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传统节日的游戏怎么做,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传承中国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该要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念。节日是团聚、喜庆、祥和和敬老爱幼,我们应该将其从家族文化传统中引向社会,从而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培植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吃的习俗,需要优化,不要把节日仅仅当作吃喝豪饮的日子,节日应该是在于增进亲情友好,满足人的感情需要,把文化方面的丰富底蕴和内涵充分发挥出来。要继承和拓展节日的多项功能,特别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使自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弘扬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注重形式的创新,必须对原有的传统进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华部分,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提倡诚信正直,尊老爱幼,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凝聚;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传统节日的某些习俗也应当有所改变,除了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样的简单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动应当成为节日的主潮,比如我局近期开展的包粽子比赛,春节我们也可以举办毛笔手写春联比赛,中秋节可以举办“月圆人圆两团圆”摄影展等等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在节日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2,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活动方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3、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4、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5、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6、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内容: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2、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三、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借助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可以让学生到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   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2、元宵节前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以备开学后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开学后举办猜灯谜活动。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也可使用学生准备好的灯谜),并到总务处领小奖品,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 篇2   上元佳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因此,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特开展“欢天喜地闹元宵”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元宵节的节日内涵,感受热烈、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以及亲情和友情,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时间:   20xx年2月22号上午9:00——11:30。   活动地点:   幼儿园各班级教室内及幼儿园院内。   活动组织形式:亲子形式。   报名电话:xx.   幼儿园QQ空间:xx。   活动流程:   活动一:灯笼制作比赛。   活动二:包汤圆活动。   活动三:最美灯笼评选活动。   活动四:猜灯谜活动。   活动五:品尝汤圆。   活动相关事宜及注意事项:   1、班级老师跟家长和小朋友们进行游戏互动。   2、共同讨论元宵节的来历,欣赏关于元宵节活动的歌曲。   3、因场地有限,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感受节日的气氛,请家长陪同宝贝参加,活动将于9:00正式开始,并关闭大门。   4、活动过程中,请家长关闭手机,暂时远离纷纷扰扰,精心陪同孩子感受节日氛围。   5、活动过程中,我们将会共享元宵,请家长们用完碗筷,及时送回。   6、俗话说,新年的火,元宵的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各个班级将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以比赛的形式,家长跟宝贝一起制作小灯笼,最后进行最美灯笼评选活动。   7、猜灯谜的环节,我们将会以集体的参与的方式,在院子里统一进行,要求家长有序进行,如果知道灯谜的答案,请举手示意老师,答案正确后,支持人将会为您赠送一份精美的小礼品作为奖励。为了活动的正常开展,请家长给予配合。   我们带着新年的喜庆,满心欢喜迎接大家的到来,提前预祝宝贝及家长们元宵节快乐!再次邀请园外的宝贝及家长们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 篇3   活动意图: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元宵之夜,小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节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的,它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我们小班的孩子对元宵节的认识并不深,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知道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元宵节的半日活动。   活动时间:   活动目的:   (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图案。   (3)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花灯的名称与特点,体验说一说、玩一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闹花灯》。请家长在假期中带幼儿观看花灯展。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花灯。   活动形式:   先每班自己进行活动,然后再串班活动,最后欣赏大班的花灯。   活动过程:   一、8:30——9:00(了解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到了,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二、9:00——9:40(运动)   三、9:40——10:00(做元宵)   四、10:00——10:15(介绍花灯)   欣赏、讲述各种各样的花灯。   (1)自由地欣赏与交流。(引导幼儿从名称、形状、颜色和图案上进行欣赏。)   (2)部分幼儿再集体中讲述。   指导语:我们很多小朋友带来的花灯都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你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呢?(提醒幼儿在介绍自己的花灯时,要注意说出自己的花灯的名称和特点。)   (3)幼儿自由结伴再次欣赏并讲述。   (4)交流:你还见过哪些美丽的花灯?在哪里见过的?   (5)归纳、整理经验。(花灯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图案,它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不同的名字。)   游戏:《玩花灯》。   幼儿自由结伴,互换花灯,边欣赏边玩,体验玩灯的乐趣。   五、10:15——10:30(两个班串班赏花灯)   六、10:30——10:45(欣赏哥哥姐姐的花灯)

元宵节趣味游戏活动方案

3,怎样对节日民俗进行旅游发展

文化主题:要以风趣的方向来简述文化,不要以枯燥的介绍概括全集;要深入一些大众感兴趣的文化风俗,主要的是有趣;饮食民俗:介绍旅游胜地的美食,不要去无人知晓的国家或内地地区;旅客的地方比较吸引人,可以很好地吸引旅客,美食与饮食方式是饮食最重要的,例如:印度人吃饭用洗过的干净的手抓;游艺民俗:艺术品、文化包括深厚的工艺品等等;其实重点在于大众的喜好,建议弄一张调查表(网络也包括),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填写,这样对收视率很重要。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   我国各地在立夏当日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立夏吃蛋,虽然各地说法不一,但总体上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也许是蛋的形状如心,大家就认为吃了白煮蛋以后可以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也有人们认为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剥了蛋壳的白煮蛋光生生的,吃一点下肚,将来人体皮肤也那样光滑不生疖子。总之,立夏时分吃蛋是有益于身体更健康的。正是基于此,立夏日的一早,大人就忙着煮锅子中整个的蛋。等到刚煮熟,滤去沸滚的水,加入冷水浸泡。一冷一热,物体收缩的道理,到吃白煮蛋剥壳时就不粘皮了。等煮熟的蛋冷却下来,擦干水分,套在编织好了的网眼蛋袋子里,分发给小孩子挂上,满心喜欢的孩子们就奔着跳着上学,去幼儿园。   对挂在脖子上的蛋袋子里面的囫囵一个蛋,孩子们十有九个是爱不释手的。色泽的漂亮,使他们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样还是舍不得一下子就吃掉,往往不挨近回家时是不敲碎蛋壳的。有些好胜性强的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玩起了斗白煮蛋的游戏来。蛋是分两端的,尖的那里为头,圆的部分是尾。斗白煮蛋时,蛋头上的那里对好蛋头,蛋尾部分相碰蛋尾部分。一个一个如此斗了过去,破壳的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上胜的为第一,这个白煮蛋称大王;蛋尾部分这边胜的为第二,这样的蛋叫做小王,或者二王。孩子们是这样来嬉戏的,当然大人吃起白煮蛋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花样了。   立夏时令,人们还吃的有竹笋,称为全笋。大家的愿望是人人希冀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跋涉远路,行道千里。这时,也正好是豌豆和蚕豆上市的季节,带壳豌豆、蚕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蚕豆来祈盼一年里眼睛像新鲜豌豆、蚕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另有一种风俗习惯就是过磅一下体重,也叫“秤人”。立夏“秤人”会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而在报分量的数上也是有图吉利叫法讲究的,一般情况下要做到逢九进十,还对女子和小孩的分量数有一定的讨口彩规矩。   总而言之,上述的所有这些举止,其目的是出于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美好愿望。我们中华民族大地上,能够保持着这样的农历节气习俗,看来还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吉利的。

怎样对节日民俗进行旅游发展

4,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切实加强元旦期间幼儿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防范意识。   2.向幼儿进行防冻、防烫、防交通事故、食品安全、预防传染病等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元旦假期安全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介绍元旦知识。   (二)防冻疮。   1.冻疮最常张在哪?常发生在身体末端,暴漏部位。   2.冻疮防护。   (1)室内保暖:尽量保持室内温度不低子10℃;   (2)外出保暖:外出时带好手套、帽子,穿棉鞋棉袜;   (3)裸露皮肤擦护肤品;   (4)合理饮食:适当多食用年羊肉等防寒保暖的食物;   (5)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皮服对寒冷的适应力。   (三)交通安全。   1.步行安全:   (1)行人须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   (2)行走时必须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3)行人不准在车道上追逐,或车辆临近时猛拐横穿。   (4)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或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不准在公路上玩耍、嬉闹。   (6)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2.乘坐公共汽车安全知识:   (1)乘坐公共汽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四)迷路了怎么办?   小朋友们要记住,平时应当准确地记住自己家庭所在的地区、街道、门牌号码、手机号码及父母的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等,以便需要联系时能够及时联系。迷路了也可以向路上的行人问路,还可以找警察叔叔,让他们把自己送回家。如果迷了路,要沉着镇静,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要瞎闯乱跑,以免造成体力的过度消耗和意外。   (五)预防烫伤发生烫伤对小儿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因此,玩火、火柴以及煤气灶具的危险性,教育小儿不要在厨房打闹。家中的开水壶不要放在地面,暖瓶不要放在桌旁床边,以免小儿碰倒造成烫伤。对于严重的各种烫伤,特别是头面、颈部,因随时会引起休克,应尽快送医院救治。头、面、颈部的轻度烫伤,经过清洁创面涂药后,不必包扎,以使创面裸露,与空气接触,可使创面保持干燥,并能加快创面复原。   (六)食品安全小朋友们要记住,路边的小食品颜色艳丽,包装精美,口感好,价格便宜,又有小玩具在里面。这些漂亮美观的小食品很有诱惑力和吸引力,但那些小食品都是一些不正规的厂家生产的,卫生条件差,不干净,而且里面还添加了化工原料,对身体有害。自觉拒食垃圾食品,让父母帮助选择营养丰富、绿色健康食品。大家相互监督,远离垃圾食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七)预防传染病流感流行的时候要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保证健康饮食及充足的睡眠,勤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若出现高烧、结膜潮红、咳嗽、流脓涕等症状,在家中,要及时告诉家人,前往正规医院看病。在学校,要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会通知你的家长,带你去看病。治疗期间,不能去学校。要等病完全好了,才能去学校。   (八)不玩电。小朋友们要记住,我们千万不能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和小金属片捅电插线板和插座的小嘴巴,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学会安全用电。   四、安全总结,祝小朋友们元旦快乐。    教学反思: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每一名幼儿的安全,牵系着每一位家长的心。 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新年带来的喜悦,知道自己长大了,愿意表现自己这一年的收获,让家长同伴为自己喝彩。   2.通过亲子迎新年活动增进家园联系,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3.参与节日游戏。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环境创设:   1.幼儿剪纸展示   2.灯笼鞭炮制作   3.悬挂气球、张贴窗花   4.纸筒制作的烟花装饰舞台   活动口号:   新年新气象,展现新风貌。我的表现好,我的表现棒,我的表现!   祝福语口号:   鼠年到到到,祝你好好好,   祝爷爷奶奶福星照照照,烦恼少少少,   祝爸爸妈妈身体棒棒棒,腰包鼓鼓鼓,祝小朋友们喜讯报报报,前程妙妙妙,   祝大家圆梦早早早,全家笑笑笑!    活动流程:   一、我有小巧手   晨间活动:   (1)幼儿折纸(手机、帽子)手工制作(橡皮泥、粘贴)根据班级特色进行区域活动。   (2)教师讲解幼儿园及班级活动及照片PPT展示。   二、我是小明星   幼儿儿歌、歌曲、舞蹈展示   1)开场舞——红绸舞   2)儿歌展示   选择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幼儿个人、小组、男女分组、整体的形式进行展示   《好心情加油站》《五星红旗我爱你》《我们的祖国真大》《唐僧司马咚哩个咚》《树真好》   3)歌曲展示   《我爱你》《国旗国旗红红的哩》《同唱一首歌》《戏说脸谱》《龟兔赛跑》《秋天多么美》   《苹果丰收》《捏面人》《猪八戒吃西瓜》《猴哥》《雪花飞》   4)舞蹈展示   《挤奶舞》《哈达献给解放军》《金孔雀轻轻跳》   三、我有大智慧   趣味问答:   1)冬天到了,怎样能让自己变暖和?   2)请你背诵一首古诗,随机解释名词。   3)你知道种子是用什么方式传播的?(莲子、苍耳、蒲公英、豌豆)   4)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5)请你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6)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有哪些?   7)请你演示几个交警常用手势并说出代表意思。   8)新的一年,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岁,你又增加了哪些本领呢?   9)小朋友,马上就是20xx年了,20xx年是什么年?你是属什么的?能介绍一下家人属相(与家长互动)   四、我是小健将   幼儿游戏——自理能力夹豆子   亲子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幼儿、家长PK——蜈蚣竞走抢椅子   五、颁发奖状和礼品。 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新年了,我又长一岁了,应当争取更大的进步。   2.鼓励幼儿与伙伴们分享食物的快乐,增进友谊;充分感受节日的快乐。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让家长积极参加,为孩子们做榜样。   5.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6.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对象:   小班全体幼儿    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31日上午    活动准备:   1.布置园内班内环境,使整个幼儿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2.每名幼儿准备一句祝福的话。   3.幼儿准备好自己喜欢吃的食物(3~4样)   4.磁带、录音机及幼儿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已布置好的园内环境,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的幼儿园为什么特别的美?”   幼儿:“快过年了!”   教师:“你们都看到了,快过年幼儿园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   幼儿自由回答。(点评:开放性问题提出,引发幼儿大胆想象,相互交流)   二、文娱活动开始请来全班幼儿演节目。   1.请全班幼儿唱《新年好》歌曲唱两段。   2.请幼儿自愿上台表演,内容不项,如所学的歌曲或儿歌等。   3.幼儿对自己的好朋友说一句祝福的话。   4.各班孩子分享食物。    教学反思:   元旦即将到来,小班幼儿将迎来在园的第一次“迎新年,庆元旦”的活动。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更为了让孩子们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元旦,小班段特举行:“庆元旦迎新年”的“食物分享”活动。本次活动我们将教育教学和分享活动融在一起,使幼儿认识到我长大一岁,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感受元旦节日的气氛,共同分享欢乐和喜悦。 幼儿传统节日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围绕“迎新年”这一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   2、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3、通过参加节日《迎新年》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活动室里布置过新年的情境,如挂灯笼、彩带、自制鞭炮、拉花等。自制的新年倒计时、愿望树、每人准备一个礼物。卡纸裁剪成贺卡形状、皱纸、废旧图书里的图片、录音机等。   2、知识经验准备:丰富有关过新年的知识经验,如:让幼儿观察家里为过新年而忙碌的大人;介绍灯会、联欢活动、放焰火等活动。   3、事先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活动后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孩子送礼物。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激发迎新年的愉快情绪。   1、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   师:发现活动室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描述班级的变化。(漂亮、新颖、舒服、热闹、喜庆、高兴等)   师:是为了迎接什么节日的到来?   2、新年倒计时。   师:离“新年”还有几天?   小结: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叫“元旦”,那天,全世界人民都要庆祝新年的到来。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1)师:太阳公公出来了,它笑眯眯地迎接新年。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是用什么方式迎接新年的?   (2)师:小动物是怎样迎接新年的?   (二)出示新年老人的礼物,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1、师:昨天,新年老人给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送礼物了。   一起看新年老人的礼物:一张贺卡和一棵新年愿望树。   师念贺卡上新年老人“写“的话:”小朋友们,过了新年,你们就又长大一岁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2、师:过了新年,还有谁也长大了一岁?   启发幼儿说出周围的人,亲戚、邻居、伙伴、各种动物也都长大一岁了。   3、师幼一起围坐在“愿望树”旁,表达自己的愿望。   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这是一棵神奇的“愿望树”,只要对着“愿望树”说出自己的愿望,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启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是祝福家人或朋友的愿望,也可以是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想实现的愿望。请配班教师帮忙记录下来,挂在“愿望树”上。   4、播放“新年老人”的录音,萌发对新年的期盼。   新年老人:孩子们,你们的愿望我都听见了。新年快要到了,你们要怎样欢迎我呢?(引出下一环节)   (三)引导幼儿装扮“愿望树”,用多种方式迎接新年。   1、师:新年快要到了,我们要怎样迎接“新年老人”的到来呢?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进行操作。   第一组:制作贺卡   材料:卡纸裁剪成各种贺卡形状、彩笔、帖帖纸、废旧图书等。   第二组:制作彩链、拧花、剪窗花,继续丰富活动室里的布置。   材料:各色皱纸、手工纸、剪刀等。   第三组:装扮“新年愿望树”。   在“愿望树”上挂上一些小礼物和装饰用的彩链、彩灯等。   2、老师和幼儿手拉手围着“愿望树”,高兴地唱、跳,交换新年礼物,再次感受浓浓的新年氛围。   (四)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活动后的日子里帮自己的孩子实现许下的愿望。   教研组评析   (一)选材   丰富多彩的新年蕴含了许多节日特定的认知元素,如,新年的祝福、新年的礼物、新年人们的年龄变化等等,是幼儿学习的教材,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谈话及时捕捉教育契机,从选材来看,所选内容很恰当,很合时机,是幼儿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   (二)从组织实施来看   1、让环境说话。陈鹤琴先生在教育的原则中指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让活动室充满了欢乐喜庆热闹的气氛。   2、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能激发情绪的情境:首先,把“新年”拟人化——“新年老人”,并巧妙地利用礼物“愿望树”,启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接着,用多种方式迎接新年老人,如装扮“愿望树”,然后,围坐在“愿望树”旁一起唱歌、交换礼物。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的情绪随着情节亦步亦趋,能大胆地表达,很自然地诱导幼儿自觉地进入情境,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从师幼关系看   小班幼儿是言语习惯养成的时期,而小班孩子的良好语言习惯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此活动,孩子们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互动的,使幼儿想说、敢说,接着,带着兴趣转入操作活动,从孩子的活动表现可以看出幼儿的活动热情非常高。整个活动流程使孩子们沉浸在迎新年的氛围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了发展。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的语言环境。

5,节日里从什么从什么从什么有很多庆祝节日的人

节日里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海外华侨到港奥同胞,从大街小巷到每个角落,有很多庆祝节日的人。
节日里种什么成什么成什么?有很多庆祝节日的人。庆祝节日的人节日也多,庆祝的人也多。节日也应该庆祝。人也不要铺张浪费。庆祝节日就是早上都玩玩就是可以。
起源于汉代。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牛郎织女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6,中国节日时的民俗游戏有哪些

湖南民俗节庆活动湘北洞庭湖边的百姓,一年中最重视四个节日,一是春节,二是端午节,三是中秋节,四是腊月节。而端午节应算是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在门上插菖蒲和艾叶、吃粽、喝雄黄酒、赛龙舟。湘西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唱起调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在落居后土家人决定先过一次年,就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了过“六月年”的习惯。“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杀猪喝酒,互相拜年,因而形成了“十月年”。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有举行火把节的传统风俗,这是一个与扫除害虫、保护庄稼有关的活动。在这天,白族人会举行预祝庄稼丰收、牲畜肥壮的庆祝仪式。主要活动有祭祖、拜火把、耍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 有万余年历史。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 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个. 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玉米、豆子、高梁、荞 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后 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 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 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 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 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 “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 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 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 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 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 吹,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 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 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 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 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 之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广西民俗三月三歌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抛绣球抛绣球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倚歌择偶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俍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每逢“歌圩”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在“歌圩”上,一对对男女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语双关。从白天到晚上,从山头到草坡,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后,歌会进入高潮。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这种声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一对对有情人通过抒怀畅情,缔结了美好的姻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壮族歌圩上的对歌仅限于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间,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对歌的。在“歌圩”中,男女对唱的山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在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数情歌了。情歌一般是从相见和询问对方开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别为止。整套情歌由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等组成。这些情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互相对唱,激烈动人。在情歌对唱中,以盘歌最为激烈,也最难应付,被称为情歌对唱中的“急流险滩”。盘歌是在男女双方经过相识并初步了解之后,为进一步试探对方的人品、见识、性格及才智而展开的。盘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无所不包。它像一场考试,检验着男女双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顺利通过此关。所以,为了通过这一“险”关,青年人常常要请老歌手作为坚强后盾,随时答疑解惑。因为过不了这一关,后面再赞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盘歌虽然激烈、难唱,但最感人的还是深交歌和分别歌。深交歌是一种定情歌。男女双方经过试探和求爱,爱情的花朵便从两颗相印的心中绽放出来,是那么的鲜艳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词唱道: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不是情妹哥不理,情妹连哥哥不离。变鸟我俩共一枝,变鱼我俩共一溪;生前我俩共饭碗,死了我俩共堆泥。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恋了,他们有说不完的情话。分别在即,他们又是那么依依难舍、情意绵绵。有歌词唱道:男:难舍妹,好比蜜蜂难舍花。蜜蜂难舍花落地,哥今难舍妹回家。女:难舍哥,好比雏鸡难舍窝。分离谁知相逢日,相送九里不嫌多。多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诗画意境!就是在这种充满乡土气息和激情的情歌对唱中,一对对有情人相恋相爱,甚至私订终身。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倚歌择偶的行为又称为“唱风流”。因为这种方式既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从而使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正如歌中唱道:火烧芭蕉一堆灰,我俩连情不用媒,不用猪羊不用酒,一句山歌带妹回。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对唱、倚歌求偶以外,还有许多充满青春气息和炽热爱情的求偶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抛绣球”。“抛绣球”,壮语称为“飞沱”,早在唐代就在广大壮乡普遍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著名诗句。抛绣球时,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开始先对一阵山歌,然后彼此拉开适当的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再抛给中意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来的绣球上的礼物,双双便退出"歌圩",寻找僻静之处,单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除抛绣球外,在横州一带壮乡则流行着抛帕求爱的习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约“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抛给中意的姑娘。对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并在布帕上绣上象征爱情的花朵,待日后再次约会时当面归还男方,当地称之为“抛帛”。“抛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说亲。另外,在都安一带壮乡,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来物色意中人。在当地壮胞看来,红色表示吉祥、热烈,象征着青年人火热的心。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一阵对歌,彼此相识,互相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对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会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相碰而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双方走出“歌圩”,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明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如果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则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看来,“歌圩”对于壮族青年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点燃了爱情的种子,它像甘露浇开了爱情的花朵,它始终与爱情有着不解的缘分。送鞋定情将花鞋垫、麻布鞋作为情感的象征物赠送给心上人,是广西许多民族盛行的风俗。桂西一带壮族的小伙子在三月三的歌圩上对歌,如果遇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会向她讨要白布鞋和花鞋垫作为定情之物。姑娘若有意,便会如约相送。如两只鞋子留下线头用死结系住,小伙子就明白了姑娘的意思“生死相连,永不分离”。如果线头打了活结,一拉就开,则表示已有了对象。有时候,姑娘有意将某处不缝完,留下线头让男方去接续,意思是“你愿连就连”。当然,定亲以后姑娘会做更加精致的“同年鞋”送给小伙子。用十几层白布层层裱贴、包边,长白棉线纳得横竖成行,密密匝匝,有时候还在鞋底纳上鱼鸟花蝶的纹样,纳好的底子需放在锅里蒸过再取出晾干,然后配面上帮,整个工序,凝聚着女儿家全部的感情。因此,情郎哥哥哪能不视若珍爱好生保护?有一句山歌唱道:“鞋底破了鞋帮在,把妹手工带回来。”尽管歌里不谈爱情,但针针线线的手工里,已钉实了两个人的心。侗族打油茶“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这种奇特饮料的制作过程,侗乡妇女几乎都会“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简单,只需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叶(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阴米(糯米蒸熟后散开再凉干即成粒状的阴米)、花生仁、黄豆、葱花。而丰盛些的油茶还有糯米甜水圆、白糍粑粑、公鱼仔、猪肝粉肠。待佐料配齐,架锅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首先炸阴米,将少许茶油倒入热锅煮沸,把阴米倒入锅里,噼噼叭叭,转眼间炸成黄白色的米花,把它捞起盛在碗或盘里。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黄豆,把猪肝粉肠、虾公鱼仔煮熟分别盛在碗里。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热锅,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再把茶叶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锅里冒起青烟,倒入清水,撒少许盐,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数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圆的茶水)。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猪肝、鱼仔等均分入碗,用汤勺将沸茶水倒进碗,喷香的油茶就“打”好了。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侗族百家宴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地灵村聚居着776户共2966名侗族同胞。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齐心协力、乐于公益事业的美德。村里雕龙画凤的7座鼓楼,村前结构奇绝的3座风雨桥,青石板铺成的村中道路和路旁工艺精巧的石栏杆,加上现代化电视接收天线的点缀,更显出这里的人杰地灵。农历六月廿四,是地灵村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家宴举办之日。这天全村各家各户的代表,提着竹编的精致漂亮的食品盒,盒内放着一碗碗侗家人最爱吃的腌制酸猪肉、酸鸭、酸鱼等,还有自己酿造的糯米水酒,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头风雨桥。在登台铁炮声响后,长龙般的百家宴在风雨桥周围摆设开来,侗族村民坐在长长的木桌两旁,丰盛的侗家佳肴摆满了长条木桌。地灵村一年一度的百家宴是全村村民聚会佳日,是村规民约制定、通过及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全村公共事业筹办的决定场合。百家宴上,侗族同胞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明天,交流思想,增进团结,谈得最多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村民们边谈边饮,百家宴从下午4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侗族花炮节花炮节又称“花炮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的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最具代表性。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放火于火药铁炮中,燃放时凭借火药铁炮的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按传统规矩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以把铁圈交到指挥台为优胜。各炮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头炮”名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名为“财炮”,寓意财源茂盛;“三炮”名为“贵炮”,寓意加官 爵。现在,求子、求财、求官的迷信意识已趋谈薄,富禄等地已将炮名易为“团结”、“胜利”、“幸福”等名,予抢花炮以新意。自80 年代后,抢花炮经改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项竞赛项目
文章TAG:传统节日的游戏怎么做  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传统  传统节日  节日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