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世界第16攻略,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第十六天怎么没有
作者:本站作者1,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第十六天怎么没有
还没有更新,最多只有15关,等下一次更新吧(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有第30天)
2,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16关的断桥怎么过
3,植物大战僵尸2的功夫世界的第十六关怎么打
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过不去怎么?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断桥过不去怎么办?狠多玩家都在问这一个问题,下面小篱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断桥呢?而且只留下一个僵尸博士的留言>>>>僵尸博士也穿越到了功夫世界,植物将面临空前挑战,所以要看好你的脑子哟!千万别被僵尸吃了。 小编解释:因为功夫世界是中国区独特加的一个世界,在其他地区是无法体会到中国元素的植物大战僵尸2{美国,欧洲地区就玩不到)。这个功夫世界的玩法是由中国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所以进度上难免会有些差距,可是总得来说还是非常领先的。
4,植物大战僵尸2功夫世界第16天铲子怎么除炸弹重心
5,植物大战僵尸2全解锁版海盗港湾第十六天困难攻略
6,植物大战僵尸2复兴时代16关怎么过
7,新鲜人指南
文:程贤,微信公号:程贤Allen(ID:allenchan157)
高中的时候,我有段时间看了许多九把刀的小说。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一大部分内容,但一个词依然是提起他的小说时会冲进我大脑中的第一印象:直译自英文中“大一新生”freshman的新鲜人,显然是台湾地区的一种习惯用法。
它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太像一个大学生该有的样子了:整个人生中第一次拥有真正的自由,虽在之后也会面临诸多功利色彩极强的门槛,但至少开始有了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给一些更加理想主义的目标;这“新鲜”二字,远不止对新校园、新同学与新经历的冲动性期待,更是对终于有机会开始一种全新又丰富的生活状态而坚实地欣喜。
但逐渐发现,这些想象可能更多地是我的一厢情愿。基础教育中的教育者们通过事无巨细的繁文缛节夺去了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于是在他们走入成年的大学里,管理者便直接延续起相同思路,为一个成年人规定好起床、卫生、运动的时间地点,并配套以没有任何道理的惩罚。而本属于成人世界的功利、无趣,也过早地进驻了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中。
当然,在你做出大学选择时,许多“学长学姐”是不会向你提供这样的信息的。但大学的意义,真的太重要了——并非因为它将赋予你的那张现实世界的“通行证”——更因为这四年是一个人完成自我启蒙的最后机会。
那么,对于一个已经开始为四年生活惴惴不安的年轻人来说,除了一份精心安排的行李清单以外,还需要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和计划呢?
01
最基础的,是找准自己作为个体和成员与各式各样的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绝大多数学校中,为期一周的“新生教育”都是在你进入学校后所面临的第一件事。这几天的活动,除去熟悉校内的环境、设施、时间安排以外,其余的往往都在传递一种无异于基础教育的集体认同,只是形式更加松散和多样:班级、专业、学院、社团,当然更有整个学校——但本质上并无差别,通过展示一种“其乐融融”氛围的方式告诉你维护集体形象与集体荣誉的必要性。
虽然“维护集体是个人义务”这种说法本身就并无任何逻辑,但不断重复与强化的结果就是它已经被许多人理所当然地接受、认同。
对于绝大多数政治学、社会学理论来说,哪怕它们在其他方面差距大到几乎铺满了整个光谱,但在“人类为何形成集体”这个问题上却鲜有分歧,即为使每个个体获得单打独斗所得不到的收益,并最终获得更多的幸福与自由。这里的集体,可以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公司、部门或班级。
而哪怕并不站在学术角度,而从生活常理出发思考,如果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吃喝、行走、娱乐,为什么偏要再为他拉来另外两三人,然后用绳子捆在一起,再告诉他要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并以此为荣呢?
换句话说,加入某个集体与否,只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已,所谓“忠诚”,也不过指在这个过程中要诚实、不耍手段、公平合作、公平竞争。如果还有任何随之而来的其它道德色彩,不过是在试图为某个对任何成员均无意义的目标粉饰上一层“意义”:
某些大学里那“跑早操出勤率最高”的奖状意义在哪?可能在于满足了管理者们父权思维下的畸形控制欲;在学校大大小小的负面事件传播到网上后,指责受害者并反对母校“被抹黑”的意义在哪?可能在于维护了自己“出身”母校带来的虚荣不被损毁,顺带帮助施害人逃避了责任……
当然,我希望这份指南尽可能地具备更大实用性;我也明白“同侪压力”的可怕,更明白哪怕在一所本应以成年人的方式相处的高校里,校园暴力与你我的距离从来都不遥远;所以,也不要因为在不得已时让自己的原则受点“委屈”而过分自责。
你要做的,是让孰是孰非时刻清晰地印在头脑中,不要二次伤害、绑架他人,并尽量聪明与消极地应对来自集体的要求,将宝贵的时间留给自己,以学习、提高。
02
说起“学习”,这当然是大学生活的主线之一。
出于空间等因素考虑,一些大学会将新校区选址在较为偏僻、荒凉的郊县。自然,在招生季时对于这点要美化一番。在那些勉强拼凑出的优点中,往往有这样一条:没有干扰,适合学习,适合营造良好“学风”。这甚至已经是一些学生的真实想法,认为校址的不利因素变相督促了自制力不够的自己心无旁骛的学习。
这种误解,依旧是从基础教育中“遗传”来的。那时,教育的目标是单一而功利的,因此,“学习”完全被简化——或者“歪曲”为了应试技巧的传授与高度重复性的练习。来到大学,不再有终点处一场“一举决定命运”的考试,这种“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成了一种惯性使然。
“无奈”的教育者们只好延续了一半强迫、一半引诱的手法,前者继续使学生们对学习的认识与本质脱节,后者依旧充满着诸如“前途”、“薪金”之类的功利字眼。他们将全体学生多早起床、有多高的晚自习出勤率、多低的个人电脑使用率作为指标,并冠名为“学风”,竟果真能以此吸引到迫切于自我提高的年轻人。
那么,“学习”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如果要简短地说,那就是自我充实,自我提高,保持多元和自由。
比如,你喜欢美剧《傲骨贤妻》和《新闻编辑室》,你认为它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你理解了女性所面对的困境或新闻人的理想,改变了曾经“女权就是矫情”或者“媒体成天吃人血馒头”的成见,这就是学习;
你努力掌握一门外语,可能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留学或考证,却在这个过程中以此为桥梁了解了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所着迷,打通了新的一片信息获取途径,这就是学习;
你订阅了某家擅长于高质量深度报道的媒体,透过他们你看到了自己曾经从未意识到的另一个世界,原来既有一部分人在经历着你不曾想过的“世界公民”生活,还有另一部分人告诉你太多不如自己幸运的人在怎样为了求生挣扎,这是学习;
当然,最为必须的还是大量的阅读,基础教育落下了太多作为现代社会成员本应掌握的常识,这些前任通过思考、汗水甚至牺牲才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阅读才可万中取一地掌握,并无其他捷径。
就算是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真正高效的方式也往往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如果你真的具备足够清晰的目标,教育者所谓营造学风的目标不仅多此一举,甚至完全是个阻碍——毕竟,“风气”是个统一、枯燥而缺乏生气的东西。
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厘清目的,勤奋而包容,在方法和内容上尽可能保持多元,哪怕教育者的短视阻止了你。明白了这些并付诸实践,可能比试图掌握知乎上大V们的各种花哨“高效学习法”重要的多。
0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以为,如果一个人冷漠、缺乏常识而不自知,Ta的问题所在就是知识与求知欲的贫瘠,而主动而持续的学习自然就是第一解决方案。
但后来在学校以恶自诩以“思辨”为目标的社团中遇到一些同学,他们似乎也熟读过哪些启蒙了我的作品,言谈举止间却并没有什么进步之处,仅仅是表现形式似乎“体面”了一些。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与思维,你会发现他们似乎将从中所学仅存储于大脑的一块隔离分区中,只用于获取后把玩、诡辩来获得“快感”,而指导自己行为与价值观的另一部分却依旧坚硬而混沌。
因此,真正有效的途径,可能还是从现实出发,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
这个定位是什么呢?对自己周遭的“结构性因素”具有一个清晰的感知和认识。
“结构性(structural)”是近些年在国内外都非常火的一个概念。尽量简单解释,就是指普遍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你我人生道路中施加的正负作用。
这一现象在多种族的美国社会十分典型:一个非裔或拉美裔的美国人,可能会更频繁地遭遇不公正执法、糟糕的医疗服务或苛刻的社会保障,而Ta本身就相对主流族裔有更大概率出生在一个贫困、混乱的社区,受到质量较为低劣的教育,而导致这一点的原因则是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奴隶制等使他们祖辈的各项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无法改变的现实,当他们希望和主流族裔达到同样的高度时,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成熟更重负担。而放在国内,“结构性因素”自然指由地区、家庭、教育以及观念等多方面对人的共同作用。
想清楚这样一点后,我们首先意识到的往往是自己在哪些方面处于弱势:比如只有在变态的高考工厂中度过中学时光才能进入一所体面的大学,或因自己的性取向饱受家人与家乡熟人的嘲笑。
进而,我们或许会审视自己所引以为豪的成就,并惊讶地意识到这并非完全来源于自己的努力,更可能仅仅因为自己幸运地出生在了某个家庭、某个地区;而假如造物主的一念之差让自己本没有这样的幸运呢?这种自知“侥幸”的危机感,便会驱使自己去关注更弱者,他们能否至少得到一个较为平等的起跑线。
只有找准了这样一个自我定位,知识才能开始发挥作用,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提供讨论方式和解决思路。
04
当然,一大部分人是没有完成这一步骤的。
他们有些压根没有开始过思考,认为生活是、也永远是在父母的庇护下由功课、进食、游戏组成;一部分稍加思考,因为自认为自己的幸运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被更加宏伟却苍白的东西所吸引,便选择了由忽视“结构性因素”而推导出的价值观,成为宏大叙事、丛林法则的簇拥着;抑或是自以为成熟,自以为掌握了“世界上本无黑白之分”的“中庸之道”,所谓理想、价值、崇高不过是一些人的姿态骗住了另一些人,也正因此,犬儒、利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对你来说,找到一两个能与你分享、分担一切的伙伴,就显得困难重重。
孤独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有时,你的确需要一点共鸣来作为自己的勇气源泉——这并非什么值得为之羞愧的懦弱。
首先,谨慎考虑学校中的社团。刚入学的宣讲与扫楼,目的便在于挑起你的荷尔蒙以替代思考能力,而你则需要尽力查实他们的日常活动,看看“记者团”是去用心挖掘深度故事,还是为校内活动写写无聊的通稿;看看“文学社”和“辩论社”是真正的裨益于思辨,还是仅仅沉迷于诡辩带来的快感;看看所谓“乐团”、“音乐社”是真的热爱音乐、增进拓宽对音乐的认识,还是仅仅在学校的各类晚会上唱几首烂俗的流行歌曲……若是后者,请不要在其中浪费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
一个最高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创作,将你的所学以合适的形式进行输出、加工,并以此解读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为满足获得肯定的虚荣心,而是以此为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感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尽管后者带来了诸多争议,却也让我们的创作成为一个找到共鸣的桥梁,让有意愿者能主动相互寻找。用谨慎而小心的态度甄别,以最真诚的内心交流分享,很可能会为你带来惊喜的收获。
最需谨慎的,应该还是爱情。一方面,与一个和你分享痛苦与无奈的人牵手、拥抱,给你的力量是超乎寻常的,爱情最美的形式也莫过于此;而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因为对旁人的羡慕,而妥协、舍弃了价值观上产生共鸣的追求,不仅暂时而短暂的欢愉会麻木你更费力也不那么愉快的思考,来自对方的否定与不解更是会让你怀疑乃至厌恶自己的宝贵之处。
05
我知道,一定有不止一人读到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何不食肉糜”的指责:这些文字显得笼统,缺少各种讲述“如何规划时间”的图标,不够“高级”,所谈及的方面也与考研、考证、刷分没有什么关系。
但无论是与身边人相处的经历,还是互联网上的见闻,所透射出的往往非常不乐观:他们所关注的范围不超过教师与宿舍的门窗,校园的围墙,由于常识的缺乏而变得苍白、反智、粗糙,对真正关乎个体的事情却视而不见。这些人中,不乏在自己的专业中成绩不俗的同学。
我觉得,这些有些“过时”、“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幼稚”的内容,有必要再次拿来强调。也希望你将它们和收好的行李与紧张不安的心情,一起多少带走一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点钱
解决不了贫困,就先解决困
「虎Cares X 自如」品牌联名
「易睡品」全棉T恤
祝你在任何尴尬无趣烦心无助的职场灾难里一秒入睡
¥99最后少量发售中,入睡请赶早
8,提高工作效率的 10 个原则找对方法 埋头苦干
编者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提高效率,是职场人士永恒的探索,也是我们获得更多自由时间,不断自我提升,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提。想要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找准工作入手点。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10条根本原则。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to Be Productive: 10 Ways to Actually WorkSmarter”的文章。
不久之前,我总结了一下如何工作更高效的心得: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我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方法。我把它们写成邮件,定期发给自己,以便在效率低下,或者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起到提醒作用。
工作不能光是埋头苦干,也要想办法巧干。以下是我提高效率的十条“戒律”。
#1 别着急追逐目标 先建立系统
从小,身边的人就教导我们设立目标,追求目标:读书就想着取得好成绩,运动就奔着做专业运动员,工作后就盼着升职。你拼尽全力,期待着自己能够达到目标。
但是,很多目标其实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想要达成目标,不仅要人和,还得有可遇不可求的天时地利。我们无法控制未来,无法控制他人的行动,经济状况和整个社会环境。现实当中有太多我们控制之外的变量。所以,比目标更重要的是建立工作系统。在系统之中,你关注的是所有自己掌握之内的部分。
“系统”指的是“可重复的过程”。让自己的博客增加500个粉丝是目标,而一天码500字就是可重复的过程。跑完一场马拉松是一个目标,每周跑四天,每天半小时则是可以重复的过程。减掉10斤是个目标,改变饮食习惯,每餐吃得更健康则是系统。
与其庆祝成功,不如奖励努力。每次小的进步,长期累积起来,就会积沙成塔。
这就不得不提到“利滚利效应”了(Compound Effect)。
#2 利用好“利滚利效应”
“利滚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凡事能摸透它的人就能赚,而琢磨不透的人就会亏。——爱因斯坦
复利,本是金融和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前一阶段利息加入本金计算新利息,钱生钱,利滚利的过程。如果增长率为每月10%,本金100,第一个月末共110,第二个月末121,第三个月末约133。每个月的利息实则越来越多,第一个月10,第二个月11,第三个月13。
复利现象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在工作中每天都关注系统,每天都努力做得更好,那么随着时间流逝,你的努力可能换来指数式的增长。
就拿知识为例。每天读几页书,你会慢慢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
“每天都要阅读500页。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就像利息一样,越滚越多。”——股神巴菲特
如果你每周都能发几篇文章,很快,你就有一系列文章供读者阅读,也让读者更容易发现你的存在,并享受你创造的内容,花更多时间浏览你的网站。
如果你每周能将一个任务自动化,很快,你就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帮助你提高产出。随着你不断优化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且结合此前积累的知识,撞糟心的解决方案,你做事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你的优势越多,你习得的下一个优势就会带来更多的回报。每天只要有1%的增长,一年下来,总增量会达到接近原来的38倍。
#3 追踪自己的输出,而非输入
想要提高效率,第三个黄金法则就是关注自己的输出,而不是输入。在第一个规则中,我提到,要想进步,不应盯着目标,而是建立系统,控制住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但是,在努力的同时,应该找对努力的方向,不要用蛮力,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需要达成什么。
每天写作,如果不带任何目标,那只能算是练习。如果你真想做成什么事情,就需要让自己达到一定的输出量,比方说,每周更新一篇博文。毕竟,之所以要建立系统,就是为了达到某个输出量。
你可以把输出想作自己的“完成品”、“成果”,考虑成果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每天写作是一个系统,而文章或书记就是成果。
记住,成果和目标不同,因为我们已经控制了系统中的变量。博客一个月涨粉500是个目标,但是你无法控制读者到底关不关注你,你只能控制自己的更新和文章。
工作得到升职是个目标。但你不能控制老板,让TA给你升职。你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出色,变得无法忽视:你的努力方向可以是接下来三个月交付10个项目。这么一来,变量就到你的控制范围内了。
了解成果和目标之间的区别,是找到现实、可实现之目标的关键。这么一来,大部分目标都可以较不费力地实现。
然而,光是知道怎么工作,还不足以提高你的生产力。你得知道自己该把精力放在哪里。
#4 80/20原则——打蛇打七寸 擒贼先擒王
帕累托法则,就是大家熟知的80/20法则。这也是我日常做决定时参考的法则。
帕累托法则指出,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也就是说:所有变量中,最重要的仅有20%,虽然剩余的80%占了多数,控制的范围却远低于“关键的少数”。 约瑟夫·朱兰首先提出该原则。
决定大局的,往往在于一些小的细节。
在工作的过程中,你可以是不是回顾一下,看看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否用对了地方,有没有给你带来最大的回报。
你有没有把精力放在能带来最大回报的任务上?
你对所有客户都是平均用力,还是把精力留给最大的客户?
分散你注意力的事物,是不是主要就几个?手机?社交媒体?
一旦你发现了有效的工作方向,就该在这个方向上下两倍的功夫。比如:
在这个优化工作效率的群体里,大部分关注着都是来自某几个特定的来源(共有20多个不同的来源)。根据80/20法则,我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这几个特定的来源上,才能争取到更多人的关注。
如果你有疑惑,就参考80/20法则。它能帮你想清楚什么才是你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给你打来新的发现。
有个小心得:每天80%的工作,可以用20%的时间完成。很多人的这个黄金时段是在早晨起床之后。一日之计在于晨,你需要利用好早上起床后的高效时间。
#5 将早上的时间保留下来做“深度工作”
我们的工作记忆,清醒程度以及专注力的高峰,一半出现在醒来后的几小时里,在10点左右达到高峰。这是大脑自然的高效时段。
如果你能降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到这个时间段,就能事半功倍。最好把精力放在深度工作上,进入工作状态后,你就能好几小时不受干扰,专心工作。
你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帮助自己进入专心致志的工作状态,找到自己的“flow”。番茄工作法一半将工作分成3到4段,每段25分钟,每25分钟休息5分钟。如果你能专心较长时间,也可以做2个番茄,连续工作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
每天早上我一般会做2到3个50分钟的专注写作。所以在中午的时候,文章一般就写好了。要么写好了直接发,要么保存之后修改,剩下的就当是练手了(毕竟要注意工作的系统性)。
如果你养成每天早上做深度工作的习惯,哪怕只是半个小时,你的努力也会日积月累带来复利。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难连续集中精力25分钟。但是,专注力可是你最宝贵的资源,是可以训练的一种能力。在今天这样一个注意力普遍分散的时代,专注力可是关键能力。所以,排除工作中的干扰,也十分重要。
#6 排除干扰
社交媒体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
总有事情分心,还怎么高效工作?你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加入一些空的时间段,在此期间清楚干扰,然后回到专心工作的状态。
干扰主要有三个大类:有形干扰(你拥有的物件),无形干扰(技术)和“人形”干扰。你可以自己拿出纸笔,将干挠你工作的事物都列出来。
有形干扰可以是桌上摆放的乱七八糟的物件,也可以是衣柜里太多闲置没穿的衣服,早上选择都要选半天。如果你花很多时间看电视,那电视就是你的干扰。
无形干扰,可以是来自手机的通知,也可以是上网没完没了、漫无目的的搜索,还有可能是设计太复杂,光是操作花的时间就比实际工作还多的应用或程序。
人形干扰,可以是“就占用你5分钟”的同事,也可以是你“光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朋友。你可以事先跟身边的人商讨好,大家可以通过“非同步交流”,短信或者邮件,看到后回复就行。马斯克就说过,“我最喜欢邮件沟通。不管我去哪里,都喜欢不同步的交流方式,我写邮件可在行了。“
任何干扰你深度工作状态,对你追求的生活没有贡献的人、事、物,都算做干扰。
将日常生活中的干扰降到最低,这样你才能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作出成果。当你工作异常专注,正全神贯注的时候,如果被一条广告信息打断,可能会很烦躁。
排除干扰的第一步在于识别工作中的干扰。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排除这些干扰,想办法不让自己那么容易接触到干扰源。
有效的时间管理,第一步就在于排除多余事物。想办法简化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越简单,你就有越多空闲的时间,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无法排除的事物,你可以想办法将其自动化。
#7 将重复性任务自动化
现在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比1969年美国宇航局的所有计算机的计算力加起来都要强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技术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都难免要面对重复性任务。我们怎么将技术利用起来,让自己更高效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将重复性任务自动化。首先,先将自己每周都需要做的任务全部列出来。然后想办法将这些任务自动化。你可以借助应用,或者建立自己的系统。
不管你是什么职业,最常见的重复性任务就是收发邮件。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典型的脑力工作者,平均花三分之一的上班时间在处理邮件,如果在家工作,有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处理邮件。我建立了一盒GTD Gmail系统,每天在处理邮件方面,能帮我节省很多时间,邮件只要几分钟就处理完了。平时常常用到的回复,也可以保存成模版。邮件方面,网上有很多节省时间的小技巧。
如果你常常和表格打交道,可以试试Zapier,其中有很多自动化功能。
就算是将某个小方面自动化了,也能带来很大的区别。会议记录、一对一会谈 的记录表,都可以做个模版,多次使用。
省下了做繁杂琐碎任务的时间,你就可以关注工作中有创意、有成效的一面了。
#8 跟着数据走
我觉得,人们应该根据数据来做决策,并且坚持这样的做法。如果不跟着数据走,那你就是根据自己的情感行事,背后缺乏事实和证据的支持。网景公司前任CEO Jim Barksdale就这么说过,
“如果有数据,我们就看数据;如果我们只有各自的观点可供参考,那就都听我的。”
不是只有技术型企业才跟着数据走,看A/B数据的结果来调整决策。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A/B测试,来调整自己的决定,以取得最优的结果。
调整的过程,总是从质疑开始:我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观点?还是其他人都这么说?这就是客观事实?还是我经过检验得到证实?
在第五条规律中,我推荐大家把早上的时间分配给深度工作。这是因为,很多人在早上效率最高。如果你是夜猫子,喜欢在晚上安静的时候工作了,或者你跟常人不同,吃完午饭元气最满呢?要找到自己最高的时间,只有通过尝试才能发现。
如何测试?你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按照科学研究的步骤来:
首先,制定实验的终极,目标——找到自己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段。
第二,建立假设:我的黄金效率时段是早9点到11点。假设必须具备可以验证、可以证伪的属性。也就是说,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可以支持或否定这个假设。
第三,设计实验:连续两周的实验期内,每天在表格中记录自己每小时的能量水平,从1到10 打分,以找到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
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表格。有了自己主观感受的数据,你就了证据支持,知道自己具体什么时间效率最高了。
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做实验,看看这些因素对你工作效率的影响有多大:喝咖啡/不喝咖啡、睡几个小时感觉最好,每天什么时间段锻炼,每天工作几小时成效最好,等等。
实验,实验,不断实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想要进步,就要不断努力尝试,还有一点运气。不断实验能增加超速成长的机会。
#9 将不关键的任务派出去
没有人是全能的。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其他任务都派出去,实则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如果某个任务你执行起来不是专家,就不如找个懂行的人,他们做起来用的时间,还不用自己硬撑着做所耗的时间的零头。
除非你想学会这个新技巧,否则找个熟手的人,做起来会比自己做快得多。
比如,我不擅长设计,自己做要花好几个小时,也做不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步。那我不如找个擅长设计的人,让他们帮我做。在我的工作中,我一般只负责自己擅长做的:写作和分析,其他任务全部分配给别人。
分配任务如果想要保证效率,就得确保自己找到合适的人,他们的核心技能过关,可以完成工作。对于最终要达到的结果,需要对他们做清晰的说明,给出详细的步骤,以便他们能做出确切的效果。
在私人生活中,也是同样道理。如果自己花时间完成一项任务的成本,超过了请别人来做,就选择请人。不管是打扫卫生、熨衣服还是开车。你要把时间花在对自己而言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学习烹饪,学习编程,自我提升等等。
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刀刃上,时间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之一。如果某项任务请人做成本更低,那就派出去。
#10 学会面对奋斗过程中的挣扎
在努力的过程中,有阳光灿烂,也有大雨倾盆。生活有起伏是很正常的。有时候你可能处处碰壁,只想回家躺下,盯着天花板,思考人生,反刍过去,自怨自艾,想着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我们都有这种时候。
给专业人士的建议:倘若你的进度已经落后,就早点回家。花时间好好休息,恢复精力,第二天再战。在休息的过程中,或许大脑就默默得出了解决方案。
就算奋斗的过程很艰辛、痛苦,也应该学会且行且珍惜,因为在挣扎的过程是为后面的突破做铺垫。如果你按照第一个建议,把精力放系统上,长久看来,你一定会有进展。在《艺术之战》一书中,Steven Pressfield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曾问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毛姆,他是每天安排时间写作,还是灵感来了才写,毛姆回答,”我只在有灵感的时候才写,好在每天早上九点,灵感就会准时找上门来!“
最后,虽说旁边没有人给你加油打气,这条路你只能自己走,但如果你发现某个方法真的有效果,你就会觉得很神奇,很着迷。所以,学会享受每一次小的进步,不管是得到100个新粉丝,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小项目,或者某天工作效率特别高,都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回报会让人欣慰,而进步的过程,每一步都可以走得精彩。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