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纪事游戏攻略,Lostarticle游戏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1,Lostarticle游戏攻略
2,谁知道黑白故事中文版游戏的攻略
3,一念逍遥攻略是什么
一念逍遥攻略包括对游戏重要功能的了解、修炼体系的选择、炼丹炼器系统、如何击杀世界boss等。一念逍遥游戏中炼气分为十层,其余境界都是前期,中期,后期。后期可以进行下一个进阶的突破,突破丹药也是下一个境界的丹药,例如结丹突破元婴,结丹前期突破中期,中期突破后期都是结丹丹药,结丹后期突破元婴则需要元婴突破丹。
一、游戏重要功能
1、坊市
坊市会刷新跟你境界相契合的各种炼丹炼器材料以及装备技能丹药,一天可以刷新20次,每次刷新不会重置系统刷新时间,系统刷新时间固定2小时一次。
2、洞府
洞府是你修炼必须的一个东西,人物刚开始是建立在太初洞府上,不同的洞府会增幅你的修炼速度,洞府灵气越高修炼越快,是必须争抢的东西。100耐久度,每次被攻打降低30耐久度并降低洞府灵气,洞府可以花费灵石维修,也会自动维修,1小时回复一点,低于80的洞府灵气会受损,洞府为0即攻占成功。每次被攻打以后有8个小时的保护时间,保护时间内无法被再次攻打。
3、宗门
宗门很简单,就是一个帮派系统,好处就是每天点建设可以领取10W左右的零食,一天一次,而且宗门可以保护你的洞府,也可以帮你夺取洞府,在非宗领地内的洞府被打了无法手动维修,而且周六开放宗门战,排名靠前的宗门可以获得机缘奖励。
4、时间刷新机制
因为可以放在一起说就放一起了,每天都可以吃20颗修炼丹,吐纳每天100次,吐纳固定获得3点修炼速度,吐纳的前5次随机赠送灵石机缘,还有宗门的建设送灵石和宗门建设值。坊市重置刷新次数,这些无论你什么时候进行的,无论你做的早还是做的晚,都是第二天8点统一刷新。
5、品质
五种颜色代表游戏的五种品质。 下品=白色,中品=绿色,上品=蓝色,极品=紫色,仙品=橙色。 当炼制出橙色的品质或者法宝时会出现系统公告。
二、修炼体系
常规分为气修练气、体修练体,气修增加法力值和法攻。体修增加生命值和物攻,近战攻击高伤高血低蓝技能长CD无护盾。气修的优势在于长手,在打传送阵的守关BOSS的时候可以一直风筝,虽然现在还没有体现但是据说以后气修的优势在于刷图,适合专攻于PVE刷图党的职业。体修的优势在于生命值和高伤害,可以硬抗很多BOSS,只要境界到一定就能过,而且非常的省蓝,省灵石。远程攻击低伤低血高蓝技能短CD有护盾
三、炼丹炼器系统
所有的丹方都刷新在坊市,一次学习过后就可以反复炼丹,炼丹等级会影响高级丹的产出品质。器方可以在坊市购买也可以去刷秘境BOSS从宝箱里开出,不同的是,器方是消耗品,无法学习,一张器方只可以炼制一次,炼制一次消耗一张。
四、修炼选择
一个人只可以做一件事,你如果选择去秘境挂图刷材料,那么你就没法在洞府里修炼,除非你有元婴开启的分身功能。所以每次下线的时候要记得自己是在修炼还是在挂图,不要挂在洞府秘境 外面,那样什么都得不到,下线不会自动回到洞府修炼。 无论挂图还是修炼,下线都会有收益。
五、世界boss
每天12,18,21点世界出现在各个地图的秘境,一个黑色的骷髅头,击杀完可以找除魔道人领取奖励,一天最多两次,每次以最高奖励结算,分别是最后一击的额外橙色箱子和前10伤害奖励,前50伤害奖励,后50有没有奖励目前不得知。
4,心理测试这个游戏太可怕看穿我的小心思
本文由游戏大神团成员【小哈要哈哈】同学提供
======================正文华丽分割===================
近来游戏群里许多玩家私信卤煮,他们遇到了一些游戏选择上面的困难,感觉A游戏也不错,但是B游戏好像也很好玩,于是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他们急求卤煮解救他们,但素卤煮只想对他们说一句话:“你傻呀,手机内存可以搞成64G吗?”
不过言归正传,内存再大也满足不了各位客官多变的心,所以还是要懂得选择啦。既然这样,卤煮本人决定本期帖子“开方抓药,孩子乖,咱们该吃药了。”
卤煮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医生(坏笑.jpg)从来不会胡乱抓药!中医都讲究望闻问切,所以各位还是先来做做卤煮为你们量身打造的“心电图”。
Q1 如果让你去打猎,你会选择去哪里?
A.海边----------Q2
B.森林----------Q3
C.山中----------Q4
Q2 打猎的时候,你遇到一个同时来打猎的同伴,你会觉得对方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A.红色----------Q3
B.黑色----------Q5
C.绿色----------Q4
Q3树林中突然出现一只猎物,你会?
A.先和同伴商量对策--------Q5
B.跟在同伴后面--------------Q4
C.想都不想冲过去-----------Q6
Q4捉到猎物后,你会
A.和同伴生火现食物---------Q6
B.先捉再说-----------------------A
C.放生---------------------------Q5
Q5你和你的同伴发现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A.继续打猎,一边想办法-------C
B.和同伴商量对策----------------B
C.在原地等待救援--------------Q6
Q6你觉得最后可以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是?
A.自己的冷静分析------------C
B.同伴的聪明推理------------B
C.好运气遇到过路人----------A
【A类人群】
缺乏安全感的你,在困境中有同伴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因此这类人群比较适合选择MOBA类手游。你需要在团队作战的过程中去感受团结一致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或许可以帮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推荐游戏:《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是一款纯正的MOBA类竞技手游,游戏强调玩家的操作和队友之间的和谐配合。如果你在游戏中只会单枪匹马作战,那么分分钟就有可能被敌方团歼。因此卤煮认为,《王者荣耀》刚好可以帮助缺乏安全感的你在团队游戏中找回缺失的东西。
【B类人群】
好奇心重又勇于探索的你,事情越多相反你越有兴趣去挑战它,此类人群比较适合RPG卡牌手游。卡牌手游的乐趣就在于玩家需要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去总结自己队伍的排阵和出牌,卡牌手游的特质完全能够吸引此类人群。
推荐游戏:《阴阳师》
《阴阳师》是一款高清画质的卡牌手游,日本声优鼎力加盟。本游戏有着完整的成长线以及多线发展的乐趣点,同时画符系统极大程度的增添了抽卡的新鲜感。卤煮认为,《阴阳师》的多种玩法刚好可以匹配此类人群,他们精力旺盛敢于尝试新的事物。
【C类人群】
你的神经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你善于冷静对待问题,做事有着自己的方式方法,总能在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此类人群比较适合跑酷类游戏。跑酷类游戏是休闲游戏中的佼佼者,此类人群完全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轻松的氛围,不用时刻都紧绷自己的神经。
推荐游戏:《天天酷跑》
《天天酷跑》是一款立意新颖独特的Q萌敏捷跑酷游戏,疯狂的奔跑,刺激的游戏体验,相信玩家一定会爱上它的。
卤煮认为,时刻处于神经紧绷的你,需要此类轻松愉快的休闲游戏帮助你缓解疲劳。
起立,下课啦,今天的心理辅导就是这酱紫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就是本卤煮的座右铭,但是真的很准有木有啊!
5,情怀之作变年度最差游戏是什么毁灭了地下世界崛起搜
又一款迷失在情怀和过去辉煌中的众筹失败品。
作者丨wayaway
11月15日发售的第一人称角色扮演游戏《地下世界:崛起》(Underworld Ascendant),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和热度,背景却并不简单:游戏的开发商OtherSide Entertainment,它的血统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知名工作室Looking Glass Studios——这家工作室因推行“真实沉浸模拟”的开发理念而闻名于世,并在“第一人称3D”的语境下,先后用《地下创世纪》(Ultima Underworld)、《系统震荡》(System Shock)、《神偷》(Thief)这3款游戏,确立了探索类角色扮演游戏、叙事型动作冒险游戏及潜行类游戏的框架和设计,深刻影响了“上古卷轴”“半条命”“生化奇兵”“杀出重围”等后世的系列作品——如果游戏行业有血脉传承,那么《地下世界:崛起》“血统”之高贵,也是十分罕见的。
2015年2月,《地下世界:崛起》以“《地下创世纪》的精神续作”之名,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最终有近1.4万人参与,筹得资金86万美元。发售时,游戏在Steam页面打出的宣传标语是“师承经典的《地下创世纪》《系统震荡》《神偷》的开创性理念”。
“盛名”之下
然而,《地下世界:崛起》是近几个月里评价最烂的游戏之一,媒体评分和玩家评价惨不忍睹:Steam上仅有35%的好评(多半差评),Metacritic上12家媒体平均分只有36分(100分制)、玩家评分1.8(10分制)。IGN形容它是一个“Bug、重复和无聊的混合体”,GameSpot称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品”。
游戏里充满里粗制滥造和赶工的痕迹:空洞的地下迷宫、蹩脚的语音和音效、智障一般的敌人AI,还有大片的贴图错误、极度落后的3D建模水平。如果你对这个游戏没有大致的概念,那么想象一下只有地下城区域的《上古卷轴5》,弱化一点战斗元素,增加一些解谜,再“增添”许多Bug,差不多就是《地下世界:崛起》的大致样貌。
如果《地下世界:崛起》出自一个经验尚浅的制作团队之手,也许媒体和玩家们至少会宽容一些,给点鼓励分,可谁让它是承载了很多老玩家情怀的众筹作品,让熟知它背景和历史的玩家与粉丝抱有万分的期待呢。
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案例。
丨 血脉与传承
《地下世界:崛起》最明确的一个身份来自欧美RPG先驱系列“创世纪”,“创世纪”有一款分支作品《地下创世纪:冥河深渊》(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地下世界:崛起》就是它的精神续作。
1992年发售的《冥河深渊》,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款采用第一人称的3D动作冒险RPG,它尝试将欧美CRPG元素和3D图像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的场景互动和高自由度的流程,让RPG爱好者获得了当时少有的沉浸式体验。《冥河深渊》深深影响了像Bethesda这样的欧美RPG厂商,是公认的欧美3D RPG游戏鼻祖之一,它的制作人保罗·纽拉斯(Paul Neurath)和开发团队Blue Sky Productions借这款游戏走向了辉煌的一个顶点。保罗·纽拉斯后来联合创建了Looking Glass Studios,他也是今天OtherSide Entertainment的创始人。
《冥河深渊》中可以通过按键来调整视角,这样的图像效果在当年是非常出色的
《冥河深渊》之所以能够挂上“创世纪”的头衔,是因为保罗和Blue Sky原本就和当时还未被EA收购的起源公司(Origin Systems,知名作品有“创世纪”系列、“银河飞将”系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罗·纽拉斯之前是起源的员工。1989年,在开发完太空战斗模拟游戏《太空游侠》(Space Rogue)后,起源公司从新罕布什尔州搬回德州,他们给保罗留下了开发工具及一笔资金,保罗在当地成立了新工作室,也就是后来的Blue Sky。
Blue Sky成立后,保罗和同事们除了立即策划新项目,同时也开始研究当时方兴未艾的3D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期,3D游戏开发还是一项极端前沿的“秘密科技”。在一年后的技术展会上,Blue Sky的3D动画技术让两位起源的元老级制作人大吃一惊,他们立即和保罗·纽拉斯达成制作协议,双方将基于这项技术,一起开发一款以“创世纪”系列为名的新外传游戏。
这两位起源的元老,一位是起源的创始人、《创世纪》之父,同时也是后来《冥河深渊》的导演理查德·加里奥特(Richard Garriott);另一位则是之后《系统震荡》《神偷》《杀出重围》的设计者华伦·史佩特(Warren Spector)。
保罗·纽拉斯(右二)
1992年,Blue Sky改名为Looking Glass Studios,声望和成就完全不亚于id Software——《冥河深渊》发布两个月后,id Software发布了定义“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德军总部3D》,后来又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毁灭战士》。和id Software那些注重射击体验的游戏不同,同样掌握3D开发技术的Looking Glass更强调RPG元素和沉浸式体验——比起把枪交到玩家手上,让他们射爆眼前所见的一切,Looking Glass更希望玩家有选择和创造的权力。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名Looking Glass的设计师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大秘密。在3D时代的黎明,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让人兴奋不已。”
丨 走在行业前列的Looking Glass
Looking Glass的第二部代表作《系统震荡》发售于1994年,它的导演是Looking Glass的程序员道格·丘奇(Doug Church),当初《冥河深渊》使用的3D动画技术正是出自这位天才之手。此时的华伦·史佩特,虽然还没有正式加入Looking Glass,但也以制作人的身份在《冥河深渊》中贡献了大量创意。
几位制作人对“剑与魔法”的框架有点腻歪,就想将新的技术运用在更刺激的点子上。于是,《系统震荡》选择了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题材,将游戏背景设定在22世纪,让玩家扮演一名黑客,在无人幸存的宇宙空间站中,阻止变异人工智能SHODAN的行动。虽然沿用了《冥河深渊》的3D引擎,但是《系统震荡》依然有大量的创新元素——它是第一款3D自由视角游戏,也是第一款将游戏CG和剧情叙事相结合的游戏。
《系统震荡》描绘的赛博朋克世界
作为一款第一人称的射击游戏,整个《系统震荡》的游戏流程是非线性的,由于没有任何活着的NPC,玩家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语音记录来了解故事背景,并获得提示、推进剧情;多层级的3D关卡设计,网络空间的解谜设定在当时都让人耳目一新;游戏的武器不但种类丰富,还加入了“抗性”,玩家需要针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武器;人工智能SHODAN是经典的游戏反派形象之一,影响到了后来许多的科幻游戏。
《系统震荡》的出现不但为之后的《半条命》《杀出重围》《生化奇兵》等游戏提供了灵感基础,对于人工智能、赛博朋克等主题做出的探索也成为游戏界宝贵的财富。
《系统震荡》中的很多设定是日后科幻游戏的标配
在《系统震荡》发售之后,虽然业界有很高的评价,但在当时叫好不叫座。保罗·纽拉斯承认,《系统震荡》虽然是好游戏,但还是“让公司亏了钱”。所以Looking Glass的下一个作品就显得尤为关键,几位制作人身上的压力陡增。
于是道格·丘奇提出了《神偷》这个项目的初步构想,并指导刚加入团队的肯·莱文(Ken Levine)进行整个游戏的背景编写和游戏设计——肯·莱文就是后来“生化奇兵”系列的创造者。他当时刚刚进入游戏界,却已经展露出对游戏制作的热爱和才华。华伦·史佩特虽然在《神偷》发布前离开了Looking Glass,但也为这个项目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生化奇兵》的缔造者肯·莱文
1998年,《神偷:暗黑计划》发布,Looking Glass又一次凭借他们的创意和超前的理念成为业界标杆:《神偷》是第一款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潜行游戏,也是第一款将光线、音效真正运用到游戏中的作品。主角加洛特可以自由地做出侧身、下蹲、攀爬等动作,玩家的视角会随着不同的动作而发生变化;加洛特可以躲藏在阴影内来避开敌人的目光,移动时若发出响声,会引起敌人的警觉并前来搜索声音来源;敌人的警觉计量器、在受到攻击后会呼叫和逃走等设计,都成为了之后潜行类游戏的标配,《神偷》也被公认为潜行类游戏的鼻祖。
显而易见,《地下创世纪:冥河深渊》《系统震荡》《神偷:暗黑计划》这3款Looking Glass的看家作品,在游戏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便到现在,仍有许多同类游戏遵循着这些作品的设计思路。可叹的是,或许由于理念过于超前,Looking Glass游戏的盈利情况大都十分糟糕,“系统震荡”的两部作品都叫好不叫座,《British Open Championship Golf》和《Terra Nova》全都赔了本,卖到50万份的《神偷》已经是Looking Glass最成功的商业作品。
Looking Glass实在太缺像《神偷》这样热卖的游戏
最终,在2000年5月24日,Looking Glass宣布因为财务问题被迫关闭,制作团队各奔东西:华伦·史佩特加入了约翰·罗梅洛的离子风暴,制作出另一款第一人称赛博朋克主题的游戏《杀出重围》;肯·莱文和另外两位Looking Glass的同事一起组建Irrational Games,被很多人视为继承了Looking Glass的衣钵;保罗·纽拉斯一度加入BioWare,作为创意总监制作了《无冬之夜:古城阴影》;其他Looking Glass的成员也都迅速被微软、SE等游戏开发商招入麾下。
丨 消逝的时光
老牌游戏工作室的解散和消亡在游戏史上太常见了,何况Looking Glass自始至终都只是个名气远大于体量的中型开发商。对于玩家来说,即使他们再热爱和不舍那些经典游戏和传奇团队,最终也只能无力地看着这一场分崩离析。对于Looking Glass而言,最幸运的或许是它的精神能一直延续下来。《杀出重围》《生化奇兵》《耻辱》《掠食》《归家》等一系列强调真实沉浸模拟的游戏,都是Looking Glass作品的灵魂传承者。
从《耻辱》到《掠食》,Arkane Studios工作室的游戏总能让人回忆起Looking Glass时代
因此,可以想象,当2014年保罗·纽拉斯宣布组建新的独立工作室OtherSide Entertainment,并重启“地下世界”续作的开发时,有多少当年的老粉们感到不可思议和欣喜若狂。虽然没有“创世纪”系列的授权,新作只能用“地下世界”而非“地下创世纪”为题,但在很多人眼里,曾经的感觉回来了,保罗·纽拉斯会是重温回忆的一个人格保证。
在完成了初步游戏构想之后,OtherSide将这款定名为《地下世界:崛起》的重启之作摆上了众筹网站Kickstarter,众筹目标60万美元。3个月后,《地下世界:崛起》筹得86万美金,顺利完成目标。一些额外的众筹目标,如Mod工具、合作玩法等没有达成,但也足以让人们期待不已——毕竟《地下世界:崛起》并不仅仅继承了“地下创世纪”的头衔,OtherSide团队中的很多人都是Looking Glass和Irrational Games的前成员,都是有厚实履历、丰富经验的老牌制作人。人们想象中的《地下世界:崛起》即使无法再有当年那么多超前的理念和设计,也应该能够提供给玩家足够多彩的沉浸式地城冒险体验。
《地下世界:崛起》的众筹页面
丨 BOTY
“BOTY”这个词,在游戏界通常的意思是“Best of the Year”,也就是“年度游戏”,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业内最优秀的游戏作品。当《地下世界:崛起》经过4年的制作周期,最后终于问世,它也被一些玩家称为今年的“BOTY”,不过不是“Best of the Year”,而是“Bugs of the Year”。
对远程攻击毫无反应的敌人,会站在原地任由你攻击到死——不过你也别太高兴,因为你射出去的箭有一定几率会消失;进出门后如果突然出现大块的贴图错误,别惊讶,仔细看看你脚下的地板,两块地砖间的建模可能还来不及合到一起;利用Bug复制物品也超简单,你只需要把物品从背包拉到快捷栏,就会立马多出一个……
整个《地下世界:崛起》就是一个伴随着大量Bug的赶工游戏,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都没有被修复,感觉游戏是在未全面测试的情况下就匆匆上线了。
“油管”上对游戏中的“花式Bug”哭笑不得的玩家
可能有玩家觉得,或许我们应该对OtherSide这样规模的工作室给予更多的宽容,也许在修掉大量Bug后,《地下世界:崛起》就能因为它本身不错的自由度和沉浸式体验变得更好一些。可就算忽略掉那些硬性的Bug,《地下世界:崛起》依然是一个充满怪异、不合常理设定的游戏。如果说《地下创世纪》《系统震荡》《神偷》中曾展现出超前的设计和创新,那么在《地下世界:崛起》身上,就只剩下陈旧、落伍与古怪。
《地下世界:崛起》的一大“特色”是游戏的“保存机制”:游戏的存档功能并不能“保存游戏”。一个关卡开始后,无论你在哪个时间、哪个场景进行保存,读取这个进度时所有进度都会被重置,你将会回到关卡开始时的状态和位置——这个神奇的保存机制一度被玩家认为是游戏众多的Bug之一,不过官方很快辟谣,表示这是游戏故意的设计,读取进度后玩家本就只有物品和收集品会被保存。多数玩家至今仍无法理解制作组的设计意图。
此外,《地下世界:崛起》还有一大堆让人厌烦或不适的设定:神神叨叨总是在你耳边啰嗦的反派,在以前的RPG中不少见,但这里的只能让玩家觉得愚蠢和无聊;人物的动作不尽如人意,每上一个台阶或平台时视角就会大范围晃动,玩家得先确保自己不是个会轻易晕3D的人;用符文来组合魔法的点子好像还不错,但前提是玩家需要自行记住众多符文的组合;角色没有经验和等级概念,要强化角色,需要在关卡里完成特定的事件来解锁技能点,但游戏并不会告知玩家具体的解锁条件,所以大部分时间,你在关卡里能获得多少技能点全凭运气。
特长需要完成某些挑战来获得,但游戏中并不会告知你具体的挑战目标
玩法自由应该是《地下世界:崛起》为数不多的优点,但是拿箱子砸晕敌人、用尸体激活开关、靠拳头砸破木门这些看似很“自由”的设计,如今的玩家可能在许多类似的游戏中已经经历过、使用过,很难再感到惊喜和意外。所以当OtherSide交出这么一款外在残破,内在灵魂同样匮乏的作品后,粉丝和媒体会那么失望也就毫不奇怪了。
丨 情怀与老兵
事实上,OtherSide的这几位核心老兵,保罗·纽拉斯在2003年就已离开开发一线,没有实打实地参与过游戏制作;华伦·史佩特在创造《杀出重围》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也只为任天堂做过两款“米老鼠”游戏——多年远离一线开发、缺乏“实战经验”,或许是《地下世界:崛起》里那些稀奇古怪设定会存在的原因。
同样的例子在行业里数不胜数,即使是像理查德·加里奥特这样的传奇人物,在多年后回来开发“创世纪”系列精神续作《神使的裹尸布:孤独天使》(Shroud of the Avatar: Forsaken Virtues)时,游戏也同样被认为单调乏味、笨拙过时——过去几年,各种试图延续经典的“精神续作”、知名工作室的卷土重来,大都倒在匮乏的资金、停滞不前的理念以及对情怀的过度消费上。或许,老牌制作人加经典IP在现代游戏的产业环境之下,已不再是保障游戏品质的必要条件。
所谓的“梦幻团队”并没有展示出过人的能力
OtherSide手中的下一个项目,是被更多人所期待的《系统震荡3》,但《地下世界:崛起》的糟糕表现或许将给工作室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究竟是继续孤军奋战、靠粉丝的情怀众筹续命,还是寻求像黑曜石和InXile那样被“大腿”收购的机会?在修复《地下世界:崛起》众多的Bug之余,OtherSide的那些老江湖们也该好好思考思考了。
《系统震荡3》,阿软您不考虑下?
(本文部分参考了Polygon的Looking Glass Studios历史回顾文章。)
原文链接:情怀之作变“年度最差游戏”:是什么毁灭了《地下世界:崛起》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6,我们仍未知道那天玩的医院游戏的名字
一部20多年前火爆的游戏如今出了“精神续作”,体验之后,到底是“失望”还是“真香”呢?
编辑丨陈静
丨 一家医院
《主题医院》是由牛蛙工作室制作、EA于1997年发行的一款经营模拟类游戏。它继承了《主题公园》的风格,也是“主题”系列的第2部作品。这个建造并经营医院、治愈各类虚拟病症的游戏点子来自牛蛙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魔力牛”Peter Molyneux,以及James Leach、Mark Webley和Gary Carr等其他团队成员——他们分别负责脚本、程序和美术的主要工作,后来跟随魔力牛去了新开张的Lionhead Studios,合作了很长时间,作品有《黑与白》以及“寓言”系列等。
1997年发售的《主题医院》
Peter Molyneux是当时牛蛙工作室的负责人,James Leach是他的朋友,提出了“医院模拟”的灵感;Mark Webley是《主题公园》的制作者之一,也是“主题”系列的中坚力量。只有Gary Carr,他起初对模拟类游戏压根不热衷,为了拒绝制作《主题公园》,甚至一度从牛蛙工作室辞职。但与此同时,他又热爱着《地下城守护者》,并为此接受了Peter Molyneux再次抛来的橄榄枝。结果Peter Molyneux也是个妙人:Gary Carr想做《地下城守护者》?那就偏不让你去——他又一次把Gary扔去了“主题”系列与Mark作伴,所幸这次他们坚持到底,最后的成果就是《主题医院》。
为了做好《主题医院》,Mark Webley、Gary Carr和制作团队去了真正的医院取材,但他们马上就发现《主题公园》那一套完全不能照搬到医院里:“公园”天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乐趣、欢笑、多姿多彩,而“医院”总让人觉得灰暗、难过、死气沉沉。更重要的是,医院会让人直接联想到疾病与死亡,这样的话题太过沉重,不适合直接展示出来,玩家也未必会买帐。
经典的“充气机”,《主题医院》中的疾病都是用夸张手法表现的
最终,在拒绝了现实中的医院负责人带他们去参观太平间的邀请之后,二人决定用“创造性的自由”来制作这款模拟经营游戏。他们放弃了真实存在的疾病和治疗仪器,转而编造了大量夸张幽默的病名和治疗它们的方式。在制作团队最初的预想中,游戏还会被分为现代、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未来时代等几个部分,玩家会从中世纪开始玩,再一步一步走入现代,但因为预算和人力都不足,其他时代的设计后来都被放弃了。
也就是说,当年让我们反复回味、至今仍不显落伍的《主题医院》甚至只是个半成品。很多人不免想像,假如它全部完成,该是个什么样子?可惜EA在收购牛蛙工作室之后就对《主题医院》全程不闻不问(尽管它的销量后来超过了400万份),任其自生自灭,2001年更是将牛蛙工作室解散。最终,《主题医院》成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传说。
不过,中国玩家回忆中的《主题医院》,显然不是远在英国的那个。1998年,当时还叫“电子艺界”的EA中国分部正式将《主题医院》引入国内。
这个画面才是国内玩家更熟悉的《主题医院》
中文化的神来之笔给游戏增加了极大的魅力。《主题医院》是国内第一个将语音进行汉化的引进游戏,很有可能也是“文本+语音”汉化最佳的游戏之一。汉化团队对原有台词的本地化改编极其精准,绝大多数让国内玩家印象深刻的句子都是他们的功劳。如原文“The hospital administrator is cheating”一句,直译过来是“医院管理员正在作弊”,听起来就远不如“医院的负责人是个骗子”有趣;而“Patients are here at their own risk”可以直译为“这里的病人各有风险”,中文版则译为“到这里来的病人实际上是在冒险”。当然,还有那句经典的“请患者不要死在走廊上”(Patients are reminded not to die in the corridors)。
更大的亮点在于中文语音。电子艺界邀请部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和业余话剧演员参与配音。广播中那个发音字正腔圆,又因此自带一副嘲讽范儿的女声既与原版风格遥相呼应,又有本地特色,更与汉化文本相得益彰。还有一个说法认为,《主题医院》中文配音来自新加坡团队,这有可能是混淆了同为电子艺界发行的《绝地风暴》(KKND)中文版,这个游戏里的语音确实是新加坡人配的。
主题医院台词配音?
v.qq.com
经典的“请患者不要死在走廊上”
theme hospital 语音合集?
v.qq.com
英文版《主题医院》广播语音合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做个对比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电子艺界对自家游戏在中国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相对宽松的环境让许多优秀游戏以正版、直接发行的形式与国内玩家见了面。现在我们在“人民网”上还能找到牛蛙工作室《上帝也疯狂》的广告,网页上显示的时间是2000年6月14日17:21。就在两天前,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为期14年的“游戏禁令”正式开始。2002年,电子艺界北京分部关闭,后来,EA在中国的名字也改成了“艺电”。
如今看来,这样的广告词也有种朴素的萌点
实际上,除了游戏玩家之外,《主题医院》还以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如果你用“请患者不要死在走廊上”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在《主题医院》等游戏新闻、评测和攻略之外,还会在很显眼的位置看到一篇题为《“请患者不要死在走廊上”》的文章,作者是朱星光先生,发布平台则是中国网——这个成立于2000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甚至没有一个游戏专栏。尽管朱先生的文章发布于2012年,然而在一众“净网行动”“防沉迷”的标题之中,它还能占据“观点中国”一席位置,实属不易。
朱先生的文章重点是讨论国内医院误诊率及如何缓和医患矛盾,自然与《主题医院》相去甚远。不过以文章对于《主题医院》的熟稔程度,加上朱先生所写的“一直把游戏保存在电脑上,空闲时就玩上一会儿”,也能看得出他绝不是借题发挥,而是的确热爱着这个游戏,并且以一个相对合适的角度将它用到了自己的评论文章之中。
时过境迁,那些如朱先生一样,在《主题医院》于国内第一次发行时就玩到它的人们,如今大多数已过而立。他们未必会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提到这个游戏,内心深处却还是会对它深深怀念——这么好的游戏,这么多年了,怎么就不复刻、重制一下呢?哪怕来个能和现在的操作系统完美兼容的版本也好,难道真的都要怪EA这个“业界毒瘤”吗?
不知是不是听到了人们内心的呼声,《双点医院》(Two Point Hospital)终于来了。虽然来得晚了点儿,而且确实符合人们对它的想象——各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如此。
丨 又一家医院
今年1月,《双点医院》发布了第一个宣传片,随后立刻获得了大量玩家的关注。它的风格、玩法都与《主题医院》十分相似,甚至制作团队“双点工作室”(Two Point Studios)中也有不少包括Mark Webley、Gary Carr在内的,原本《主题医院》中的老面孔。这样一个消息对于热爱《主题医院》的新老玩家来说,以“普天同庆”来形容毫不为过。世界各地的游戏媒体纷纷对它加以报道,无一例外都冠上了“《主题医院》精神续作”的形容词——这是一个经过了克制的说法,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他们最想说的是:“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少废话,快点儿给我们一个2018版的《主题医院》吧!”
制作人Mark Webley或许也了解人们的想法,但他对《双点医院》寄予的希望显然更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我们不想把它看做《主题医院》的精神续作,它本身是一个全新的、不同的游戏。我们并不是在重复自己以前做过的事。”
《双点医院》的画风,比起《主题医院》当然进步了不少
8月的倒数第二天,《双点医院》正式发售。Steam上的售价是158元,不出意外地收获了一阵“太贵”“等打折”“支持”“补票”的评论浪潮。不过平心而论,这个价格比1998年的中文版《主题医院》还便宜了10元,考虑到20年来人民币的购买力差别,并不算贵。至于它是不是符合如今被Steam各种“折扣”“史低”养刁了胃口的玩家们的消费习惯,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游戏刚发售时,如果登录发行商SEGA的《双点医院》官网,还可以领取“黄金马桶”
《双点医院》是否证明了Mark Webley所说的“是一个全新的、不同的游戏”?在人们打开它的那一刻,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从表面上看,它拥有爽朗的画风、明亮的色彩、流畅的演出,以及黑色幽默气质的文本;如果将《主题医院》看作一个标准尺度,那么《双点医院》在表现技术方面的处理的确有着高出几个数量级的提升,比如可以多个方向转换视角,比如房间可以不必拘泥于方形,比如更加详细的UI,比如使用医疗设备时的动画演出,比如员工的性格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状况影响更深——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员工也可以发布挑战任务
然而实际上,哪怕你只是稍有接触《主题医院》,就会轻易发觉《双点医院》的内核与它的“精神前作”的联系——用好一点儿的词形容,是“一脉相承”,不客气一点儿说,干脆就是“毫无变化”。你所要做的仍然是规划科室,雇用医生、护士和清洁工为你干活;病人会带着稀奇古怪的症状来到你的医院,然后被一些稀奇古怪的设备治愈,或者你发现用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治愈他们,那么要么赶他们回家,要么让他们死在走廊上——只不过在2018年的版本里,你再也听不到多年以前那句字正腔圆又满含嘲讽的中文“请患者不要死在走廊上”了。与此同时,游戏还取消了作弊功能按钮,玩家也不能在自己的医院里“做一个骗子”了。
不过,如果你能够继续玩下去,会发现《双点医院》依然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不同人对这些设计的评价可能见仁见智,但不论如何,它还是尽可能地针对当下的玩家做出了改变:
其一,游戏节奏变得更快,玩家不太容易像《主题医院》那样轻轻松松规划好前期诊室之后,拖到时间限制的最后一秒再开业;在你为新的诊疗室规划位置和物品摆放时,病人很可能已经等得不耐烦回家了(尽量养成先暂停再建造的习惯吧)。
与此同时,医院规模与声誉的平衡是在每一个关卡中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努力提高声誉可以带来更多的病人和更高的收入,但后期医院人满为患时,你很可能要么因为全科诊疗室不够用而恨不能立刻打个响指消除一半的人,要么只能累到死,一个个地用鼠标直接把病人抓去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稍不注意就会排起队来……这个人数还不是最多的
其二,增加了“K值”和更多的社交元素。K值与普通货币不同,仅仅用于解锁各种升级设备,而那些设备对于某些挑战的帮助很可能是关键性的,比如天气、流行病、声望,等等。社交元素则更多地利用了包括Steam在内的游戏平台本身的特性,你能看到自己的好友们在做什么,玩到了什么程度,还可以参加在线挑战——在单机版本之外,制作团队似乎希望“与朋友一起玩”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玩家的注意力。
K值解锁物品的顺序也需要考虑
其三,医院员工的规划与建筑规划一样重要。在《主题医院》中,医生、护士、前台与清洁工的属性在雇佣时就基本确定,除了本身以培训为挑战的关卡之外,在雇佣阶段选择一个技能多、等级高的员工比招进医院之后再慢慢培训要来得更有效率。然而在《双点医院》中,白板职员们的作用更加明显,每个职位的分工也更加细致(特别是护士和前台)。这一点也让《双点医院》比《主题医院》给人的观感更加“真实”——你不光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为病人动线焦头烂额,还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专家,招聘时精挑细捡,上岗之后更要坚持培训——还有一点最关键的,在你的员工要求升职加薪时,千万记得讨价还价,否则仅员工开支一项就足以令整个医院捉襟见肘。
一般状态下黄脸就够用了,当员工提出加薪需求时,记得把涨幅调到最小
当然这些改变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良好的游戏体验。事实上,不少玩家对于建造、雇佣和规划本身没有太大的意见,更加复杂的设计和拟真感更强烈的经营模式所增加的是也只是进阶(比如在每一个关卡争取拿到3星)的时间。然而,当这些复杂的元素与游戏的AI结合起来,才是每一个“医院经营者”真正的噩梦。
每一个员工都可能出于喝水、吃饭、休息、上厕所以及更多你不知道的原因而陷入长时间的工作停滞状态,体力培训的成果看上去微不足道。更令人头疼的是病人,他们虽然会按照顺序排队,却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诊室门口等待,而是为了零食、饮料、咖啡厅、喷泉一类的东西在医院里四处乱逛(哪怕他们马上就要死了!);假如有几个这样的病人排在队伍前列,那么排在后面的人同样会遵循着最无懈可击的公德心,即使死在走廊上也不会插队。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有些玩家甚至总结出了“极限玩法”——除长椅、垃圾桶之外的设施,即使是厕所,也一概不造。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排队效率,还会让满意指数降至0的病人直接回家,虽然不利于医院的整体营收,却能够大大降低死亡率。用这种方法虽然做不到3星通关,然而“对付”那些AI感人的病人,至少能让院长们的心情愉悦一些。
病人并不会乖乖在诊疗室附近排队,一旦前一个人到处乱跑,后面的病人即使死在走廊上也不会插队
医生的AI也并不比病人高到哪里去,即使你把咖啡厅、员工休息室和洗手间安排得一应俱全,他们还是不会在非休息时间去做这些事
平心而论,以《双点医院》的体量,能够做到这些,已然可以将它称作一款优秀的游戏,至少是不错的游戏。其中让一部分玩家心累的设计,可能让另一部分玩家爱不释手。制作团队的态度,也堪称谦虚谨慎(如前期许多玩家呼吁的复制房间功能,后来的更新中也已经加上,大家可以不用为一个又一个的全科诊疗室而烦恼了)。然而对于它的评价,始终无法避开“主题医院”4个字。用俗一点儿的话说,带着情怀抑或不带情怀,对《双点医院》的评价可能会截然不同。
丨 医院与情怀
“情怀”是个很玄妙的词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一直就在那儿。它善良的时候,会包容一样事物所有的缺点,并近似无条件地爱它;它不善良的时候,会放大一样事物所有的缺点,并近似无条件地恨它。人们一方面承认自己具有情怀,又不希望这种情怀被过度消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标准,在善良和不善良之间对同一种东西作出判断。
情怀之于《双点医院》,大概介于善良与不善良之间。很大一部分玩家必然是善良的,这一点从他们的购买热情中足以反映得出;只不过当他们打开游戏之后,有一部分人或许会变得不那么善良。
有些“情怀”你甚至可以从《主题医院》和《双点医院》的开场动画中看出端倪:《主题医院》中,你可以在候诊区域找到《地下城守护者》和《上帝也疯狂》的主角,当紧急患者乘直升机到来时,原本正在玩游戏的院长扔下手柄,扯开白大褂,配合着气势磅礴的BGM,以超人的姿势冲向手术室,随后朝手术台上的病人使了个眼色,微笑着掏出一把电锯……
这个画面20年前还吓到过不少人
这种浑然天成的冷幽默和痞气几乎贯彻在牛蛙工作室的每一部游戏中。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明确告诉玩家:游戏最精髓的就是那些“一本正经地做无厘头的事”的部分,如果你接受,你可以玩得很开心,如果你不接受,你可以滚蛋——正如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前所说,“试图在这篇故事中寻找动机者将被起诉,试图从中寻找寓意者将被放逐,试图从中寻找阴谋者将被枪毙”。也正是凭借这种“爱玩玩不玩滚”的气质,牛蛙工作室和《主题医院》才能在90年代末吸引到了大批玩家,并让他们念念不忘,直至今天。
到了《双点医院》,这种气质不能说彻底消失,却也丧失了浑然天成的感觉,多了些投其所好的味道。开场动画中,医院经营者用带着嘲讽的语言向玩家介绍着医院的经营状况,配合各类医疗器械的演示影像,像是迫不及待地向玩家宣告:“看,我们有这个……还有这个!想到20年前你操作充气机把病人的脑袋一下戳爆的情景了吗?对,就是那样!”
画面与解说词的脱节让《双点医院》同样显得无厘头
当然,制作团队怎么做开场动画,甚至游戏本身,完全是他们的自由。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个游戏的玩家来说,从病人的脖子上把灯泡拧下来,换成3D打印的脑袋,已经足够有趣;打老鼠还是打虫子,似乎也没有太大区别;更别提还有“电疗诊所”这种相当接地气的设置。然而对于《主题医院》的老玩家,诸如从充气机到脱光诊所、从死神接病人到清洁工驱鬼、接待员除了念稿子还要管营销这样的变化显然不够。“精神续作”续的不是形,而是魂,哪怕它不是个医院都没关系。
事实上,在《主题医院》之后,假如牛蛙工作室没有那么迅速地解散,我们能够玩到的也许会是“主题度假村”“主题监狱”“主题滑雪场”以及“主题机场”。尤其是“主题度假村”,Mark Webley和Gary Carr当年甚至去过几个旅游胜地考察(当然后来是不了了之)。不难看出,他们的确有意把“主题”系列做成一个像“模拟”系列那样的全家桶,而且自始至终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满了讽喻与魔幻的幽默。
或许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双点医院》发售之前对它寄予如此之大的期望,又在它正式发售之后写出了如此之多“毁誉参半”的评价——假如没有《主题医院》,对它的评价或许会高出不少;假如它是《双点监狱》(我们并不反对制作团队把自己的名字放进游戏名字里),对它的评价或许也会高出不少。然而它偏偏是《双点医院》,一个确实好玩,却让人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躺在前作基础上没起来”的游戏。
情怀既是雪中送的炭,也是落井下的石。对于20年前的《主题医院》和如今的《双点医院》,人们会有如此矛盾的观感,并不奇怪。
成就列表,有些能够明显看出是为了刷刷刷而设计的
丨 结语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制作团队凭借《双点医院》赚得盘满钵满,第二年就顺水推舟做出了《双点度假村》,那么如今批评他们不思进取的玩家也只能一边高呼“Webley你算计我”,一边心甘情愿地掏钱了……
所以,出于这样的想法,我还是愿意推荐《双点医院》。正如祝佳音老师所说,“如果你没玩过《主题医院》,或者没怎么玩过《主题医院》,我还是挺推荐买这个游戏的。如果你认真地玩过《主题医院》,那我觉得你怎么样也忍不住,一定会买这个游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是或多或少继承了牛蛙的那点儿精神——情怀也好,水准也罢,你玩得进去,沉迷或者不沉迷,但仍然忍不住对它抱有期待。这也就够了。
原文链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玩的医院游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