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成长计划攻略钱三万,皇后成长计划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1,皇后成长计划攻略
父女关系>130(叛逆=0) 王元宝——父嫁(17张) 亲和>800 家务>600 魅力>700 舞蹈>600 礼仪>500 气质>500 声望>600 烹饪>800 智力>600 谈吐>500 交际>800 自信>800 道德<400 详细攻略 星宿选娄或井;龙女事件选自信;每月谈话选闲聊或给零花钱;按季节换服装,常换发式;每月去大明宫增加声望、谈吐、交际;每月吃东西减除疲惫; ①育幼堂——秋收节舞林争霸第一名;亲和>600停止; ②舞蹈课——秋收节舞林争霸第一名;舞蹈>600停止; ③烹饪课——以后秋收节家有大厨第一名;家务>600停止; ④客栈——烹饪>800停止; ⑤礼法课——礼仪>500停止; ⑥棋艺课——自信>800停止;(自信用道具镜子+9) ⑦文学课——补充智力>600,谈吐>500;最后检查属性,不满足的可买道具,也可修课或工作补充; 特殊事件 1.金鱼事件选——养着 2.被打事件选——解围 首先,我选的名字是春哥,自信会变成100.然后龙女选自信,生日时全买铜镜,自信果断无压力哟孩纸~这个攻略打完还剩下一年半的时间,记住一句话,先赶后慢,免得最后发现时间不够,果断先不休息吃东西减疲劳【一般吃+100的【第二行第三个】或者酸菜鱼】 每月去皇宫是必须得,而且每月必须说教,选闲聊或者温柔哟 数字是年份,后面是结束月份,可适当调节 家务【13四月】加满烹饪亲和和家务 舞蹈【14二月】加满舞蹈,魅力气质不管 礼法【14八月】加满礼仪 市场【15二月】加满交际谈吐 棋艺【16二月】加满自信智力 舞蹈【16五月】加满舞蹈 前四年大厨,第五年京城之花,第六年同样 关于家务 家务会减掉魅力,所以记着,不可以选加魅力的星宿 关于市场减气质这里,我试过了 当礼仪500+舞蹈600+,气质是800+,市场上满交际谈吐时气质还剩下700+,绝对没有压力的参考资料:4399
2,皇后成长计划钱万三攻略要详细精确
3,皇后成长计划17攻略超级详细攻略李佑
4,ofo调整部分城市收费标准但却有人骑3分钟被收2元钱
编者按:本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作者李净翰。36氪经授权转载。原标题“尴尬!共享单车都在免押金免费骑,但有人骑ofo才3分钟,被收2元钱…”。
6月11日,摩拜宣布在全国百城开启新老用户全面免押,且无任何条件限制,无需信用分。
当用户感慨“终于等到摩拜加入免押大军”的时候,最早实行信用免押金的ofo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取消已经推行一年之久的信用免押金政策。
而除了需要交押金,近日又有一位来自武汉的ofo用户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才骑了3分钟小黄车骑行距离0.56公里,行程费用2元。要知道,摩拜花5元可畅骑3个月,而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目前在搞活动,在免押金的前提下,有优惠券可以免费骑。
ofo调整部分城市收费标准
ofo近期在收费标准上做出调整,在武汉、太原、郑州、昆明、西安等城市区域内采用起步价+时长费+里程费的计费标准。
根据武汉地区用户的计费规则说明,ofo在武汉地区的行程收费标准为起步价0.5元,时长费0.5元/分钟,里程费0.5元/公里。此外,1小时内最高收费2元,未满2元则按照起步价+时长费+里程费计算。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全部收费10元(行程收费标准未明确时限,应为一天内)。以此计算,用户仅骑行3分钟,就要收费2元,与文章开头这位用户反映的情况相同。而杭州和北京等地区收费标准仍为1元/小时,但不确定未来是否也会跟进调价。
除了在部分城市对骑行收费开始调价,ofo对免押金的城市进行了调整。去年3月,ofo联合芝麻信用推广650信用分免押金活动,此后免押金范围逐渐覆盖全国25座城市。但从今年5月底开始,ofo相继取消了20座城市的信用免押金,仅剩下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杭州5座城市。其中广东被排除在外的城市就包括中山、佛山、珠海。这些不再免押金城市的ofo用户会被提醒需缴纳95元买月卡,或者缴纳199元押金才能顺利骑行。
据羊城晚报,对此,ofo方面给出的解释是:
此次活动也是为解决用户不能全国免押金的痛点,完善信用体系,为用户提供福利。已经购买月卡的用户,可以缴纳95元参与活动,享受全国免押金,或者缴纳199元押金继续使用月卡。
ofo尝试多种方法谋求盈利
ofo大规模取消信用免押金并加大充值力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盈利的渴望。
据媒体,6月13日,ofo宣布B2B业务营收超1亿元,同时在国内100余座城市实现盈利。据报道,ofoB2B事业部于2个月前成立,业务涵盖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和企业绿卡。该事业部负责人邵毅称,“ofo用户呈高频刚需的使用特点,且有千万辆单车在城市各地被用户骑行,线上线下的广告曝光率较高。另外,ofo可将用户流量直接导流至广告商的线上或线下,广告商也很看重ofo线上线下广告资源的整合营销和用户转化能力。”
根据ofo的思路,ofo为广告商定制的车身广告,在户外被用户看到后,潜在用户扫码骑广告车可获得广告商线上活动礼券,用户获得礼券后可从ofo App端内跳转或下载成为广告商的注册活跃用户,同时用户也可以骑车去广告商线下实体店享受优惠服务。对于广告主的老用户,ofo的广告曝光和活动礼券也可帮助广告主进一步提高这些老用户的活跃率和复购率。
在网上流传的合作方案中,ofo车身广告分为品牌定制车、后轮三角板展示位、车筐展示位、车把展示位、防水车座套展示位。价格分别为2000元/辆/月、240元/辆/月、200元/辆/月、160元/辆/月、160元/辆/月。
但据媒体报道,在这份ofo的内部盈利城市名单中,车辆投放数量原本就不大,还经过了人员大幅精简的“空军”城市占了绝大多数。相对低廉的运维成本及人力成本,为“盈利”提供了保障。
一位知情人士坦言,ofo的“盈利”计算方式存在一个纰漏,就是并未计算单车的折旧费用。这意味着,一旦将时间拉长到3个月、半年,单车客观的折旧成本,极有可能会让这些“盈利城市”被打回原形。
除此之外,潜在的政策风险,也使得车身广告这一模式,极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一夜夭折。根据《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安装车载卫星定位装置,不得设置商业广告。而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草案同样也明确要求,不得在车辆上设置商业广告。随着京沪两地在共享单车领域的管理日益完善,其他城市如若跟进,无疑会对ofo的该项业务产生打击。
关于车身广告,ofo曾在今年5月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公司一直以来严格执行相关政府的政策要求,从未在政府政策明令禁止区域售卖。
另据长江商报报道,ofo相关负责人曾表示,ofo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来谋求盈利。不过,一位ofo内部员工表示,具体关于区块链项目,目前还是公司机密,还没有对外公开。“其实我也没明白,ofo做区块链,具体是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今年3月,ofo将单车资产作为动产抵押给马云旗下两家公司,以解资金链紧张的燃眉之急。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ofo先是将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共计约444.76万辆共享自行车抵押给蚂蚁金服旗下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债权数额为5亿元;随后又将浮动数量的共享自行车抵押给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两次动产抵押登记被担保债权数额合计17.66亿元。
而今年5月,上市公司上海凤凰发布的年报显示,报告期内,ofo削减了从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的采购自行车计划。
共享单车面临新格局
共享单车诞生3年多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15年初入市场,探索共享经济新业态;2016年元年开启,单车市场百花齐放;2017年行业供需两端持续扩张。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了解到,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6年,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品牌多达30余家。覆盖城市广,从北京、上海、深圳向全国一、二线城市迅速蔓延。2016年披露融资的车企达11家,入局资本超30家,下半年行业总融资超30亿元。2016年,领先企业如摩拜、ofo融资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占行业总融资额的80%。
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分化显现。一方面,共享单车企业数量、单车投放城市和数量迅速扩张,全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行业洗牌重组,确立摩拜、ofo两大车企双寡头竞争格局。部分单车企业倒闭,二、三梯队车企转战三、四线城市。不过,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从行业格局看,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共享单车用户总量达2.2亿,投放量方面,ofo和摩拜二者共占市场总量的78.3%,一、二线城市供需已经饱和。
经过2017年的整合退出,2018年共享单车格局逐渐走向巨头消耗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ofo融资金额至少达88亿元,今年3月份的E2-1轮融资再新增约55.46亿元;摩拜融资至少64亿元,最后一轮融资止于2017年11月,直至今年4月4日被美团收购。若ofo商业化盈利效果可期,或将一改共享单车烧钱不断的格局。
据法治周末,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投身阿里和滴滴或均不是ofo的最终归宿,如果ofo自身能够造血,控制好成本,未必要归属哪家巨头,寻求独立发展也是有可能的。
张毅认为,不能认为共享单车企业投身巨头后就会获得庇佑,其发展的道路依然充满未知。
“共享单车企业在资金链方面均面临挑战,阿里作为上市公司,不会无止境地为一家看不到盈利模式的企业烧钱,美团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自身也在不断烧钱扩展业务,它能够给摩拜投入多少,也是问题。”张毅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腾讯《深网》、长江商报、羊城晚报、法治周末、每经App
5,皇后成长计划 怎么嫁李世民
6,大佬的这项关键技能群众都没学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说”,作者 虫二
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摊上大事了,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媒体选好立场,分别站队,吃瓜群众拎着马扎儿火速赶场,就为了要看马化腾和一众大佬如何反击,至于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谁会真正关心?
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看客有两种心理:一是希望事件中有人失态,马化腾当然不会指着作者的鼻子破口大骂,但激愤之下,言多语失就有好戏可看了。二是等料,腾讯为了自证梦想,或许晒出猛料秘辛,那么剧本就有续集了。
但大佬之所以为大佬,就在于见多识广,宠辱不惊,既不会因为被踩到尾巴暴跳如雷,也不会轻易认错,只会摆出一副开诚布公,夜半虚席,敬畏人言的姿态。
想让大佬认错一般只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由马云做了示范。
他曾经特别掏心窝子的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这逼格太高了,一般人学不来。
第二种叫做这锅我不背。
微软CEO纳德拉眼高于顶,但总是乐于承认WP手机的失败,为什么?因为这锅是鲍尔默的,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反可证明接了个烂摊子。
类似情况还有老佛爷慈禧太后,庚子国难之后,她晓得对各方要有交待,欣然搞了个罪己诏,因为下诏背锅的是光绪皇帝。
第三种比较特殊,叫做自我纠正。
有人曾经问我,“小米6有什么缺点?“我告诉他:“小米7发布时雷军会告诉你!”一般在错误得到修正或后果可控时,人们会变得开明。
最后一种是形势比人强。
当败局已定,残酷的现实逼面而来时,多数人才会反思,失败的创业者总是乐于自我剖析,听来闻者足戒,原因在此。
但这只是主观因素,大佬学不会弯腰,还因为积威之下内部缺乏自省的氛围。
再厉害的打工仔也只敢在体系外撒野,比如阿里十年元老冯大辉离开之后没少抨击阿里,当然也没少给自己惹麻烦,嘴上积德的说他黑白分明,挑事的说他是祥林嫂。
立志做魏征第二,想当老板诤友的少之又少。
魏征辅佐李世民17年,当面劝谏50多次,上书言事200多次,下不了台的李世民有时也想干掉“田舍翁“,但魏征命硬,有第一夫人长孙皇后救场。现实中,你有没有李世民这种老板尚在其次,先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老板娘。
但大佬的刚愎自用又是有道理的。
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胜利者往往是力排众议,不为浮言所惑,这也说明在关键时刻,宸衷独断远比从善如流有用的多。
事实上,大佬得以成功的真正秘诀既非不犯错误,也不是勇于认错,而是如何低成本的修正和处理错误以及可能带来的间接伤害。
一、自我辩护是外界观察和评判能力的一种方式。
有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遇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人们只会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自己已经形成的看法”。这就是自我辩护。
以今天的公关危机为例,公众习惯了从企业的应对策略观察是非曲直,而不是事件本身,换句话说,你自我辩护的方式要比错误本身更引人注目。
所以认错只是权宜之计,很快就会反客为主,变害为利。去年阿里钉钉的产品营销很成功,但广告越位撩拨微信,引发群嘲,马云碍于身份就不得不发话,但道歉的同时仍不忘强行碰瓷:广告太LOW,像京东做的。
去年12月火绒安全软件与QQ刚正面,马化腾的反应友善,不仅道歉,还誓言自查,这当然不是给KESO面子,也不是大度,而是犯不着。因为火绒的体量还没资格做腾讯的友商,更适合用来展示胸襟而不是胸肌。
不信换成360试试。
自我辩护最成功的是UFO组织。迄今没有任何权威资料证实外星生命造访过地球,但UFO组织对于一次次被证明虚假的“第三类接触”从未出面认错或是做任何澄清。
上个世纪的中国,《飞碟探索》杂志是唯一有能力击败《故事会》、《青年文摘》和《知音》的纸媒,尽管它所“科普“的大多是虚构故事和错误信息。
为什么?因为人类探索未知的信念从未动摇,就有更高的容错能力。同理,互联网创新的便利会让人们选择性忽略它的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淘宝卖家骂人,滴滴打人,电商和网约车仍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腾讯有没有梦想,都可以安然入睡。
二、无所谓绝对真理,也无所谓不可补救的错误。
坐在清风徐来的书斋里,品评别人很容易,所谓言者无罪是最高级的豁免权,但很多企业的经营战略看起来南辕北辙,为什么实际推行却都很有效?比如程维坚持,“不能在垂直赛道里做到绝对第一,对我们来说就是失败。”王兴则认为“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上天,入地,全球化”,几乎把所有热点都纳入美团的赛道。
大多数战略决策至少是需要五年观察期的,那些公众随意品评的所谓战略其实都属于战术范畴,是阶段性策略或权宜之计,当然也不存在抽象意义的对错。
真正的战略需要时间检验,腾讯、阿里进军新零售、大文娱,支付宝做来往,做圈子社交,美团做网约车,滴滴做外卖,都是时势使然,成功与否与大环境和执行力密切相关,战略本身不存在对错,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并没有讨论的意义。
这就好比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和万亿大基建,究竟会把美国推向债务黑洞,还是全面复兴,上至庙堂,下至乡野,都能发表高论,但基本就是胡说八道。
职场的情况也差不多。
绝大多数工作都不是数学公式,没有标准答案,就拿互联网公司的三套马车来说,产品、技术和运营,一直以来都习惯了互相甩锅,技术认为在给产品和运营擦屁股,产品认为运营和技术不懂用户体验,因为大家的职能平行而不交叉,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本位主义,KPI的奴隶而已。
以圈子事件为例,支付宝在来往之后坚持做社交是不得已的尝试,虽然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但不试过总不死心,被腾讯打死总比被吓死好。
管理层既然有决心,团队不过是执行,“所谓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到底是谁的锅?
三、快速试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比错误更危险的是不敢试错,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
互联网下半场,风口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都被大大压缩,以往的启动、成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越发模糊,摩拜上线爆红不过两年,共享单车就已经走到瓶颈,强如腾讯也不敢躺在QQ上睡觉,内部多个团队孵化移动社交产品,互相PK,微信只不过最后胜出而已。长远来看,单款产品的变现和盈利能力被摊薄,因此必须快速迭代、快速试错,这就导致高投资、长效运营的思路不再靠谱,互联网信奉唯快不破原因在此。
当年摩托罗拉盛极一时,管理层判断手机创新封顶,未来是服务之争,因此推出了野心勃勃的铱星计划,企图在服务稳定性和成本结构上压制对手。
铱星计划在时间、性能、成本和拓展性4个维度上充分考虑了长效机制,耗费34亿美元在3年内将66颗卫星送上太空,最终于1998年组网成功,但在同样周期内,技术进化出了更多的替代方案,摩托罗拉的投资效益不高,铱星面世半年就不得不停运,无法维持运营的66颗卫星在两年内陆续坠入大气层自行焚毁。
在后互联网时代,你押宝一项业务或一个产品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市场和需求也不允许你实行庞大而按部就班的计划,熟练而迅速的资本运作才是王道。
从这个角度上说,依托用户和流量秀财技的腾讯无可厚非,有10套房子的土老财与手握10万+的作者,谁羡慕谁还不一定呢?
四、将错误合理化是最高能力。
大多数人习惯于对抗而不是承认错误,常见的方法是自欺和归罪,前者选择性忽略所有自身因素,后者寻找一切托词,把错误解释为外界影响或某种群体共性。
真正的大佬往往四两拨千斤,因势利导。
1984年,Richard Branson创立英国维珍航空,曾经激进的向波音公司预订了20架飞机,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让他始料不及。维珍当时有两个选择,退订或者与波音对簿公堂,Richard Branson找到了第三条路,他力排众议给波音追加费用,为每架飞机的经济舱定制影音娱乐系统,这成了今天航班的标配,但在当时看起来像是自杀。
结果维珍航空通过差异化优势迅速在萧条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但获得了稳定客源,而且成为与英国航空分庭抗礼的第二大航空公司。
网络上每天数不清的文章和帖子,开着各种药方,如果有哪位大佬真的按图索骥,用公议来治理公司,这家企业会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皇帝对此最有心得,明清两朝,大臣们兴致来了,就会写一通“亲贤臣,远小人”的奏折,问题在于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在现实中并不容易鉴别,实操上又没有靠谱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胜其扰的皇帝选择无视,将奏折“淹了”,学名叫做“留中不发”。腾讯梦想事件中,有人忙着P图马化腾的回复,其实是低估了小马哥的智慧。
五、认错是成功者的专利,不属于升斗小民。
职场上难免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认错的权力,大佬是公众人物,被逼到死角时认错反而可以利益最大化,升斗小民绝对不行。
还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例,你是一个UED,承认流程设计不妥是什么责任?作为攻城狮或码农,承认代码有误是什么后果?作为产品运营承认ROI很烂是什么结局?
你以为很坦诚,其实用认错的方式在一个组织中苟延残喘毫无意义,因为你的自我矮化已经使得任何成绩与你无关,老板分期权时会想起一个无能的下属?
对于涉及你工作能力和成绩的任何质疑,必须光速回怼,现在的产品都是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因素都有蝴蝶效应,个人所能犯的错误以及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可怜。
唯一的原则是不要说谎,因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尤其事关职业操守。一个组织有时会默许不当行为,但绝不会容忍谎言。
刘强东曾经发狠,“你贪了10万元钱,我就算花1000万元调查取证,也要把你查出来,把你开除,因为你做的事情完全违背了我的价值观,”其实这跟价值观没半毛钱关系,只与信任有关,尼采说过:“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信任你了”。
很多人觉得对批评应该宽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让媒体人高度迷信自己的春秋笔法,其实柏杨早就说过: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
7,43万订阅16万5星好评5万人同时在线一款被下架的DOTA2自定
20天的过山车。
在不知不觉间,一款来自《DOTA2》的自定义地图火了。
瞄准五一小长假推出,上架创意工坊之后,这张名为“东方梦符祭”的自定义地图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迅速占领《DOTA2》自定义地图热门榜,很快它的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万。而后,不少《DOTA2》主播都对这款地图进行了直播,使得它的扩散速度越来越快。
当葡萄君在5月中旬发现这款地图时,东方梦符祭已经成为超过43万人订阅,拥有16万5星好评,并且同时在线能够达到5万人的爆款地图。
而后因为玩这张地图的人实在太多,Valve的服务器吃不消,地图不得不改为玩家主机建服务器的模式。
就在不断发酵热度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像葡萄君一样把《DOTA2》的第一次献给这款自定义地图的玩家,还出现了更多将《DOTA2》调侃为“东方梦符祭启动器”的玩家。伴随着这些调侃和玩家互相之间的安利,渐渐地,东方梦符祭从DOTA2圈和东方圈辐射开来,进入了更大众的视野。
然而,东方梦符祭火过头了,以至于原本在小众圈子内自娱自乐的同人地图身上,暴露出了大量关于版权、氪金、撕逼等问题,最终这张地图在V社与版权方的管理之下,被迫下架。从4月28日上架,到5月18日下架,这张爆款自定义地图只风光了20天。
现在,成为鬼图的“东方梦符祭”已经不能再被新的玩家订阅,但它依旧占据着《DOTA2》自定义地图的热门榜榜首,并且少则数千人,多则近万人依然“正在游戏中”,仿佛在祭奠着什么。
抽卡、升星、养成,再加上塔防
从地图下架之后,玩家依旧延续的热情中不难看出,这款地图非常好玩,而且非常耐玩。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它的内容,就能发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元素,比如抽卡、升星。实际上,这张地图的核心玩法,就是在《魔兽争霸3》塔防类地图的玩法基础上,剔除常见的阶段进化式成长模式,取而代之加入了抽卡这种直接获得特定角色的模式,以及升级、升星养成的数值培养模式。
不得不说,抽卡自带的天然魔性魅力,以及数值养成带来的快感,让这款游戏的核心玩法非常抓人。
抽卡:最魔性的部分
抽卡这一设计本就容易让人上瘾,东方梦符祭也不例外,换个角度来说,或许正是加入了抽卡这样的元素,让整张地图在局内玩法之外,也有了很多让人钻研的空间。游戏中的抽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对局开始之前组卡阶段的抽卡,二是在对局之中进行的抽卡。
局外抽卡的目的是组成局内的卡池,简单来说,就是组成卡组,只不过对于新手而言,绝大多数卡是是没有获得的,需要通过游戏的通用货币来进行抽取。抽到的卡便可以按照10张SSR、22张SR、40张R,以及25张以上的N卡来进行自由组合,构成卡组。
局内的抽卡更简单易懂,就是消耗击杀怪物获得的金币,在组好的卡池里面随机抽取一张卡。局内抽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耗500金币的普通抽,另一种是消耗2500金币的进阶抽。自然,普通抽大多数情况只会出N,少数情况会获得R,进阶抽则会有保底R卡的设定,SSR、SR的出货率更高。
不论是组卡还是抽卡,这一设定的引入,实际上改变了传统塔防游戏科技树进阶的战力获取模式。东方梦符祭中,不论是N卡、R卡、SR卡,还是SSR卡,单种卡牌的基础强度、实际效用,以及成长上限都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更早抽出稀有卡,就能越级获得更强的战斗力,而传统塔防中,只有解锁了低阶科技(或达成进阶条件),才会有通向下一个阶段的战力水平。
引入了这样的不确定性,玩家的赌性也就被唤醒,葡萄君见到过很多这样的玩家,或为了早期抽出的SSR雀跃,或迫于长期没有抽出核心卡而灰心。可以说,有了这种强随机的魔性设定,这张地图的各个系统才得以运转。
升星:关键局内策略
围绕卡牌,东方梦符祭还有很多数值养成系统。没错就跟你想象的那样,几乎继承自传统卡牌养成玩法的那一整套:升级、升星、升技能。玩家获得了卡牌需要先给它升到满级,接下来才能进阶星级,另外通过吃同样的卡,可以给主卡的技能升级。
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卡牌游戏的三升系统仅仅挂扣在局外数值养成上,但东方梦符祭的三升全放到了局内。在这张地图中,卡牌的最大星级只有5星,而且每次升星,都要提供低一个星级的多个满级素材,比如四星升五星,需要提供四个满级四星素材,星级越高,培养成本是陡增的。
这意味着,随着局内击杀怪物获得的经验、金币的动态变化(越到后期量越大),升级、升星、升技能,都需要玩家进行有效的即时操作,来保证不会遇到经验溢出的情况。
再加上游戏中只能同时建造出12个卡牌,所以建造→养成→回收素材的过程会越发紧凑,对于葡萄君这种老年手残选手来说,手速的要求确实不算低(一般玩家还好)。同样的道理,依靠更高的手速和规划能力,养成的效率也就越高。
可以说在东方梦符祭里,卡牌的养成已经不是一种纯消耗资源和局外时间的系统,而成了一种与操作、手速、局内即时策略紧密挂扣的系统。
节奏:循环吸引玩家入局
由此一来,东方梦符祭给人的节奏感和快感就与传统塔防完全不一样了,传统塔防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平缓的,沿着建造建筑→溢出伤害→怪物强度造成新的压力→升级进阶/建造→溢出伤害的循环上下波动。
而在东方梦符祭里,在这条基础的反馈线之上,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单抽除了SSR或者强力SR卡而产生大幅度的伤害溢出,进而导致玩家出现高强度的反馈快感,并初始玩家继续寻求下一次出货的快感。
更令人反馈感强烈的是,每次抽出稀有的卡牌,都会出现一次角色立绘闪屏,以及相应角色的特定出场台词,如果是SSR角色,还会伴随着一阵金光。
此外,游戏前中后期的而节奏感也有很大的差异,前期的收益非常慢,在钱不够抽卡,经验不够升级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只能无所事事。而到了中期,收益暴增以后,玩家又必须打起足够的精神狂飙手速。
当玩家通过局内50波防守,建立起比较强大的阵容后,游戏就会进入后期的无尽模式。这个模式下,游戏取消所有的经验收益、几乎所有的金钱收益,以及所有辅助的相关成长收益效果(特定buff和技能会继续生效)。最终,游戏会以通关无尽的波数来确定玩家通过的级别,30波为难度1,40波为难度2,以此类推。
要注意的是,只有当通过无尽模式或者达成某些成就之后,玩家才能获得在局外抽取卡牌、兑换卡牌所用的通用货币。
比较尴尬的是,由于《DOTA2》地图单局结束以后直接会跳转到自定义地图房间的结算界面,所以玩家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拿了多少抽卡币,只有在开一局才能知道。
如果玩家这个时候忍不住好奇开了一局,发现一些多出来的货币,通常情况,都会抽几张卡或者攒够钱换一张SSR出来,而当有了新卡以后,玩家接下来的选择都是很统一的,那就是再来一局。
或许是处于偶然,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就让玩家陷入爆肝刷卡的境地,就像几乎所有卡牌游戏那样。从这个角度,也能侧面解释游戏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吸引了那么多的玩家。
难度墙:第一次通关
理解了它的设计思路,理论上来说,东方梦符祭的通关策略很简单,就是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卡组,合理地规划局内资源,提高操作效率就行了,除了组卡以外,与大多数即时策略游戏的打法并无两样。
包括现在很多对于这张地图的攻略亦是如此,大多都集中在优选辅助角色、提高辅助角色给其他角色的升星效率,以及提高刷钱效率,乃至优化组卡思路等方面。
但最大的问题来了,每个玩家第一次进地图,游戏都会限制玩家必须先通关一次“随机卡组模式”,顾名思义,这个模式之下,玩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卡。而通常情况下,随机卡组对于新人来说并不友好。
一方面,虽说是随机卡组,但实际上就是初期卡组。这套卡组的整体强度非常弱,尽管也具备通关的可能性,但对于完全不懂玩法的新人来说,实际在局内获得通关水准的阵容是很难的。即便查阅了攻略,有些时候也需要足够的手速,和相应的资源利用策略来支撑。
另一方面,由于局内也非常依赖抽卡,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加入,使得游戏过程本身的随机性也增大了不少。很多时候,脸黑带来的负面体验和不顺畅的前期发展,很可能直接让单局走向死胡同。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新人来说,如果没有攻略的支持,没有匹配到大佬蹭几张核心卡,那么通关第一局就是最大的难度墙。
付费:用氪金解决问题
是的,抽卡是离不开氪金的。只是在以往,很难想象玩家在一张自定义地图里也能氪金抽卡,现在东方梦符祭做到了(事实上用自定义地图收费的案例并不少见,只不过大多采取了玩家自愿赞助的模式,买断制则因V社规定,无法实施,在此不做展开)。
在东方梦符祭中,存在不少的氪金选项,包括单个出售的DLC卡包(只能购买一次)、随机卡池扩充卡包(随机模式开放所有卡牌)、VIP月卡(开局召唤一张随机SSR、30天每日返还100抽卡币,现已将VIP字眼去掉)。
考虑到所有购买选项,对老手来说几乎都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所有卡牌都可以刷图攒货币来兑换,甚至不用去抽卡,所以不少观点认为这些付费设计还算能接受。但在葡萄君看来,付费设计必须结合游戏难度设计,以及给玩家造成的付费意愿来看。
正如前文所说,东方梦符祭的难度墙是新手期的第一次通关。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通关本身已经可以促成很强的付费意愿,特别是商城中还准备了专门为了解决这道难度墙而设计的“随机卡池扩展包”。除此之外,开局召唤SSR的“VIP月卡”也是非常破坏平衡性的付费内容,直接大幅度影响到了局内的游戏节奏,不难看出,这两个设计,都是具有很强引导性的“Pay to Win”式付费点。
对新手和老手来说,这套付费内容给人的感知差异非常大,也使得游戏在付费方面遭到不少玩家的质疑。
寄人篱下的自定义地图
不仅仅是氪金,这张地图又站在了舆论更大的风口。
地图上架以后,氪金问题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同时还有不少玩家开始质疑“东方梦符祭”抄袭“东方CardTD”,并指出游戏内一部分技能设计存在相似性问题。
东方cardtd吧友表示不满
但东方CardTD中人物模型其实采用了东方梦符祭作者曾经制作的模型,并有玩家指出地图玩法来自War3更早的地图“循环圈”。
知乎玩家评价
另外东方梦符祭作者曾表示自己向东方CardTD作者寻求过合作,并在地图介绍中加入了玩法来源声明。
而在一系列素材使用、玩法借鉴,以及内容调整的基础上,很难辨清双方是非,两边各自的玩家也在知乎、贴吧等地战地不可开交。
知乎玩家评论
更大的问题并不是玩法来源,而是接用东方版权内容,进行内购收费带来的争议。
东方系列最早有日本游戏开发者ZUN创作,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曾是日本同人创作界的奇观之一,覆盖同人创作界的大半边天,而后在全球都拥有大量的粉丝。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系列的热度正在慢慢放缓,但这并不妨碍玩家对东方的喜爱,以及二次创作。
在诸多二次创作作品中,游戏是最消耗成本,也是趣味性最好的一种内容,所以坚持东方不做商业化的ZUN,最终还是允许优秀的东方同人游戏进行商业化,但仅限买断制等非内购形式。
如果说东方梦符祭刚开始的内购问题只是停留在“付费时候值得”的层面,那么对于东方题材的二次创作作品来说,内购就是不可试探的底线。因此这一问题遭到了大量东方粉丝的声讨,而作者也就这一问题致歉。
但碍于Steam创意工坊内容收费的历史问题,V社并不允许买断制内容出现在创意工坊中,于是根据国内资深东方研究者囧仙的建议,梦符祭只能一方面尝试向ZUN获得授权,另一方面更低调地处理付费内容。
囧仙对于东方梦符祭的分析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怀着玩法抄袭和版权两个问题,寄人篱下的自定义地图“东方梦符祭”在5月中旬收到了Steam的侵权警告,而后在5月18号被移除了Steam创意工坊。
经过囧仙核实,投诉方来自ZUN方面负责管理Steam事务的相关人员。也就意味着内购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这张地图就将无法恢复。只不过作者曾透露将制作免费版,重新发布出来。
过高的热度,让东方梦符祭被最不能看到的人关注到了,这张玩起来确实非常有趣的地图,也随之走上了阶段性的死路,而到底有没有新的出路可以选择,还是一个未知数。
同人从来不缺好产品,但总是缺规则
东方梦符祭本应是个持续时间更长,后续故事更多的优秀自定义地图,甚至还会有其他商业化的可能性。但是在这里被一刀腰斩之后,对创作者本身、对自定义地图创作环境,多少都会产生不小的打击,反过来也会给东方相关二次创作领域扣上不利的印象。这样的结局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从War3到DOTA2,自定义地图创作领域的确诞生了大大小小值得品味的优秀作品,我们甚至能在大量的自定义地图中,看到当今热门领域的影子,对于玩法稀缺的国内游戏市场,这是一块值得挖掘的领域。
而自定义地图自身面临的问题,或许远比商业化对他的重视与否,要更多。早在War3时代,借用不同领域IP创作War3地图早已是约定俗成的做法,而不同玩法之间互相的借鉴,更是数不胜数。在只注重趣味性的年代,大家其乐融融,但到了寻求商业化变现的时候,版权意识就变得比什么时候都重要了。
可问题的根源在于,在开发一款自定义地图、或者用来制作一款同人作品的时候,国内绝大多数开发者并没有一道底线个共识,来界定如果要实行商业化,这款地图有哪些不该做的方面。而一旦模糊了这条界线,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就覆水难收了。
那么火到被下架,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而在东方梦符祭之后,还有多少优秀的玩法会因此沉没呢?
8,皇后成长计划当皇后的攻略详细点
9,创业案例合集怎样才能找到可盈利的创业点子
编者按: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也想自己体验一下创业?虽然也想创立一个初创企业或者是创立一个自己的小企业来赚钱但却没有清晰的想法?或许,你可以通过以下诸多真实案例分享,来思考一下这些企业家是怎样提出的绝妙商业点子,从中有所借鉴。
匿名电话号码
James Stanley-SMS Privacy 的创建者(600 美元/月)
2016 年秋季,我开始对在线匿名操作产生了兴趣。
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想创建一个化名,能让我在线使用,没有人能通过这个名字追溯到我本人,同时在别人看来,这个账号完全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在使用。我用 Tor 进行了实验,想出了一个化名,想好了各种宏伟的计划,想去运营一个秘密的博客。
但是,在我尝试注册 Gmail 时,有个问题难住了我:他们需要对我的电话号码进行验证。其他的大型电子邮件供应商也是如此,Twitter,Facebook 甚至 Telegram 也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一来,我就无法在不透露我自己某些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完成电话号码的“验证”。
于是,我开始创建 SMS Privacy。事后想起,我应该首先去这一想法去进行验证,但在构建到一半的时候,我询问了一些 Tor 用户,征集了他们的想法,最后得到的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反馈,这也让我最终有勇气继续下去。
客户反馈软件
Philippe Genois-InputKit 创始人(1400 美元/月)
我喜欢研究软件,喜欢创建一些东西,并且我也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我一直想要创办一家 SaaS 公司。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我在 2016 年 11 月加入了一个名为 The Foundation 的在线计划,该计划可以帮助学员从零开始构建产品,最后理想的结果是形成自己的软件业务。
2017 年 1 月,我在推进 Idea Extraction 的过程中产生了创建 InputKit 的想法,Idea Extraction 是需要先帮助客户找到目标市场,然后再想办法找出他们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此,我联系了多位企业所有人,询问他们的客户、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从他们那获得有用的信息,包括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后来,我将落脚点放在了被忽略的售后跟踪环节。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用 Hotglo 构建起了一个快速原型,然后面向企业所有者进行了预售,来对这一想法进行验证。
域名抢注
Mike Carson-park.io 创建者(125000 美元/月)
有一个域名已经处于过期状态,但是我想用它来做一个项目 smile.io。我知道很快就可以进行这一域名的注册,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才可以注册,于是我写了一个脚本,每秒都会检查一次这个域名,一旦可用,就会发一封电子邮件提醒我。
有一天,我正坐在餐桌前与我的妻子共进晚餐,这时,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不到一分钟前,这一域名处于可用状态。于是,我立马冲到电脑前,试图进行注册,但该域名已经被抢注。这让我感到沮丧,也让我对整个系统有了更多地了解,并决定对脚本进行改进。最后,经过改进,这一脚本效果非常好,每次都能让我注册到想要的域名,之后我决定将其作为服务进行销售。
整个服务的创建大约用了我一个周左右的时间,其中包括创建一个用户界面,允许用户注册以及完成在线支付等操作。这样我们都可以通过一种自动化的方式来使用这一服务,我在推出服务的当天就收到了几个订单,并且从那之后基本每天都会收到新订单。
高质量设计服务
Robin Vander Heyden-ManyPixels 创始人(34000 美元/月)
毕业后,我来到了乌干达,在比利时大使馆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这也是我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但是我讨厌这份工作。于是,我在该地区旅行了一段时间,然后开始认真考虑接下来该做什么样的工作。我有学位证书,借此提交了几份工作申请,这其中也时时查看朋友的领英账户动态,我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找一份企业的工作。当你成功地按照自己的心意“不走寻常路”之后,你会感到非常有压力,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能否延续这种状态。你可能会质疑自己,怀疑自己只是一时幸运,对未来失去信心。
结束非洲的旅行之后,我接受了住在亚洲的一位朋友的邀请,买了一张去往亚洲的单程机票。我想在一个新地方,我可能会找到新的灵感。我先是去了台北,之后决定在曼谷住上两个月。我在那里预定了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但是对于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仍然毫无头绪。
我来到联合办公地点之后,在入口处看到了一个小的公告板,上面张贴了很多公告,包括“寻找自由职业设计师”以及“寻找 UX 设计师”等内容。我听到一些成员在抱怨找一个合适的平面设计师有多难。我之前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的 Skype 好友列表全都是这些优秀的设计师。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也许我们可以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创建一个网站,保证设计师服务质量(不满意可退款),简化操作流程,为设计师每月支付固定报酬,满足双方需求。
内容质量控制-文本可读性分析工具
Dave Child- Readable.io 创建者(16000 美元/月)
在我开始自己创业时,我的产品组合中有几个产品网站,最大的一个是操作说明生成器和存储库Cheatography。我在银行有一点存款,并且也能为一批客户提供合理地定期自由开发工作。
我知道自己最终是想转型到产品业务,但我究竟从事哪种产品可以做的比其他人都好?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任何确定的想法。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创建新东西,但想到将这一成果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来却往往让我提不起什么兴趣。
2004 年,我写过一小段代码,可以用来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在当时这只是一个编码练习作品,我将它添加到了我的网站,之后就没再去管,转而发布操作说明,或者是忙着维护我的博客。几年之后,我发现,这一文本可读性衡量工具获得了相当多的流量,于是我为它专门注册了一个域名。流量继续增加,我又为其添加了一个小的收费服务,并将它用作一些定价实验的测试平台。
到 2015 年底,网站流量一直不错,也让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转换率大约为 0.04%,于是我也决定是时候将它推到更广泛的公众面前,让它收获更多的关注了。
用户上手教育工具
Ciprian Dragoi –onboardX 创建者(600 美元/月)
2013 年,我作为技术联合创始人与他人一起联合推出了一款营销网络应用程序。在这一应用程序运行的那些年里,我们团队最多达到了 12 人,我是其中唯一的技术人员。该业务主要是围绕一款可嵌入任何类型网站(主要是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而展开,有近 1000 位客户使用这一业务。因此,我也学会了关于运行一款网络产品方方面面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可扩展性、性能、错误修复、新功能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
之后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合伙人(CEO)的梦想与我存在很大的分歧,于是我决定将我的股份售出,开始寻找其他机会。离开之后(2015 年 11 月),我开始思考新产品的方向。当然,这其中我肯定是重点考虑最近几个月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用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如何让新用户尽快上手一款网络产品。之前,曾有同事来到我的办公室,询问我能否为该应用程序添加一些指南说明,来教新用户使用这些产品。这也让我开始思考,怎样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改善用户体验,而不用再花费几天/几周/几个月的时间,也不用依赖某位网页开发人员。这也是我之所以能够创建 onboardX 的灵感所在。
应用内反馈工具
Manavo-Doorbell 创建者(3600 美元/月)
2013 年 6 月,我开始运行 Doorbell,最初是将它用作我另外一个项目(Sprinter)的工具。起初,我是用Zendesk 来收集用户反馈,但当需要续订时,我发现需要交费。由于 Sprinter 是一款免费的应用程序,所以这属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不想更新 Zendesk,于是我开始产生了创建 Doorbell 的想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其中要付出的成本显然比续订 Zendesk 要高得多,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最初的想法就只是从应用程序收集用户反馈并直接将这些反馈通过电子邮件来发送。没有用于管理对话的用户界面,没有其他什么额外的功能。但是,最初的版本开始运行之后,再去建立一个管理反馈的界面其实就很简单了。
Kanban Board WordPress 插件
Corey Maass-Kanban for WordPress 创建者(350 美元/月)
2014 年左右,我开始感觉到 WordPress 其中存在不少的商机,但当时我在创业方面的经验有限。我根本就不知道在 Code Canyon 上销售 5 美元的插件也能发展为一种业务。
2015 年,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第一件是我为一位客户创建了一个大型的 Woocommerce 网站,这一网站最开始购买了 1000 多美元的附加组件。第二件事是我在亚特兰大参加了一场 WordCamp 会议,见到了 Ninja Forms 插件的创建者 Andy Wilkerson,另有其他一些在 WordPress 相关产品基础上发展成真正业务的人。
在这之后,我仍然继续构建 SaaS 应用程序,但开始专注从 WordPress 插件中寻找突破口。2015 年秋季,我发现在 WordPress 插件数据库中并没有看板插件的数据,所以如果抓住机会,我可以成为第一人。事实证明,我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从构建产品方面来说,WordPress 是一个绝佳的生态系统。数量高达 50000 个免费插件的目录能够吸引无尽的流量,这样产品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市场营销,就能捕获到用户群。作为一个内容管理系统,WordPress 已经解决了绝大多数简单的问题,但作为一个自托管应用程序平台,这其中还存在无限的可能性。互联网上超过 25% 的顶级网站都在用WordPress,只要进行两次点击操作,他们就可以使用你的插件。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特别有用的天气 app
Jonas Downey-Hello Weather 创建者(600 美元/月)
几年前,我和朋友 Trevor 经常坐到一起抱怨当时的天气预报 app。App Store 中看似有相当多的天气预报 app 可供选择,但其中几乎没有一款能够提供一个舒适、体面的用户界面。大多数 app 的用户界面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花哨,要么就过于复杂。
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明显的改善,在这方面做的更好:创建一款 app,在一个直观的视图中来显示那些最重要的信息。
我们也想从头开始学习怎样去创建一款本地应用程序(虽说我们是网络老手,但在本地应用程序开发领域我们还算是新手)。我想,当时我们谁都没想到自己真能创建出一款可以交付的产品,当时只是简单的想试一试我们的想法,并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加密货币交易免费模拟
Tommy Chan-Altcoin Fantasy 创建者(1800 美元/月)
我发现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人们在购买加密货币时往往并不是基于理性的决策或者适当的调研基础之上。他们之所以入手可能只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听到,有这么个朋友早早地入手了加密货币,现在已经赚的盆满钵盈。然后,这种生怕自己会错过的心理驱使他们盲目投资,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区块链技术,也不了解加密货币的交易原理。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投资方式,尤其是对于加密货币这样一个及其不稳定、充满各种变数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创建了 Altcoin Fantasy,为的就是帮助客户了解不同的加密货币以及基础的市场交易原则。这样一来,如果他们想要投资加密货币进行交易,他们手头就拥有了更多的参考信息。一来可以降低盲目交易的风险,二来也可以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发票接收、解析及存储服务
Rafael Soto-Box Factura 创建者(1000 美元/月)
在墨西哥,如果要出具免税发票,那你必须要从供应商处拿到 XML 格式文件。通常情况下,你会在月末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所有发票,你可以下载这些发票,然后将内容信息逐一输入到 Excel 格式文件中。我认为这个过程简直有些丧心病狂,我为什么要先将一种数字格式的文件打印出来,再将其一一转换成另一种数字格式?
于是,我开始尝试寻找一种简单的服务:接收 XML 格式文件,对其进行解析,然后将其存储在一个ZIP 压缩文件中,该文件同时也包含一个 Excel 格式文件,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将其转发给我的会计师。这样一来简单多了,对吧?
可惜,这样的服务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我在这方面探究的越多,就越是发现,这整个行业的落后程度可以说有十年之久。当然,这也意味着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机遇。
于是我自己写了一个简单的 Ruby 脚本来满足这一需求,并且使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之后,在 2015年有几个月的时间,由于我不需要处理客户方面的事务,于是我就选择让自己忙点别的,并开始将脚本转化成了 Box Factura。
我是从 1 月份开始做这项工作的,到了 4 月份,我就推出了一款 MVP 产品。
面向开发人员的小型演示视频
Joelhooks-egghead.io 创始人(270000 美元/月)
“你是在向你的受众销售产品。”
我第一次通过产品业务来让自己有所成就的尝试最终证明只是一次令人沮丧的失败,因为当时我根本就不了解我的产品解决方案所面向的受众。于是,我吸取教训改变了策略,我没有继续去寻求为这些我并不完全了解或者熟悉的受众寻找解决方案,而是开始关注那些与我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群。
软件开发人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群,我了解他们的问题,我知道他们在网络上都聚集在哪里,我是他们社区中值得信赖的成员。
计算机编程确实有难度,但同时这也是一个薪酬待遇很高的职业方向。其实看我就知道,你们也可以学习编码,并且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开启自己的职业旅程。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人开启计算机编程职业旅程?”
2013 年,AngularJS 风头正盛。我在费城参加 BaconBiz 会议之时,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我做的是什么产品?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只能给出敷衍的回答,“我不清楚,我想我会写一本关于 Angular 的书……”这听上去有点尴尬,但我确实开始写这样一本书。
我现在的联合创始人 John 当时在 YouTube 上创建了一些很棒的 AngularJS 演示视频,并将其作为嵌入视频放到了 egghead.io上。
当时比起制作内容来说,我更渴望能通过互联网来赚钱,于是我磨了 John 几个月的时间,让他给我机会试试用他的这些视频来做点什么。现在回头去看,说服 John,让他相信我可以执行就是我做的第一笔成功的销售。
习惯追踪 app
Joan Boixadós- everydayCheck 创始人(450 美元/月)
通常对于每天或者每周要做的事情,我都会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待办事项列表。但其中有件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让我倍感困扰。因为有些事项,无论我今天是否完成,明天它还是会出现在我面前,例如去健身房或者是健康饮食等。这让我感到沮丧,因为勾选掉这些事项并不是意味着我就可以完全摆脱这些事项。这样一来,我没有获得完成事项的兴奋感,也没有得到可视化的进展。
在这之后,我开始区别对待待办事项清单与日常待办事项清单。在我意识到我想要开发这一习惯追踪app 之前,其实我已经想好了大致模型。然后我了解了关于习惯、习惯的好处以及习惯追踪等信息。这种“不论多少,每天坚持做一点点”的想法在我脑海中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我还一直没有落实到专门为它开发一款 app 的层面。现在想想,之前还每天都会进行“想出 5 个商业点子”的常规任务,就觉得很好笑。
从商业角度来看,我是在对习惯追踪产品进行研究之后才决定将我的这一想法落实到产品层面,因为我发现这些习惯追踪产品大部分都是面向移动设备,根本就没有很好的面向网页端的现代解决方案。
一开始我想,既然都选择面向移动端自然是有其合理之处,但后来我又想到了 Patrick McKenzie 在谈到面向少数人群群体进行市场营销时所说的一番话。他鼓励企业面向人口较少以及竞争力度较低的平台来进行销售,我也因此决定在这方面下功夫。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坐在电脑前度过一天!
在线商业计划编写软件
Thiagoko-Proposeful 创建者(400 美元/月)
Proposeful 这一项目最早开始于 2013 年,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创建了一家小型网络开发机构。为了追踪账单、项目和任务,我又为我们创建了一个项目和财务管理工具。之后,我不断改进这一工具,到2015 年,这一工具已经非常完善了,所以我们将它作为一款 SaaS 产品正式推出。
这一产品收获了一些客户的青睐,我们也应邀参加了我们城市的预加速项目。这一项目非常关注市场验证环节,于是在这过程中,我与包括自由职业者、代理机构所有人、顾问以及其他服务供应商在内的陌生人进行了近 80 次的访谈交流,系统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尝试将点连成线和面。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人在保持销售稳定以及快速达成交易方面存在问题。我在这领域做过五年的时间,所以我也非常了解他们面临的这一挑战,我也相信通过将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通过提供出色的工具,我可以帮助他们挽救他们的业务。
之后,我抛弃了产品原来 90% 的功能,对其进行了重建,将它打造成了一款商业计划编写工具。
面向 app 日志的云存储
Znq-Bugfender 创建者(12000 美元/月)
作为移动应用程序领域工程师,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在我们自己的设备上再现特定的用户问题,不知道这是由于设备屏幕尺寸原因、操作系统版本原因还是特定设置的原因。因此,我们为这一内部工具开发了一个用于远程访问日志的基本版本,将其修补为特殊的规格设置,然后将其发送给有问题的用户。
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会反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想到将该工具默认内置到我们所有的应用程序中应该会很棒。但是,发送如此多的日志,尤其是面向那些拥有数千名甚至数万名用户的应用程序发送日志,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1、我们必须每天传输并存储数百万条日志,从扩展性方面来说这成本不低,并且也并不容易操作。
2、如果这一服务始终在用户的设备上运行,并且一直保持发送每条日志的状态,那这会消耗大量的数据,可能会大幅增加用户的手机账单费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来推进这一想法落实,一方面尽量降低流量和数据存储所需费用。(现在我们仍然在继续重建和优化工作。)而对于我们应用程序端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我们注入了大量工程学方面的想法,希望能够以对电量消耗友好的方式实现日志本地化存储,并且尝试做到只有在获得请求时,才会发送这些日志。
Gmail 的 Chrome 扩展程序
Peter Hartree-Inbox When Ready 创建者(1200 美元/月)
在我攻读本科学位期间,我曾读到过有关延展思维的论文,也是在这些论文的启发下,我开始将计算机看作是我们人类生物头脑的延伸产物。从那之后,我对“扩展思维设计”产生了很多的想法。我认为在思考那些通常会被加上“生产力建议”、“生活妙招”或者“超技能”标记的许多技术和工具来说,“扩展思维设计”是一个有用的框架。
扩展思维的一个关键功能是可以帮助你有效地分配你的注意力。我们现在的日常关注环境其实非常的具有攻击性,因为许多参与者都有很强的误导我们正常注意力的动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我自己的注意力在白天是怎样转移的,并采取一定措施让我的注意力环境更适合 Cal Newport所说的“深度工作”。
有一天早上,我正在进行编程工作,发现需要询问客户一个问题。于是,我打开 Gmail,想要给客户发送邮件,但是我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收件箱中的一些新信息所吸引了。当我想起我打开 Gmail 的初衷时,可能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我也因此意识到只有让 Gmail 收件箱处于默认隐藏状态,它才不会分散我太多的注意力。
次日,我就完成了一个 Chrome 扩展程序来实现这一功能。
专业 eBay Listing 创建工具
MaximGodin-CrazyLister 创建者(150000 美元/月)
在创立 CrazyLister 之前,我现在的联合创始人 Victor 和我都是 eBay 卖家。我们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开始通过 eBay 来销售产品,并且在 3 年内实现了 450 万美元的销售额。对于绝大多数成功的 eBay 卖家来说,他们的客户转换率都非常高,而这也得益于我们对专业设计的重视。
在凭借最高转换率赢得了几项 eBay 奖励之后,我们开始收到其他公司的问询,希望我们也能为他们公司提供这项服务,就像我们对自己产品所做的那样。我们也将这看作是拓展我们业务的一个机会,于是开始为这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但是,在合作了几十位客户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不是我们想要发展的业务类型。我们不想成为另一家咨询类型的企业,因为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不可扩展的类型。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利用我们在这些年积累的所有知识,让尽量多的卖家受益,而无需一对一为他们提供咨询。
我们都非常清楚,对于 eBay 卖家来说,最大的痛苦之一可能就是 eBay Listing 的创建过程。或者换个比较温和的说法,这终归不是什么非常积极的体验。并且,eBay 也没有为卖家所面临的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除非你自己十分精通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 HTML 以及设计原则,否则你就需要耗费大资金来聘请专业平面设计师。
我们将自己对于 eBay 销售转换率优化方面的知识都倾注到了一个超易用的解决方案中,这就是CrazyLister 诞生的过程。为此,我们聘请了一位开发人员,在 2013 年开始为该工具编写代码。
基于 AI 的 logo 制作工具
Dawson-Logojoy 创建者(70000 美元/月)
我是在为一位客户设计 logo 时,萌生的创建 Logojoy 的想法。我做设计师已经有 12 年了,总共为客户制作了 150 个标志。在为小企业设计标志时,我往往会感到非常沮丧因为(1)创建 30 个模型非常耗时,(2)一些小地方的修改和调整来来回回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确定,以及(3)最后出来的标志可能非常简单,让我觉得整个过程都是徒劳地浪费精力和时间。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发现找不到其它任何相关的解决方案,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研究了。
在线编码训练营
Harrychen- Altcademy 创建者(5000 美元/月)
我曾在香港地区的 General Assembly(线下编程训练营始祖)任教过,在这期间,我发现就目前迅速发展的科技领域来看,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普遍缺乏该领域的技术人才。于是,我同合伙人一起在香港开设了一个全新的个人编码训练营,但是最终我们发现自己只能依靠过往的储蓄支撑生计。
因为很快,我们就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租金过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想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在线课程。我们知道在线课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相对便宜并且更加便捷。虽然我们对这一想法十分有信心,但我们仍然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有两种方法可以对其进行测试:1)让现有的在线课程更具吸引力,2)自主创办在线课程。
我们首先开始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测试。我们用了 3 个月的时间创建了一个问答系统,任何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这一系统,提出问题并且获得我们即时的答复。最后,我们发现这种即时问答的价值不高,因为大多数在线课程已经有他们自己的问答网站,即便收不到回复,大多数学生也会去到这些网站来提问。
于是两个月之前,我们开始探索第二种方法:创建我们自己的课程。我们真正想要验证的想法是,这些学生所寻找的不仅仅是课程以及免费的视频。我们想知道他们是否会为大多数在线课程所欠缺的即时问答服务、反馈和社区而付费。
独立手机游戏
Amirrajan-A Dark Room iOS 创建者(7500 美元/月)
这一想法其实起源于我的一次休假。2013 年 3 月左右,我发现自己真的需要时间休息一下。当时的企业发展环境压得我喘不过气,于是我决定休息一年的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在这期间依靠我过往的积蓄生活)。
在那期间,我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即便是现在,相对于我的收入来说,我仍然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因为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可以节省下足够的钱以备这样的休息阶段。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选择软件开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这也得以让我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不错的工作,并且攒下一笔相对可观的资金(与此同时我和妻子仍然可以保持舒适的生活质量)。
在那段休息时间里,我只想一门心思探索新技术并且创建自己想要创建的东西。大约三个月之后,我发现了一款名为《小黑屋》(A Dark Room)的网络游戏,于是我找到游戏开发者 Michael Townsend,想看一下他是否同意将这款游戏移植到 iOS 系统。创建一款这样的游戏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用了大约 4 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操作(我使用的是一个名为RubyMotion 的平台,因为 Objective C/XCode 体验太过痛苦)。刚发布之后,这款游戏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但通过我的营销努力(其中也有运气的成分)之后,到 2014 年 4 月,iOS 版《小黑屋》已经跃升到了 App Store 排名第一的位置。
照片-手绘作品转换服务
Chris Chen-Instapainting 创始人(32000 美元/月)
我有一位朋友,在美国从事古典艺术品复制品转售工作,正是她向我提供了创建一个网站,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一网站订购指定作品的绘画复制品这样一个想法。我没有完全按照她的想法去做,而是创建了一个简单的登录页面,可以抓取用户提供的任何照片,然后提供给用户一副真正的手绘作品。
虽然在当时我对自己的这一想法感到非常兴奋,但由于我之前对自己的大多数想法也是这样兴奋,但这些想法大多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也学会了先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对新想法进行测试。于是,我先用Stripe Checkout 设置了一个简单的 HTML 页面,推出之后我发现相比以前的想法来说,这次显然可以赚的更多。这就足以让我在这个项目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其他收入来源,储蓄资金也在不断减少,这就让我更加专注于开发这一业务。这其实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有了过去那么多想法的经历之后,我也更容易辨别出其中应该长久坚持的那些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投入的增长,这项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如果不是相信持续改进产品能够得到回报,要坚持继续走下去其实并非易事。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