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风是指,百度西游3 日常问答 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是指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度西游3 日常问答 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是指
2,十五国风的是指什么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3,文学上国风和离骚并称
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4,西周时期的十五国风是指
十五国风,是中国早期民歌,是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周朝乐官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5,诗经中的国风指的是什么大雅小雅分别指什么
国风,即各国的民歌,
雅指宫廷乐曲
,颂指宗庙祭祀的乐曲《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贵族文人)宫廷(宴飨,朝会)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6,沁园春雪中的风和骚原指什么
“风骚”原指两部书,风,是《国风》,它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骚,是《离骚》,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它们对历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后人常以“风骚”并举,“风骚”也成了《诗经》和《楚辞》的代名词。“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沁园春 雪》中“风骚”中的“风”原指<>(<>),“骚”原指<>
7,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分别有几首诗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这是在百度上找的剩下的是我算我家那本诗经的周南11首召南14首邶风19首卫风10首鄘风10首王风10首郑风21首齐风11首豳风7首至于剩下的N国风我家那本诗经是没有啦抱歉160篇。《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8,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是指什么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
《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十五国风,是西周时期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可分为五大文学区域: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二南,其地在南阳(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南郡(今湖北江陵),二南之地后被楚国吞并,故有人称之为《楚辞》之源。
《二南》诗中,多表现女性劳动、恋爱、思夫等生活与情感,还有一些礼俗诗(贺新婚、祝多子等)。
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
《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汉书·地理志》:“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
二南与陈地最近南楚,受楚地南方文化之浸染最明显。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故二南之诗,感物兴怀,引辞表旨,譬物连类,比兴二体,厥制亦繁,构造虚词,不标实迹,与二雅迥殊。至于哀窈窕而思贤才,咏汉广而思游女,屈宋之作,于此起源。”作品注重物色刻划,细致贴切;抒情真切,直率炽热;繁弦促节,多回旋往复之调。
西区--《秦风》、《豳风》
秦国原居甘肃天水,后渐东扩,占据陕西一带,平王东迁后,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诗中多尚武精神、杀伐之音,朱熹《诗集传》:“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死。”清新朴素,简洁质实,刚毅健朗。
北区--《魏风》、《唐风》
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唐在今山西中部,后改称晋。朱熹《诗集传》:“唐风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思深远。""魏地狭窄,民俗俭啬。”土地贫瘠,人民困窘,纤俭习事的地域特征与风尚,使其讽谕现实的精神尤为突出,多讽刺、揭露性的诗篇,自古学者称《魏》、《唐》多“变风”。质朴率直,自然朗畅,多沉郁悲慨之气。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邶和鄘都是卫邑名,同属一地,卫风之地在今河北磁县、濮阳,河南安阳、淇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
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崔述《读风偶识》:“幽王昏暴,戎狄侵凌;平王播迁,家室飘荡”诗多有乱离悲凉之气。
曹在今山东西南荷泽、定陶、曹县一带,位于齐、晋之间。桧在今河南密县一带,两个都是小国,存诗很少。
魏源《诗古微》:“三河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故齐、晋图伯争曹、卫,晋、楚图伯争宋、郑,战国纵横争韩、魏。……据天下之中,山河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胜声色辏。”《汉书·地理志》:“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郑卫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心态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自由,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故郑卫之风尤多情诗,善于即景生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重利轻义、游媚富贵的风习,又使郑卫犹多弃妇冤妇之调。
另一类风诗,或抒黍离之悲,或刺昏君无道,感叹世事人生,悲郁凄恻。
东区--《齐风》
齐在今山东中北部,首都临淄。《史记 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间一都会。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
齐富甲东海,士农工商贾云集,文风开放。其诗善于夸饰,舒缓深远,节奏疏宕。
文章TAG:
十五国风是指 百度西游3 日常问答 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是指 十五 十五国风 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