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c2职业生涯攻略,地下城堡2攻略有哪些
作者:本站作者1,地下城堡2攻略有哪些
地下城堡2攻略包括副本路线攻略、装备获取攻略、角色升星攻略、开启新地图攻略等。《地下城堡2: 黑暗觉醒》是一款模拟经营与地牢探险游戏。成为末世孤堡庇护所的统治者,率领民众和勇者,对抗满目疮痍的死亡国度。
副本路线攻略:
1、墓穴副本路线:虎口-轻手轻脚-拆毁装置-跃过裂隙-野猪门(巨蜥门)-花豹门-巨象门-犀牛门-谢佛;
2、远山副本路线:进门杀10幽魂-上路打老一-下路打老二;
3、幽谷副本路线:透镜看小怪-收集5个魂-中间红球交魂-右下杀双狼-右上杀术士;
4、裁判所副本路线:捡尸找钥匙-左下机关-右上狼人-左下机关-左上拿楼梯-左下机关-横墙右上端放绳-翻墙到横墙右下端-左下机关-到横墙右下端翻墙-右上点火-大门boss。
装备获取攻略:
第一种:是野外打怪掉落,越高等的怪掉落的装备品质越高。
第二种:是通过工坊来进行装备打造,一般需要符文+矿石来进行合成。符文可由野外怪物掉落,越高等级的符文打造的装备越好。
升星攻略:
当将任意的职业升级到10级之后,将会有一次转职的机会,玩家可以通过转职的选项进行转职,转职成功后职业将增加一颗星级;
当职业转职之后,等级将会重置,玩家需要将职业重新升级到40级,才能进行第二次转职(即第二次升星,获得第三颗星);
当职业转职之后,等级将会重置,玩家需要将职业重新升级到40级,才能进行第三次转职(即第三次升星,获得第四颗星);
开启地图:
图1:庇护之地
进入游戏的第一张图,没有进入方法,默认出现;
图2:荒野
从图1获得孤塔钥匙后,打败孤塔里的小BOSS即可进图2
图3:失落王城
图2中收集材料给图1孤塔罗拉娜,然后去图2右上角的位置打怪鸟,怪鸟掉落吊桥图纸,然后来到右下角传送门位置进入图3失落王城;
图4:流放之路
在图3失落王城的左上角和右边银骑士的探索之后,各给1个宝石,然后打败图3BOSS之后即可开启图正上方的传送门;
图5:湿地
图4顶上偏右打某个给暗月镜子,拿着镜子去给图3银骑士,会给教团宝库钥匙,开边上的教团宝库给下水道钥匙,去图3右下打通下水道到图5;
图6:极寒之地
图5右下打BOSS给巨龙血,然后去图4右上打通关卡即可进入图6;
图7:幻境森林
幻境森林需要玩家回到图2荒野的正右边有一个传送门,玩家需要将等级和属性升级到一定程度即可打开;
图8:季风平原
季风平原比较简单,玩家只需要探索了幻境森林的所有地方,找到传送门即可进入季风平原;
图9:王城
进入王城的传送门入口在右下角的位置,达到要求打败右下角位置的怪即可进入王城;
图10:祭品部落
在探索和打败右上角的冒险者之后会获得王城右下角进入祭品部落的钥匙;
图11:巨龙之路
在图10祭品部落获得两颗宝石,然后回到图8季风平原地图中间的传送门镶上宝石之后即可开启巨龙之路的传送门;
2,ufc女子谁生涯战绩最好
3,初入职场该从何做起
4,注册会计师遇见自己不输自己
周末一组“who are we”的漫画刷爆朋友圈,瞬间掀起改图热,行业版、高校版、地域版……网友们脑洞大开,甚至媒体都参与了进来。有人说这是抱怨,有人说这是吐槽,但在备考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人眼里这也是一种反思和激励。
我们是谁——注册会计师
备考注会——我们为什么而奋斗
从生活百态到各种吐槽,我们每天都会被触动。有时候也会莫名其妙的扎心。一组我们是谁,有你的影子也有我的。在这里,更多的是会计人的。
职业人生:遇见你不熟悉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一直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哪一个角色都没有职业生涯中的我们那么闪光。和所有同期毕业的校友一样,雯成功地成为一家公司的财务会计,收入不算高但这个行业工作相对稳定。工作的内容变化不大,每个月都逃不出这些工作流程:
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6.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如果说有份工作就算满足的话,雯应该是幸运的,工作四五年了,波澜不惊,也积攒了一些行业经验。但谈不上未来的规划,至于升职更无法期待,一共两个人的财务办公室,又能有什么职位空缺。
不敢说自己有多宏伟的目标,但也不想就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画上句号。雯,决定为了梦想,为了让自己更有价值,也为了优质的生活再拼一拼。备考注册会计师,听上去似乎有点疯狂的决定,毕竟这家小公司她是唯一一个有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会计,但在内心中我们竟是这样不甘平凡。
认识自己:未来一切都有了方向
西班牙哲学家葛拉西安说:“不了解自己,就无法驾驭自己。”认识自己,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从三月份报名,雯就开始了备战复习。第一年挑战了最难的《会计》《审计》还有《财管》。在雯看来三科过两科就算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备考的日子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原本的娱乐时间被挤得所剩无几,这个学习阶段,雯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学,看似是时间的累计,可知识也已于悄然中积累。
雯说,备考的日子特别的充实,因为有了目标,你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因为有了目标,眼前即便遇到困难都不在沮丧,这好像游戏过关,越难说明离目标越近了。
学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坚持,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总会有所收获。
实现自己:不输于期望中的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
备考的时候,雯也是这样激励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在行业的位置。对于会计这个传统行业来说,学习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法律、制度、准则年年都会有所变化,会计人想要在变化中找准位置,就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抓准机遇。《会计法》修订工作已经启动,会计从业资格证取之势消尘埃落定,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更高层次的发展。
未来的会计行业更加需要的是全面型的人才,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与时俱进。但现行的会计行业就像是一个金字塔一样,基层会计数量庞大,然而顶层高端的会计人才数量稀少,存在巨大的缺口,如果今后想在会计行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实现自己工作技能的提升,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管理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只有不断地向着金字塔顶端前进,抓住时机,迎接挑战,才能够在会计行业里取得更好的发展。
雯,成功地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为自己选取了奋斗的方向,也许这在行业的发展中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但于个人而言,却实实在在地拓宽了职业生涯延伸了发展之路。
(本文是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东奥会计在线)
5,ufc职业战绩最多的十位选手
6,托尼库科奇的职业生涯
7,遇到重点选择不知道如何决策咋整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编辑:
雪梨
社长说
噢,我的选择困难症终于有救了!
● ● ●
遇到重点选择不知道如何决策,咋整?
上次有读者问到,如何高效去做决策?今天就来介绍一套做决策的方法模型:决策画布。
A. 什么是“决策画布”?
“决策画布” 是一套辅助做决策的思维工具。
它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商业画布”模型。我将做决策时,需要用到的信息和思考纬度全部放在这张画布上,并且建立逻辑关联,从而帮助大家能够清晰明了地审视现状,高效做出决策。
决策画布模型
这个模型是我原创,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决策画布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如何使用它。
B. 如何使用“决策画布”?
决策画布一共分为7个板块。分别是:困境,目标,冲突,选择,机会成本,优先级打分,计划。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用一位读者的问题来举例,详细解释如何使用“决策画布”。
以下是这位读者给我发来的问题:
我在大公司呆了4年,福利很好,也受到领导器重。但感觉工作内容繁琐,后期成长也没有很多,同时自己厌倦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现在我收到了一个小公司的offer,工资水平和现在差不多,但福利比现在公司差很多。小公司的领导很有诚意,工作方面能成长的地方也更多。可后来原公司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考虑回去,并承诺以后遇到的项目也会是行业内更前沿的项目。现在,我应该如何做决策?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留在原公司还是去新公司?”的二选一问题。接下来我就用决策画布模型来进行分析。
1. 困境
所谓困境,就是做决策时的场景范围。这里面包括背景信息,与决策有关的人员,以及你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为什么要先框定困境范围?因为这能避免你后面被无关的信息所困扰。很多时候我们做决策分析时,起点都在正轨上,可随着后期信息量的增多,思路很容易被带到别的领域去,发生思维“脱轨”的情况。而这,是导致思维无用功的一大因素。
以上面的事例来讲,困境的场景范围很清楚,这是一道围绕在原公司和新公司之间的职业生涯选择题。原公司的老板和新公司的老板就是与决策直接相关的人。
所以在后面思考时,就不要变成“我该不该改行?”,“我是不是要去国外读个书?”,“我考个公务员如何?”,这些都是思维脱轨。
2. 目标
你希望自己做出的决策,最后达到什么结果。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你的目标。
任何一项决策,都有一个核心目标。它是开启你思考如何做决策的关键动机。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这位读者在只言片语中其实提到了自己的目标,例如“后期成长”,“行业内更前沿的项目”等等,只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这时需要做的,是抽离出关键字词,重新组织语言,清晰描述目标。这么做的好处,是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围绕目标再来审视对应决策,会更加一目了然。
因此,我将这位读者的目标概括为下面一句话:
实现个人工作经验的持续丰富和成长。
3. 冲突
有了清晰的决策目标,那么阻止你去完成目标的东西,就是“冲突”。在这个案例中,冲突来自于两方。
来自原公司的冲突很明显:繁琐的工作内容,局限的成长空间,无聊的人际关系;
而来自新公司的冲突这位读者并没有说出来,但其实是有的。公司规模小,在通常意义上,也就意味着平台资源有限,业务量不高,行业地位低等弊端。
另外,公司小,员工人数少,这意味着很可能你需要一个人身兼数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成长,但这些“成长”是否有意义?是否真的对你实现目标有帮助?这里是需要打问号的。
这就好像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子弹短信和腾讯的两个Offer, 子弹短信给28K, 腾讯给16K, 应该如何抉择?
虽然前者最近风头正劲,薪资够高,但如果把时间拉长远来看,大公司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薪资,还有背景光环,广阔的行业视野,丰富的产品线经验等等。如果光看表面去做决策,就有些欠妥。
所以决策画布进展到这一环节,会发现信息量有所不足。这时,我们需要暂停分析推演,引入外部调查来补充信息。
比如,将原公司阻碍你成长的条件全部罗列出来;再比如,去和新公司的领导沟通,问清楚新公司能给你提供的具体条件有哪些,是配备更多的下属,还是赋予更多的权力空间,或者是让你接触公司最核心的项目?
在进行冲突分析的时候,信息的获取一定要完整。台面上的显性冲突和台面下的隐性冲突都要考虑到,因为它们都会影响接下来的决定。
4. 选择
在这个案例中,可供选择的选项是很清楚的。但依然不要停止思考,我们承接上一环节的分析,继续深挖:
目前的选择,分别能够解决哪些冲突?
倘若选择呆在原公司,哪些冲突得到了解决?例如:工作量变小,人际关系变得简单等等。
假如跳槽到新公司,哪些冲突得到了解决?例如:项目上获得更多自主权,负责更多的产品线,工作内容不繁琐等等。
这些,同样需要通过反复沟通和调查来补足信息。只有当我们把各自选项下对应的冲突解决了,才能评估出各选项的优势,从而掌握全局。
5. 机会成本
在明确了各选项所能解决的冲突之后,我们还需要分析机会成本。即:
被放弃的选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潜在损失?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全面审视和掂量每一个选项,从而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在上面的案例中,由于信息不完整,因此我假定两个选择,分别会产生的机会成本如下:
去新公司,原来大公司的光环就不复存在,不再能享受完善的交流培训机会,同时也享受不到优厚的福利待遇;
而呆在原公司,可能会受制于繁琐的制度流程,同时原公司也没有新公司灵活,难以快速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目标。选择哪一个,心里应该七八成有谱了。
6. 优先级打分
这一环节,是对前面所有分析的总结,即:
对每一个选项的优势进行排序打分,从而找到符合自己目标的最佳选择。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的目标早已锁定为“实现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和成长”,那么对这个目标能够做出越多贡献的因素,所打的分数就越高。
例如:更重要的工作任务(90分),跨部门的合作机会(65分)。
相反,那些不能对目标进行直接贡献的,但在你看来同样重要的东西,所打的分数就要低一些。
例如,薪资福利待遇(50分),上班路程远近(30分)等。
分数的具体数值,依据每个人的经验感受来设定,这里不多赘述。这一环节的最后,会呈现出一个排序清单,里面每一个选项对目标的贡献值一目了然(如下图)。
7. 计划
前面的6个环节,基本完成了分析,做出了决定。到了这个环节,就进入到执行决策的计划阶段。
此时,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手上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资源,来帮助我们将决策付诸实践。同样的,由于这个案例缺少更多信息,这里我继续假设接下来会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完成这个计划。
假设现在做出了呆在原公司的决定,和老板也谈妥了条件,那么就要开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例如,接下来你会被分配到一个关键部门,那么就要提前了解清楚该部门的业务内容,人员结构,以及你的角色任务。行动上,你可以和该部门的同事主动沟通,或者侧面从老板那里探听一些情报,也可以先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几个项目,熟悉这里的工作风格等等。
这些,都是基于决策之后要进行的下一步计划。
至此,决策画布的分析流程全部完成。
C. 使用“决策画布”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要紧盯目标。最后我们做出来的决策,一定是能对实现目标进行最大贡献的选项;
第二,目标只能有一个。当多个目标同时出现时,要学会删减,找到最重要的那个目标。不要妄图做一箭双雕或一箭三雕的决策,否则容易陷入互相矛盾的境地;
第三,记住“冲突是对目标的直接阻碍,选择是对冲突的对应解决,机会成本是对选择的反向补充,优先级打分是最后的优势总结”;
决策画布是一项帮助我们做决策时进行信息梳理和逻辑分析的工具,它的意义并不是最终解决“选择哪个”的问题,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思路。不同的人使用,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后,大家可以保存下面这张图片,需要使用时打印在A4纸上即可。
8,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进行 5 项必要投资
编者按:对于个人来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是什么?股票?基金?房子?错,是你自己。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取得那些回报,那些回报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人似乎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也就停留在明白这里了。 播主兼作者Srinivas Rao的这篇文章告诉你在投资自己的事情上要知行合一,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做到。
小事情会产生大结果。随着时间的转移,这些结果会产生复合作用。我们都是我们所有选择所产生的动能的累积。其中一些选择是二元的。去不去健身:那一刻的那个选择将会改变你的一天。慢慢地那个选择将改变你的一生。我们往往忽视了鸡毛蒜皮好处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看不到引爆点的概念——因杯子倾斜渗漏的一点小好处会释放出许多好处的洪流。力或者动能2%的差异可能就会导致硬币从正面翻转成反面,或者从yes变成no。
——Aubrey Marcus
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不可分。你的健康会影响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会影响你的关系。你的关系会影响你的幸福。你的幸福会影响你的表现。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如果系统的一部分不正常了,其他部分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影响。ROI最高的投资是对你自己的投资,而想要拿到那样的ROI的办法是进行以下这5项投资。
1、身体健康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不幸染上了流感。如果你是经历过这种病的倒霉蛋之一的话,你知道的,这会是你最糟糕的一年之一。1月份我几乎整整一个月都不能动,整天都是呆在床上。我的生产力直线下降。我必须取消The Unmistakable Creative的采访,也写不了多少东西。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如何地把健康视为理所当然。你的健康是你生活其他一切的引擎。如果你的健康出问题了,其他一切都没法正常运转。投资你的健康会给你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产生ROI。这是我之所以把它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那么应该如何对你的健康进行投资呢?其实这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复杂。这可以归结为3根基本支柱:睡眠、饮食以及锻炼。
睡眠
2015年初,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睡眠对我的影响开始变得很明显。睡眠剥夺是抑郁最大的恶化因素之一。 我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我抑郁因为我无法入睡,我无法入睡因为我很抑郁。为此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睡眠方式而且把它作为我的优先事项。感谢Arianna Huffington的《睡眠革命(The Sleep Revolution)》,我做出了一些改变,从而让我的睡眠有了很大的改善。
买一张好床垫:我幸运地拿到了一张Casper床垫,因为该公司赞助了几集的《Unmistakable Creative》。在上面睡了几个月之后,我开始注意到一旦不是睡在自己床上的不同。不管是在酒店,还是在朋友家或者晚上住父母家睡,只要睡的是Casper床垫我的睡眠质量总会好很多(编者注::)这样打广告真的好吗?)。一张好床垫也许是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最值得的一笔投资了。
减少屏幕时间:去年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地在约会app上跟很多人约会。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很多好习惯都见鬼去了。如果有人回我消息了我就会上去看看,有时候还是在床上。这对我的睡眠没有好处。无数研究表明对我们的睡眠最大的破坏之一就是智能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释放的蓝光。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不断地刷Instagram、向右翻屏、查看Facebook,而且经常是直到睡觉之前。我自己要是上床前2小时都不看手机的话,总能够一觉睡到自然醒,第二天专注度也强很多。当我忍不住看手机时,第二天早上效率就会变低。
柔软的床单:如果你在酒店的床上睡过的话,你知道那感觉就像自己是个皇帝一样。我想在自己的卧室复制这种体验。于是我去google了一下,然后偶然看到了Apartment Therapy团队的一篇文章。很快,我把床单升级成了织物经纬密度达1000的床单。我马上就注意到了那种感觉的不一样。
就像我的朋友Mike所说那样,“睡眠是神奇的万能药。”如果你能改善自己睡眠的质量,你就会改善自己生活其他的方方面面。
饮食
如果说你的身体是一台引擎的话,那你的饮食就是让这台引擎跑起来的燃料。在节目《如何保持动力》中,Zig Ziglar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有一匹价值百万美元的赛马,你会不会让它熬夜、抽烟喝酒喝咖啡吃垃圾食品?”第二个问题:“你会这样对待10美元的狗或者5美元的猫吗?如果是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身体呢?”
我愿意告诉你我是个非常注重养生的人。但我有时候也会疏忽。你想象不到我有多爱甜点,并且还“试验”过少数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但随着我的年龄变大,我开始越来越重视我的身体感觉。我很少会喝到第二天宿醉的感觉。我早餐不吃甜点。我并不认为随着自己年龄增长而取得了一些最重大的职业成就是一种巧合。就像我在即将出版的书里面所说那样,如果泥头自己身体里面放垃圾,很可能你制造出来的创意成果也是垃圾。
那么对自己的饮食进行投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有几件很简单的事是你可以去做的。
考虑使用一项膳食计划服务:尽管膳食计划服务有时候似乎比较贵,但你从吃得好中恢复的精力相当于你的代价其ROI赢足够高了。而如果你把那些能量用到建设你的公司,写作或者致力于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上的话,这就从一项开支变成了一笔投资。
一位好的医生:一个月前我无意中发现了Forward这个医生的未来办公室。这有点像诊所的应用商店。不过这些家伙的做法跟传统的诊所不一样,他们对健康采取的是数据驱动的方案。
营造一个健康的食品环境:我之前曾经谈过构成你生活的9个环境。健康饮食的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有一个你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的环境。我的弱点之一是Trader Joes的巧克力熔岩蛋糕以及一切含有巧克力的东西。就像我的一位大学好友曾经说过那样,“你不应该信任那些不喜欢巧克力的人。那种人非常奇怪。”我注意到一种模式,那就是如果我不不在杂货店买巧克力的话,我就不会对吃这玩意儿感到担心。但如果我去买了的话,就会每天晚上都要吃。简而言之,如果你想避免一个东西,那就让它消失在你的环境里。
我不是食品和饮食方面的专家,但我建议你看看Darya Rose、Joe Cross以及Aubrey Marcus等人的工作。说到饮食,并不存在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锻炼
我爸已经快70岁了,但是如果你看见他人的话一定看不出这一点。我上大学的时候,酒吧的一位保镖曾经向他索要身份证,我们还偶尔会被认成是两兄弟。我认为他的这张活力要归功于两个东西。第一是他有着禅宗佛教徒的耐心和心态。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是他总是给我惊喜。其二是他积极锻炼。他总是把车停在离UC-Riverside校区他办公室尽量远的地方然后走路过去。他每天晚上走会去散步。因为他还是Costco非官方的品牌大使,他甚至晚上还散步到那里去。
我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积极锻炼身体。10年前当我开始冲浪的时候,我注意到我生活的其他领域马上有了改善。因为我想早点起来去冲浪,我会在晚上10点就从酒吧回家。我喝酒的时候不再吸烟。水变成了我的灵感来源,我总能想出新的要写的东西。冲浪这个关键的习惯创造出一种涟漪效应,让我的生活所有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那么应该如何投资于锻炼呢?
聘请一位训练员/加入一家健身房:投资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最常见办法之一是聘请一位训练员。世界级的运动员不会什么事情都自己做来实现这一点。他们会跟教练和训练员一起合作。
我的好朋友Joseph Logan快50岁了可是一点都看不出来。他跟训练员一起合作。
当我的商业伙伴Brian想要增重时,他也请了训练员。
我在Facebook上问私人教练有关其客户受到的与健康无关的好处时,他们列出了下面这些:
跟口头辱骂自己的丈夫离婚的信心和勇气。
摆脱对抑郁症药物的依赖(当然要在医生的允许下)。我的训练风格专注于建立自信心以及赋能。这可不仅仅是举举重或者减肥那么简单。
心理健康——一旦大家意识到自己身体可以变强壮,就会开始去追求其他的人生目标!
培养一种关键的习惯看产生涟漪效应。当你对自己的身体健进行投资时,你会看起来更好、感觉也会更好、并且几乎的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都表现得更好。身体的改变能够帮助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讨厌锻炼……
养成一种运动爱好
说实话我20多岁的时候讨厌锻炼。我受不了要去健身。我把这看成是一种必要之恶。但当我开始玩冲浪和单板滑雪时情况完全改变了。锻炼只是这些活动的额外好处之一,因为我非常享受这些运动。如果你能设法找到一种运动爱好并且迷上了它,锻炼就会从一种你害怕的东西变成期盼的东西。
就像我过去说过那样,当你精神上被困住时,请把注意力转到身体上面。
2、心理健康
你的心理状态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如果你想优化自己的心态,你就必须投资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管你想实现什么,无论是想完成学业,还是跟异性建立关系,或者创业,其支柱都是你管理好自己心里状态的能力。没有这一技能的话,你永远都会处在劣势。
大家往往认为当你越来越成功的时候,对这个的需求就会越来越没有必要。但是Sam Altman谈初创企业的建设过程时说过,其实当你越是成功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反而会变得越糟糕。高的越高,低的越低。你没有问题只是一种虚妄的现实。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你就会停止学习和成长。问题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罢了。
那么应该如何投资于心理健康呢?
治疗:我在伯克利的四年时间里支取看过理疗师一次,那是因为我也相信了那种荒谬的说法,即理疗师是给疯狂的人准备的。我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有一样东西我们本应在学校学会但从来没有学过:管理好自己的心理。我36岁经历了一次分手后又去找了理疗师。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见鬼我为什么现在才到这儿。真希望1年前我就来这里了。”有关心理健康,理疗师是是你最值得的投资之一。
冥想:冥想是心理健康方面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投资之一。每天最少只需要2分钟,你就可以减少焦虑、增加快乐并且改善你的注意力。如果这不能说服你相信它的好处,那我告诉你一位Unmistakable Creative的嘉宾曾经说过,许多亿万富网都把自己对市场波动心如止水的能力归功于冥想的习惯。
吃药:在人生教练和互联网名人的影响下,我们已经进入到自助的世界,因此心理健康的药物治疗口碑很差。而且开药的人往往对治疗抑郁症并没有直接经验。不过我个人发现这个对我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尽管如此,我会把它列为最后一招,在其他手段都失灵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幸福是种习惯
习惯需要练习。你不会练习一次就能感觉精力十足。所以这份有科学依据,可以让你变得更快乐的日常例程就值得考虑一下了。
3、教育
iPhone就是一所移动中的大学。这手机不便宜,但是要比MBA便宜很多。而且到年底不会有考试,而且课程自选。
——Aubrey Marcus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往往会将学习和教育混为一谈。教育是一场有限的游戏。你完成一门学习课程,拿到毕业证书,然后接着攻读下一门。而学习呢,则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游戏。你完成了正规教育之后很久还要继续。
我从书上学到的东西比我读大学学到的东西要多。
我从开公司中学到的东西要比我读MBA学到的东西要多。
通过投入合适的时间和资源,你从非正规教育学到的东西可以让你胜过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在这个世界变化的节奏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学习的能力将会成为我们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
书籍
书是很好的东西,因为它成本低,并且产生极高的ROI。你可以在Amazon上面用很低的价格买到,或者在当地的图书馆就能免费借到。那么怎么才能多读书呢?
几年前我的一位导师推荐我读《权力的48条法则》。如果你读过Robert Greene的书的话,就会知道那都是些经过很好调研而且极其详细的大部头。那种书不是你可以坐下来一个下午就能啃完的。如果我想看完这本书的话,就必须形成一套体系。
如果我每天读2条法则,我就可以在24天内读完这本书。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将类似的做法应用到其他的阅读上面,这让我一年可以读100本书。就像任何目标一样,读书最容易的办法是把书分成最小可管理的部分。哪怕你一天只读一页,只要你不断读下去,你也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就是我的推荐做法。
1)从一天读10页开始,坚持1周
2)下一周一天读20页
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会爱不释手。
课程
至于在线课程,里面放进去什么东西你就能得到什么东西。如果你完成了所有的模块,做完所有的作业,并且利用好跟教师的接触的话,你就能从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ROI。你在Ramit Sethi的销售页上面看到的客户评价不是来自于那些购买了课程但是什么都没做的人。那是来自于按照课程去做的人的。如果你购买了课程但是又没做什么作业或者仔细看材料的话,这跟把钱冲进马桶没什么区别。
播客
这个年头但凡是你想学的东西都会有播客。不管你是像学语言,做生意,还是仅仅想得到激励,可能都会有播客可以帮忙。
4、职业发展
我们可以花数千小时不断地练习直到掌握一门技能,或我们可以说服一位世界级的从业者指导我们的练习,从而在少很多的时间内掌握那门技能
——Shane Snow
当我回顾自己职业生涯早年很多被炒掉的工作时,有一件事情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完成的。那就是对我的职业发展的投资。如果你对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是认真的话,你就得投资于你的职业发展之中。
教练与导师
著名外科医生兼作者Atul Gawande在最近的TED演讲中曾经讨论过请教练的事情。在行医多年之后,有一件事情在他看来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到了一定时候大家对所做的事情的掌握程度会到天花板,没法做得更好了。于是他就请了一位过去的医学院教授当他的教练,在手术的时候指导他。尽管他已经行医多年,但他的教授仍然发现了他的改进空间。
如果你看过电视节目《Billions》,你就会知道Bobby Axelrod的避险基金里面有一位绩效心理学家。乍看之下一支避险基金里面有个心理学家似乎听荒谬的。但鉴于他们管理的资金数额如此庞大,表现有百分之一的差别也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个人而言,我认为每一家组织都应该有一位最佳表现教练/心理学家。因为某人是一个好经理并不意味就是一个好教练。所以像Michael Gervais和Todd Herman这样的人才如此受欢迎。
如果你希望非常擅长某件事情,并且又希望加快你的进步速度的话,请个教练吧。我之前已经写过教练和导师的ROI是一辈子的。
当我的商业伙伴Brain聘请了Jeremy Miner作为他的销售教练之后,他的投资回报提高了25倍,并且还掌握了余生皆可受用的技能。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Pete Vargas的Stage Execution研讨会,讨论的是如何建立一套体系来更好的进行公开演讲的事情。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贵的投资之一。但结果表明对它的效果的每一条客户评价几乎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参加这场研讨会,我现在2天做完的事情可能需要1年的时间。
Ryan Holiday在写书的时候,他会从出版商以外的地方聘请一位编辑。不过那位编辑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编辑。其实他还是一名教练。
大多数人想要的是一位不需要付钱的导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建议读读Ryan Holiday的这篇文章,里面告诉了你如何去找导师。然而,值得记住的是,当你为某个东西付费的时候,双方就会站在一条船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当你的自身利益更多地牵涉其中时,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想要从投资中获得回报。
策划团队/个人董事会
在最近的一个播客中,Seth Godin提到了他和Chip Conley在商学院的时候加入的一个策划团队。他们每周会在斯坦福校园的一所房子了见一次面。我认为Seth和Chip的职业生涯都极其成功是个巧合。
还有一个办法是组建所谓的个人董事会。这是我从Tim Ferriss的博客嘉宾那里学到的。其实做法相当简单。
1)选一个你尊敬但不是做你这一行的人
2)问一下对方是否愿意一年跟你见1、2次面
会议与活动
出席会议其实远不仅仅只是活动本身。会议的价值最终是通过会议建立起来的关系。作为出席会议的副产品,我已经设法为Unmistakable Creative争取到了新的赞助商,并且见到了出色的播客嘉宾等。在出席了一些类似Archangel这样的高规格会议之后,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帮人的水准总是跟活动的费用相持平的。其中一些最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在相同的活动上出现绝非巧合。
作品
我曾经说过一件作品远比你的简历或者GPA有价值得多。就像Chris Sacca 说过的那句很著名的话一样:“那些实在找不到你有趣的其他理由的人才会对你的GPA感兴趣。”做一件作品让别人找到你有趣的理由, 而且这件事情是你职业发展一笔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我上大学的时候,建一个网站通常需要数千美元以及数周的时间。而在今天,感谢像Squarespace这样的公司,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以不到20美元的代价建出一个漂亮的网站。
5、你的环境
不管这是工作或者生活的地方,你穿的衣服,或者你开的车,在所有你可以做出的投资当中,你对环境进行的投资会有最高的ROI。
你不可能能升级一个环境而又不会让它改变其他的。如果你改变了一个环境,它就会对所有其他环境产生涟漪效应
——Jim Bunch
前面提到的四项投资说打的说到底都是对你的环境的投资。而你的物理环境是最容易出成果的一个,所以我们来谈谈如何去改变环境吧。
工作场所/生活场所: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对从你的感受到你的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有着巨大影响。如果你的环境混乱吵杂,你就更容易会受到干扰。如果环境不能激励你,它就会榨干你。
你的车:你不需要开一辆好看或者土豪的车。但如果你让车况保持良好的话,你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感觉如何大不一样。记住,每一个环境都是相连的。
你的衣服/外貌:改变穿衣方式是改变自己感受方式的最快方式之一。不妨想想你洗完澡、剃完胡子、理完发或者穿上最好的衣服时是什么感觉。说到衣服,我的哲学是重质不重量。东西要买好的,虽然贵点但可以买少点,因为它更好看而且更耐久。
伪装成开支的投资
有时候投资会伪装成开支的样子。比方说,我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买了噪声消除耳机。我知道在写作的时候听音乐会让我的专注度大不一样。因为我从写书中拿到了报酬,所以其实噪声消除耳机是我的一笔职业投资。
我在冲浪或者玩单板滑雪的时候总的想到新内容的新点子。每年我都会买张季票去度过几次单板滑雪之旅。我至少每2年还会来一次国际冲浪之旅。由于这些是我灵感的主要来源,所以对我来说这些与其是开支还不如说是我的投资。
去年,当我拜访在哥伦比亚的朋友Mike Harrington时,我正在为新书的开场白发愁。我们最后去看了关于Daft Punk的纪录片,结果这给了我些新书开场故事的灵感。这么看来我花钱去看朋友也不失为一笔不错的投资回报。
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系统,在一个生活领域似乎属于开支的东西在另一个领域就会变成一笔投资。
当你投资于这5个领域时,你的感觉会变得更好,你看起来也会变得更好,并且会有更好的关系,还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无论是在职业上还是在个人方面。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9,投资赚不了钱因为你有这20种财富心理学谬误
编者按:为什么一位当了一辈子秘书的女士最后能捐出700万美元的财产?为什么一位受过顶级教育的金融高管却宣告破产?因为管理财富的关键未必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行动。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一种行为。而行动这个东西很难传授,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坏的投资决策导致坏的行为。前The Motley Fool 屿《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Morgan Housel总结了20种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这些财富心理学谬误的话,投资收益一定会大为改善。
我来告诉你2位投资者的故事,两人并不相识,但是他们走过的道路却发生了有趣的交集。
Grace Groner 12岁就成了孤儿。她一直都没有结婚。从来没有过孩子。她也从未开过车。大部分时间内她都是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单居室的屋内,她一辈子就干过一种工作:秘书。据大家所说,她是一位可爱的女士。但她过的是一种简朴而平静的生活。这使得她在2010年以百岁的年纪逝世后捐献出来的700万美元更加令人困惑。认得她的人问:Grace去哪儿弄那么多的钱呢?
其实这里并没有秘密。她没财产可继承。Grace只是从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点钱投入到股市,然后撒手不管享受了80年的复利。
Grace过世几周之后,一则不相关的投资故事又成为了焦点。
美林证券拉美分部前副主席Richard Fuscone宣布个人破产以避免丧失自己的2个家的抵押品赎回权,其中一个家的面积接近20000平方英尺,每月的房贷达66000美元。Fuscone是Grace Groner的反面。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的他后来在投资界太成功了,以至于40岁左右他就宣布退休以“追求个人兴趣和慈善公益事业”。但是高额借贷与流动性投资毁了他。Grace Groner将真正的财富捐赠给慈善的同一年,Richard站在一份破产判决面前宣布:“我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垮……唯一的流动性来源是我妻子能够卖掉的任何私人家具。”
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告诉你要像Grace一样,避免成为Richard。其真正目的是想指出在其他领域发生这样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要不你想想看,还有哪个领域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相关经验、没有资源、没有关系的人的表现还能大大超过一个受到过最好教育、经验最丰富、拥有最好资源和最好的关系的人?永远都不会有Grace Groner做心脏病手术要好过一位接受过哈佛医学院培训的心脏病专家这样的故事发生。或者开发出比苹果工程师的还要快的芯片。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投资这个领域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这是因为投资不是研究金融。而是研究人们如何对待财富。而行为是很难传授的,哪怕是真正聪明的人也很难领会。你没法将行为概括成公式去记忆或者电子表格模式去追随。行为是天生的,因人而异,难以衡量,会随时间而改变,人很容易受否认其存在的影响,尤其是在描述自己时。
Grace和Richard证明了管理财富未必就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行为。但是金融通常不是这么教你或者讨论的。金融业讨论做什么讨论得太多了,但是关于当你想做的时候脑子里怎么想的讨论就很不够。
本文描述了我经常看到的大家在对待财富时会出现的20种缺点、偏见,以及坏行为的原因。
1、成功是挣得的,失败是应得的之谬误:低估运气和风险所扮演角色的倾向,未能认识到运气和风险是同一个硬币的不同面。
我喜欢问人一个问题,“关于投资我们不懂的东西你想了解些什么?”
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问这个的人太少了。但这会迫使你问到的任何人去思考什么是他们本能上认为是真的但并不会费太多时间去回答因为它很琐细。
几年前我想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运气在成功结果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喜欢这个回答,因为没人会认为在财务成功中运气没有扮演一丝的角色。但既然运气很难量化,而且指出大家的成功靠运气是很无礼的,所以默认的态度往往是不把运气当做一个因素。如果我说“假设全世界有10亿名投资者。你是否会认为其中有100人成为亿万富翁纯属机缘巧合运气所致?”你会回答,“当然。”但然后如果我再让你列举出这些投资者,你可能就会退缩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失败也是一样。失败的企业是因为不够努力吗?坏的投资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彻底吗?任性的职业生涯是懒惰的产物乎?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当然。但多大程度?很难知道。当很难知道时我们默认就会走极端,把失败看作主要是错误使然。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生活是其自身经历以及遇见过的人的折射,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靠运气、以外和机遇推动的。大胆与鲁莽的区别没你想象那么大,如果不相信运气的话你就无法相信风险,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有时候其对结果的影响要比光靠努力还要大。
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有的人出生在鼓励教育的家庭;有的则出生在反对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经济富裕鼓励创业的国家;有的不幸出生在被战争和贫穷困扰的地方。我希望你能成功,我希望你能赢得成功。但是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的贫穷是懒惰所致。在判断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
2、成本规避综合征:未能识别某种情况的真正成本,太过强调财务成本而忽视了赢得回报必须付出的情感代价。
比方说你想要一辆新车。其售价是30000美元。你有几个选择:1)付30000美元。2)用不到30000美元买一辆二手的。3)偷一辆。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避免选第三种,因为偷车的后果要比好处严重。这很明显。
但假设你想在未来50年挣得10%的年化收益率。这种回报是免费得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这个世界要免费给你一个这么好的东西?比如汽车,你得付出一些代价。
这种情况下这个代价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就像汽车一样,你有一些选项:你可以买下来,接受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你可以找不确定性不那么大但是回报也低一点的资产,也就是相当于一辆二手车。或者你还可以尝试相当于侠盗猎车手的行为:拿到回报同时避免随着而来的波动性。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第三种。就像偷车贼一样——尽管这是善意的、不违法的——他们想出了些花招和策略来拿到回报又避免付出代价。交易。轮动。对冲。套利。杠杆。
但财神可不是很青睐那些既想要回报又不想付出的人。一些偷车贼能够侥幸成功。但更多的人会被当场逮住。金钱也是一样。
这在汽车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但这投资上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投资的真正成本,很少是财务费用这样容易看见和衡量的东西,而是情感代价和市场要求的现货价这样相当有效率的东西。1995到2016年间Monster Beverage的股价涨了211000%。但在此期间其股价曾经先后5次下挫超过1半。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巴菲特赚了900亿美元。但这是靠70年如一日每天阅读SEC行情走势12小时而取得的,其代价往往是疏忽了他的家庭。这也是一项隐性成本。
每一笔金钱回报都要付出你所能看到和计算的财务费用以外的代价。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Scott Adams曾经写过:“我听到过的最好建议之一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取得成功,请先想清楚代价,然后付出代价。这听起来似乎很明显不足道,但如果展开想想的话,就会明白它的威力巨大。”非常精彩的财富建议。
3、车里的有钱人悖论
如果你看到有人开一辆好车,你很少会这么想,“哇,这个家伙开的那辆车很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有这辆车大家一定会认为我很酷。”不管这是不是下意识的,这就是大家的想法。
财富的悖论是人们往往想向别人发出自己应该被喜欢或景仰的信号。但现实中那些别人会忽视对你的敬仰,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财富是令人钦佩的,而是因为他们主要想利用你的财富作为自己想要被人喜欢和敬仰的标杆罢了。
这个东西并不微妙。在每一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人群中都很普遍。把停机坪上的私人飞机出租10分钟给人进去拍个自拍放到Instagram上面的生意正变得越来越火。拍这些自拍的人以为自己一定会受宠而没有意识到除了提供一辆供拍摄的飞机外自己大概不会在意实际拥有这架飞机的是谁。(编者注:既然你都不在意东西的主人了,别人又怎么会在意呢?)
当然,这里想说的不是要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或者甚至对豪车的追求——这两个我都喜欢。而是要认识到大家通常都渴望受人尊重,而谦逊、仁慈、睿智以及有同理心往往比能快的车赢得更多的尊重。(编者注:内在的胜过外在的)
4、一种会令预测你的未来愿望和行动变得困难的因时制宜的倾向,导致无法获得来自于当前决定的长期复利回报。
每位5岁的男孩都想长大的时候能开一辆拖拉机。然后你长大了意识到开拖拉机也许不是最好的职业。于是作为一个青少年你梦想能成为一名律师。然后你意识到律师工作太辛苦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在一起。于是接着你想成为家庭主妇/家庭煮夫。然后到了70岁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存点钱好退休。
世事多变。当你对未来想要什么的看法如此易变时是很难做出长期决定的。
这就又回到了复利的第一原则:不到必要的时候,别去打断它。可是当你的人生华改变时怎么才不会打断一项理财计划——职业、投资、开支、预算或者随便呢?很难的。大家喜欢Grace Groner和巴菲特变得如此成功的原因部分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让复利疯涨。但我们很多人一生当中改变太大了以至于并不像几十年都做同一件事。或者任何接近的事。所以我们就不要讨论80年的时间周期了,我们的财富可能会经历4个不同的20年周期。这种情况下复利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
这个并没有解决方案。但我学到的一件事情也许有帮助,那就是回归平衡,给错误留出空间。当你如此容易受到变化影响时,在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一种结果上面吊死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5、锚定自己的历史偏见:你的个人经历构成的也许只是这个世界发生的0.00000001%,但也许却占到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看法的80%。
如果你是在1970年出生那么当你到了青少年及20多岁——正值学习有关如何投资以及经济机制的基础知识容易受到影响的青葱岁月之时,股市扣除通胀之后就已经涨了10倍。如果你出生在1950年,那同样的市场到了你20几岁时还是一样的:
这个观点有很多解读方式。在密歇根州Flint长大的人对于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会跟在华盛顿特区长大的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大萧条或者1940年劫后的欧洲期间成年的人,他们的信念、目标以及看重的东西一定是阅读本文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所无法看透的。
大萧条吓坏了一代人,大萧条影响到了这帮人的余生。至少是大多数人。1959年约翰·肯尼迪被记者问到对大萧条的记忆,他回答道:
我对大萧条没有第一手的知识。我的家庭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还越来越值钱。我们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佣人,我们旅游更多了。我看到的跟大萧条有直接关联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父亲多雇了一些园丁,这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份工作好让他们有口饭吃。真的,在我到哈佛读到相关资料之前我对大萧条都一无所知。
既然再多的研究或者开放的心态都无法真正重现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威力,大家在生活中就会以完全不同的观点去看待经济的运作方式,看待它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保护别人,以及哪些应该重视哪些不应该重视。
问题是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理智。如果你早上醒来就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的话是很难乐观的,因为大家喜欢可预测的感觉以及明确额度叙述。所以他们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建立他们所认为的世界应该的运作方式的模型——尤其是对于运气、风险、努力和价值这样的东西的模型。
这是有问题的。当每个人都体验过世界的一点东西但却利用那些经历去解释预计会发生的一切时,很多人最终就会变得失望、困惑,或者对他人的决定感到目瞪口呆。
一群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过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投资习惯并得出结论:“当前的(投资)理念取决于过去的领悟。”
在跟别人争辩投资观点的时候,或者当你对他们存钱或者乱花钱,在特定情况下恐惧或者贪婪感到困惑时,或者任何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财富的时候,记住这句话。事情会变得更有意义。
6、历史学家是先知的谬误:没看到历史是研究意外和变化的,却用它来作为未来指南的讽刺性。在一个创新和改变是发展之命脉的领域过于信赖拿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情况的信号。
地质学家可以看着10一年的历史数据然后建立起地球如何行为的模型。气象学家也可以。还有医生也是——2018年肾脏的机制跟1018年的还是一模一样的。
过去为未来指明了具体方向的想法挺诱人的。它倡导的是未来之路由数据铺就这样一种想法。历史学家——或者分析过去作为指明未来的一种手段的任何人——是很多领域当中最重要的人士之一。
但我不认为金融是其中一个领域。至少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经济的基石是事因时而变,因为无形之手痛恨一切无限期地保持太好或太糟的状态。Bill Bonner曾经这么描述市场先生的运作机制:“他穿上了一件‘资本主义在起作用’的T恤,但手里还拿着一把大锤。”很少有东西会很长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使得历史学家的作用要比先知小很多。
考虑几件大的事情。
401(K)(退休金账户)已有39年的历史——这已经老得足以竞选总统了。Roth IRA(罗斯个人退休金账户)年份还不够久,还不能喝。所以今天有关美国人如何为退休做好打算的个人理财建议和分析与仅一代人之前还行得通的那个并不能直接可比。世道不一样了。
风投产业25年前几乎还不存在。现在有些基金的规模已经比一代之前的整个行业都要高。Phil Knight曾经写过他创办耐克后那段早期日子的情形:“那时候还没有风投这样的东西。一位有抱负的年轻创业者可以依靠的地方很少,而且仅有的那些还是由厌恶风险毫无想象力的看门人,换句话说,银行家守着。”所以说我们对资助创业者、投资周期、失败率的认知都是没有深厚的历史可以借鉴的东西。世道变了。
或者再看看公开市场。标普500在1976年以前都没有把金融股纳入进去;但现在金融已经占到了该指数的16%。50年前技术股几乎还不存在。今天,它们赢超过了指数的1/5。会计规则也随着时间转移也发生了改变。披露政策、审计、市场流动性等也是。世道变了。
跟金钱有关的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大家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喜好。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文化和世代更迭而改变。而且会不断变化。
在金钱方面我们对自己玩的这种心理花招是对那些已经到过那里、做过那些事情的人的过度崇拜。经历过特定事件未必就代表你有资格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实际上很少会这样,因为经历会导致过度自信而不是预言的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在思考财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无视历史。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微妙之处:历史挖得越深入,你的概括就应该越普遍。像人与贪婪和恐惧的关系,在压力下如何行事,以及对激励如何响应之类的一般事物,这些往往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太大改变的。研究一下金钱史对这类东西是有用的。但是特定趋势,特定交易、特定板块,以及特定的因果关系永远都是演进过程的一个展示。
7、在乐观主义是最合理态度的世界里受到悲观主义的诱惑
历史学家Deirdre McCloskey说:“出于我从来都不能理解的理由,大家都喜欢听世界要完蛋了。”
这并不出奇。John Stuart Mill曾经在1840年代写道:“我观察到被一大群人尊崇为圣人的,不是那些在别人绝望时充满希望的人,而是那些在别人充满希望时感到绝望的人。”
这部分是出于自然选择。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将威胁看成比机会更紧迫。巴菲特说过,“要想成功,你必须先活下来。”
但对金钱悲观的诱惑程度不一样。假设说准备有一场衰退要到来,有人就会把消息转发给你。假如我们准备要有一场大衰退,报纸会生怕你不知道。如果我们接近下一场大萧条的话你会在电视上看到。但是如果说好日子快要来到,或者市场还有运作空间,或者公司潜力巨大的话,评论员和旁观者之流的共同反应是你要么是推销的,要么就是很滑稽地漠视了风险。
这里有几点要说的。
一是金钱无所不在,所以发生了什么坏事情的话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的,尽管影响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对的,比方说天气的影响。佛罗里达肆虐的飓风对92%的美国人都没有直接的风险。但一场经济衰退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所以要注意。像股市一样特殊的东西也一样:超过半数的家庭都直接拥有股票。
另一点是悲观主义需要行动——走开!出去!快跑!卖掉!躲起来!乐观主义基本上就是让你按照目前的路线享受旅程就行了。所以其紧迫性没那么高。
第三点是金融业赚了很多钱,所以会吸引无数的骗子、贩子以及扭曲事实者许下空口承诺——尽管有监管。只要赏金足够大,哪怕是诚信守法的金融工作者也会把垃圾产品说成是对自己的客户有好处。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被金融业糊弄过,以至于即便是对乐观的理性宣传也会被“如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可能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论调所笼罩。
顺便说一句,大多数对乐观主义的宣传都是理性的。当然不是全部。但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乐观主义。真的乐观主义并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那是自满。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认为好结果慢慢会青睐你,哪怕在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想到大多数人每天早上醒来都想着要把事情做得好点效率高点而不是想要制造麻烦,这就是乐观主义的基础。这并不复杂。当然也不是铁定如此。这只是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预测。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换了种说法:“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8、对于指数式增长因为受到线性的直觉思维倾向的推动而低估了复利的威力。
1950年代IBM制造出了3.5MB的硬盘。到了1960年代已经可以做到好几十MB。到了1970年代,IBM的温彻斯特硬盘驱动器容量已经达到70MB。然后硬盘开始指数性地存储容量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小变得越来越小。1990年代早期典型的PC大概是200—500MB的容量。
然后……砰!东西爆炸了。
1999 – 苹果的iMac推出了6GB的硬盘。
2003 – 120GB登陆Power Mac。
2006 – 250GB出现在新的iMac上。
2011 – 有了第一块4TB的硬盘。
2017 – 60TB的硬盘。
一起在看一下。从1950到1990我们一共增加了296MB。从990到今天我们增加了6000万MB。
复利的关键从来都是大。复利一直都很大——无论你研究过多少次——大到你的脑子无法理解的地步。2004年比尔·盖茨指责新的Gmail说为什么会有人需要1个GB的存储。科技作者Steven Levy写道,“尽管他了解先进技术,但是心态却仍然停留在在存储的旧范式上。”(编者注:盖茨认为邮箱搞这么大是个浪费)对于事物的变化速度之快你永远都不会习惯的。
我曾经听过很多人说自己第一次看到一张复利表——或者如果你从20多岁、30多岁时开始存钱到退休时你的钱会多了多少的故事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未必。那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因为结果从直觉上来说似乎是错的。线性思维要比指数性思维直观得多。Michael Batnick曾经解释过这一点。如果我让你心算一下8+8+8+8+8+8+8+8+8的结果,你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算出来(72)。如果我让你计算8x8x8x8x8x8x8x8x8,你的脑子会爆炸(134217728)。
这里的危险是当复利不那么直观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潜力而聚焦于通过其他手段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复利的潜能。
研究巴菲特如何创造财富的书超过了2000本。但没有一本的名字叫做《这个家伙整整3/4世纪都在不断地投资》。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他绝大部分成功的关键;其实你脑子里很难算清楚他的收获因为这东西不直观。有讨论经济周期、交易策略以及押注哪些板块的书。但是威力最强最重要的书应该叫做《闭上你的鸟嘴然后耐心等待》。这本书就一页,里面是一张长期的经济增长表。物理学家Albert Bartlett一语中的:“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我们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复利的反直觉要为绝大多数的令人失望的交易、糟糕的策略以及成功的投资尝试负责。好的投资未必是要赚到最高的回报,因为最高的回报往往是一次性的,在终结时会磨灭了你的信心。好的投资是赚到相当好的回报让你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下去。这个时候复利就会疯狂起来。
9、在一个需要逆向思考才能取得高于平均结果的领域却迷恋于社会认同。
在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吸引了40000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是逆向投资者。大家凌晨4点就起来跟着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一起排队然后相互告诉对方自己的终身承诺是不要随大流。很少人能看到这里面的讽刺性。
一切值钱的东西都会有高风险。高风险就可能会做错亏钱。损失金钱会让人不理智。而渴望避免做错的最佳做法是让自己处在一堆同意你的人周围。社会认同很强大。别人同意你就像是你是正确的证据而不需要用事实去证明。哪怕是下意识的,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有漏洞和缺陷。而群体和社会认同帮助填补了那些漏洞,减少了你对自己可能会错的怀疑。
在跟金钱打交道时把大众视为正确性的证据的问题在于机会几乎永远都是跟流行性背道而驰的。真正推动丰厚回报的是估值倍数的增长,而估值倍数增长要依靠一项投资在将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而这个东西总是锚定与当前的流行度的。
问题是:大多数逆向投资的尝试只是非理性的犬儒主义的伪装——而犬儒主义是可以流行起来吸引大众的。真正的逆向投资主义是当你的看法令人感到非常地不舒服和蔑视以至于你都要再三想象是不是对的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然会有那种情况出现。按照定义,大多数人无法成为逆向投资者。从统计上来说,敞开怀抱拥护这一理念你就能成为其中之一了。
10、在一个不受明确规则而受松散不可预测趋势统治的领域却诉诸于学术
Harry Markowitz(哈里?马科维茨)因为建立了告诉你股票债券应该如何组合要取决于你理想的风险等级的公式而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此,几年前华尔街日报问他是如何投资自己的钱的。他回答道:
如果股市大涨而我没有进去——或者如果股市大跌我没有出来的话,我会将我的饮恨程度可视化。我的意图是让将来的后悔最小化。所以我把债券和股票投资五五开。
有很多东西金融学术在技术上是对的但却无法说清楚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行为的。许多金融学术工作都很有用,也推动了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主要目的往往是智力激励以及给其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么说我不是责备他们或者看轻他们。而是想告诉大家要认识到其真实面目。
我记得有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投资者应该在股市中使用2倍的杠杆,因为,就统计而言,即便你彻底失败了仍有可能随时间转移而获得出色的回报,只要你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投资的话。但没人在现实世界里面会这么做。他们会发誓今生再也不会投资了。在电子表格上管用的东西跟在餐桌上管用的东西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这里的脱节在于学院派往往想要非常精确的规则和公式。但现实世界的人只是把那些东西当作辅助来试图弄清楚一个本质上就回避精确的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世界。你没法通过精确和推理解释清楚随机和情绪。
大家还会被学者的头衔和学位所吸引,因为金融不向医疗这样的领域要证书认可。所以一个博士头衔就会鹤立鸡群。这就给学术界在做出论断和为理念辩解制造了强烈的吸引力——“根据这项哈佛的研究……”或者“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云云,所以……”当别人引用“来自一家知名机构的西装革履的人在CNBC”上说的话时总会很有分量。一个严酷的现实是金融领域往往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赢得诺贝尔奖:而是人性和纠错的空间。
11、金钱的社会效用以财富增长为直接代价;而财富是你看不见的
我过去常把车停到酒店里面。那是在2000年代中期的洛杉矶,那时候钱都跑到房地产去了。我的假设是开法拉利的客户肯定是很有钱的。很多都是。但后来随着我认识了一些人才了解到他们其实没那么成功。至少没有我假设的那么成功。很多人都是成就平平,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车上面。
如果你看到一位开着20万美元豪车的人,关于此人的财富你唯一了解到的数据点是他们的20万美元比买车前没那么值钱了。或者那辆车是租来的,而这真不能代表财富。
我们往往靠看到的东西去判断财富。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银行账号或者业务报表。所以我们靠外在表现来猜测财务成功。汽车。住宅。度假。Instagram上的照片。
但这里是美国,我们所珍爱的一个行业就是帮助大家制造假象直到他们把它变成真的。
其实财富是你看不到的东西。财富是没有购买的车。是没有购买的钻石。是推延的翻新,是放弃的衣服以及拒绝升舱头等舱。财富是在银行里面还没有转化为你看到的东西的那些资产。
但那不是我们对财富的看法,因为你没法将看不到的东西放到上下文中进行研究。
歌星蕾哈娜在过度开支之后几乎破产然后把她的理财顾问给告了。那位顾问回答道:“告诉她如果你把钱花在东西上,你最终就会得到东西而不是金钱真的有必要吗?”
你可以笑。但事实是,是的,大家需要有人告诉这一点。尽管大多数人说自己想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想花100万美元,”这完全是成为百万富翁的对立面——百万负翁。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财富的一个关键使用是控制你的时间并且为你提供选项。资产负载表上面的金融资产可以提供这个。但其直接代价是用物质上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你究竟有多少钱。
12、在复利的第一原则是不到必要时候不去打断的领域却有采取行动的倾向
如果你的水池漏水了,你会拿起扳手去修好它。如果你的胳膊断了,你会给它打上石膏。
如果你的理财计划出问题了,你会打算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适用于个人理财、商业理财和投资计划)是你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
水池坏很明显。但是投资计划出问题的解释却是开放性的。也许这只是暂时失宠呢?也许你只是经历了正常的波动呢?也许你这个季度有一堆的一次性开支但是你得储蓄率还是足够的呢?这很难知道。
在很难区分是出问题还是暂时失宠时,默认的倾向是前者,然后马上采取行动。你开始拨弄扳手看看哪里需要修复。这似乎是件需要做的负责任的事情,因为当你生活里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都出问题的时候,正确的行动就是去修复。
有些时候理财计划是需要修正的。哦,有没有呢。但也没有说有不受波动性影响的长期理财计划。偶尔的剧变通常是一项标准计划当中的一部分。
当波动性必然存在且是正常的时候,往往却被当做需要修复的东西来看待,打击采取行动最终却终端了一个好计划的执行。“什么也别做”是金融最具威力的话语。但这既让个人难以接受又让专业人士很难收到钱。所以,我们就瞎搞。瞎搞得太多了。
13、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这不仅是在金融上的,也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
本·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安全边际的目的是让预测变得没有必要。”
这句话实在是太睿智了。但是对此最常见的回应,哪怕是下意识地,却是,“谢谢你本。但我很擅长预测。”
在几乎所做的一切涉及金钱的事情时大家都低估了对犯错空间的需要。有两样东西导致了这个:一是认为你对未来的看法是对,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承认反面的不舒服感受的驱使。二是因为没有采取让你对未来的看法成真的行动你因此给自己造成了经济伤害。
但是犯错空间却不受重视还被误解。这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避险,是那些不想猫太大风险或者对自己观点不够自信的人才用的。但是使用得当的话情况恰恰相反。犯错空间让你可以忍耐,而忍耐让你可以坚持得足够久,从而让从可能性很低的结果获益的机率降临到你身上。最大的收益出现得很少,要么是因为不经常发生,要么是因为需要时间去积攒复利。所以部分策略犯错空间足够大可以忍受策略其他部分困难的人相对于犯错时被清盘出局插入更多代币的人要更有优势。
犯错空间还有多方面的含义。资产下降30%的时候你还能活下来吗?从表格上来看也许能——也就是说付账单和保持现金流为正还没有问题。但是在心态上呢?很容易低估一次30%的下降对你心智的影响。在机会最大的那一刻你的信心可能会全无了。你或者你的配偶也许决定是时候实施新计划或者走上新的职业生涯了。我知道几位投资者在亏损之后就因为心力交瘁而退出了。身体也被掏空了。电子表格可以对大衰退的历史频率进行建模。但它没法对回到家看着你的孩子然后想到如果你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进行建模。
14、受到玩的金融游戏不同于你的他人行动影响的倾向
1999年思科的股票涨了3倍。为什么?可能不是因为大家认为这家公司值6000亿美元。Burton Malkiel曾经指出过思科按照这个估值的隐含增长率意味着在20年内其市值就会超过整个美国经济。
其股价上扬是因为短期交易员认为它会一直涨。他们是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他们玩的游戏——“这只股票交易价是60美元,我认为明天之前它会值到65美元。”
但如果1999年时你是长期投资者的话,60美元是唯一可买的价格。那么你周围看看然后对自己说,“哇,可能别人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呢。”然后你还是买下来了。你甚至还自以为自己聪明。但然后交易员突然不玩游戏了,你,还有你的游戏都完蛋了。
你没意识到的是变动边际价格的交易员跟你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如果你从玩的游戏跟你不同的人身上去找线索的话,注定是会被愚弄并且最终亏损的,因为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目标。
关于财富很少有事情比这两件重要:一是理解你的投资期,二是不要被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说服。
这不仅仅是投资。你如何储蓄,如何开支,你的商业策略是什么,你对金钱如何看待,你什么时候退休,你如何看待风险等这些可能都会受到玩不同游戏的人的行动和行为影响。
个人理财是极其个人化的,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意识到他们的目标和行动可能跟对你自己生活利害相关的东西相去甚远。
15、迷恋于金钱娱乐因为金钱是情绪化的,而情绪会受到争吵、极端观点、闪光灯以及对你福祉的威胁之影响。
如果普通美国人的血压升高了3个点,我的猜测是有些报纸会把它放到第16版,没什么变化,一切照旧。但如果股市跌了3个点,好吧,我们会如何反映都不用猜。这条来自2015年:“奥巴马总统听取了对本周一全球市场震荡情况的汇报。”
为什么看起不太重要的金融新闻会压倒客观上更重要的新闻呢?
因为金融具有其他东西——齿颚矫正、园艺、海洋生物学所没有的娱乐性。金钱有竞争、规则、沮丧,有得失、英雄、恶棍、团队和粉丝等等,这些使得它诱人地更接近于体育赛事。但是金钱还有更令人上瘾的地方,因为财富活动就像体育赛事一样你既是粉丝又是运动员,结果会直接地和在情绪上影响到你。
这是很危险的。
我已经发现了,在做出金钱决策不断提醒自己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无聊最小化是有帮助的。无聊完全是OK的。无聊是好的。如果你希望把这条框定为策略,提醒自己:机会出在别人不做的地方,而别人往往不碰无聊的东西。
16、对承担风险的乐观主义偏见,或者“俄罗斯轮盘赌在统计上应该有效”综合征:在任何情况下坏处都不可接受时过分迷恋对机遇的偏好
Nassim Taleb说,“你可以是风险爱好者但却完全不能接受毁灭。”
意思是说你必须预先承担风险,但是让你彻底毁灭的风险永远都不值得去冒。玩俄罗斯轮盘赌的时候机率对你有利。但是其潜在的好处永远也抵消不了坏处。
某件事情的概率对你有利——大多数时候房地产价格都会涨,大多数时候每个两周你都会拿到薪水——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有95%的机率是对的话,则错的机率是5%意味着你几乎肯定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遇到不好的一面。而如果不好的代价是破产的话,则剩下那95%的时间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值得冒险,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的有吸引力。
在这里杠杆就是魔鬼。杠杆会把常规风险变成某种可以导致毁灭的东西。其危险在于理性乐观主义大多数时候会掩盖某些时候破产的风险,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风险。过去10年房地产价格跌了30%。一些公司拖欠自己的债务。这就是资本主义——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那些带杠杆的会毁灭两次:他们不仅破产了,而且在每次机会成熟的时候都被剥夺了重返这场游戏的机会。2009年破产的房主没有机会利用2010年廉价的按揭利率。莱曼兄弟再无机会在2009年投资廉价债券。
我自己的钱是杠铃状的。我那一部分的钱冒险,而另一部分就像受惊的乌龟。这并不矛盾,但是财富心理学会让你以为自相矛盾。我只是想要确保自己能够维持得足够久等待风险给我回报。再次地,要想成功,你先得活下来。
这里的关键点是关于财富很少有东西的价值能跟期权一样。那种只要你想就能跟想跟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其ROI是无限的。
17、在一个如果没有跟合适的行为相匹配则技能无关紧要的领域却偏好于技能。
这又把我们撤回到Grace和Richard的例子。投资需求有一个层次论,要想让上一层的有意义首先必须掌握下一层的主题:
投资需求层次论:投资行为—资产分配—费用&交易成本—证券选择—税费
Richard非常擅长金字塔顶部的技能,但是底部的东西没掌握,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了。Grace把底部的技能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顶层的那些几乎都没有必要了。
18、否认你对世界运作机制的看法与世界实际运作机制之间的不一致,这主要是受到了希望形成清晰的因果关系叙述而不顾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内在复杂性的驱动。
有人曾经把特朗普说成是“无法分辨发生的事情与他认为应该发生的之间的区别。”抛开政治不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
这个要分成3点:
你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信息。
我无法处理完所有的那些信息。所以你有个过滤器。
你只过滤那些跟你认为世界应有的运作方式匹配的信息。
既然每个人都想用清晰的话语解释自己看到的东西以及世界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与实际发生的之间的不一致就会被掩盖住了。
举个例子。税收更高应该会拖累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常识性说法。但是税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识别的。所以,如果你坚持税收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法的话,你会说这数据里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你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你碰到别人把数据扔到一边来支持自己的说法——比如认为对冲基金取得优异表现否则没人会投资它的话——你认为这属于偏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上千个。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哪怕有证据表明不是这样。故事大于统计数据。
要接受一切涉及金钱的东西都是收到不合逻辑的情绪的驱动,其运动件多到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的地步,这是记住历史是研究发生那些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好的开始。对于财富来说尤其是这样。
19、政治信仰推动金融决策,受到经济是政治行为不端的表亲的影响
我曾经出席过一场会议,会上一位知名的投资者的开场白是“你知道奥巴马总统什么时候谈过坚持控枪和圣经的事情吗?这就是我,伙计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他们的鲁莽政策如何影响了经济。”
我不关心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那样的思考方式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的。
但这却相当常见。看看下面这张表,看看2016年发生了什么。GDP增长率、就业率、股市增长情况,还有利率,这些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总统变了:
几年前我发布过一堆不同总统治下的经济表现数字。看到后大家都疯了,因为数据经常跟他们所认为的应该基于的政治理念不吻合。不久之后一位记者问我对一则新闻发表评论,那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民主党主政如何在统计上比共和党会有更加强劲的经济表现。我说你不能做出这种论断因为样本规模太小了。但是他不断地强调这个观点,并且写了一篇文章让读者要么欢呼要么冒汗,取决于他们的理念。
关键不是说政治对经济没有影响。但这话题太敏感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往往令那帮人大吃一惊,这本身也是意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未必像你想象那样明确的原因之一。
20、3个月泡沫:把最近的过去外推到不久的将来,然后低估了无论你预测不久的将来会发生什么都会影响到你的将来。
9/11之后那个月的新闻头条很有趣。很少有人会接受攻击是一次性的想法;下一场大规模的****袭击肯定就要来临了。一位防卫分析师在2002年说:“另一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篇头条则说:“一位高级反恐官员说这是‘什么时候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除了预计另一场袭击即将到来以外,这里还要一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人的信念。《今日秀》曾经向白领工作者推销过一种降落伞让他们放在桌底下以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摩天大楼跳下去。
相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会继续发生在心理学上会不断出现。我们喜欢模式也有短时记忆。那种刚刚发生的事情的重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的额外感受是一种衍生物。当你在处理财富方面的东西时这种感受是一种折磨。
每一次金融上的大赚或者巨亏都会紧跟着大众对会有更多的赢或亏的期望。一旦对那些时间的效应会反复出现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痴迷之后,就会跟你的长期目标脱节。例子:2008年的股市跌了40%的预测是还会有另一场连续好几年的大跌。预计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很快就会再次发生是一回事,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错误。但是没意识到你的长期投资目标可能仍然不受影响安然无恙,哪怕还会经历一次大跌也如此,则是近期偏差的一个危险的副产品。“市场往往会随着时间而护肤并且再创新高”不是金融危机流行的经验总结;“市场会崩溃而崩溃很恶心”才是,尽管前者实际上发生的机率比后者高得多。
大多数时候,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会增加其再次发生的机率。而是相反,因为均值回归是金融一条残酷的定律。但是即便当某件事再次发生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或者不应该按照你想要以为的方式影响你的行动,因为大多数外推都是短期的,而大多数目标都是长期的。一项旨在经受住变化的稳定策略几乎总是要比试图防范刚刚发生的事情再次发生的策略更出色。
——————
如果说这一切有什么最大公约数的话,那就是谦卑、适应性、长投资期以及对一切流行的涉及财富的东西保持质疑。也可以概括为:准备好逆来顺受。
Jiddu Krishnamurti主持灵修讲座多年。随着年纪变大他变得更加坦率。再一次著名的演讲中,他问听众想不想知道他的秘密。
他悄悄地说,“知道吗,我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对待财富的心理这也许是最好的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