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游戏什么玩法,粉末游戏有什么玩法
作者:本站作者欧洲的魔幻或者骑士小说,基本套路与核心,都是主角内心的成长,主角的实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飞跃,往往都是对队友,对自身的一种认知与理解的升华,所以欧美游戏,尤其是RPG游戏与策略游戏,都是讲究职业配合,讲究团队或者小团队对抗,角色的特点很明显,所以优点与缺点也很明显,所以需要用搭配来强化优点,弥补缺点。
你觉得武侠游戏有什么特色玩法吗?
在我的概念中,其实最难做的题材,莫过于武侠。国内游戏研发起步较晚,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以欧美或者日本的产品作为原型参考来制作研发,唯独“武侠”,却是中国所特有的本土文化,完全没有同类成熟产品参考,受众群又基本为70-8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通常对内心中对“武侠”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概念,并且有较多得游戏行为与产品鉴别能力,可以说是最难伺候得一群用户。
既没有参考目标,又要面对最挑剔的一群用户,放眼国内市场,国内武侠游戏做了一款又一款,但是始终没有像其他游戏一样,出现一款号令天下的国民级产品。早期的《网金》,《千年》与《破天一剑》已经入土为安;后来的《剑网》系列,1代弄成了个武侠版暗黑,2代火了3年却在改版中离玩家越来越远,3代本有可能在2代的基础上奠定一套武侠游戏体系,结果一群西山居玩玻璃渣山口山走火入魔,搞出了一个武侠版的魔兽世界,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款大型多人虚拟实景换装聊天室了,专供COS爱好者们变装聊天交友;最新的《天刀》,与其说是武侠游戏,倒不如说是刺客信条在线或者网络格斗对战,就是和武侠搭不上边。
至于漫天的其他“武侠皮”产品,我只能说,不是有个叫“独孤九剑”的技能与“洪七公”NPC,就代表你可以叫“武侠游戏”产品。我们做游戏,往往有个奇怪的思路,就一定要类似某个知名产品,彷佛这样才能证明“我们的事业是正确的,是对的”,所以就会在“武侠”这个纯本土题材里,发现战法牧的铁三角战术这种基于西方魔幻背景产物,至于是否合理,用户是否可以接受,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我始终觉得,游戏这种产品,与电影,小说与音乐一样,都是基于“多巴胺”的激素类产品,所追求的并非合理或者什么逻辑,而是引起用户的共鸣,只有这样,才会让用户大量分泌“多巴胺”,大部分时候,只有“多巴胺”这种无逻辑的玩意,才会让用户对一堆数据买单,也才会向二次元发烧友那样“用爱发电”。“武侠”可以说是中国最特有的文化,应该是武功招式之间的拆招卸力,应该是内功心法之间的相生相克,应该是江湖中的快意恩仇,应该是门派之间的恩恩怨怨,唯独不应该是卡牌的升级进阶,战法牧铁三角副本与WASD的JKLI操作下的上窜下跳。
欧美游戏以及日式游戏,其根源是欧洲的骑士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魔幻文化,所以战法牧这种战术,职业搭配都是由这种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文化承接的群体,很难理解文化中的细微差异性,也很难有共鸣,就好像我们看欧洲人很难分辨他们的长相,而欧洲人也经常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有什么区别一样。
欧洲的魔幻或者骑士小说,基本套路与核心,都是主角内心的成长,主角的实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飞跃,往往都是对队友,对自身的一种认知与理解的升华,所以欧美游戏,尤其是RPG游戏与策略游戏,都是讲究职业配合,讲究团队或者小团队对抗,角色的特点很明显,所以优点与缺点也很明显,所以需要用搭配来强化优点,弥补缺点。
“铁三角”这种基础欧美RPG职业搭配模式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这种文化也是建立在欧美彰显自我,讲究团队配合与相互尊重,崇尚自由的文化大环境上的。但是中国文化中,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其实是一种强者崇拜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完美与极致,这和西方欧美的主流思想刚好相反。儒家讲究出将入相,道家追求天人合一,其实这些本土文化的核心点,都是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团体,中国队团队的战斗力,大部分时候是建立在团队领袖的能力而不是团队成员搭配。
这种文化,也深深的带入了武侠文化中,西方欧美的魔幻小说中,团队领袖往往是人格魅力最高的那个,而不是能力最强的那个;而中国的武侠小说中,武林盟主或者门派掌门,至少得是最能打得那个,然后才是领导能力与其他能力。所以,武侠在我看来,应该是重养成而轻配合,乐趣在于成长得过程与成长后得验证节点,这才符合武侠文化中重视个人能力的观点;并且不要对成长本身做范围或者方向的限制,因为在武侠文化中,能够出类拔萃的,都是那种博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角色,追求的是个人的完美;最后,应该是对抗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伤害与防御治疗控制,而是应该是一种选择什么样武学来应对式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