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九宫联攻略废太子,怎么废太子

作者:本站作者

1,怎么废太子

举办仪式告慰祖庙,将太子废黜。
亲撰告祭文,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颁诏天下。

九宫联攻略废太子,怎么废太子

2,宫斗群废太子诏书怎么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xx,【形容词,比如,目空无人。以下犯上】不足以担当太子之位【储君之位也可以】,废为【皇子,庶人啦】钦此

九宫联攻略废太子,怎么废太子

3,九宫联攻略乐荔荔

前期练舞2次,神韵2次,后期舞、神韵、乐理各一次,大概就是这样。

九宫联攻略废太子,怎么废太子

4,怎么评论被康熙皇帝废了立立了废的废太子胤礽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虽然再是经典但也脱离不了电视剧的范围。因此很多人对于雍正王朝之中的历史剧情都是嗤之以鼻。但真实的雍正王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剧中大量借鉴了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是李绂揭穿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中在康熙末年,李绂的确处理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还有雍正赐死弘时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弘时的确是被赐死的,属于争议很大的历史。但经过雍正王朝的加工润色,雍正为了大清王朝的将来,为了弘历的安全,不得不赐死亲儿子弘时的无奈之举。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导演历史功底很是深厚,同时之前几期分析的时候,宋安之就给大家说过雍正王朝还通过某种方式用野史般的剧情来补充正史所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今天我就以雍正王朝中一废太子的剧情来为大家验证一番。一废太子的剧情比较曲折,简而言之就是热河狩猎时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发现,给父亲戴绿帽子,太子吓得要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因此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老四哪里要将家人托付给老四,没想到经过邬先生的提醒,老四不想出去,最后还是侠王老十三挺身而出代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陪着太子漫无目的在外面瞎逛。另一方面凑巧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伪造太子手谕造成兵变现象。因此太子直接被废,而老十三因此受到牵连,被圈禁了一段时间。前两期的分析中宋安之已经写清楚了当时各路人马的心理活动。今天我们不再分析这个,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雍正王朝这些背后的深意,现在看懂了吧?第58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虽然再是经典但也脱离不了电视剧的范围。因此很多人对于雍正王朝之中的历史剧情都是嗤之以鼻。但真实的雍正王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剧中大量借鉴了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是李绂揭穿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中在康熙末年,李绂的确处理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还有雍正赐死弘时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弘时的确是被赐死的,属于争议很大的历史。但经过雍正王朝的加工润色,雍正为了大清王朝的将来,为了弘历的安全,不得不赐死亲儿子弘时的无奈之举。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导演历史功底很是深厚,同时之前几期分析的时候,宋安之就给大家说过雍正王朝还通过某种方式用野史般的剧情来补充正史所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今天我就以雍正王朝中一废太子的剧情来为大家验证一番。一废太子的剧情比较曲折,简而言之就是热河狩猎时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发现,给父亲戴绿帽子,太子吓得要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因此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老四哪里要将家人托付给老四,没想到经过邬先生的提醒,老四不想出去,最后还是侠王老十三挺身而出代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陪着太子漫无目的在外面瞎逛。另一方面凑巧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伪造太子手谕造成兵变现象。因此太子直接被废,而老十三因此受到牵连,被圈禁了一段时间。前两期的分析中宋安之已经写清楚了当时各路人马的心理活动。今天我们不再分析这个,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雍正王朝这些背后的深意,现在看懂了吧?第58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虽然比不上各个都倒霉的韩国总统,但中国皇帝也真心是个高危职业,皇帝职业高危,这太子或者叫储君的位置,那是理所当然的一样高危历史上惨遭废杀的太子很多,有皇帝自己废的,也有大臣废的,还有兄弟废的,弄到最后大清时,皇帝自己都不敢明着立太子了这里举两个冷门的,也是最惨的,后赵石虎家的俩倒霉太子,直接让石虎自己给绝了后349年初,后赵皇帝石虎病重,想立个太子做接班人,虽然儿子众多,可他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知道立谁。不是不知道立谁,而是不敢去立,两次前车之鉴,残酷暴虐如石虎,都怕了,他对群臣说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最后舍弃大龄儿子,弄了个十岁小儿子拉倒,石虎死后,十岁小儿子直接登基。结果不出意外,让大儿子废杀了石虎为啥怕呢他的第一个太子叫石邃石邃这人是石虎大儿子,石虎夺位登基后,其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但是,石邃这人吧,过于残忍暴虐,以吃人为乐,尤其爱吃尼姑肉。经常把人肉混合牛羊肉一起,让部下去猜那些是啥肉如果只是如此,石虎也就由着去了,因为石虎本身就是暴虐之徒。但这儿子除了爱吃人肉,还想弑父去弄死石虎。石邃曾对手下说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结果事不秘,让手下给告发石虎开始还顾念亲情,弄死石邃诸多手下后,派人劝诫石邃,让其收心。然而石邃直接弄死了石虎派去的官员,连他老娘派去劝诫的内侍都弄死了最终石虎大怒,直接下令处死石邃,连他妻妾儿女一起处死,石邃一家二十六口,全部填一个棺材里。大义灭亲啊,灭的彻底,一家子就石虎自己老婆没被处死,由皇后降成妃子,被贬为东海太妃石邃死后,石虎第二个太子叫石宣比起石邃,石宣死的更惨,他家也被石虎灭门,人哥哥家还有棺材,弟弟直接挫骨扬灰,石宣家里人少,妻妾儿女一共十口,比不上石邃家的二十六口。有一个几岁娃,早年深得石虎疼爱,临刑前抱着石虎大腿求助,石虎老泪纵横之下,让人拉出去戳死了。不过史书是这么记的宣小子年数岁,季龙甚爱之,抱之而泣。儿曰:"非儿罪。"季龙欲赦之,其大臣不听,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儿犹挽季龙衣而大叫,时人莫不为之流涕石宣也不是什么好鸟,比起他哥丝毫不差,一样残忍暴虐,为啥被杀,也不是暴虐,一样有弑君嫌疑,让石虎感到了危险。这小子利令智昏,他嫉妒弟弟石韬,怕石韬抢他位置,索性想出了个一石二鸟计策他对手下说韬凶竖勃逆,敢违我如是!汝能杀之者,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牛人干牛事,杀弟弟,引出石虎,乘机弑君夺位,环环相扣,可谓妙计啊。石虎若一时不察,还真得让石宣得逞。可惜,石虎在奔丧途中,让大臣李农给拦了,李农劝谏石虎说,凶手可能在萧墙之内,陛下不可轻出回过神来的石虎当即去试探石宣,三试探两试探,石宣手下杀手让石虎给逮了,真相大白石宣步其大哥后尘,让自家老子杀了全家这哥俩当然是罪有应得,但应该能排的上最惨太子了,正所谓虎毒不食子,让别人弄死全家也就算了,唉石虎呢,也因为这两次事件,不敢立成年太子了,他怕……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虽然再是经典但也脱离不了电视剧的范围。因此很多人对于雍正王朝之中的历史剧情都是嗤之以鼻。但真实的雍正王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剧中大量借鉴了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是李绂揭穿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中在康熙末年,李绂的确处理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还有雍正赐死弘时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弘时的确是被赐死的,属于争议很大的历史。但经过雍正王朝的加工润色,雍正为了大清王朝的将来,为了弘历的安全,不得不赐死亲儿子弘时的无奈之举。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导演历史功底很是深厚,同时之前几期分析的时候,宋安之就给大家说过雍正王朝还通过某种方式用野史般的剧情来补充正史所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今天我就以雍正王朝中一废太子的剧情来为大家验证一番。一废太子的剧情比较曲折,简而言之就是热河狩猎时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发现,给父亲戴绿帽子,太子吓得要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因此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老四哪里要将家人托付给老四,没想到经过邬先生的提醒,老四不想出去,最后还是侠王老十三挺身而出代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陪着太子漫无目的在外面瞎逛。另一方面凑巧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伪造太子手谕造成兵变现象。因此太子直接被废,而老十三因此受到牵连,被圈禁了一段时间。前两期的分析中宋安之已经写清楚了当时各路人马的心理活动。今天我们不再分析这个,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雍正王朝这些背后的深意,现在看懂了吧?第58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虽然比不上各个都倒霉的韩国总统,但中国皇帝也真心是个高危职业,皇帝职业高危,这太子或者叫储君的位置,那是理所当然的一样高危历史上惨遭废杀的太子很多,有皇帝自己废的,也有大臣废的,还有兄弟废的,弄到最后大清时,皇帝自己都不敢明着立太子了这里举两个冷门的,也是最惨的,后赵石虎家的俩倒霉太子,直接让石虎自己给绝了后349年初,后赵皇帝石虎病重,想立个太子做接班人,虽然儿子众多,可他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知道立谁。不是不知道立谁,而是不敢去立,两次前车之鉴,残酷暴虐如石虎,都怕了,他对群臣说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最后舍弃大龄儿子,弄了个十岁小儿子拉倒,石虎死后,十岁小儿子直接登基。结果不出意外,让大儿子废杀了石虎为啥怕呢他的第一个太子叫石邃石邃这人是石虎大儿子,石虎夺位登基后,其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但是,石邃这人吧,过于残忍暴虐,以吃人为乐,尤其爱吃尼姑肉。经常把人肉混合牛羊肉一起,让部下去猜那些是啥肉如果只是如此,石虎也就由着去了,因为石虎本身就是暴虐之徒。但这儿子除了爱吃人肉,还想弑父去弄死石虎。石邃曾对手下说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结果事不秘,让手下给告发石虎开始还顾念亲情,弄死石邃诸多手下后,派人劝诫石邃,让其收心。然而石邃直接弄死了石虎派去的官员,连他老娘派去劝诫的内侍都弄死了最终石虎大怒,直接下令处死石邃,连他妻妾儿女一起处死,石邃一家二十六口,全部填一个棺材里。大义灭亲啊,灭的彻底,一家子就石虎自己老婆没被处死,由皇后降成妃子,被贬为东海太妃石邃死后,石虎第二个太子叫石宣比起石邃,石宣死的更惨,他家也被石虎灭门,人哥哥家还有棺材,弟弟直接挫骨扬灰,石宣家里人少,妻妾儿女一共十口,比不上石邃家的二十六口。有一个几岁娃,早年深得石虎疼爱,临刑前抱着石虎大腿求助,石虎老泪纵横之下,让人拉出去戳死了。不过史书是这么记的宣小子年数岁,季龙甚爱之,抱之而泣。儿曰:"非儿罪。"季龙欲赦之,其大臣不听,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儿犹挽季龙衣而大叫,时人莫不为之流涕石宣也不是什么好鸟,比起他哥丝毫不差,一样残忍暴虐,为啥被杀,也不是暴虐,一样有弑君嫌疑,让石虎感到了危险。这小子利令智昏,他嫉妒弟弟石韬,怕石韬抢他位置,索性想出了个一石二鸟计策他对手下说韬凶竖勃逆,敢违我如是!汝能杀之者,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牛人干牛事,杀弟弟,引出石虎,乘机弑君夺位,环环相扣,可谓妙计啊。石虎若一时不察,还真得让石宣得逞。可惜,石虎在奔丧途中,让大臣李农给拦了,李农劝谏石虎说,凶手可能在萧墙之内,陛下不可轻出回过神来的石虎当即去试探石宣,三试探两试探,石宣手下杀手让石虎给逮了,真相大白石宣步其大哥后尘,让自家老子杀了全家这哥俩当然是罪有应得,但应该能排的上最惨太子了,正所谓虎毒不食子,让别人弄死全家也就算了,唉石虎呢,也因为这两次事件,不敢立成年太子了,他怕……隋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掉了开皇元年封为太子的杨勇,后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自诩为明君的隋文帝为何要如此决绝的破坏“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传统?难道真的是杨勇不堪造就,必须要废之而后快吗?按照当时隋文帝下达的废太子诏中,所列理由大致有二:一是杨勇奢侈腐化,第二是他亲近小人,委任奸佞。在废掉太子贬为庶人的同时,隋文帝又将和东宫有牵扯的近臣以及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一并处斩。这一波操作后,存在了二十年的以杨勇为中心的东宫势力自此土崩瓦解。在某些官员看来,杨勇因为生活腐化被废为庶人,难免有些过重,所以有许多官员上谏皇帝,希望能对杨勇“宽而待之”,他们把劝谏的出发点放在品行上,大意是因为杨勇性格率意任性,所以难免会在品德上有失,而因为这样的性格原因又难免身边会存在小人,终究是这些小人误了太子。可是,即便在众多人为求情的情况下,隋炀帝仍不为所动,可见大臣们劝谏的出发点可能不是根本原因所在。那么回到罢黜之前,我们再来看看发生过什么。在被罢黜的前两年,也就是开皇十八年的冬至这一天,杨勇以“法服设乐”并接受了大臣们的朝贺,随后,便接到了隋文帝的斥责,让太子决不可再如此。为何隋文帝会如此大动肝火,原来所谓法服,是指儒家学说所强调的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朝服。杨勇穿着法服接受百官朝贺,本无可厚非,但在隋文帝眼里却有其他的意会,他还在位呢,大臣们就都去巴结朝贺太子,太子这么明目张胆的拉拢自己的势力,这意欲何为,历史上弑父夺位的例子可不少。要说这隋文帝会生疑可能在于,一方面高估了杨勇对皇位的野心,他主东宫二十年来其实并未有越矩之举,另一方面杨勇可能也并未不了解隋文帝对皇位的看中的程度,杨坚并未想早早的交出皇位。事实上,早些年间就有大臣见隋文帝万事亲恭,终日劳累便劝谏皇帝传位太子,退位为太上皇,但随即就被杨坚以抚育苍生的大任,不敢懈怠,自求逸乐为由打发了。杨勇在做太子期间,杨坚为了能让其得到历练,表面上允许他参决军国政事,但大部门都只是参,决的权利都掌握在隋文帝自己手里,在隋文帝皇权的巨大阴影下,他能起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还有从杨广入主东宫后,杨坚立即下诏书强调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也可看出端倪。可见由于杨坚认为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已心生嫌隙,这股心理力量必定会成为杨勇罢黜道路上的推动力。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虽然再是经典但也脱离不了电视剧的范围。因此很多人对于雍正王朝之中的历史剧情都是嗤之以鼻。但真实的雍正王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剧中大量借鉴了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是李绂揭穿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中在康熙末年,李绂的确处理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还有雍正赐死弘时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弘时的确是被赐死的,属于争议很大的历史。但经过雍正王朝的加工润色,雍正为了大清王朝的将来,为了弘历的安全,不得不赐死亲儿子弘时的无奈之举。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导演历史功底很是深厚,同时之前几期分析的时候,宋安之就给大家说过雍正王朝还通过某种方式用野史般的剧情来补充正史所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今天我就以雍正王朝中一废太子的剧情来为大家验证一番。一废太子的剧情比较曲折,简而言之就是热河狩猎时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发现,给父亲戴绿帽子,太子吓得要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因此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老四哪里要将家人托付给老四,没想到经过邬先生的提醒,老四不想出去,最后还是侠王老十三挺身而出代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陪着太子漫无目的在外面瞎逛。另一方面凑巧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伪造太子手谕造成兵变现象。因此太子直接被废,而老十三因此受到牵连,被圈禁了一段时间。前两期的分析中宋安之已经写清楚了当时各路人马的心理活动。今天我们不再分析这个,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雍正王朝这些背后的深意,现在看懂了吧?第58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虽然比不上各个都倒霉的韩国总统,但中国皇帝也真心是个高危职业,皇帝职业高危,这太子或者叫储君的位置,那是理所当然的一样高危历史上惨遭废杀的太子很多,有皇帝自己废的,也有大臣废的,还有兄弟废的,弄到最后大清时,皇帝自己都不敢明着立太子了这里举两个冷门的,也是最惨的,后赵石虎家的俩倒霉太子,直接让石虎自己给绝了后349年初,后赵皇帝石虎病重,想立个太子做接班人,虽然儿子众多,可他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知道立谁。不是不知道立谁,而是不敢去立,两次前车之鉴,残酷暴虐如石虎,都怕了,他对群臣说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最后舍弃大龄儿子,弄了个十岁小儿子拉倒,石虎死后,十岁小儿子直接登基。结果不出意外,让大儿子废杀了石虎为啥怕呢他的第一个太子叫石邃石邃这人是石虎大儿子,石虎夺位登基后,其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但是,石邃这人吧,过于残忍暴虐,以吃人为乐,尤其爱吃尼姑肉。经常把人肉混合牛羊肉一起,让部下去猜那些是啥肉如果只是如此,石虎也就由着去了,因为石虎本身就是暴虐之徒。但这儿子除了爱吃人肉,还想弑父去弄死石虎。石邃曾对手下说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结果事不秘,让手下给告发石虎开始还顾念亲情,弄死石邃诸多手下后,派人劝诫石邃,让其收心。然而石邃直接弄死了石虎派去的官员,连他老娘派去劝诫的内侍都弄死了最终石虎大怒,直接下令处死石邃,连他妻妾儿女一起处死,石邃一家二十六口,全部填一个棺材里。大义灭亲啊,灭的彻底,一家子就石虎自己老婆没被处死,由皇后降成妃子,被贬为东海太妃石邃死后,石虎第二个太子叫石宣比起石邃,石宣死的更惨,他家也被石虎灭门,人哥哥家还有棺材,弟弟直接挫骨扬灰,石宣家里人少,妻妾儿女一共十口,比不上石邃家的二十六口。有一个几岁娃,早年深得石虎疼爱,临刑前抱着石虎大腿求助,石虎老泪纵横之下,让人拉出去戳死了。不过史书是这么记的宣小子年数岁,季龙甚爱之,抱之而泣。儿曰:"非儿罪。"季龙欲赦之,其大臣不听,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儿犹挽季龙衣而大叫,时人莫不为之流涕石宣也不是什么好鸟,比起他哥丝毫不差,一样残忍暴虐,为啥被杀,也不是暴虐,一样有弑君嫌疑,让石虎感到了危险。这小子利令智昏,他嫉妒弟弟石韬,怕石韬抢他位置,索性想出了个一石二鸟计策他对手下说韬凶竖勃逆,敢违我如是!汝能杀之者,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牛人干牛事,杀弟弟,引出石虎,乘机弑君夺位,环环相扣,可谓妙计啊。石虎若一时不察,还真得让石宣得逞。可惜,石虎在奔丧途中,让大臣李农给拦了,李农劝谏石虎说,凶手可能在萧墙之内,陛下不可轻出回过神来的石虎当即去试探石宣,三试探两试探,石宣手下杀手让石虎给逮了,真相大白石宣步其大哥后尘,让自家老子杀了全家这哥俩当然是罪有应得,但应该能排的上最惨太子了,正所谓虎毒不食子,让别人弄死全家也就算了,唉石虎呢,也因为这两次事件,不敢立成年太子了,他怕……隋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掉了开皇元年封为太子的杨勇,后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自诩为明君的隋文帝为何要如此决绝的破坏“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传统?难道真的是杨勇不堪造就,必须要废之而后快吗?按照当时隋文帝下达的废太子诏中,所列理由大致有二:一是杨勇奢侈腐化,第二是他亲近小人,委任奸佞。在废掉太子贬为庶人的同时,隋文帝又将和东宫有牵扯的近臣以及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一并处斩。这一波操作后,存在了二十年的以杨勇为中心的东宫势力自此土崩瓦解。在某些官员看来,杨勇因为生活腐化被废为庶人,难免有些过重,所以有许多官员上谏皇帝,希望能对杨勇“宽而待之”,他们把劝谏的出发点放在品行上,大意是因为杨勇性格率意任性,所以难免会在品德上有失,而因为这样的性格原因又难免身边会存在小人,终究是这些小人误了太子。可是,即便在众多人为求情的情况下,隋炀帝仍不为所动,可见大臣们劝谏的出发点可能不是根本原因所在。那么回到罢黜之前,我们再来看看发生过什么。在被罢黜的前两年,也就是开皇十八年的冬至这一天,杨勇以“法服设乐”并接受了大臣们的朝贺,随后,便接到了隋文帝的斥责,让太子决不可再如此。为何隋文帝会如此大动肝火,原来所谓法服,是指儒家学说所强调的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朝服。杨勇穿着法服接受百官朝贺,本无可厚非,但在隋文帝眼里却有其他的意会,他还在位呢,大臣们就都去巴结朝贺太子,太子这么明目张胆的拉拢自己的势力,这意欲何为,历史上弑父夺位的例子可不少。要说这隋文帝会生疑可能在于,一方面高估了杨勇对皇位的野心,他主东宫二十年来其实并未有越矩之举,另一方面杨勇可能也并未不了解隋文帝对皇位的看中的程度,杨坚并未想早早的交出皇位。事实上,早些年间就有大臣见隋文帝万事亲恭,终日劳累便劝谏皇帝传位太子,退位为太上皇,但随即就被杨坚以抚育苍生的大任,不敢懈怠,自求逸乐为由打发了。杨勇在做太子期间,杨坚为了能让其得到历练,表面上允许他参决军国政事,但大部门都只是参,决的权利都掌握在隋文帝自己手里,在隋文帝皇权的巨大阴影下,他能起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还有从杨广入主东宫后,杨坚立即下诏书强调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也可看出端倪。可见由于杨坚认为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已心生嫌隙,这股心理力量必定会成为杨勇罢黜道路上的推动力。古代的中原皇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是以皇后生育的嫡子为尊。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大儿子,出生时,李治还是皇太子,生母是刘氏。当时唐太宗为了这个孙子的出生非常高兴,和大臣们一起畅饮起舞。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王皇后自己没有儿子,就和长孙无忌等人请求把李忠立为皇太子。唐高宗答应,永徽三年,李忠被立为皇太子。李忠属于“无嫡立长”,如果王皇后一直坐在皇后位置上,而且一直没有儿子,李忠就问题不大。但武则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武则天生了好几个儿子,又有能力有野心,最终取代王皇后,登上皇后的宝座。如此一来,她的儿子们都成了嫡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立嫡子,所以到了显庆元年,李忠被废为梁王,改立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为皇太子。以后,李忠被贬,从梁州到房州,再到黔州,距离长安越来越远,最后被废为庶人。他住的地方,就是前朝的废太子李承乾的住所。失势的皇太子的出路,总是凶多吉少,李忠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李承乾就是榜样,所以他极度小心,不敢有丝毫差错。李忠连忧带吓,甚至穿上了女人的服饰,说明他可能被吓出了毛病,或者故意装疯卖傻,想用这种办法避祸,保全自己。但这一套在武则天这里根本不管用,她做事狠辣,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杀,当然不会留下后患。麟德元年,废太子李忠被指谋反,与上官仪等人同案被杀。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按《史记》的说法是不类我,也就是不像刘邦为理由想废掉,最终还是没有废成。一般来说废立太子是大事,就有很多大臣反对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臣为什么这么积极,如果力保太子成功,太子即位之后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你想想看皇帝对自己感激那会带来什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人力保太子,甚至拼死,因为收益太大。刘秀当皇帝之后立郭圣通的孩子为太子,他没有提废立太子,而是先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位。太子见母亲被废,就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了,最后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刘邦废不掉太子刘盈的主要阻力来自吕后,如果先将吕后废了,太子的助力就少了,再立戚夫人为皇后,然后立刘如意为太子估计就不会这么难了。为什么刘邦不这么做?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史记》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刚毅两字一般形容女人,这里形容吕后,说明吕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还有能力和男性一般。平定天下吕后立下大功,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吕后出手,比如杀韩信等人。所以吕后对于刘邦来说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大汉的皇后。正因为如此,后来吕后临朝,大家都没有意见。刘邦刚起家时招贤纳士,他团结自己的好兄弟好伙伴周勃、夏侯婴等人,也很信任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对韩信等诸侯王也是极力拉拢。可是当他坐上皇帝位之后,身份变了,态度也变了。刘邦开始不再信任这些人,他先对诸侯王下手,甚至对和自己同年同日生的燕王卢绾也下手。要知道卢绾和刘邦曾经亲如一个人。他对萧何也不再信任,猜忌,最后还将萧何抓到狱中,原来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后来对张良的话也不再完全认同。既然这些人都不值得信任,那谁值得信任?吕后。刘邦觉得吕后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还包括刘氏的族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刘邦后期一方面放手让吕后镇守长安,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和子侄去镇守天下。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戚夫人在身边,而是吕后在身边。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史记高祖本纪》正常情况下行军刘邦带的是戚夫人,而不是吕后。所以刘邦离不开吕后,离开吕后他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信任。戚夫人唱歌和跳舞可以,但是她对处理天下事没有经验,同时镇不住那一帮功臣,所以废掉吕后立戚夫人,很难帮助刘邦稳定天下。刘邦很爱戚夫人,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刘氏江山开玩笑。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刘邦活得很憋屈。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汉书·传·张周赵任申屠传》他很担心戚夫人,但是却又离不开吕后的帮助,常常不乐。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如意。理由是周昌曾经力保刘盈与刘邦争执,结果被吕后听到,吕后大为感激向他行礼。所以不是刘邦不想废而是刘邦没有办法废,废了就没人帮自己干活了,这是刘邦的悲哀也是皇帝的可悲,所以皇帝称孤道寡不仅是自谦更是实情。刘秀则不一样,他不需要郭圣通的帮助,相反打压郭圣通对东汉有好处。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暗杀。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第一次:刺杀恩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暗杀于志宁、孔颖达。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第二次:暗杀兄弟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李承乾暗杀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第三次:阴谋逼宫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虽然再是经典但也脱离不了电视剧的范围。因此很多人对于雍正王朝之中的历史剧情都是嗤之以鼻。但真实的雍正王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剧中大量借鉴了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是李绂揭穿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中在康熙末年,李绂的确处理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还有雍正赐死弘时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弘时的确是被赐死的,属于争议很大的历史。但经过雍正王朝的加工润色,雍正为了大清王朝的将来,为了弘历的安全,不得不赐死亲儿子弘时的无奈之举。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导演历史功底很是深厚,同时之前几期分析的时候,宋安之就给大家说过雍正王朝还通过某种方式用野史般的剧情来补充正史所描述不清楚的地方。今天我就以雍正王朝中一废太子的剧情来为大家验证一番。一废太子的剧情比较曲折,简而言之就是热河狩猎时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的事情被康熙发现,给父亲戴绿帽子,太子吓得要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因此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老四哪里要将家人托付给老四,没想到经过邬先生的提醒,老四不想出去,最后还是侠王老十三挺身而出代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陪着太子漫无目的在外面瞎逛。另一方面凑巧的是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伪造太子手谕造成兵变现象。因此太子直接被废,而老十三因此受到牵连,被圈禁了一段时间。前两期的分析中宋安之已经写清楚了当时各路人马的心理活动。今天我们不再分析这个,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雍正王朝这些背后的深意,现在看懂了吧?第58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虽然比不上各个都倒霉的韩国总统,但中国皇帝也真心是个高危职业,皇帝职业高危,这太子或者叫储君的位置,那是理所当然的一样高危历史上惨遭废杀的太子很多,有皇帝自己废的,也有大臣废的,还有兄弟废的,弄到最后大清时,皇帝自己都不敢明着立太子了这里举两个冷门的,也是最惨的,后赵石虎家的俩倒霉太子,直接让石虎自己给绝了后349年初,后赵皇帝石虎病重,想立个太子做接班人,虽然儿子众多,可他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知道立谁。不是不知道立谁,而是不敢去立,两次前车之鉴,残酷暴虐如石虎,都怕了,他对群臣说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最后舍弃大龄儿子,弄了个十岁小儿子拉倒,石虎死后,十岁小儿子直接登基。结果不出意外,让大儿子废杀了石虎为啥怕呢他的第一个太子叫石邃石邃这人是石虎大儿子,石虎夺位登基后,其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但是,石邃这人吧,过于残忍暴虐,以吃人为乐,尤其爱吃尼姑肉。经常把人肉混合牛羊肉一起,让部下去猜那些是啥肉如果只是如此,石虎也就由着去了,因为石虎本身就是暴虐之徒。但这儿子除了爱吃人肉,还想弑父去弄死石虎。石邃曾对手下说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结果事不秘,让手下给告发石虎开始还顾念亲情,弄死石邃诸多手下后,派人劝诫石邃,让其收心。然而石邃直接弄死了石虎派去的官员,连他老娘派去劝诫的内侍都弄死了最终石虎大怒,直接下令处死石邃,连他妻妾儿女一起处死,石邃一家二十六口,全部填一个棺材里。大义灭亲啊,灭的彻底,一家子就石虎自己老婆没被处死,由皇后降成妃子,被贬为东海太妃石邃死后,石虎第二个太子叫石宣比起石邃,石宣死的更惨,他家也被石虎灭门,人哥哥家还有棺材,弟弟直接挫骨扬灰,石宣家里人少,妻妾儿女一共十口,比不上石邃家的二十六口。有一个几岁娃,早年深得石虎疼爱,临刑前抱着石虎大腿求助,石虎老泪纵横之下,让人拉出去戳死了。不过史书是这么记的宣小子年数岁,季龙甚爱之,抱之而泣。儿曰:"非儿罪。"季龙欲赦之,其大臣不听,遂于抱中取而戮之,儿犹挽季龙衣而大叫,时人莫不为之流涕石宣也不是什么好鸟,比起他哥丝毫不差,一样残忍暴虐,为啥被杀,也不是暴虐,一样有弑君嫌疑,让石虎感到了危险。这小子利令智昏,他嫉妒弟弟石韬,怕石韬抢他位置,索性想出了个一石二鸟计策他对手下说韬凶竖勃逆,敢违我如是!汝能杀之者,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牛人干牛事,杀弟弟,引出石虎,乘机弑君夺位,环环相扣,可谓妙计啊。石虎若一时不察,还真得让石宣得逞。可惜,石虎在奔丧途中,让大臣李农给拦了,李农劝谏石虎说,凶手可能在萧墙之内,陛下不可轻出回过神来的石虎当即去试探石宣,三试探两试探,石宣手下杀手让石虎给逮了,真相大白石宣步其大哥后尘,让自家老子杀了全家这哥俩当然是罪有应得,但应该能排的上最惨太子了,正所谓虎毒不食子,让别人弄死全家也就算了,唉石虎呢,也因为这两次事件,不敢立成年太子了,他怕……隋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掉了开皇元年封为太子的杨勇,后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自诩为明君的隋文帝为何要如此决绝的破坏“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传统?难道真的是杨勇不堪造就,必须要废之而后快吗?按照当时隋文帝下达的废太子诏中,所列理由大致有二:一是杨勇奢侈腐化,第二是他亲近小人,委任奸佞。在废掉太子贬为庶人的同时,隋文帝又将和东宫有牵扯的近臣以及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一并处斩。这一波操作后,存在了二十年的以杨勇为中心的东宫势力自此土崩瓦解。在某些官员看来,杨勇因为生活腐化被废为庶人,难免有些过重,所以有许多官员上谏皇帝,希望能对杨勇“宽而待之”,他们把劝谏的出发点放在品行上,大意是因为杨勇性格率意任性,所以难免会在品德上有失,而因为这样的性格原因又难免身边会存在小人,终究是这些小人误了太子。可是,即便在众多人为求情的情况下,隋炀帝仍不为所动,可见大臣们劝谏的出发点可能不是根本原因所在。那么回到罢黜之前,我们再来看看发生过什么。在被罢黜的前两年,也就是开皇十八年的冬至这一天,杨勇以“法服设乐”并接受了大臣们的朝贺,随后,便接到了隋文帝的斥责,让太子决不可再如此。为何隋文帝会如此大动肝火,原来所谓法服,是指儒家学说所强调的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朝服。杨勇穿着法服接受百官朝贺,本无可厚非,但在隋文帝眼里却有其他的意会,他还在位呢,大臣们就都去巴结朝贺太子,太子这么明目张胆的拉拢自己的势力,这意欲何为,历史上弑父夺位的例子可不少。要说这隋文帝会生疑可能在于,一方面高估了杨勇对皇位的野心,他主东宫二十年来其实并未有越矩之举,另一方面杨勇可能也并未不了解隋文帝对皇位的看中的程度,杨坚并未想早早的交出皇位。事实上,早些年间就有大臣见隋文帝万事亲恭,终日劳累便劝谏皇帝传位太子,退位为太上皇,但随即就被杨坚以抚育苍生的大任,不敢懈怠,自求逸乐为由打发了。杨勇在做太子期间,杨坚为了能让其得到历练,表面上允许他参决军国政事,但大部门都只是参,决的权利都掌握在隋文帝自己手里,在隋文帝皇权的巨大阴影下,他能起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还有从杨广入主东宫后,杨坚立即下诏书强调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也可看出端倪。可见由于杨坚认为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已心生嫌隙,这股心理力量必定会成为杨勇罢黜道路上的推动力。古代的中原皇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是以皇后生育的嫡子为尊。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大儿子,出生时,李治还是皇太子,生母是刘氏。当时唐太宗为了这个孙子的出生非常高兴,和大臣们一起畅饮起舞。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王皇后自己没有儿子,就和长孙无忌等人请求把李忠立为皇太子。唐高宗答应,永徽三年,李忠被立为皇太子。李忠属于“无嫡立长”,如果王皇后一直坐在皇后位置上,而且一直没有儿子,李忠就问题不大。但武则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武则天生了好几个儿子,又有能力有野心,最终取代王皇后,登上皇后的宝座。如此一来,她的儿子们都成了嫡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立嫡子,所以到了显庆元年,李忠被废为梁王,改立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为皇太子。以后,李忠被贬,从梁州到房州,再到黔州,距离长安越来越远,最后被废为庶人。他住的地方,就是前朝的废太子李承乾的住所。失势的皇太子的出路,总是凶多吉少,李忠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李承乾就是榜样,所以他极度小心,不敢有丝毫差错。李忠连忧带吓,甚至穿上了女人的服饰,说明他可能被吓出了毛病,或者故意装疯卖傻,想用这种办法避祸,保全自己。但这一套在武则天这里根本不管用,她做事狠辣,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杀,当然不会留下后患。麟德元年,废太子李忠被指谋反,与上官仪等人同案被杀。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不仅大封诸侯,实行分封制来统治广阔的国土,而且还创立了周朝和诸侯封国的继承人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这改变了夏商以来的兄终弟及的继承人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尽管在此后的中国历史政权传承上,很多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嫡长制,但是这样的制度被作为王朝传承的第一选择,在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下,各个王朝都尽量的维持和推崇着这个制度。周朝以来确立的嫡长制然而数千年来,汉文明又不断遭到北方胡人的入侵,而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少子和兄终弟及继承制,也不断的影响着汉族,比如成吉思汗在选择继承人,先后放弃了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将大汗之位传承了自己的三子窝阔台,但是却将蒙古帝国的最强悍的军事力量留给自己的小儿子托雷,这也是后来蒙古帝国转入拖雷一系根本原因。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要坚决恢复嫡长制,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死后,又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不过最后被燕王朱棣所篡位,不过朱棣夺得皇位后,却也坚持嫡长制,最终将皇位传承给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可以说明朝是坚持嫡长制的典型。为了坚持嫡长制,朱棣将皇位传给身体肥胖且残疾的朱高炽明朝后期,女真人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建立后金国,然后在面临汗位传承上,女真人显然什么特别好的选择,整体受到少子继承和兄终弟及的影响,努尔哈赤一度想将汗位传给少子多尔衮,但是最终被四子皇太极夺得汗位;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南攻朝鲜,北和蒙古,还多次入寇关内,增强了满清国力,然而皇太极依然无法解决好继承人问题,于是皇太极死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都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结果鹬蚌相争之下,年幼的福林得到的皇位,也就是康熙的老爹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因为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被尊为清世祖,不过他20多岁就死掉了,结果康熙皇帝玄烨只因为出过天花,而对天花有了免疫能力,就被指定为继承人,成为了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因为得过天花而即位的康熙皇帝也就是说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的四位皇帝,满清王朝的皇位传承人显得太过随意,而康熙以前清朝也没有立太子的习惯,而每次的皇位传承都面临着激烈的斗争,这显然不是一个稳定的王朝所希望的,于是康熙想要改变这种随意制度,于是他首先能够想到的解决之道就是汉人已经沿用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他和皇后的生的嫡子胤礽就成了独一无二的选择,于是他立胤礽为太子,想要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沿用到清朝的皇位传承人上。然而后来情况的发展证明了这种想法是康熙皇帝的一厢情愿,一方面在嫡长制被执行的比较的好明朝,除了皇太子之外的皇子虽然会被封王,但是成年之后就得前往藩国,而且对于藩王的权力上明朝规定的很细,但是清朝却没有皇子就藩的例子,满清的皇子成年后一般都在北京,并且授予官职,有较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在由于清朝从未进行过立太子的制度,也从未出现过嫡长子即位成为皇帝的情况,加之康熙有比较能生,儿子比较多,表现的出类拔萃优秀皇子也比较多,这些难免为皇太子胤礽将来顺利登基带来众多不确定性,此外康熙皇帝幼年登基,立太子较早,但是康熙在位时间长,胤礽的作为太子时间就也很长,因此在太子胤礽的的内心也是很没底。结果乱中出错,面临身体和精神依然健硕的父亲康熙,手握大权而咄咄逼人对皇帝大位而野心勃勃的众位兄弟,皇帝和储君的矛盾加剧,结果胤礽两次被立为太子,两次被废。胤礽只是康熙试验嫡长制是否使用清朝的试验品不过对太子的废而复立,说明康熙皇帝仍旧试图沿用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最终老皇帝和老太子的矛盾,让康熙皇帝最终有复立而复废,也最终让康熙皇帝放弃了嫡长子继承制,而开始用清朝独有的皇帝生前不指定继承人的“金匮立储”的秘密立储制度。此后该制度被使用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清朝皇帝身上。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袁世凯死后,仍然沿用该制度指定下了下一任大总统,而黎元洪就是这样当然民国第二任正式大总统的。活了51岁,当了31年太子的胤礽是国祚267年的满清王朝历史中唯一的正式皇太子,他是康熙皇帝进行嫡长子继承制能够适用清朝的试验的-+试验品,所以从某种程度说说,胤礽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5,宫斗群废太子诏书怎么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xx,【形容词,比如,目空无人。以下犯上】不足以担当太子之位【储君之位也可以】,废为【皇子,庶人啦】钦此
我是来看评论的

6,关于废太子的问题

废,是废除的意思,太子,是指未来皇帝的接班人,废太子,就是指废除未来皇帝接班人这个位子,最最让人经常提起的,就是清康熙朝的太子两立两废的故事,

7,历史上有哪些太子被废

汉景帝太子刘荣 汉武帝太子刘据 隋文帝太子杨勇 唐高祖太子李建成 唐高宗太子李弘 李贤 唐玄宗太子李瑛 唐文宗太子李美成 清圣祖太子爱新觉罗胤乃
汉景帝太子刘荣 汉武帝太子刘据 隋文帝太子杨勇 唐高祖太子李建成 唐高宗太子李弘 李贤 唐玄宗太子李瑛 唐文宗太子李美成 清圣祖太子爱新觉罗胤乃
清圣祖太子爱新觉罗胤乃
汉景帝太子刘荣 汉武帝太子刘据 隋文帝太子杨勇 唐高祖太子李建成 唐高宗太子李弘 李贤 唐玄宗太子李瑛 唐文宗太子李美成 清圣祖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拜托,李建成不是被废了的,是在太子位子上被李世民杀了的
我历史很好,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会努力的

8,宫斗这件小事怎么废太子

降低太子的器重值。器重值是决定太子的关键,只要让太子的器重值降低,皇帝就会把太子废除了。宫斗这件小事游戏画面精致,画风古典,整体代入感非常非常强烈,每一个角色及每一处的场景刻画的细节都非常非常的到,给您身临其境般的游戏体验,且游戏操作简单易上手,玩法多样百变,有趣耐玩。

9,康熙皇帝废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首页 | 文学 | 典籍 | 影视 | 音乐 | 科技 | 人物 | 原创 | 文摘 | 维基文化 | 综合参考 开放、中立,源自维基百科 個人工具登入或申請新帳號 愛新覺羅胤礽 维库,知识与思想的自由文库 (重定向自允礽)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頁面分類: 清朝皇子 | 1674年出生 | 1725年逝世 康熙時代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16日-1725年1月27日),生時名為承瑞。 聖仁太子 姓名 愛新覺羅胤礽 字 承瑞 親王號 理密親王 在世 1674年-1725年 立太子 1674年-1712年 目錄 [隐藏] 1 從小到大 2 青年樹敵 3 太子被廢 4 影響 5 胤礽家族列表 [編輯] 從小到大 胤礽出生於清康熙十三年五月三日,即皇次子。康熙嫡後孝誠仁皇后所生。其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長子,胤礽於康熙十四年兩歲時被立為大清皇太子。在生子當天,其母孝誠仁皇后不幸崩於坤寧宮。因康熙寵愛孝誠仁皇后,就把全部的愛妻之情轉轉移到兒子身上,於是便對她這個遺孤十分寵愛。 康熙皇帝自從胤礽的出生就特別寵愛,但胤礽在失母的情況下再加上太子之位,與其他皇子與眾不同。從小胤礽就被康熙向大清皇帝的地位重點培養。在這種孤獨的情況下,胤礽被其他皇子孤立,這也成為胤礽以後暴力行為的出發點。 [編輯] 青年樹敵 胤礽到14歲的時候,開始了與皇長子胤禔的不好關係。胤禔號稱武力強壯,而胤礽在文學方面有些成果。形成習慣後,胤礽在每方面都要與胤禔交手與比較。 到了20歲左右,皇子裡面都沒有對胤礽交友,事實上,其他皇子已經在背後開始搞廢除胤礽太子名分的運動。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聽說了一些傳言後,宣佈自己想早早離位,讓胤礽即位。可是,胤礽朝廷內樹敵眾多,防止了皇帝離位而所胤礽即位的下場。 康熙三十九年,皇子里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保持了對太子的友好關係。 在以後的八年裡,康熙對胤礽的進一步觀察才把它的真面目露了出來。 [編輯] 太子被廢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被廢黜太子身份。從此開始了其他皇子為爭太子之位而爆發的一場政治內戰。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討論誰應該被立為新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又以「雖被鎮魘,已漸痊可」為托詞,復立胤礽為皇太子,暫時解決了皇子爭位的難題。 但是,康熙五十年皇上南巡過程中胤礽與不正當人士接觸,要不顧一切強行讓康熙離位,自己即位。康熙聽說後大怒,立刻回到北京,終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原因,再將胤礽廢黜禁錮。 胤礽被圈入宗人府後,成為理密親王。 胤礽於雍正二年卒。 [編輯] 影響 自從康熙五十年後,康熙皇帝宣稱不再立太子之位,於六十一年傳位皇四子胤禛。 -------------------------------------------------------------------------------- [編輯] 胤礽家族列表 父親康熙皇帝 長兄愛新覺羅胤禔--三弟愛新覺羅胤祉--四弟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五弟愛新覺羅胤祺--六弟愛新覺羅胤祚--七弟--愛新覺羅胤祐--八弟愛新覺羅胤禩--九弟愛新覺羅胤禟--十弟愛新覺羅胤礻我--十一弟愛新覺羅胤禌--十二弟愛新覺羅胤祹--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十四弟愛新覺羅胤禵--十五弟愛新覺羅胤礻禹--十六弟愛新覺羅胤祿--十七弟愛新覺羅胤禮--十八弟愛新覺羅胤祄--十九弟愛新覺羅胤禝--二十弟愛新覺羅胤禕--二十一弟愛新覺羅胤禧--二十二弟愛新覺羅胤祜--二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祈--二十四弟愛新覺羅胤祕 母親孝誠仁皇后 妻子(太子福晉) 兒子 愛新覺羅弘皙
誠仁皇后不幸崩於坤寧宮。因康熙寵愛孝誠仁皇后,就把全部的愛妻之情轉轉移到兒子身上,於是便對她這個遺孤十分寵愛。 康熙皇帝自從胤礽的出生就特別寵愛,但胤礽在失母的情況下再加上太子之位,與其他皇子與眾不同。從小胤礽就被康熙向大清皇帝的地位重點培養。在這種孤獨的情況下,胤礽被其他皇子孤立,這也成為胤礽以後暴力行為的出發點。 青年樹敵 胤礽到14歲的時候,開始了與皇長子胤禔的不好關係。胤禔號稱武力強壯,而胤礽在文學方面有些成果。形成習慣後,胤礽在每方面都要與胤禔交手與比較。 到了20歲左右,皇子裡面都沒有對胤礽交友,事實上,其他皇子已經在背後開始搞廢除胤礽太子名分的運動。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聽說了一些傳言後,宣佈自己想早早離位,讓胤礽即位。可是,胤礽朝廷內樹敵眾多,防止了皇帝離位而所胤礽即位的下場。 康熙三十九年,皇子里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保持了對太子的友好關係。 在以後的八年裡,康熙對胤礽的進一步觀察才把它的真面目露了出來。 太子被廢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被廢黜太子身份。從此開始了其他皇子為爭太子之位而爆發的一場政治內戰。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討論誰應該被立為新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又以「雖被鎮魘,已漸痊可」為托詞,復立胤礽為皇太子,暫時解決了皇子爭位的難題。 但是,康熙五十年皇上南巡過程中胤礽與不正當人士接觸,要不顧一切強行讓康熙離位,自己即位。康熙聽說後大怒,立刻回到北京,終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原因,再將胤礽廢黜禁錮。 胤礽被圈入宗人府後,成為理密親王。 胤礽於雍正二年卒。 影響 自從康熙五十年後,康熙皇帝宣稱不再立太子之位,於六十一年傳位皇四子胤禛.
原因是清朝的未来以及对皇室的保全。

10,深宫曲怎么废太子

展开3全部 想要知道深宫曲怎么废太子,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做。1、首先打开深宫曲游戏,在皇嗣页面修改太子培养方式。2、选择培养方式为重在实践或休息玩乐,增加独立性降低器重值。3、召见方式选择责备增加其独立性,独立性一高器重就降。4、最后使用深藏身名技能加上太子器重值大幅度下降,即可让皇上废太子。

11,废太子生存指南by寻香踪txt全文免费阅读

展开3全部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o9R2eNaMYxc4gRyB7hqYg废太子生存指南_寻香踪.txt2.14M 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jcdc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jcdc该小说讲述了彧穿越了,穿成了一个被贬为庶人的废太子,流放鸟不生蛋的南蛮之地。萧彧觉得南方好,物产丰饶,风光秀美,想饿死都难。只是这生活生产条件惨了点,萧彧捋起袖子,美好生活亲手创造。

12,幼主本纪怎么废太子

展开3全部 把孩子教到高野心,就拉拢快了,保证属性正常,皇子能力满100,15岁就结婚涨势力,等废太子就行。儿子野心不够就不会拉大臣,把自己的倾向刷高然后去教他,点几次直到老师评价有野心就会拉了,等儿子各项数据都超过太子到一点程度太子就会被废了。幼主本纪下载官方正版是一款最近超级火热的宫廷经营手机游戏,不仅仅风格上独特,给与到了你们的乐趣丰富,没有其他任何的难度,给与到了玩家们的乐趣多多,没事无聊的时候可以尽情的体验。
文章TAG:九宫联攻略废太子  怎么废太子  九宫  攻略  废太子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