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过程详解,那个游戏有长平之战
作者:本站作者这就是后来长平之战的起因。长平之战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走向。长平之战,廉颇赵括各自的主战思路均没有错。所以,长平之战无疑是一次古代的绞肉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了赵国,但也是惨胜算不得大获全胜。
长平之战。秦国真的大获全胜吗?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了赵国,但也是惨胜算不得大获全胜。首先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赵国45万,秦国60万,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几乎全军覆没,秦国也是伤亡过半,也就是说也损失了30万左右,所以秦国也是勉强获胜,这是从结果来看。其次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了3年左右,这3年时间双方各几十万大军光吃饭就不得了,可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力不如秦国,几十万大军吃3年,赵国撑不住了,所以赵王才没办法换了主张进攻的赵括,而不是什么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因为廉颇的主张是防守,这样虽然没有打败,但是秦人不但兵多,粮食也多,因为秦国有巴蜀粮仓可以持续供应。
但是最后秦国也是元气大伤,不但损失30多万军队,国力也是大损。再者赵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在秦国之下,虽然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百姓人人喜战,战斗力提升不少,但是赵国也不是吃素的,赵国也是在胡人堆里成长起来的,真正做到全国皆兵,而且赵国经过了胡服骑射之后,全民的战斗力又提升了不少,所以到了战国后期唯一敢和秦国叫板的也只剩下赵国了,唯一让秦国吃过败仗的也只有赵国了,战国四大名将就是秦国和赵国各分2个。
长平之战中,秦国真的损失非常惨重吗?
打仗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少有已方以极少数的代价,给敌人造成严重创伤的。关于长平之战中,赵国前后被杀45万人,史论纵横在以前的回答中,已经说了很多次了,这里就不说了,现在就说说秦国的损失,到底惨不惨重!很多人认为秦国伤亡人数在二三十万,这个说法来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投入应该不少于55万人的军队,如果没有这些,估计也包围不了赵国的主力部队,55万的一半就有二三十万。但是白起的这句话,第一是估计,不是官方权威的数据,还有可能未必指的就是长平之战,很有可能是说,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东出的过程中,死者过半,比如白起自己就指挥参与了多长大规模对外作战。但是,二三十万这个数据应该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不是没有可能,赵军最后投降二十万,也就是赵国战死二十五万,干死秦国二三十万其实也差不多,也许赵国战死的是精锐,而杀的秦军是那种从地方上征来的没经过训练的士兵,都是有可能的。
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军的伤亡人数应该在25万左右。如果真的是秦国优势占尽,人数多于赵国,虽然获胜,但是战损一比一的情况下,估计也是后来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原因了。最近的考古学界则给出了长平之战秦军伤亡人数在十五万左右的数据。无论是多少人数,说明秦国也遭到了重创,长平之战后又经历邯郸之战,秦国至此沉默将近三十年,才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的时候,如果是乐毅挂帅会怎么样?
作为军事将领乐毅的履历其实并不丰富。他早年虽然在赵国生活,但并没有出任要职和领兵打仗的显赫纪录;被燕惠王猜忌后出奔回到赵国,被封为望诸君,但他的子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分散在燕、赵两国做官(这种局面直到赵孝成王十五年即公元前251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元气大伤,派遣栗腹等侵赵,结果被赵国击败为止,此役中乐毅子乐间、族人乐乘等在反对出兵无效后弃燕归赵),乐间甚至还承袭了乐毅在燕国放弃的昌国君爵位,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显然心存顾虑,尊乐毅为客卿,让他在观津闲居而不敢让他为将(他祖上乐羊“轻于去就”名声在外,对他恐怕多少也有影响),再无作战纪录,所以他的军事生涯集中在身为燕将进攻齐国的短短五年中。
这五年当然是辉煌的:他在济西战役中大败当时号称战国最强的齐军主力,并乘胜攻下包括首都临淄在内齐国七十多城。不仅如此,在经略齐国时他表现出政治家的头脑,知道安抚百姓、约束士卒和保护、提拔齐国人才,被占齐国城池皆“为燕郡县”,齐国人物在燕国为官者也达百人以上,齐国差一点就被弱于自己的燕国“消化”了。但济西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齐国轻敌和四处树敌前提下,乐毅在此战中统一指挥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弱胜强;连下七十多城、且齐湣王也被唯一救齐的楚军杀死局面下,乐毅却始终攻不下莒和即墨两城,并因此招致谗言,导致了他和燕国共同人生悲剧的开始。
也就是说,乐毅短短5年的辉煌军事生涯,仅仅验证了其指挥大兵团野战(还有盟友加成)和进攻中乘胜追击扩张战果的能力(济西战役后不给齐军喘息之机持续追击穷追猛打,颇有“超时代”的闪电战感觉),但在攻坚战中缺乏表现,齐军认真防守的莒和即墨两城都久攻不下,而防御战能力则完全无机会得到验证。长平之战却是一场乐毅恐怕并不擅长的阵地战、防御战,由于兵力不及且地处“客场”,当时赵国最拿得出手的名将廉颇也只能固守不出,且即便如此也在秦军攻势面前连打了三四个小败仗(正因如此才会被感到失望的赵王撤换),以追击战见长的乐毅能否在如此不利的“气场”下发挥出超过廉颇的表现,实在是件没把握的事。
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引子是韩国长平守冯亭不愿降秦、自己又无力抵抗情况下,“献土于赵”试图利用赵国对土地的贪婪引来外援,当时赵国国内平原君等人就看出此举有“引祸水于赵”的意图,主张慎重。赵国的上策,应该是谢绝乡土但暗中承诺提供援助,利用上党人对秦国的恐惧和仇恨,让秦国始终无法消化这个桀骜不驯的地区,为赵国争取缓冲,自己则审时度势,选择适当时机“下场”。
长平之战,到底廉颇和赵括的战法谁的对呢?
长平之战,廉颇赵括各自的主战思路均没有错。战争初期,廉颇曾主动向秦军出击,但秦国虎狼之师并非浪得虚名,在军功爵的刺激以及严厉的酷法规范下,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廉颇数次进攻均以惨败告终,并且被秦军夺取多处阵地。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主将廉颇改变攻势,依托有利地形,营造壁垒,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挫杀秦军锐气,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一举歼灭秦军。
总得来说廉颇此战法是相当正确的,因为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长期的对峙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然而廉颇却忽视了秦昭襄王对于此次战役的决心,至此短暂的战役变成长期的对峙,再加上双方投入近百万,庞大军队数量对于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
至此这场战争也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然而在综合国力方面赵国明显弱于秦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经济实力秦地处雍州,土地属上上等。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运送军需。赵国地处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虽然战国中期经赵武灵王改革,一度国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改革则相对薄弱,之后又发生了沙丘宫变,赵国内乱,实力再度下滑,而赵惠文王继位后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于是赵国在战国后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再适应连年大规模争雄战争的需要”,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军事实力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且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如此看来,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因此赵国若坚持廉颇的战略思想,而不想其他辅助策论,则赵国必输。赵括在战争后期出场,而此时秦赵两国经过长期的对峙,两国国力已相当空虚,再加上干旱的影响,赵国可以说已到崩溃的边缘,因此赵国急于求战,而此时赵括的战略思想也恰恰符合这一实际需求,然而赵括实际经验不足,且对秦军主将知之不详(后期秦主将为白起指挥对外仍用王龁命令),至使赵军身陷包围,最终全军覆灭。
此次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误不在廉颇也不在赵括,而在赵廷,赵王决策失误。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派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长平之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赵国为什么会一败涂地?
长平在上党境内,上党是韩国的一个郡。秦国一直在窥视这个地方,如果把这个地方得到手,东可以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南可以攻占韩国的首都新郑。周赦王五十三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野王。野王在上党和韩国本土之间,野王丢失以后,上党与韩国本土就失去了联系,成为一块飞地,后来韩国没办法,只有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可是上党地区的军人以及百姓不愿意归秦,上党郡守冯亭派人与赵国联系,要归附赵国,赵当时形成两派,一派怕得罪秦,另外一派想要上党地区,最后赵王选择了接收上党,秦知道以后,命大将白起率兵攻打上党,赵派老将军廉颇率军迎敌秦军。
从此就揭开了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数年的苦战。这就是后来长平之战的起因。老将军廉颇看到秦军声势浩大,所以采取固守的战法,打算拖垮秦军。等秦军粮草以及其他后援不济,趁机出兵,这样就能够击败秦军。而秦也看出来这个问题,但是没办法,想速战,人家不和你打,想攻破人家防线,还办不到。想撤兵,还怕赵国趁他撤退的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
所以只能消耗国力来僵持着。秦消耗国力,赵国也是一样消耗,不过秦自从得到蜀地以后,国力大增。在这一点上,赵的国力远远的不够。如果继续下去,头一个被耗空的必然是赵国。另外赵国南有魏,东有齐,东北方是燕,北方还有林胡,匈奴。他们都一直对赵虎视眈眈。所以这个时候最想摆脱战争的是赵国。但是赵王的想法和廉颇碰不到一起去。
秦赵在长平明明只打了半年,为什么历史公认是三年?
诚谢悟空邀请: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是充满血腥悲惨的历史进程。秦赵长平之战,开始于周赧王五十三年,以赵的有生力力量被剪灭至周赧王五十五年而告结束,前前后后历时三年.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战,秦国军队在赵国境内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同赵国军队长期对峙,由于赵国政局动荡,连年战乱争,国力消耗严重,军用粮草不济,处于劣势。
而秦国方面虽然也多方面作战,但由于早前的改革成就,国富民强,势力高壮,处于优势。赵王受限于捉襟见肘的国力,弃用了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秉承赵王意图,更改了廉颇的战略防御部署及严格恰当的军规,提拔自己的亲信而更换了一批能战惯战的将领,又自不量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秦王暗中更换了名将白起出任前线指挥官,白起针对赵括经验匮乏,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使之脱离原来防守阵地,再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后予以总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绝对胜利。
如何看待决定战国走向的秦赵长平大战?赵括难道只会纸上谈兵吗?
多谢邀请。长平之战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走向。据考证,战国时代,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赵国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基本都属于中等,所以人口应当在300万左右,若有六分之一(父母、妻子、儿女)人口能够成为士兵,那也差不多有50万军队,并且战国时代六分之一应该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赵国军队人数应该在50-100万之间,秦国大体多一些。
据记载,长平之战赵军人数不到50万,秦军65万,可见双方几乎都是全国总动员,电视剧中出现的十几岁孩子上战场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后世考古发现坑杀的赵军,数量统计也有几十万。另外,从战争结果来看也可以大体估算。秦军伤亡近25万人,即便按照一比一的战损比,那赵军伤亡也应当20多万,所以,投降后被坑杀的应该在30-40万之间。
古代战争一般会夸大数字,所以所谓坑杀四十万,实际数字应该没有那么多,大体应该在三十万多一些的样子。所以,长平之战无疑是一次古代的绞肉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赵国失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谁能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了。另外,在经过了三年的对峙后,羸弱的赵军在战场上以伤亡不足二十万的代价致使秦军伤亡近25万人,可见,赵括并非一无是处,在那样的形势下,换谁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