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生物,不可思议是什么生肖
作者:本站作者
1,不可思议是什么生肖
有十二个生肖,生肖不同,性格也不同,他们各是什么样的? 鼠老鼠是一种蛇是十二属相中最顽强的属相,属蛇人是十二属相中最具有神秘感,最不可思议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啦!不会出的生肖却出啦。
2,世界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发光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00:00 / 02:3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3,不可思议的微生物读后感
这是一套为5—10岁儿童创作的微生物科普书,分为《看不见的地球清洁工》《谁把大豆变成酱油》《肚子里的拔河比赛》,带领孩子们了解在泥土、水、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身体中活跃着的微生物。本套书由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研究员细矢刚博士主编,在条理清晰、生动的讲解之外,还配有让小科学迷解渴的知识拓展、观察和动手实验,以及科学家漫画传记。书中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例如“为森林做大扫除的微生物”,把有关微生物并不浅显的知识讲得明明白白、通俗易懂。书中清新、稚趣、简洁的图画把原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描绘得形象、真切,让具有科学深度的阅读轻松有趣,毫无压力,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感知与记忆。这套书适合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初次认识、系统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影响人类进程的微生物。
4,世界上最难杀死的生物是什么
水熊虫世界上最难杀死的生物是水熊虫,体长大概在0.1到1.5毫米间,外形和熊有点像。有脑,有嘴,有眼,有神经系统,甚至和高等动物一样长有肌肉纤维和爪子。在泥土中广泛生存。至少有一千多种变种。水熊虫能够进入脱水状态,假死休眠,数十年后只要一滴水就能再次活过来。脱水状态下置于零下271℃(和绝对零度只差1度)还可以存活。脱水状态下置于150℃的高温也能存活。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 以上),深海(4000m 以下),甚至北极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可承受600兆帕的高压 (相当于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水压的6倍)。近真空状态下也能短时间保持存活。能承受5.7万仑琴的X射线辐射(500伦琴可杀死人类),原子弹对它无效。一些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它是外星生物!至今仍令众多研究人员乐此不疲。水熊虫这种生物比蟑螂还强,科学家曾经在盐矿中发现以冬眠了数百年的水熊虫,给予水分和营养后,能够醒过来并继续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仅是太空,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
5,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5种生物中生活在人类身边是哪个
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未被确认的生物种类远远超过已知的数量,其中许多生物生存在极端环境中,即使在没有光线也没氧气的地下深处就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种群,那么在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生物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这些不可思议的生物是什么。一、不怕沸水的虾——深海盲虾当科学家首次在深海的火山口发现这种白色的小虾时,不敢相信竟然会有生物能在450度高温的环境下繁衍生存,与普通海虾相反的是白色盲虾生活的环境温度不能低于100度,一旦火山口停止喷发这些小虾也会随着冻死,热液生物种群的发现让人们对生物存在的范围有了一个全新认知,当然这些盲虾也成了为数不多无法煮熟的食物。二、不怕缺水的鱼——非洲肺鱼在非洲生活着一种耐旱能力极强的肺鱼,这种鱼在没有水的环境里钻到泥土中存活4年,这些被困在泥土中的鱼虽然看起来一动不动,但在遇到水以后就会立刻活过来,所以在非洲一些地方能看到一种奇妙的挖鱼活动,在旱季来临时许多人会在干涸的河床上挖土找肺鱼,对于第一次见到从泥土中挖出鱼的人来说都会惊叹肺鱼顽强的生命力。三、让人反感的昆虫——蟑螂蟑螂虽然是一种让人很反感的小昆虫,但它可以称得上是进化得最完美的生物,人们在核爆过的地方发现蟑螂竟然能在有辐射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研究发现这种生物不仅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且几乎是不会生病的,值得庆幸的是蟑螂较短的寿命限制了它们无法成为地球生态链上的霸主。四、无处不在的生物——水熊虫科学家借助显微镜才发现水熊虫这种看起来有点可爱的微生物,虽然把它们称为缓步动物但其实水熊虫能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里发现踪迹,不管是极热的火山和还是寒冷的两极地区,甚至在充满辐射且没有氧气的太空中也不能杀死水熊虫,科学家认为水熊虫已经跟随人类的探测器登陆到了其它星球上,从某种意义水熊虫才是登陆火星的第一批地球居民,目前科学家希望破解水熊虫的DNA用于医疗领域,虽然水熊虫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但依然还有比它更强的地球生物。五、能自我修复的生物——蛭形轮虫在地球上有一种淡水微生物被科学家称为“进化史上的丑闻”——蛭形轮虫,这是一种比水熊虫更为神奇的生物,它不仅能像水熊虫那样在任何环境下存活,而且蛭形轮虫可以称为无法杀死的生物,科学家曾把蛭形轮虫放置在伽马射线辐射了一个星期,虽然蛭形轮虫确实受到了辐射的破坏,但它依靠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让肌体恢复了正常,研究发现蛭形轮虫的DNA中有10%是来自其它生物,这是因为它在进食过程中会把其它生物的DNA吸收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也是蛭形轮虫虽然是单性繁殖却依然能保持进化的原因,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地球上已知最神奇的生物。人类每年不断在地球上发现新的生物种类,而且科学家发现在地底深处存在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微生物种群,它们的特征完全不同于地表上的任何生物,在这个黑暗寒冷甚至没有氧气的环境下,这些地底微生物有一套独有的生存法则,相对于地面上的那些顽强的生物来说,这些地底微生物的生命力可能会更加不可思议,只是人类的技术还无法探测更深层的地下世界。不过自然界有一套平衡机制,越是完善的生命体越不可能成为高等生命,有思维和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人类为什么能称为智慧生命的原因。
6,世界最可怕的十种蜗牛有哪些
世界最可怕的十种蜗牛分别是锥形蜗牛,平角卷螺,流浪蜗牛,翅游螺,白眼蜗牛,紫罗兰蜗牛,驼背螺,克罗地亚洞穴蜗牛,鳞角腹足蜗牛,闪光螺。这些蜗牛不只拥有坚硬的外壳,还有着巨大的威胁。1、锥形蜗牛也称鸡心螺,它的毒液是如此有毒,在250毫秒内能从牙齿发射它那致命毒液,那比眨眼的速度要快得多,它是地球上最有毒的小动物之一。2、平角卷螺别称苹果螺、金宝螺和大瓶螺,它们吃水生植物,如大米。这一蜗牛家族配备了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素,它们的卵有两种特殊的毒药:一种是抗营养的,另一种是抗消化的。3、流浪蜗牛一种常见的腹足动物,生活在英格兰各地的池塘里。它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但是当它和鱼生活在一起时,它的外壳就会变得更圆,它们不仅能改变颜色,还能改变形状,它能够改变自己的物理特征以适应环境。4、翅游螺它在海洋中飞翔,像一只鸟一样自由,它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水生生活方式,浮游生物是它们的食物,不过,鲸鱼、企鹅、海豹、海鸟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喜欢咬它们。但是这些物种繁殖得很快,所以没关系。5、白眼蜗牛知道什么会毁了它们的一天吗?被吃掉了。它们经常被鸟啄并吃掉,然后发生了令人惊奇的事情,它们会被消化然后死去。幸存下来的蜗牛被分散在一个广阔的区域,这样它们就可以开拓新的领域,更广泛地传播它们的基因。6、紫罗兰蜗一个生活在盐水深处的物种,和所有的蜗牛一样,它们的速度慢。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蜗牛,可以自己制造浮选装置:如吐出黏黏的液泡,让自己浮起来。7、驼背螺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它们速度慢,它们是如何逃离捕食者的?又不能站起来逃跑,它们的选择要么蹲在壳里,抱着最好的希望,要么死掉。除非你是一只活跃的驼背海螺,当麻烦来临时,可以跳到安全的地方。8、克罗地亚洞穴蜗牛克罗地亚洞穴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系统之一,其中大部分仍未开发。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透明蜗牛藏匿于900米深(3000英尺)的地下,它也非常慢,基本上都是绕圈而行,以地衣和真菌为食。9、鳞角腹足蜗牛地球上最不可思议的生物之一,也是世上壳最硬的蜗牛。生活在海洋表面下近2400米(8000英尺)处,这种鳞片状的足类动物将其栖息地中的重金属融入了它的外壳中。10、闪光螺可以在澳大利亚找到,当受到干扰或碰撞时,它们便开始释放出蓝绿光,有点像防盗警报。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闪光灯的效果。
7,不可思议的极端生命有哪些
科学家发现,生命可以在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甚至在地球上一些条件最严酷的地方,仍然生存着一些不可思议的“极端生命”。
1.最长寿的生命——唯一“不死生物”成年后返老还童
地球上存在一种“不死水母”,这种名叫灯塔水母的海洋生物具有“返老还童”的能力,掌握着永生不死的奥秘。这种灯塔水母长约4到5毫米。通常情况下,水母繁殖完下一代后就会死亡,但灯塔水母性成熟之后却可以“返老还童”,重新回到幼虫状态,然后继续成长开始另一次生命历程。
2.最耐寒的生命——零下70摄氏度也能存活
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灯蛾毛虫堪称是地球上最极端的耐寒动物之一,它能在零下70摄氏度的低温状态下冬眠,它的血液和任何其他细胞外液体都处于结冰状态,它仍能存活下来。
3.最耐高压的生命——家在海底1万米深处
在海洋中,随着海水的深度越深,压力就会越大,生物也就越无法生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在海底1万米深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那儿长年只有永恒的黑暗,生存环境恶劣,海水压力是地表大气压的1000多倍。许多科学家都认为那种地方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那里确实存活着一些奇怪的鱼类和虾。为了能在深海的高压环境下生存,这些深海生物都具有更加柔韧的细胞膜,它们的饱和脂肪也被多种不饱和脂肪取代。它们还能用一种三甲胺氧化物帮助他们的蛋白质折叠成正确的三维机构。
4.最耐热的生命——121摄氏度照样生存
目前来看,生命体能够承受的最热温度纪录是121摄氏度,这一纪录是被一种名叫“Strain121”的嗜热微生物创下的,它们通常生活在温度100摄氏度左右的深海热液喷口附近。
5.最耐干旱的生命——没水喝也能活上120年
许多动物都能忍受一段时间的干旱,但如果几十年都不喝一滴水,大多数动物都不可能存活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仍有几种生命可以在长时间缺水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其中包括一些节肢动物、轮虫、线虫类蠕虫等。研究显示,水熊虫在没水喝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种“特殊手段”存活120年。
6.最庞大的生物——巨菇有1350个足球场大
在地球上,成年蓝鲸长达30米,体重高达190吨。但仍有其他类型的生物体可以令蓝鲸“小巫见大巫”。地球最大的有机生物体是美国国家公园中一种绰号“巨型蘑菇”的蜜环菌。这个学名为奥氏蜜环菌的巨型真菌是在1998年被发现的,它占地965公顷,至少相当于1350个标准足球场。
8,你体内的细胞属于你吗
人类细胞只占人体总细胞数量的43%,其余都是由微生物细胞组成。所以,你体内的细胞大多数不属于你自己。我们的脚趾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公斤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人类的微生物群又称为“正常菌群”,是某些微生物与宿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共生关系,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这一领域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含义是什么?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将带来更多的创新疗法。“它们对你的健康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微生物群系科学部主管鲁斯·莱(Ruth Ley)教授说,“你的身体不仅仅是你的。”无论你把自己洗得多干净,在你的身体几乎每个角落和缝隙中,仍然都生长着数不清的微生物。人类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具体而言,人类微生物群系是指这些驻留微生物的集体基因组。这些微生物生命最集中的地方是在人体的肠道。在缺氧的肠道环境中,微生物生态系统十分复杂,菌群生物量也极为庞大。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劳伯·奈特(Rob Knight)教授说:“与其说你是人类,不如说你更多是微生物。”最初科学家认为,人体中人类细胞的数量远远多于微生物,比例大约是十比一。后来这一比例精确到了更加接近的一比一,而目前更准确的估计是,人的身体中大约只有43%是人类细胞。在基因层面上,人类甚至要被甩得更远。人类基因组由20000个基因组成,但如果把人体内所有微生物的基因数目加起来,将会达到200万到2000万之间。“我们不只有一个基因组,微生物群系基本上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基因组,它们增强了我们自己的活力,”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Sarkis Mazmanian教授说,“在我看来,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就是我们自己的DNA和我们肠道内微生物DNA的结合。”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如此多的微生物物质不会与我们发生相互作用,或者以为它们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科学正在迅速揭示微生物群系在消化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还对免疫系统调节、疾病防御和重要维生素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奈特教授表示,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些微小生物如何以我们直到最近才能想象的方式彻底改变我们的健康。这是一种思考微生物世界的新方式。迄今为止,我们大多数时候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不断地斗争。(微生物生命最集中的地方是在人体的肠道。在缺氧的肠道环境中,微生物生态系统十分复杂,菌群生物量也极为庞大。)微生物战场抗生素和疫苗一直都是对抗天花、结核杆菌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武器。它们都是好东西,从诞生至今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不过,一些研究者担心,我们对“坏家伙”的攻击已经对那些“好细菌”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过去50年来,我们在消除传染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鲁斯·莱教授说,“但我们已经看到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出现了惊人而可怕的增加。”在对抗病原体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群系的改变,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一系列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疾病。微生物群系还与包括炎症性肠病、帕金森氏症、癌症甚至抑郁症和自闭症等疾病联系在一起。另一个相关例子是肥胖症。家族史和生活方式显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有多少呢?这正是可能会令人困惑的地方。汉堡和巧克力的饮食会影响你的肥胖风险,以及在你消化道里生长的微生物类型。那么,你怎么知道这是由不好的菌群组合所导致的肥胖?是因为它们代谢食物的方式吗?奈特教授对此进行了实验。他选择的实验对象是在极其清洁的环境中出生的小鼠,它们出生后完全没有遇到过微生物。“我们能够证实,如果你将瘦子和胖子的粪便移入小鼠体内,你可以获得变瘦或变胖的小鼠,这取决于它们获得的是谁的微生物菌群,”奈特说道。用瘦子的细菌覆盖胖子的细菌也能帮助小鼠减掉体重。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方法能否在人类身上适用?这正是该领域的一大希望所在,微生物或许能成为一种新的药物形式。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汉堡和巧克力的饮食会影响你的肥胖风险,以及在你消化道里生长的微生物类型。)信息的金矿维康桑格尔研究所的特雷弗·劳利(Trevor Lawley)正在尝试培养出健康人和患病者的整个微生物群。“在患病状态下可能会缺少微生物,我们的理念是重新引入这些微生物,”他说道。劳利博士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修复某个人的微生物群“实际上可以缓解”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他还补充道:“我认为对于我们研究的许多疾病,都可以被定义为微生物混合的作用,可能是10种或15种微生物进入了患者体内。”微生物药物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一些研究者认为,监控我们体内微生物群的动态将很快成为日常措施,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有关健康的重要信息。“想想一小勺你的粪便所蕴含的微生物DNA数据,就要比成吨DVD所能存储的数据还多,简直不可思议,”奈特教授说道。想象一下,当你每一次按下抽水马桶时,你就冲走了大量的宝贵信息。“我们的部分愿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你按下冲洗键,它就会进行一些即时的数据读取,然后告诉你情况是向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发展,”奈特教授补充道,“我想这将是真正的变革。”
9,达尔文进化论有何局限性
达氏进化论局限性之一:把智力排除在生物进化原因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8章讨论本能现象的时候,明确声明:“许多本能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致它们的发达在读者看来大概是一个足以推翻我的全部学说的难点。我在这里先要声明一点,就是我不准备讨论智力的起源,就如我未曾讨论生命本身的起源一样。”实际上,拒绝讨论智力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乃是达尔文在撰写《物种起源》时自始至终一贯的态度,而其学说的症结和弊端也正在于此。达氏进化论局限性之二:忽视人类社会发展的智力因素 如果进化论是生物世界的基本理论,那么它就应该能够同时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因为人类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动物。但是,达氏进化论只能解释生物世界的进化现象和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却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这就表明达氏进化论乃是一种存在重大理论缺陷的学说。道理很简单,随机变异的生物,通常都是缓慢渐变的而且是排除智力参与的生物。由于随机变异自然选择排除了任何形式的智力活动,因此也就不可能解释人类社会现象。虽然达尔文另外撰写了《人类的由来》一书,遗憾的是他仍然在忽视智力的作用,转而去强调“性选择”的作用。达氏进化论局限性之三:忽视生存合作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3章写道:“各种生物在其自然的一生中都会产生若干卵或种籽,在它们生命的某一时期……一定要遭到毁灭,否则按照几何比率增加的原理,它的数目就会很快地变得非常之多,以致没有地方能够容纳。因此,由于产生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在各种情况下一定要发生生存斗争,或者同种的这一个体同另一个体斗争,或者同异种的个体斗争,或者同物理的生活条件斗争。这是马尔萨斯的学说以数倍的力量应用于整个的动物界和植物界,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既不能人为地增加食物,也不能谨慎地限制交配。”上述观点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其一,许多生物的种子数量庞大实际上乃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生存对策,为的是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保留下来幸存者,只有在此之后才谈得上幸存者之间是否会发生生存竞争的问题。其二,在同类生物个体之间,不仅存在生存竞争,同时也普遍存在合作现象,例如狼群分工合作进行捕猎,事实上所有的群居生物都体现着生存合作。进一步说,大量的生存竞争现象,其实质仍然是生存合作,例如雄性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配偶进行的竞争,其价值在于维护并发展群体的基因优势。其三,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不仅仅存在生存竞争,同时也普遍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合作现象。例如,许多生物之间的共生现象就是生物合作的典型,甚至整个地球生物圈的食物链也可以视为一种合作,至于人类社会的成员之间更离不开合作。其四,许多生物特别是某些动物都有主动减少生育数量的行为。例如,英国科学家发现非洲的黑猩猩能够识别若干植物的“避孕”、“堕胎”、“催情”功能,并在需要时采食不同植物以达成相应的生育效果;美国科学家发现南美洲的吼猴会食用不同的草药来决定后代的性别,当猴群的雄性数量减少时,母猴在交配前会特意食用某种植物,以便能多生下雄性后代,类似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大众都了解的内容。 生物普遍存在合作现象,达尔文是没有理由看不到的,因此他对生物合作现象的忽视可能有着内在的原因。这是因为,生存合作比生存竞争更需要智力的参与,更需要后天的学习过程,显然承认生存合作势必将动摇达氏随机进化论的理论达氏进化论局限性之四:过渡物种缺失 在《物种起源》第6章“学说的难点”,达尔文问道:“如果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一点点地逐渐变成的,那末,为什么我们没有到处看到无数的过渡类型呢?为什么物种恰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区别分明,而整个自然界不呈混乱状态呢?”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自然选择的作用仅仅在于保存有利的变异,所以在充满生物的区域内,每一新的类型都有一种倾向来代替并且最后消灭比它自己改进较少的亲类型以及与它竞争而受益较少的类型。”“我相信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在于地质纪录的不完全实非一般所能想像到的。” 显然,这种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道理很简单,如果生物进化是普遍现象,那么生物从古至今始终都处于进化过程之中,即使古代的过渡物种由于化石记录不全而见不到,我们今天也应该能够见到目前仍然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大量过渡物种。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这就充分表明达氏进化论存在着严重理论缺陷,需要新的进化论来予以解释过渡物种缺失现象。达氏进化论局限性之五:生物没有半成品器官 如果生物进化过程是随机的缓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看到许多长着半成品器官的生物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达尔文在自己的学说里没有直接提出半成品器官问题,在《物种起源》第6章“学说的难点”,他只是问道:“一种动物,比方说,一种具有像蝙蝠那样构造和习性的动物,能够由别种习性和构造大不相同的动物变化而成吗?我们能够相信自然选择一方面可以产生出很不重要的器官,如只能用作拂蝇的长颈鹿的尾巴,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出像眼睛那样的奇妙器官吗?” 他的解释是:“在这里,正如在其他场合,我处于严重不利的局面……依我看来,像蝙幅这种特殊的情况,非把过渡状态的事例列成一张长表,似乎不足以减少其中的困难。”显然这种辩解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半成品器官是没有用的,如果卵生动物是经由缓慢随机变异过渡成为胎生动物,那么这些中间状态(例如半个子宫、半条脐带)的动物是不可能留下后代的,这种缓慢变异过程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上,对于那些精巧的、结构复杂相关的、不可降低复杂性的、整体性功能的生物器官来说,经由随机变异自然选择而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有鉴于此,在生物进化这个重大自然基本原理上需要新的原始创新,需要超越达氏进化论的新进化论。
10,关于恐龙的资料
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新近,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目前传说“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前,这还是一个谜。
文章TAG:
不可思议的生物 不可思议是什么生肖 不可思议 生物 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