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维克多弗兰 攻略,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作者:本站作者

1,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你是说地图左方偏下。前面有几个路灯和长凳,然後被草丛和大树隔开,右边是死灵之屋的那个花园吗???那个的话,站在路上直接按空格键跳进去就可以了,裏面有一个箱子,可以拿来做地图任务。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维克多弗兰 攻略,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2,维克多弗兰什么装备好用 装备选择及玩法技巧攻略

核心就是这2件东西,野蛮人配合塔,3秒钟刷满2000能量不成问题。推荐穿那件不会掉能量的衣服。开战斗的时候你只需要放一个时间魔法,把人全定住,然后开幸运拿火鸡跑打脸。瞬间能量满,幸运的CD也刷新了。 效果就是全程暴击+敌人全程减速,药水也随便喝,不带剑圣也无所谓。

赵节节胜利仄 rmguk276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维克多弗兰 攻略,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3,维克多弗兰怎么选择武器 战术方法介绍

一般玩家都是全武器精通 高端玩家全武器大师 如果是手残党的话 任意挑一两种武器专门练也就是了 这种类型的游戏基本都是看操作 没什么战术可言 即时针对不同怪物的攻击方式做出应对就行 高端玩家哪怕拿一把最烂的武器 也能打出最华丽的无伤虐杀 手残党哪怕拿最好的武器 也是只有被BOSS虐的份 手残党只需要记住两大原则 近战武器不贪刀 远程武器控制好距离 碰到新的怪物或者BOSS 先不急攻击 看清楚它的攻击方式 找出应对方法后再开始进攻 要学会抓住怪物的攻击间隔或者攻击死角进行无硬直输出

可以私聊我~

维克多弗兰 攻略,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4,维克多弗兰南瓜锤获得方法解析攻略 南瓜锤怎么获得

南瓜锤获得方法:在墓地那个地图的左上角,打死几波精英怪后会出现隐藏商人,找他买。记得好像是7万5。 游戏名称:维克多弗兰 动作角色扮演游戏 类型:角色扮演 RPG 画面:3D 题材:魔幻 厂商:EuroVideo Medien 上市:2015   《维克多弗兰》是一款由Haemimont Games制作、EuroVideo Medien发行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Victor是游戏的主角,游戏将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强大武器,不同的外装,恶魔力量还有命运卡片供玩家探索。另外游戏还支持在线和朋友联机合作战斗,其风格神似《暗黑3》。

看你是什么人 手残的话 建议选防高血多的 好像是骑士装 操作好的话 选加暴击那套 应该是警员装 太久记不太清名字和效果了 总之就是以人为本 装备永远是配合玩家的 你缺什么就补什么

5,维克多弗兰装备技能系统指南及玩法心得新手怎么玩

展开全部   维克多弗兰是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将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强大武器,不同的外装,转化系统,恶魔力量还有命运卡片供玩家探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维克多弗兰转化系统玩法解析。  优点:  1:同种同级别卡片可以合成,但是我目前最高合成到金色,即使3个同样种类的金色卡牌,也无法再合成了,比如希望,杀手之类的,所以大家自己合成卡牌到金色的就可以了。(可能其他种类的卡牌能合成紫色的,目前装备不多,还没有尝试)  2:箱子,3个白箱子合成1个绿箱子。3个绿合成一个金,目前2个金箱子,不知道3个能不能合成紫色的,大家可以试试看。  缺点:  1:武器尽量不要合成,除非你钱多,人品好,不然合出来死的心都有。  2:恶魔能力,理由同上!我3个金色的同种类能力,居然合成以后变成另外一个能力了,估计合成紫色的需要人品吧。

维克多弗兰是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将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强大武器,不同的外装,转化系统,恶魔力量还有命运卡片供玩家探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维克多弗兰转化系统玩法解析。 优点: 1:同种同级别卡片可以合成,但是我目前最高合成到金色,即使3个同样种类的金色卡牌,也无法再合成了,比如希望,杀手之类的,所以大家自己合成卡牌到金色的就可以了。(可能其他种类的卡牌能合成紫色的,目前装备不多,还没有尝试) 2:箱子,3个白箱子合成1个绿箱子。

展开全部 维克多弗兰是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将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强大武器,不同的外装,转化系统,恶魔力量还有命运卡片供玩家探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维克多弗兰转化系统玩法解析。  优点:  1:同种同级别卡片可以合成,但是我目前最高合成到金色,即使3个同样种类的金色卡牌,也无法再合成了,比如希望,杀手之类的,所以大家自己合成卡牌到金色的就可以了。(可能其他种类的卡牌能合成紫色的,目前装备不多,还没有尝试)  2:箱子,3个白箱子合成1个绿箱子。3个绿合成一个金,目前2个金箱子,不知道3个能不能合成紫色的,大家可以试试看。  缺点:  1:武器尽量不要合成,除非你钱多,人品好,不然合出来死的心都有。  2:恶魔能力,理由同上!我3个金色的同种类能力,居然合成以后变成另外一个能力了,估计合成紫色的需要人品吧。

6,这几个小技巧,让Kindle 成为你的最佳新闻阅读器_

相信大多数人买 Kindle,都是用来看书的,而且只有用来看书。但其实 Kindle 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使用方法,比如说我就经常用 Kindle 来进行碎片阅读、获取新闻甚至是 RSS 阅读。

之前,AppSo 曾向大家介详细介绍了 Kindle 的各种功能,以帮助各位快速入门 Kindle。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大家并不是不会使用这些功能,而是缺乏将这些功能组合成一套阅读工作流(Workflow)的能力,使得手中的 Kindle 无法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正如茅盾所说: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因而,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套自己的日常阅读工作流,包括了碎片阅读、RSS 阅读两个常用的场景。让各位「Kindle 新手」可以从使用一套完整的工作流开始,慢慢发现自己的需求,并创造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流,使你的 Kindle 价值最大化。

碎片阅读

什么是碎片阅读?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

实际上,碎片阅读并不适合所有的文本。比如说微博、朋友圈等短文本是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因为文本限制,信息量本身有限。但对于微信公众号、门户新闻的一些文章来说,信息量比较大,每次阅读的时间较长,更适合在整块的时间里去阅读。

另外,我认为人的阅读是「渐进式」的,随着阅读时间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渐渐渐入状态,阅读、理解的效率会同比增长。因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的,我更建议的阅读流程是这样的:

如果你刚好有 Kindle 那就更棒了,可以将集成到「稍后阅读」App 的文章发送到 Kindle 中以提高阅读体验。当然,你也可以把想「稍后阅读」的文章发到 Kindle 中去。接下来我们以不同的信息源为类别,一步步教你如何实现这个工作流。

1. 微信公众号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信微信公众号一定是你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而 Kindle 也为中国用户特供了将微信公众号文章一键发至 Kindle 的「Send to Kindle」功能,下面是开通这个功能的步骤:

首先,在亚马逊官网登录账户,点击右上方的「我的账户」-「管理我的内容和设备」。

在新页面中点击「我的设备」,选中你的 Kindle,这时候下方会出现一个以「@Kindle.cn」结尾的邮箱,复制这个邮箱地址。

接着再点击「设置」-「个人文档设置」,在「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中添加亚马逊的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为可信任邮箱。

完成设置后,打开微信,关注亚马逊 Kindle 服务号(cn_Kindle),在公众号对话框中输入「绑定+刚刚复制的电子邮箱」。

然后打开任意一篇微信推文,点击右上角的「…」-「亚马逊 Kindle 服务号」就可以把文章发送至你的 Kindle 了。在 Kindle 联网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够收到微信推送的文章。

通过亚马逊微信服务号推送到 Kindle 的公众号文章

2. 网页和 App

除了微信公众号之外,许多人也会在网页或者 app 中阅读到一些不错文章。考虑到这种情况,Kindle 很早就利用 iOS 的 Share Sheet 做了 Send to Kindle 功能,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并登陆 Kindle 的 app,就可以通过分享将网页或 app 内容发到 kindle 中。

但是,我最近发现这个功能用不了了啊!点击 Share Sheet 的分享后跳转到 Kindle app 界面,但 Kindle 中收不到任何文章推送。

在测试了多台不同版本 Kindle 后,我认为是亚马逊中国的此项服务出现了问题,希望相关人员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能帮忙解决一下,救救广大中国 Kindle 用户。

不过,Share Sheet 用不了也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其实,直接在Share Sheet 中点击「微信」-「发送给朋友」,再选中亚马逊服务号,也同样可以将内容推送至 Kindle 中,排版还很好看。

通过亚马逊微信服务号推到 Kindle 的网页文章

3. 通过「稍后阅读」App 发送

如果你不想把 Kindle 直接作为「稍后阅读」文章的归集地,而是想在手机和 Kindle 都能「稍后阅读」的话,那么先将文章保存至「稍后阅读」类 app 再推送至 Kindle 也许更你适合你。

这里以 Instapaper 为例。你需要在 PC 端上登录 Instapaper 官网,点击右上角的 Setting 进入设置界面。

找到 kindle 一栏后,复制 Instapaper 的官方推送邮箱地址,并添加到你的 Kindle 信任邮箱列表里,同时将你的 Kindle 邮箱地址填入,点击保存。

接下来,你需要在新页面中勾选「Send my Unread articles to my Kindle automatically」这一选项,同时你可以设置最多发送的未读文章数量、发送频率、时间等,记得千万不要忘记选择时区,否则推送的时间将会不一致。最后点击「Save Kindle Preferences」,Instapaper 就会按照你的刚刚设置的偏好,自动将保存在其中的文章推送至你的 Kindle 啦。

这里主要邮件后缀要选「@kindle.cn」

目前,Instapaper、Pocket 等稍后阅读 app 都提供了官方的「Send to Kindle」功能,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前往官网设置。

RSS 阅读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使用最广泛的 XML 应用。

通过 RSS 你可以订阅任何你喜欢的新闻、Blog 等,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的去逛了。而你需要做的,不过是把你想要收到网站的 RSS 源添加到一个 RSS 阅读器中就可以了。

在推荐算法泛滥的今天,RSS 没有见冷,反而有一种「复兴」的趋势。著名 RSS 阅读器 Inoreader 的业务开发经理维克多·斯坦科夫( Victor Stankov )在《连线》杂志今年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是时候让 RSS 复兴了》中说道「自 2015 年以来,Inoreader 的搜索流量几乎翻了一番。」

Inoreader 网页版的界面

试想一下,假如你每一天看的文章都是算法推荐的,那么你永远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到自己喜欢的观点,你将没有机会去吸收不同的观点,只能固执在自己的看法中独行。

而 RSS 则能够让你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事件和观点,让你自己决定你要看什么,而不是「被」算法决定。

同样的,你也可以在 Kindle 上进行 RSS 阅读,墨水屏对一条条新闻的展示,会让你更有一种旧时看新闻报纸的奇妙复古感。

通过 WhereMyLife 推送到 Kindle 的文章,像一本精美的杂志

AppSo 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可以将 RSS 新闻直接推送至 Kindle 网站的优缺点,方便大家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

其中,狗耳朵和 Reabble 都是比较老牌的 RSS 推送服务了,而 WhereMyLife 则是比较新的服务,资源比较新,排版像杂志一样看起来比较舒服。

而 Reabble 则和以上服务比较不同,是 Kindle 上的 RSS 阅读器,你需要在 Kindle 的内置浏览器中打开它的网址,并且在 Kindle 联网状态下才能阅读。

图自:Readdle 官网

写在最后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信息不对等(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参与交易各方所拥有、可影响交易的信息不同,你拥有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往往会对你是否能促成一笔赚钱的交易有巨大的影响。

这个概念放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信息社会的来临让我们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上获取了极大的便利,信息获取门槛极速降低。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现在许多人租房都喜欢在豆瓣上寻找出租信息,房客和房东的信息直接对接,省略了中介,剩下了中介费。

然而最近我经常听到却多是:过剩的信息如何挤占了自己的时间,垃圾信息如何充斥了自己的设备。想必很多人已经选择性忽略了信息高效对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了。

古语云,有利必有弊。在你抱怨「信息过盛」的时候,不妨自省一下:我是否有一套有效的过滤机制?我在吸收信息的时候是高效系统的,还是低效分散的?阅读中我容易被打扰分神吗?

在问过这些问题后,你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而本文提供的这些信息阅读方法也仅仅是示例,希望能够有助于启发你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工作流,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利好。

7,逼哭周迅算什么本事_

表妹个人号「柳飘飘了吗」

第 152 篇推文

昨天,表妹说了句反话。

“我是不是变态,她一哭更喜欢了”。

——看过都会跟表妹一个感受的。

今天,表妹想说句气话。

“你们是不是变态,把她逼哭了”。

也许有人猜到主角是谁?

对,周迅。

事情得从两个月前说起。

8月20日,《如懿传》开播,第一二集,44岁的周迅扮演十几岁的青樱,尽管神态、动作,都把少女的娇憨抓住了,仿佛逆回《红高粱》九儿。

但。

没有人关注到“演技”,一窝蜂群踩她的老态去了。

风口浪尖,周迅沉默。

她是怎么想的?她介意么?有多介意?

没人知道。

直到前段时间,周迅和陈可辛做了个对谈,终于回应《如懿传》显老问题。

原来,当时她就哭了。

周公子曾为老这件事大早上爬起来哭。

那时候我真的每天早上起来

坐在沙发上我就开始哭

阳光再好我也在哭

就是我可能没有办法

那么快速面对人的衰老这件事

“老”一直都是女人最敏感的事件之一。

但一个女星,一个在中国有着顶级演技的女星为“衰老”落泪,则不得不让我们警惕了。

我们的主流审美竟对衰老如此恐惧吗?

这种主流审美是不是还在蔓延,壮大。

表妹有话,不得不说。

无可否认,少女感这顶皇冠,每个女人都倾心过。

90后的在凹少女感,没毛病。

80后的在凹少女感,fine。

70后还在强凹少女感,这逻辑就很迷了吧?

表妹并不是说女人40岁、50岁、60岁,不能像火箭少女一样穿着百褶裙AJ鞋蹦蹦跳跳。

表妹困惑的是——

当我们形容一个女人美丽时,是不是词穷到只有“少女感”这种人设。

女人的价值,当真只能押在“看起来年轻”这件事了吗?

如果是,那对长相少女的过分追逐,必将反噬到那些自然显老的女星身上。

绝不危言耸听。

周迅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斗破苍穹》,李若彤出来客串一下萧炎他妈,几分钟镜头,没人关注她演得怎么样,大家关心的,是她老不老。

更年轻的也逃不过。

孟美岐因为颧骨高、中庭长,属于偏成熟长相,于是,这点一度被某些整形护肤美妆号群起消费。

“显老的孟美岐……巴拉巴拉”

20岁长相如此,显老吗?

好。

个人有个人看法。

但,“显老”(或者说成熟性长相),是缺点吗?

这种动不动用“显老”贬损一个明星的舆论,背后透露的信息就是,审美市场对成熟类型长相的不埋单。

甚至不容忍。

这就要讲到一个现象:审美低龄化。

国内对女艺人审美低龄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不说别的,看现在霸占流量神坛的一众女星。

杨幂、Ab、迪丽热巴、赵丽颖、范冰冰、刘诗诗等等(排名不分先后)。

是不是小花遍野,大花零零?

跟许多人可能不一样,表妹第一次见杨幂,是《双响炮》。

那时杨幂的咖位还只够演个彩蛋,戏份寥寥。她呈现出来的,是可爱的小狐狸长相。

她是给陈好当绿叶的。

陈好,《双响炮》绝对女主。

你看,那时影视剧女主还流行这种颧骨微耸、五官舒展的“万人迷”脸。

陈好如此,赵薇如此,刘涛,也如此。

陈好最人气角色当然来自《粉红女郎》。

演万人迷时,她才23,大学刚毕业的年纪。

但这开阔的大五官,哪怕胶原蛋白满脸,你也只想喊她一句姐姐。

杨幂的23岁演啥?

巧的是,她也演了一个演艺生涯的重要角色。

《仙剑3》,唐雪见。

杏眼微瞪,撅嘴娇嗔,加上那嗲嗲的配音,典型的娇蛮小公主。

杨幂除了眼睛大之外,嘴巴、鼻子、脸庞都属小巧,五官整体往面部中央集中。

这种长相给人一种瓷娃娃感。

难显大气,胜在精致。

再看《仙剑3》的其他女角。

刘诗诗扮演的龙葵,五官线条圆润,眼梢低垂,妹系清纯感满满,很惹保护欲。

剧中最有姐姐感的角色,当属唐嫣扮演的紫萱,女娲后人、身负重任、端庄持重。

看出来没?《仙剑3》是经典热剧,杨幂、刘诗诗、唐嫣,都凭此剧跻身一线。

假若以《仙剑3》的流行为起点,我们发现,对女星审美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小”。

市场青睐的女星长相,不再是“长开”的大方,而是含苞待放的娇嫩。

于是。

自拍,越来越显小。

造型,越来越显小。

但,哪里有人容颜上永远18岁,永远娇艳欲滴呢?

套在女星身上那把叫做“年龄”的枷锁越来越重,越来越重……

第一批被压垮的就是上了年纪的女星。

不信你环顾四周,今天的市场,留给“老女星”的位置,还有多少?

陈冲曾和鲁豫做过一个访谈,就谈到当前我国影视环境,上了年纪的女星被边缘化的问题。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当中

它很少能写到

一个成熟的女人

会很有可看性的这种电影

尤其是30岁+,50岁以下的女星。

还记得《我就是演员》有一期吧。

杨蓉、王媛可、斓曦三位演员上演一出《后宫》。

开谁去谁留,这几位演员都谈到了同样的困境。

杨蓉表示自己年龄已经三十多了,但是为了不被市场淘汰,还在维持少女人设;王媛可说在《延禧攻略》之前自己有将近一年没有人找自己演戏,她几乎想要放弃;斓曦的焦虑是,生完孩子后,淡出一两年,就完全淡出影视制作人视线。

这焦虑是特例吗?

这焦虑也是姚晨,以及许多母亲重返职场的焦虑。

这焦虑不就是今天导致周迅哭的主要原因。

还不够明显么?内地一线影视剧的女主,基本都被“年轻女星”承包。

审美的低龄化,让市场对“老”这件事越来越没有耐心。

20岁的角色是小花演、30岁的角色是小花演、40、50岁的角色还是小花演。

我们对皱纹的恐惧,让导演们恨不得在每一个镜头都戴上层层滤镜。

即使是年轻小花也要柔光+磨皮。

审美的单一致使作品类型单一。

充斥市面的,不是PLMM卖弄姿色的伪大女主,就是打着女性旗号跪舔夫权的“诈尸清朝戏”(说的就是你,《娘道》)。

内地影视圈的共识就是:没人在乎一个中年女人在想什么。

内地影视圈的现状就是:我们永远缺席《麦瑟尔夫人》《福斯特医生》《傲骨之战》这种剖析成熟女性的作品。

于是,积累了小半辈子演技的老女星们,出路不是演阿姨、演妈妈这种绿叶角色,就是从商,嫁人。

因为没有这样的角色

影视传媒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当电视剧、电影一个劲鼓吹青春亮丽,把青春亮丽当作女性魅力的唯一标尺时,上了年纪的女星,就会越来越黯淡,上了年纪的女人,也会越来越消极。

39岁的霍建华可以在《如懿传》演小生。44岁的周迅一沾少女,就被疯狂吐槽。

58岁的赵文瑄可以被称赞越老越有味道,51岁的王祖贤一出来,就只能被吐槽为什么和年轻时大相径庭。

这是表妹分别以男星显老,女星显老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相关条目。

男星,839000个。

女星,2330000个。

面对衰老,周迅还敢承认自己的恐惧。

但又有多少女星只敢偷偷打肉毒杆菌,默默承受主流审美不断苛刻老去的自己。

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经常不施粉黛,对于衰老,她有一套酷毙了的看法。

“人脸就是一张地图,从脸上的皱纹到颈部的线条,一旦改变,就会偏离原来的路线。”

我们不是没有这么酷的女人。

俞飞鸿就是。

她也曾被问到年龄问题。

她说:

“40岁有40岁的美好,80岁也可以有80岁的美好。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我喜欢‘四十不惑’这个词,我到了这个年纪才感受到真的是‘不惑’了。”

但。

表妹又要问了。

我们有几个俞飞鸿。

再进一步,说这话的俞飞鸿,上一部主演,并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要追溯到什么时候。

——你可别说《喜福会》(那是1993年)。

反观国外。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57岁还能遇到《奥丽芙·基特里奇》,遇到《三个广告牌》。

罗宾·怀特在47岁还能遇到《纸牌屋》。

更别提于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顶级女星。

后者今年69岁,但2010年来,除了2016缺席,每年至少有一部作品打进奥斯卡、金球奖这种一线奖项。

所以。

请求各位媒体不要动不动鼓吹逆龄神颜了。

所以。

请求各位影视制片不要一根筋地以为观众就爱看小花哭哭啼啼。

当然。

更关键是我们。

是我们(不论男女)能不能更清醒地认识,并相信这一点:

美不是为十八二十岁的青春守灵。

美是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能活出新的姿态。

容颜会老,但美不怕老。

8,解析主角的人物特点_

杰克·鲍尔

简介--杰克·鲍尔

杰克·鲍尔(Jack Bauer)是美国电视系列剧《24小时》中的主角。他由基夫·萨塞兰(Kiefer Sutherland)扮演,是剧中唯一一个每季每集都出现的角色。

姓名:杰克·鲍尔(Jack Bauer)

曾任职位:洛杉玑反恐局临时探员、国防部长高级助手、洛杉玑反恐局外勤组指挥、洛杉玑反恐局主管、洛城特警三角洲部队成员

所属:反恐局 ,国防部

现状:美国洛杉矶

家庭人员:Kim Bauer (女儿),Phillip Bauer(父/已亡),Grame Bauer(哥哥 /已亡), Teri Bauer (配偶/已亡)

扮演者:基夫·萨塞兰(Kiefer Sutherland)

他是故事的一号主角,CTU反恐小组的领袖。就像剧中暗杀组织负责人所说:杰克是个天生的杀手。但当杰克坐在他的SUV中,远远地用温柔地眼光瞧着他女儿的时候,这是个最慈爱的父亲;当杰克在飞机上,用手狠狠地掐着他的前情人尼娜逼供时,这是个冷酷的人; 但我觉得杰克更像是一个不按常规办事的、果断决敢、做事绝不拖泥带水的一名顶尖优秀特工,杰克是个冷酷的人,杰克更是个叛逆者。而CTU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是一群蒙面的,整天锻炼身体的肌肉男性。相反,在那间大而幽暗的敞开式办公室工作的那些男男女女们,倒更像是由一群黑客构成的高效率团体。

为得到线索,当你看到杰克在CTU总部毫不迟疑地枪杀等待审查的嫌疑犯并割下其头颅去赴约会时,当他在电话中指导自己的女儿向她面对的凶犯开枪射击,并怂恿其上前补射以确认对方已经死亡时,你能看到这样一种成为英雄的方式,你可以称之为坚强。但更为贴切的词语却是:冷血。杰克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英雄。一个冷血的英雄。这是一个对待敌人毫不留情的人,在这样的一块坚硬而锐利的石头面前,无论敌人是谁,都要忍受无边的恐怖和痛苦。所以是他拯救了总统,拯救了美国。

在CTU执行过的任务

2000年,普罗秋斯(古希腊海神,译者注)行动——行动小组首领

1998年,洛杉矶酒店遇袭——行动分队队长

工作履历

CTU:前特工主管,限洛杉矶本地范围。

洛杉矶警署:SWAT小队

教育

洛杉矶郡治安处:初等反恐学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加利福尼亚西部城市,译者注)分校:主修自然科学,犯罪学,法律等专业。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类文学士。

特种部队训练课程。

兵役史

美国陆军:擒拿格斗组、三角洲特种部队

履历和“24”之前的生涯

杰克·鲍尔的父母是居住在加州的德裔美国人。他拥有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自然科学、犯罪学和法律硕士学位及艺术和英国文学学士学位。

完成学业後杰克成为一名洛杉矶SWAT小队成员,而且参加了三角洲部队。很显然,杰克在加入反恐局前还是中央情报局的外勤组探员。 在CTU期间,他是“海神行动”的总指挥,还是洛杉矶酒店袭击时的行动队长。不久後,他揭发了三名反恐局探员的受贿行为,包括他的恩师克里斯多夫·韩德森。杰克得到了“叛徒”的名声,在反恐局里很不受欢迎。

杰克·鲍尔是一名性格缺陷的英雄。他与许多希腊英雄一样,正是因为其优点(勇敢和正直)而被拖入悲剧之中,他功绩非凡,他的生活却一塌糊涂。杰克在反恐局的工作带给他许多求生本领,但是他的工作也带给他无限的痛苦(在第一季最後失去了妻子,在第三季前染上了海洛因的毒瘾,在情感上相继失去几名情人,他最友好的挚友的死亡,以及他的“死亡”)。

信念与价值观

杰克坚信一个信条——“目的证明手段”:他似乎显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一个例子是在第二季中,他在乔治·梅森(George Mason,时任CTU主管)面前射杀了一名证人。当梅森表达了对其极端行为的惊谔时,杰克回到:“那是像你这样的人的问题,乔治。你想事事有个结果,但你从不把自己的手弄脏。”

杰克精于审讯。他常用来对付受审的恐怖分子的手法包括极度的肉体,精神上的折磨。有时他也会以其家人的性命相威胁。 相应的,杰克自己在面对严刑拷问时表现得宁死不屈.如第二季里,恐怖分子Ronnie Stark动用了刀扎,电击,“炮烙” ,注射等多种手法以期杰克招供。在严酷的审讯过程中杰克数次休克,甚至一度临床上“死亡”,不过终又被恐怖分子救活。Ronnie Stark的观点是:“谁都会招的,杰克,包括你”,他还说:“别想那么容易死掉”。但就在杰克回复意识几分钟後,他成功制服看守重获自由。

杰克为了更大的利益常常选择不惜使自己或他身边的人面临生命危险。比如,一次恐怖分子以释放病毒来要挟杰克处决其上司Regional Director Ryan Chappelle。在抓捕行动失败的情况下杰克不得不扣动扳机。另一次,杰克闯入洛杉矶中国领事馆劫走掌握恐怖袭击关键情报的中国科学家Lee Jong,在行动中Lee中弹生命垂危。回到CTU後杰克得知仅有的医生正在抢救Paul Raines(他是杰克的女友Audrey Raines分居中的丈夫)。 Raines此前因救杰克而中弹。令 Audrey难以接受的是,鲍尔拔枪命令医生救治Lee,而Raines在心跳停止後死亡。

对于这样的行为杰克几乎不会流露出情感上的痛苦,直到危机解除之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杰克不得不压制他的情感以完成眼下的任务。偶然地他也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就像在第三季最後,在经历了整整一天的恐怖和惨剧後,他感情崩溃,涙流满面。也许正是这脆弱的一面才是杰克这个角色的画龙点睛之处, 它提醒观众,杰克其实也是人,他也有著正常人的七情六欲。

当他在第一季失去妻子之後,杰克生活中的个人目的开始朦胧起来。对他来说,个人生活和职责所在已经没有分别了,就像他在第三季中对他的拍档蔡斯·爱德蒙斯说的那样:“你想干这份工作,就别指望同时维持正常人的生活。”

人物琐事

在杰克·鲍尔参军或者进入反恐局之前,他是女记者Jessica Abrams的朋友,还是一名摩托车手和划浪者。

在第一季之前,(很可能在他参加三角洲部队期间),杰克被招募去参加美国一支雇佣军“珊瑚蛇”,但他拒绝了招募。

杰克从未在严刑拷打下屈服,即使像在第二季中被拷打得接近死亡。在那时,拷问人Ronnie Stark甚至说“谁都会招的,杰克,包括你”。讽刺的是,尽管他在临床上已经“死亡”,但他仍然成功逃脱并且没有洩露任何重要信息。

杰克在临床上已“死”了一次,是在第四季结局时用来掩饰他的生还。曾用名:Frank Flynn (第五季开头)。

杰克在第一季杀了10人,第二季30人,第三季14人,第四季44人,第五季38人。总共杀了136人。

勇敢的杰克

及时把电话炸弹扔出窗外,拯救了鲍尔墨议员。(第一季,22:00 - 23:00)

把妻子和女儿从盖恩的囚禁处救了出来。(第一季,11:00 - 13:00)

向维克多和安德烈射击。(第一季,23:00 - 00:00)

乔扮成泰德·科菲尔的司机,从而对其绑架。(第一季,09:00 - 11:00)

倒霉的杰克

当他以为一天的恶梦终于可以结束的时候,却在CTU总部发现了妻子的尸体。(第一季,23:00 - 00:00)

发现尼娜是内奸后,拿枪指着她。(第一季,23:00 - 00:00)

维克多·德森,杰克以为两年前在科索沃把他干掉了,谁知他还活着。(第一季,19:00 - 20:00)

被盖恩威逼,去刺杀总统候选人。(第一季,07:00 - 09:00)

扮演者

姓名 基夫·萨瑟兰(Keifer Sutherland)

全名 基弗·威廉·弗雷德里克·邓普希·乔治·鲁夫·萨瑟兰(Kiefer William Frederick Dempsey George Rufus Sutherland)

出生 1966年12月21日

身高 5英尺11英寸(180公分)

个人传记

基夫·萨瑟兰,1966年12月2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

基夫的首部参演影片是1983年的《贵客光临》(Max Dugan Returns)。第一次作为主角出演的电影是1984年的加拿大剧情片《边缘少年》(The Bay Boy),该影片分别为基夫和导演丹尼尔·皮特里赢得了Genie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提名。在《边缘少年》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基夫来到美国洛杉矶发展。初来乍到,出演了两部电视:《The Mission》(取自1985年《幻海魔踪》中的一段情节);《Trapped in Silence》(1986年,与玛莎·梅森搭档)。

1992年,分别在两部影片中担任主角,一部是《Article 99》,基夫扮演彼得·摩根(另两位主角分别是雷·利奥塔和福里斯特·惠特克),另一部是军事题材影片《义海雄风》(A Few Good Man,另两位主角分别是杰克·尼克尔森和汤姆·克鲁斯)。1993年,基夫出演了由20世纪福克斯投资的《逝影惊心》(The Vanishing),同时搭档的还有杰夫·布里吉斯和南希·特拉维斯。

1997年,基夫在《移魂都市》(Dark City)中继续露面,该片由执导,与基夫搭档的还有威廉·霍特以及鲁弗斯·休厄尔,这部影片被作为当年戛纳电影节的特别礼物。在《痞子大逃亡》 (Truth or Consequences, N.M.)中,基夫与凯文·波拉克,迈克尔奇·威廉森,罗德·斯斯格尔,马丁·西恩同台竞技,与此同时,他的管理、指挥能力也有了长进。

2002年在影片《狙击电话亭》(Phone Booth)中,他扮演了一个始终躲在电话线另一端,用声音来威胁男主角的那位恐怖份子。

在1988年基弗和卡米拉-卡瑟结婚,在他们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短暂的婚姻便宣告结束。吉弗之后在1990年遇到了朱莉娅-罗伯茨,交往了1年后两人订婚,但在婚礼日之后不久就婚姻就结束了。

在1998年他决定先休息一下,暂时息影。回归后不久他便在电视剧《24小时》中得到了杰克-鲍尔的角色。这个角色重新激发了吉弗的事业,如今他主演《24小时》已经有7个年头了,同时在剧休期他还在继续拍电影。

基弗和《24小时》的合同一直到第八季,即使他的角色活不到那个时候,吉弗也会作为本剧的制片人继续跟随剧组。

9,亡者归来:游戏中的吸血鬼题材探源_

后现代的“吸血鬼猎人”的创作源泉,确切说来,是18到19世纪,西方近代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支流“黑色浪漫主义”。

作者投稿丨Tinym

10年前,《暮光之城》里的潇洒迷人的吸血鬼王子夺取了银幕外无数小女生的芳心,在世上掀起了吸血鬼浪潮,笔者记得当时的女同学们似乎人手一本翻烂的《暮光之城》原著,如同圣经不离身的虔诚基督徒,每逢课间休息就大开剧情讨论会。

工业革命后百年来,吸血鬼是一个“永生”的娱乐明星、媒体宠儿,从哥特小说到好莱坞电影,从大众文学到第九艺术,德古拉刚现身于笔端,又登上舞台银幕。当今流行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多少可以追溯到布拉姆·斯托克笔下的德古拉伯爵:他将盛行于东欧的吸血鬼信仰和罗马尼亚、中世纪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以对敌人或自己的臣民施以残酷的穿刺刑而闻名)进行艺术融合,塑造了一个血统高贵、永生不死、危险又迷人的形象。其实,“大众文化中的吸血鬼始祖”这顶帽子,对于德古拉来说,还是太过沉重;后现代的“吸血鬼猎人”(吸血鬼题材的发烧友)的创作源泉,确切说来,是18到19世纪,西方近代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支流“黑色浪漫主义”。

《龙之皇冠》对横版过关ACT的老前辈《恶魔城》的致敬,黑暗、神秘主义、厄运、古堡、诅咒、吸血鬼、狼人其实是百余年前的哥特小说留下的遗产。而衣冠楚楚、潇洒迷人的吸血鬼绅士或贵族则源自拜伦、波里道利、斯托克等作家诗人的中世纪幻想

丨 既熟悉又陌生的吸血鬼幻想

对于中国受众而言,“德古拉”是舶来的文化产品,吸血鬼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本世纪以来,来自西方的吸血鬼向中国发动着“全面战争”——既有《德古拉》等文学经典的引进,又有《暮光之城》《精灵旅社》等通俗影视文学的译介,带有吸血鬼元素的游戏更是数不胜数;吸血鬼还另辟蹊径,以日本ACG为跳板登陆中国,如漫画之神创作的《吸血鬼在日本》、让人暴露年龄的《吸血姬美夕》、让合法萝莉流传开来的《东方红魔乡》、当年土豪玩家能在GBA或PS系列上接触的“恶魔城”系列、诸多洗脑曲的源头《化物语》,等等……

当年中少出版社译介的一套会让少年儿童“把持不住”的魔幻漫画,算是笔者的“吸血鬼”启蒙之一。虽然主角是女巫,但其实在西方的吸血鬼信仰中,女巫、狼人等死后的化身就是吸血鬼

陌生是因为,吸血鬼是一个源自异文化的符号,在图像时代,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洋葱”的表面——德古拉其实并非最原汁原味的吸血鬼,他是吸血鬼信仰的文艺化、现代化。后现代的娱乐工业向我们兜售的“吸血鬼”,其实是数百年来种种文化符号、文化碎片堆积附会而成的形象。

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将各自的幻想投射到吸血鬼的身上。工业革命时期,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旧世界的眷念与决裂,这种双重矛盾的情感投射在古堡或庄园中的吸血贵族上,到今天这个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后现代,投射的对象又变成了女性们的万人迷“吸血男神”,或是阿宅们的纸片人“吸血老婆”。

图像时代,被人们赋予了“吸血鬼”符码的“仿真情人”和“仿真老婆”

吸血鬼的形象在不断发生着变迁。哥特小说是恐怖题材的始祖,而《德古拉》等吸血鬼经典正是所谓“艺术恐怖”的先驱,然而如今的新生吸血鬼,有的让人为之倾倒,有的引人为之“社保”,这就是一个“情感悖论”:我们是如何从恐怖、惊悚中获得娱乐的?然后恐怖的化身,为何会化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卖点、甚至是所谓“萌要素”?

吸血鬼题材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欣赏分析不完的。但是,追溯吸血鬼背后的文化渊源,了解吸血鬼亚文化流行背后的文化心理,至少可以令人触类旁通,并得以更好地欣赏此一类型的艺术作品。

丨 吸血鬼信仰的内核:通过仪式的紊乱

当前,网络上发表有大量题为“十大吸血鬼”“著名吸血鬼大盘点”等吸引人眼球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吸血鬼的分类有一个相同的模式:无论是真实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还是文学虚构人物,只要跟血字扯上一点联系,就划作吸血鬼,什么莉莉丝、什么该隐等等。这其实引出了一个问题,吸血鬼,难道顾名思义,就是“吸血的怪物”吗?

这是大众形成的一般观念,当然这并没有错,或许在汉语文化圈内,吸血鬼的定义就是这样约定俗成的。的确,吸血鬼的传说中很多版本都涉及到了血液,但是,虽然听起来很拗口,吸血的“吸血鬼”,只是诸多吸血鬼传说的版本之一。本文讨论的是成为后世黑色浪漫主义文学直接创作源泉的,在中欧、东欧肆掠的Vampire,而不是更为广阔的、关于血液的民俗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吸血鬼呢?首先,吸血鬼的源头至今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但大致定了4个候选源头:土耳其语、希腊语、斯拉夫语与匈牙利语地区,这也大致勾勒出吸血鬼信仰的流行区域——巴尔干半岛和北部的斯拉夫语族诸国组成的东正教文化圈。这一背景导致即便是到了驱魅的近代,东欧的吸血鬼信仰依然泛滥的要因之一:夹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必须懂得与穆斯林打交道的东正教会对待异教迷信比天主教会更为宽容,甚至还将吸血鬼信仰融入自己的礼拜仪式。那么我们就来看一则原汁原味的吸血鬼口头传承:

他们将威士忌装入瓶中与尸体埋在一起,吸血鬼喝了酒就不会回家了。死者亲人会呼喊死者的名字,说道“喝了酒就去瓦拉迪亚(另一个村庄),就别回来了”。如果你这样的做的话,吸血鬼就不会回来,但是他会去瓦拉迪亚喝酒,然后他回来的时候,墓地必须保持安静,否则整个仪式就会失效。 ——记录于1932年7月3日,转引自斯拉夫语言家Jan Louis Perkowski的论文《The Romanian Folkloric Vampire》

这个村子的吸血鬼只需要喝上一杯就能够安息,真是和善的亡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正如民俗学家穆格奇(Agnes Murgoci)总结的:“最典型的吸血鬼就是复苏的尸体,我们可以称其为死者吸血鬼类型”,以及牛津的神学家、神秘学家萨默斯(Montague Summers)所引述的:

“一具活着的尸体,这种说法虽然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但这就是吸血鬼。”

吸血鬼,和他的娱乐业“同事们”——僵尸、木乃伊等等一样,都属于“亡者归来”的模型,看起来平凡无奇,但事实上包含了深厚的人类学内容,比如信仰中,为什么死者会回家呢?首先这个思想建立在,古人认为尸体腐烂之前,灵魂会留在死者的身体之中,也就是肉体—灵魂的二元论基础上,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守夜、守孝;另外,死者刚下葬这段时间,正符合人类学家杰内普所提出的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理论中的阈限阶段(Liminal Phase)。

所谓的通过仪式,指的是人从生命中的一阶段进入另一阶段的过程,比如出生、成年、结婚和死亡,社会中的人经由通过仪式,发生着身份的新旧转换,例如死亡,在集体意识中就是脱离生者身份变成死者。杰内普进而将通过仪式划分成3个阶段,其中“阈限”指的是通过仪式中,人“脱离原来的身份而没有获得新的身份的”模糊阶段。

无论是灵魂—肉体二元论,还是通过仪式,都在说明,在文明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之下,依照民众们自发形成的学问(也就是所谓的民俗),生者必须郑重小心地对待死者,否则死者则会找上们来,发生各种严重后果。

而信仰中,吸血鬼正是处于一种人刚死不久,灵魂还留在体内的阶段,他们并未完全转变成死者身份,而是在模糊阶段中找上门来给生者添麻烦的亡者——吸血鬼会伤害或者捕食死者的亲属,这既是吸血鬼的最典型特质,也是“吸血”迷信的根源。那么既然东欧的农民们按照传统仪式,“正确”地料理死者,又怎么会产生吸血鬼呢?这就是由于外部原因,死者的“通过仪式”发生紊乱了,即人在从生者到死者的过渡仪式中没有安息,陷入异常,而这个外因,多数情况下就是传染性疾病,比如在吸血鬼信仰的流行期18到19世纪,依然肆虐的鼠疫和霍乱。

日本轻小说刻画的黑死病亡魂(集合)形象与法国报纸(1912)插图中的霍乱化身。由此可见,西方的死神形象,就是“归来的亡者”

一户人家死了人,随后死者的亲人们接连死去,这就是吸血鬼传说的基本原型。东欧落后农村地区的民众,由于对病理学的无知,以及对尸体分解期间肿胀渗血等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只有杜撰出吸血鬼的传说——捕食生前亲人的死者,以及解决方法——将尸体掘出,焚烧,或将木桩钉入心脏、肚脐等等,作为传统仪式的补充,修正死者的通过仪式,新的民俗由此诞生。

杰内普所著的人类学经典《Rite of Passage》日文版

猎杀生者的吸血鬼传说,体现的是人们对死者的恐惧与厌恶,然而人们对死者的情感是相当复杂和矛盾——既有恐惧,也有眷念,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中都是相通的。比如汉字文化圈中,日本的怨灵文化和中国的三大鬼节。《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中国文化中“归来的亡者”就是“鬼”,中国人驱魅避鬼的同时,也讲究尊祖敬宗。

东欧的亡者民俗也是一样,猎杀生者,仅仅只是吸血鬼传说的一部分,吸血鬼传说中也有不少死后夫妇、死者情人类型的传承,比如男子死后变成了吸血鬼,与生前恋人幽会的故事,正是爱情驱动着死者化作吸血鬼,从坟墓里爬出来,这也是吸血鬼常常和狼人、魅魔混淆在一起的原因,甚至在南斯拉夫地区还记录了男子装扮成吸血鬼与恋人相会的习俗,甚至是吸血鬼诱奸或通奸的案例。

总之,正是传承中的吸血鬼具有情人的侧面,所以他们也成为后世诸多“人鬼情未了”“禁断之恋”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之一。

可以看到,“吸血”仅仅只是吸血鬼信仰(捕食生者)衍生出来的一个侧面,吸血鬼诞生自外因所致的通过仪式的紊乱——死者应该是上路的人,怎么能回来呢?这里面蕴含了生者对死者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吸血鬼信仰的内核,其实是世界各地文化共通的一个模型:“亡者归来”。

丨 从传说到文学:资产阶级的“黑色浪漫”

信仰中原汁原味的吸血鬼当然影响到了文学中艺术化的吸血鬼。

西方近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和东欧盛行的吸血鬼信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二者背后的时代背景是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这个时期,欧洲诸多大文豪都对吸血鬼青眼相看,比如歌德的《柯林斯的未婚妻》(The Bride of Corinth),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The Outgrage of Voluptiousness)、拜伦的《吸血鬼》(The Vampyre)、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Christabel),18世纪中叶在英国发源的哥特小说流派,成为了吸血鬼最活跃的舞台。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简单的说是一种富于幻想的文学风格,而哥特小说则属于一种“黑色幻想”:

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 ,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

哥特小说正是当今盛行的“恐怖艺术”的源头,然而其中的奇幻、恐怖要素并不是单纯用于娱乐,而更多是“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可巧的是,中国也诞生了一部“黑暗浪漫主义”作品,那就是《聊斋志异》。无论是哥特,还是志异,不过都是往现实中披上幻想的迷彩,借用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语,正可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哥特是毁灭古罗马的一支欧洲蛮族的名字,它化作了中世纪的代名词,在后世承载着人们对中世纪的幻想。哥特式绘画、哥特小说则让哥特这个词进一步与鲜血、死亡、恐惧、诡异联系在一起。以褶边为特征的哥特服装几乎成为日式吸血鬼的标配(绘图:てらじん)

文学作品中吸血鬼德古拉诞生的时代,可以借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名言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社会的诞生与旧社会的毁灭,让人类看到光明未来的同时,也将人性的丑恶暴露得一览无遗,有趣的是,同一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辛辣地用吸血鬼来比喻资本: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有恒产者有恒心。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德古拉的时代,同时也是羊吃人、童工、奴隶贸易、殖民侵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代,资产阶级做了新社会的主人,物质上利用工业革命为自己攫取剩余价值,然而精神上却向往怀念着中世纪旧社会的高贵血统、显赫家世,因而他们笔下的“德古拉”无不是魅力非凡的“吸血贵族”。就如同现实隐喻一样,资产阶级总会在故事中驱逐、葬送吸血鬼,讽刺的是,殊不知昔日的勇者变成了恶龙,他们自身早已化作了吮吸剩余劳动的“吸血鬼”。

丨 走向后现代的数据库:为什么恐怖的化身会被“射爆”?

信仰中的吸血鬼属于未开化的农业社会,而文学中的吸血鬼属于现代性的工业社会,前者蕴含着百年来吸血鬼Cult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人类学根基,后者则奠定了大众文化中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吸血鬼形象——危险而又迷人的嗜血贵族,而百年后,在碎片化、扁平化的新媒体时代,吸血鬼的真身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包装亮丽的娱乐明星,成为后现代的“数据库消费”的一部分──数据库消费是日本哲学家东浩纪提出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后现代,人们的消费内容从 “物语”(故事、剧情或者宏大叙事)走向了“数据库化的设定”(标签化的角色、萌要素,或者微小叙事),即从“结构”走向了“解构”。

解构是一个内涵颇为复杂的文艺理论、艺术哲学术语,本文的“解构”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套路”分解成种种元素,然后在新的语境下重组,或者与新的元素拼贴,从而实现“颠覆”或“反套路”,比如“勇者斗龙”这个文艺作品中的常见套路(题材),就可以分解出“勇者”“龙”“公主”“善良”“邪恶”等种种元素,芥川龙之介的《桃太郎》就对桃太郎传说解构,让“勇者”变成了“恶龙”,而斯托克的《德古拉》将吸血鬼与穿刺公拼贴,造就了“吸血大公”。解构比起整体,更加强调部分(元素),东浩纪所提出的后现代的“数据库”,其实就是流行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解构现象。

美国的动画常青树《辛普森一家》里有一集讽刺了美国的畅销书产业,故事中,女主角丽萨集结了春田镇的各路神明,齐心协力创作一部食人魔题材的魔幻小说,希望能击败市面上充斥着的,由资本策划、基于市场调查,以工业化流程创作出来的吸血鬼小说,结果最后还是给买下了版权的出版社换了皮。

《辛普森一家》第23季第6集:The Book Job(2011年11月)

出版社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无论你的食人魔小说写得多么有创意,但我们做了市场调查,食人魔题材无人问津,青少年们不会将他们的零花钱花在这样的故事上。

剧集揭示的现象,其实并非单纯出版业的业态,而是整个流行文化产业的迷局:堂堂的创意产业,却要兜售皮囊/噱头;人们的消费对象在愈发走向碎片化、扁平化、快餐化;昔日的大叙事作品被解构成数据库化的元素、标签,然后拼贴成“新”的微小叙事作品,等等。

不同性质的媒介,就有不同的吸血鬼文化。主打“换老婆”玩法的微小叙事游戏也决定了其中的吸血鬼的形象必然是极其扁平、碎片、数据库化的。即便是军舰、少女、吸血鬼、双马尾的拼贴画,也是当今的吸血鬼传承的形态之一

吸血鬼自身也同样被解构重组,从传统的语境剥离,置于时代流行的语境之中,当今流行文化“长尾”的一端。农业时代,吸血鬼活在口头传承中,工业革命时期,活在印刷品和戏剧舞台上,好莱坞与电视的时代,诞生了影视剧吸血鬼,而今天吸血鬼还活在新媒介之上(包括所有的数字产品),媒介塑造着人类,也塑造着人类所创造的吸血鬼文化。

吸血鬼身上投射着我们自身,也投射着塑造我们的媒介。新媒介是碎片化的,扁平的,鼓吹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那么吸血鬼的形象也同样如此,为什么昔日的恐怖化身,到今日却引人“射爆”,也就很好解释了。

丨 结语:如何设计一个打动人心的吸血鬼形象或故事?

德古拉行走于世已有百余年,即便是今天这个上帝已死、鬼魅尽被祛除的时代,吸血鬼的故事依然让人们魂牵梦萦。如果说吸血鬼传说的分类与解码者是民俗学家或人类学家,而吸血鬼传说的传承与创造者就是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写一篇吸血鬼的研究论文固然不易,但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塑造一个打动人心的吸血鬼角色,撰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吸血鬼故事,将吸血鬼元素成功地融入你的作品,让吸血鬼继续“永生”下去。

我认为,解锁这些成就的钥匙或许就隐藏在吸血鬼传承的历史之中——无论是农民的迷信,还是资产阶级的幻想,让吸血鬼流行起来的原因,并不是其纷繁多变的信仰细节,也不是其光鲜华丽的艺术外表,而是文化心理、时代精神。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人们在这个事象或形象上倾注的最简单而又最真挚的共同情感,比如对死者的恐惧,对逝者的眷恋,对人性丑恶的控诉,对社会黑暗的批判等等。

如果你要将吸血鬼这样数百年堆砌起来的文化符号融入你的创作,首先应该解构“吸血鬼”,理解前人对吸血鬼的“附会”(创作),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地剥去这层文化外壳,然后在时代的集体潜意识基础上,重构出你独特的吸血鬼形象或故事,这也正是斯托克如何创作出德古拉的——他解构了信仰中的吸血鬼,从而实现了吸血鬼从“乡巴佬”到“贵族”的华丽转身。

当今的人们酷爱“设定”,给真实的人物设定,给虚拟的人设定,在很多人眼中,设定就是角色设计的代名词。而昔日的吸血鬼,在当今就是一个设定的集合,其中许多元素都是来自前人的文化遗产,被纳入了今天的流行文化数据库,用于新的创作之中。但是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是设定,而是设定背后的文化心理、集体潜意识,比如《东方红魔乡》中的“黑暗童话”,《暮光之城》中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精灵旅社》中的亲子间的文化鸿沟,这个时候,无论你创作的是吸血鬼,是僵尸,还是木乃伊都已经不重要了。设定是用来“扮演”的,本身就包含了“假”的含义,而文化心理、集体潜意识是永远演不出来的,正是它们让吸血鬼变得立体化,变得丰满,变得栩栩如生,让幻想也变得“真实”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论文与专著:

《The Vampire: A Casebook》,Alan Dundes编著

《Vampires and Vampirism (Dover Occult)》,Montague Summers著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著

网络文献:

《通过仪式:自我再生神话的仪式书写——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的神话学解读》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吸血鬼和僵尸:怪物与资本主义究竟有何渊源?》

原文链接:亡者归来:游戏中的吸血鬼题材探源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文章TAG:维克多弗兰  攻略  维克多弗兰高层区隐藏商店位置分享攻略  隐藏商店在哪  维克多  弗兰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