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游戏铜雀台图片,内政建筑有铜雀台
作者:本站作者这个代价太夸张了!第三,曹操修建铜雀台与曹植《铜雀台赋》。(二)曹植《铜雀台赋》。当然,曹操兴建铜雀台并非为了二乔。铜雀台与二乔,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故事。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铜雀台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各高十丈,以桥相连。
三国志14这个游戏怎么样?
《三国志14》这款游戏的好与坏,已经有太多人说过太多次了!我也不想过多评价这个游戏怎么样了!就说说最近光荣特库摩公布的一组数据和带来的一些思考。近日光荣特库摩公布了《三国志14》上线首月的销量情况,全球各地区相加一共卖出 20 万套,其官方微博在卖出 20 万套的情况下为庆贺游戏英文版的登陆推出游戏 9 折的活动。
在中国大陆地区庆贺游戏推出英文版然后打折?这样的噱头你们会相信吗?反正我信了,因为这打折活动已经开始了!一直会截至到本月的 10 号。尽管现在 14 代一个月的成绩就已经要强于 13 代的 18W 的成绩,但再对比一下此前的《全面战争:三国》一周百万套的成绩,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人会把这归结于“全战”系列在全世界的玩家数量要远远大于“三国志”系列,“三国志”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小众游戏,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可是不低把。
那么首周百万套销量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玩家贡献了一半以上的销量,就算是 50 万套,难道就证明在国内“全战”系列的影响力要大于“三国志”系列吗?为什么那么多对“全战”不了解的玩家会因为三国二字而购买这款游戏那?“三国志”这个名号这么多代的影响居然抵不过一个系列游戏突然横叉过来的三国游戏背景!?这些问题不值得玩家们慢慢品味和思考吗?一个半成品的游戏拿出来一个月之后被优化成了一个可以正常在 PC 端游玩的样子,居然会获得大家不断的赞扬?难道这个游戏在 PC 售卖的时候就没考虑过他本来该有的样子?这就好比一个每次考试都打 95 分的学生,这次考试得了 97 分,然后你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一个每次都只能打 40 分的学生,这次考试打了 60 分,然后大家就在夸他进步了,而且非常明显。
曹操的铜雀台里真的有大乔和小乔吗?
曹公天性孟浪,修铜雀台纯属显摆,只是铜雀台里真没有名满天下的美女大乔、小乔。因为她们当时还在东吴。据小说杜撰,诸葛亮先生为了激怒东吴都督周瑜,巧妙的改动了《铜雀台赋》,故意将曹公修铜雀台的目的,说成是想收纳周都督做夫人小乔和东吴故主孙策的夫人大乔。周瑜都督之所以震怒,一方面是曹公的确有贪恋熟女的恶爱好,曹公喜欢收纳他人妻妾,他称之为豪门妙妇。
曹丕继位后,如何处置铜雀台上的女人?
我曾经回答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嫪毐与赵太后的事,阅读量到了三百七十多万。不一定就是我的观点多么新颖,起码是有许多人对此类事有兴趣。我认为嬴政继位时,赵太后也就是三十左右的女人。这个年龄的女人,有生理需求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她没有地方消耗多余的精力,那只能是变态式的干预朝政。与其让她祸国殃民,倒不如容许她违背人之伦理。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想说的意思就是,不能简单的看待历史问题,要面对当时的历史现实。同样的道理,就题主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深层次的考虑,还有很现实的困难存在。曹丕面对的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新帝王继位时,都会存在。如何处置其父皇原有的年轻美貌的嫔妃,是很棘手的事。新帝把老皇帝的女人收归己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不必多说了。
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事。第一,新帝不能享用,总不能让她们都老死宫中吧。曾经沧海难为水,皇帝的女人再去伺候普通的百姓,这也很尴尬的。普通百姓都可以享用,那么,新帝王就不能享用吗?第二,新帝登基后,要充实后宫。与其劳民伤财再折腾天下百姓,还不如让他凑合着使用。第三,伦理道德的确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句话还真说不明白。
在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三国同时期的匈奴等游牧民族,还是存在收继婚制度,父兄死后,新单于接受除了其母之外的所有父兄嫔妃;当今社会,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摩梭人,依然存在走婚制的风俗习惯。也不存在父亲一说。是否也存在父子共同走婚一女,母女同纳一男的情况,不得而知。但理论上是不排斥这种情况吧,这仅仅是我的揣测。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但也是违背人类本性的东西。有些激进的人类学家,就提出了一些超前的理念。他们认为,伴随着私有制的消亡,社会共享财富,一夫一妻的制度也会消亡。但究竟要以哪一种方式取而代之,也是众说纷纭。但有观点认为,将是以纯粹的情感为基础,传统的一些道德伦理将不会再成为情感的羁绊。无论如何发展,那都是将来的事。
但目前大量的婚前同居,已经是对传统伦理提出极大的挑战。以前,男女授受不亲,婚前握个手都不可以,何况是同居。不管这是不是进步,但社会必然是前行的。但不管如何发展,还是必须要遵守现有的伦理道德。在那一天还没有到来之前,不能做有违人伦的事。这是将来的事。回过头去看历史,也不能以今天的伦理道德去看当时的历史人物。
作为帝王的人,自认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四海之内都是他的私产,这也包括先帝的女人。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女人本身就没有地位,被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是很正常的事情。从有关的史料看,曹操一共有正侧室十五位。除了原配丁夫人,都是已经为曹操生儿育女的夫人。许多还是姬妾的身份,大家清楚,妾的身份地位,有时候还不如个丫鬟。
如果是个丫鬟,把她赏赐给儿子,或者被儿子接纳,感觉还会好一些。如果是有妾的名分,感觉就差大了。比如王允的义女貂蝉,王允可以收纳为妾,也可以嫁人;李鸿章的母亲,就是其祖父收养的义女。从史料上看,曹丕所收纳的一般是侍奉过曹操的女人,大多都是没有名分的,起码有史料记载的有妾的身份的女人,曹丕还没有染指。那些没有给曹操生育的女人,就不清楚了。
不管如何,反正曹丕的母亲卞夫人,看到侍奉曹操的女人在侍奉曹丕,感觉很不爽。这的确也不是很爽的事,除了曹丕和那些女人们。当然,其中有些女人也不爽,但也没有办法,不爽也不行。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让卞夫人去处理这个事,又会如何哪?殉葬、守陵、出宫、老死宫中,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曹操又是咋安排的哪?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从曹操的《遗令》看,曹操安排的还是很彻底明白:七位夫人,一位昭仪,这是比较有身份地位的,这个自然有较好的生活保障。各房的人,也就包括地位较低但有儿子的姬妾,无事可做的话,要制作带子、鞋子出售,要自食其力。
那些婢妾和歌舞艺人很辛苦,要把他们好好安置在铜雀台,让他们为曹操守灵。其意思就是不要把她们遣散出宫,要善待她们,给她们生活保障。曹丕哪?也就把她们收编,一起供养,让她们发挥余热,供自己再使用。至于曹操咋想的,就不得而知啦。曹操没气醒不等于没生气,尽管曹操英雄无比,心眼很多,但这个问题依然也没能好好解决。
曹操兴建铜雀台,真的是为了江东“二乔”吗?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会管理国家,而且还会打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极富才情,闲暇之余,还能吟的一首好诗,随手拈来一首,都能入选初中语文课本。这是刘备、孙权难以媲美的!曹操喜好文学,受其影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一席之地,历史上称他们爷仨为“三曹”。曹操之所以建铜雀台,相传是在河北打袁绍时,在临漳县睡觉梦见一道金光落地,早晨令人掘地,发现一只铜雀,荀彧说是吉兆,于是曹操就兴建了铜雀台。
后来,铜雀台就成为了曹操一帮文学爱好者吟诗作对的地方了,这帮文学爱好者中,有陈琳、蔡文姬、王粲、徐干、刘祯等等。曹植《洛神赋》,曹丕《典论》、蔡文姬《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都是在铜雀台所作。再后来,随着曹操离世,曹植被放逐,铜雀台不复往日之盛况,加之公元217年临漳县瘟疫大爆发,王粲、徐干、刘祯、陈琳等相继染病,均死于同一年,死后均葬在铜雀台西20公里的曹操墓周围,铜雀台也就此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铜雀台,只剩下两个小土堆,孤单伫立于冷风中。当然,曹操兴建铜雀台并非为了二乔。杜牧那首《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怕是有点牵强附会了。不过,曹操好色,天下尽知,先有从关羽手里抢走秦宜禄老婆杜氏,后又纳张绣婶娘邹氏为妾,而且还与儿媳甄氏不清不楚,这么多案底,难免给后世留下诸多口舌之娱。
在天天象棋中能打到业8、业9的一般都是什么人?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清楚的,由于天天象棋测评级别稳定贬值,特别指出本回答基于2019年9月时点。布局来看,业7-1基本能把当头炮跳马出车这三步棋走对,第四步棋开始就难说;业8-1基本能把急进中兵之类的大谱定型走个架子出来,到分岔点上大概能知道有几路变化,但基本走不对;一部分业9-1对布局掌握相对熟练,开始有布局体系封闭的意识,但离做到还比较远。
中残局由于平台时限的关系,基本都是乱下,大致上参照软件打分的话,业7走棋的误差在100-800分间,业8大约在100-400分间(基本上,业9以下中局非强制招法跟软件一致可能性不大),业9正常状态每步棋掉分不超过200,一个300分级别的漏着足以分出胜负。作为参考,象甲主力棋手下出一盘质量较满意的棋标准大约是每步棋掉分不超过24,掉分棋不超过3-5步。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
(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你如何理解?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这两句诗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803一852年)所写的七言诗《赤壁》中的后两句。杜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与盛唐时的“大李杜”李白与杜甫正好区别开来。《赤壁》全诗内容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理解后两句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全面的理解诗的含义。
创作背景:诗人托物咏史,借游赤壁,见遗物,为发表独特的看法作铺垫。有一天,诗人漫游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在江边的沙滩上散步时,偶然间发现了沉埋在沙里尚未完全销蚀的断戟。此时诗人兴致大增,立即磨洗了一番,经细致辨认后,发现原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时遗留下来的兵器,不禁感慨万千。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战争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号称“八十”万之众的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不是《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诸葛亮,而是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周瑜字公瑾,年少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赤壁一战,周瑜主要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胜己方的敌人,而敌人在这之前将战船全部用铁链绑住,首尾相连,如履平地,结果周郎一把火,把曹军烧得哭爹喊娘,败回北方去了。
此时此刻,发生在历史上的那场影响很大的战争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还有双方的决策者。战争的场面,战争的惨烈程度,诗人无一字涉及,他只是写下这两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用平淡的口吻描写了前朝战争的遗物,实际并不平淡,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旋即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感慨岁月流逝,多少前尘成往事。
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一件事,偶然间的一个发现,却引出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战。“折戟沉沙铁未销”,诗人用一个“折”字,概括出了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而用一个“未”字,道出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非常自然地为下面的议论作了一番铺垫。写作风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手法,评价历史事件,议论成败得失。1、以小见大,视角独特。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一支断戟升发开来,议论一场几百年前的大战,这场战的重要性世人皆知,毋庸多说。战争的进程,火烧赤壁的惨烈,在史书上已有详细记载,作者也不想多费口舌,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视角非常独特,然角度虽小,却极为精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如果他纯粹也如别人一样写,难免落于俗套,就不是鼎鼎大名的“小杜”了,千古名句也就难成了。
诗的后两句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延续前面的写作手法,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赤壁之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几句话是难以说清的,如果孙刘联军这方败了,曹操得胜,将改写历史,曹操一统天下,那么东吴沦陷,生灵涂炭可想而知,诗人没有写国土、百姓的安危,这时却独辟其蹊径写两个女子:二乔,大乔和小乔这两位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以小见大,正是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成功之处。
形象性的语言创作,启发形象思维,春光明媚的铜雀台上,曹操金屋藏娇,美人在怀,那么东吴的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别具一格地反映生活,诗的魅力焕发,毫不死板,反而显得韵味无穷。2、反写手法,别出心裁。诗人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采用反写手法,从反面落笔,假想其失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很明显,从字面上看,在诗人看来,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如果没有巧遇东风,则还将失败,连二乔都将为曹操所有。
难道诗人不懂军事,不知“天时不如地到,地利不如人和”吗?非也。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云:“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诗人通晓政治军事,一场大战中,谁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他却强调了天时的作用,把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没有东风,东吴无法火烧曹操战船,更谈不上胜利了。难道他不知道周瑜的谋略布局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吗?却似乎对周瑜的才干并不佩服,反而着力说那偶然的东风之便,才成就了伟业。
这正是诗人的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的体现,反其道而行之,以全新的视角来描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足见诗人不泯于世的才华。那么诗人为何要如此写呢?不免让人深思。家国情怀:诗人借史,抒发心中不平,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诗人正处晚唐时期,曾经风光无现的大唐帝国,经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此时早已呈强拏之末。
安史之乱前,藩镇割据,一方独大早已露端倪,安禄山手握三方重镇节度使大权,直接威胁中央,早年雄才伟略的唐玄宗,此时暮气沉沉,朝政荒废,宠幸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最后酿成战祸,大唐盛世转眼间成了泡影。诗人是晚唐时代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从小受诗文熏陶,有着家国情怀,晓兴亡通军事。
他在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时年仅26岁,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多地历任都是下层官职,前半生饱尝沉沦下僚的苦辛。诗人的理想就是恢复大唐盛世的社会局面,希望国家统一、繁荣。他注释过《孙子兵法》,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他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庭积极建言,希望朝庭能够采纳。
他痛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掠夺骚扰等。可是,此时的唐朝江河日下,政治腐败,思想进步的人常遭受打击,备受压抑。因此,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的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所决定的。与山水、边塞诗派不同,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满腔政治抱负的诗人。
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加以别出心裁地描写,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是咏史的代表诗句。诗人借史事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唉,一代英豪周郎若无东风,则事难成,而我牧之呢?东风何在?纵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只能空悲戚了。结语:我们在感慨诗人咏史抒怀,壮志难酬之际,不必纠结于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的评价是否妥当。
为什么后世多认为曹操建造铜雀台,是因为他觊觎“二乔”?
后世多认为,曹操修建铜雀台意在“锁二乔”,有觊觎二乔美色之心,这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归纳一下原因。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二乔”,二乔是什么人?二乔,就是大乔和小乔,一母同胞的姐妹,她们是汉末乔太公的两个女儿。长相貌美,天姿国色,闭月羞花。这二乔之美,我们现在一般都认为,大小乔可以与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齐肩媲美,毫不逊色。
大乔嫁了吴主孙策,小乔嫁了大都督周瑜。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美女配英雄,以美女小乔来齐衬周公瑾,妙不可言。其二,我们看一下主角曹操,一代枭雄曹操自己有“案底”,他有特殊爱好。曹操这个人有“品味”,审美也有自己的独特一套,因为这个爱好,他的妻妾多是已婚妇女接理说,就曹操这样的雄主,在当时,他海选几个妙龄少女也不算什么难事,指不定有多少人求之不得呢!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简单看一下曹操的妻妾们。杜夫人,原是吕布部将的妻子;尹夫人,原是汉灵帝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邹氏,这个就更有意思了,曹操在征讨张绣时,竟然看中了张绣的婶子邹氏,而因此,张绣反悔不降,曹操的第一武将典韦,以及曹操的爱子曹昂均战死于此役。这个代价太夸张了!第三,曹操修建铜雀台与曹植《铜雀台赋》。(一)铜雀台,曹操修建铜雀台的目的何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上讲,曹操建好铜雀台后,先是兴志勃勃地帅领一班文武做了两件事:一是比武射箭,二是各自赋诗。
做了一番演讲,表态,激励群臣。同时,铜雀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楼阁亭台广置美女,曹操与众人一起娱乐,饮酒作赋。曹操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就是在这儿接见了她,谈诗赋,论家长。(二)曹植《铜雀台赋》。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七步成诗的天纵才子曹植曹子建《铜雀台赋》中的几句。
“揽二乔于东南”,这句话很有意思,现在一般分析,认为“乔”通“桥”,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这句,也不过就是讲的桥,铜雀台前的两架桥,并没有其他意思;可是呢,后世的许多诗人词人都视为“二乔”就是大乔和小乔两位美女,并有许多“锁二乔”的字句、作品。这样,后世认为曹操建铜雀台是为了“锁二乔”,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四,诸葛亮舌战群儒,激周瑜。
为抗衡强曹,以图孙刘联兵,三分天下,诸葛亮东下东吴,去游说孙权。东吴大都督周输周公瑾,其实也是个抗战派,苦于无援,实力不济。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摸了下东吴的底细,觉得有机会,周瑜可以争取,于是夜探周公瑾,给他心上浇点油,烧把大火。怎么刺激他呢?拿他老婆小乔说事儿!甭管是真是假,就是扑风捉影,也要这样讲。
鲁迅先生评说“诸葛近妖”,确实妖,妖娆哈哈!诸葛孔明正襟微坐,一本正经地对周瑜讲了这样一番话:“山人我最近听说曹阿瞒建了个铜雀台,而且还扬言,他要兵马南下,把你老婆小乔抢去,置放到铜雀台供他玩赏。”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吃瓜群众能不有想法嘛!其五,认为曹操觊觎二乔美色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其实是自古就有。
铜雀台与二乔,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故事。可是,认为曹操建台觊觎二乔的美色,从唐到宋,从明到清,就从未停过。这个故事,正好是才子诗人们的好素材。我们来试举几个例子。唐代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魏了翁:试问伊谁若是班,二乔铜雀锁孱颜。明代高启: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好犹知节,日供诗书自怡悦。
“铜雀春深锁二乔”那铜雀台是不是为二乔所建?有哪些考据?
谢谢邀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游览赤壁(今黄冈)时写下的诗。诗里所说的的铜雀台是东汉末年曹操所建,与东吴美女“二乔”却是没有一毛钱关系。公元210年冬天,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了一座高十五丈高的台子,取名“铜雀台”。铜雀台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各高十丈,以桥相连。
曹操在上面大宴文武,让儿子曹植写赋,曹植写了名篇《铜雀台赋》。其中有“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与东西兮,乐朝夕与之与共”。此“二桥”,是指连接两个高台的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故意用激将法激怒孙权,用了曹植这首赋其中的句子,将“二桥”改成了“二乔”。这事实上是偷梁换柱演义而已。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发生的事,而铜雀台是公元210年曹操才建成的,曹植才写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