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戴冠王位攻略,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作者:本站作者

1,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tudor这个名字来自英国的都铎王朝。那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声誉大概可以比得上中国的贞观之治。中文名字被出色地译作“帝舵”,也就无可置疑地有了万方臣服的王者气派。时至今日依然贯彻如一,卓越品质、高逸格调、世代尊崇的制表传统,至尊至优的制表技术。帝舵并非只是腕表,更是赋予佩戴者无比优越感的完美杰作. 1485年,“玫瑰战争”结束,亨利·都铎夺得王位,是为都铎王朝的开始。1603年,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女王去世,都铎王朝结束。这一百多年的都铎王朝时代可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的都铎王朝留给后人的除了“玛丽玫瑰号”沉船残骸,再就是这驰名世界表坛的“帝舵”了。名字既然来源于著名的都铎王朝,所以,帝舵的每一个系列表的名字都与王室有关。由王子系列、公主系列、王者系列和最新推出的时辰系列组成兴旺的“帝王家族”。 【产品推荐】帝舵这几年力推的王者系列主要给人一种新派的感觉。此系列有自动机芯和石英机芯两种机芯。自动机芯的王者系列,备有不锈钢及18ct金刚款式,设有自动上链摆砣机械,配以蓝水晶玻璃面紧扣表冠,保证在50m水深的压力下依然防水。与此同时,为了迎合一些喜欢机械机芯的朋友,王者系列还有36mm和33mm两种不同口径日历自动表,佩戴起来同样是潇洒绝伦。最新出的王者“时辰”系列的基本设计与王者系列一样,但它在表的外圈上刻上中国传统阴历十二时辰或中国人特有的十二生肖图案,很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王子系列和公主系列是帝舵家族中的常青树。一些资深的收藏家都知道,即使在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王子”和“公主”,其品质亦可与顶级名品牌一较高低,足可见这两个系列的重要地位。这两个系列的表坚持使用机械式自动机芯,而且特意保持了颇受人们欢迎的外形和款式,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在这个系列的计时表为王子系列带来了崭新的面貌。第一代的王子计时表在各方面都比不上新款,但其柔顺的链带,表面的设计以及彩色的大胆应用,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瑞士日内瓦原厂制造的王者风范的帝舵表系列,以它自身一贯的雍容典雅贵胄风格,为您带来精确的时间指示。即使从用于休闲活动较多的石英表身上,您同样可以领略帝舵表举世推崇的精湛制表工艺。 tudor sport collection 长久以来,顶尖时尚和经久耐用的当代瑞士一流制表工艺,造就了帝舵表的一贯传统,使帝舵表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积极生活方式的典范。tudor(帝舵)这个名字来自英国的都铎王朝,帝舵的每一个系列均以与王室有关的名字命名。由王子系列、公主系列、王者系列和最新推出的时辰系列组成兴旺的“帝王家族”。每只帝舵腕表,出售时均附有原厂保用证书,证上有详细资料、出售日期,并盖上有效之商号印鉴。据销售名表的专业人员介绍,以前来购买名表的都是成功人士,而如今由于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品牌意识的增强,名表也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瑞士名表帝舵属于顶级名表劳力士的下属公司,作为劳力士的下属产品,其较为低廉的价格和过硬的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帝舵在自己品牌的特色方面是做得较为成功的。它的hydronaut、submariner、minisub以及ladysub等潜水表的设计十分专业,链带的各个接合处都十分顺滑,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戴在手上不会有不适。旋动式分钟外圈更是一绝。与众不同的是,为避免误触,这个外圈与表壳成一体化设计,要按下去才能轻松转动,设计得相当人性化。 瑞士日内瓦原厂制造的帝舵表以一贯雍容典雅的贵胄风范推出了很多系列,并且可领略到帝舵表举世推崇的精湛制表工艺。帝舵王者自动表系列、帝舵王者石英表系列,工艺卓越,气派优雅,帝舵王子、公主型性能卓越可靠,耐用持久,王子型多功能计时表拥有准确的计时功能及坚固的外壳。帝舵表hydronaut系列,以优雅的品位与精密机械,无论配以时尚的光面表带,或是专业潜水员常用的具伸延性表带皆卓尔不凡。帝舵时辰系列,更为时尚先驱,备有的生肖款式极具中国气息。 帝舵海洋王子潜水表hydronaut以无可挑剔的华贵设计尽显气派。兼具运动和时尚之长,特为专业和业余潜水人士精心设计。为突出形式与功能的兼备,各款海洋王子潜水表均装备有机械式自动机芯及单项旋转表圈,确保了时间的精准计量和无与伦比的可靠性能。 帝舵表王者“时辰”系列,由瑞士日内瓦原厂制造,在承袭其一贯雍容典雅的贵族风范的基础上,集中国十二时辰传统计时文化之精粹与西方24小时计时概念于一身,款款皆映射出瑞士帝舵表之经典工艺与非凡气度。 帝舵“时辰”系列自动表,除时、分、秒针外,更设置了“时辰指标”及十二时辰刻度外圈。“时辰指标”及时针分别以十二时辰及24小时一天的转动周期运作,即“时辰指标”运行一周,时针运行两周。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计时法,古代中国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唐宋时期,则普遍采用在一个时辰内分别有“初、正”的计时法,这种方法与今日24小时制已无甚差别。而一天十二时辰转动一周的机械报时或显时方法,不仅与一天中昼夜回圈一次的变化自然吻合,而且还与人们一天的生活作息、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回圈息息相通,极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另外,“时辰”系列自动表保证防水达50米水深,并备有不锈钢或18ct.金钢款式及十二生肖款式,时时刻刻与您匹配。 帝舵表王者“时辰”系列之独特设计,映射出瑞士帝舵表的伟大创意——复苏上下三千年的中国十二时辰计时概念,并将之与西方24小时制相融相佐,并行生辉。而这一创意,经由瑞士帝舵表精湛的经典制表工艺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帝舵经典系列日历型的腕表以其精致简约的格调,优雅而不失干练大气的现代气息而备受大众喜爱。此款28mm的女士机械腕表银灰色的太阳纹表盘搭配10枚闪耀的钻石时标,在古典风格的帝舵经典系列腕表之中显得犹有现代气质,搭配间金表壳完美演绎系列的精简与优雅大气并存的精髓。自动上链机械机芯、3点日历显示、100米生活防水,令腕表在优雅大气的同时兼具了实用的功能。

戴冠王位攻略,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2,古代如何戴冠呢

要戴冠,就先要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花头顶处,用鲡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簪。

戴冠王位攻略,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3,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要介绍这位仁兄,我们先前情提要一下,先从大家都知道的汉武帝说起吧。汉武帝就不多介绍了,汉武帝娶了一个老婆卫子夫,特别的能干,电视剧《卫子夫》已经全方位八过了。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同学因为晚年被汉武帝的宠臣苏文、江充陷害,发生了巫蛊之祸。简单点说,就是发现太子刘据在墙角画圈圈诅咒他爹地汉武帝。好吧,其实是扎铜人,反正后果都是严重的,太子被打成反革命,妈咪卫子夫从犯,两人先后自杀。那汉武帝的大汉帝国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啊。最终,汉武帝立了一个叫刘弗陵的儿子。为什么立这个刘弗陵呢?据汉武帝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个性很像他。于是,汉武帝立了刘弗陵,此时又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汉武帝在立太子时把刘弗陵的妈咪赵氏给赐死了,这就是著名的立子杀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汉武帝防止赵氏成为第二个吕后而专权。刘弗陵当皇帝那年只有八岁,历史上称为汉昭帝。因为年纪轻,所以选了数位大臣辅助,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人,就是后来很出名的霍光。霍光同志干得还不错,开始纠正汉武帝时代的奢华之风,反正老百姓是有饭吃了。而等刘弗陵努力生长,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时却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一岁。更不幸的是,刘弗陵还没为汉帝国生下接班人。汉朝宫女那么多,汉昭帝为啥就是不生儿子呢?据说,都是霍光同志管得严啊,霍光同志不但管理着汉帝国的政务,还打理着皇宫的宫务,对刘弗陵的夜生活实行限量专供,要求宫女穿一种穷绔裤,这种裤子有很多带子,而且有裆,很难解开,就算你看到了漂亮姑娘,兴致勃勃,解这个裤子都能让你偃旗息鼓了。后来,到了晋朝晋武帝同志,开始解放宫女的裤带,为了方便进行交流,要求宫女穿开裆裤,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当然,宫里有一位是享受特例的,这就是刘弗陵的皇后,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拥有跟刘弗陵的优先睡觉权,原因除了是皇后,还跟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有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指标的不一定能干出大事,上官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啊。2.当时大家都提出各自的候选人。有人选广陵王刘胥,这个人是汉武帝的儿子,但这个人很快就被否决了,为啥呢?史书记载,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扛鼎,还能打黑熊之类的猛兽。这样就不好啦,尤其是扛鼎这种事情。大家知道,秦国的秦武王嬴荡就是喜欢扛鼎,最后被鼎压死了。选了你上来,皇宫里鼎可多了,你一扛给扛死了怎么办?霍光同志也是不赞成刘胥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刘胥年长啊,不好控制啊,尤其是刘胥当了皇帝,他名义上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皇后(现在是上官太后了)的大伯。辈份比上官皇后还高。让兄弟继承皇位,到时名份上就有很多说不通啦!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来过这么一出,他继承了兄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就死活不肯承认是朱厚照这一脉的,还搞出了大议礼事件。霍光虽然不知道明朝的事,但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隆重推荐了一个人:刘贺。刘贺就是最近被刨出来的海昏侯,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说,他得管上官太后叫婶婶。这样太后的位子才能做得安稳,上官太后的位子稳了,霍光这个外戚才能安稳。于是,霍光力排众议,推荐了刘贺。3.刘贺是半夜接到的通知,一般来说,碰到这种好事,那得赶紧上路啊。刘贺不着急,拖到第二天才开始上路。一上路,就急行一百多里,马都累死了一堆。真正达到了静如瘫痪,动如脱兔。那就赶紧去吧,可走到一半,发现太无聊了。于是,停下来,找各地好玩的,比如到了济阳,下令去当地弄一种“长鸣鸡”来;到了弘农,洪荒之力爆发,又要求搞了一车的女子,据说还是抢来的。最后好不容易到了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二十七天后,霍光就把刘贺撸了下来,给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刘贺三观太不端正了,我们知道,一般说皇帝坏,都是馨竹难书,其实吧,这种模糊的词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有个精确的数字。在这二十七天,他一共犯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没错,精确到了个位数。平均一天四十个,其中最吓人的,是企图强奸婶婶、已经认了干妈的上官太后。这就太坏了。于是,霍光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把这个皇帝给废了。古往今来,废皇帝的有,但像霍光这样,废了皇帝,还一片点赞的,大概就只有商朝的伊尹了。为什么呢,因为废了皇帝,国家变得更好了啊。这说明,国家的利益是在皇帝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霍光废刘贺的故事,但今天脑洞老师要跟大家深入的聊点历史腹黑术。亲们要知道,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事情可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在里面。4.第一层,就是历史教科书告诉你的,霍光本人从国家出发,毅然废掉了不够格的刘贺,是值得表扬的。第二层,就是霍光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他废掉刘贺,不仅仅是刘贺这么坏,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问一句,刘贺是不是真的这么坏?如果他真的这么坏,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就臭名远扬了,虽说那会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工具,但不至于霍光这些大臣不知道啊,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招进来呢?另外,他的错事统计得太具体了,好像有一群人随时盯着他看。哦,刘贺吃饭吧唧嘴巴,犯了一件错!噢,刘贺摸了宫女的屁股,犯了一件错!噢,刘贺偷看上官太后的事业线,犯了一件错!咦,刘贺上完洗手间没洗手,犯了一件错!……等等等等,这么精确的数字,像是故意在找刘贺的茬。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七天就把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太快了?临时工还有个把月的试用期呢。所以,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是刘贺触动了霍光等大臣的利益。他是怎么触犯的呢?一是他可能不听招呼;二来,很关键的一点,他从自己的封地带了一百个随从。这就不对啦,我们只招一个人,结果你带了团队过来。这不是要架空我们嘛,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得全给你腾位置。所以,刘贺同学只好月子都没有坐满就滚蛋了。好了,这是第二层, 能看到第二层的,算是相当不错了。但这不是最后一层,还有第三层。5.第三层就是刘贺这个人为什么急着上位呢?他就是猴赛雷也不该这样猴急啊。另外,我们也分析过,这个刘贺他在当王爷时,应该品行不是那么差的,为什么到了长安这么快就腐败坠落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故意的呢?这完全也有可能啊,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快活,但如果当一个傀儡皇帝就不一定快活了,可能还不如当一个王爷。所以,刘贺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时,故意放荡自己的行为,最后让霍光把自己炒了,然后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王爷。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会琢磨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后一层,最后一层是霍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6.要了解霍光的真实意图,我们得继续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刘贺被废了之后,大家重新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病已。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弄死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自杀时,他还是一个婴儿,所以逃过一劫。霍光废掉了刘贺,跟大家一商量,就把刘病已找出来当皇帝。这可能才是霍光真正的意图,甚至是霍光一开始就考虑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跟这个刘病已是有亲戚关系的,刘病已的爷爷是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妈是卫子夫,而卫子夫有个外甥叫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从辈份上来讲,霍光是刘病已的爷爷,有亲戚关系。而且刘病已是废太子的孙子,虽然平反了,但亲人基本都被杀了,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的话,刘病已是最佳人选。那么,霍光为什么一开始不提名刘病已呢?这就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了,崩掉的刘弗陵有兄弟,有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孙子辈的,所以一开始提名刘病已是肯定通不过的。霍光只有先提名刘贺,把刘胥PK下去,然后再抓刘贺的小辫子,可能又碰巧这个刘贺有点得意忘形,一点也不低调,霍光很快就集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个砖头,把刘贺搞下去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四层。到了这一层,才是打通了历史的任督二脉。海昏侯有这样的下场不奇怪。其实藩王入京当皇帝有先例啊,汉文帝就是,海哥应该跟文哥学一学啊。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入京的。诸吕之乱后,汉朝的功臣集团决定迎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进京。那刘恒去不去呢?见到了京城来的密使。刘恒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突然砸在了头上,但惊的是,诱惑越大,可能后面的危机越大。刘恒马上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秘密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很快,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军功集团的大臣们,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会用兵,又特别的狡诈,他们消停了这么久,只是畏惧高祖、吕后的威势,现在已经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这干的事情太大了,很可能是请大王你去背黑锅的。千万不要去,再观望一下。另外一派则认为这个事情可以有:【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北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这里面讲了很多,仔细读一下,听起来堂而皇之,其实是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前面认为不能去的,主要是害怕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用刘恒背黑锅,把局面搅乱,甚至是杀完吕氏杀刘氏,最后搞一个改朝换代。但这位宋昌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接下来只有姓刘的当皇帝。为什么呢?这牵扯到汉朝的权力平衡。在诛吕之前,汉朝是一个三角架,分别是诸吕的外戚集团,军功集团,以及外面的刘氏藩王。原本是很稳固的,但随着吕后的去世,驾驭这个三角架的定心锤拿掉了。诸吕成了瘸腿,自然被砍掉。那就剩下了军功集团跟刘氏诸王。这两者依然达到了一个平衡。大臣们虽然控制了京师,但却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因为外面诸刘犬牙交错,是磐石之宗。这江山还是姓刘的。随后宋昌又分析了,能够有资格继承的二代中,不过淮南王跟刘恒,而刘恒显然更有竞争力。所以,不要怀疑,就是干!刘恒依然不肯进京,他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成功了一代帝王,但失败了,那就是身首异处,全家团灭。这时候,他决定打一卜,得到了一个吉利的卜辞: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觉得奇怪,自己已经是王了,怎么进了京还是王呢?友情提示,这是天王,天王者,天子也。妥了妥了。但是,还是不要着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展示了强大的忍耐力,他依然没有出发,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跟周勃见了一面。连周勃也奇怪了,这种大便宜事,换别人早就连滚带爬跑上来了。怎么这位代王这么沉得住气。周勃只好把大家商议的具体内容告诉薄昭。从京师回来,薄昭向代王报喜:信周勃,得天下!老周信得过,去吧。刘恒这才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带着六个心腹。这里,必须再次表扬一下刘恒同志,在自己要当皇帝时,没有鸡犬升天,带上一大班子人进京,而仅仅是挑选了六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带多了,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去抢占资源的。很可能引起陈平,周勃的反感。刘恒继续保持着低调,但低调不代表着没调,他有自己的盘算。到了高陵县,刘恒再一次叫停,然后派宋昌先进入长安观察一下形式。宋昌抵达渭桥的时候,发现百官都已经在等了。没错了,这肯定不会有诈。宋昌赶紧回来报告,一直有所顾虑的刘恒终于放下戒心,快马加鞭往长安赶。到达渭桥时,百官跪拜,周勃突然凑了上来,表示要跟刘恒私下聊聊。聊什么大家都清楚,做为诛吕的主要策划跟执行者,周勃当然想拿到新皇帝的一个许诺,他的行动不但没罪,还是有功的。但眼下实在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因为百官都在眼前,要是跑到旁边跟周勃咬耳朵,搞不好就会被认为周勃诛吕,是跟自己一起商议的,自己早就介入了这件事情。于是,刘恒马上拒绝了,表示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谈,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事的。老江湖周勃在刘恒面前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意识到这位刘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好说话。但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他跪了下来,献上了传国玉玺。刘恒再一次拒绝了。这不是天子继位的标准程度,天子应该在大殿之上继位,而不是荒郊野外!刘恒向周勃行了谢礼,说道:“至代邸而议之。”进了长安,刘恒住进了代国的官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刘恒是来当皇帝的。可是,眼下宫里还住着一位皇帝。诛杀诸吕时,这些大臣虽然已经商议要废了宫里的少帝,并且已经宣布这位少帝其实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野种。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清除这位少帝,而是把少帝一直留到刘恒进京。新房东已经到了门口,旧房东还没有走。显然,这是故意留给刘恒的尾菜,要当皇帝,手上总要沾点血吧。当然,也不需要刘恒亲自动手,只要清理旧房东时,新房东在场就可以了。东牟侯刘兴居,也就是最先起事的齐王刘襄的另一位兄弟主动表示,这一次诛吕大会,自己没有什么大功,所以这个清宫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带着兵马,他跟另一位开国功臣夏侯婴一起杀入宫中,将那位已经失去群臣支持的皇帝少帝请出宫,不久后诛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被项羽追得没地跑时,把自己的儿子、后面的汉惠帝一脚踹了下去,每次都是夏侯婴把他们拉回来,重新送上了车子。要没有夏侯婴,汉惠帝早就死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表态,最终诛杀汉惠帝血脉的却是夏侯婴。皇宫终于空了出来,刘恒走进了未央宫。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拜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中事务。他仅仅用两个人,就将最关键的职位掌握在手中。至于其他的爵位,他通通都送给了军功集团的骨干。陈平任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代王刘恒终于成为了汉文帝。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的正妻跟四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先后去世,而且更奇怪的,他的正氏并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唯一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位正妻很可能娶自吕氏。而这四个嫡子,血液里有吕氏的基因。汉文帝要成为天子,自然不可能把皇位又传给跟吕氏有关联的人。少帝在而入京,为了帝位,杀死妻儿,这就是汉文帝的黑历史。但汉文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动荡的汉初政坛中,用自己的无为而治,稳定了局势,在成为皇帝后,减轻赋税跟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及车骑都没有增加。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要介绍这位仁兄,我们先前情提要一下,先从大家都知道的汉武帝说起吧。汉武帝就不多介绍了,汉武帝娶了一个老婆卫子夫,特别的能干,电视剧《卫子夫》已经全方位八过了。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同学因为晚年被汉武帝的宠臣苏文、江充陷害,发生了巫蛊之祸。简单点说,就是发现太子刘据在墙角画圈圈诅咒他爹地汉武帝。好吧,其实是扎铜人,反正后果都是严重的,太子被打成反革命,妈咪卫子夫从犯,两人先后自杀。那汉武帝的大汉帝国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啊。最终,汉武帝立了一个叫刘弗陵的儿子。为什么立这个刘弗陵呢?据汉武帝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个性很像他。于是,汉武帝立了刘弗陵,此时又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汉武帝在立太子时把刘弗陵的妈咪赵氏给赐死了,这就是著名的立子杀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汉武帝防止赵氏成为第二个吕后而专权。刘弗陵当皇帝那年只有八岁,历史上称为汉昭帝。因为年纪轻,所以选了数位大臣辅助,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人,就是后来很出名的霍光。霍光同志干得还不错,开始纠正汉武帝时代的奢华之风,反正老百姓是有饭吃了。而等刘弗陵努力生长,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时却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一岁。更不幸的是,刘弗陵还没为汉帝国生下接班人。汉朝宫女那么多,汉昭帝为啥就是不生儿子呢?据说,都是霍光同志管得严啊,霍光同志不但管理着汉帝国的政务,还打理着皇宫的宫务,对刘弗陵的夜生活实行限量专供,要求宫女穿一种穷绔裤,这种裤子有很多带子,而且有裆,很难解开,就算你看到了漂亮姑娘,兴致勃勃,解这个裤子都能让你偃旗息鼓了。后来,到了晋朝晋武帝同志,开始解放宫女的裤带,为了方便进行交流,要求宫女穿开裆裤,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当然,宫里有一位是享受特例的,这就是刘弗陵的皇后,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拥有跟刘弗陵的优先睡觉权,原因除了是皇后,还跟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有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指标的不一定能干出大事,上官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啊。2.当时大家都提出各自的候选人。有人选广陵王刘胥,这个人是汉武帝的儿子,但这个人很快就被否决了,为啥呢?史书记载,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扛鼎,还能打黑熊之类的猛兽。这样就不好啦,尤其是扛鼎这种事情。大家知道,秦国的秦武王嬴荡就是喜欢扛鼎,最后被鼎压死了。选了你上来,皇宫里鼎可多了,你一扛给扛死了怎么办?霍光同志也是不赞成刘胥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刘胥年长啊,不好控制啊,尤其是刘胥当了皇帝,他名义上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皇后(现在是上官太后了)的大伯。辈份比上官皇后还高。让兄弟继承皇位,到时名份上就有很多说不通啦!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来过这么一出,他继承了兄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就死活不肯承认是朱厚照这一脉的,还搞出了大议礼事件。霍光虽然不知道明朝的事,但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隆重推荐了一个人:刘贺。刘贺就是最近被刨出来的海昏侯,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说,他得管上官太后叫婶婶。这样太后的位子才能做得安稳,上官太后的位子稳了,霍光这个外戚才能安稳。于是,霍光力排众议,推荐了刘贺。3.刘贺是半夜接到的通知,一般来说,碰到这种好事,那得赶紧上路啊。刘贺不着急,拖到第二天才开始上路。一上路,就急行一百多里,马都累死了一堆。真正达到了静如瘫痪,动如脱兔。那就赶紧去吧,可走到一半,发现太无聊了。于是,停下来,找各地好玩的,比如到了济阳,下令去当地弄一种“长鸣鸡”来;到了弘农,洪荒之力爆发,又要求搞了一车的女子,据说还是抢来的。最后好不容易到了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二十七天后,霍光就把刘贺撸了下来,给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刘贺三观太不端正了,我们知道,一般说皇帝坏,都是馨竹难书,其实吧,这种模糊的词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有个精确的数字。在这二十七天,他一共犯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没错,精确到了个位数。平均一天四十个,其中最吓人的,是企图强奸婶婶、已经认了干妈的上官太后。这就太坏了。于是,霍光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把这个皇帝给废了。古往今来,废皇帝的有,但像霍光这样,废了皇帝,还一片点赞的,大概就只有商朝的伊尹了。为什么呢,因为废了皇帝,国家变得更好了啊。这说明,国家的利益是在皇帝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霍光废刘贺的故事,但今天脑洞老师要跟大家深入的聊点历史腹黑术。亲们要知道,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事情可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在里面。4.第一层,就是历史教科书告诉你的,霍光本人从国家出发,毅然废掉了不够格的刘贺,是值得表扬的。第二层,就是霍光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他废掉刘贺,不仅仅是刘贺这么坏,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问一句,刘贺是不是真的这么坏?如果他真的这么坏,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就臭名远扬了,虽说那会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工具,但不至于霍光这些大臣不知道啊,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招进来呢?另外,他的错事统计得太具体了,好像有一群人随时盯着他看。哦,刘贺吃饭吧唧嘴巴,犯了一件错!噢,刘贺摸了宫女的屁股,犯了一件错!噢,刘贺偷看上官太后的事业线,犯了一件错!咦,刘贺上完洗手间没洗手,犯了一件错!……等等等等,这么精确的数字,像是故意在找刘贺的茬。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七天就把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太快了?临时工还有个把月的试用期呢。所以,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是刘贺触动了霍光等大臣的利益。他是怎么触犯的呢?一是他可能不听招呼;二来,很关键的一点,他从自己的封地带了一百个随从。这就不对啦,我们只招一个人,结果你带了团队过来。这不是要架空我们嘛,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得全给你腾位置。所以,刘贺同学只好月子都没有坐满就滚蛋了。好了,这是第二层, 能看到第二层的,算是相当不错了。但这不是最后一层,还有第三层。5.第三层就是刘贺这个人为什么急着上位呢?他就是猴赛雷也不该这样猴急啊。另外,我们也分析过,这个刘贺他在当王爷时,应该品行不是那么差的,为什么到了长安这么快就腐败坠落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故意的呢?这完全也有可能啊,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快活,但如果当一个傀儡皇帝就不一定快活了,可能还不如当一个王爷。所以,刘贺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时,故意放荡自己的行为,最后让霍光把自己炒了,然后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王爷。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会琢磨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后一层,最后一层是霍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6.要了解霍光的真实意图,我们得继续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刘贺被废了之后,大家重新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病已。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弄死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自杀时,他还是一个婴儿,所以逃过一劫。霍光废掉了刘贺,跟大家一商量,就把刘病已找出来当皇帝。这可能才是霍光真正的意图,甚至是霍光一开始就考虑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跟这个刘病已是有亲戚关系的,刘病已的爷爷是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妈是卫子夫,而卫子夫有个外甥叫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从辈份上来讲,霍光是刘病已的爷爷,有亲戚关系。而且刘病已是废太子的孙子,虽然平反了,但亲人基本都被杀了,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的话,刘病已是最佳人选。那么,霍光为什么一开始不提名刘病已呢?这就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了,崩掉的刘弗陵有兄弟,有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孙子辈的,所以一开始提名刘病已是肯定通不过的。霍光只有先提名刘贺,把刘胥PK下去,然后再抓刘贺的小辫子,可能又碰巧这个刘贺有点得意忘形,一点也不低调,霍光很快就集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个砖头,把刘贺搞下去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四层。到了这一层,才是打通了历史的任督二脉。海昏侯有这样的下场不奇怪。其实藩王入京当皇帝有先例啊,汉文帝就是,海哥应该跟文哥学一学啊。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入京的。诸吕之乱后,汉朝的功臣集团决定迎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进京。那刘恒去不去呢?见到了京城来的密使。刘恒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突然砸在了头上,但惊的是,诱惑越大,可能后面的危机越大。刘恒马上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秘密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很快,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军功集团的大臣们,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会用兵,又特别的狡诈,他们消停了这么久,只是畏惧高祖、吕后的威势,现在已经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这干的事情太大了,很可能是请大王你去背黑锅的。千万不要去,再观望一下。另外一派则认为这个事情可以有:【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北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这里面讲了很多,仔细读一下,听起来堂而皇之,其实是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前面认为不能去的,主要是害怕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用刘恒背黑锅,把局面搅乱,甚至是杀完吕氏杀刘氏,最后搞一个改朝换代。但这位宋昌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接下来只有姓刘的当皇帝。为什么呢?这牵扯到汉朝的权力平衡。在诛吕之前,汉朝是一个三角架,分别是诸吕的外戚集团,军功集团,以及外面的刘氏藩王。原本是很稳固的,但随着吕后的去世,驾驭这个三角架的定心锤拿掉了。诸吕成了瘸腿,自然被砍掉。那就剩下了军功集团跟刘氏诸王。这两者依然达到了一个平衡。大臣们虽然控制了京师,但却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因为外面诸刘犬牙交错,是磐石之宗。这江山还是姓刘的。随后宋昌又分析了,能够有资格继承的二代中,不过淮南王跟刘恒,而刘恒显然更有竞争力。所以,不要怀疑,就是干!刘恒依然不肯进京,他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成功了一代帝王,但失败了,那就是身首异处,全家团灭。这时候,他决定打一卜,得到了一个吉利的卜辞: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觉得奇怪,自己已经是王了,怎么进了京还是王呢?友情提示,这是天王,天王者,天子也。妥了妥了。但是,还是不要着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展示了强大的忍耐力,他依然没有出发,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跟周勃见了一面。连周勃也奇怪了,这种大便宜事,换别人早就连滚带爬跑上来了。怎么这位代王这么沉得住气。周勃只好把大家商议的具体内容告诉薄昭。从京师回来,薄昭向代王报喜:信周勃,得天下!老周信得过,去吧。刘恒这才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带着六个心腹。这里,必须再次表扬一下刘恒同志,在自己要当皇帝时,没有鸡犬升天,带上一大班子人进京,而仅仅是挑选了六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带多了,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去抢占资源的。很可能引起陈平,周勃的反感。刘恒继续保持着低调,但低调不代表着没调,他有自己的盘算。到了高陵县,刘恒再一次叫停,然后派宋昌先进入长安观察一下形式。宋昌抵达渭桥的时候,发现百官都已经在等了。没错了,这肯定不会有诈。宋昌赶紧回来报告,一直有所顾虑的刘恒终于放下戒心,快马加鞭往长安赶。到达渭桥时,百官跪拜,周勃突然凑了上来,表示要跟刘恒私下聊聊。聊什么大家都清楚,做为诛吕的主要策划跟执行者,周勃当然想拿到新皇帝的一个许诺,他的行动不但没罪,还是有功的。但眼下实在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因为百官都在眼前,要是跑到旁边跟周勃咬耳朵,搞不好就会被认为周勃诛吕,是跟自己一起商议的,自己早就介入了这件事情。于是,刘恒马上拒绝了,表示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谈,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事的。老江湖周勃在刘恒面前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意识到这位刘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好说话。但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他跪了下来,献上了传国玉玺。刘恒再一次拒绝了。这不是天子继位的标准程度,天子应该在大殿之上继位,而不是荒郊野外!刘恒向周勃行了谢礼,说道:“至代邸而议之。”进了长安,刘恒住进了代国的官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刘恒是来当皇帝的。可是,眼下宫里还住着一位皇帝。诛杀诸吕时,这些大臣虽然已经商议要废了宫里的少帝,并且已经宣布这位少帝其实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野种。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清除这位少帝,而是把少帝一直留到刘恒进京。新房东已经到了门口,旧房东还没有走。显然,这是故意留给刘恒的尾菜,要当皇帝,手上总要沾点血吧。当然,也不需要刘恒亲自动手,只要清理旧房东时,新房东在场就可以了。东牟侯刘兴居,也就是最先起事的齐王刘襄的另一位兄弟主动表示,这一次诛吕大会,自己没有什么大功,所以这个清宫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带着兵马,他跟另一位开国功臣夏侯婴一起杀入宫中,将那位已经失去群臣支持的皇帝少帝请出宫,不久后诛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被项羽追得没地跑时,把自己的儿子、后面的汉惠帝一脚踹了下去,每次都是夏侯婴把他们拉回来,重新送上了车子。要没有夏侯婴,汉惠帝早就死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表态,最终诛杀汉惠帝血脉的却是夏侯婴。皇宫终于空了出来,刘恒走进了未央宫。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拜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中事务。他仅仅用两个人,就将最关键的职位掌握在手中。至于其他的爵位,他通通都送给了军功集团的骨干。陈平任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代王刘恒终于成为了汉文帝。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的正妻跟四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先后去世,而且更奇怪的,他的正氏并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唯一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位正妻很可能娶自吕氏。而这四个嫡子,血液里有吕氏的基因。汉文帝要成为天子,自然不可能把皇位又传给跟吕氏有关联的人。少帝在而入京,为了帝位,杀死妻儿,这就是汉文帝的黑历史。但汉文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动荡的汉初政坛中,用自己的无为而治,稳定了局势,在成为皇帝后,减轻赋税跟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及车骑都没有增加。嘉靖帝并非只有裕王一个儿子,他共有八个儿子,只不过早夭的早夭,活不久的活不久,最后只剩下裕王这个实际上的独子了。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了,可惜不务正业,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败家。同时也是相当幸运的一个皇帝,身为一个藩王次子,本来连继承父亲王位的资格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一个郡王,却幸运的以外藩身份而成为新皇帝。嘉靖帝一共有八个儿子,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不算少,但儿子的存活率却出奇的低,活到成年的也就是三子裕王既后来的隆庆帝,还有四子景王,而且景王都没有活过嘉靖帝,死于嘉靖四十四年,比嘉靖帝还要早死一年。虽然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子嗣早夭是正常现象,但嘉靖帝这个的确有点严重,甚至不合常理。就以康熙帝来说,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儿子,以此来对比,可见嘉靖帝子嗣存活率之低。说到嘉靖帝子嗣就不能不说“二龙不相见”的故事。明朝皇帝整体来说好信仰道教,像明成祖朱棣更是称自己为真武大帝转世。(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特别痴迷于道教的皇帝。在嘉靖帝的世界里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道教视角来解释,比如说子嗣早夭问题,道士陶仲文的解释是“二龙不相见”。据说陶仲文最初只是嘉靖帝宫中一个普通道士,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当然或许说随便一猜吧,对嘉靖帝说宫中某处要失火,结果没想到说的地方真的失火了,从此陶仲文的地位是扶摇直上。嘉靖十三年八月,嘉靖帝的长子朱载基出生仅仅是两个月就早夭了。嘉靖帝自然痛苦无比,这时候陶仲文又开始掐指一算了,算出了二龙不相见的魔咒。认为嘉靖帝是真龙,皇长子将来会成为皇帝也是真龙,所以二龙相见折煞死了还没有成长起来的皇长子。嘉靖帝也是将信将疑,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基本上很少见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等儿子。后来次子朱载壑到了年龄,按礼制应该以太子身份出阁讲学。在母亲蒋太后的劝说之下嘉靖帝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举行出阁仪式时嘉靖帝按礼制出场了,结果没想到不久后朱载壑病死,年仅十七岁。从此嘉靖帝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规矩,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是长期不见面,甚至是漠不关心,至于其他子嗣更是早早夭折而死。所以三子朱载垕按继承顺序来说应该册立为太子,结果却一直尴尬的以裕王的身份熬到嘉靖帝驾崩以后继位,成为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例。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驾崩,而唯一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三子裕王继位成为隆庆帝也就是著名的懒虫皇帝万历帝的父亲。(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四子景王死于嘉靖四十四年,裕王成为嘉靖帝实际上的独子。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嘉靖帝的身体基因有关系,嘉靖帝虽然并非体弱多病之人,但身体并不是多好。而且常年信道教服用所谓的信丹,以第一个儿子生于嘉靖十二年来说,这时期嘉靖帝成为皇帝十二年,肯定服用了不少信丹,自然对生下的儿子有影响。远的来说嘉靖帝出自明成祖朱棣一系,经过现代专家研究,朱棣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很多不好的基因都一代代遗传下去,所以造成自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岁以后,明朝皇帝再也没有如此长寿者,甚至短命皇帝不少,比如说十月天子明仁宗和一月天子明光宗。所以这方面来看,嘉靖帝应该是遗传基因加重了,所以子嗣多早夭。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要介绍这位仁兄,我们先前情提要一下,先从大家都知道的汉武帝说起吧。汉武帝就不多介绍了,汉武帝娶了一个老婆卫子夫,特别的能干,电视剧《卫子夫》已经全方位八过了。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同学因为晚年被汉武帝的宠臣苏文、江充陷害,发生了巫蛊之祸。简单点说,就是发现太子刘据在墙角画圈圈诅咒他爹地汉武帝。好吧,其实是扎铜人,反正后果都是严重的,太子被打成反革命,妈咪卫子夫从犯,两人先后自杀。那汉武帝的大汉帝国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啊。最终,汉武帝立了一个叫刘弗陵的儿子。为什么立这个刘弗陵呢?据汉武帝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个性很像他。于是,汉武帝立了刘弗陵,此时又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汉武帝在立太子时把刘弗陵的妈咪赵氏给赐死了,这就是著名的立子杀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汉武帝防止赵氏成为第二个吕后而专权。刘弗陵当皇帝那年只有八岁,历史上称为汉昭帝。因为年纪轻,所以选了数位大臣辅助,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人,就是后来很出名的霍光。霍光同志干得还不错,开始纠正汉武帝时代的奢华之风,反正老百姓是有饭吃了。而等刘弗陵努力生长,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时却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一岁。更不幸的是,刘弗陵还没为汉帝国生下接班人。汉朝宫女那么多,汉昭帝为啥就是不生儿子呢?据说,都是霍光同志管得严啊,霍光同志不但管理着汉帝国的政务,还打理着皇宫的宫务,对刘弗陵的夜生活实行限量专供,要求宫女穿一种穷绔裤,这种裤子有很多带子,而且有裆,很难解开,就算你看到了漂亮姑娘,兴致勃勃,解这个裤子都能让你偃旗息鼓了。后来,到了晋朝晋武帝同志,开始解放宫女的裤带,为了方便进行交流,要求宫女穿开裆裤,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当然,宫里有一位是享受特例的,这就是刘弗陵的皇后,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拥有跟刘弗陵的优先睡觉权,原因除了是皇后,还跟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有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指标的不一定能干出大事,上官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啊。2.当时大家都提出各自的候选人。有人选广陵王刘胥,这个人是汉武帝的儿子,但这个人很快就被否决了,为啥呢?史书记载,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扛鼎,还能打黑熊之类的猛兽。这样就不好啦,尤其是扛鼎这种事情。大家知道,秦国的秦武王嬴荡就是喜欢扛鼎,最后被鼎压死了。选了你上来,皇宫里鼎可多了,你一扛给扛死了怎么办?霍光同志也是不赞成刘胥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刘胥年长啊,不好控制啊,尤其是刘胥当了皇帝,他名义上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皇后(现在是上官太后了)的大伯。辈份比上官皇后还高。让兄弟继承皇位,到时名份上就有很多说不通啦!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来过这么一出,他继承了兄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就死活不肯承认是朱厚照这一脉的,还搞出了大议礼事件。霍光虽然不知道明朝的事,但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隆重推荐了一个人:刘贺。刘贺就是最近被刨出来的海昏侯,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说,他得管上官太后叫婶婶。这样太后的位子才能做得安稳,上官太后的位子稳了,霍光这个外戚才能安稳。于是,霍光力排众议,推荐了刘贺。3.刘贺是半夜接到的通知,一般来说,碰到这种好事,那得赶紧上路啊。刘贺不着急,拖到第二天才开始上路。一上路,就急行一百多里,马都累死了一堆。真正达到了静如瘫痪,动如脱兔。那就赶紧去吧,可走到一半,发现太无聊了。于是,停下来,找各地好玩的,比如到了济阳,下令去当地弄一种“长鸣鸡”来;到了弘农,洪荒之力爆发,又要求搞了一车的女子,据说还是抢来的。最后好不容易到了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二十七天后,霍光就把刘贺撸了下来,给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刘贺三观太不端正了,我们知道,一般说皇帝坏,都是馨竹难书,其实吧,这种模糊的词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有个精确的数字。在这二十七天,他一共犯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没错,精确到了个位数。平均一天四十个,其中最吓人的,是企图强奸婶婶、已经认了干妈的上官太后。这就太坏了。于是,霍光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把这个皇帝给废了。古往今来,废皇帝的有,但像霍光这样,废了皇帝,还一片点赞的,大概就只有商朝的伊尹了。为什么呢,因为废了皇帝,国家变得更好了啊。这说明,国家的利益是在皇帝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霍光废刘贺的故事,但今天脑洞老师要跟大家深入的聊点历史腹黑术。亲们要知道,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事情可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在里面。4.第一层,就是历史教科书告诉你的,霍光本人从国家出发,毅然废掉了不够格的刘贺,是值得表扬的。第二层,就是霍光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他废掉刘贺,不仅仅是刘贺这么坏,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问一句,刘贺是不是真的这么坏?如果他真的这么坏,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就臭名远扬了,虽说那会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工具,但不至于霍光这些大臣不知道啊,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招进来呢?另外,他的错事统计得太具体了,好像有一群人随时盯着他看。哦,刘贺吃饭吧唧嘴巴,犯了一件错!噢,刘贺摸了宫女的屁股,犯了一件错!噢,刘贺偷看上官太后的事业线,犯了一件错!咦,刘贺上完洗手间没洗手,犯了一件错!……等等等等,这么精确的数字,像是故意在找刘贺的茬。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七天就把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太快了?临时工还有个把月的试用期呢。所以,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是刘贺触动了霍光等大臣的利益。他是怎么触犯的呢?一是他可能不听招呼;二来,很关键的一点,他从自己的封地带了一百个随从。这就不对啦,我们只招一个人,结果你带了团队过来。这不是要架空我们嘛,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得全给你腾位置。所以,刘贺同学只好月子都没有坐满就滚蛋了。好了,这是第二层, 能看到第二层的,算是相当不错了。但这不是最后一层,还有第三层。5.第三层就是刘贺这个人为什么急着上位呢?他就是猴赛雷也不该这样猴急啊。另外,我们也分析过,这个刘贺他在当王爷时,应该品行不是那么差的,为什么到了长安这么快就腐败坠落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故意的呢?这完全也有可能啊,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快活,但如果当一个傀儡皇帝就不一定快活了,可能还不如当一个王爷。所以,刘贺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时,故意放荡自己的行为,最后让霍光把自己炒了,然后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王爷。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会琢磨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后一层,最后一层是霍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6.要了解霍光的真实意图,我们得继续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刘贺被废了之后,大家重新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病已。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弄死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自杀时,他还是一个婴儿,所以逃过一劫。霍光废掉了刘贺,跟大家一商量,就把刘病已找出来当皇帝。这可能才是霍光真正的意图,甚至是霍光一开始就考虑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跟这个刘病已是有亲戚关系的,刘病已的爷爷是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妈是卫子夫,而卫子夫有个外甥叫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从辈份上来讲,霍光是刘病已的爷爷,有亲戚关系。而且刘病已是废太子的孙子,虽然平反了,但亲人基本都被杀了,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的话,刘病已是最佳人选。那么,霍光为什么一开始不提名刘病已呢?这就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了,崩掉的刘弗陵有兄弟,有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孙子辈的,所以一开始提名刘病已是肯定通不过的。霍光只有先提名刘贺,把刘胥PK下去,然后再抓刘贺的小辫子,可能又碰巧这个刘贺有点得意忘形,一点也不低调,霍光很快就集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个砖头,把刘贺搞下去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四层。到了这一层,才是打通了历史的任督二脉。海昏侯有这样的下场不奇怪。其实藩王入京当皇帝有先例啊,汉文帝就是,海哥应该跟文哥学一学啊。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入京的。诸吕之乱后,汉朝的功臣集团决定迎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进京。那刘恒去不去呢?见到了京城来的密使。刘恒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突然砸在了头上,但惊的是,诱惑越大,可能后面的危机越大。刘恒马上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秘密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很快,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军功集团的大臣们,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会用兵,又特别的狡诈,他们消停了这么久,只是畏惧高祖、吕后的威势,现在已经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这干的事情太大了,很可能是请大王你去背黑锅的。千万不要去,再观望一下。另外一派则认为这个事情可以有:【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北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这里面讲了很多,仔细读一下,听起来堂而皇之,其实是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前面认为不能去的,主要是害怕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用刘恒背黑锅,把局面搅乱,甚至是杀完吕氏杀刘氏,最后搞一个改朝换代。但这位宋昌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接下来只有姓刘的当皇帝。为什么呢?这牵扯到汉朝的权力平衡。在诛吕之前,汉朝是一个三角架,分别是诸吕的外戚集团,军功集团,以及外面的刘氏藩王。原本是很稳固的,但随着吕后的去世,驾驭这个三角架的定心锤拿掉了。诸吕成了瘸腿,自然被砍掉。那就剩下了军功集团跟刘氏诸王。这两者依然达到了一个平衡。大臣们虽然控制了京师,但却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因为外面诸刘犬牙交错,是磐石之宗。这江山还是姓刘的。随后宋昌又分析了,能够有资格继承的二代中,不过淮南王跟刘恒,而刘恒显然更有竞争力。所以,不要怀疑,就是干!刘恒依然不肯进京,他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成功了一代帝王,但失败了,那就是身首异处,全家团灭。这时候,他决定打一卜,得到了一个吉利的卜辞: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觉得奇怪,自己已经是王了,怎么进了京还是王呢?友情提示,这是天王,天王者,天子也。妥了妥了。但是,还是不要着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展示了强大的忍耐力,他依然没有出发,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跟周勃见了一面。连周勃也奇怪了,这种大便宜事,换别人早就连滚带爬跑上来了。怎么这位代王这么沉得住气。周勃只好把大家商议的具体内容告诉薄昭。从京师回来,薄昭向代王报喜:信周勃,得天下!老周信得过,去吧。刘恒这才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带着六个心腹。这里,必须再次表扬一下刘恒同志,在自己要当皇帝时,没有鸡犬升天,带上一大班子人进京,而仅仅是挑选了六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带多了,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去抢占资源的。很可能引起陈平,周勃的反感。刘恒继续保持着低调,但低调不代表着没调,他有自己的盘算。到了高陵县,刘恒再一次叫停,然后派宋昌先进入长安观察一下形式。宋昌抵达渭桥的时候,发现百官都已经在等了。没错了,这肯定不会有诈。宋昌赶紧回来报告,一直有所顾虑的刘恒终于放下戒心,快马加鞭往长安赶。到达渭桥时,百官跪拜,周勃突然凑了上来,表示要跟刘恒私下聊聊。聊什么大家都清楚,做为诛吕的主要策划跟执行者,周勃当然想拿到新皇帝的一个许诺,他的行动不但没罪,还是有功的。但眼下实在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因为百官都在眼前,要是跑到旁边跟周勃咬耳朵,搞不好就会被认为周勃诛吕,是跟自己一起商议的,自己早就介入了这件事情。于是,刘恒马上拒绝了,表示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谈,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事的。老江湖周勃在刘恒面前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意识到这位刘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好说话。但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他跪了下来,献上了传国玉玺。刘恒再一次拒绝了。这不是天子继位的标准程度,天子应该在大殿之上继位,而不是荒郊野外!刘恒向周勃行了谢礼,说道:“至代邸而议之。”进了长安,刘恒住进了代国的官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刘恒是来当皇帝的。可是,眼下宫里还住着一位皇帝。诛杀诸吕时,这些大臣虽然已经商议要废了宫里的少帝,并且已经宣布这位少帝其实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野种。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清除这位少帝,而是把少帝一直留到刘恒进京。新房东已经到了门口,旧房东还没有走。显然,这是故意留给刘恒的尾菜,要当皇帝,手上总要沾点血吧。当然,也不需要刘恒亲自动手,只要清理旧房东时,新房东在场就可以了。东牟侯刘兴居,也就是最先起事的齐王刘襄的另一位兄弟主动表示,这一次诛吕大会,自己没有什么大功,所以这个清宫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带着兵马,他跟另一位开国功臣夏侯婴一起杀入宫中,将那位已经失去群臣支持的皇帝少帝请出宫,不久后诛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被项羽追得没地跑时,把自己的儿子、后面的汉惠帝一脚踹了下去,每次都是夏侯婴把他们拉回来,重新送上了车子。要没有夏侯婴,汉惠帝早就死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表态,最终诛杀汉惠帝血脉的却是夏侯婴。皇宫终于空了出来,刘恒走进了未央宫。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拜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中事务。他仅仅用两个人,就将最关键的职位掌握在手中。至于其他的爵位,他通通都送给了军功集团的骨干。陈平任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代王刘恒终于成为了汉文帝。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的正妻跟四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先后去世,而且更奇怪的,他的正氏并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唯一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位正妻很可能娶自吕氏。而这四个嫡子,血液里有吕氏的基因。汉文帝要成为天子,自然不可能把皇位又传给跟吕氏有关联的人。少帝在而入京,为了帝位,杀死妻儿,这就是汉文帝的黑历史。但汉文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动荡的汉初政坛中,用自己的无为而治,稳定了局势,在成为皇帝后,减轻赋税跟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及车骑都没有增加。嘉靖帝并非只有裕王一个儿子,他共有八个儿子,只不过早夭的早夭,活不久的活不久,最后只剩下裕王这个实际上的独子了。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了,可惜不务正业,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败家。同时也是相当幸运的一个皇帝,身为一个藩王次子,本来连继承父亲王位的资格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一个郡王,却幸运的以外藩身份而成为新皇帝。嘉靖帝一共有八个儿子,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不算少,但儿子的存活率却出奇的低,活到成年的也就是三子裕王既后来的隆庆帝,还有四子景王,而且景王都没有活过嘉靖帝,死于嘉靖四十四年,比嘉靖帝还要早死一年。虽然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子嗣早夭是正常现象,但嘉靖帝这个的确有点严重,甚至不合常理。就以康熙帝来说,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儿子,以此来对比,可见嘉靖帝子嗣存活率之低。说到嘉靖帝子嗣就不能不说“二龙不相见”的故事。明朝皇帝整体来说好信仰道教,像明成祖朱棣更是称自己为真武大帝转世。(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特别痴迷于道教的皇帝。在嘉靖帝的世界里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道教视角来解释,比如说子嗣早夭问题,道士陶仲文的解释是“二龙不相见”。据说陶仲文最初只是嘉靖帝宫中一个普通道士,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当然或许说随便一猜吧,对嘉靖帝说宫中某处要失火,结果没想到说的地方真的失火了,从此陶仲文的地位是扶摇直上。嘉靖十三年八月,嘉靖帝的长子朱载基出生仅仅是两个月就早夭了。嘉靖帝自然痛苦无比,这时候陶仲文又开始掐指一算了,算出了二龙不相见的魔咒。认为嘉靖帝是真龙,皇长子将来会成为皇帝也是真龙,所以二龙相见折煞死了还没有成长起来的皇长子。嘉靖帝也是将信将疑,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基本上很少见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等儿子。后来次子朱载壑到了年龄,按礼制应该以太子身份出阁讲学。在母亲蒋太后的劝说之下嘉靖帝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举行出阁仪式时嘉靖帝按礼制出场了,结果没想到不久后朱载壑病死,年仅十七岁。从此嘉靖帝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规矩,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是长期不见面,甚至是漠不关心,至于其他子嗣更是早早夭折而死。所以三子朱载垕按继承顺序来说应该册立为太子,结果却一直尴尬的以裕王的身份熬到嘉靖帝驾崩以后继位,成为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例。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驾崩,而唯一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三子裕王继位成为隆庆帝也就是著名的懒虫皇帝万历帝的父亲。(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四子景王死于嘉靖四十四年,裕王成为嘉靖帝实际上的独子。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嘉靖帝的身体基因有关系,嘉靖帝虽然并非体弱多病之人,但身体并不是多好。而且常年信道教服用所谓的信丹,以第一个儿子生于嘉靖十二年来说,这时期嘉靖帝成为皇帝十二年,肯定服用了不少信丹,自然对生下的儿子有影响。远的来说嘉靖帝出自明成祖朱棣一系,经过现代专家研究,朱棣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很多不好的基因都一代代遗传下去,所以造成自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岁以后,明朝皇帝再也没有如此长寿者,甚至短命皇帝不少,比如说十月天子明仁宗和一月天子明光宗。所以这方面来看,嘉靖帝应该是遗传基因加重了,所以子嗣多早夭。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正面临灭顶之灾,正是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策牵制了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诸葛亮有意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其目的就是乘机放走曹操,让他回许都休养生息。自己则腾出手与孙权争夺地盘,袭取荆襄数郡为根据地,进而入川与曹、孙形成三是鼎立之势。若是在华容道灭了曹操,当时还是寄人篱下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天下。因此,华容道义释曹操,实际上是诸葛亮使的一种平衡之术。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要介绍这位仁兄,我们先前情提要一下,先从大家都知道的汉武帝说起吧。汉武帝就不多介绍了,汉武帝娶了一个老婆卫子夫,特别的能干,电视剧《卫子夫》已经全方位八过了。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同学因为晚年被汉武帝的宠臣苏文、江充陷害,发生了巫蛊之祸。简单点说,就是发现太子刘据在墙角画圈圈诅咒他爹地汉武帝。好吧,其实是扎铜人,反正后果都是严重的,太子被打成反革命,妈咪卫子夫从犯,两人先后自杀。那汉武帝的大汉帝国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啊。最终,汉武帝立了一个叫刘弗陵的儿子。为什么立这个刘弗陵呢?据汉武帝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个性很像他。于是,汉武帝立了刘弗陵,此时又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汉武帝在立太子时把刘弗陵的妈咪赵氏给赐死了,这就是著名的立子杀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汉武帝防止赵氏成为第二个吕后而专权。刘弗陵当皇帝那年只有八岁,历史上称为汉昭帝。因为年纪轻,所以选了数位大臣辅助,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人,就是后来很出名的霍光。霍光同志干得还不错,开始纠正汉武帝时代的奢华之风,反正老百姓是有饭吃了。而等刘弗陵努力生长,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时却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一岁。更不幸的是,刘弗陵还没为汉帝国生下接班人。汉朝宫女那么多,汉昭帝为啥就是不生儿子呢?据说,都是霍光同志管得严啊,霍光同志不但管理着汉帝国的政务,还打理着皇宫的宫务,对刘弗陵的夜生活实行限量专供,要求宫女穿一种穷绔裤,这种裤子有很多带子,而且有裆,很难解开,就算你看到了漂亮姑娘,兴致勃勃,解这个裤子都能让你偃旗息鼓了。后来,到了晋朝晋武帝同志,开始解放宫女的裤带,为了方便进行交流,要求宫女穿开裆裤,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当然,宫里有一位是享受特例的,这就是刘弗陵的皇后,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拥有跟刘弗陵的优先睡觉权,原因除了是皇后,还跟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有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指标的不一定能干出大事,上官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啊。2.当时大家都提出各自的候选人。有人选广陵王刘胥,这个人是汉武帝的儿子,但这个人很快就被否决了,为啥呢?史书记载,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扛鼎,还能打黑熊之类的猛兽。这样就不好啦,尤其是扛鼎这种事情。大家知道,秦国的秦武王嬴荡就是喜欢扛鼎,最后被鼎压死了。选了你上来,皇宫里鼎可多了,你一扛给扛死了怎么办?霍光同志也是不赞成刘胥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刘胥年长啊,不好控制啊,尤其是刘胥当了皇帝,他名义上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皇后(现在是上官太后了)的大伯。辈份比上官皇后还高。让兄弟继承皇位,到时名份上就有很多说不通啦!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来过这么一出,他继承了兄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就死活不肯承认是朱厚照这一脉的,还搞出了大议礼事件。霍光虽然不知道明朝的事,但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隆重推荐了一个人:刘贺。刘贺就是最近被刨出来的海昏侯,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说,他得管上官太后叫婶婶。这样太后的位子才能做得安稳,上官太后的位子稳了,霍光这个外戚才能安稳。于是,霍光力排众议,推荐了刘贺。3.刘贺是半夜接到的通知,一般来说,碰到这种好事,那得赶紧上路啊。刘贺不着急,拖到第二天才开始上路。一上路,就急行一百多里,马都累死了一堆。真正达到了静如瘫痪,动如脱兔。那就赶紧去吧,可走到一半,发现太无聊了。于是,停下来,找各地好玩的,比如到了济阳,下令去当地弄一种“长鸣鸡”来;到了弘农,洪荒之力爆发,又要求搞了一车的女子,据说还是抢来的。最后好不容易到了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二十七天后,霍光就把刘贺撸了下来,给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刘贺三观太不端正了,我们知道,一般说皇帝坏,都是馨竹难书,其实吧,这种模糊的词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有个精确的数字。在这二十七天,他一共犯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没错,精确到了个位数。平均一天四十个,其中最吓人的,是企图强奸婶婶、已经认了干妈的上官太后。这就太坏了。于是,霍光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把这个皇帝给废了。古往今来,废皇帝的有,但像霍光这样,废了皇帝,还一片点赞的,大概就只有商朝的伊尹了。为什么呢,因为废了皇帝,国家变得更好了啊。这说明,国家的利益是在皇帝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霍光废刘贺的故事,但今天脑洞老师要跟大家深入的聊点历史腹黑术。亲们要知道,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事情可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在里面。4.第一层,就是历史教科书告诉你的,霍光本人从国家出发,毅然废掉了不够格的刘贺,是值得表扬的。第二层,就是霍光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他废掉刘贺,不仅仅是刘贺这么坏,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问一句,刘贺是不是真的这么坏?如果他真的这么坏,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就臭名远扬了,虽说那会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工具,但不至于霍光这些大臣不知道啊,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招进来呢?另外,他的错事统计得太具体了,好像有一群人随时盯着他看。哦,刘贺吃饭吧唧嘴巴,犯了一件错!噢,刘贺摸了宫女的屁股,犯了一件错!噢,刘贺偷看上官太后的事业线,犯了一件错!咦,刘贺上完洗手间没洗手,犯了一件错!……等等等等,这么精确的数字,像是故意在找刘贺的茬。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七天就把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太快了?临时工还有个把月的试用期呢。所以,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是刘贺触动了霍光等大臣的利益。他是怎么触犯的呢?一是他可能不听招呼;二来,很关键的一点,他从自己的封地带了一百个随从。这就不对啦,我们只招一个人,结果你带了团队过来。这不是要架空我们嘛,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得全给你腾位置。所以,刘贺同学只好月子都没有坐满就滚蛋了。好了,这是第二层, 能看到第二层的,算是相当不错了。但这不是最后一层,还有第三层。5.第三层就是刘贺这个人为什么急着上位呢?他就是猴赛雷也不该这样猴急啊。另外,我们也分析过,这个刘贺他在当王爷时,应该品行不是那么差的,为什么到了长安这么快就腐败坠落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故意的呢?这完全也有可能啊,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快活,但如果当一个傀儡皇帝就不一定快活了,可能还不如当一个王爷。所以,刘贺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时,故意放荡自己的行为,最后让霍光把自己炒了,然后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王爷。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会琢磨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后一层,最后一层是霍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6.要了解霍光的真实意图,我们得继续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刘贺被废了之后,大家重新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病已。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弄死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自杀时,他还是一个婴儿,所以逃过一劫。霍光废掉了刘贺,跟大家一商量,就把刘病已找出来当皇帝。这可能才是霍光真正的意图,甚至是霍光一开始就考虑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跟这个刘病已是有亲戚关系的,刘病已的爷爷是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妈是卫子夫,而卫子夫有个外甥叫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从辈份上来讲,霍光是刘病已的爷爷,有亲戚关系。而且刘病已是废太子的孙子,虽然平反了,但亲人基本都被杀了,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的话,刘病已是最佳人选。那么,霍光为什么一开始不提名刘病已呢?这就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了,崩掉的刘弗陵有兄弟,有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孙子辈的,所以一开始提名刘病已是肯定通不过的。霍光只有先提名刘贺,把刘胥PK下去,然后再抓刘贺的小辫子,可能又碰巧这个刘贺有点得意忘形,一点也不低调,霍光很快就集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个砖头,把刘贺搞下去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四层。到了这一层,才是打通了历史的任督二脉。海昏侯有这样的下场不奇怪。其实藩王入京当皇帝有先例啊,汉文帝就是,海哥应该跟文哥学一学啊。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入京的。诸吕之乱后,汉朝的功臣集团决定迎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进京。那刘恒去不去呢?见到了京城来的密使。刘恒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突然砸在了头上,但惊的是,诱惑越大,可能后面的危机越大。刘恒马上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秘密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很快,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军功集团的大臣们,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会用兵,又特别的狡诈,他们消停了这么久,只是畏惧高祖、吕后的威势,现在已经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这干的事情太大了,很可能是请大王你去背黑锅的。千万不要去,再观望一下。另外一派则认为这个事情可以有:【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北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这里面讲了很多,仔细读一下,听起来堂而皇之,其实是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前面认为不能去的,主要是害怕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用刘恒背黑锅,把局面搅乱,甚至是杀完吕氏杀刘氏,最后搞一个改朝换代。但这位宋昌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接下来只有姓刘的当皇帝。为什么呢?这牵扯到汉朝的权力平衡。在诛吕之前,汉朝是一个三角架,分别是诸吕的外戚集团,军功集团,以及外面的刘氏藩王。原本是很稳固的,但随着吕后的去世,驾驭这个三角架的定心锤拿掉了。诸吕成了瘸腿,自然被砍掉。那就剩下了军功集团跟刘氏诸王。这两者依然达到了一个平衡。大臣们虽然控制了京师,但却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因为外面诸刘犬牙交错,是磐石之宗。这江山还是姓刘的。随后宋昌又分析了,能够有资格继承的二代中,不过淮南王跟刘恒,而刘恒显然更有竞争力。所以,不要怀疑,就是干!刘恒依然不肯进京,他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成功了一代帝王,但失败了,那就是身首异处,全家团灭。这时候,他决定打一卜,得到了一个吉利的卜辞: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觉得奇怪,自己已经是王了,怎么进了京还是王呢?友情提示,这是天王,天王者,天子也。妥了妥了。但是,还是不要着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展示了强大的忍耐力,他依然没有出发,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跟周勃见了一面。连周勃也奇怪了,这种大便宜事,换别人早就连滚带爬跑上来了。怎么这位代王这么沉得住气。周勃只好把大家商议的具体内容告诉薄昭。从京师回来,薄昭向代王报喜:信周勃,得天下!老周信得过,去吧。刘恒这才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带着六个心腹。这里,必须再次表扬一下刘恒同志,在自己要当皇帝时,没有鸡犬升天,带上一大班子人进京,而仅仅是挑选了六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带多了,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去抢占资源的。很可能引起陈平,周勃的反感。刘恒继续保持着低调,但低调不代表着没调,他有自己的盘算。到了高陵县,刘恒再一次叫停,然后派宋昌先进入长安观察一下形式。宋昌抵达渭桥的时候,发现百官都已经在等了。没错了,这肯定不会有诈。宋昌赶紧回来报告,一直有所顾虑的刘恒终于放下戒心,快马加鞭往长安赶。到达渭桥时,百官跪拜,周勃突然凑了上来,表示要跟刘恒私下聊聊。聊什么大家都清楚,做为诛吕的主要策划跟执行者,周勃当然想拿到新皇帝的一个许诺,他的行动不但没罪,还是有功的。但眼下实在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因为百官都在眼前,要是跑到旁边跟周勃咬耳朵,搞不好就会被认为周勃诛吕,是跟自己一起商议的,自己早就介入了这件事情。于是,刘恒马上拒绝了,表示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谈,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事的。老江湖周勃在刘恒面前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意识到这位刘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好说话。但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他跪了下来,献上了传国玉玺。刘恒再一次拒绝了。这不是天子继位的标准程度,天子应该在大殿之上继位,而不是荒郊野外!刘恒向周勃行了谢礼,说道:“至代邸而议之。”进了长安,刘恒住进了代国的官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刘恒是来当皇帝的。可是,眼下宫里还住着一位皇帝。诛杀诸吕时,这些大臣虽然已经商议要废了宫里的少帝,并且已经宣布这位少帝其实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野种。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清除这位少帝,而是把少帝一直留到刘恒进京。新房东已经到了门口,旧房东还没有走。显然,这是故意留给刘恒的尾菜,要当皇帝,手上总要沾点血吧。当然,也不需要刘恒亲自动手,只要清理旧房东时,新房东在场就可以了。东牟侯刘兴居,也就是最先起事的齐王刘襄的另一位兄弟主动表示,这一次诛吕大会,自己没有什么大功,所以这个清宫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带着兵马,他跟另一位开国功臣夏侯婴一起杀入宫中,将那位已经失去群臣支持的皇帝少帝请出宫,不久后诛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被项羽追得没地跑时,把自己的儿子、后面的汉惠帝一脚踹了下去,每次都是夏侯婴把他们拉回来,重新送上了车子。要没有夏侯婴,汉惠帝早就死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表态,最终诛杀汉惠帝血脉的却是夏侯婴。皇宫终于空了出来,刘恒走进了未央宫。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拜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中事务。他仅仅用两个人,就将最关键的职位掌握在手中。至于其他的爵位,他通通都送给了军功集团的骨干。陈平任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代王刘恒终于成为了汉文帝。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的正妻跟四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先后去世,而且更奇怪的,他的正氏并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唯一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位正妻很可能娶自吕氏。而这四个嫡子,血液里有吕氏的基因。汉文帝要成为天子,自然不可能把皇位又传给跟吕氏有关联的人。少帝在而入京,为了帝位,杀死妻儿,这就是汉文帝的黑历史。但汉文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动荡的汉初政坛中,用自己的无为而治,稳定了局势,在成为皇帝后,减轻赋税跟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及车骑都没有增加。嘉靖帝并非只有裕王一个儿子,他共有八个儿子,只不过早夭的早夭,活不久的活不久,最后只剩下裕王这个实际上的独子了。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了,可惜不务正业,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败家。同时也是相当幸运的一个皇帝,身为一个藩王次子,本来连继承父亲王位的资格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一个郡王,却幸运的以外藩身份而成为新皇帝。嘉靖帝一共有八个儿子,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不算少,但儿子的存活率却出奇的低,活到成年的也就是三子裕王既后来的隆庆帝,还有四子景王,而且景王都没有活过嘉靖帝,死于嘉靖四十四年,比嘉靖帝还要早死一年。虽然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子嗣早夭是正常现象,但嘉靖帝这个的确有点严重,甚至不合常理。就以康熙帝来说,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儿子,以此来对比,可见嘉靖帝子嗣存活率之低。说到嘉靖帝子嗣就不能不说“二龙不相见”的故事。明朝皇帝整体来说好信仰道教,像明成祖朱棣更是称自己为真武大帝转世。(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特别痴迷于道教的皇帝。在嘉靖帝的世界里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道教视角来解释,比如说子嗣早夭问题,道士陶仲文的解释是“二龙不相见”。据说陶仲文最初只是嘉靖帝宫中一个普通道士,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当然或许说随便一猜吧,对嘉靖帝说宫中某处要失火,结果没想到说的地方真的失火了,从此陶仲文的地位是扶摇直上。嘉靖十三年八月,嘉靖帝的长子朱载基出生仅仅是两个月就早夭了。嘉靖帝自然痛苦无比,这时候陶仲文又开始掐指一算了,算出了二龙不相见的魔咒。认为嘉靖帝是真龙,皇长子将来会成为皇帝也是真龙,所以二龙相见折煞死了还没有成长起来的皇长子。嘉靖帝也是将信将疑,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基本上很少见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等儿子。后来次子朱载壑到了年龄,按礼制应该以太子身份出阁讲学。在母亲蒋太后的劝说之下嘉靖帝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举行出阁仪式时嘉靖帝按礼制出场了,结果没想到不久后朱载壑病死,年仅十七岁。从此嘉靖帝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规矩,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是长期不见面,甚至是漠不关心,至于其他子嗣更是早早夭折而死。所以三子朱载垕按继承顺序来说应该册立为太子,结果却一直尴尬的以裕王的身份熬到嘉靖帝驾崩以后继位,成为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例。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驾崩,而唯一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三子裕王继位成为隆庆帝也就是著名的懒虫皇帝万历帝的父亲。(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四子景王死于嘉靖四十四年,裕王成为嘉靖帝实际上的独子。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嘉靖帝的身体基因有关系,嘉靖帝虽然并非体弱多病之人,但身体并不是多好。而且常年信道教服用所谓的信丹,以第一个儿子生于嘉靖十二年来说,这时期嘉靖帝成为皇帝十二年,肯定服用了不少信丹,自然对生下的儿子有影响。远的来说嘉靖帝出自明成祖朱棣一系,经过现代专家研究,朱棣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很多不好的基因都一代代遗传下去,所以造成自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岁以后,明朝皇帝再也没有如此长寿者,甚至短命皇帝不少,比如说十月天子明仁宗和一月天子明光宗。所以这方面来看,嘉靖帝应该是遗传基因加重了,所以子嗣多早夭。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正面临灭顶之灾,正是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策牵制了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诸葛亮有意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其目的就是乘机放走曹操,让他回许都休养生息。自己则腾出手与孙权争夺地盘,袭取荆襄数郡为根据地,进而入川与曹、孙形成三是鼎立之势。若是在华容道灭了曹操,当时还是寄人篱下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天下。因此,华容道义释曹操,实际上是诸葛亮使的一种平衡之术。没有三家分晋的话,秦国是无法与晋国争夺天下的,除非晋国内部出现问题。晋国在战国初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执掌晋国的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一起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分别建立了赵、魏、韩三国,这就是三家分晋的由来。想当年,晋国在春秋时期可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涌现出了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等霸主,其中更是出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晋国与齐国、楚国、秦国并称春秋四大强国,实力居于首位。晋国处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相当于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开发早、人口多、军队骁勇,比齐国(东夷遍布)、秦国(西戎林立)、楚国(百越包围)都有优势。在春秋时期的几场主要争霸战争中,晋国胜多败少,基本上保持着霸主地位。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击破楚国;公元前627年,晋国在崤山之战击破秦国;公元前589年,晋国在鞌之战击破齐国;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之战击破楚国。春秋时期,晋国接连在战场上打败齐国、楚国、秦国,没有亡于外患,最终亡于内忧。由于扩张过度、领土太大、公族衰微,晋国国君只能放权给外姓卿大夫,埋下了外姓篡国的隐患。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韩氏架空了国君,逐渐肢解了晋国的领土。(春秋时期,晋景公在鞌之战打败齐顷公)要知道,秦国东进中原已经是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完成了商鞅变法的事了,而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秦国一直慑于晋国的实力,未能突破晋国的封锁线进入中原发展。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的末代君主晋静公姬俱酒沦为庶民,不仅丧失了君位和国家,后来还被韩国派去的杀手所杀害了,而晋国的宗庙也随之彻底消失了。晋国的瓦解产生出了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可是,三晋之间相互牵制、也相互削弱,无论谁都没有能力独自恢复当年晋国的霸业。其中的魏国虽然短暂称霸过几十年的时间,但很快就在诸侯的围攻下衰落了下去(齐魏马陵道之战)如果晋国没有消失,那么秦国根本无法统一东方各国,因为晋国的体量就相当于赵国+魏国+韩国。出自三晋之一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是战国七雄之首,光是一个魏国就在战国前期“东伐齐,西破秦,南攻楚”。直到魏惠成王时期,魏国才因为马陵道之战而衰落。在魏国鼎盛时,吴起曾率领魏武卒在河西之战击破秦军,一度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压缩到陇西平原,由此可见魏国的实力非同一般。这样强大的魏国,也仅仅是当年晋国的“一部分”,而这还不包括赵国与韩国的版图与人口。战国七雄之中的韩国、魏国、赵国,加在一起才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即便是完成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也无法同时对付赵国、韩国、魏国三个国家,而是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利用它们的矛盾相互牵制,才先后吞并了韩国、赵国、魏国。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为赵魏韩的话,秦国恐怕依然无法打破晋国的封锁。(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攻赵)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要介绍这位仁兄,我们先前情提要一下,先从大家都知道的汉武帝说起吧。汉武帝就不多介绍了,汉武帝娶了一个老婆卫子夫,特别的能干,电视剧《卫子夫》已经全方位八过了。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同学因为晚年被汉武帝的宠臣苏文、江充陷害,发生了巫蛊之祸。简单点说,就是发现太子刘据在墙角画圈圈诅咒他爹地汉武帝。好吧,其实是扎铜人,反正后果都是严重的,太子被打成反革命,妈咪卫子夫从犯,两人先后自杀。那汉武帝的大汉帝国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啊。最终,汉武帝立了一个叫刘弗陵的儿子。为什么立这个刘弗陵呢?据汉武帝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个性很像他。于是,汉武帝立了刘弗陵,此时又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汉武帝在立太子时把刘弗陵的妈咪赵氏给赐死了,这就是著名的立子杀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汉武帝防止赵氏成为第二个吕后而专权。刘弗陵当皇帝那年只有八岁,历史上称为汉昭帝。因为年纪轻,所以选了数位大臣辅助,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人,就是后来很出名的霍光。霍光同志干得还不错,开始纠正汉武帝时代的奢华之风,反正老百姓是有饭吃了。而等刘弗陵努力生长,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时却去世了。时年只有二十一岁。更不幸的是,刘弗陵还没为汉帝国生下接班人。汉朝宫女那么多,汉昭帝为啥就是不生儿子呢?据说,都是霍光同志管得严啊,霍光同志不但管理着汉帝国的政务,还打理着皇宫的宫务,对刘弗陵的夜生活实行限量专供,要求宫女穿一种穷绔裤,这种裤子有很多带子,而且有裆,很难解开,就算你看到了漂亮姑娘,兴致勃勃,解这个裤子都能让你偃旗息鼓了。后来,到了晋朝晋武帝同志,开始解放宫女的裤带,为了方便进行交流,要求宫女穿开裆裤,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当然,宫里有一位是享受特例的,这就是刘弗陵的皇后,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拥有跟刘弗陵的优先睡觉权,原因除了是皇后,还跟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有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指标的不一定能干出大事,上官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要选一个人来当皇帝啊。2.当时大家都提出各自的候选人。有人选广陵王刘胥,这个人是汉武帝的儿子,但这个人很快就被否决了,为啥呢?史书记载,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扛鼎,还能打黑熊之类的猛兽。这样就不好啦,尤其是扛鼎这种事情。大家知道,秦国的秦武王嬴荡就是喜欢扛鼎,最后被鼎压死了。选了你上来,皇宫里鼎可多了,你一扛给扛死了怎么办?霍光同志也是不赞成刘胥的。道理大家都懂的,刘胥年长啊,不好控制啊,尤其是刘胥当了皇帝,他名义上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皇后(现在是上官太后了)的大伯。辈份比上官皇后还高。让兄弟继承皇位,到时名份上就有很多说不通啦!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来过这么一出,他继承了兄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就死活不肯承认是朱厚照这一脉的,还搞出了大议礼事件。霍光虽然不知道明朝的事,但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于是,他隆重推荐了一个人:刘贺。刘贺就是最近被刨出来的海昏侯,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说,他得管上官太后叫婶婶。这样太后的位子才能做得安稳,上官太后的位子稳了,霍光这个外戚才能安稳。于是,霍光力排众议,推荐了刘贺。3.刘贺是半夜接到的通知,一般来说,碰到这种好事,那得赶紧上路啊。刘贺不着急,拖到第二天才开始上路。一上路,就急行一百多里,马都累死了一堆。真正达到了静如瘫痪,动如脱兔。那就赶紧去吧,可走到一半,发现太无聊了。于是,停下来,找各地好玩的,比如到了济阳,下令去当地弄一种“长鸣鸡”来;到了弘农,洪荒之力爆发,又要求搞了一车的女子,据说还是抢来的。最后好不容易到了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二十七天后,霍光就把刘贺撸了下来,给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刘贺三观太不端正了,我们知道,一般说皇帝坏,都是馨竹难书,其实吧,这种模糊的词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有个精确的数字。在这二十七天,他一共犯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没错,精确到了个位数。平均一天四十个,其中最吓人的,是企图强奸婶婶、已经认了干妈的上官太后。这就太坏了。于是,霍光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把这个皇帝给废了。古往今来,废皇帝的有,但像霍光这样,废了皇帝,还一片点赞的,大概就只有商朝的伊尹了。为什么呢,因为废了皇帝,国家变得更好了啊。这说明,国家的利益是在皇帝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霍光废刘贺的故事,但今天脑洞老师要跟大家深入的聊点历史腹黑术。亲们要知道,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事情可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层的意思在里面。4.第一层,就是历史教科书告诉你的,霍光本人从国家出发,毅然废掉了不够格的刘贺,是值得表扬的。第二层,就是霍光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他废掉刘贺,不仅仅是刘贺这么坏,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问一句,刘贺是不是真的这么坏?如果他真的这么坏,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就臭名远扬了,虽说那会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工具,但不至于霍光这些大臣不知道啊,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招进来呢?另外,他的错事统计得太具体了,好像有一群人随时盯着他看。哦,刘贺吃饭吧唧嘴巴,犯了一件错!噢,刘贺摸了宫女的屁股,犯了一件错!噢,刘贺偷看上官太后的事业线,犯了一件错!咦,刘贺上完洗手间没洗手,犯了一件错!……等等等等,这么精确的数字,像是故意在找刘贺的茬。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七天就把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太快了?临时工还有个把月的试用期呢。所以,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是刘贺触动了霍光等大臣的利益。他是怎么触犯的呢?一是他可能不听招呼;二来,很关键的一点,他从自己的封地带了一百个随从。这就不对啦,我们只招一个人,结果你带了团队过来。这不是要架空我们嘛,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得全给你腾位置。所以,刘贺同学只好月子都没有坐满就滚蛋了。好了,这是第二层, 能看到第二层的,算是相当不错了。但这不是最后一层,还有第三层。5.第三层就是刘贺这个人为什么急着上位呢?他就是猴赛雷也不该这样猴急啊。另外,我们也分析过,这个刘贺他在当王爷时,应该品行不是那么差的,为什么到了长安这么快就腐败坠落了呢?有没有可能是故意的呢?这完全也有可能啊,要知道,当皇帝是很快活,但如果当一个傀儡皇帝就不一定快活了,可能还不如当一个王爷。所以,刘贺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时,故意放荡自己的行为,最后让霍光把自己炒了,然后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王爷。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会琢磨历史了。但这还不是最后一层,最后一层是霍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6.要了解霍光的真实意图,我们得继续看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刘贺被废了之后,大家重新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病已。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弄死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当年自杀时,他还是一个婴儿,所以逃过一劫。霍光废掉了刘贺,跟大家一商量,就把刘病已找出来当皇帝。这可能才是霍光真正的意图,甚至是霍光一开始就考虑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跟这个刘病已是有亲戚关系的,刘病已的爷爷是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妈是卫子夫,而卫子夫有个外甥叫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从辈份上来讲,霍光是刘病已的爷爷,有亲戚关系。而且刘病已是废太子的孙子,虽然平反了,但亲人基本都被杀了,没有什么势力,所以要找一个傀儡皇帝的话,刘病已是最佳人选。那么,霍光为什么一开始不提名刘病已呢?这就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了,崩掉的刘弗陵有兄弟,有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孙子辈的,所以一开始提名刘病已是肯定通不过的。霍光只有先提名刘贺,把刘胥PK下去,然后再抓刘贺的小辫子,可能又碰巧这个刘贺有点得意忘形,一点也不低调,霍光很快就集齐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个砖头,把刘贺搞下去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四层。到了这一层,才是打通了历史的任督二脉。海昏侯有这样的下场不奇怪。其实藩王入京当皇帝有先例啊,汉文帝就是,海哥应该跟文哥学一学啊。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入京的。诸吕之乱后,汉朝的功臣集团决定迎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进京。那刘恒去不去呢?见到了京城来的密使。刘恒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突然砸在了头上,但惊的是,诱惑越大,可能后面的危机越大。刘恒马上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秘密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很快,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军功集团的大臣们,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会用兵,又特别的狡诈,他们消停了这么久,只是畏惧高祖、吕后的威势,现在已经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这干的事情太大了,很可能是请大王你去背黑锅的。千万不要去,再观望一下。另外一派则认为这个事情可以有:【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北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这里面讲了很多,仔细读一下,听起来堂而皇之,其实是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前面认为不能去的,主要是害怕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用刘恒背黑锅,把局面搅乱,甚至是杀完吕氏杀刘氏,最后搞一个改朝换代。但这位宋昌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接下来只有姓刘的当皇帝。为什么呢?这牵扯到汉朝的权力平衡。在诛吕之前,汉朝是一个三角架,分别是诸吕的外戚集团,军功集团,以及外面的刘氏藩王。原本是很稳固的,但随着吕后的去世,驾驭这个三角架的定心锤拿掉了。诸吕成了瘸腿,自然被砍掉。那就剩下了军功集团跟刘氏诸王。这两者依然达到了一个平衡。大臣们虽然控制了京师,但却没有实力改朝换代。因为外面诸刘犬牙交错,是磐石之宗。这江山还是姓刘的。随后宋昌又分析了,能够有资格继承的二代中,不过淮南王跟刘恒,而刘恒显然更有竞争力。所以,不要怀疑,就是干!刘恒依然不肯进京,他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成功了一代帝王,但失败了,那就是身首异处,全家团灭。这时候,他决定打一卜,得到了一个吉利的卜辞: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觉得奇怪,自己已经是王了,怎么进了京还是王呢?友情提示,这是天王,天王者,天子也。妥了妥了。但是,还是不要着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展示了强大的忍耐力,他依然没有出发,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师,跟周勃见了一面。连周勃也奇怪了,这种大便宜事,换别人早就连滚带爬跑上来了。怎么这位代王这么沉得住气。周勃只好把大家商议的具体内容告诉薄昭。从京师回来,薄昭向代王报喜:信周勃,得天下!老周信得过,去吧。刘恒这才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带着六个心腹。这里,必须再次表扬一下刘恒同志,在自己要当皇帝时,没有鸡犬升天,带上一大班子人进京,而仅仅是挑选了六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带多了,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去抢占资源的。很可能引起陈平,周勃的反感。刘恒继续保持着低调,但低调不代表着没调,他有自己的盘算。到了高陵县,刘恒再一次叫停,然后派宋昌先进入长安观察一下形式。宋昌抵达渭桥的时候,发现百官都已经在等了。没错了,这肯定不会有诈。宋昌赶紧回来报告,一直有所顾虑的刘恒终于放下戒心,快马加鞭往长安赶。到达渭桥时,百官跪拜,周勃突然凑了上来,表示要跟刘恒私下聊聊。聊什么大家都清楚,做为诛吕的主要策划跟执行者,周勃当然想拿到新皇帝的一个许诺,他的行动不但没罪,还是有功的。但眼下实在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因为百官都在眼前,要是跑到旁边跟周勃咬耳朵,搞不好就会被认为周勃诛吕,是跟自己一起商议的,自己早就介入了这件事情。于是,刘恒马上拒绝了,表示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谈,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事的。老江湖周勃在刘恒面前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意识到这位刘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好说话。但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他跪了下来,献上了传国玉玺。刘恒再一次拒绝了。这不是天子继位的标准程度,天子应该在大殿之上继位,而不是荒郊野外!刘恒向周勃行了谢礼,说道:“至代邸而议之。”进了长安,刘恒住进了代国的官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刘恒是来当皇帝的。可是,眼下宫里还住着一位皇帝。诛杀诸吕时,这些大臣虽然已经商议要废了宫里的少帝,并且已经宣布这位少帝其实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野种。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清除这位少帝,而是把少帝一直留到刘恒进京。新房东已经到了门口,旧房东还没有走。显然,这是故意留给刘恒的尾菜,要当皇帝,手上总要沾点血吧。当然,也不需要刘恒亲自动手,只要清理旧房东时,新房东在场就可以了。东牟侯刘兴居,也就是最先起事的齐王刘襄的另一位兄弟主动表示,这一次诛吕大会,自己没有什么大功,所以这个清宫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带着兵马,他跟另一位开国功臣夏侯婴一起杀入宫中,将那位已经失去群臣支持的皇帝少帝请出宫,不久后诛杀。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被项羽追得没地跑时,把自己的儿子、后面的汉惠帝一脚踹了下去,每次都是夏侯婴把他们拉回来,重新送上了车子。要没有夏侯婴,汉惠帝早就死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表态,最终诛杀汉惠帝血脉的却是夏侯婴。皇宫终于空了出来,刘恒走进了未央宫。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拜自己从封国带来的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中事务。他仅仅用两个人,就将最关键的职位掌握在手中。至于其他的爵位,他通通都送给了军功集团的骨干。陈平任为左丞相,太尉周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代王刘恒终于成为了汉文帝。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的正妻跟四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先后去世,而且更奇怪的,他的正氏并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唯一合理的解释,他的这位正妻很可能娶自吕氏。而这四个嫡子,血液里有吕氏的基因。汉文帝要成为天子,自然不可能把皇位又传给跟吕氏有关联的人。少帝在而入京,为了帝位,杀死妻儿,这就是汉文帝的黑历史。但汉文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在动荡的汉初政坛中,用自己的无为而治,稳定了局势,在成为皇帝后,减轻赋税跟徭役,将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他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及车骑都没有增加。嘉靖帝并非只有裕王一个儿子,他共有八个儿子,只不过早夭的早夭,活不久的活不久,最后只剩下裕王这个实际上的独子了。嘉靖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了,可惜不务正业,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败家。同时也是相当幸运的一个皇帝,身为一个藩王次子,本来连继承父亲王位的资格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一个郡王,却幸运的以外藩身份而成为新皇帝。嘉靖帝一共有八个儿子,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不算少,但儿子的存活率却出奇的低,活到成年的也就是三子裕王既后来的隆庆帝,还有四子景王,而且景王都没有活过嘉靖帝,死于嘉靖四十四年,比嘉靖帝还要早死一年。虽然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子嗣早夭是正常现象,但嘉靖帝这个的确有点严重,甚至不合常理。就以康熙帝来说,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儿子,以此来对比,可见嘉靖帝子嗣存活率之低。说到嘉靖帝子嗣就不能不说“二龙不相见”的故事。明朝皇帝整体来说好信仰道教,像明成祖朱棣更是称自己为真武大帝转世。(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特别痴迷于道教的皇帝。在嘉靖帝的世界里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道教视角来解释,比如说子嗣早夭问题,道士陶仲文的解释是“二龙不相见”。据说陶仲文最初只是嘉靖帝宫中一个普通道士,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当然或许说随便一猜吧,对嘉靖帝说宫中某处要失火,结果没想到说的地方真的失火了,从此陶仲文的地位是扶摇直上。嘉靖十三年八月,嘉靖帝的长子朱载基出生仅仅是两个月就早夭了。嘉靖帝自然痛苦无比,这时候陶仲文又开始掐指一算了,算出了二龙不相见的魔咒。认为嘉靖帝是真龙,皇长子将来会成为皇帝也是真龙,所以二龙相见折煞死了还没有成长起来的皇长子。嘉靖帝也是将信将疑,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基本上很少见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等儿子。后来次子朱载壑到了年龄,按礼制应该以太子身份出阁讲学。在母亲蒋太后的劝说之下嘉靖帝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举行出阁仪式时嘉靖帝按礼制出场了,结果没想到不久后朱载壑病死,年仅十七岁。从此嘉靖帝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规矩,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是长期不见面,甚至是漠不关心,至于其他子嗣更是早早夭折而死。所以三子朱载垕按继承顺序来说应该册立为太子,结果却一直尴尬的以裕王的身份熬到嘉靖帝驾崩以后继位,成为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例。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驾崩,而唯一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三子裕王继位成为隆庆帝也就是著名的懒虫皇帝万历帝的父亲。(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四子景王死于嘉靖四十四年,裕王成为嘉靖帝实际上的独子。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嘉靖帝的身体基因有关系,嘉靖帝虽然并非体弱多病之人,但身体并不是多好。而且常年信道教服用所谓的信丹,以第一个儿子生于嘉靖十二年来说,这时期嘉靖帝成为皇帝十二年,肯定服用了不少信丹,自然对生下的儿子有影响。远的来说嘉靖帝出自明成祖朱棣一系,经过现代专家研究,朱棣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很多不好的基因都一代代遗传下去,所以造成自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岁以后,明朝皇帝再也没有如此长寿者,甚至短命皇帝不少,比如说十月天子明仁宗和一月天子明光宗。所以这方面来看,嘉靖帝应该是遗传基因加重了,所以子嗣多早夭。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正面临灭顶之灾,正是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策牵制了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诸葛亮有意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其目的就是乘机放走曹操,让他回许都休养生息。自己则腾出手与孙权争夺地盘,袭取荆襄数郡为根据地,进而入川与曹、孙形成三是鼎立之势。若是在华容道灭了曹操,当时还是寄人篱下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天下。因此,华容道义释曹操,实际上是诸葛亮使的一种平衡之术。没有三家分晋的话,秦国是无法与晋国争夺天下的,除非晋国内部出现问题。晋国在战国初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执掌晋国的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一起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分别建立了赵、魏、韩三国,这就是三家分晋的由来。想当年,晋国在春秋时期可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涌现出了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等霸主,其中更是出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晋国与齐国、楚国、秦国并称春秋四大强国,实力居于首位。晋国处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相当于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开发早、人口多、军队骁勇,比齐国(东夷遍布)、秦国(西戎林立)、楚国(百越包围)都有优势。在春秋时期的几场主要争霸战争中,晋国胜多败少,基本上保持着霸主地位。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击破楚国;公元前627年,晋国在崤山之战击破秦国;公元前589年,晋国在鞌之战击破齐国;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之战击破楚国。春秋时期,晋国接连在战场上打败齐国、楚国、秦国,没有亡于外患,最终亡于内忧。由于扩张过度、领土太大、公族衰微,晋国国君只能放权给外姓卿大夫,埋下了外姓篡国的隐患。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韩氏架空了国君,逐渐肢解了晋国的领土。(春秋时期,晋景公在鞌之战打败齐顷公)要知道,秦国东进中原已经是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完成了商鞅变法的事了,而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秦国一直慑于晋国的实力,未能突破晋国的封锁线进入中原发展。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的末代君主晋静公姬俱酒沦为庶民,不仅丧失了君位和国家,后来还被韩国派去的杀手所杀害了,而晋国的宗庙也随之彻底消失了。晋国的瓦解产生出了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可是,三晋之间相互牵制、也相互削弱,无论谁都没有能力独自恢复当年晋国的霸业。其中的魏国虽然短暂称霸过几十年的时间,但很快就在诸侯的围攻下衰落了下去(齐魏马陵道之战)如果晋国没有消失,那么秦国根本无法统一东方各国,因为晋国的体量就相当于赵国+魏国+韩国。出自三晋之一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是战国七雄之首,光是一个魏国就在战国前期“东伐齐,西破秦,南攻楚”。直到魏惠成王时期,魏国才因为马陵道之战而衰落。在魏国鼎盛时,吴起曾率领魏武卒在河西之战击破秦军,一度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压缩到陇西平原,由此可见魏国的实力非同一般。这样强大的魏国,也仅仅是当年晋国的“一部分”,而这还不包括赵国与韩国的版图与人口。战国七雄之中的韩国、魏国、赵国,加在一起才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即便是完成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也无法同时对付赵国、韩国、魏国三个国家,而是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利用它们的矛盾相互牵制,才先后吞并了韩国、赵国、魏国。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为赵魏韩的话,秦国恐怕依然无法打破晋国的封锁。(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攻赵)皇太极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接了个烂摊子,努尔哈赤刚刚在宁远城战败,后金元气大伤,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也没让皇太极省心,制定了一个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规矩,即后金的国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执掌。只是四个人共同决定大事也不是个事情,于是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在当年的9月皇太极被推举为后金新的大汗。皇太极在当了大汗之后就发动了宁锦战役,却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再次大伤元气。在面对着当时外战接连战败,内部四大贝勒分权的形势下,皇太极逐步削弱并消除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之后代善主动让出权力,最终统一了后金内部。面对外部最大的敌人明朝,皇太极在1629年发动了己巳之变,率军绕行千里突然进攻北京,通过反间计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后金最大的威胁袁崇焕。之后在1640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一举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逼得明朝势力退出了关外。正当皇太极意气风发,打算进军关内问鼎中原的时候,1643年9月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这一死,就给当时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内讧。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说谁手上掌握的军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夺权成为清朝新的皇帝。当时清朝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八旗,谁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从这点来看,顺治帝福临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为当时的福临才6岁,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皇太极时期八旗势力分布情况从当时就八旗的分布情况来说,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他们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两白旗,代善(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掌握了两红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了正蓝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掌握了镶蓝旗。两黄旗为皇太极掌握,在皇太极死后暂时成为了中立势力,但两黄旗中的大多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实力来说,无疑是多尔衮派和代善派最强,但是代善无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争。济尔哈朗因为不属于努尔哈赤直系一脉,所以也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选择了中立。真正争夺皇位的,在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但是豪格的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毕竟多尔衮手上有两旗兵马,豪格只有一旗。从道义上来说,皇太极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在这方面豪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军功以及实力上来说,却是多尔衮占优。同时多尔衮在当时还得到了两黄旗部分头领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当时来说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是所有清朝大佬们的共识,多尔衮在这方面就明显没有优势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尔衮非要皇位,不惜来一场血拼,以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反对势力,当然多尔衮也很聪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态度,一时间也不会真的动手。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皇位的争议只是在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上,福临暂时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即便是要轮到皇太极一系的儿子继位,福临也是非常靠后的。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个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还有4个哥哥,要轮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就是孝庄皇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在皇位争夺期间与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两人之间有暧昧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民间传说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虽然这不是真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到了商定皇位继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五天,清朝当时的大佬都来到了会议现场。首先由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提出,应该由皇子继位,多尔衮没等他俩把话说完,便怒斥道,这里没有他们说法的资格,勒令他们退出了会场。随后多铎和阿济格提出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不置可否。因为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能确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那么多尔衮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极的皇位了,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得到多少势力的支持,因此选择了不置可否,看接下来其他大佬是什么态度。接着多铎提出由代善继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让,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皇子继位。随后两黄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拥戴皇子。这个时候就轮到豪格说话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不过在这个时候,豪格表示自己不愿意继位,之后离开了会场。经过这一番试探,多尔衮也搞明白了态势,想必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计算,形势也算是明了了,如果多尔衮坚持要继承皇位,他的势力就是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是两黄旗的大多数加代善的两红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多尔衮的胜算并不大,所以多尔衮在当时就知道自己是继承不了皇位了。当然,多尔衮也不能让自己的死敌豪格继承皇位,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就抛出了自己的提议:让皇子继位。这点迅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那么由那个皇子继位呢?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其实让福临继位,是多尔衮在事前就想到的一个备选方案,他相信凭着自己与孝庄之间的交情,让福临继位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会议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多尔衮还为自己捞到了一个摄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场胜利了。▲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让6岁的福临继位与自己当皇帝其实没区别对于多尔衮来说,让一个6岁的孩童继位,这个孩童并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和皇帝其实没有区别。如果不让皇子继位,那么一旦与反对自己的人血拼起来,胜算不大,并且一旦失败,自己也会什么都捞不着,不如选择这个稳妥的方案。对于其他势力来说,他们首先是不愿意发生内讧,毕竟当时的清朝就这么点家底,要是真的闹内讧血拼一场,恐怕不要等明朝来灭他们,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其次他们的目的也只是想让皇子继位,既然多尔衮同意了让皇子继位,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了,即便是只有6岁的福临,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对意见,也只能支持多尔衮了。▲只是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是被孝庄算计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权力的分配,清朝获得了难得的内部团结,为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从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来看,福临确实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也是机缘的巧合,多尔衮没有绝对的实力夺取皇位,皇太极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继位的势力占了绝大多数,才逼得多尔衮选择了让一个孩童继位的折中方案。当然也是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才使得福临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场权力争夺大战的最终受益人。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嫣被列在了《佞幸列传》之中。因此在说韩嫣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叫佞幸。佞幸是指皇帝身边的弄臣,卑劣猥琐自不足论。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人主,左右人主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干预国家大政,以至于佞幸之风波及朝中大臣。这就是专制政体必然产生的一种弊病,说得通俗点就是善于溜须拍马的艺术。司马迁为佞幸立传,就是要揭露和批评这一弊病。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在汉武帝还做胶东王的时候,韩嫣是皇上的伴读,两人感情很好。等到汉武帝做了太子,就跟韩嫣越来越亲近了。韩嫣还有擅长骑马射箭,又会花言巧语的讨好人。待着太子做了皇帝,准备讨伐匈奴了,由于韩嫣早年学过匈奴的战术,所以特别受到皇帝的赏识,以至于官做到了上大夫,接受的赏赐可以和邓通相比。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韩嫣终于得罪了一个自己惹不起的人,这个人就是江都王刘非,也是王太后的儿子。当时韩嫣经常和皇帝同睡同起,有一次江都王刘非进京朝见皇帝,武帝让他跟着一起到上林苑打猎。街上已经清道戒严了,皇帝的车驾还没有动身,皇上让韩嫣坐着副车载着一百多人先去看看野兽的情况。江都王远远看见以为是皇上到了,便让随从回避,自己跪伏在路旁拜见。韩嫣的车子一闪而过,韩嫣竟然没有下车迎见江都王。等到韩嫣过去以后,江都王发觉错了,于是气愤的到王太后那里哭诉说:“我请求交出封地,也到朝廷做个侍卫,比照韩嫣一样。”王太后从此对韩嫣不满。韩嫣服侍汉武帝,在深宫里出出进进,不受任何限制,渐渐地和嫔妃通奸的事情传到王太后那里去了,皇太后很生气,派人赐韩嫣死。汉武帝亲自去为他求情,王太后不答应,结果韩嫣就这样被处死了。案道侯韩悦是韩嫣的弟弟,也是靠阿谀奉承得到皇帝的宠爱。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嫣被列在了《佞幸列传》之中。因此在说韩嫣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叫佞幸。佞幸是指皇帝身边的弄臣,卑劣猥琐自不足论。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人主,左右人主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干预国家大政,以至于佞幸之风波及朝中大臣。这就是专制政体必然产生的一种弊病,说得通俗点就是善于溜须拍马的艺术。司马迁为佞幸立传,就是要揭露和批评这一弊病。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在汉武帝还做胶东王的时候,韩嫣是皇上的伴读,两人感情很好。等到汉武帝做了太子,就跟韩嫣越来越亲近了。韩嫣还有擅长骑马射箭,又会花言巧语的讨好人。待着太子做了皇帝,准备讨伐匈奴了,由于韩嫣早年学过匈奴的战术,所以特别受到皇帝的赏识,以至于官做到了上大夫,接受的赏赐可以和邓通相比。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韩嫣终于得罪了一个自己惹不起的人,这个人就是江都王刘非,也是王太后的儿子。当时韩嫣经常和皇帝同睡同起,有一次江都王刘非进京朝见皇帝,武帝让他跟着一起到上林苑打猎。街上已经清道戒严了,皇帝的车驾还没有动身,皇上让韩嫣坐着副车载着一百多人先去看看野兽的情况。江都王远远看见以为是皇上到了,便让随从回避,自己跪伏在路旁拜见。韩嫣的车子一闪而过,韩嫣竟然没有下车迎见江都王。等到韩嫣过去以后,江都王发觉错了,于是气愤的到王太后那里哭诉说:“我请求交出封地,也到朝廷做个侍卫,比照韩嫣一样。”王太后从此对韩嫣不满。韩嫣服侍汉武帝,在深宫里出出进进,不受任何限制,渐渐地和嫔妃通奸的事情传到王太后那里去了,皇太后很生气,派人赐韩嫣死。汉武帝亲自去为他求情,王太后不答应,结果韩嫣就这样被处死了。案道侯韩悦是韩嫣的弟弟,也是靠阿谀奉承得到皇帝的宠爱。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在古代的后宫是有着残酷竞争机制的,毕竟“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个,大多数只能“宫花寂寞红”。所以古代后宫的女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吸引皇帝的注意,时刻准备着接受皇帝的临幸。清朝之前,讲究的是“以色侍人,一技傍身”。所以歌舞姬上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汉唐之风靡靡,时人心态开放,豪迈之气,溢于言表。无思想之禁锢,无礼仪之束缚。已婚妇女都可以离婚进宫再当皇后。刘彻的老妈王夫人,本来嫁人都生了个女儿了,结果实在太漂亮,刘彻的外婆就觉得浪费了,赶紧的叫她离婚,并且把她送进宫。结果汉景帝刘启对她恩宠有加,为了立刘彻为继承人,生生地把栗夫人和刘荣搞掉了。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利益纠葛,王夫人能上位,足见其美色是震人心魄的。当然漂亮只是其中一个条件,汉武帝的两任皇后卫子夫、李妍(李夫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以及她的妹妹赵合德;唐玄宗的丽妃赵氏,儿媳妇兼老婆杨玉环,这些人皆是因为不单长得漂亮,而且舞跳得好。甚至很多人的出生本身就是歌舞姬。但由于后宫的女人太多,有时候则必须大肆贿赂太监等皇帝身边的人,比如画师,以增加出镜被选中机率。可是后宫的女人长得再漂亮、再会跳舞,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见到皇帝,仍然是无法上位的。因此就有了很多“选美”的方法,比如晋武帝的“羊车望幸”、唐玄宗的“投钱赌寝”。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汉元帝的“写真集选美”。因为古代条件受限制,没有照相机。对后宫女人的写真集,只能由画师一笔一笔的去描。所以画师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宫参选人的命运。因此,后宫必须不惜一切条件的去包装自己,给足画师“润笔”。只要“润笔”足,加美颜、加大眼、加长腿、加滤镜……这里面有个失败的案例,那就是王昭君。很难说她是对自己的美貌过于自信;还是因为真的缺钱;或者不屑这种潜规则。结果画师毛延寿将王昭君画成了个丑八怪,自然得不到皇帝的临幸。结果阴差阳错,匈奴需要和亲。汉元帝想都没想,就把最丑的送出去了。是临走前送别,至少得见一面吧。结果这一眼看完,恨得汉元帝直拍大腿,一怒之下,将毛延寿等人杀掉了。当然这只是刘歆写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也说明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你是一个大美女,实力很足,你也要懂得包装。清朝不准“以色侍人”,因为吸取了前朝经验,在礼制方面规定的太细了。明朝时,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特别是外戚专权。他规定了姓朱的皇帝只能是老百姓的女儿,但是这不妨碍明朝的皇帝娶“色”,所以玩坏身体,不长寿的很多。所以到了清朝,吸取教训,就坚决不能娶“色”了。赵飞燕、赵合德这一类的就流行不起来了。清朝的后宫,礼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会不会跳舞不重要,反正当了正主你也不能跳,跳了就不庄重了。清朝的皇帝甚至不允许和嫔妃们一起过夜。而且皇帝每次临幸都是机械式完成任务,如果你表现过于主动了,花样多了,就会被视为“淫”,太监根据祖宗家法,都可以让你下一次见不到皇上。所以可想而知,这种味太味同爵蜡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交流可言。因为皇帝只有跟皇后可以一起过夜,深入交流感情。所以清朝又出现了很多跟皇后关系特别好的皇帝,最典型的就是“大猪蹄子”乾隆,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一死,乾隆变得就不像个男人一样,变的神经,爱计较。然而清朝后宫“祖制”规定了,女人想出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拼命生孩子,为皇室开枝散叶。只有为皇室开枝散叶,你才有机会得到“晋升”。所以后宫女人最关心的就是皇帝晚餐后,那放绿头牌子的盘子里面,自己的牌子是不是最靠前?所以要讲究差异化吸引皇帝注意,但却不太可能。《康熙王朝》里面,在畅春园,宝日龙梅把发钗放到了盛放“绿头牌”的盘子里,结果康熙一眼就选中了。这种事情也只能出现在小说、电视剧里了,谁要是敢把自己的牌子做的跟其他人不一样,或者说不按照既定的排放次序排放。那就是坏了规矩,得罪的可不是一个人,结局如何?自己掂量着办吧。毕竟大家都排着队等着生孩子呢,哪有功夫让你们谈情说爱?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嫣被列在了《佞幸列传》之中。因此在说韩嫣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叫佞幸。佞幸是指皇帝身边的弄臣,卑劣猥琐自不足论。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人主,左右人主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干预国家大政,以至于佞幸之风波及朝中大臣。这就是专制政体必然产生的一种弊病,说得通俗点就是善于溜须拍马的艺术。司马迁为佞幸立传,就是要揭露和批评这一弊病。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在汉武帝还做胶东王的时候,韩嫣是皇上的伴读,两人感情很好。等到汉武帝做了太子,就跟韩嫣越来越亲近了。韩嫣还有擅长骑马射箭,又会花言巧语的讨好人。待着太子做了皇帝,准备讨伐匈奴了,由于韩嫣早年学过匈奴的战术,所以特别受到皇帝的赏识,以至于官做到了上大夫,接受的赏赐可以和邓通相比。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韩嫣终于得罪了一个自己惹不起的人,这个人就是江都王刘非,也是王太后的儿子。当时韩嫣经常和皇帝同睡同起,有一次江都王刘非进京朝见皇帝,武帝让他跟着一起到上林苑打猎。街上已经清道戒严了,皇帝的车驾还没有动身,皇上让韩嫣坐着副车载着一百多人先去看看野兽的情况。江都王远远看见以为是皇上到了,便让随从回避,自己跪伏在路旁拜见。韩嫣的车子一闪而过,韩嫣竟然没有下车迎见江都王。等到韩嫣过去以后,江都王发觉错了,于是气愤的到王太后那里哭诉说:“我请求交出封地,也到朝廷做个侍卫,比照韩嫣一样。”王太后从此对韩嫣不满。韩嫣服侍汉武帝,在深宫里出出进进,不受任何限制,渐渐地和嫔妃通奸的事情传到王太后那里去了,皇太后很生气,派人赐韩嫣死。汉武帝亲自去为他求情,王太后不答应,结果韩嫣就这样被处死了。案道侯韩悦是韩嫣的弟弟,也是靠阿谀奉承得到皇帝的宠爱。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在古代的后宫是有着残酷竞争机制的,毕竟“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个,大多数只能“宫花寂寞红”。所以古代后宫的女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吸引皇帝的注意,时刻准备着接受皇帝的临幸。清朝之前,讲究的是“以色侍人,一技傍身”。所以歌舞姬上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汉唐之风靡靡,时人心态开放,豪迈之气,溢于言表。无思想之禁锢,无礼仪之束缚。已婚妇女都可以离婚进宫再当皇后。刘彻的老妈王夫人,本来嫁人都生了个女儿了,结果实在太漂亮,刘彻的外婆就觉得浪费了,赶紧的叫她离婚,并且把她送进宫。结果汉景帝刘启对她恩宠有加,为了立刘彻为继承人,生生地把栗夫人和刘荣搞掉了。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利益纠葛,王夫人能上位,足见其美色是震人心魄的。当然漂亮只是其中一个条件,汉武帝的两任皇后卫子夫、李妍(李夫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以及她的妹妹赵合德;唐玄宗的丽妃赵氏,儿媳妇兼老婆杨玉环,这些人皆是因为不单长得漂亮,而且舞跳得好。甚至很多人的出生本身就是歌舞姬。但由于后宫的女人太多,有时候则必须大肆贿赂太监等皇帝身边的人,比如画师,以增加出镜被选中机率。可是后宫的女人长得再漂亮、再会跳舞,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见到皇帝,仍然是无法上位的。因此就有了很多“选美”的方法,比如晋武帝的“羊车望幸”、唐玄宗的“投钱赌寝”。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汉元帝的“写真集选美”。因为古代条件受限制,没有照相机。对后宫女人的写真集,只能由画师一笔一笔的去描。所以画师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宫参选人的命运。因此,后宫必须不惜一切条件的去包装自己,给足画师“润笔”。只要“润笔”足,加美颜、加大眼、加长腿、加滤镜……这里面有个失败的案例,那就是王昭君。很难说她是对自己的美貌过于自信;还是因为真的缺钱;或者不屑这种潜规则。结果画师毛延寿将王昭君画成了个丑八怪,自然得不到皇帝的临幸。结果阴差阳错,匈奴需要和亲。汉元帝想都没想,就把最丑的送出去了。是临走前送别,至少得见一面吧。结果这一眼看完,恨得汉元帝直拍大腿,一怒之下,将毛延寿等人杀掉了。当然这只是刘歆写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也说明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你是一个大美女,实力很足,你也要懂得包装。清朝不准“以色侍人”,因为吸取了前朝经验,在礼制方面规定的太细了。明朝时,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特别是外戚专权。他规定了姓朱的皇帝只能是老百姓的女儿,但是这不妨碍明朝的皇帝娶“色”,所以玩坏身体,不长寿的很多。所以到了清朝,吸取教训,就坚决不能娶“色”了。赵飞燕、赵合德这一类的就流行不起来了。清朝的后宫,礼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会不会跳舞不重要,反正当了正主你也不能跳,跳了就不庄重了。清朝的皇帝甚至不允许和嫔妃们一起过夜。而且皇帝每次临幸都是机械式完成任务,如果你表现过于主动了,花样多了,就会被视为“淫”,太监根据祖宗家法,都可以让你下一次见不到皇上。所以可想而知,这种味太味同爵蜡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交流可言。因为皇帝只有跟皇后可以一起过夜,深入交流感情。所以清朝又出现了很多跟皇后关系特别好的皇帝,最典型的就是“大猪蹄子”乾隆,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一死,乾隆变得就不像个男人一样,变的神经,爱计较。然而清朝后宫“祖制”规定了,女人想出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拼命生孩子,为皇室开枝散叶。只有为皇室开枝散叶,你才有机会得到“晋升”。所以后宫女人最关心的就是皇帝晚餐后,那放绿头牌子的盘子里面,自己的牌子是不是最靠前?所以要讲究差异化吸引皇帝注意,但却不太可能。《康熙王朝》里面,在畅春园,宝日龙梅把发钗放到了盛放“绿头牌”的盘子里,结果康熙一眼就选中了。这种事情也只能出现在小说、电视剧里了,谁要是敢把自己的牌子做的跟其他人不一样,或者说不按照既定的排放次序排放。那就是坏了规矩,得罪的可不是一个人,结局如何?自己掂量着办吧。毕竟大家都排着队等着生孩子呢,哪有功夫让你们谈情说爱?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皇太极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接了个烂摊子,努尔哈赤刚刚在宁远城战败,后金元气大伤,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也没让皇太极省心,制定了一个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规矩,即后金的国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执掌。只是四个人共同决定大事也不是个事情,于是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在当年的9月皇太极被推举为后金新的大汗。皇太极在当了大汗之后就发动了宁锦战役,却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再次大伤元气。在面对着当时外战接连战败,内部四大贝勒分权的形势下,皇太极逐步削弱并消除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之后代善主动让出权力,最终统一了后金内部。面对外部最大的敌人明朝,皇太极在1629年发动了己巳之变,率军绕行千里突然进攻北京,通过反间计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后金最大的威胁袁崇焕。之后在1640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一举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逼得明朝势力退出了关外。正当皇太极意气风发,打算进军关内问鼎中原的时候,1643年9月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这一死,就给当时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内讧。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说谁手上掌握的军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夺权成为清朝新的皇帝。当时清朝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八旗,谁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从这点来看,顺治帝福临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为当时的福临才6岁,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皇太极时期八旗势力分布情况从当时就八旗的分布情况来说,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他们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两白旗,代善(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掌握了两红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了正蓝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掌握了镶蓝旗。两黄旗为皇太极掌握,在皇太极死后暂时成为了中立势力,但两黄旗中的大多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实力来说,无疑是多尔衮派和代善派最强,但是代善无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争。济尔哈朗因为不属于努尔哈赤直系一脉,所以也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选择了中立。真正争夺皇位的,在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但是豪格的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毕竟多尔衮手上有两旗兵马,豪格只有一旗。从道义上来说,皇太极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在这方面豪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军功以及实力上来说,却是多尔衮占优。同时多尔衮在当时还得到了两黄旗部分头领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当时来说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是所有清朝大佬们的共识,多尔衮在这方面就明显没有优势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尔衮非要皇位,不惜来一场血拼,以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反对势力,当然多尔衮也很聪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态度,一时间也不会真的动手。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皇位的争议只是在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上,福临暂时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即便是要轮到皇太极一系的儿子继位,福临也是非常靠后的。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个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还有4个哥哥,要轮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就是孝庄皇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在皇位争夺期间与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两人之间有暧昧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民间传说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虽然这不是真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到了商定皇位继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五天,清朝当时的大佬都来到了会议现场。首先由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提出,应该由皇子继位,多尔衮没等他俩把话说完,便怒斥道,这里没有他们说法的资格,勒令他们退出了会场。随后多铎和阿济格提出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不置可否。因为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能确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那么多尔衮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极的皇位了,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得到多少势力的支持,因此选择了不置可否,看接下来其他大佬是什么态度。接着多铎提出由代善继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让,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皇子继位。随后两黄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拥戴皇子。这个时候就轮到豪格说话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不过在这个时候,豪格表示自己不愿意继位,之后离开了会场。经过这一番试探,多尔衮也搞明白了态势,想必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计算,形势也算是明了了,如果多尔衮坚持要继承皇位,他的势力就是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是两黄旗的大多数加代善的两红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多尔衮的胜算并不大,所以多尔衮在当时就知道自己是继承不了皇位了。当然,多尔衮也不能让自己的死敌豪格继承皇位,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就抛出了自己的提议:让皇子继位。这点迅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那么由那个皇子继位呢?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其实让福临继位,是多尔衮在事前就想到的一个备选方案,他相信凭着自己与孝庄之间的交情,让福临继位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会议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多尔衮还为自己捞到了一个摄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场胜利了。▲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让6岁的福临继位与自己当皇帝其实没区别对于多尔衮来说,让一个6岁的孩童继位,这个孩童并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和皇帝其实没有区别。如果不让皇子继位,那么一旦与反对自己的人血拼起来,胜算不大,并且一旦失败,自己也会什么都捞不着,不如选择这个稳妥的方案。对于其他势力来说,他们首先是不愿意发生内讧,毕竟当时的清朝就这么点家底,要是真的闹内讧血拼一场,恐怕不要等明朝来灭他们,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其次他们的目的也只是想让皇子继位,既然多尔衮同意了让皇子继位,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了,即便是只有6岁的福临,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对意见,也只能支持多尔衮了。▲只是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是被孝庄算计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权力的分配,清朝获得了难得的内部团结,为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从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来看,福临确实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也是机缘的巧合,多尔衮没有绝对的实力夺取皇位,皇太极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继位的势力占了绝大多数,才逼得多尔衮选择了让一个孩童继位的折中方案。当然也是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才使得福临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场权力争夺大战的最终受益人。
谢邀!知道有玉皇大帝,谁料想还有个“真武大帝”。这下可好了,他俩争权夺利,都想独霸天庭,肯定闹得不可开交!有这事吗?没有。我因为不认识真武大帝,胡诌的事儿。真武大帝都不了解,还是个戴帽的真武大帝,更弄不明白。这就跟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在一起,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以分辨一样的。反正我见过我们那个老镇子上,有一个僻静的高台,叫什么“祖师殿”,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点烛燃香,依希记得那殿门上好像有“真武大帝”的字样。周围附近人们,只要到孩子求学升学季,都要到这祖师殿许愿祈福。弄得香烟袅袅,很有神迷的感觉。没进去看看供奉的祖师是不是“真武大帝”,很遗憾。看前头几位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正规居所,等回去了,去朝拜朝拜。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韩嫣被列在了《佞幸列传》之中。因此在说韩嫣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叫佞幸。佞幸是指皇帝身边的弄臣,卑劣猥琐自不足论。但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人主,左右人主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干预国家大政,以至于佞幸之风波及朝中大臣。这就是专制政体必然产生的一种弊病,说得通俗点就是善于溜须拍马的艺术。司马迁为佞幸立传,就是要揭露和批评这一弊病。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出孙子。在汉武帝还做胶东王的时候,韩嫣是皇上的伴读,两人感情很好。等到汉武帝做了太子,就跟韩嫣越来越亲近了。韩嫣还有擅长骑马射箭,又会花言巧语的讨好人。待着太子做了皇帝,准备讨伐匈奴了,由于韩嫣早年学过匈奴的战术,所以特别受到皇帝的赏识,以至于官做到了上大夫,接受的赏赐可以和邓通相比。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韩嫣终于得罪了一个自己惹不起的人,这个人就是江都王刘非,也是王太后的儿子。当时韩嫣经常和皇帝同睡同起,有一次江都王刘非进京朝见皇帝,武帝让他跟着一起到上林苑打猎。街上已经清道戒严了,皇帝的车驾还没有动身,皇上让韩嫣坐着副车载着一百多人先去看看野兽的情况。江都王远远看见以为是皇上到了,便让随从回避,自己跪伏在路旁拜见。韩嫣的车子一闪而过,韩嫣竟然没有下车迎见江都王。等到韩嫣过去以后,江都王发觉错了,于是气愤的到王太后那里哭诉说:“我请求交出封地,也到朝廷做个侍卫,比照韩嫣一样。”王太后从此对韩嫣不满。韩嫣服侍汉武帝,在深宫里出出进进,不受任何限制,渐渐地和嫔妃通奸的事情传到王太后那里去了,皇太后很生气,派人赐韩嫣死。汉武帝亲自去为他求情,王太后不答应,结果韩嫣就这样被处死了。案道侯韩悦是韩嫣的弟弟,也是靠阿谀奉承得到皇帝的宠爱。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在古代的后宫是有着残酷竞争机制的,毕竟“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个,大多数只能“宫花寂寞红”。所以古代后宫的女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吸引皇帝的注意,时刻准备着接受皇帝的临幸。清朝之前,讲究的是“以色侍人,一技傍身”。所以歌舞姬上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汉唐之风靡靡,时人心态开放,豪迈之气,溢于言表。无思想之禁锢,无礼仪之束缚。已婚妇女都可以离婚进宫再当皇后。刘彻的老妈王夫人,本来嫁人都生了个女儿了,结果实在太漂亮,刘彻的外婆就觉得浪费了,赶紧的叫她离婚,并且把她送进宫。结果汉景帝刘启对她恩宠有加,为了立刘彻为继承人,生生地把栗夫人和刘荣搞掉了。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利益纠葛,王夫人能上位,足见其美色是震人心魄的。当然漂亮只是其中一个条件,汉武帝的两任皇后卫子夫、李妍(李夫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以及她的妹妹赵合德;唐玄宗的丽妃赵氏,儿媳妇兼老婆杨玉环,这些人皆是因为不单长得漂亮,而且舞跳得好。甚至很多人的出生本身就是歌舞姬。但由于后宫的女人太多,有时候则必须大肆贿赂太监等皇帝身边的人,比如画师,以增加出镜被选中机率。可是后宫的女人长得再漂亮、再会跳舞,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见到皇帝,仍然是无法上位的。因此就有了很多“选美”的方法,比如晋武帝的“羊车望幸”、唐玄宗的“投钱赌寝”。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汉元帝的“写真集选美”。因为古代条件受限制,没有照相机。对后宫女人的写真集,只能由画师一笔一笔的去描。所以画师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宫参选人的命运。因此,后宫必须不惜一切条件的去包装自己,给足画师“润笔”。只要“润笔”足,加美颜、加大眼、加长腿、加滤镜……这里面有个失败的案例,那就是王昭君。很难说她是对自己的美貌过于自信;还是因为真的缺钱;或者不屑这种潜规则。结果画师毛延寿将王昭君画成了个丑八怪,自然得不到皇帝的临幸。结果阴差阳错,匈奴需要和亲。汉元帝想都没想,就把最丑的送出去了。是临走前送别,至少得见一面吧。结果这一眼看完,恨得汉元帝直拍大腿,一怒之下,将毛延寿等人杀掉了。当然这只是刘歆写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也说明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你是一个大美女,实力很足,你也要懂得包装。清朝不准“以色侍人”,因为吸取了前朝经验,在礼制方面规定的太细了。明朝时,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特别是外戚专权。他规定了姓朱的皇帝只能是老百姓的女儿,但是这不妨碍明朝的皇帝娶“色”,所以玩坏身体,不长寿的很多。所以到了清朝,吸取教训,就坚决不能娶“色”了。赵飞燕、赵合德这一类的就流行不起来了。清朝的后宫,礼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会不会跳舞不重要,反正当了正主你也不能跳,跳了就不庄重了。清朝的皇帝甚至不允许和嫔妃们一起过夜。而且皇帝每次临幸都是机械式完成任务,如果你表现过于主动了,花样多了,就会被视为“淫”,太监根据祖宗家法,都可以让你下一次见不到皇上。所以可想而知,这种味太味同爵蜡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交流可言。因为皇帝只有跟皇后可以一起过夜,深入交流感情。所以清朝又出现了很多跟皇后关系特别好的皇帝,最典型的就是“大猪蹄子”乾隆,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一死,乾隆变得就不像个男人一样,变的神经,爱计较。然而清朝后宫“祖制”规定了,女人想出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拼命生孩子,为皇室开枝散叶。只有为皇室开枝散叶,你才有机会得到“晋升”。所以后宫女人最关心的就是皇帝晚餐后,那放绿头牌子的盘子里面,自己的牌子是不是最靠前?所以要讲究差异化吸引皇帝注意,但却不太可能。《康熙王朝》里面,在畅春园,宝日龙梅把发钗放到了盛放“绿头牌”的盘子里,结果康熙一眼就选中了。这种事情也只能出现在小说、电视剧里了,谁要是敢把自己的牌子做的跟其他人不一样,或者说不按照既定的排放次序排放。那就是坏了规矩,得罪的可不是一个人,结局如何?自己掂量着办吧。毕竟大家都排着队等着生孩子呢,哪有功夫让你们谈情说爱?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皇太极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接了个烂摊子,努尔哈赤刚刚在宁远城战败,后金元气大伤,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也没让皇太极省心,制定了一个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规矩,即后金的国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执掌。只是四个人共同决定大事也不是个事情,于是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在当年的9月皇太极被推举为后金新的大汗。皇太极在当了大汗之后就发动了宁锦战役,却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再次大伤元气。在面对着当时外战接连战败,内部四大贝勒分权的形势下,皇太极逐步削弱并消除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之后代善主动让出权力,最终统一了后金内部。面对外部最大的敌人明朝,皇太极在1629年发动了己巳之变,率军绕行千里突然进攻北京,通过反间计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后金最大的威胁袁崇焕。之后在1640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一举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逼得明朝势力退出了关外。正当皇太极意气风发,打算进军关内问鼎中原的时候,1643年9月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这一死,就给当时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内讧。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说谁手上掌握的军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夺权成为清朝新的皇帝。当时清朝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八旗,谁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从这点来看,顺治帝福临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为当时的福临才6岁,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皇太极时期八旗势力分布情况从当时就八旗的分布情况来说,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他们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两白旗,代善(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掌握了两红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了正蓝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掌握了镶蓝旗。两黄旗为皇太极掌握,在皇太极死后暂时成为了中立势力,但两黄旗中的大多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实力来说,无疑是多尔衮派和代善派最强,但是代善无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争。济尔哈朗因为不属于努尔哈赤直系一脉,所以也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选择了中立。真正争夺皇位的,在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但是豪格的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毕竟多尔衮手上有两旗兵马,豪格只有一旗。从道义上来说,皇太极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在这方面豪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军功以及实力上来说,却是多尔衮占优。同时多尔衮在当时还得到了两黄旗部分头领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当时来说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是所有清朝大佬们的共识,多尔衮在这方面就明显没有优势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尔衮非要皇位,不惜来一场血拼,以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反对势力,当然多尔衮也很聪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态度,一时间也不会真的动手。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皇位的争议只是在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上,福临暂时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即便是要轮到皇太极一系的儿子继位,福临也是非常靠后的。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个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还有4个哥哥,要轮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就是孝庄皇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在皇位争夺期间与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两人之间有暧昧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民间传说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虽然这不是真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到了商定皇位继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五天,清朝当时的大佬都来到了会议现场。首先由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提出,应该由皇子继位,多尔衮没等他俩把话说完,便怒斥道,这里没有他们说法的资格,勒令他们退出了会场。随后多铎和阿济格提出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不置可否。因为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能确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那么多尔衮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极的皇位了,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得到多少势力的支持,因此选择了不置可否,看接下来其他大佬是什么态度。接着多铎提出由代善继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让,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皇子继位。随后两黄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拥戴皇子。这个时候就轮到豪格说话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不过在这个时候,豪格表示自己不愿意继位,之后离开了会场。经过这一番试探,多尔衮也搞明白了态势,想必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计算,形势也算是明了了,如果多尔衮坚持要继承皇位,他的势力就是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是两黄旗的大多数加代善的两红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多尔衮的胜算并不大,所以多尔衮在当时就知道自己是继承不了皇位了。当然,多尔衮也不能让自己的死敌豪格继承皇位,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就抛出了自己的提议:让皇子继位。这点迅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那么由那个皇子继位呢?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其实让福临继位,是多尔衮在事前就想到的一个备选方案,他相信凭着自己与孝庄之间的交情,让福临继位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会议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多尔衮还为自己捞到了一个摄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场胜利了。▲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让6岁的福临继位与自己当皇帝其实没区别对于多尔衮来说,让一个6岁的孩童继位,这个孩童并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和皇帝其实没有区别。如果不让皇子继位,那么一旦与反对自己的人血拼起来,胜算不大,并且一旦失败,自己也会什么都捞不着,不如选择这个稳妥的方案。对于其他势力来说,他们首先是不愿意发生内讧,毕竟当时的清朝就这么点家底,要是真的闹内讧血拼一场,恐怕不要等明朝来灭他们,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其次他们的目的也只是想让皇子继位,既然多尔衮同意了让皇子继位,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了,即便是只有6岁的福临,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对意见,也只能支持多尔衮了。▲只是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是被孝庄算计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权力的分配,清朝获得了难得的内部团结,为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从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来看,福临确实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也是机缘的巧合,多尔衮没有绝对的实力夺取皇位,皇太极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继位的势力占了绝大多数,才逼得多尔衮选择了让一个孩童继位的折中方案。当然也是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才使得福临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场权力争夺大战的最终受益人。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汉朝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首先要说的是,刘秀可不是农夫。刘秀画像刘秀可是汉高祖——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侯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侯国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豆腐块。到了刘秀这一代,属于他的豆腐块在陈留郡的济阳县,即今天河南的兰考一带。刘秀父亲是济阳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所以刘秀的出身还是不错的,最重要的是有刘家的皇室血脉。刘秀和南阳的关系匪浅,他幼年丧父,被南阳郡蔡阳的叔父抚养长大,因此刘秀对外便称自己是南阳人,之后刘秀还到都城长安求学读书。刘秀像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大乱,刘秀和其兄刘縯在南阳起兵,从此开启了夺取天下的征途。刘秀刚起兵时势力弱小,装备很差,刘秀本人无马可骑,只能骑牛上阵,因此被后人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次年(公元23年),刘玄在今天的南阳白河边被立为更始帝。王莽坐不住了,派王邑、王寻等人率四五十万兵马,从洛阳直入南阳盆地,意欲剿灭更始集团。就在王邑大军刚入南阳盆地北缘的昆阳,双方进行了一次留名青史的昆阳大战。刘秀一战成名,以弱胜强,以不足两万的兵力,击败了王邑四十余万人。只接将王莽的大军打的溃不成军,新莽政权经此大败而崩溃。刘秀之名由此而被天下知。之后刘秀忍辱负重,低调行事,被生性多疑的更始帝封为武信侯,后迎娶富家千金阴丽华。阴丽华像后刘秀平定河北诸州郡,势力更强,“跨州据土,带甲百万”。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之国号。定都洛阳,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定蜀,最终一统天下。东汉政区图毛主席曾赞刘秀曰:“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文化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戴冠王位攻略,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4,三国演义

1.出计不出面 2.班门弄斧 3.大眼瞪小眼 4.计上心来 5.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有借无还 7.一言不发 8.人强货硬 1.曹操和刘备 曹操试探,刘备装傻 2.悲凉,雄壮 3.吕布 见利忘义,有勇无谋,贪财好色,小人 4.赤壁之战 周瑜 曹操 5.有 错用马谡
1出计不出面 2自不量力 3大眼瞪小眼 4计上心来 5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有借无还 7一言不发 8人强货硬 1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在听到曹操认为自己是英雄时,知道自己的韬晦之术失败,大惊失色,手中筷子落地,但很快镇定下来,巧妙地用惊雷掩饰,而曹操表面上没有反应 2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3吕布,此人英勇无敌,但有勇无谋;三易其主,不忠;居刘备之地而夺其徐州,不义 4赤壁之战,周瑜,曹操 5我认为诸葛亮没有做错,虽然马谡很聪明,是个人才,但事前他已立军令状,街亭失守,乞斩全家,诸葛亮只杀他一个已经是减刑了。而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中更阐述了诸葛亮杀他更多是政治原因,为了平衡益州的各大士人集团。
1,借东风 2,自不量力3,大眼瞪小眼4,计上心来5,苦肉计6,有借无还7,身在曹营,心在汉8,铁了心 1,曹操煮酒论英雄, 曹操对刘备的不信任,刘备对曹操畏惧 2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 3吕布!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勇而少谋4,赤壁,曹操 周瑜5,有,用人不当,馬謖只是个文官而且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他却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
1、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气量狭小的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亮面见孙权而已..诸如智激周瑜、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4、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5、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6、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7、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8、取蜀攻略:由庞统法正完成,非诸葛亮。 9、关公不好女色:《三国志。关羽传》里有裴松之的注引用了《蜀记》的一段话: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此处为裴松之引野史之注解,非《三国志》之原文也;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正史 上只记载了一个董卓的侍女跟中郎将吕布勾结 1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过程十分平淡 11、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大战关羽等都是虚构。《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12、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是败仗。 13、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4、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5、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属虚构。 16、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7、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8、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后勤内政,用兵并不是强项。(可参考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对诸葛亮的评价) 19、借荆州:与诸葛亮无关,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是鲁肃主张借给刘备的 20、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疑问,..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 蜀书. 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1、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22、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23、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 24、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25、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26、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27、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 28、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29、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荀攸的计谋所为。趁文丑部下抢曹军丢下的东西时曹操突击 30、貂蝉:完全虚构,不过董卓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文章TAG:戴冠王位攻略  Tudor经典系列怎么样  戴冠  王位  攻略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