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雄师游戏攻略将领,《天将雄师SLG》新手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后来又乘胜追击,围攻太平军九个多月,俘获了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使得太平军北伐军全军覆没。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将领,到底谁该负战败的主要责任。第二猛将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战争史上,你见过哪些命硬的将军?
1958年8月21日,小蒋携“国防部长”俞大维到金门视察,当晚返台后嘱俞大维留下主持修订防御计划。两天后的下午5时许,“金门防卫总司令”胡琏与三位副司令赵家镶(原卫立煌的参谋长)、吉星文(卢沟桥事变时第29军的团长)、章杰(黄埔六期,时任空军中将)共同设宴,款待“上差”俞大维。(吉星文中校)宴会的地点选择在金门岛翠谷湖的湖心亭中,几个人酒过数旬后已是微醺,步行走回北太武山的防卫司令部,在司令部门前的草地上又闲谈了一会。
期间胡琏进屋喝了点水,就在他再次走出司令部掩体时,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对岸459门大口径火炮同时吼叫起来,第一批炮弹呼啸而来,胡琏顿觉不妙,第一时间连滚带爬缩回地下隐蔽部,逃过一劫。外面那几位就惨了,俞大维被卫士护着躲到路边的岩石下,轻伤;赵家镶和章杰当场毙命,后者连尸体都没找到;吉星文被炸成重伤,次日也告不治,也就是说,胡琏的三个副司令一家伙全部挂了,他的参谋长刘明奎也伤得不轻,偏偏就是他毫发无损,如果不是喝了那口水,这个“金门王”就成为“金门鬼”了,可谓命硬。
(胡琏上校团长时期)这已经不是胡琏第一次死里逃生了,早在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覆灭的1948年12月,发现大势已去的黄维决定分散突围,并给兵团前三号人物各自准备了一辆坦克。其中1号坦克是司令官黄维的,2号坦克是副司令胡琏的,3号坦克是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的,胡琏为了表示尊重黄埔一期的师兄,特别谦让把最新的一辆给了黄维,准备停当后,三辆坦克同时出发向外逃窜。
在经过一条小河时,第1、2号坦克经过后轧断了桥,导致3号坦克的吴绍周被俘。不久第1号的新坦克鬼使神差抛了锚,黄维只好爬出坦克在野地里狂奔逃命,终于还是被抓。只有胡琏乘坐2号坦克一路向南逃窜,路上曾经多次遭遇解放军部队,有的是指战员们误以为我军缴获的坦克,所以没有开火,有的是因为夜黑风高,开火后没有拦截成功,总之让这家伙逃了出去。
(胡琏中将)期间胡琏曾探出身子寻找方向和道路(以月亮为参照),所以被我军火力杀伤,逃至涡河岸边时坦克也没有了油,刚好发现一条渡船,胡琏和卫兵用枪逼着艄公送他们过了河。随后又劫持一辆牛车继续赶路,终于撞见了从华中前来淮海战场增援的第20军,辗转逃回南京,若非运气超好,胡琏早就跟杜聿明、黄维等师兄去功德林相会了。
这还不算,胡琏的背部伤势看起来不重,其实非常危险,在上海教会医院动手术时居然取出了32块碎片,有几块弹片据称与心肺“仅一纸之隔”,确实是命硬,否则就算没有被抓俘虏,也得死在手术台上。回到南京后,他的老同学老部下们纷纷道贺:“伯玉兄岂止是命大,简直是命硬啊”!不久被任命为新的第12兵团司令官,前往广东潮汕地区重建部队。
(周福成、卫立煌和赵家镶)再往前倒,1947年7月的南麻战役中,整编第11师被华野三个纵队加特纵团团围住,激战二天后已被压缩到核心阵地,胡琏即将面临全师覆灭的局面。绝望中,胡琏又祭起了抗战时期石牌保卫战那一套,率领师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说来也巧偏偏天降暴雨,并且一下就是七天七夜,华野部队的进攻因雨迟滞,同时在南京蒋某人和陈诚的严令下,援军也终于接近,胡琏总算是命不该绝。
晚清有哪些名将?他们的下场如何?
晚清名将一般都会说曾国藩,他领导的湘军对太平天国以致命一击,其实还有很多将领,虽然不如曾国藩那么有名气但是也为晚清镇压农民起义,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我要说的这个名将就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晚清蒙古王爷,博尔济吉特氏,从小家境贫寒,但是道光五年的时候因外表英勇神武被朝廷选中,此后的僧格林沁官运亨通,道光三十年已经是镶黄旗蒙古都统,到了道光驾崩的时候已经是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咸丰皇帝继位的时候,也是对他宠信有加,后来负责清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相当于御林军统领了。1835年,太平天国将领突然袭入河北,直接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僧格林沁临危受命,他率领蒙古骑兵和八旗禁军驻守在天津外围,大败太平军,咸丰帝当场就赐给他“博多罗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又乘胜追击,围攻太平军九个多月,俘获了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使得太平军北伐军全军覆没。
咸丰帝死后,手握兵权的僧格林沁又成为慈禧和恭亲王奕䜣所极力拉拢的对象,借此从八大臣手中将权力夺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主战还是主和举棋不定,但力主求和,求和失败才决定与英法联军决战,1861年的9月18日,英法联军从天津北进犯,向清军发起炮击,,初战失利,第二战清军也是损失惨重,法军连续对清军进行炮击,谁料这些曾经浴血奋战,勇猛无敌的蒙古骑兵在联军的打击下成了待宰羔羊。
战败的僧格林沁也因为此事的失利遭到了严重的处罚。后来的捻军起义也是风起云涌,咸丰又恢复了僧格林沁的爵位,要他剿灭捻军,1863年捻军的大本营被攻破,后与太平军进行了整编,战斗力复苏,而僧格林沁求胜心切,甚至是多天马不离鞍,甩掉步兵亲自率领骑兵猛追,吃了大亏,后逃到菏泽西北吴家店的时候,所带的骑兵全军覆没,僧格林沁也被捻军杀死。
朱元璋麾下十大名将,如果以军功算如何排序?
明朝(1368 -1644年),传十二世十六帝276年,后世评价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换句话说,没有那些猛将的拼杀和守护,就不会有朱元璋的大明江山。能摧古拉朽摧毁蒙元铁骑,穷追猛打驱逐蒙元于漠北的,正是朱元璋麾下那些战无不胜的猛将创造的奇迹。第一员猛将 徐 达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徳, 毫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统帅,民族英雄。
元末,他参加农民起义,相继大败陈友谅、张士诚割据势力,1368年攻入大都(北京),推翻了元朝残暴统治。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征虏大将军。他戎马一生,善于治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第二猛将 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归顺朱元璋,自请前锋,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史书评说:“遇春虽不习史书,用兵辄与古合”。第三猛将 李文忠李文忠(1339—1384),是朱元璋的外甥,有勇有谋,文武全才,很得朱元璋的真传。1365年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破元将脱列伯,1370年袭破应昌。
这几战谋略兼备,以少胜多,赢得漂亮。第四猛将 傅友德傅友德沉默寡言,每战必先士卒,勇猛智略似遇春,并兼徐、常优长。平四川首立头功,洪武十四年率兵30万横扫云南,达到军事巅峰。其“英风壮采,猛夺雄貔,出奇制胜,料敌如神,铁骑长驱,横金千里”,终于成长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第五猛将 廖永忠廖永忠(1323—1375),擅长水战,得意之笔鄱阳湖水战、破陈友谅都城江州、武昌,平四川。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抗战时期的林彪)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
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
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抗战时期的陈赓)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却义无反顾的参战的例子?
天下皆降闯不降清康熙三年春(公元1664年),定西将军图海、靖西将军穆里玛引兵出湖广,四川总督李英国领兵出四川,近10万大军将湖北兴山县西北的茅麓山围的水泄不通。料峭春寒中,山险林密的茅麓山显得格外幽深。在茅麓山上的是整个大陆最后一支打着明朝旗号的军队——小闯王李来亨,毋庸置疑的是他已经毫无希望。南明政权已随着两年前永历帝被杀而彻底覆没,清朝早已确立了正统,敌军数倍于己且拥有近乎无限的补给。
不会再有援军、不会再有转移空间、不会再有任何补给,也不会再有任何奇迹,这是真正的绝境!吐槽机以为那时的李来亨应该是迷茫的,因为他连战斗下去的理由都没了。为了大明?别开玩笑了,作为李自成的侄孙,父祖穷尽一生都在颠覆这个腐朽王朝。为了知遇之恩?更别闹了!自己归顺后非但好处没有半分,处处被人排挤,还得屡屡出兵拯救那个小朝廷。
为了那个不再纳粮的梦想?别逗了!苦战一生,倾覆天下后才发现,贪官污吏依旧鱼肉百姓,苛捐杂税半分未减。为了报仇?闯王的亲侄孙都跑缅甸改姓隐居了,他这个养子怎么看都名不正言不顺。如此看来投降似乎也不是个难以接受的选项,晋王李定国一世英雄,儿子李嗣兴该降照样降;沐忠显世受明恩,该投降时候一点也没犹豫。李来亨这个夹心饼干似乎真的没必要搭上身家性命和过万手足的将来。
然而最终他还是没有投降,带着粮尽援绝的军队反复拼杀,从5月打到8月,终于全军覆没。李来亨举家自杀,纵火烧掉了茅麓山上的一切,这个生不知何年的人,亲自选择了死亡的方式。吐槽机没法定义李来亨的行为是图个什么,殉国?殉道?殉义?殉忠?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总之他带着最后的闯军和最后的明军坦然走向了死亡,或者我可以相信那是为了生而为人的自由。
在明末历史中看惯了士大夫们的无耻,却总能在匹夫身上看到光辉,这可能也算一种黑色幽默吧......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警察们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部分铁轨,随后诬指是中国军人破坏,开始猛攻北大营的驻军。睡梦中的驻军当场被炸死300余人,但驻军旅长王以哲接到不准抵抗的命令,撤出了沈阳城。
军队走了,平时维持治安的警察们却并不想把家乡拱手相让,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下令开枪还击,誓死抵抗。其实黄显声也知道靠这点缺枪少弹的警察打不过关东军,但还是存万一之念违令还击。于是一个挺黑色幽默的场景发生了,之后鬼子的战争片里关东军攻城,对手清一色是穿着蓝色制服的警察。可惜打仗总归拼的是实力,19日凌晨3点,付出重大伤亡的警察部队被击败,撤退到新民重新集结,日后成了抗日义勇军的主力。
黄显声这只小胳膊终究没拧过国民政府加小六子那两条大腿,在辽西打了3个月后,他被强令撤回关内,东北还是丢了。入关后他四处奔走请求抗日,又屡屡碰壁,对国民政府极端失望之下,他在1936年8月秘密入党。卢沟桥事变后他终于可以率兵抗战,在漳河与日军连翻血战,所部损失极其惨重。就在黄显声整军准备再战的时候,又一出黑色幽默发生了,1938年春这个坚决抗日的军人被捕了,逮捕他的还是国民政府......之后他的余生就在只能在漫长的关押中度过,喜欢雕刻的黄显声给自己做了一方印章,上书“骑富士山头展铁蹄,倭奴灭,践踏樱花归”。
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传言先降后死,为何被称为爱国将领?
历史一直以成败论英雄,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上面,历史观有失偏颇有其势力的一面。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将领,到底谁该负战败的主要责任。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提督丁汝昌以身殉职,现在有人提出,丁汝昌先降后死,认为他的死并不是以身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诸罚,认为他并不是什么爱国将领,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丁汝昌故居前的雕像丁汝昌战败三大罪名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这重要是针对他不懂海军专业,指挥作战失误,领导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军纪松弛。有人提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丁汝昌以前是淮军将领,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海军军官,专业知识技能欠缺。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就已经决定了提督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李鸿章对丁汝昌知根知底,而且丁汝昌一生从戎,实战经验丰富,资历最深、战功最多的将领。
北洋舰队总负责人李鸿章清朝一直不重视海防,更没有正规的海军,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说李鸿章任人唯亲,实在不公平。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是清廷官名为了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甲午海战丁汝昌参加了除丰岛海战外的所有的战斗,黄海海中他命令“定远舰”冲向敌舰,“定远舰”中弹身负重伤后,他也不肯进舱而是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继续抗敌,一直坚持到最后。
定远舰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经常受到无端指责,甚至遭遇了革职、革衔、摘顶戴,这样的境况下,他完全有机会推卸而不上战场,明知不可战胜却战之,这样的人如果怯战,那清廷就真无敢战之人。丁汝昌是投降派,战败的主要责任人。朝臣为了推卸责任,给丁汝昌惯上了“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因仓皇夜遁,致‘镇远’舰触礁损坏”等一系列罪名。
若他真是投降派,在北洋舰队被日军从海陆两翼包围,陷入绝境的时候,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丁汝昌却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当日军对北洋舰队发起最后攻击的时候,丁汝昌自始至终都 在指挥战斗,多次以残余兵力击退日军的猛烈攻击。定远舰遭遇偷袭时,他组织将领彻夜议事,“靖远舰”中弹时,丁汝昌在舰上亲自督战。
这样一个坚持抗战的人,抱着舰毁人亡的决心,为什么要先投降再自杀呢?事无巨细的爱国将领丁汝昌丁汝昌虽然为陆军军官,但是自从他接手北洋舰队后,就立即开始了全身心的投入舰队工作中,他亲自带队到欧洲接舰,率舰回国后,亲自组建各项工作。舰队成军他正式担任提督后,参加了舰队所有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活动。丁汝昌画像他很早就知道自己对于海军知识的不足,一直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电报和书信就可以知道,他对海军专业术语很熟悉。
他重抓海军各项事宜,包括对上午训练炮,下午训练枪这样的训练他都亲自安排。在甲午海战的战略上,李鸿章实施“保船制敌”消极防预防针。严重束缚了丁汝昌的指挥,黄海海战后,丁汝昌5次率舰队巡弋行威慑“制敌”之效,同时努力执行者一定要保全铁甲舰等“保船”的指令而不正面接敌,包括最后在威海卫选择驻守军港,但他也仅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最后却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