲等防护性器具起不到多大作用,而这些战士手中的盾牌可以有效抵挡弓箭的射击。一般而言,这些人待遇比较好,站在第一排还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奖惩机制的激励下,这些战士作战是不怕死的。但是这种伤亡率是非常高,以致于到了后期基本以平民当做肉盾先去送死,以保留一些精锐的老兵。
在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很多,李自成张献忠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驱使老百姓打头阵。既然第一排死亡率高,那么站在后排就安全吗?古人虽然装备落后,但并不是连打击后排的手段没有,他们会组织大量弓箭手,使用骑兵冲锋,还有无坚不摧的大型投石机,或者使用浑身挂着鞭炮的火牛阵,土火箭等方式打击后排的士兵,所以认为站的后面的士兵是安全的,基本上是一种妄想,如果胆敢后退一步,那么等待你的还有督战队的刀子。
如果全盛时代的女真骑兵和蒙古骑兵比,结果如何?
都是冷兵器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民族。但论彼此战斗力,冷兵器时代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深深的让东亚所有民族包括蒙古人感到敬畏。以古往今来女真蒙古各战绩来看我认为还是女真人更胜一筹。中国历史几千年直到清朝才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大清后金努尔哈赤时期既凭借强大武力讨伐打击蒙古各部落,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
后又满蒙联姻,恩威并施,终于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总体来说清朝一直在开疆扩土,大清乾隆巅峰时期领土达到1340多万,这是实际控制领土,不是明朝的一共300多万领土还有羁糜。直到清末遇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率先衍生出现代科技的西方面前,在全世界差不多都是西方殖民地的时期。清朝还能保持主权独立并且直到爱新觉罗和平退位还留下1140多万实际控制领土。
这是实为不易的,是值得肯定高度赞扬的。是对当今中国最伟大的遗产和最重要的贡献。历史上女真人两次以区区几十万的人口入主中原,纵横东亚,所向无敌,依靠强大的武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金朝完颜阿骨打以极少的兵力打的以武力称雄东亚的大辽灭国!都是以小博大,兵力差距巨大,但都是势如破竹。以极少兵力打的北宋亡国,两任皇帝后宫都被女真人抓走坐井观天。
宋人形容女真:“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如濑。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足以说明一切,没有比这更好的评价。最典型也是最不可思议的案例应该是在宋朝,宋军和女真的一次战斗。北宋末年,宋庭和女真谈判割地,后又反悔。命河北宋军截杀女真使者。二千宋军奉命截杀女真使者包括护卫十七人。双方正面作战,女真十七人,击溃了二千宋军。
还有皇太极征伐朝鲜,双岭战役,一个牛录八旗三百大破朝鲜四万守军。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征服世界,所向无敌。而在大昌原之战,女真人也有四百铁骑大破蒙古八千骑兵的战绩。在当时全世界能野战跟蹂躏世界的蒙古人打出如此战绩的仅女真一族。此战打的时任蒙古大汗窝阔台召集所有万户,斋戒沐浴亲自向长生天祷告,请求长生天给予指引,女真人的回光返照着实给当时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吓了一大跳。
因为东亚所有见识过女真人辉煌的民族还对完颜阿骨打时代的女真人有着深深的敬畏。 由此可见女真人不是败于战斗力不如蒙古人,只是没有好的领导,是决策层被蒙古人碾压。坦率来说单论武力对比蒙古人也远远没有女真人的巅峰战绩,如对宋,对朝鲜。直到明末清初后金的八旗军以女真人为主,他们虽然出身于渔猎民族,但在明末农业化程度已相当高。
例如牛录作为八旗军的基础军事编制,在平时则是基本农业单位。所以,八旗军不同于战时为兵、平时耕牧的蒙古人,是一支由“伊尔根”(平民阶层)供养的常备军队。当时八旗军采取三丁抽一的制度,即一个牛录里的二个男丁供应一个兵丁的粮食和装备。由于此时八旗政权刚刚兴起,供应非常良好,战兵基本都能装备铠甲。特别要提出的是,农业社会体系下的女真人作为集体劳动者有着比以游牧为主的散居蒙古人更好的组织纪律性。
努尔哈赤又下令所有士兵平时必须同吃同住,这毫无疑问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另外,八旗军队军纪极严,每逢战阵,每一队都有一名押队官,一旦有军士在行军打仗途中喧哗或者不听号令独进独退,押队官即用箭头涂了朱丹的箭射他,回营以后直接斩首。 明人记载,八旗军在平坦地形上,队伍整齐,层次分明;如果地形狭窄,八旗军则会合并成一路行动,层次不乱。
临战时,八旗军士令行禁止,队伍齐整。战斗时,穿戴重型铠甲、手持利刃的肉搏士兵冲锋在前;穿短甲(两截甲)、擅长射箭的弓箭手在后面掩护;“巴牙喇”(八旗最精锐者)则骑马于侧后观望,随时接应和支援,起到督战队和预备队的作用。此时的八旗军拥有很强纪律性和突击能力,并且擅于多兵种配合。明末参加过抗日援朝身经百战的辽东系军阀皆言“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以当时可以说是东亚顶尖战力的日军相比,战场对抗,无论是骑兵对抗,还是诸兵种协同,日本这种适合小集团作战的模式,是无法与悍勇凶残同时又令行禁止的八旗骑兵对抗的。
无论战斗意志,战斗精神,战斗技巧,冷兵器时代的女真人都是当世无能出其左右者。但古往今来人口始终是女真民族的硬伤,始终阻碍着女真人的发展。终清一朝旗人军法都极其严苛,清朝又始终战斗不断,所以满洲本就不多的人口始终损失很大!客观公正的说终清一朝八旗都是保持强大战斗力,都是起绝对性的力量。不要以讹传讹说康熙以后都靠绿营,真读过清史就该知道哪场大战都是以八旗为中心作为战斗。
绿营就是人数众多,好补充而已。无论乾隆朝的福康安率领几千八旗战士翻越喜马拉雅山直捣黄龙攻破廓尔廓首都,迫使廓尔廓彻底臣服。还是乾隆年间镇压台湾起义可见都是八旗起绝对性的作用。一直到清末的镇江八旗,八里桥八旗,虽然冷兵器肯定打不过热兵器机枪火炮战壕构成的火力网,但与绿营的一触击溃,四散奔逃相比。连外国人都倍加赞叹这些勇敢忠诚视死如归的士兵。
无奈就是人口基数太少太少。清朝又始终战斗不断,八旗军法又极其严苛,八旗始终损失很大。(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终清一朝没有投降叛敌的将领,就算在弹尽粮绝明知即将被俘的情况下也都是自杀殉国,以谢皇恩。像明朝那样大规模投降叛变的直到清末都没有。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朝代。)人口始终制约着满洲人的发展。直到清末四亿汉人才一百万满洲人,受有心之人挑拨,各地排满起义不断,满洲人毕竟刚烈,各地驻防八旗被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的汉人围杀拼死抵抗基本死伤殆尽。
因为现代火器传入中国,战争拼的是人口基数人口消耗了,而这恰恰正是古往今来满洲人的死穴,让这个民族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总之,评级某一地区的某一兵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要考虑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作战环境。毕竟任何一种武器或者兵种,他们的发展都是必须要契合于该地区的作战环境的变化。毕竟,战争永远是人类社会最严酷的筛子,任何无法适应变化的事物,都将迅速扫入历史的尘埃。
蒙古骑兵冲锋,城下遇上宋军火器攻击,究竟谁更厉害?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明一点。蒙古军队为什么会打遍天下无敌手。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已经非常熟练的使用了火药技术带来的高伤害,特别用于攻城。这一点在向西征服的过程中特别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蒙古军队中已经在使用的那些火器。1.“砲手军”蒙古人第一次装备火器是在蒙金交战后在战争中获得的。1211年,成吉思汗派兵到金中都(今北京)附近作战时,原属金国的汾阳郡公郭宝玉率军投降蒙古,并携带了不少火器和擅于制造、使用火器的工匠炮手。
1214年,金宣宗为了躲避蒙古的进攻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闻讯后立刻调集大军围攻中都,于次年5月破城,又获取了不少火器和匠人炮手。“砲手军”应该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建立的。砲手军建立不久,就赶上了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随军远征花剌子模。在这次西征中,砲手军提供的火器极大的帮助了蒙古军,在围攻西域名城不花剌一战中,蒙古军队就使用了名为“火砲”的含有火药的炸弹等各种火药武器,这在西方的历史资料中有了较多的记载。
这支威力强大的炮兵使得蒙古军队的攻坚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并且形成了更加立体的进攻态势这也是非常先进的打法。2.飞火枪和震天雷这两件宝贝其实是金人的产品。在蒙古大军围攻开封的时候,金军使用这些武器,这两种武器的威力都不是蒙军所持的相对原始的火器能比,根据蒙古人的史料记载,蒙军“惟畏此二物”。很快的金国灭亡,这些稀罕宝贝就成了蒙古人的宝贝了。
震天雷是一种铁壳炸弹,金军将其点燃引线后扔下城,一举炸毁了蒙军的攻城战具“牛皮洞子”(一种用来接近城门的器具),并且“火点着甲皆透”。也就是说,炸弹爆炸后的碎片可以穿破盔甲,对人造成很大损伤。看这个样子很像是手榴弹,确实他就是原始手榴弹 。飞火枪呢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就是枪头榜上火药可以抛射出去的一柄火枪。
这种飞火枪是一种火箭类武器,其样式是一杆长枪上侧绑一个内部分两段的火药桶。火箭依靠火药筒中的后段火药燃烧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当推进到一定距离后,前段火药被点燃,前段火药向前喷射火花,对前方的敌人造成杀伤。根据记载,喷出的火花“钱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近”。3.毒药烟球和集束火箭弹这种武器第一次出现在战场是在对波兰作战的时候。
当时拔都统帅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就使用了这种武器。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
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这种集束火箭,我看就是古代版的喀秋莎,别管命中率多高,看上去就吓人。通过这些实战中使用的火器来看,基本上和南宋的火器也差不了多少,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加上蒙古军中有用无比强大的“回回炮”。这种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抛石机技术,在当时已经是顶尖水平。
蒙古铁骑号称无敌天下,为何36年攻不破南宋的钓鱼城?
一、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钓鱼城坐落在现在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山势突兀耸立,山坡陡峭,地形险要。钓鱼城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只有东面与陆地连通,护城之利、天然形成。钓鱼城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路,可通达四川各个地方。钓鱼城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易守难攻。
二、城内备战充分、可以持久多任地方长官修建了高达几丈的城墙,使得整个城池与山体融为一体,外来之敌连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从城墙炮台的垛口向城下眺望,滚滚江水奔流不息,江水之外的人流看得清清楚楚,敌人没有隐蔽的可能。钓鱼城的城墙绵延8公里,总共建有8道城门。水军码头、栈道、墩台、炮台、军营等军事设施科学布置在钓鱼城中。
特别是护国门,在钓鱼城中首当其冲,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城内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山上地形开阔,很多地方都适宜种植庄稼,所产粮食足够保证城内军民所用;环绕山城的三江之水能够提供充足的水产食物;山上拥有天然水池14口,人工开凿水井近100口。钓鱼城内的军民即使完全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几十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三、蒙军不适应地形、气候钓鱼城独特的地形优势,使得进犯之敌无处落脚、无力进攻。蒙古军队的骑兵在陡峭的山坡上、在奔腾的河流中,都没有办法发挥优势;相反,在其他地方的优势,到这里却变成劣势了。蒙古军队在钓鱼城下,很难进攻;却很容易被攻击。蒙古军队转战到南方,大量士兵水土不服;蒙古人害怕炎热潮湿的气候,钓鱼城所在地正是酷暑恶湿。
水土和气候造成中暑、疟疬、霍乱等疾病,在蒙古军队中肆掠,损伤、祸害极其严重。★★★蒙古军队36年没有攻下钓鱼城从1227年,蒙古军队进攻到四川、重庆地区。为了抗击蒙古军,甘闰开始在钓鱼山上筑寨。此后,历任官员坚持修筑钓鱼城。1258年,蒙哥大汗率领大军,攻占了四川许多地方,可是,钓鱼城却成为阻止蒙古军队继续前进的坚强堡垒。
蒙哥派人进到钓鱼城中劝降,守城将军王坚不仅拒绝投降,而且杀死了使者。蒙哥决心继续使用武力进攻钓鱼城。蒙哥切断附近城池与钓鱼城的来往通路,阻断宋军的援助,将钓鱼城孤立起来。蒙军多次进攻,都被城中守军打败。蒙军大将汪德臣被钓鱼城扔出的石头砸伤,很快死了,蒙军士气受到重创、迅速低落。守将王坚率领精锐部队,夜晚偷袭蒙军营寨,又给蒙军沉重打击。
蒙哥指挥攻城时,被乱石砸中,不久,伤势过重导致死亡。主帅死亡,征讨四川地区的蒙古军队只得回撤。钓鱼城抵抗蒙军取得了胜利,改变了蒙古军队进攻的战局。此后20年,钓鱼城的守将更换了几任,但是,都始终顽强抵抗蒙军。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使得蒙古灭宋战争暂时中断,南宋朝廷得以延续20年;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使得蒙古军队在西部欧、亚、非的进攻被迫暂时停止。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枪。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枪,最长就达到了六米。
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枪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枪长度在五米以上。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枪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宋军里的“拐突枪”“抓枪”等长枪,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枪车”——都为对付骑兵。那有了长枪,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
骑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为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长枪方阵,稍微有脑子的骑兵部队,也绝不会进行自杀式冲锋。宋金战争史上的一则战例就可以佐证:当时有17名金军骑兵途径磁州,被2000宋军步兵围住。只见这17名金军骑兵果断分成三队:7名骑兵正面冲锋,另外10名骑兵分成两队,在左右边射箭边冲,一下就把2000宋军打垮。
如此场景,单看文字记载难以理解,但放在战场上,却是正常现象:十七名骑兵凭借高速度,发挥兵种优势进行进攻。手拿长枪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家伙硬,可既缺乏训练又没有速度优势,等于是站在原地白白挨打,当然被打到崩溃。如果把《勇敢的心》里那支“拿大木棍”的苏格兰起义军“搬运”到磁州,面对这十七名骑兵战术娴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环”加持,一场惨案也是可以想……小规模的冲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团作战里,胜败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儿。
南宋年间的“端平入洛”之战: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大的南宋步兵军团,在洛河背水列阵,迎战蒙古骑兵。虽然宋军将士顽强拼杀,多次击退蒙古骑兵的冲锋,还缴获了大量蒙古军装备。可宋军已经断粮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冒险突围。结果蒙古骑兵抓住战机,趁宋军步兵突围时派骑兵尾随骑射,数万宋军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其次,就算骑兵“讲讲武德”,如“手拿大长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样,只是面对面冲锋。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手里的棍子再长,依然还是挡不住对手。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手拿长棍”的步兵,面对这样的剧烈冲击,基本顶不住。
而明末军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骑兵冲锋时的景象:清军的先头骑兵,往往一人两马,穿着重甲向前冲击,就凭这简单战术,不知冲垮了多少明军军阵——对付这样的骑兵,哪里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儿”?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想要战胜有骑兵优势的对手,一要强调阵型,不同的兵种,必须要按照武器和战术特点形成配合。就以唐朝军队来说,以《太白阴经》记载,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除了要装备上万条长枪外,还要人手一张弓,配备大量的弩箭。
作战时弩手、枪手、刀手、骑兵形成配合,歼灭敌方骑兵的有生力量。第二,就是一支部队必须要有机动力,即使在缺少骑兵且装备大量长枪的宋代,想要打赢对周边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歼灭战,既要发挥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种优势,也同样需要骑兵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比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辽战争里的雁门关之战,面对辽国十万铁骑的嚣张气焰,宋军主将杨业就利用雁门关地形部署,步兵据险死守,遏制辽军攻势,他亲率数百骑兵从背后夹击,结果一仗击垮辽军,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在面对敌方强大骑兵时,想要实现胜利,更要依靠多兵种严格的战术纪律。明代俞大猷就凭着战车、骑兵、步兵配合的战术,以三千兵力击败上万鞑靼骑兵。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制定了极度细致的作战:装备火炮、火枪、火箭、长枪的明军,在地方骑兵距己六十步时不许乱开火,而当敌人开始接近时,则按照“天鹅声”的号令依次进攻,当敌人被火器打击后,再派兵出击,一举击垮敌人。
凭着这类战术,戚继光一度打得鞑靼部落叩关求投降,曾经战火连天的蓟镇地区也获得了长期和平。而在清代中前期,清军以鸟枪、火炮、步骑兵轮番冲击的战术,也多次重创了准噶尔骑兵,捍卫了西北的和平。但是同样要说的是,再好的战术,再完美的战术纪律,根子上还要依靠日常苦练。一支纪律败坏的部队,不管有多么好的战术,也照样执行不起来。
比如拥有多种火器和优秀战术的明军,为什么明末时却被清军八旗反复吊打?说个萨尔浒战前的细节就知道:那些参战的明军,日常战术训练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摆摆样子。这种日常摆样子糊弄事的队伍,上了战场自然抓瞎。而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腐化已久的清军八旗,同样成了“摆样子”的典型。以清代名将乌兰泰的叹息说,当时清朝的驻防八旗,连刀矛弓箭都不怎么练,射箭十发中五就不错。
有人说马克沁机枪出现终结了骑兵时代吗,一战(乃至二战)还有大量的骑兵参战,这是什么情况?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在1840年由德国人德莱赛发明后膛装弹的击发枪不久,仅仅过了四十多年便在1883年由美国人马克沁发明了自动射击的枪械,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给予了当时大编队冲锋的西方军队予以了重大的杀伤,有效地遏制住了大编队集群的冲锋。同时也给予包括当时骑兵在内的大编队冲锋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其实,在马克沁重机枪诞生之前,当时还是处于单发步枪和火炮时代的武器就已经接近终止了骑兵部队的集团冲锋。大家可以看看电影《火烧圆明园》,说的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北京八里桥之战。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蒙古铁骑的勇猛冲锋,不得不说此时的蒙古骑兵还是非常勇敢的,二期蒙古骑兵的战马还是相当的不错。但在英法联军的炮火和单发步枪的密集射击下,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基本还没冲到跟前就差不多被打到了!而此时此刻马克沁重机枪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在此我们可以看看另一部电影《神鞭》,电影的结尾大家应该都看过,义和团的密集冲锋结局非常的惨,而这个时候的洋人已经用上了马克沁式重机枪。真正令西方国家由大编队密集冲锋而改变成步兵分散式突击的、正是从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役开始。起初英法美俄等国家不太看好马克沁重机枪,认为它太过于浪费子弹。但德国的军事家却独具慧眼,一下子给每个团装备了一百多挺,其装备密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步兵班的制式装备。
它不但给步兵冲锋带来了极大的杀伤和变革,也给那些惯于骑兵集团冲锋的国家带来了战术上的变化。一战之后,西方国家其实已经很难再看到骑兵集团大编队的冲锋,战略思想超前的国家早就去研究坦克集团突击或者是空军制空权的理论了,只有那些思想落伍的国家仍还在重视骑兵战术。在一战之后仍还在使用大编队骑兵作战的,一个是苏俄国家,另一个就是波兰。
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内战,由斯大林和布琼尼以及伏罗希洛夫组建的骑兵部队不管怎样还是为红色苏俄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你也应该看到,在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之后、尤其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严峻时期,斯大林对于其军队的人事安排做了重大的调整。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再也没有被安排在重要指挥岗位上,此举足以说明斯大林已经开始认识到骑兵部队在现代化的战争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而取而代之的是朱可夫、铁木辛格和罗科索夫斯基这些具有现代化作战头脑的人得到了重用。
二战之前的整个欧洲,大概还只有波兰一个国家在把骑兵部队当做主力作战部队使用。虽说德国、苏联、日本还有英国法国这些国家还有骑兵部队编制,其实都是当做辅助部队使用。都啥年代了,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下有坦克集群冲锋,那还轮得着骑兵部队作战?对于马克沁重机枪是不是终结了骑兵部队的使用,我想至少有大部分是对的,虽说不完全是,但它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