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大皇帝城战攻略,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作者:本站作者

1,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大皇帝怎么升级快?95级升级攻略   群雄征伐尽量上单将过关,推荐打曹操副本的夏侯惇和许褚,如果要打刘璋系列,要上2个以上武将,粮食就多消耗好几万,每天6-9次,这就是几十万。   剿匪要选择好城市,在高百战的情况下,剿匪建业是最划算的。   城战请直接放弃,快速升级,城战建议每天30个完成任务,不要刷人头,浪费粮食。   粮食要很多,如何获得粮食,首先是春秋祭祀放弃购买铁,全部都买粮食,4万粮食,每天10多次,这就是几十万粮食,其次是,产业杂货铺都买粮食,每天大概也可以购买60-100万左右。   东瀛宝船每周2次,有实力建议买上,藏宝屋的经验,见仁见智吧 W707网页游戏官方交流群:489905563

没听说过封神这个词 如果你说的是活动的话 就是连续充值三天 然后激活花金币购买普通武将直接升神将的选项 这是石油大亨专用通道 一般土豪也不会用

大皇帝城战攻略,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2,大皇帝城战怎么玩,城战玩法详细介绍

宣战规则: 1.每日9:00到晚上11:00,势力的盟主或都督,可以向世界地图上非己方城池进行宣战; 2.每日最多可宣战3次,宣战需要消耗势力资金; 3.当一个势力没有占领城池时,能宣战任意城池; 4.当一个军团有占领城池时:只能宣战接壤的城池; 参战规。

在没有皇帝产生之前,皇帝战将为夺旗模式,在此模式下,整场战斗期间沙城王旗会定时刷新在城南的圆形平台上,率先夺取三面战旗的国家将会成为第一届皇帝。 在产生了皇帝之后,皇帝站将升级为攻守模式,在此种模式下,系统会将非皇帝国的其他三国结为同盟,按照国家强弱榜的排行,每周依次选择一个国家为主攻方,其他两个国家为辅攻方。当攻击方成功摧毁沙城内的勇猛之魂,威武之魂,统御之魂和沙城皇宫内的长生天后(对勇猛之魂,威武之魂,统御之魂,长生天,以及各类城门和箭塔造成额外的伤害。),主攻国将成为新的皇帝。 无论是主攻方还是辅攻方,都可以在皇帝站期间在各国的物资官处,领取对应的攻城任务,获得丰厚的奖励。 皇帝战期间,无法使用队伍,帮会等召集令,只能通过沙城召集石,消耗国家粮草进行召集,也只能通过【皇帝战回魂】丹进行原地复活。 皇帝将拥有发布双倍令(全服开启双倍打怪经验,每周一次),魔君令(在沙城召唤出十八魔君,每周一次),战神令(皇帝国国民可以领取战神加护的状态,每周一次)

大皇帝城战攻略,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3,上海公共租界:东亚唯一的自治城邦_

文章来源: 克念|近代史论语(ID: history-lunyu)

二十年代初期,激进的革命青年蒋中正路过青岛。这是他的旧游之地,一战之前在德国殖民者的治理下,一向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而现在,经过历次和会的讨论和谈判,中国终于收回了对于青岛的主权、管辖权和行政权,但蒋氏却失望了,觉得此地在中国人的主张下竟然污秽破败,不复之前的洁净整齐。

当然,他当时不知道的是,管理青岛的两位行政长官是王正廷和孔祥熙。前者是他的奉化同乡,将长久担任其外交部长;后者则将成为其连襟,并长久担任财政部长。

中国最杰出的人才来接管前列强殖民地,其成绩不过差强人意,但这种感观并不妨碍二十年后蒋中正对租界的猛烈攻击。在那部著名的小册子《中国之命运》中,蒋氏以一国军民领袖之尊,在事实上、伦理上和意识形态上,彻底否定了租界之于中国进步进化的正面意义,而确定其为罪恶的渊薮。

这种极端论调当然符合抗战末期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界定,但问题在于,既没有得到民间的响应,乃反而激起了英美的反感。看来,蒋氏对于租界的判断和判决,必定有大错特错的地方。

诚然,作为一个大国中治外法权的存在基础,租界并不符合任何国际法意义,同时确实会产生殖民主义的骄横。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带领读者回到1840—1890年代中国租界的成型期,以考察,尤其是上海租界真正的来源和本质。

如此,臧否由人,才能真正达到历史和理论的客观。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除了众所周知的割地(台澎)赔款(库平银二万万两)外,其第六款还规定,要清廷将苏州、杭州、重庆、沙市“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条约写明,“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就事后来看,日本在苏杭渝沙四地攫取的租界,当时的选址和经营既不理想,因此不为时人所重;而其事迹也湮没无闻,乃至本地人在百年之后,已经记不得此处还有日本的领事、商人盘踞。

但是,设立日租界事宜在开议之初,清廷却是全神贯注应对,从光绪帝本人到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都密令各省(尤其是江浙川鄂)督抚进行研究建议,看看如何能够遵循此时的国际惯例,以压制日本的狼子野心,乃最大程度地挽救满清摇摇欲坠的国权。

于是,在租界问题产生了半个世纪后,一场遍及高层的相关讨论开始了。

什么是租界?

在接到上谕的一个月后,也就是1895年8月26日,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发了一通密电,史称“奉旨筹议《马关条约》第六款补救办法”,共十九条。其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写道:

“今,日本新开苏、杭、沙市三处口岸系在内地,与海口不同,应照《宁波章程》不设‘租界’名目,但指定地段,纵横四至,名曰‘通商场’。其地方人民管辖之权仍归中国;其巡捕、缉匪、道路一切,俱由该地方官出资募人办理;中国官须力任诸事,必为妥办。不准日本人自设巡捕,以免侵我辖地之权。”

他的观点得到了皇帝认可,以“剀切详明,堪资辩论”的评语,转发正在操办和议事务的李鸿章等大臣参考。张之洞知道后大为鼓舞,加深了对此事的研究。在10月22日致总理衙门的密电中,他阐述了两个月内总结的学术成果:

“查租界,洋文有二义:一曰‘宽塞甚’,洋文作‘concession’,译其文义曰,让与之地;乃全段由官租给,统归外国管辖之租界,华人不得杂居,如广东之沙面、汉口之英租界是也。一曰‘赛托门特’,洋文作‘settlement’,译其文义曰,居住之地;乃口岸之内限定地界,准洋人自向民间租买地基,建房居住,桥梁、道路仍归中国管辖之租界,华洋可以杂居,(中国)官可自设公堂,拿犯断案。此则只可名为‘通商场’,如宁波口岸是也。”

张之洞密电中提及的宁波口岸,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的北岸,是中国自《中英江宁条约》以来最早的“通商五口”之一,也是清廷眼中租界应有的模样:外国人(主要是领事和洋行职员)生活、居住、工作在此,也参与市政市容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并不享有主权、司法权和司法行政权。

国家权力还是在中国地方官,即宁绍台道员手里。比如,在洪杨之乱后,为了加强对洋人,尤其是外国流氓和游勇洋兵的行政约束和刑事弹压,根据外国领事所请,宁波成立由英国军官组织、统率、训练的现代警察队伍,但其主管领导,还是宁波道台,因此这一机构的名称是“奉道宪设立巡捕房”。

想起宁波,比比上海,其英租界都叫“外滩”,都产生于“五口通商”,而演化轨迹却大相径庭。为此,张之洞总结道:

“《宁波章程》固善,即上海、天津原约,洋文之义亦只系居住之地,本可(由朝廷)自设公堂,拿犯断案。至于现在津沪办法,必须会审会拿,乃条约章程所无。由于历年失于检点,自行让出之权,非原约本意也。”

所谓的主权,在当时中国政府眼中,无非是征税权、司法权及司法行政权,尤其后二者,电文中的“拿犯断案”,是清廷大吏最关心的权力和权利。因为当时租界藏匿着很多朝廷通缉的政治犯,既有维新派也有革命党,尤其是上海、天津租界的管理当局,将辖区当成境外,拒绝中国当局跨界捉拿。

张之洞这通密电,既是清廷高官对于租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是清廷自身对于五十年来租界法权让渡的深刻反思。“历年失于检点,自行让出之权”,这一自省之语可谓痛彻心扉。当然,就中国方面来看,这些主权是“自行出让”,而在洋人眼里,租界俨然国中之国,何尝不是他们尽力争取的结果?客观来看,当年《江宁条约》签订的时候,无论朝廷还是列强,从没想过津沪、尤其是上海租界会衍生成如此模样。

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1853年。

什么是上海?

我们今天所说的“上海”,在清末民初,其实分为四块,即“三方四界”:主要由英国人管理的公共租界,由法国人管理的法租界,以及由华人管理的南市和闸北。南市即上海县城老城厢,而闸北算是新兴工业区。

上海租界的政治来源,当然是第一次中英战争以后,清廷因战败而被迫于下关江面签署的城下之盟。

在这份当时叫“万年和约”的《江宁条约》中,能够明确的,是“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以及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计银币二千一百万元,还有就是“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大英帝国对于割地赔款执行得非常认真,这种认真态度在条约签订之初就体现出来,比如多久支付多少赔款,如“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支付多少利息,都写得明明白白。

但令后世的国际法学者大惑不解的是,对于在可预见的未来长久经营的通商五口的存续模式,条约却语焉不详,一掠而过,仅仅注明“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一年后中英双方又签订了更为详细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对于外国人在通商五口的居留问题是,如此约定:

“在万年和约内言明,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其租价必照五港口之现在所值高低为准,务求平允,华民不许勒索,英商不许强租。”

这些条款并不比《江宁条约》更加明确,仍是一副“启动谈判、等待结果”的架势。因此,上述两个条约只能说是租界产生的政治基础。

直到再过两年,也就是道光廿五年(1845)十一月初一,主管上海洋务、关税的中国官员宫慕久,以“钦命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监督海关”颁布《土地章程》,确定了租界的地域、租地程序、地面建设、管理模式。其中第十二条尤为重要:

“商人租地并在界内租房,自杨(洋)泾浜以北,应行公众修补桥梁、修除街道、添点路灯、添置水龙、种树护路、开沟放水、雇募更夫,其各项费用,由各租户呈请领事官劝令会集公同商捐。”这赋予了租界以自我管理的权限,尤其是“雇募更夫”这一权力。在章程的英文版中,“更夫”被写作“watchman”,众所周知,这个被通常翻译为“守夜人”的职务是英国现代警察的雏形。

所以,一直以来,《土地章程》被视为租界诞生的法理基础,甚至有人将其看作是公共租界的第一部“宪法”。

根据这部章程,租界内的洋人组成“道路码头委员会”,也就是成立三人小组处理一些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按照约定,洋人进行自我管理。因为华人不能在租界租赁土地,因此很少有中国人进入。所以当时谈不上在华洋杂处中由谁来进行具体管理。

正在此时,小刀会暴动开始了。

什么是自治城邦?

1853年春,太平军攻陷南京,英国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召集所有在沪英国人组建义勇队,并谋求英国海军的支援,陆战队上岸巡逻。没想到,太平军没来,上海县城倒是在初秋爆发了由福建人的小刀会和广东人的洪门联合发动的暴乱。

这对于“老”上海,即华人的上海城来讲是个灾难,因为暴动者很快就烧毁了这座六百年名城;但这对“新”上海,即洋人的外滩租界来讲,却是个福音,因为租界住民以此为契机,真正实现了政治独立和行政自治。

但当时的情况对于华洋人等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上海老城区的华人已经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当然不顾之前租界内不允许华洋杂处的禁令,以几万之众涌进租界。而英美法三国领事面临如此人潮,应接不暇之余,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防御随之而来的刑事犯罪,以及近在咫尺的清军的虎视眈眈。

1854年仲春,守卫租界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同试图进攻小刀会的清军正面冲突,这场被称为“泥城之战”的小型战斗让阿礼国意识到,其母国(英国)出兵同所在国(清朝)的军队交战,已经完全违背了国际法。

因为即使按照非常不平等的“江宁”“虎门”这两个条约,列强舰队也无权保护租界。于是,阿礼国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在原有的英美法租界成立由住民直接自治的城邦共和国。既然是独立城邦,就可以请洋兵保护疆界而不受国际法非议了。

阿礼国在当年的七月份同时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跟上海道台商议,将1845年的《英租界土地章程》订立修正案,成为《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值得注意的是,1845章程的英文名称是“Land Regulation”,如今则名之曰“Municipal & Land Regulation”,这个新加的“Municipal”就有显然的市政自治的意思。新章程规定,租界管理方得以“设派更夫”,这同旧章程的“雇募更夫”完全不同。而其英文版更能说明问题,规定租界中成立“a watch or police force”,也就是可以组建警政机构了。

因此,这部新章程,就是租界这个自治城邦的真正的“宪法”。

阿礼国做的第二件事,是根据新章程,召开租界内的租地人会议,并使得该会议成为事实上的立法机关。并通过会议选举了七位董事组成的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一般汉译为“工部局”),为权力执行(行政)机关。按照新章程的规定,工部局董事会的产生和董事会会议制度都有一整套严密的规定。

凡在租界每年缴纳房地捐达五百两以上或年付房屋租金一千二百两以上并缴纳捐税者,才有资格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候选人。工部局董事每年定期由租地人(即纳税人)在董事候选人中选出。

原本,阿礼国组建的这一城邦为英美法三国租界共同拼合的自治国,三国领事对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事务,只有建议和协调职能,而所有的权力和权利,仍归于租地人会议和工部局董事会。但到了1862年,巴黎不能忍受如此安排,还是一意将租界视为殖民地。

四月,法驻沪领事宣布建立公董局,负责对法租界进行管理。法租界是领事专管,对公董局具有绝对的权威,凡董事会作出的决议,最后都须经领事批准,因此在实质上公董局董事会只是法国驻沪领事的一个高级咨询机构。

就在法租界从三国共同租界分离出去的同时,英美租界酝酿合并,并在次年九月通过决议,代之而起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上海公共租界”。也就是说,这个由纳税人自治的东亚唯一的城邦共和国,成立于1863年10月17日,算上开埠之初的磨合期,其存在了一百年之久。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近代史论语」(ID:history-lunyu)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大皇帝城战攻略,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4,从绰号到序号:国王们的名字|大象文摘_

文章来源:克罗采和春天|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

从绰号到序号:国王们的名字

作者:克罗采和春天(高凌)

全文共计 4900 字,阅读需要 8-10 分钟。

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等都是国王的名字,而二世、四世和六世则表示他们是英国历史上第几个叫伊丽莎白、亨利、乔治的国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第二个叫伊丽莎白的国王,乔治六世则是第六个叫乔治的国王,这种以名字加序号的方式称呼君主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欧洲人和我们一样是有名字、有姓氏的,绝大部分正式场合欧洲人都用姓来称呼一个人,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作为首相就被叫做丘吉尔而不是温斯顿。

但是君主例外,君主是少数在任何场合都被人用名字称呼的人,拿破仑·波拿巴、也就是伟大的拿破仑皇帝,他作为执政官时被叫做波拿巴将军、或者波拿巴公民,一旦当了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而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作「亲王总统」时是波拿巴总统,一旦根据元老院的法令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仑皇帝。

拿破仑的两个面相

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拿破仑一世还是路易·拿破仑,他们有生之年都被叫做拿破仑皇帝的,没有人会对着皇帝大喊「拿破仑一世」或「拿破仑三世」。

即使是鄙视他们的正统派保王党也不会这样做,保王党表示鄙视的方式是根本不用名字来称呼他们:

1804 年拿破仑登基以后,流亡在全欧洲的法国保王党和反对拿破仑的人都依然称他为「波拿巴」,或是加上各种污言秽语比如「吃人魔王波拿巴」;1852 年路易·拿破仑称帝以后,普鲁士的保王党领袖俾斯麦的后台老板格拉赫,同样也在书信里把路易·拿破仑叫「波拿巴」。

讽刺漫画,霜冻解决了拿破仑

但是只要稍微了解欧洲的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用名字来称呼君主的缺点所在:君主的重名率实在是高。1804 年到 1852 年间的 48 年中,法国就出了两个叫拿破仑的皇帝。

虽然重名率高,但毕竟多数君主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拿破仑一世算上百日王朝统治了将近十一年,拿破仑三世统治了将近二十年,十年、二十年里只有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所以并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但是在历史这个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单位衡量的领域里,学者撰写和讨论历史时这个弊端就暴露了出来:用 1804 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和 1852 年的那个拿破仑皇帝来称呼他们实在太麻烦了。相比之下给他们加上序号变成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就简单、清楚多了。

中世纪对君主重名的问题曾经有过另一个解决方案——给君主起绰号:好人菲利普、长腿爱德华、美男子菲利普、虔诚者罗贝尔等。但君主实在太多,常用的名字却没几个,记外号不如记数字简单,所以靠绰号区分君主的方案最终被序号战胜了。

而且序号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有基本的逻辑,很多原本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君主,都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又以拿破仑为例,他在 1804 年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所以是第一个叫拿破仑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路易·拿破仑总统 1852 年依元老院法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却是拿破仑三世,这说明在拿破仑一世和三世之间肯定还有一个拿破仑二世。

这是谁呢?事实上 1814 年走向穷途末路的拿破仑皇帝为了平息反对的呼声,与他的敌人们谋求和解,曾经宣布退位,让位给他的儿子、同时也奥地利皇帝的外孙的「罗马王」。这位罗马王不用说名字也叫拿破仑,虽然他并没有亲自统治过,但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曾经是法国人的皇帝,所以他被称为拿破仑二世,当路易·拿破仑登上皇位时就只能是拿破仑三世了。

讽刺漫画:拿破仑三岁的儿子罗马王正在阅兵

理论上这种序号是以国家为界限的。

英格兰的第一个伊丽莎白是都铎王朝的末代国王,她是伊丽莎白一世,所以温莎王朝的这位伊丽莎白继位时就只能是伊丽莎白二世了,但这仅限于英格兰。虽然今天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已经结合在了一起,但两者的国王序号并不相同: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是英格兰第一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但他却是苏格兰第六个叫詹姆斯的国王,作为苏格兰国王叫詹姆斯六世;

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作为 1804 年建立的奥地利帝国皇帝是第一个叫卡尔的,所以称卡尔一世,而作为匈牙利国王则是第四个叫卡尔的,卡尔是德语发音,匈牙利语里叫克洛伊,所以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为克洛伊四世;他的叔祖父 1848 年继位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采取了比较少见的双教名称号,所以在匈牙利也是独一份,只是把教名里的弗兰茨从德语变成了匈牙利语,成了匈牙利国王费伦茨·约瑟夫一世。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James I and James VI

但是这种理论上以国别为界限的排序方式很多时候也并不绝对。众多的君和国因为共戴一君的缘故已经很少再分开计算了。统治很多个国家的君主往往以自己最引人注目、或者最崇高的那个头衔的序号来称呼自己。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作为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国王就是卡洛斯一世,作为两西西里国王、作为勃艮第公爵,他的名号其实还可以一一区分,毕竟哈布斯堡把这些领地结合于一人之手是从他的统治时期开始的,但他被记入史册还是用的查理五世这个称号。

有些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历史太长,甚至因为结合在一起那些国家自己的传统都已经消亡了,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下结合在一起的三个王国。

黄色部分是12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最大块的是德意志,左下为勃艮第,右下为伦巴第。波西米亚国王是帝国诸侯之一,但波希米亚的王位不是皇帝的,所以从右边嵌入德意志的波西米亚王国部分被单独标示了出来。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之下结合在一起的不是三个王国而是四个王国,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君合国传统消亡的程度。除了德意志王国和伦巴第王国之外,还有两个勃艮第王国,也就是上下勃艮第王国,或称汝拉山勃艮第王国和勃艮第王国。

德意志和伦巴第的王位因为奥托皇帝的征服而结合在一起,而两个勃艮第先是合二为一,之后又作为统一的勃艮第王国与德意志的王位结合,从而形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之下的三顶王冠或者帝国之内的三个王国。

这三个王国的王位结合在一起,德意志诸侯选举出德意志的国王,当选的国王也就自然获得了伦巴第和勃艮第的王位。这些当选的国王有时候会在接受德意志国王加冕之后,来到伦巴第的加冕城米兰,和勃艮第的加冕城阿尔接受这两个王国的王冠,之后再到罗马接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

但多数情况下,德意志国王并不会真的去走这个流程。而且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涣散,这些王国要么被并入外国(比如勃艮第的大部分领土都被并入法国),要么就最终被另一个新国家所取代(例如伦巴第王国一直存在到 1859 年的意大利战争,随后被并入意大利王国),这些王国的传统本身已经被历史湮没了,皇帝们作为伦巴第国王和勃艮第国王的称号也就无人问津了,序号也就更不了了之了。

伦巴第的铁王冠,是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冠,冠内有 1 厘米宽的铁环固定,据说是由耶稣十字架上的铁钉制成的。公元 774 年,查理曼大帝征服了伦巴第王国戴上了铁王冠,标志着成为了伦巴第的统治者,此后历任神罗皇帝都依此传统加冕为伦巴第国王,从 9 到 17 世纪,铁王冠作为加冕冠,总共用过 34 次。现藏米兰郊外蒙扎大教堂(下图)。

所以当德意志的历史学家要给他们的君主排序号时就会遇到很多麻烦。

德意志的君主往往身兼德意志、伦巴第、勃艮第三个王国的国王,因为勃艮第和伦巴第的传统客观上已经所剩无几,倒没有人会跳出来要求按照他们统治者的顺序记数;

但是皇帝就不一样了。911 年的选举建立的是一个传统的王国,这个王国的前两代君主康拉德一世和捕鸟者亨利一世都是国王,而不是皇帝。从捕鸟者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 962 年进军意大利并接受教皇的加冕开始,德意志的王位才和罗马帝国的皇位结合在一起。

虽然德意志从奥托一世以后的历代君主都不断重申自己的皇权,而且每一代国王当选之后都会向罗马教皇递交选举通告,告诉罗马准备好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但奥托一世以后的历代君主却并不能保证每个都到罗马接受皇帝加冕礼。

于是到底按照国王记数还是按照皇帝记数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名存实亡之后才告一段落,经过教皇的批准,每一个德意志君主都可以宣布自己为「当选皇帝」,国王成为皇帝的过程中「罗马加冕」的环节被取消,之后历代德意志君主在当选之后自动成为皇帝。

历史学家终于可以不再回答「你说的这个亨利七世到底是国王亨利七世?还是皇帝亨利七世呢?」这种尴尬而且复杂的问题了。

类似这种「到底是国王还是皇帝」的争论,在其他场合其实也存在,比如说君主并没有改变,但是国家变了、要不要改称谓?显然是应该改的。

还是拿神圣罗马帝国为例,经过 1803 年的德意志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帝国诸侯、尤其是选侯等级里,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已经被颠覆,传统的三个教会选侯都被取消,已经没有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哈布斯堡王朝继续当选皇帝了,这时候怎么办?

还是托了拿破仑的福,拿破仑 1804 年宣布自己为法国人的皇帝,这让哈布斯堡宫廷意识到:原来创造一个帝国是如此简单。作为回应,1804 年维也纳宫廷也颁布了一项枢密院令,宣布把哈布斯堡世袭各领地组成一个世袭的奥地利帝国。既没有举行加冕礼、也没有为此铸造一顶新皇冠,只是发布了一纸法令,就宣布了一个新帝国的诞生。

奥地利帝国皇冠,直接用的祖上神罗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兰茨,他戴的就是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也就随之成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他是第二个弗兰茨,所以叫弗兰茨二世,作为奥地利皇帝他是第一个弗兰茨,因为在他以前根本没有这个帝国,所以他的称号也就成了弗兰茨一世。

这是称号随国体更改的例子,那么有没有不随着改的例子呢?其实也有!

1870 年随着《皇帝宣言》的颁布,在凡尔赛宫里以巴登大公为首的德意志君主们向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三呼万岁,诞生了一个新国家——德意志帝国。好在威廉无论作为这个德意志国家的君主、还是作为普鲁士国王都是第一个叫威廉的,所以他的名号就是威廉一世。

但是 1888 年当威廉一世逝世,他的王太子继位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王太子在作王太子时被叫作腓特烈·威廉,继位之后却决定只用腓特烈作为自己的名号,那么他到底是腓特烈几世呢?

如果作为普鲁士国王,他无疑是腓特烈三世,如果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就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叫法,而到底按哪个称呼还关系到对德意志国家的性质的不同认识。

一种是把新的帝国看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那么考虑到斯陶芬王朝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世界奇人腓特烈二世,还有哈布斯堡王朝的那个 1440 年当选为国王 1452 年由教皇加冕的腓特烈三世,1888 年的腓特烈就是第四个叫腓特烈的皇帝,他就应该被叫做腓特烈四世。

但他周围的人却并不愿意承认 1870 年的德意志国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延续,所以坚持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新国家的角度把腓特烈看作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叫腓特烈的皇帝,而不是德意志历史上第四个,所以主张把他称为腓特烈一世。

在位短暂的腓特烈三世

但趣的是因为这个皇帝继位时已经身患癌症,所以在位时间非常短,当他死后笑到最后的解决方案,既不是腓特烈一世也不是腓特烈四世,而是依照普鲁士国王的传统,按照普鲁士国王的顺序被叫做腓特烈三世。

1888 年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三世的相继死去之后,继位的威廉二世和他爷爷一样用了一个德意志人很少用的教名威廉,于是无论是作为新帝国的皇帝,还是老帝国的皇帝,还是普鲁士国王他都是威廉二世,这个几乎可以颠覆德意志帝国的国体争论,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从腓特烈皇帝到底应该被叫做腓特烈几世的争论上,可以看出君主的称呼到了近代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学问题,而是皇帝和他身边的权贵们对新生的德意志国家的认识,这完全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说德意志是一个崭新的君主国,所以君主的称呼才会涉及如此重大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世袭君主国,君王的称号实际上也出现了方式不同的政治化。

以威廉二世的博尼舅舅为例,从「博尼」这个昵称可以看出他常用的名字和他父亲一样是阿尔伯特。但是 1901 年继位为英王印度大皇帝的时候,这位阿尔伯特王太子却宣布自己不准备使用「阿尔伯特」这个看起来太过德意志味道的名字,而采用自己名字里比较英国的名字作为称号,也就是「爱德华」,于是时隔 348 年英国又有了一个叫爱德华的国王,他是英王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年轻时,日后他将是一个 200 斤的胖子

但是爱德华七世虽然以自己的风雅生活和宽容态度赢得了英国人民的爱戴,但他有生之年的花边新闻和丑闻实在是层出不穷,和他儿子乔治五世严肃刻板的道德绅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也体现在乔治五世的两个儿子为自己选择的称号上。

1936 年继位的威尔士亲王给自己选择了祖父用过的名字爱德华,成了爱德华八世。在重感情、追求个人自由方面,爱德华八世表现的比爱德华七世还要激进,为了跟辛普森夫人结婚最后不得不选择退位。

而随后继位的约克公爵平时用的名字,从爱德华八世用昵称「博尼」来称呼他——就可以知道也是阿尔伯特。但约克公爵选择的名号是「乔治六世」,宣布自己要效法父亲「乔治五世」继续走严肃的道德绅士路线。

麦当娜拍的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裙子超美,还有电影配乐很风雅。下图是真实的他俩:

君主称号的政治色彩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其实是最特殊的君主,也就是教皇。每一代教皇当选之后都会确认自己的称号,其中很多时候也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味。

1978 年当选的约翰·保罗二世,是在前任约翰·保罗一世突然逝世,甚至传出毒杀传闻,很多人都担心教会的改革尝试会因此中断的情况下当选的。他宣布自己为约翰·保罗二世,就是他继续坚持前任在位期间推动的教会改革事业的一种最明确的姿态。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文章TAG:大皇帝城战攻略  大皇帝100级版本前7天要怎么玩快  皇帝  攻略  版本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