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少女生存记攻略,漂流少女怎么快速升级 快速发展技巧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1,漂流少女怎么快速升级 快速发展技巧攻略
2,末日少女珍娜通关攻略怎么过9天
3,漂流少女怎么自动钓鱼 漂流少女自动钓鱼操作方法技巧攻略
4,漂流少女装备怎么升级 装备升级升星方法教程
5,漂流少女新手怎么玩 游戏玩法攻略汇总
6,这7个实用技巧让Google Keep 变成我的主力笔记应用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ID:sspaime),作者:xuuxnn;36氪经授权转载
从 Google Keep 诞生之初到现在,我一直把它作为我的主力笔记工具。所谓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一开始被它简洁美观的界面吸引,后来则叹服它独一无二的交互体验。多次更新后,Google Keep 已经越来越全能,我也开始探索它更多的可能性。
1.记录瞬间灵感
一句话,一首诗,一段一闪而过的旋律,用 Google Keep 来记录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是非常爽快的。主要是由于它 widget 的快速记录入口方便、编辑界面简洁,彩色卡片展示也比较美观。为每个笔记添加颜色的功能,不只是分类或者美观,更重要的是为每个笔记增添了情绪。
我最喜欢 Google Keep 的一点是,它可以刺激我的创作欲望,看见满屏彩色的卡片总想写点什么。工具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是一种境界吧,以至于后来我选择类似工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刺激我的创作欲望。
2. 轻爽码字
影评、乐评、歌词等等这些不需要什么排版格式的文字内容挺适合用 Google Keep 编辑。它本身既不支持富文本编辑,也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这是一种限制,某种程度上也是优势。Google Keep 保持了足够轻爽的编辑界面,无法调整任何格式,码字的时候除了思考自己编辑的内容,最多就是想一下怎么分段。
Google Keep 的文字编辑功能远远不够强大,比如上图最右边我写设计教程的时候,只能用很多表情符号来起一些强调、排序的作用。虽然 Keep 上的笔记可以一键复制到 Google Docs 里进行再编辑,我还是觉得这样太麻烦了,Google Keep 仅适合轻量化的文字编辑。
3. 图片标记和文字提取
Google Keep 的标记功能用的是和涂鸦记事一样的工具,不支持常用的标记框和箭头,远不如iOS自带的标记工具强大,好在操作方便;文字识别中英文都支持,照片拍的工整的话,识别率和速度都还可以。
左:图片标记 右:文字提取
这两个功能其实只是记笔记必要的辅助功能,肯定无法替代专业的图片标记和文字提取应用。只是对于我这种轻度用户而言,去专门下载一个 OCR 应用就没必要了。
4. 灵活分类
Google Keep 可能是我见过分类方式最多的笔记应用,搜索的时候它可以按照记事类型、标签、事物以及笔记颜色分类。我主要用标签分类,标签的特点就是方便、灵活,可以为单个笔记添加多个标签,很容易整理查询。
除了上述的常规分类方式,我自己还会利用 Google Keep 的置顶功能做一个临时分类。
比如我会置顶4个笔记卡片在顶部,目前设置为:
work to do
personal to do
最近想看的书影音
wishlist
这样一打开 App 我就会对我目前的生活安排一目了然,wishlist 也是对个人的一种激励。
置顶功能对于笔记应用来说并不新鲜,而 Google Keep 的彩色卡片设计为这个功能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它们看上去就如同钉在白板上的小纸条一样,小纸条的内容是 to-do list 加上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提醒,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seamless experience 吧。
5. Google Keep 可以作为一个 App 收藏工具
记不起哪次更新后,在笔记里添加链接会自动生成一个带小图的链接条在卡片底部 。如果链接是 App Store 、Play Store 或者酷安的某个 App 地址,链接条的小图恰巧是该 App 的 Icon。添加多条这样的笔记后,Google Keep 看起来会和 App 收藏工具有几分相似。
关于 App 收藏这个需求,iOS 上有 Lookmark,Android 上除了 Play Store 的 wishlist(愿望清单),我还没找到其他像样的工具。而 Google Keep 可以把优秀的 iOS 和 Android App 收藏到一个地方,便捷的搜索和标签功能可以帮我快速找到需要的 App。
不管是在 iPhone 上遇见了喜欢的 Android 应用,还是在 Android 手机上遇见了喜欢的 iOS 应用,都可以便捷地收藏到 Google Keep。Pocket、wakelet 等工具也可以实现这个需求,只是生成的样式是实在不像 App 收藏。
很多人收藏 App 是为了追踪价格,我认为大可不必,稍微热门的 App 一降价或者限免,单是国内至少都会有四、五家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如果一个 App 非常好用或者好看,但是我暂时用不到,以后可能会用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收藏。
6. Google Keep 很适合收集 App 截图
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会有收集 app 截图这个需求,我曾经用 Screenshotter 来收集截图,它支持 iCloud 同步,还能把截图按文件夹分类。主要问题是没有 Android 端,双机党很无奈。
我用 Google Keep 收藏 App 的时候,顺便把截图也添加进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Keep 的单个笔记中添加多张图片,它会把所有图片都排列在一起显示,这样能让我非常直观地阅览所有截图以获取灵感。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我把经典的 App 登录注册界面都收集到一个笔记里面,做设计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收获颇多。
不过用 Google Keep 收集截图也有一大缺点,就是不支持一次性选择多张图一起添加,只能一张一张地添加,期待未来的更新会加入图片多选的功能吧。
7. 无聊的消遣
还是得益于 Google Keep 的交互特性,当为每个笔记只添加少量字符的时候,主页卡片上每个字符会显示得很大,无聊的时候可以做些大字图玩儿。
最后
对于工具来说,一千个人那儿就有一千种用法。比如 Google Keep 的协作编辑功能我就没用过,我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用 Evernote 和 Onenote,我和谁协作去啊。工具怎么用关键还是看自身需求,如果产品的特性恰巧和一些意料之外的需求契合,那也算美事一件了。
7,女演员撕X现形记
今天给大家聊一部冷门法国电影,它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别看奖项透着一丝高冷气质,在豆瓣标记看过的也刚过百人,但本片却依旧能满足观众的吃瓜好奇心,因为它说的是两个女演员之间的故事——《食肉动物》。
影片的两位女主角是一对亲姐妹,从小关系要好,成年后都做了演员。
不同的是,妹妹显然比姐姐混得好,她不仅是知名女演员,经常能获得和名导合作的机会,而且还和男友育有一子,工作之余尽情享受人生赢家的快感。
相比之下,已经年过三十的姐姐还挣扎在龙套圈,每天出入各个试镜现场,但总是因为年龄问题得不到角色,不仅没有固定收入,还是个没人搭理的单身狗。
这种同行之间的差距,让姐姐自觉“低人一等”,渐渐变成了妹妹光环之下的影子——
白天帮妹妹带孩子打扫房间,
晚上再帮妹妹对剧本台词,
到后来,她直接被妹妹强行“收编”做了明星助理,每天大包小提地跟在身后不说,
还时不时得负责把在夜店喝大了的妹妹接回去。
虽然干的都是杂活,但姐姐渐渐发现,明星的生活确实让人羡慕,首饰、香水、化妆品随意乱扔,衣柜里也都是名牌高档货。
连妹妹工作时的状态,也是被人众星捧月,完全不用看人脸色。
就算妹妹白天忙成了狗,晚上也还有个帅气的男友,在家等着一块做爱做的事情。
慢慢地,这种打杂的生活渐渐让姐姐从羡慕变成了嫉妒,明明自己跟妹妹都是女演员,凭什么差距这么大?
而且在姐姐看来,妹妹的演技其实很水,根本没抓住导演的创作重点,还不如自己这个跑龙套的理解得透彻。
姐姐的这种嫉妒心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微妙的期待,开始期待看到妹妹的完美生活出现瑕疵——
她听到妹妹跟男票因琐事争吵,直接选择性失聪,任由他们当着年幼的儿子大声咒骂,
在片场围观妹妹演着遭受侵害的戏,她脸上也露出不易察觉的“暗爽”,
看到妹妹为戏里的复杂角色而纠结,她就假装表示关心,但并不给她有效的建议。
很快,姐姐“期待的事情”就发生了,妹妹因为表演不顺和家庭琐事,在一次拍摄中,精神错乱当场暴走。
大家还没明白过来什么情况,妹妹就突然扔下烂摊子消失了。
这个任性的举动产生了各种后果。
首先,拍摄进度被完全打乱。
之后,妹妹的儿子也因为妈妈消失而整日闷闷不乐,晚上经常被噩梦惊醒。
至于妹妹的男票,则每天被喊着“要妈妈”的儿子,整得日渐憔悴。
但是,妹妹的消失却给姐姐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原本对她就有些欣赏的导演,抛来女主角的橄榄枝,邀请她为新片试镜。
而工作上的转机,瞬间让姐姐自信爆棚,没多久她就强行睡了妹妹的男票,
随后,姐姐还献出“无私”母爱,无微不至地照顾起妹妹的儿子,帮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趴体。
可以说,以上这些无一不满足了姐姐之前的嫉妒心,工作、男票、孩子瞬间手到擒来,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妹妹消失了我才能过得更好”的念头。
然而,就在姐姐以为自己即将取代妹妹、迎来人生巅峰的时候,消失了一年的妹妹居然又出现了——她打来电话,说自己在西班牙,让姐姐去接自己。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姐姐还是连夜驱车找到了妹妹,没想到妹妹什么也没解释,直接表示“我要回家”。
这波任性让姐姐五味杂陈,开车回家的路上各种心理活动。
她一方面生气妹妹做事如此任性,总是随意使唤别人,不懂感恩;另一方面,则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有希望做女主角了,妹妹这一高调“复出”,谁还想要看一个龙套演戏呢?
想到自己的人生巅峰即将被妹妹踏平,姐姐最终走向了内心的黑暗面,她打算趁着夜色开车到偏僻的小路,想办法除掉妹妹。
然而,她还没来得及想出具体的办法,刚睡醒的妹妹就发现走错了方向,于是立马决定下车问路,后来索性跟两个陌生男人喝起了酒,还霸道地叫着姐姐一块放松放松。
看到妹妹借着酒劲儿跟两个男人热舞调情,原本就心烦意乱的姐姐,瞬间气不打一处来。
很快,姐姐就开启了狂怼模式,数落妹妹多年来的霸道和任性。
而妹妹也不甘示弱,直戳姐姐没男票、没孩子的软肋。
这话直接激怒了姐姐,她一脚油门,开着车就朝妹妹撞了过去,
随即,姐妹俩就在黑夜中互掐起来。最终,姐姐抓起石头砸晕了妹妹,并把她抛弃在野外,独自开车回家了。
影片的结尾,姐姐彻底取代了妹妹,不仅成功当上了女主角,还成了妹妹儿子的“继母”,过起了鸠占鹊巢的生活。
整体看来,《食肉动物》是一部致郁的暗黑电影,姐姐从一开始的自卑和羡慕,到后来的嫉妒和取而代之,都被创作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所以,也有网友看完说本片“满足了我们的邪念”。
而本片拿到最佳艺术贡献奖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片中设计了不少带有隐喻意味的镜头,
同时,片中也通过姐姐兼职给纪录片配音的情节,暗示她即将像纪录片中的游隼那样,为了生存而露出冷酷无情的一面,达到鸠占鹊巢的目的。
这种女演员(姐妹)之间暗中争斗、企图取而代之的故事,要是交给某些创作者来拍,估计会呈现出分分钟斗嘴撕逼翻白眼的画风。
但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几乎全程都在用克制的方式,去展现人物不经意间的内心活动。
比如前面提到,姐姐看妹妹在戏中被折磨时,露出的暗爽表情,
再比如姐姐在强行睡了妹妹的男票后,自信爆棚,拿出妹妹的衣服和化妆品“改造”自己,
又比如姐姐接到妹妹的电话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让她的儿子接电话,而是一再推脱并假装关心,实际上暗藏了她对“即将失去一切”的恐惧心理。
虽然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坏人得逞”,让人看了感觉压抑。但这也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如果一个人任由内心阴暗面放大,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在生活中,每个人身边可能都会有个全方位完美无死角的“熟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男票”等等。
每当自己被拿来跟别人比较时,我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会跟片中的姐姐一样,感到不爽和沮丧。其实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它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人们的欲望和现状之间的矛盾。
但消除自卑和嫉妒情绪的最佳方法,绝不是对他人的占有和取代,因为最可怕的并不是欲望本身,而是被欲望反噬而不自知。与其在欲望的驱使下羡慕他人,不如学会把欲望转化成动力,把自己变成那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8,孵出小鸡亲手6个月养大后再自己杀了吃掉少女操刀流泪狂说
今天的故事,
要从日本的一个小纪录片说起……
位于日本岛根县出云市的出云农林高中,
近日上演了这样的一幕——
阳光下学生们聚在一起,
看着两名老师一人抓鸡一人持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之后的场景,就是让这些学生亲自上阵,
了结了这些活鸡的生命,又亲手将其大卸八块后,
点火烹饪起了炸鸡料理……
看到这里,
你可能会问这是一部讲什么的纪录片?
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学生观摩、甚至亲手杀鸡?
难道是岛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宣传片?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去年10月,
出云农林高中开始了一门为期半年的课程,
那就是安排学生亲手孵化小鸡,养大后还要亲手宰杀,
再煮成餐桌上的食物!!⊙⊙"
课程一开始,教师高桥知广手持一枚鸡蛋,
向在场的学生们介绍说,
“这是受精卵,通过配以一些合适的外部条件,可以孵化出小鸡”。
学生们在挑选鸡蛋后,精心地在鸡蛋上写上标记,
确认孵化所需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后,再将鸡蛋放入专用的孵蛋器內。
同学们的内心情感非常复杂,
大家肯定是期待自己的鸡蛋能顺利孵化出小鸡,
但想到以后要做的事情,又觉得下不了手。
一位参与该课程的妹子荒川梦空表示:
“因为必须由我们自己亲手宰杀,所以心生厌恶。”
一天一天,等待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3个星期过去了,有人来到学校后惊喜发现,
已经有小鸡破壳而出!!
小脑袋一探一探地,非常可爱
听到这一喜讯后,学生们蜂拥而来,
看着小鸡高呼“卡哇伊”“超级卡哇伊”,
而姗姗来迟的荒川梦空,则拿出照相机纪录起这一特别的时刻。
“非常可爱,它们好小只啊”。
一个月后,一只只黄澄澄的小鸡陆续顺利孵化,
上蹦下跳的,看着都很有精神,学生们也感到非常开心。
为了区分这60多只鸡,孩子们给小鸡脚上戴上了脚环。
每人都分到一只鸡仔,正式变身“老母亲”开始了养育征程。
每天更换鸡舍内的饮用水,
确保饮水卫生、补水及时,
带着十二分的认真,确认温度和湿度,
为鸡仔们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随着长大,腿更粗壮啦,
就要更换更大的脚环,
还记录下小鸡的成长历程,
在书本上昏昏欲睡,
或是在课桌边缘欲展翅高飞。
要做的事情很多又非常琐碎,
打扫鸡舍、保持卫生,担心发病“一锅端”,
学生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轮流照顾这些毛茸茸的小可爱们。
在饲养过程中看着小鸡们一点点长大,
老母(鸡)亲们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
既担心它们营养不够长不大,
又担心长的太快,可能提前就上了餐桌-_-||
很多人给这些小可爱们取了爱称,
但妹子荒川梦空并没有这样做,
大概是害怕给小鸡取了名字后,会产生饲养宠物一样的羁绊吧。
小手轻轻爱抚着小鸡,荒川梦空俨然已经不只是将其看作家禽,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丝丝不安。
半年过去后的次年3月中旬,小鸡们在精心饲养下,各个膘肥肉满,
学生们最后一次替它们测量体重,这也代表课程即将进入尾声,
残忍的时刻也来临了……
学生们要学习如何宰杀鸡只,先看着老师高桥知广和搭档进行示范。
“两两一组,一人负责抓着翅膀”
“翅膀必须要牢牢固定住,不然就很难办了”
高桥老师一手抓住鸡头,一手持刀给个痛快
“最重要的是让它们尽早结束痛苦。”
许多学生在观看示范过程时,就已经泪流满面,背过身去不忍多看,
有学生互相拥抱痛哭,不舍的表情溢于言表。
终于轮到学生们亲自上阵,两人一组搭档杀鸡,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眼含热泪,
一名女学生啜泣着对自己养大的鸡说
“最讨厌半途而废了,好可怜”,
“对不起 对不起 对不起”,
再尽自己所能尽快给个了结。
耗费心力的宰杀工作处理好后,
老师教学生们切鸡肉的方法,
掏去内脏,去头、去颈、去爪,
鸡胸对半切,再切下鸡翅膀和鸡腿,
刀口找准鸡胸肉的二分之一处,切半,
再将切半的鸡胸肉,切成小块,
然后再分部位,以多种方式烹饪切好的鸡肉,
腌制入味,调料裹粉,或煎或焖,
鸡肉在锅中滋滋作响,散发出肉类特有的那种浓郁香气。
当所有学生坐在教室里,
餐盘里摆放着炸鸡、咖喱鸡、蜜汁鸡腿、鸡胸肉……
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
眼前诱人的鸡肉料理,正是自己半年来的辛苦结晶,但内心却五味杂陈。
相信很多人都有养过小动物的经历,
即便是小鸡小鸭这样家禽类的,
年少时比较单纯,养久了都会有感情,
如果回家发现它变成一道菜了,尽管那些年生活水平不那么好,
但即便肉再香再馋人,也是硬气得死都不肯吃一口……
看着大家久久不愿动筷子,
高桥老师引导大家,
“从见证孵化,到看着成长,再到今天的宰杀切割”
“所谓食物,不管是什么食物,都是这种形式”
“让我们再次虔诚地说声‘我开动了’,表达对小鸡们的感恩”。
学生们双掌合十,心情复杂地说:“我开动了……”
有人举起筷子,把肉送进嘴里,却感觉味同嚼蜡;
还有人非常沉重地,怔怔地看着盘里的炸鸡,一动不动;
虽然嘴上在吃着鸡肉,但也许脑海里全是过去半年照顾小鸡们的点点滴滴,
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也许带有点成就感,但不舍却更加强烈。
按理说,自己的劳动果实,吃起来肯定更香,
但就是没有在肯德基、麦当劳那般大快朵颐的惬意……
勉强吃完后,这门为期半年的课程也正式画上句号。
高桥老师认为,
“家畜作为食物被人吸收成养分,在养育生命到最后把它们吃掉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
其实类似这样的“生命教育”,
在出云农林高中开设时间已经超过60年,每年动物科学科的一年级新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
在半年的饲养过程中,去了解生命成长的珍贵,
在亲手将其变成食物之后,再以感恩之心吃掉它,以后可能很难再会浪费食物了吧。
这部小纪录片曝光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在饲养中产生感情后,还要亲手宰杀,可能会留下阴影,令学生变得冷血。
但有网友直呼“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残忍的”、“对食物最大的感谢就是好好吃掉不要浪费”。
而学生荒川梦空表示,
“生命教育的课程很艰辛、难过,今后没有饲养的值日轮班了,感觉非常寂寞,但以后会对食物抱有感恩之心,这很好。”
其实生命教育这样的话题,日本常年都有探讨与呈现。
在漫画《银之匙》中,荒川弘老师塑造了一所北海道农业高中,
一年级的学生们必须亲自饲养小猪,最后亲自把它们变成香肠。
主人公八轩勇吾挑了一头最瘦小的猪仔,还给它起了名字,叫猪排饭。
(老师说,不要轻易给这些动物起名字)
每天喂它,帮它清理。
一开始猪排饭长得很慢,八轩就四处问人,
并经过一系列努力,
让猪排饭达到了出栏标准,它也和八轩产生了感情。
按照规定,猪排饭被送到了屠宰场,
再后来,八轩将猪排饭买了回来,加工成美食。
也许有人会觉得残忍,这不是自己一手养大的猪么?
但人总是要生存,即便是素食主义者,植物也有生命,吃植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杀生”。
重要的是,不在它们生前虐待它们,并不浪费它们做成的食物。
当你用另外一个物种滋养你身体的时候,
你是否能心怀感恩,好好珍惜?
Ref:
网页链接
--------------------------------------
9,新鲜人指南
文:程贤,微信公号:程贤Allen(ID:allenchan157)
高中的时候,我有段时间看了许多九把刀的小说。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一大部分内容,但一个词依然是提起他的小说时会冲进我大脑中的第一印象:直译自英文中“大一新生”freshman的新鲜人,显然是台湾地区的一种习惯用法。
它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太像一个大学生该有的样子了:整个人生中第一次拥有真正的自由,虽在之后也会面临诸多功利色彩极强的门槛,但至少开始有了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给一些更加理想主义的目标;这“新鲜”二字,远不止对新校园、新同学与新经历的冲动性期待,更是对终于有机会开始一种全新又丰富的生活状态而坚实地欣喜。
但逐渐发现,这些想象可能更多地是我的一厢情愿。基础教育中的教育者们通过事无巨细的繁文缛节夺去了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于是在他们走入成年的大学里,管理者便直接延续起相同思路,为一个成年人规定好起床、卫生、运动的时间地点,并配套以没有任何道理的惩罚。而本属于成人世界的功利、无趣,也过早地进驻了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中。
当然,在你做出大学选择时,许多“学长学姐”是不会向你提供这样的信息的。但大学的意义,真的太重要了——并非因为它将赋予你的那张现实世界的“通行证”——更因为这四年是一个人完成自我启蒙的最后机会。
那么,对于一个已经开始为四年生活惴惴不安的年轻人来说,除了一份精心安排的行李清单以外,还需要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和计划呢?
01
最基础的,是找准自己作为个体和成员与各式各样的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绝大多数学校中,为期一周的“新生教育”都是在你进入学校后所面临的第一件事。这几天的活动,除去熟悉校内的环境、设施、时间安排以外,其余的往往都在传递一种无异于基础教育的集体认同,只是形式更加松散和多样:班级、专业、学院、社团,当然更有整个学校——但本质上并无差别,通过展示一种“其乐融融”氛围的方式告诉你维护集体形象与集体荣誉的必要性。
虽然“维护集体是个人义务”这种说法本身就并无任何逻辑,但不断重复与强化的结果就是它已经被许多人理所当然地接受、认同。
对于绝大多数政治学、社会学理论来说,哪怕它们在其他方面差距大到几乎铺满了整个光谱,但在“人类为何形成集体”这个问题上却鲜有分歧,即为使每个个体获得单打独斗所得不到的收益,并最终获得更多的幸福与自由。这里的集体,可以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公司、部门或班级。
而哪怕并不站在学术角度,而从生活常理出发思考,如果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吃喝、行走、娱乐,为什么偏要再为他拉来另外两三人,然后用绳子捆在一起,再告诉他要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并以此为荣呢?
换句话说,加入某个集体与否,只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已,所谓“忠诚”,也不过指在这个过程中要诚实、不耍手段、公平合作、公平竞争。如果还有任何随之而来的其它道德色彩,不过是在试图为某个对任何成员均无意义的目标粉饰上一层“意义”:
某些大学里那“跑早操出勤率最高”的奖状意义在哪?可能在于满足了管理者们父权思维下的畸形控制欲;在学校大大小小的负面事件传播到网上后,指责受害者并反对母校“被抹黑”的意义在哪?可能在于维护了自己“出身”母校带来的虚荣不被损毁,顺带帮助施害人逃避了责任……
当然,我希望这份指南尽可能地具备更大实用性;我也明白“同侪压力”的可怕,更明白哪怕在一所本应以成年人的方式相处的高校里,校园暴力与你我的距离从来都不遥远;所以,也不要因为在不得已时让自己的原则受点“委屈”而过分自责。
你要做的,是让孰是孰非时刻清晰地印在头脑中,不要二次伤害、绑架他人,并尽量聪明与消极地应对来自集体的要求,将宝贵的时间留给自己,以学习、提高。
02
说起“学习”,这当然是大学生活的主线之一。
出于空间等因素考虑,一些大学会将新校区选址在较为偏僻、荒凉的郊县。自然,在招生季时对于这点要美化一番。在那些勉强拼凑出的优点中,往往有这样一条:没有干扰,适合学习,适合营造良好“学风”。这甚至已经是一些学生的真实想法,认为校址的不利因素变相督促了自制力不够的自己心无旁骛的学习。
这种误解,依旧是从基础教育中“遗传”来的。那时,教育的目标是单一而功利的,因此,“学习”完全被简化——或者“歪曲”为了应试技巧的传授与高度重复性的练习。来到大学,不再有终点处一场“一举决定命运”的考试,这种“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成了一种惯性使然。
“无奈”的教育者们只好延续了一半强迫、一半引诱的手法,前者继续使学生们对学习的认识与本质脱节,后者依旧充满着诸如“前途”、“薪金”之类的功利字眼。他们将全体学生多早起床、有多高的晚自习出勤率、多低的个人电脑使用率作为指标,并冠名为“学风”,竟果真能以此吸引到迫切于自我提高的年轻人。
那么,“学习”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如果要简短地说,那就是自我充实,自我提高,保持多元和自由。
比如,你喜欢美剧《傲骨贤妻》和《新闻编辑室》,你认为它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你理解了女性所面对的困境或新闻人的理想,改变了曾经“女权就是矫情”或者“媒体成天吃人血馒头”的成见,这就是学习;
你努力掌握一门外语,可能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留学或考证,却在这个过程中以此为桥梁了解了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所着迷,打通了新的一片信息获取途径,这就是学习;
你订阅了某家擅长于高质量深度报道的媒体,透过他们你看到了自己曾经从未意识到的另一个世界,原来既有一部分人在经历着你不曾想过的“世界公民”生活,还有另一部分人告诉你太多不如自己幸运的人在怎样为了求生挣扎,这是学习;
当然,最为必须的还是大量的阅读,基础教育落下了太多作为现代社会成员本应掌握的常识,这些前任通过思考、汗水甚至牺牲才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阅读才可万中取一地掌握,并无其他捷径。
就算是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真正高效的方式也往往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如果你真的具备足够清晰的目标,教育者所谓营造学风的目标不仅多此一举,甚至完全是个阻碍——毕竟,“风气”是个统一、枯燥而缺乏生气的东西。
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厘清目的,勤奋而包容,在方法和内容上尽可能保持多元,哪怕教育者的短视阻止了你。明白了这些并付诸实践,可能比试图掌握知乎上大V们的各种花哨“高效学习法”重要的多。
0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以为,如果一个人冷漠、缺乏常识而不自知,Ta的问题所在就是知识与求知欲的贫瘠,而主动而持续的学习自然就是第一解决方案。
但后来在学校以恶自诩以“思辨”为目标的社团中遇到一些同学,他们似乎也熟读过哪些启蒙了我的作品,言谈举止间却并没有什么进步之处,仅仅是表现形式似乎“体面”了一些。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与思维,你会发现他们似乎将从中所学仅存储于大脑的一块隔离分区中,只用于获取后把玩、诡辩来获得“快感”,而指导自己行为与价值观的另一部分却依旧坚硬而混沌。
因此,真正有效的途径,可能还是从现实出发,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
这个定位是什么呢?对自己周遭的“结构性因素”具有一个清晰的感知和认识。
“结构性(structural)”是近些年在国内外都非常火的一个概念。尽量简单解释,就是指普遍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你我人生道路中施加的正负作用。
这一现象在多种族的美国社会十分典型:一个非裔或拉美裔的美国人,可能会更频繁地遭遇不公正执法、糟糕的医疗服务或苛刻的社会保障,而Ta本身就相对主流族裔有更大概率出生在一个贫困、混乱的社区,受到质量较为低劣的教育,而导致这一点的原因则是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奴隶制等使他们祖辈的各项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无法改变的现实,当他们希望和主流族裔达到同样的高度时,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成熟更重负担。而放在国内,“结构性因素”自然指由地区、家庭、教育以及观念等多方面对人的共同作用。
想清楚这样一点后,我们首先意识到的往往是自己在哪些方面处于弱势:比如只有在变态的高考工厂中度过中学时光才能进入一所体面的大学,或因自己的性取向饱受家人与家乡熟人的嘲笑。
进而,我们或许会审视自己所引以为豪的成就,并惊讶地意识到这并非完全来源于自己的努力,更可能仅仅因为自己幸运地出生在了某个家庭、某个地区;而假如造物主的一念之差让自己本没有这样的幸运呢?这种自知“侥幸”的危机感,便会驱使自己去关注更弱者,他们能否至少得到一个较为平等的起跑线。
只有找准了这样一个自我定位,知识才能开始发挥作用,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提供讨论方式和解决思路。
04
当然,一大部分人是没有完成这一步骤的。
他们有些压根没有开始过思考,认为生活是、也永远是在父母的庇护下由功课、进食、游戏组成;一部分稍加思考,因为自认为自己的幸运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被更加宏伟却苍白的东西所吸引,便选择了由忽视“结构性因素”而推导出的价值观,成为宏大叙事、丛林法则的簇拥着;抑或是自以为成熟,自以为掌握了“世界上本无黑白之分”的“中庸之道”,所谓理想、价值、崇高不过是一些人的姿态骗住了另一些人,也正因此,犬儒、利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对你来说,找到一两个能与你分享、分担一切的伙伴,就显得困难重重。
孤独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有时,你的确需要一点共鸣来作为自己的勇气源泉——这并非什么值得为之羞愧的懦弱。
首先,谨慎考虑学校中的社团。刚入学的宣讲与扫楼,目的便在于挑起你的荷尔蒙以替代思考能力,而你则需要尽力查实他们的日常活动,看看“记者团”是去用心挖掘深度故事,还是为校内活动写写无聊的通稿;看看“文学社”和“辩论社”是真正的裨益于思辨,还是仅仅沉迷于诡辩带来的快感;看看所谓“乐团”、“音乐社”是真的热爱音乐、增进拓宽对音乐的认识,还是仅仅在学校的各类晚会上唱几首烂俗的流行歌曲……若是后者,请不要在其中浪费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
一个最高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创作,将你的所学以合适的形式进行输出、加工,并以此解读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为满足获得肯定的虚荣心,而是以此为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感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尽管后者带来了诸多争议,却也让我们的创作成为一个找到共鸣的桥梁,让有意愿者能主动相互寻找。用谨慎而小心的态度甄别,以最真诚的内心交流分享,很可能会为你带来惊喜的收获。
最需谨慎的,应该还是爱情。一方面,与一个和你分享痛苦与无奈的人牵手、拥抱,给你的力量是超乎寻常的,爱情最美的形式也莫过于此;而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因为对旁人的羡慕,而妥协、舍弃了价值观上产生共鸣的追求,不仅暂时而短暂的欢愉会麻木你更费力也不那么愉快的思考,来自对方的否定与不解更是会让你怀疑乃至厌恶自己的宝贵之处。
05
我知道,一定有不止一人读到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何不食肉糜”的指责:这些文字显得笼统,缺少各种讲述“如何规划时间”的图标,不够“高级”,所谈及的方面也与考研、考证、刷分没有什么关系。
但无论是与身边人相处的经历,还是互联网上的见闻,所透射出的往往非常不乐观:他们所关注的范围不超过教师与宿舍的门窗,校园的围墙,由于常识的缺乏而变得苍白、反智、粗糙,对真正关乎个体的事情却视而不见。这些人中,不乏在自己的专业中成绩不俗的同学。
我觉得,这些有些“过时”、“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幼稚”的内容,有必要再次拿来强调。也希望你将它们和收好的行李与紧张不安的心情,一起多少带走一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点钱
解决不了贫困,就先解决困
「虎Cares X 自如」品牌联名
「易睡品」全棉T恤
祝你在任何尴尬无趣烦心无助的职场灾难里一秒入睡
¥99最后少量发售中,入睡请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