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宰相红颜攻略,大乐斗丹炉怎么升级啊求详细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大乐斗丹炉怎么升级啊求详细
2,一品大宰相要怎么知道红颜怀下孩子是男还是女
古时皇家有太医院,大宰相通过手中的权力与金钱,把太医院的医生请到家中,对红颜女进行诊断,一目了然!
3,官居一品寻访红颜攻略红颜怎么获得
除了大老婆之外,还有4名VIP解锁的红颜和3名势力解锁的红颜,其他红颜都需要通过寻访来随机触发,多见几次面之后红颜就会对你以身相许。
4,北齐唯一的女宰相陆令萱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被说是妖女
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照着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认为古代官场之上宰相的权势是最大的,那么,相应的也就认为宰相的官阶也一定是最高的。可是,如果有这样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观点的人接触到大唐的官职制度,就会傻了眼——宰相才区区的三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热播剧,在该剧当中,曾经出现过执掌右骁卫的甘守城甘将军受制于右相这么一个宰相的剧情,很多人刚开始看其实没什么感觉——毕竟是宰相嘛,制得住一个将军那还不是毛毛雨嘛。可是如果事后看看他们的官阶,就会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右骁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而南衙十六卫的长官属于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设计下,也还是一个正三品,两人其实都是正三品啊!这还没完呢,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还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工部主事封大伦这个黑帮头子摊上大事后,为了解决张小敬,新丰县县丞吉温推荐元载的时候,曾经评价大理寺八品评事元载说,他想穿红袍想得眼睛都发红。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要说档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虚职了。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照着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认为古代官场之上宰相的权势是最大的,那么,相应的也就认为宰相的官阶也一定是最高的。可是,如果有这样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观点的人接触到大唐的官职制度,就会傻了眼——宰相才区区的三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热播剧,在该剧当中,曾经出现过执掌右骁卫的甘守城甘将军受制于右相这么一个宰相的剧情,很多人刚开始看其实没什么感觉——毕竟是宰相嘛,制得住一个将军那还不是毛毛雨嘛。可是如果事后看看他们的官阶,就会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右骁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而南衙十六卫的长官属于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设计下,也还是一个正三品,两人其实都是正三品啊!这还没完呢,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还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工部主事封大伦这个黑帮头子摊上大事后,为了解决张小敬,新丰县县丞吉温推荐元载的时候,曾经评价大理寺八品评事元载说,他想穿红袍想得眼睛都发红。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要说档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虚职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照着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认为古代官场之上宰相的权势是最大的,那么,相应的也就认为宰相的官阶也一定是最高的。可是,如果有这样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观点的人接触到大唐的官职制度,就会傻了眼——宰相才区区的三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热播剧,在该剧当中,曾经出现过执掌右骁卫的甘守城甘将军受制于右相这么一个宰相的剧情,很多人刚开始看其实没什么感觉——毕竟是宰相嘛,制得住一个将军那还不是毛毛雨嘛。可是如果事后看看他们的官阶,就会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右骁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而南衙十六卫的长官属于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设计下,也还是一个正三品,两人其实都是正三品啊!这还没完呢,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还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工部主事封大伦这个黑帮头子摊上大事后,为了解决张小敬,新丰县县丞吉温推荐元载的时候,曾经评价大理寺八品评事元载说,他想穿红袍想得眼睛都发红。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要说档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虚职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这里要纠正一下。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比如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同志。这里说的300年最好命宰相,应该指的是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曹振镛一辈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生平奉行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曹振镛人如其名,碌碌无为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27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嘉庆朝时,任吏部工部侍郎,还受嘉庆委托代理朝政三个月,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人们仍然会骄傲地念叨“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谚语;道光朝时,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仕途之路一马平川,位极人臣,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道光皇帝赐谥号“文正”,要知道“文正”可是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据严复统计,有清一代有谥号的大臣2748人,死后谥“文正”的仅8人。号称“半个圣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也是谥号“文正”,立下收复新疆不世之功的左宗棠也是次一等谥号“文襄”。那么曹振镛同志立下了何等大功,可以当此殊荣?但曹振镛在后世的知名度很低,就是因为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可以大书,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无所建树的曹振镛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镛请教为官秘诀,他很直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由此可见,安安稳稳为官,深得皇帝信任,还得高寿,死后获赐谥号“文正”,堪称300年最好命宰相。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坏了朝廷风气,大清加速沦落虽然对曹振镛个人来讲,个人仕途非常成功,但他对国家改革和重大决策没有什么贡献,实实在在是一个庸官,或者用精致利己主义者来形容更合适。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老板上任之后,当务之急是先琢磨清楚老板的基本工作思路,再顺着老板的心思办事努力跟到位,有风险有责任的事不表态不发言,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专门在小事细节做文章,零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最终赢得盆满钵满。在道光年间,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东亚打开了天朝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君臣同心,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由于道光皇帝本性是守成皇帝,这就更需要身边肱股大臣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但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曹振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大臣们纷纷效仿曹振镛的为官之道,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皇帝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这无疑会加速将大清向沉沦的方向推落,即使偶尔有有心作为的良臣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以有机会施展身手,正是在诸如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巧官的带领下,清朝积重难返,逐步加速走向灭亡的方向。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照着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认为古代官场之上宰相的权势是最大的,那么,相应的也就认为宰相的官阶也一定是最高的。可是,如果有这样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观点的人接触到大唐的官职制度,就会傻了眼——宰相才区区的三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热播剧,在该剧当中,曾经出现过执掌右骁卫的甘守城甘将军受制于右相这么一个宰相的剧情,很多人刚开始看其实没什么感觉——毕竟是宰相嘛,制得住一个将军那还不是毛毛雨嘛。可是如果事后看看他们的官阶,就会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右骁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而南衙十六卫的长官属于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设计下,也还是一个正三品,两人其实都是正三品啊!这还没完呢,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还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工部主事封大伦这个黑帮头子摊上大事后,为了解决张小敬,新丰县县丞吉温推荐元载的时候,曾经评价大理寺八品评事元载说,他想穿红袍想得眼睛都发红。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要说档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虚职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这里要纠正一下。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比如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同志。这里说的300年最好命宰相,应该指的是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曹振镛一辈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生平奉行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曹振镛人如其名,碌碌无为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27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嘉庆朝时,任吏部工部侍郎,还受嘉庆委托代理朝政三个月,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人们仍然会骄傲地念叨“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谚语;道光朝时,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仕途之路一马平川,位极人臣,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道光皇帝赐谥号“文正”,要知道“文正”可是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据严复统计,有清一代有谥号的大臣2748人,死后谥“文正”的仅8人。号称“半个圣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也是谥号“文正”,立下收复新疆不世之功的左宗棠也是次一等谥号“文襄”。那么曹振镛同志立下了何等大功,可以当此殊荣?但曹振镛在后世的知名度很低,就是因为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可以大书,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无所建树的曹振镛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镛请教为官秘诀,他很直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由此可见,安安稳稳为官,深得皇帝信任,还得高寿,死后获赐谥号“文正”,堪称300年最好命宰相。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坏了朝廷风气,大清加速沦落虽然对曹振镛个人来讲,个人仕途非常成功,但他对国家改革和重大决策没有什么贡献,实实在在是一个庸官,或者用精致利己主义者来形容更合适。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老板上任之后,当务之急是先琢磨清楚老板的基本工作思路,再顺着老板的心思办事努力跟到位,有风险有责任的事不表态不发言,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专门在小事细节做文章,零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最终赢得盆满钵满。在道光年间,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东亚打开了天朝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君臣同心,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由于道光皇帝本性是守成皇帝,这就更需要身边肱股大臣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但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曹振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大臣们纷纷效仿曹振镛的为官之道,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皇帝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这无疑会加速将大清向沉沦的方向推落,即使偶尔有有心作为的良臣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以有机会施展身手,正是在诸如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巧官的带领下,清朝积重难返,逐步加速走向灭亡的方向。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古代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海瑞曾因惩办徐阶家人而被罢免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丞相,宰相其时是一种官职位高权重乃众文武大臣的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称谓。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极品辅首,而太师实为商周时的一种官职乃三公九卿中的极品,太师,太保,多为一种尊称有职无权,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大宋王朝多设大师一职,多为皇妃娘娘的父亲为老不尊,多奸恶小人。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照着一般人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意思,必然认为古代官场之上宰相的权势是最大的,那么,相应的也就认为宰相的官阶也一定是最高的。可是,如果有这样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观点的人接触到大唐的官职制度,就会傻了眼——宰相才区区的三品官?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热播剧,在该剧当中,曾经出现过执掌右骁卫的甘守城甘将军受制于右相这么一个宰相的剧情,很多人刚开始看其实没什么感觉——毕竟是宰相嘛,制得住一个将军那还不是毛毛雨嘛。可是如果事后看看他们的官阶,就会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右骁卫属于南衙十六卫,而南衙十六卫的长官属于堂堂正正的正三品,而右相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设计下,也还是一个正三品,两人其实都是正三品啊!这还没完呢,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还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工部主事封大伦这个黑帮头子摊上大事后,为了解决张小敬,新丰县县丞吉温推荐元载的时候,曾经评价大理寺八品评事元载说,他想穿红袍想得眼睛都发红。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要说档次,也就是地位崇高的虚职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这里要纠正一下。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比如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同志。这里说的300年最好命宰相,应该指的是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曹振镛一辈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生平奉行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曹振镛人如其名,碌碌无为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27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嘉庆朝时,任吏部工部侍郎,还受嘉庆委托代理朝政三个月,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人们仍然会骄傲地念叨“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谚语;道光朝时,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仕途之路一马平川,位极人臣,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道光皇帝赐谥号“文正”,要知道“文正”可是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据严复统计,有清一代有谥号的大臣2748人,死后谥“文正”的仅8人。号称“半个圣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也是谥号“文正”,立下收复新疆不世之功的左宗棠也是次一等谥号“文襄”。那么曹振镛同志立下了何等大功,可以当此殊荣?但曹振镛在后世的知名度很低,就是因为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可以大书,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无所建树的曹振镛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镛请教为官秘诀,他很直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由此可见,安安稳稳为官,深得皇帝信任,还得高寿,死后获赐谥号“文正”,堪称300年最好命宰相。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坏了朝廷风气,大清加速沦落虽然对曹振镛个人来讲,个人仕途非常成功,但他对国家改革和重大决策没有什么贡献,实实在在是一个庸官,或者用精致利己主义者来形容更合适。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老板上任之后,当务之急是先琢磨清楚老板的基本工作思路,再顺着老板的心思办事努力跟到位,有风险有责任的事不表态不发言,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专门在小事细节做文章,零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最终赢得盆满钵满。在道光年间,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东亚打开了天朝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君臣同心,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由于道光皇帝本性是守成皇帝,这就更需要身边肱股大臣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但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曹振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大臣们纷纷效仿曹振镛的为官之道,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皇帝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这无疑会加速将大清向沉沦的方向推落,即使偶尔有有心作为的良臣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以有机会施展身手,正是在诸如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巧官的带领下,清朝积重难返,逐步加速走向灭亡的方向。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古代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海瑞曾因惩办徐阶家人而被罢免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一部《陆贞传奇》又蒙住了世人的眼睛,剧中的陆贞,原型就是陆令萱。与剧中情节完全不同,陆令萱没有协助高家父子振兴北齐,而是在她的弄权之下,把北齐带向灭亡!题干称陆令萱为“亡国妖女”十分恰当。电视剧唯一能反应历史真相的就是“传奇”二字,陆令萱从一个奴隶,翻身为“女宰相”,后宫前朝,她都能呼风唤雨,把北齐朝政搅得乌烟瘴气。包括高叡、高俨、斛律光这样的国家柱石,都败在她的手下,直到北齐灰飞烟灭。从奴隶到封君陆令萱的名字看起来像汉人,其实她是地地道道的鲜卑人。她的丈夫骆超因为谋反罪被杀,她被罚入宫廷为奴,那时她的儿子尚在哺乳期。可就是因为哺乳期,陆令萱因祸得福,她被分配给长广王高湛的儿子高纬当乳母。高纬从小吃陆令萱的奶长大,又是陆令萱一手带大,情同母子,高纬也以“乾阿你”(母亲)称呼陆令萱。“乾阿你”读起来太费劲,你可以读成“掐你”,事实上,高纬的命运,从此被陆令萱“掐”住了。不久,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了,孝昭帝高演迫于压力,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才五岁的小高纬瞬间晋升为太子,陆令萱这个“掐你”,也跟着时来运转了。因为把太子抚养得既健康又懂事,高湛和胡皇后对陆令萱赞赏有加。不久,高湛给陆令萱脱去贱籍,还给她封了郡君。封君,只有公主和重臣之妻才有的荣耀,相当于“女侯爷”。你看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靠奶水足也能成就大事业!无冕太后高湛继承了祖上荒淫无道的光荣传统,因为天上有彗星出现,被太史官一忽悠,竟然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儿子高纬,当起了太上皇。不过,高湛的太上皇也仅仅做了四年就驾崩了。高纬亲政了,“掐你”迎来人生的阳光灿烂时期!阳光总在风雨后,陆令萱的风雨就是胡太后,人家毕竟是高纬的亲“掐你”,俩人围绕着高纬开“掐”。本来为高纬选皇后就是一次好的契机,可惜被高湛生前“挪用”了,他为高纬指定了太尉斛律光的女儿为皇后。胡太后退而求其次,将自己的侄女送到儿子身边做了昭仪。陆令萱好酸楚,娘家没人,谁让自己太卑微了呢。不过,她发现小淫虫高纬的眼神不在斛律氏的身上,总是在皇后的小侍女穆黄花身上游移。陆令萱笑了,闺女,要不要“掐你”一下?穆黄花绝不是省油的灯,二话不说倒头就拜,成了陆令萱的养女。第二年,穆黄花就给高纬生下了一个儿子。斛律皇后不受宠,没生子,陆令萱展开她的活动能力,将穆黄花的儿子过继给斛律皇后,变成了嫡子,并顺利地被立为太子!斛律皇后凭空得了个儿子,也算有了个精神安慰,对陆令萱心存感激。穆黄花更不用说,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未来可期呐,全拜“掐你”所赐!顿时,陆令萱人气暴涨!相反,亲“掐你”却因为“偷嘴”被抓了现行,人气暴跌。原来胡太后不甘寂寞,高湛在世的时候,就与大臣和士开有一腿。高湛死后,她更加奔放,把和尚都搞到宫里来了。高纬气得暴跳如雷,也不能真的“掐”妈啊,就将她圈居北宫,幽禁了一年多。亲的掐下去了,假的信心爆棚——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后?脑洞开得实在太大,乳母想代替家母,真以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呐!事实上,陆令萱的脑洞超大,后来结果证明,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做不到的!按理来说,这时候陆令萱已经获得“太姬”称号,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也该满足了,但她要向皇太后努力。这时候她的第一个爪牙出现了:一个集才华与无耻于一身,合刚正与奸邪于一体的北齐刽子手,祖珽。祖珽官拜侍中、尚书左仆射,宰辅级的大人物,却心甘情愿,做了陆令萱的捧脚汉。祖珽为陆令萱谋立太后,大造舆论,他说:“太姬虽云妇人,实是雄杰,女娲已来无有也!”敢比作女娲第二,历史上再无二例。如此恬不知耻的说法,受到了斛律光等人怒斥,太姬终究没能如愿变成太后。陆令萱只能哀叹,当初怎么没想办法跑高湛龙床上睡一觉呢!没沾过龙恩,就上不了台面,什么世道!看来只能当当无冕太后了,穆黄花跳出来:亲爱的“掐你”,你女儿我沾过龙恩!陆令萱点点头,行,便宜你吧。在斗倒斛律光后,斛律皇后不出意料地被废了,皇位空缺。穆黄花扭动婀娜的小蛮腰,向皇后宝座款款而来,却被胡太后一把拦住:我们家侄女的位置,轮得到你吗?胡昭仪抢先一步,成了小胡皇后。面对眼泪鼻涕的穆黄花,陆令萱脑洞再次大开,她施展浑身魔力,竟然将穆黄花捧上了“左皇后”的位置。自周公创立《周礼》以来,中国的婚姻,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嫡妻只有一位,穆黄花的“左皇后”仅此一例!左,怎么听都有点别扭,山寨味太浓!穆黄花三头两日对“掐你”哭诉。陆令萱微微一笑,去掉“左”字有何难?她找到胡太后,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对胡太后说:你说皇后是您亲侄女,富贵都是您给的,怎么一点不知道感恩呐,竟然四处散布谣言,说你又跟和尚乱睡,连下人都不忍听!胡太后因为裤腰带不紧,被儿子囚禁一年多,最忌讳别人拿这个戳她短,被陆令萱一下子挑成“糊太后”了。她立刻让人召来侄女,可怜的胡皇后,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就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宫奴摁住,强行剃光了头!和尚,我让你做和尚!胡太后不由分说,让人将她遣送回娘家,主动帮穆黄花倒出了皇后位置。从此,母女俩一个是无冕太后,一个是六宫之主,后宫的事陆令萱一个人说了算。伸向前朝的触角如果仅限于后宫,那不是女人们干的事吗?我陆令萱......咳咳......不管啥了,我得当宰相!高纬忙于享乐,对陆令萱言听计从,真的就任命陆令萱为侍中。侍中本不是官职,乃皇帝的政策顾问,后来慢慢变成朝廷的核心人物,只要加“侍中”,就是宰相。让一个后宫女官出任侍中,估计发明侍中职位的汉武帝,在地下惊得掐自己大腿。满朝的大臣回过味来了,敢情坐在龙椅上的是木偶,线攥在陆令萱手上呐,于是分封拜码头。除了上面说的祖珽外,陆令萱又成了两位重臣的“掐你”。一位叫高阿那肱,尚书右仆射,副宰相,另一位有点辣眼睛,淮阳王、尚书令和士开。没错,就是那位跟胡太后有一腿的和士开!论年龄,和士开恐怕不一定比陆令萱小,但一点不妨碍他叫娘,只是不知道胡太后怎么想。朝中的宰相、副宰相们,都纷纷拜倒在陆令萱的脚下,她不光做了后宫的主,北齐天下的主,也得由她做!北齐“伐木工”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女主当家的事,有不少还真成了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如武则天、吕后,又比如北齐的前身北魏冯太后。可惜的是,陆令萱不是政治家,是北齐“伐木工”,她把高家的森林,砍成了光秃秃的荒野!陆令萱联合这几位品性极其恶劣的家伙,还有他那个嚣张跋扈的儿子穆提婆(瞧这名起的),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污秽宫闱,什么没底线的事都敢做。北齐好人没死绝,他们的胡作非为,遭到了赵郡王高叡、太尉斛律光和琅琊王高俨的反抗。陆令萱处理反对派的办法极其简单,从来不婆婆妈妈,她直接动用御用杀手刘桃枝,干净利落地让朝堂安静下来。569年,刘桃枝受命杀太尉、赵郡王高叡。在华林园雀离佛院,刘桃枝拉断了高叡的筋骨,高叡气绝而亡。571年,刘桃枝杀琅琊王高俨。“刘桃枝反接其手。俨呼曰:乞见家家、尊兄!桃枝以袂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拉杀之,时年十四。裹之以席,埋于室内。”572年,刘桃枝杀咸阳王、太尉斛律光。他们骗斛律光进宫,想乘其不备,从后面偷袭,但斛律光宝刀不老,刘桃枝竟然下不了手。只好叫另外三个大力士帮忙,用弓弦勒死了斛律光。斛律光一死,朝中再也没有反对声了,陆令萱很满意,不过她的幸福时光不多了。自作孽的高纬四年后,北周的大军到了!高纬又做了一件荒唐事——赶紧禅位给七岁的儿子高恒,自己准备逃跑。树倒猢狲散,有个最机灵的猢狲,没等树倒,就提前拔脚跑到北周投降了——陆令萱的儿子穆提婆!这个仗着老妈势力作威作福惯了的家伙,本就是绣花枕头,白瞎了柱国大将军的名头。这会儿成了北周统战工作的标兵:大家快来向我学习,缴枪不杀,还有封赏!什么破孩子,难道就不能带着陆令萱一起逃吗?她可是你亲“掐你”啊!还是陆令萱够男人,她看着周围闪着怒火的眼光,毫不犹豫地把头伸进了绳套里......看完陆令萱的一生,不由纳闷,一个无根无基的女人,哪来的这么大能量,能够凭一己之力,把北齐天下活活葬送?其实还不是高纬作孽!陆令萱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高纬无条件的信任。高纬这个荒唐、残忍、放纵的皇帝,就是个天生的怪胎,他在位除了变态的杀戮,就是无边的享乐,和超越想象的荒唐。比如,大臣给他汇报工作,不能抬头看他,多看一眼可能就丢命(你瞅啥啊!汗!),时间长了都没人敢见他。比如他给所有的宫女都封官,还赏给她们价值一万金的裙子,和价值连城的镜子。比如他的鸡狗等宠物,拥有跟大臣们一样的封号。比如他喜欢观看,把人推进蝎子堆里的惨状!如此皇帝,哪有心思治国,权力对他来说,就是保证自己随心所欲的工具,那个叫“掐你”的人,又总能让自己开心快乐,不信任她信任谁?北齐亡的一点都不冤,亡得好!陆令萱肯定不是祖珽口中的女娲,倒有可能是女娲派来的九尾狐狸!
5,OPPO FIND ME攻略
大柱子旁边的横幅 还有 酒架上的一排酒杯、点一点吧!
6,讲清朝的电视剧
以清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有很多,比如《步步惊心》、 《宫》、《金枝欲孽》、《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铁齿铜牙纪晓岚》、 《鹿鼎记》、《紫禁惊雷》、《还珠格格》、《大清后宫》、《怪侠欧阳德》等。一、《步步惊心》《步步惊心》改编自桐华的同名长篇小说,由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和湖南卫视联合出品,该剧由李国立执导,由刘诗诗、吴奇隆、郑嘉颖、袁弘、林更新等人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的故事。二、 《宫锁心玉》《宫锁心玉》,又名《宫》,是《宫》系列的第一部。是由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李慧珠执导,杨幂、冯绍峰、何晟铭、佟丽娅等主演的古装穿越爱情剧。该剧讲述一个现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经历古代的宫廷生活,经历一番“宫心计”和男女情爱之后,回到现实中,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故事。三、《金枝欲孽》《金枝欲孽》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宫斗剧,由戚其义执导并监制,周旭明编剧,黎姿、佘诗曼、邓萃雯、张可颐、林保怡、陈豪等主演。该剧以清嘉庆十五年的后宫为背景,讲述了如玥、玉莹、尔淳等妃嫔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故事。2004年8月23日,该剧在无线电视台播出。2005年,该剧获得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剧集节目组特别优异奖、Astro华丽台电视剧大奖我的至爱戏势最强大奖等奖项。四、《后宫甄嬛传》《甄嬛传》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由郑晓龙执导,流潋紫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刘雪华、李天柱、蒋欣、李东学、陶昕然等主演。该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五、《后宫如懿传》《如懿传》是由新丽传媒出品的古装宫斗剧,由汪俊执导,流潋紫担任编剧,周迅、霍建华领衔主演,张钧甯、董洁、辛芷蕾、童瑶、李纯、何泓姗、邬君梅、胡可、经超、陈昊宇、曾一萱、曹曦文、张佳宁、袁文康、黄宥明、刘美彤、韩丹彤、于子洋主演,李沁特别出演。该剧改编自流潋紫小说《后宫·如懿传》,讲述了乌拉那拉·如懿与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生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的故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步步惊心百度百科-宫锁心玉百度百科-金枝欲孽百度百科-甄嬛传百度百科-如懿传
7,为什么紫专可以一个人玩图的吖看着就不爽请问什么方法可以开到
紫..的刷任务图没有特权的....只能用G来实行强制性的攻略
紫钻一个人玩图,是系统给他们的特权,因为他们是用钱买的,当然要有点例外哦。做任务不行, 那就只有开第3方软件刷车了。
8,推荐几本古代好看的言情小说 剧情不要太复杂最好又搞笑又虐
《烙满荷花的雨季(完)》文 / 麝檀水影十五岁的蒋燕樱,一个水晶般伶俐美丽的少女,却承受了生命种种的辗转和波折。左臂上的那个荷花刺青,让她邂逅了一段被隐去的往事,一段错综复杂的经历,是那些有关于生命传奇的重重迷雾被层层剥开,当现实残酷地横亘在眼前的时候,怀着泪水,蓦然望见,那一段关于青春疼痛的美丽与哀愁恰若荷花,落在远方......《现代灰姑娘(已出版)》文 / 秦嬴儿一个家世平平,相貌平平的女生突然收到著名贵族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在学校遇到了冰川般冷漠的击剑王子金瞑鹇。她的活泼善良和坚持感染了这座冰川……金瞑鹇:越是冷傲爱的越是痴狂.这时,温柔而优雅的皓君佑却对魔雅百般照顾,她与长笛王子皓君佑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呢?一个是爱的深沉而痴狂的金瞑鹇,一个是爱的隐忍而压抑的皓君佑……魔雅,一个被校长强制安排到"青檀七王子"所在班级的迷糊女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即搞笑又悲伤的爱情故事……《贵族王子巧遇穷公主(出版全本)》文 / 意霓笑《贵族王子巧遇穷公主》——2008年红袖添香文学原创网站首届校园小说大赛优胜奖。为了学习最优秀的舞蹈,董事长千金林雨晨以穷学生身份转学到金伊学院,温柔不屈的个性,绝美而灵性的舞蹈让霸道恶魔和温柔王子倾心。为爱,为梦想,在失明的时候,她勇敢地登上了那个耀眼的舞台,用那颗执著坚韧的心蹁跹起舞……在盛开着香樟的夏季,校园偶像剧般浪漫的爱情故事,颠覆传统风格。女主不再是麻雀变凤凰的过程,相反却是贵族公主变身穷学生,巧遇了可爱恶魔和优雅王子。在爱恨中懂得成长的代价,在坚守梦想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小说延绵了校园浪漫而暖心的爱情故事。《【校园】糖果一样的疼痛青春》文 / 静小姐糖果一样的青春,不是甜蜜,而是充满了疼痛。有这样一个女孩。因为暗淡的童年,而变得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的十七岁她遇见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她希望可以与他们一样变得快乐,但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疼痛的青春里,她可以把那块属于自己的糖果变的甜蜜吗?她到底改变了消极的自己吗?《第一女生(全本免费 大结局)》文 / wbddcza命运的齿轮在十五岁那天悄悄转动。初三上学期,班上突然转来了一个笑起来干净纯澈的男孩子——楚涵,总是在她最无助最难过的时候陪伴她,是她心中可爱的小王子。后来,她遇到了他的初恋——韩羽。被第一高校格林高中破格录取的帅气少年,既是篮球高手,又是拉丁舞王。他们因拉丁舞结缘。当这段不成熟的感情遭遇友情、爱情重重波折,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那个冷酷冰山一样的王子——顾城野,他带着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和谜一样的身份进入了她波澜不惊的生活。他究竟是稳坐格林第一宝座的天才少年,还是桀骜不驯的黑道大哥?当从小顶礼膜拜的哥哥宁裔天终于从法国回来,要接她去那个浪漫国度,她是否会抛开一切跟他走?《师生恋:我的恶魔小男友【全本】》文 / 雪篱笆静谧的月夜,狭长昏暗的小巷里,他夺走了她的初吻,却未留下一个字转身消失不见。那一头狂野冷傲的长发,遮挡了他的脸,她只看见,那个夺走自己初吻的陌生少年,手腕处有一个“黑天使残翼”的刺青。本以为那只是一场梦。一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她成了他的老师,一个他不该爱上也不能爱上的身份。只是冷酷无情的“恶魔之子”又怎会顾忌世俗的目光,就算是我的老师又怎样,你只是我爱的女人!《斗爱:难逃酷男偷心计(全本+番外)》/ 灿烂如初一个是“气质美女”,一个是“高干帅哥”年龄的差距,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一个赌局而“偶遇”若说是有“奇缘”,为何两人都偏要“斗过他(她)”一个善用“三十六计”,一个善长耍“太极”明争暗斗中爱情却让两人王八看绿豆“对了眼”当她准备为爱心甘情愿“握手言和”却发现原来一切的甜言蜜语不过是一个赌注从燃战火的她将计就计,要让他丢盔弃甲当理智回归,她决然离他而去……而他已经在“计中计”中,难以自拔~他不相信,她能逃得开他的天罗地网,三十六计,一切从头来过……这是在红袖添香言情小说站看的...楼主试读看看咯
9,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告诉她
写情书是最浪漫的,也不用直接面对风险。
用浅浅色、带淡香的纸,把思慕与爱恋,一一记录。
哈哈,只不过,现在的人,可能都不流行把爱的宣言写在纸上了。两种方法,一是用心,二是行动.细微决定成败.细微之处满含感动.当然诉说更为直接.
10,高阳公主生平资料
阳公主说起高阳公主,那可真是大名鼎鼎。唐朝公主本有一部分人行为不检,但象她这么五毒俱全的还真不多见,骄横跋扈,淫恶纵欲,欺凌家人,干预朝政,外加其蠢无比,前面四条都不算新鲜,第五条都占到才叫“人间极品”,惹得身边倒霉男子个个沾之即亡,其效率之高,堪比鹤顶红。高阳公主,唐太宗的庶出女儿,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婚后不久就私通和尚辨机。完全可以理解,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的贵妇,遇上一个精神需求圆满,生理需求饥渴的高僧,正好天雷勾动地火,损有余以补不足。高阳公主前后赏赐给辨机的财物,据说数以亿计(这数字看起来很吓人,折合一下也就几十万贯,够销金客骑鹤下扬州的干活)。然而这样的露水姻缘,不管有多么热烈,最终也是难有任何结果的。更糟糕的是,最后还被人揭发,太宗大怒,腰斩辨机,也斩断了与高阳的父女之情。这段孽缘经过通俗小说和宫廷肥皂剧的重新改造,变成一段《天龙八部》里叶二娘VS玄慈方丈式的苦恋,这倒也罢了,见识过了小绵羊版武则天和小白兔版李世民,我们已经对任何极端扭曲人物性格的作品免疫,不过居然把高阳塑造成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万人迷,连被她迫害攻击的房遗直和莫名其妙陪她掉了脑袋的吴王恪都成为她的裙下之臣,就真是有点让人受不了。正应了一条规律:“恶俗而缺乏想象力的作者,表现女猪脚有魅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为她安排面首若干。”可怜的吴王恪,一早远离长安去了他的封地遥远的安州,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不说,居然还被编排成甘冒乱伦之名爱上高阳这种女人,实在忍不住让人同情。用户信息 您好:翎云碧逸 秀才 二级 ( 442 ) ? 我的提问 ? 个人中心 ? 我的回答 ? 退出 同类热点问题 ? 哪里有过秦论中篇的翻译 ? 谁有读后感啊 ? 帮忙起个名字!! ? 《水浒传》中108个好汉各自的故事。 ? 触犯众怒(打6个字)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 待解决 高阳公主生平资料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她姓甚名谁,何年何月出生,何年何月逝世,为甚而死,有什麼关於她的典籍、故事和书籍吗? 提问者:周胤人 - 秀才 三级 答复 共 3 条 高阳公主说起高阳公主,那可真是大名鼎鼎。唐朝公主本有一部分人行为不检,但象她这么五毒俱全的还真不多见,骄横跋扈,淫恶纵欲,欺凌家人,干预朝政,外加其蠢无比,前面四条都不算新鲜,第五条都占到才叫“人间极品”,惹得身边倒霉男子个个沾之即亡,其效率之高,堪比鹤顶红。高阳公主,唐太宗的庶出女儿,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婚后不久就私通和尚辨机。完全可以理解,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的贵妇,遇上一个精神需求圆满,生理需求饥渴的高僧,正好天雷勾动地火,损有余以补不足。高阳公主前后赏赐给辨机的财物,据说数以亿计(这数字看起来很吓人,折合一下也就几十万贯,够销金客骑鹤下扬州的干活)。然而这样的露水姻缘,不管有多么热烈,最终也是难有任何结果的。更糟糕的是,最后还被人揭发,太宗大怒,腰斩辨机,也斩断了与高阳的父女之情。这段孽缘经过通俗小说和宫廷肥皂剧的重新改造,变成一段《天龙八部》里叶二娘VS玄慈方丈式的苦恋,这倒也罢了,见识过了小绵羊版武则天和小白兔版李世民,我们已经对任何极端扭曲人物性格的作品免疫,不过居然把高阳塑造成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万人迷,连被她迫害攻击的房遗直和莫名其妙陪她掉了脑袋的吴王恪都成为她的裙下之臣,就真是有点让人受不了。正应了一条规律:“恶俗而缺乏想象力的作者,表现女猪脚有魅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为她安排面首若干。”可怜的吴王恪,一早远离长安去了他的封地遥远的安州,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不说,居然还被编排成甘冒乱伦之名爱上高阳这种女人,实在忍不住让人同情。 回答者:飘风雪影 - 助理 二级 2-12 16:33--------------------------------------------------------------------------------这位公主是李世民的宝贝女儿。 高阳公主是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她的驸马。 但是房遗爱虽然是当朝宰相房玄龄的儿子,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对这位高大雄壮的驸马是一百个不满意。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没有被宣进公主闺房的机会了。 婚姻不美满的高阳公主,唯一的消遣,就是纵马郊外,游山玩水了。而担着个驸马虚名的房遗爱,当然也不得不陪伴在左右。 就在一次出猎的途中,豆蔻年华娇美任性的高阳公主遇到了当时不过二十出头、文雅俊秀的辩机和尚。 这位辩机,虽然正史没有详载,但是从其它的一些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凡的出家人,自小就好学发奋,品行高洁,十五岁正式出家为僧,师从道岳法师。贞观19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记》。这年,辩机只有26岁。 我们无从知道辩机和高阳公主是怎样相遇的。只知道十七岁的公主和二十岁的辩机从此一见钟情,一个忘了皇家身份,一个忘了佛家戒律,如胶似漆地痴缠在了一起。 而空头驸马房遗爱,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思,一直在为公主和辩机遮掩此事。甚至还常常出面将辩机召入府中,自己亲自为这对偷情的人儿做放哨的卫兵。 当然,房遗爱的忠心耿耿也得到了高阳公主的报答。公主容许他与府中的侍女明来暗往,还常在太宗面前为他说好话。这对奇异的小夫妻因此倒也相处得和睦。 时间过得飞快,几年过去了,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到咸阳,在举国选拨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被选中了,成为九名译经僧人中最年青的一个。(实在忍不住要说,高阳公主的眼光实在是相当的不错。) 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玉枕送给情人,让他带在身边。 灾难就随着这个玉枕,被带进了弘福寺里。 在两地相思的几年里,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倒也相处得平平安安。 648年夏天,宰相房玄龄去世了。他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阳公主一向讨厌这个大伯,便要驸马房遗爱与哥哥分家。房遗直不肯分出家产,还将房遗爱痛骂了一顿。高阳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宫里,对父亲唐太宗告房遗直的状,说他常对皇帝口出怨言,心怀不轨。太宗调查之后,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为,不禁大为恼怒,将她训了一顿。 转眼到了649年的冬天。负责治安的官员抓住了一个小偷,从小偷的住处搜到了一只镶满珠宝的玉枕。 小偷承认,自己是从弘福寺辩机和尚的住处偷来这只价值连城的玉枕的。所有的人都对着这只玉枕发愣了:这实在不象是该在和尚禅房里出现的物件。 负责纠察的官员一番彻查之后,才得知,这只玉枕,乃是高阳公主私赠辩机的。 这是一件极大的丑闻,谁也不知道案情报至皇帝那里会有什么后果。但是事已至此,办案的人也捂不住了,只得斗胆将奏本送交到太宗的案头。 唐太宗看到这本奏章,想到高阳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丢自己的脸面,不由恨得牙齿发痒。太宗立即下令,腰斩辩机,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侍女们也统统处死。并且下令,再也不许高阳公主进宫。 四载相思,等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噩耗,高阳公主魂飞魄散,奔到皇宫门口,想要向父亲求情,当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进入宫门的时候,顿时昏死过去。 辩机很快就被施以腰斩的的酷刑,高阳公主也被禁锢在公主府里,没有了行动的自由。 然而,此时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几个月后,就在这年的初夏,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死了。 高阳公主恨透了自己的父亲,她恨他为什么要多活这半年?如果他能早死半年的话,自己的心上人就不会如此痛苦地死去,成为父亲笼络大臣的牺牲品。自己那些情同姐妹的贴身侍女,也不会莫明其妙地冤死。为太宗送葬的时候,高阳公主连一点悲哀的表情也没有。 不久,高宗李治登基。 恢复了自由的高阳公主,行为开始疯狂起来。她派人四处去寻找俊俏的年青和尚,专与这些和尚寻欢作乐。 高阳公主更是和新皇帝李治作对,因为长孙无忌的插手,与高阳公主一向感情深厚的吴王恪,虽然是太宗所有儿子里最有君王之气,还是牺牲在政治权力中。于是,她开始涉足政事,联络了好几个对李治不满的公主驸马,密谋叛乱,要改立叔父李元景为帝。 还是那位与高阳公主不和的房遗直,他打听到了高阳公主夫妇的秘密,将讯息报告给了新皇李治。 一场血腥的家族屠杀开始了。 公元653年的春天,以房遗爱为首的三位驸马被处斩,高阳公主与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荆王李元景被勒令自尽。 被逼自尽的时候,高阳公主大约在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一束白绫,就是这位公主最后的结局。
11,斗地主残局地主一个3一个4三个7一个Q一个大王农民一个9一个J三
地主赢地主一个3 农民用小王打,地主出大王,然后三个7 .农民三个k打不打都是地主赢了斗地主残局地主1个3,1个4,3个7,1个Q,1个大王,农民1个9,|个J,3个k,1个小王,地主先出3,农民能蠃吗
12,求和 倾世皇妃 一样好的文
现代的。。。 杉杉来吃》 顾漫 《何所冬暖 何所夏凉》 《忘了忘记》 《青青陌上桑》 《十年一品温如言》 《最初的爱,最后的爱》 《盈盈一水》 《心素如简》 《何必太多情> 《何须执手问年华》 《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 《君如陌上尘》 《陌上云暮迟迟归》 《绯情》 《原来你还在这》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这么远,那么近》 《 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 大约是爱》 《终是自在》 《深爱》 《君子难逑》 《良言写意》 《尽在不言中》 《何须浅碧轻红色》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何处飞花》 《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 古代(穿越)(非穿越) 《芊泽花》,《凤求凰》,《倾世皇妃》,《眸倾天下》,《诛颜》 《凰宫:滟歌行》 简介:当我戴上皇后宝冠的那一刻,内心荒寂如林,此刻,世人是在嘲笑我?还是在怜悯我?亦或是……等着我三载之后猝殁于静室,或是更短? 大婚当日,他苍白枯瘦的手指紧紧扣住我的肩膀,笑声似鬼魅般邪恶冰冷——你要牢牢记住朕的名字,夏侯君曜。 层层宫纱垂落下来,他嗜血的样子如同来自地狱的恶魔,当视线越来越模糊,我终于知道那些皇后为何会死去,什么韦后当权,什么今上体弱多病,全都是假的。 《殇宫:锦寒宫深》 简介:血雨腥风的日子,有了这两个人的协助,我平步青云,宠冠六宫,五年后成为当朝皇后,十五年后成为当朝太后,驾凌在一切之上,权倾天下。 他成了大内总管,那些鄙视过他的人全都跪倒在他脚下,趋炎附势。 他成了当朝唯一的异性王,权势熏天,他却告诉我他后悔了,他想要的其实只有我。我却不得不告诉他:“这个游戏一旦开始,就没有了回头路。”那一刻,我心碎了...... 《艳宫:绝宠天下》 简介:她是他异母同胞的妹妹,十年前他亲手下诏,绞杀了她的母亲,株连流放了她的九族。 漠北的风霜掩不住天子台下孤女沾满了血泪的誓言,十年后,他亲手兴建起来的艳宫又关住了多少青丝红颜? “你要活下去!忍辱偷生的活下去,永生永世不入帝王家!”这是母亲在临终前最后的嘱托。 可是一个娇弱的女子,如果不入宫,又如何能报的血海深仇,又如何能解开弑君乱政的谜团? 当艳宫大门缓缓开启的时候,儿女情长,后宫淫乱,主仆受辱。他和她,究竟是哥哥还是帝王,究竟是艳妃还是罪女? 而她爱上他,究竟是飞蛾扑火的爱情,还是背后的神秘黑手一步一步的紧逼? 《恨宫:妃子不洁》 简介:绝代风华,楚楚动人,集美貌与多情于一身的她,真否真的迷失在那个吃人的皇宫中,权利与爱情的双重诱惑是否真的让她堕落下去? 命运弄人,面对深深爱恋自己的三个男人,她该何去何从? 醉玲珑 十四夜著 完美的现世爱情破碎以后,宁文清无意间启动了九转玲珑阵,回到古代,成为天朝凤氏仕族女子凤卿尘,卷入江湖与庙堂的纷争。一个帝王的驾崩之谜,一脉皇族的混乱血统,一件上古巫族的镇族之宝,精彩情节纵横交织。凌王之冷、汐王之稳、湛王之雅、溟王之魅、十一之俊、十二之狂,面对各样的情感攻势,卿尘如何选择,又如何与四皇子夜天凌并肩作战?当夜天凌想要隐居避世,她也会欣然同往吗?九转玲珑阵再次启动,命运又将发生何种颠覆呢? 桃之夭夭——长孙皇后 上善若水著 内容简介: 贞观盛世,一个我梦想中的属于长孙与李世民的年代...... 于一个架空的大唐之中,看一个名为若水的女子如何宜人、宜家、宜国...... 一个将不会出现李治与武则天的年代...... 皇后策》 很好看的一本书,描写很古风,而且女主角很厉害,是君王的贤内助。 《帝王业》 女主角同样很厉害,也陪伴君王完成了统一。 《后宫甄嬛传》 这本比较的虐,有七部。不过其中的语言及叙事描写的感觉很符合古代人的特点 凤栖宸宫 帝王与皇后之间的斗智斗勇~ 简介: 大婚那一夜,他丰神俊朗,笑意温和,仿若一个儒雅淡泊的翩翩君子。 但当他拥她入怀的时候,她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果然,他并没有占有她。 他当着她的面,亲手割破他的指尖,把血渍染在床褥的白缎上。 象征她贞洁的艳红,是他的血,而非她的。 这个男人,习惯了掌控所有事,睿智深沉,不容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要在这样的男子眼皮底下玩花样,那一定是自寻死路。 可是,她已无路可退。 她和他之间,是帝王和帝后的争锋较量,也是天下大统的明争暗斗。 …… 他,是名闻天下的空玄子神医,丰采绝世,朗逸不凡。 她唤他一声师父,然而情愫早已暗生。他并非不知,却只能当作不知。 他从来不曾告诉过她,他拯救世人免于病痛,但真正想拯救的人,却是她。 她背负的天命,是玄机,是不可泄露的秘密。 而他是一个不幸窥视了天机的人,所以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但为了她,他甘愿无悔。 她的梦想,是自由翱翔,随心而活。 他亦一样,想与她携手浪迹天涯,悬壶济世,闲时煮酒弹琴,坐看云卷云舒。 只是,最终的宿命,无人可预知,只能看天意。 得之,他幸。不得,他命。 2、夜静天下之御剑红尘 女子如玉,一剑铮铮,袖手天下风云, 恩怨纠葛,写一曲,红尘如歌。 彼时,蓝萱犹如神祗,英姿飒爽,孑立于滚滚沙场,而夜臻麟,却最欣赏她恬柔温婉的模样。蓝萱觉得爱与喜欢截然不同,对紫婴,她可以坦然道喜欢,然对羽歆,她却说不清是怎样的感觉。她不知在林子里,他抱着她,轻唤她的名字多少遍;也不知晓,她昏迷期间,他默默守了她七天;更加不知道,她最幸福的时刻,羽歆正顶着风雪,静静的远望。 3、夜静天下之盛世江湖 是夜静天下之御剑红尘的又一部,因为作者的文笔和构思很棒,所以我就看完了这两部 她,天之骄女。 简介: 冰雪聪明、个性潇洒。不甘初恋失意便转战江湖, 千山万水、一派之主,她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爱与自由。 缘分磨砺、情爱纠葛, 当幸福终于有望,浩劫却纷至沓来…… 4、天生红颜我为尊 女主绝色,聪明狡黠,没想到男主更胜一筹,是刚一开始女主不敢也不愿接近的人,总是在男主那里尝到苦头,男女主角从一开始就是争锋相对,情节很吸引人,让人一时哭一时笑````` 谁着一身烈火色,刺痛旧识的眼眸,燃烧未知的爱恨。 谁持一柄檀香扇,扫除皇城的恩怨,指点锦绣的江山。 ※※ 这是一场不见血的杀戮,这是一场男跟女的征战,这是一幕生与死的决斗。 她懵懂,他退避,而他玩弄。从不懂到懂,从不舍到舍,从极端冷静到极端疯狂。什么是爱,爱是命中注定遇上,是火中取栗都得,是甘苦同路,是不离不弃,是刀尖上舞蹈,是含笑饮鸩酒,想要,就绝不怕伤心烫手。 5、红颜乱---朵朵舞 女主是天下第一美人,聪明睿智处世淡然,男主是心机深沉的少年丞相,???? 一部架空历史的爱情小说 一场为夺红颜的朝野之战 她抽中一支将命为凤凰的运签——“帝王燕”,却在几日后嫁作宰相之妻;她有倾国倾城的貌与温顺贤良的德,夫君却深爱着皇帝的宠妃。洞房花烛夜,他满脸愧疚地对她说:除却爱,什么我都能给你…… 侯门虽深,她的生活倒不单调,于皇宫内捡来新科状元,于后巷中解救弩族王子,更与当朝年轻将军共坠山崖,与皇帝斗智在内殿之上…… 众多男子无不被她的美貌与智慧征服,可他们在博取美人芳心之时,却也不放过对权欲的掠夺。朝堂之中暗流汹涌的争锋,沙场之上金戈铁马的杀戮……美人娇娆,权欲熏心,何者才是英雄冢? 乱世战起,他们于这纷争中求存,争的是权倾天下,夺的是倾国红颜…… 天下因这红颜,乱了;这红颜又会因谁而妩媚一笑呢? 6、思召 女主是即将亡国的将军之女,形势所迫女扮男装上战场,男主是帝国君主,且看火花碰撞中的斗智斗勇????? 简介:金瞳现世,灭世之妖。 画影一出,血流成河。 思召,是谁的救赎,又成就谁的爱恋? 7、帝劫 简介:帝劫,缔结。 他是一国之君,她是没落世族。 她是他命中的劫数,因为她,他生母被殉,帝位不稳。 他是她命中的劫数,因为他,她家破人亡,姐妹陌路。 不识,相遇,仇恨,报复…… 他与她,终究是一场劫数,几经纠葛,几经缠绵,几经追逐,几经痛悔,回望想要罢手,却发现已然穷途,末路。 一声叹息,一场仇恨,一段宫闱,一起爱情,一劫梦…… 8、女帝汐颜 其中很多斗智的过程,作者文笔棒,情节、构思很巧妙,经常让人忍不住怕案叫绝。 简介:先皇病逝,帝姬汐颜取太子而代之,受诏登基为帝 年方十六的女子踏上荆棘丛生的帝王之路。 阴云密布的宫廷,表面幽如死水,实则暗潮汹涌,危机四伏。 清润如玉的太傅,清冽神秘的国师,武功高深的少年将军,俊美邪魅的商家少主,虚无缥缈,暧昧难寻的丝丝情愫,勾织成一片锦缎斑斓的宫闱情仇。 然而,置身于权力的顶端,所谓真情,不过是掩藏阴谋与利益的手段,谁将真心奉上,谁又将利刃掩藏? 看十六岁的女子,如何破开重重波浪,在权欲横流的宫闱争斗中,... 9、晚香玉 男主是敌国将军,在宫廷的漩涡中女主以她独特的气质和聪明睿智折服了将军、帝王的心??? 简介:败国之奴,何有家可言,败国之人,何有语可言。 她可以代替姐姐入宫,做了三年宫女,现在又代替公主和亲,她不知道,什么才是她,总是在代替。 和亲的途中,契丹的二王子劫了她的花轿,只留了她一夜再赶路,到了中原,花轿还没有进宫,一道圣旨,把她理当为妃的降到下嫁那破她国的裴大将军为妻。 真是可笑啊,原来这又是一个代替。而且面对的是毁她国的裴将军,要怎么面对,他甚至连她一眼也没有看过就走了。 她以为,她是晚香玉,可以无处不在,可以生存,只是,当爱恨纠缠时,再美的晚香玉,在暗夜也悄悄地流泪。 天朝的太子,契丹的二王子,还在她名义上的夫君,不是牡丹香,却也有蝶儿绕,这株晚香玉,会花落谁家。 10、且试天下 很出名的一部小说,男主雍容华贵,女主绝代风华,男主腹黑狐狸,女主聪明睿智,两人纵行江湖,均是武林绝顶高手,没想到两人均还有另一重身份。两人是十年之交的至友,却又总是暗地使计相斗,那一丝信任太难能可贵??? 简介:“苍茫残局虚席待,一朝云会夺至尊!” 东朝第一高山、号为“王山”的苍茫山顶上,有传说中的高人留下一盘下至一半的棋局,并在棋盘上留下这么一句话,那时正是东朝诸国争战,帝业飘摇之时。 家与国,可有相抵? 爱与恨,如何分明? 恩与仇,以何相报? 美人与天下,孰重孰轻? 那双月是否能璧合生辉? 那王与王是否能同心同步? 那霸者与那“天人”是否能得其所愿? 乱世之中,英才辈出,只是苍茫山顶的棋局只需两人,而掌握天下的至尊,只需一位! 11、如是天下 跟且试天下的风格很像,不过两个是各有特色的,对于我来说,我觉得且试会比较慢热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部字数多点,而这部情节跌宕曲折,容易吸引人,两部我同样都很喜欢,看的时候大有畅快之感。 简介:踏破轮回,她亲手斩断宿命纠葛。红颜战歌,硝烟铁马,她一步步为他争回自家天下,却从未问过他到底要什么。 家族尘缘,他逍遥天下游戏江山,却终落世俗。放不开她眼眸深处的笑意,断不了情深义浓。 谁都想堪破命运,谁都不信命运早已注定,红尘追逐,朝堂相峙,其实不过一切沿着早已画好的轨迹慢慢行进而已。 12、凤城飞帅 让我至今不能释怀的一部小说,女主最初女扮男装,仍是绝艳天下,每次都是男主解救于危难之间,应该说没有男女主角的相斗,两人是心心相印,相爱又不能,只能远远隔着,又割舍不了淡淡的默契,另外男二号的执着痛苦疯狂很让人心疼???? 简介:女扮男装指挥百万大军——凤城飞帅 圣僧出世第一次的心动触犯天条 先来一首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金戈铁马、纵横天下,指挥百万大军笑傲沙场——如果,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份,凤城飞帅是不是可以这样辉煌自在一辈子?可是,厚厚的盔甲遮挡不住绝世的风华和璀璨的容颜,她的归宿是青梅竹马的宰相之子还是半途结识的神秘教主?或者是窥测一旁的野心帝王 13、兰因壁月 是“且试天下”的又一部小说,风格相近 简介:兰因璧月是世间至美之花。 兰因璧月是武林至尊圣物。 那是每一个向往权利与荣华的人梦寐以求的。 有这么两个人,视那淡泊名利为至愚至昧之事,他们的理想,莫过于拥兰因璧月入怀,立于江山之巅,俯视天下英豪。 14、孤芳不自赏 简介:白娉婷一向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 她是小敬安王的侍女,却过得比一般小姐更加矜贵, 所凭恃的不是容貌,而是比男子更睿智聪敏的头脑; 她不需要旁人为她平庸的外在感到遗憾, 她想要的是能够并驾齐驱、一较高下的心灵。 因此,纵使那男人是敌国大将、纵使两人之间尽是谎言与阴谋, 她依旧无法不为这个男人动心, 但是在爱情与忠义之间,只有一个选择, 她仅能祈望,楚北捷的爱,没有自己想象得那样深…… 15、五岁太子妃 简介:绝世之姿,兰幽馥郁,一个不知谁是太子的太子妃,却阴差阳错救了邻国皇子。 于是,公子赠雕,佳人泯笑,他们能谱写一曲“神雕侠侣”? 还是她的情缘早已被凤胤皇子的血红蚕丝所牵,“红绳捆情”,自古之说? 风度翩翩的大皇子就真如外表一般剔透无尘? 至亲的惨死,至爱的背叛,喧哮的战场,一缕香魂谁人可掬? 滚烫的美人泪灼烧的到底是哪个乱世俊王的心? 出尘而立的隐国兰妃,凭兰而寝,闻兰而笑。 那么,她真是会是她吗? 这是一段轮回的纠结,还是一份迟到的完满? 16、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 是言情的,但没有男女主角间的相斗,淡淡的文笔,淡淡的心痛 简介:远古众神凋零,现今只存了龙族、凤族、九尾白狐一族还留了些后人。狐帝白止膝下得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唯一的一个女儿长得颇好,却是个炮灰命。活到十四万岁的高龄,笼统不过遇得五朵桃花。 一朵碍于异族不能通婚,那思慕尚处于萌芽期,便被该桃花的爹娘终结了。 一朵误以为她是个男儿身,纠结于这段断袖情,待出现个跟她长得相似的女子,立刻便跟着人跑了。 一朵是他爹娘亲自做主给她定的亲,待到他们家走一趟,却看上了她的婢女,两人私奔了。 一朵在心底里暗恋她暗恋了万儿八千年不敢表白,待鼓起勇气来表白时,她前未婚夫的爹娘为了补偿她,又与她重新结了一门亲。 前头四朵桃花有三朵都是烂桃花,唯一算得上好的一朵,却又是个才打骨苞儿的。 这五朵桃花中的最后一朵,是她命中注定的夫君,九重天上的太子夜华。恩怨纠葛如浮云过,她遗憾没在最好的年华里遇上他。 17、冷宫太子妃 就是挺虐的,感觉还好??? 简介: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她远嫁别国,成了太子妃 嫁给了一个内心早有别人的太子 新婚之夜,他说他不想圆房 她把自己的手腕割破,滴血充作落红 他说,事情要做就做个彻底 于是她用小刀剜去了手臂上的守宫砂 他为了把她气走,新婚第二天,娶了无数个小妾和宠姬,包括他自诩最爱的女人在内 她受尽了冷落和嘲讽,太子妃之位有名无实 皇后要挟了他最爱的人,逼迫他和她圆房 于是那天晚上,她被他强/暴 她利用自己的才华和美貌,扶持起他几近颓废的政业 却换来他更深的厌恶和无视 她怀孕了 他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人受半点委屈,亲手炖了一碗*药 于是她毫不犹豫的把*药喝下 她尽心尽力,问天无愧 可是还是被他打入冷宫......... 18、听雪楼 是沧月写的,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写得很棒 简介:那是一座悲欢离合聚集的楼。 是传奇和神话的巅峰。 也是——心痛和眼泪的凝聚。 听雪江湖,那血薇夕影中的寂寞人生啊。 一个蔷薇般美丽倔强的女子,一个谜一样的年轻霸主,一对人中龙凤演绎出一段绝色伤痕之恋……梦想,少年时光,。救赎和守护,爱、以及宽恕…… 听雪楼中听雪落,彼岸花开彼岸零。 纷染雪落憔悴了薇影,只剩下那一抹相思跌碎在风中。 如是,人这一生中,唯有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 洛阳白楼上,微倚扶栏的白衣男子,暮色暖黄,手中的江湖文碟,轻念的名字是:靖。 听雪楼主。萧忆情。 ——师傅,要不弟子替您出山一次,将故人之女接上山庄? ——不必。生死由她——江湖儿女便是这般长大,若活不下来那也是命。舒老魔头若在世,也不会帮他女儿。 那是那一对人中龙凤第一次错过,就因为雪谷的一句话,他们生生错过了七年 。七年的风雨飘零,几乎成了之后摧毁人中龙凤的利剑! 他不知道,会是这个以后一直被自己叫做阿靖的女子,用她手里的血薇剑,让属于自己的传奇戛然而止。 “阿靖,坐这里”这样明显地表示出对于她的倚重,是她不曾料到的。想了想,她终于轻轻走过去,坐在他的身侧。 后来,才知道哪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是他和她开始携手长达五年征战的序幕。 征战。杀戮。金戈铁马。 三年,他们的手始终握在一起,刀剑总是指向同一个敌人。 三年,平天下,定中原。 三年,就在满目的鲜血中这样度过了。她曾经说:“我舒靖容愿意加入听雪楼供楼主驱遣,百死而不回——直至你被打倒的那一天!”只是一笑而过,没想到她的戒备之深。 有一条河叫做记川,喝一口记川的水便会记起一切;有一条河叫做忘川;喝一口忘川的水便会忘记一切。——然而,世上某些事情,却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过去的只是时间吧,却有如此震撼的恨意留在心里某处,终于在爆发的时候,血与火,终将湮没明月。 “如果你不是最强者,我就会杀了你,如果我对你不再有用,那么你就杀了我。”那样无情而冷静的约定,仿佛是两个为了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商人,签订的一个契约而已。然而,他伸出了手“那么,嫁给我吧,阿靖。”可是她说她不想做寡妇。 她的话,该死的让人难过。 相顾无言啊…… 萧忆情用自己的命,去赌一生中唯一可能的幸福。 “萧忆情!拿命来!”本来是在密室中等候她来议事和商量扩东的计划的,然而,等来的却是那夺命的一剑! 血色蔷薇泪滴中的夕影之芒,泛着浓郁和无上的悲哀。互相扶持过,刀剑总是指向同一个敌人。终于又一次看到了夕影刀,生死旦夕,夕影刀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毫不留情的杀戮着范围内的一切。有意无缘,有遇无合,久经沙场的 人中龙凤终究只能孤独。 直到体温一点点降下,她口中任喃喃着“欺骗”与“谎言”。 何等悲哀,何等遗憾。 人中龙凤中亦逝,携手共赴黄泉中。 原本该是一对人中龙凤的幸福结局,怎奈他们永远徘徊于杀戮,背叛之间,不得还。 征服天下,笑傲武林又如何?你们仍是是近在咫尺的距离,心却无法触到对方半分。长叹,何用?人去楼空,刀剑无主锋芒无从,浮华如梦一场空,寒风之巅与谁同?也不过是和那个人沉睡在那一片碧草之下…薇影散尽,寂寞重生,彼岸花开,此岸凋零。 一切,结束在开始之后,一切,又开始与结束之后。 我是那么、那么爱你,怎么会对你……说谎…… 他怎么会对她说谎! 辉煌,惨烈,寂寞,重生。 到最后换来的,不过是带着误会相伴在黄土下。 曾经有过多少激荡的风雨、指点江山的凌厉,然而,如今剩下的只有这一片碧草、一抷黄土、和黄土之下沉默相伴的灵魂。 寸寸光阴如握不住的流沙,从指间转瞬滑落。人中龙凤……那样骄傲而敏感的两个人,却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走入对方的生活,那样隔着看不见的屏障遥望了彼此多年,到最后依然互相猜忌、相互伤害,以至于同死。 只希望,在所有一切都平静以后,他们能静静地相守于这一片青青的碧草之下。 幸福地重生。 19、女丞相:红妆娇 简介:沧海沉浮,她是权倾滔滔的绝代丞相。权力变更,她是铁血权谋下的一颗棋子。 绝傲天地的皇帝,记忆中明朗如阳的江湖公子,脉脉野心,宦海风云,终究湮灭她对他诉不尽的牵挂。 绝世神秘的领主,为她而生,为她而活,纠缠了她的前世今生。 毒与策,爱和恨,背叛或救赎,在这个权力沉浮的年代,谁才是她的彼岸? 20、云狂 写得很好~~看得时候总能抓住人的眼球,女主男主都是很聪明的类型,其中有很多斗智斗勇的过程,但不是男女主角间的斗智斗勇,文中有纵横天下的霸气,有淡淡默契间的温馨~~ 柳云狂,当世九大世家之一的柳家独子。 翩翩公子,俊美不凡,风流天下,招蜂引蝶,是为楚京第一纨绔子弟也 可是谁知道,此等不求上进的纨绔少年,实际却是个令人惊叹的超级天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更是天下间屈指可数的武道高手 谁又知道,这一笑惊天下,纵横世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艳艳的人物,竟然会是…她? 世间风华尽在手,风云天下第一人! 一袭白衣,墨发飞扬 回眸一笑,问,天下男子,谁能抵挡? 21、不嫁妖孽王爷 文笔很棒,情节设置很好,人物个性鲜明 简介:一场为谋皇位的权势之争,为夺红颜的朝野之战。 她为保护家人,设计卖出名画《飞天》,此举无意间帮助姐姐通过了二皇子的测试,却和姐姐反目;她救人一命,得到的回报是一纸赐婚的圣旨,嫁给三皇子——世人皆知的痴儿。大婚当晚,那个世人口中的痴儿,她的夫君她说:“我要让娘子知道,嫁给我,不后悔。”…… 她用聪慧化解了乌真过使者对夫君的侮辱,引来乌真国王子的侧目;她用机敏帮助姐姐稳固了王妃的地位,二皇子因此知道了其实当初通过测试的人是她;她用纯真一步步化解了武状元心中隐藏的阴郁,他重绽纯净笑颜的同时,有什么也进了心里…… 笑容纯净无邪的三皇子阴夜辰,妖娆邪魅的二皇子阴夜冥,温润如玉的雪澜公子,霸道狂放的乌真国王子端康晟,无不被她的沉静聪敏所折服…… 太子逝世,朝堂平静被打破,太后发出谕旨:得凤者为后。 那只载着命运的凤凰徐徐飞来,天下因为这只凤凰而乱,得凤者为后,那么,得后者,为帝。 当红颜和权势融为一体,没有人能够分得清,争夺的是红颜,还是权势,分不清谁是谁的谁?谁为我憔悴?我为谁妩媚?…… 22、轻歌传 淡淡的文笔,女主原是绝色祸水的红颜???? 简介:红颜祸水变身平凡江湖儿女,多年追寻只为心中无法放下的执念。 跟着轻歌的经历,且看扑朔迷离的往事逐渐浮现。 弑师的冷漠剑客,迂腐却可爱的傻书生,泼辣的大家闺秀,美丽妖娆的青楼男老板,以及仙子般的神医弟子! 看他们在一起时温馨却不平静的生活。 还有背负杀父之仇的妃子,玩弄江山的风流皇帝以及只手遮天的权臣。 当事情的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轻歌执念中的主角也重复现身,到底该如何择决…… 23、素手遮天 两主角均是聪明人,几番交手~~感觉还好,但并不是我最喜欢的。 简介:乱世烽烟里,十岁的公主背上弑君杀父的原罪。 复仇的道路,是统一天下的过程。 不管是深宫的云谲波诡、沙场的铁血万顷,还是社稷的牵一发而动全局,她都机谋百变,一往无前 只是,世事多艰,回首时,已看不见初衷……
13,英雄杀 红颜技能 治愈技能 哪里可以得到
红颜技能是陈圆圆的技能,下为使用方法1、点红颜技能 2、点一张你不要的牌(可以是手牌,也可以是装备区的牌) 3、指定两名男性角色(两名男性角色中,你希望谁先出杀就先点谁) 这样整个红颜过程就完了,并且红颜技能不能被无懈可击,也不能被秦始皇集权治愈是褒姒的技能 下为使用方法 出牌时,你可以弃掉任意两张手牌,然后指定一个血量不满的男性角色,你和他可以各恢复1点血。每回合限用一次。1.商城有概率出现,可以元宝购买。2.有的活动可以获得。3.在购宝抽奖能抽到碎片合成。红颜技能是陈圆圆的技能,下为使用方法 1、点红颜技能 2、点一张你不要的牌(可以是手牌,也可以是装备区的牌) 3、指定两名男性角色
14,纸嫁衣1第一章游戏攻略
1、完成教程后到右边查看床头的纸条,然后根据提示来到门口观察外面的病房号,再推导自己的房间号同时也是密码的「2011」。
2、输入密码打开门口右下方的行李箱拿到里面的「口红」,然后到镜子那边点击床头柜,再将其涂抹在柜子上的划痕处获得密码「834」。
3、拿走柜子上的「月亮饰品」,再输入密码打开盒子拿到里面的「钥匙」。接着到最右边点击轮椅的右下角用钥匙打开锁链,然后推开轮椅拿走病号服里的「病房钥匙」。4、出病房后从左边进入办公室,然后搜索房间拿走桌子上的「红墨水」和「圆珠笔」、墙上的「钥
匙」和抽屉里的「零件」、「打火机」 。点击书桌右下角的笔记本,将零件放在密码锁上后调整齿轮使两
边图形完整,完成后翻到最后-页拿走里面的「肖医生的ID卡」。
5、用钥匙打开2009的病房门,进入房间后拿走床头柜上的「碗」 和下面的「红色工艺品」,再掀开被子拿走床单上的「星星饰品」。接着转过身打开玻璃柜(按顺序点击,多试几次即可)拿走雕像后面的「太阳饰品」,然后打开最强一层的笔记本观察上面的仪式操作指南。
6、回到病房2011掀开床上的被子,将获得的三个饰品放在盒子上对应的凹槽内,完成后打开盒子拿走里面的「罩子」。接着用打火机点燃红蜡烛并套上罩子,再将碗放在镜子右下角并倒入红墨水。最后根据指南上的提示用圆珠笔敲击瓷碗,完成仪式后获得提示就完成了。
文章TAG:
一品大宰相红颜攻略 大乐斗丹炉怎么升级啊求详细 一品 宰相 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