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寡人,先秦君王的兄弟称为何
作者:本站作者
1,先秦君王的兄弟称为何
2,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寡人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释义1、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2、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3、“寡人”还戏指孤单无伴的人。如:“他没结婚也没女朋友,至 今仍是孤家寡人一个。”寡人[guǎ rén]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自称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中文名寡人时期春秋时期至五代十国定义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谦称近义词孤家相关视频古代的寡人是一种谦称8.5万播放|01:01快速导航发展词语读音“维舟试望故国”指出,上古汉语中君侯的名词含有*ko-/*kw-的头音。他认为,上古帝王诸侯的自称孤(*kua)、寡(*koa)人、不谷(*kok),或许也是因为其音与“君(上古音kwun)”近似。释义1、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2、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3、“寡人”还戏指孤单无伴的人。如:“他没结婚也没女朋友,至 今仍是孤家寡人一个。”发展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3,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寡人主要是为了
1、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寡人主要是为了警醒自己德行浅薄。2、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3、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
4,君王自称寡人的意思是什么
警醒自己德行浅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古代帝王的自称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朕字的本义为舟缝,由此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在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比如屈原《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诗经.大雅·韩奕》中说“无废朕命”。秦始皇之后李斯建议秦始皇将朕定为天子的自称,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从此普天之下,除了战乱分裂,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春秋时期诸侯王可自称寡人,比较弱小的诸侯王自称孤,而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战国秦西汉时期,各地诸侯王仍称寡人,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到了东汉末年诸侯王就习惯自称孤,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魏王,常常自称孤,而孙权称帝后仍自称孤。南北朝时期自称寡人或者孤的都很常见,唐以后自称寡人的就很少了,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更多的是自称本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之后往往皇帝才敢称寡人。为什么古代君王和诸侯王要以寡人自称呢?古代的观念认为君主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所以皇帝自称天子,而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和“以德配天”,也就是说上天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王要是失德便会失去尊贵的权力地位,所以自称寡人是君主的一种谦称,自谦德行很少。而帝王自称孤,并非指天下就自己一个,感到孤单,意为特立无德能。
5,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呢
在看一些古装剧时,会看见帝王自称“寡人”或“朕”,而太后自称“哀家”或者“本宫”。其实“寡人”的原意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而“哀家”则特指死了丈夫的皇后或太后。一、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或“寡”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称为“孤”、“寡人”。“寡人”更为常见。“孤”是东周以前王的自称,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实际上,先秦时期这两个词通常作为 “王侯”的自称,而不是天子。先说“孤”。“孤”本指幼年丧父母的人,成为有丧事之大国诸侯的自谦,或庶方小侯的自称。传统观点认为,孤寡是王公自谦之称。古人称呼讲究礼貌,称人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称人以德,自称就以不德。此外,不榖、不德也是先秦时期王公使用的谦称。“孤”无父也,幼而无父曰孤,孤则人轻贱之。“寡”,少也,单独皆曰寡。如此,孤、寡两词皆有非常刻薄之色彩 。古代称谓文化发达,称谓的复杂反映出严格的尊卑秩序,以及古人对礼制的重视。而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被打破,古人的称谓也渐渐湮没在历史文献中。二、古代皇帝为什么都自称“朕”其实在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我,吾,印,台等等。朕这个字原本是无论贵贱都能用的一个字。上古贵贱,皆自称朕。也就是说他本来并不是皇帝的专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觉得自己功绩卓越,之前的一些词都配不上他。所以他命令群臣议论尊号,于是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本来贵贱都能自称的一个朕字,偏偏让皇帝一人私有化,显得古雅,正中独特。虽然当时定了这个字,但是可能是一时之间不习惯的原因,秦始皇并没有整天都称自己为朕,它更多的是喜欢说吾。汉朝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讲究,汉高祖刘邦也是比较喜欢自称为吾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频率就更高了,而朕这个字是在唐朝的时候才比较流行。唐朝的皇帝很自恋,他们喜欢把自己跟百姓区别开,所以从那时起才流行朕这个字,唐朝以后的其他朝代皇帝都自称朕,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三、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只有太后才能自称“哀家”,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也是古人妇女以夫为纲。哀家是明、清通俗小说和现代戏曲中皇室女子(太后、太妃、后、妃、公主等)的自称。清代宣统二年,上海人华琴珊著有《续镜花缘》,书中亦多处有公主自称“哀家”。官方历史记载,详细释义: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还有一说,因后宫多美女皇上是不可能一直独宠于皇后,所以皇后空有地位替皇上守着一个大大的皇宫却是拥有不尽的悲哀和哀怨的人,所以自称哀家。中国的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久居深宫,守着这么大的宫殿,悲哀的意思。
6,古代诗中人称代词我有哪些
第一人称
【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我)
【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等待。旁人过河我等待,等个人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皇帝”。(朕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朕,古人自称之词,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7,古代的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寡人,乃古代君王自称.以前,总认为皇上,天下都是他的,有什么是得不到,"寡"乃谦称.近日着迷于"康雍乾王朝"顿悟:自古君王因何自谦"寡人",父母,子女,朋友,等等这些亲情,友情,在皇家注定了疏离,因为他第一顺位是皇上,其次才是为人子,为人你,为人友,而在这些感情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他只能选择第一个身份.所以他的感情是利益交换来的,没有一个人能默默无悔的付出,而永远得不到的感情.所以他只能是"寡人",这也是他必须付出的.这就是你在拥有一个身份的时候所要付出的责任,任何人都是相等的,你付出了多少就得到了多少,等式两边是相等的!获得的越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失去的越多.回家看看,来时路,发现自已在改成,而从前那个身影已渐渐淡出脑海.这就是生活.不断改变,不断创造出新的自我!是是非非,对对错错,只等百年后回首,亦无悔,即可.是为了谦虚,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不是说自己缺德,而是说自己寡的是“治国之德”,就是说自己不太善于治国,当然是谦虚了。孤家、哀家跟着意思差不多。寡以前有独的意思,为我独尊...也因为秦始皇之前没有皇帝的称呼
8,古代君王为什么要称寡人
1古时“孤”与 “寡人”都是君主的自称。并不是现在比喻单独一人,无人支持帮助,而是表示自己是孤儿。夏朝之后王位世袭,只有老王爷死了,儿子才能继承。所以大凡诸侯国王都没有父亲。孟子曰:幼而无父曰孤。2古代的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在地位和权力上与他对等,人说伴君如伴虎,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战战兢兢的,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就是孤家寡人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2、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孤王 朕: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朕zhèn [释义]①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②预兆:朕兆。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朕<名>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为始皇帝”。 征兆,迹象:~兆。无~。 朕 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 朕 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 皇帝 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因为君王只有一个,古代人的等级观念很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没有朋友,也没人可说心里话,孤家寡人,所以自称寡人。以前的君王的自称自己为孤寡人,是因为孤和寡均为一个,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文章TAG:
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寡人 先秦君王的兄弟称为何 古代 君王 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