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游戏真的吗,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作者:本站作者那么,这是真的喽?不是真的。历史上可能真的没有。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摸金校尉”一词最早是由曹操设立的,最早语出陈琳写就的《为袁绍讨檄豫州》:“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历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吗?
据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因为财政紧张,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于是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专门盗掘坟墓,以搜刮陪葬的金银财宝贴补军费。这一说法最早的出处,是袁绍部下陈琳所写的《为袁绍讨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据说曹操发掘的最大的一个坟墓是梁孝王刘武的芒砀山王墓。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的弟弟,生活时代正是西汉文景之治的繁荣时期,墓葬自然也是非常的丰厚。后世考古发现芒砀山王墓占地有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水经注疏》中也记载: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据说光这一次的收获,就让曹操三年不为财政担忧,这足见曹操所获之丰厚。
不过也有人怀疑陈琳所写不过是为了攻击曹操而编造的,毕竟即使真的要盗掘墓葬,应该也是秘密进行,不会这么大张旗鼓任命专门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去做,曹操也更不可能亲临现场来指挥。而且到80年代对芒砀山王墓进行保护性发掘时,墓葬里还是发现了金缕玉衣、玉璧等很多珍贵物品,如果曹操真的是有组织的带军队去盗墓,而且“破棺裸尸”,势必搜刮的干干净净,那么又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多的东西呢。
不过持肯定态度的人也表示,可疑的是曹操无论是在《为袁绍讨豫州》刚发出来时,还是在击败袁绍以后,都未对盗墓之事加以反驳。而且曹操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提倡薄葬,是不是盗墓盗多了,怕自己也遭遇摸金校尉呢,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也有说法汉墓留存的比较少,这个是不是和曹操有关。这个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不过考虑到汉代距今时间比较远,当中历经多个朝代,损坏的几率本身就大,有破坏也未必是曹操干的。
而且按照陈琳所记载,曹操设置摸金校尉的时候还在官渡之战前,此时他占据的不过是衮州、徐州等地,河北、关中等地的汉墓应该不是他破坏的。总的来说,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一事确实有史料记载,至于是否肯定属实,目前还有一定的争论,也有待更多的资料加以证明。另外曹操的墓地在近几年还是被考古发现了,不知道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会作何感想。
曹操设立摸金校尉有文献出处吗?
是的。曹操设置「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唯一的出处就是陈琳的檄文: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所以,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你,这是一个事实判断。
因此,只有将问题引申一下:那陈琳檄文所说的曹操发放「盗墓执照」,设置『摸金校尉』 是否可信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文献记载的一致性先从文献记载方面梳理一下,三国魏朝郎中鱼豢私修的史书《魏略》没有记载这个檄文,可以理解,毕竟曹操是魏武帝。三国蜀汉陈寿撰《三国志》也没有收录陈琳檄文。最早记录在东晋孙盛所撰的《魏氏春秋》,这本书已经散佚。
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和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都是引散佚的《魏氏春秋》记载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有几个字稍有差异)。考虑到《三国志》和《后汉书》这样官方正史地位,再加上范晔、裴松之作者的史学造诣,也几乎都没有利益纠葛,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推己及人:范晔、裴松之在引证《魏氏春秋》记载的陈琳檄文的时候,可定要对其可靠性进行审查,他们认为是可信的。
这两位史学大家面对檄文这样文献,肯定是不会轻易相信的,他们也会审查衡量。既然范晔《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审查过,都是一致的,说明他们是相信的,我只有选择相信。这两个官方史书,是研究东汉三国最可靠的史料。而且《后汉书》记载,曹操捉到陈琳以后,并没有说陈琳污蔑他盗墓,设置「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而是说陈琳你为什么骂我祖宗十八代,骂我是太监的儿子。
第二,历史背景曹操所处的时代,盗贼蜂起,群雄割据的大乱世,在那种时代盗墓是很正常的现象。秦汉学会长王子今先生有一本著作叫做《中国盗墓史》,其中有一节「汉魏之际盗墓的高潮」是他对时代背景论述,我引用过来:引自:王子今. (2011). 中国盗墓史. 九州出版社.页98-105所以,东汉末年就是今天说的「无政府主义」时代:王权式微,天下大乱,用《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诗「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魏之际出现了一个盗墓高潮,民间小盗挖有钱人的墓,军阀大盗为了凑军饷,连光武帝刘秀的墓都挖了。董卓、吕布以及孙吴政权都盗过墓,曹操盗墓也很正常的。第三,考古发现陈琳在檄文中指责曹操将梁孝王墓被洗劫一空,汉帝枕头都哭湿了。三国时代的《曹操别传》《曹瞒传》等文献记载了曹操盗掘了梁孝王的墓。
如:《曹操别传》:操引兵入岘,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立泣。《曹操别传》等都是散佚的野史,是唐宋以来的文献转引,只作为旁证。考古所发现的河南芒砀山梁孝王墓确实被洗劫一空,梁孝王墓(保山一号墓)1994年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水经注》记载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水经注》:砀山有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之。
这跟考古发现完全一致,砀山梁孝王墓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西汉石涯墓:墓道内有几千块巨大的封石堵塞,考古学家认为,盗掘这种墓葬,不是偷偷摸摸的小盗墓贼可以应付的,只有明火执仗的军队才有可能盗掘:引自:阎根齐. (2001). 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 文物(8), 60.页37曹操曾经在芒砀山一带的活动过,而史书记载梁孝王墓是曹操盗掘的,没有指向任何人。
所以,曹操盗掘梁孝王墓应该可信。---------------------------------------------俗话说:「孤证不立」,何况「檄文」的可信度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我们综合考量三个方面:1、文献记载的一致性:正史《后汉书》和裴注《三国志》都相信陈琳檄文。2、时代背景:汉魏之际的盗墓高潮,军阀都有盗墓行径。
3、考古证据:汉梁孝王墓葬确实被有组织的盗掘,曹操是唯一嫌疑人。这三个方面综合考量,曹操盗掘梁孝王墓,并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两个盗墓职位,我认为在没有可信反面资料的情况下,我们暂时可以选择相信。至于陈琳说曹操盗墓是「所过堕突,无骸不露」,可能有点文学夸张。骂曹操「身处三公之官」,却「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文采也真是好,所以能被《昭明文选》选入,而千古传诵。
历史上真的有“搬山”、“卸岭”、“摸金校尉”吗?
历史上可能真的没有。这个官职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东汉时期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里说到了两个官职,一个是发丘中郎将,一个是摸金校尉。发就是挖掘,丘就是坟墓。摸摸金也是一个意思,就是专门负责盗墓的官职。
另外,陈琳在檄文中还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而在《水经注疏》中也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给大家介绍下《水经注疏》,由于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多有失误,杨守敬作《水经注疏》,问世后,深受舆地学者的推崇。
可以说有一定价值。那么,这是真的喽?不是真的。史学界是不认可它的真实性的。理由如下:1.史学界讲二重证据法。这种说法在当时再说没有别的史书说证明,也就是没有人提及过此事。此所谓孤证不立。在同时期曹操的对手的刘备、孙权却从来没有提过曹操盗墓此事,按陈琳的檄文原文的说法,曹操盗挖梁孝王墓已经是轰动天下之事,连献帝听闻都为流泪,孙刘怎会不知,不言。
2.论据非真。这个檄文是陈琳袁绍讨曹而写,并且是逼迫下写的,是杜撰的。据记载, 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陈琳说该檄文完全是袁绍下令强迫编写的,另外在文中也大量提到曹操祖上,也多与事实不符。比如曹嵩的出身是乞丐,曹腾是奸臣等。可见檄文完全是凭空捏造污蔑政敌之词3.与史实不符。在讨伐袁绍之时 ,最缺乏是军粮,如果是为解决经济上的困窘,而盗墓,那么为何当时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呢?所以说子虚乌有。
胡八一和古往今来的“摸金校尉”相比算是什么水平?
能力最强的是张三链子,挂三符的狠角色,命硬不说,还是绿林出身,武力值强悍,张三爷是顶级水平,那他的徒孙胡八一应该算是上等水平,和金算盘,了尘水平一样,再往下排就是中等水平铁磨头,Shirley杨,孙国服,最低等就是胖子了,但胖子又必不可少,他是胡八一小队的运气护身符。我没有捧老胡的意思,但从小说和电视剧来看,他的天赋确实很不错,这些天赋后面会说,尽管倒斗时经常显得十分狼狈不堪,但每次都是有惊无险,死里逃生,最后办成大事,这就是能力。
当然,你要说他有主角光环,那倒也没错,不过也别忘了,主角光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的起的,也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有些小说,你给本来就弱的主角强加光环,那叫赶驴上架,显得生硬,鬼吹灯里,霸唱很少给胡八一强加光环,除了去云南虫谷那一次无意中在老树上发现飞机残骸捡了汤普森冲锋枪,芝加哥打字机外(虽然后面这家飞机完成了对献王的复仇,但丛林中捡到军火装备还是显得比较生硬)。
为什么说老胡倒斗能力强呢?其实就是天赋好,或者说他天生就是要干这一行的,祖师爷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摸金符非他莫属,因此他们即便是屡次破坏摸金行规,但就是能逢凶化吉。可能你会从老胡每次狼狈不堪的倒斗经历已经鹧鸪哨丰富的当兵作战手段对比得出他天资平平的评价,但其实,鹧鸪哨还真没有胡八一天赋高,鹧鸪哨是祖传的手段,从小就开始系统训练,倒斗杀人放火这种事是他的本职工作,陈玉楼也是,他们更有祖传的独门秘籍帮助,鹧鸪哨和陈瞎子比胡八一要提前接触倒斗多得太多了,资源也比胡八一好。
别忘了,胡八一只是半路出家,尽管也算是世家,从小听祖父讲古墓民间传说等故事,18岁后专研半本十六字阴阳秘术直到今天,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老胡在没下斗前,他都只是个理论派,跟鹧鸪哨,陈瞎子这种经验丰富的体验派有一定的差距。可就是仅凭借半部残书,加上个什么都不懂,只想发财的胖子和同样水平相当的Shirley杨,这三个理论派,经验没有,身手也不是最好的(虽然都有军人方面的能力),每次都是下了最危险的古墓,每次都能平安回归,这其中,胖子和Shirley杨起到了辅助作用,老胡则是总司令官,起到了最为关键决定前进方向作用,当过兵的老胡,也当过个体工商户,军人的果断勇敢,个体户小商贩平日里和工商局斗智斗勇的鸡贼聪明,在老胡每一次最决定时都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完成了陈瞎子,鹧鸪哨都办不到的大事,每次遇到危险能逢凶化吉,遇到机关能审时度势,冷静分析,三人分工合作,默契十足,这就是天赋,也是运气,综合起来就是实力。除了天赋外,还有装备的问题,装备也是衡量倒斗水平的重要因素,因为倒斗不关是技术活,考验人的技术身体素质,更是考验装备的好坏,先进与否。别小瞧了这点,能用什么装备,有什么装备用,会用什么,都是本领,这也是需要一定的野外作战经验和资金科技的扶持,可以说,老胡每次能死里逃生,装备的精良,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陈瞎子,鹧鸪哨这一辈就太可惜了,如果能晚生几十年,或者他那会有像老胡这样的先进技术装备,像什么登山镐,狼眼手电筒,金刚伞,防毒面具,照明弹,各种先进枪支,想来他们也不会失败。
《鬼吹灯》系列摸金、搬山、卸岭都先后出场。为何迟迟不见发丘?
作为一个老灯丝,我来解答你的疑问!所谓“摸金有符,发丘有印,搬山有术,卸岭有甲”,说的就是中国盗墓的4大门派。但其中摸金和发丘都是同宗同源,所以也可归回一派。一、文献记载!我们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有头痛症,当时有个叫陈琳的人,写了一篇文章来大骂曹操,结果居然把曹操的头痛给治好了,文章其中有一段说道:“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骂的就是曹操盗墓的勾当,如果没认真看过三国的可以去看看,书上和电视剧都有这一段。我们知道汉朝的武官有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所以论资历发丘中郎将应该算是摸金校尉的顶头上司,发丘中郎将发号施令,然后做脏活累活的就是摸金校尉,这么说来发丘与摸金其实就是同宗同源,但有所区别的就是摸金校尉行事低调,而发丘将军则稍显高调,一般都把自己整成大商人、大掌柜什么的,并且发丘是公开和官府一起合作的,就是如果发现大墓,发丘便和当地官府或衙门一起去盗墓,然后共同分赃,所以摸金校尉们一直都很鄙视干发丘的。
二、发丘的失传!在小说《鬼吹灯》中,摸金、搬山、卸岭都出现过,为何就是不见发丘呢?原因就是发丘一派的圣物“发丘印”被毁灭后,发丘一派就彻底失传了,这“发丘印”是怎么失传的呢?其实在明朝初期,由于盗墓之风盛行,摸金、发丘、搬山、卸岭等门派更是猖獗,连朱元璋都害怕自己的陵墓被盗。这时候“观山太保”就出了个阴招,给了朱元璋一套“损符毁印”之法,所以大部分的摸金符被损毁(后来只剩胡八一他们那三个),导致摸金校尉们接连失业;然后又破坏了发丘的圣物发丘印,导致所有发丘中郎将下岗待业,同时大明朝又全国围剿搬山和卸岭,这才导致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四大门派一度萎靡不振。
胡八一是摸金校尉的后人都知道,可是王凯旋怎么也成了摸金校尉呢?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摸金校尉呢?如果是有摸金符的人就是摸金校尉的话,王凯旋和胡八一一样也是,如果按分金定穴的本事来说的话,胖子对比则一窍不通。可是,如果摸金符不是师父传授的,算不算摸金校尉呢?据史料记载,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后来曹操手下专门有人负责挖掘古墓充军饷,才有了“摸金校尉”的别称。
由此看来,摸金一门并不需要师傅传授,只要懂得行规、技巧,戴上摸金符,就算入门了。胡八一、胖子、shirley杨三个人的摸金符都不是来自于师父的传承。就拿胡八一来说吧,他的摸金符是Shirley杨给的,而Shirley杨的则是从她外公的遗物中拿到的。当年鹧鸪哨为了寻找雮尘珠,拜了摸金校尉了尘大师为师,了尘在黑水城临死之前,把身上的两个摸金符交给了他,这两个符都是有来历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摸金行业受到了打压,以至于最后只剩下张三链子一个人,他怕这个行业断送到他的手里,就收了三个有能耐的徒弟:金算盘、铁磨头、了尘、孙国辅。
张三链子把摸金符传给了其中三个徒弟,惟孙国辅得到了半本《十六字风水秘术》,这本书孙国辅送给了胡八一的爷爷胡国华,胡国华他又传给了胡八一。就是这么巧,Shirley杨给胡八一的、以及她自己的摸金符就是张三链子其中二个徒弟的;而胖子在龙岭迷窟中得到的摸金符,经证实是金算盘的。也就是说,摸金一派的最后一个人的看家宝贝摸金符和《十六字阴阳秘术》,几经辗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聚在了一起。
重点是,胡八一和王胖子的后背都长出了眼球状的红斑,这是来自鬼洞族的诅咒,如果他们不能在40岁之前找到能够破解诅咒的雮尘珠,他们将要面临的就是无尽的痛苦折磨。而目前的雮尘珠的所有线索都和古墓有关,要找到它,就必须不止一次的下到墓里。胡八一分金定穴的本领、Shirley杨从外公那学来的本事就要派上用场了,王胖子虽然没有这些绝技,但他有的是对胡八一的忠诚,对胡八一来说,这就够了。
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挖坟盗墓,以充军资可信吗?
这一说法未必可信。这一说法的原始出处,是袁绍命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而在《水经注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水经注疏》里所说的梁孝王指的是刘武,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兄弟,所处时代正是文景之治西汉最繁荣的时代,所以墓葬丰厚,说“收金宝数万斤”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陈琳毕竟是奉命写檄文攻击曹操,所写内容是否可靠并不好说。而且《三国志》里对此也并无相应记载,倒是写了董卓在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在洛阳“悉发掘陵墓”。如果曹操真的“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那么肯定在其他文献里也有一定记载,然而现在却很少看到。而且即使曹操真的需要靠盗墓补贴军用,那么也不会光明正大的任命什么发丘中郎将这类官职,直接派人去挖就是了。
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这四个门派哪个水平更高?现今还有延续吗?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这四个门派,最早出现于《鬼吹灯》中,《鬼吹灯》火遍网络后,后续出现大量相关题材作品,其中也有很多着重描写这四个门派的叙述,今天我介绍的,是《鬼吹灯》世界中的四个门派中的由来,与各自的技术,与其他作品无关。摸金校尉按照鬼吹灯中的记载,摸金校尉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曹操最先下设的一个官职,时值乱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为了补充军需,专门筹备了一批人,晚上挖取坟墓,专门盗取其中值钱的物件,来扩充军备,他们精通五行阴阳八卦,擅长分金定穴,哪里有大墓,他们往往在当地最高的地点,上观天象,下审地势,就可以判断出墓地的准确位置,下墓是佩戴一枚摸金符(由穿山甲前爪制成,坚硬无比,被当做是一种能驱邪避讳的符器)在墓穴东南角点一只蜡烛,如果蜡烛不灭,则可以取墓穴主人的一两件值钱的明器,如果蜡烛熄灭,则明器归还墓主人,迅速撤出墓穴,这是在摸金看来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一种契约,讲究鸡鸣灯灭不摸金,是四大门派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派,善用蜡烛,捆尸索,红线糯米等,但是在明朝被观山太保几乎灭绝发丘将军又称为发丘天官,兴起于后汉时期,倒斗手法稍逊于摸金,但是有一枚发丘印,上面印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与摸金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喜欢聚集众人合作,合力倒斗取明器,在盗取之前做好完全的准备措施,所以,他们也是倒斗中最安全的一门门派,后也衰败于明朝的观山太保(详情请看巫峡棺山)搬山道人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扎格拉玛部落”后人,由于跟精绝古人有关联,所以同样都受鬼洞诅咒,生来背后会有一枚眼珠形状的纹身(想知道详情就看精绝古城跟云南虫谷)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中的血液会逐渐变成金黄色,等完全成为金黄色后,血液会凝固从而死亡,这种诅咒,会随着距离鬼洞的距离变远而时间变长,所以,扎格拉玛部落后人为了解开这种诅咒,为了后代他们开始不断地盗墓,他们不为金银财宝,只为传说中能解开诅咒的雮尘珠,他们盗墓,靠的是听闻,传说,或者探听当地居民,没有什么专门的技术能确切的知道古墓的具体位置,但是他们挖墓道还是有技术的,称为“搬山分甲术”,靠的是穿山掘子甲,穿山甲的一种,前爪锋利无比,挖洞穿石如探囊取物,同时他们进入墓穴后也善破机关阵法,武功高强,善用武器金刚伞等,能够与墓穴中的僵尸尸煞等一拼,这也是强于摸金的一点,卸岭力士简单点来说,就是群盗,他们的祖师爷是项羽,兴起于秦末,据鬼吹灯记载,可能是四大门派中最早的一派,他们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炸,准备要盗墓的时候,先确定好一处地方,然后从当地的县志等文献中查出,当地以前有什么达官贵人在这里有墓葬,然后聚集卸岭众人,用炸药在可能有墓葬的地方炸,直到炸出为止,所以他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都能把山岭给卸了(这也是为啥他们叫卸岭力士的原因吧),下墓以后,值钱的明器全部带走,墓穴也会被破坏,群盗是一个组织,所以要有人领导,领导的人称为盗魁或者魁首,多是由绿林好汉所聚集。
八名“摸金校尉”盗掘古墓被判刑。为什么盗墓贼叫“摸金校尉”?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摸金校尉”一词最早是由曹操设立的,最早语出陈琳写就的《为袁绍讨檄豫州》:“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有人可能无法理解,曹操为什么会干这样的勾当,其实,军队盗墓,在东汉末年特别普遍。比如,我们知道,关中军阀董卓在汉灵帝死后,曾经带军队进入京师,随意废立皇帝,俨然以太师自居。他不但把宫廷里面的宝物据为己有,还在离开首都洛阳的时候,盗取皇帝和贵族的陵墓,攫取宝物。
后来袁绍发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一个罪名就是“发掘陵墓,虐疾鬼神”。东汉时期,整个汉朝皇帝的墓,除了汉文帝霸陵的墓没有被盗掘,其它的墓,就连汉武帝的原陵都被盗掘。汉文帝的陵墓为什么没被盗掘?就是因为汉文帝的饿陵墓是薄葬,里面没有什么宝物。所以,后来曹操、曹丕看到这种情况,都坚持薄葬,不要大动干戈。
曹操在临死前曾经发布命令,说天下尚未安定,坚持要求薄葬,不封不树。所谓不封不树,就是不封土,不再陵墓上面种树,因为如果种树的话,就很容易被别人发现,然后墓葬被盗。曹丕曹操的这一行为赢得了后人的赞赏,他的儿子曹丕,当了皇帝之后,也坚决支持薄葬,他说,历史上那么多人的陵墓就因为厚葬被别人盗取,然后尸骨就被焚烧,实在是太令人心痛了。
所以,我要薄葬。曹丕还说,要把我的这个命令放到宗庙里面,为后世的子孙借鉴。曹操为什么要设立摸金校尉,主张盗墓呢?其实,是为了军费。曹操这个人与董卓不同,他是比较爱护老百姓的,有一次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老百姓的农田,还主动割须来惩罚自己。虽然里面有作秀的成分,但是曹操的确是勤政爱民。所以他也就只好通过盗墓来获取军需物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