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沙场老三攻略,天涯明月刀傀儡杀场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天涯明月刀傀儡杀场攻略
第一个BOSS只需要根据BOSS喊出的食材,投放给BOSS要求的食材就行。3个人投食材,2个人卡位置输出,注意不要挡住BOSS,否则食材可能会投在队友身上。最好让唐门 真武 这些远程职业输出,近程职业扔食材。第二个BOSS会给玩家增加一个不能治疗的BUFF,所以要注意躲避技能,尽快打死BOSS,BOSS有个全屏AOE伤害技能,一定要3段跳躲避,否则会被直接秒杀。第三个BOSS需要一个玩家化身为郝厨子,郝厨子会有几个技能。BOSS会使用一个定身技能,使所有玩家定身,这时就需要化身郝厨子的玩家使用类似砸地板的技能破除定身效果。还有BOSS会召唤一个小怪,小怪会有个无敌的BUFF,需要化身郝厨子的玩家使用技能破除无敌BUFF,别的玩家就可以打死小怪,否则小怪存在时间过长,会自动引爆造成范围伤害。
2,曹操为何看不起前来送地图的张松
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动乱的时候,诸葛亮因为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之后担任了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这之前,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已经到了东吴,后来做到了大将军;而他的弟弟诸葛诞,终生效忠于曹魏,称征东大将军。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会知道,他事迹一直被世人歌颂着,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历史中被慢慢的淹没了。世人很少提到他的兄弟的,所以也很少知道他有几个兄弟,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其实诸葛亮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时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们是三兄弟,为什么要分属不同的阵营呢?诸葛瑾在早年间曾游学洛阳,后来天下大乱,率家人避居江东。后来孙权的姐婿弘咨遇到诸葛瑾,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就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担任宾待,后又成为孙权长史、中司马等职。215年,孙权遣诸葛瑾出使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尝谈及私事,最后双方重新划分边界。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虽然被封为武官,但其军事才能与其弟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几次出兵作战,均无建树。241年,诸葛瑾病死,时年68岁。252年,孙权死后,诸葛恪曾执掌东吴军国大权。253年,诸葛恪被宗室孙峻所杀,被诛灭三族。诸葛瑾这一族在吴国也全部被诛杀了。诸葛诞早年的仕途生涯并不顺畅,而魏明帝非常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将他们免官。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辅政,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师的专权。诸葛诞拒绝了毌丘俭劝诱,并最先率兵讨伐,随后率先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诸葛诞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击退了东吴的军队。战后诸葛诞因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诸葛诞一族在魏国全部被诛杀了。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早年无子,曾过继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己子,之后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绵竹战死,此时诸葛亮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一脉。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别效力于不同的主公,三个人发展的都不错,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比较的悲惨,诸葛瑾和诸葛诞在魏吴分别被诛杀三族,诸葛亮的儿子和其中一个孙子也战死了。就有一个孙子得以终老。所以诸葛家族这么做,是有综合性考虑在里面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没能遗传父辈的智慧,纷纷兵败被杀、灭三族;至于诸葛诞,也因为起兵反对司马家族,被杀灭三族。聪明的选择,却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动乱的时候,诸葛亮因为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之后担任了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这之前,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已经到了东吴,后来做到了大将军;而他的弟弟诸葛诞,终生效忠于曹魏,称征东大将军。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会知道,他事迹一直被世人歌颂着,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历史中被慢慢的淹没了。世人很少提到他的兄弟的,所以也很少知道他有几个兄弟,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其实诸葛亮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时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们是三兄弟,为什么要分属不同的阵营呢?诸葛瑾在早年间曾游学洛阳,后来天下大乱,率家人避居江东。后来孙权的姐婿弘咨遇到诸葛瑾,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就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担任宾待,后又成为孙权长史、中司马等职。215年,孙权遣诸葛瑾出使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尝谈及私事,最后双方重新划分边界。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虽然被封为武官,但其军事才能与其弟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几次出兵作战,均无建树。241年,诸葛瑾病死,时年68岁。252年,孙权死后,诸葛恪曾执掌东吴军国大权。253年,诸葛恪被宗室孙峻所杀,被诛灭三族。诸葛瑾这一族在吴国也全部被诛杀了。诸葛诞早年的仕途生涯并不顺畅,而魏明帝非常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将他们免官。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辅政,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师的专权。诸葛诞拒绝了毌丘俭劝诱,并最先率兵讨伐,随后率先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诸葛诞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击退了东吴的军队。战后诸葛诞因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诸葛诞一族在魏国全部被诛杀了。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早年无子,曾过继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己子,之后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绵竹战死,此时诸葛亮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一脉。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别效力于不同的主公,三个人发展的都不错,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比较的悲惨,诸葛瑾和诸葛诞在魏吴分别被诛杀三族,诸葛亮的儿子和其中一个孙子也战死了。就有一个孙子得以终老。所以诸葛家族这么做,是有综合性考虑在里面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没能遗传父辈的智慧,纷纷兵败被杀、灭三族;至于诸葛诞,也因为起兵反对司马家族,被杀灭三族。聪明的选择,却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一张无忌在功成身退以后,结局并不会太好,因为他的老部下朱元璋并不会让他舒舒服服的享受退隐生活。张无忌毋庸置疑是一代顶级高手,身具多门神功,像“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以及“圣火令武学”,这些绝学随便拿出一项足以成为天下一流高手,而张无忌能够将这么多项绝技融于一身,可谓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在倚天时期,除了百年老道张三丰,任何人都难以胜过张无忌。尽管张无忌武功盖世,但是他却并未一个合格的领袖,特别是明教这种内部关系复杂教派领袖。他之所以接手明教教主,一方面是明教分裂三十年,被六大门派围攻差点覆灭,他们也急迫需要一位教主能够让明教走向团结,而张无忌从天而降挽救明教于危难之际,他也算是众望所归;另一方面他修炼了明教镇教之宝“乾坤大挪移”,又是阳顶天指定接班人谢逊的义子,所以他也算是明教法理上最合适的教主人选;再一方面就是张无忌与明教高层都有极亲密的关系,也得到明教高层一致的拥护,像白眉鹰王是他外公,殷野王是他舅舅,金毛狮王是他义父,杨逍又是杨不悔的父亲,而杨不悔却是被张无忌不顾艰险从中原跋山涉水送到杨逍手里的,杨逍对张无忌的感激也是由心而发。接手明教教主,张无忌并不需要多强的能力,因为他手下能人很多,如杨逍范遥,以及白眉鹰王,哪一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江湖人物,张无忌只需要听从他们的建议,明教在稳定的情况下实力就能很快变强。二张无忌的隐退就是因为明教各方势力的崛起,明教总坛已然尾大不掉,张无忌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掌控各方势力,可是他又不能让明教陷入分裂,于是就退位让贤。朱元璋的崛起对于明教来说是大幸,又是大不幸!明教一向以对抗大元朝廷为主旨,而朝廷也利用明教内部分裂让他们与六大门派结仇,让江湖门派彼此斗争,消耗其精力,以此让明教再无实力与朝廷对抗。而张无忌接手明教以后,就主张与六大门派交好,解除了江湖威胁,于是就有精力壮大自己,以此对抗朝廷。朱元璋就是明教基层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带领部队与朝廷对抗的时候,也赢得了部下的支持,同时也让自己实力快速壮大。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已然成为明教基层里面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也直接威胁到总坛。其实,张无忌要想将朱元璋除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但是张无忌心地善良不会随意对部下下手,另一方面朱元璋领兵作战能力出众,一旦朱元璋被除去,明教在对抗朝廷方面将会实力急剧受损。很明显,朱元璋不但不能被除去,反而要让他发挥最大能力。但是,对于明教总坛来说,朱元璋壮大起来必然会产生威胁,当张无忌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时,就选择退位让贤,杨逍终于媳妇熬成婆接手明教教主,但是此时的杨逍早非当年执着于权势,他现在更看重天伦之乐,于是在几年之后就将教主交给朱元璋,自己安心去带外孙了。三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张无忌,张无忌是悬在他头上的剑,他总是担心,于是他就会千方百计想找到张无忌,甚至想直接将其除去。张无忌武功虽高,但是面对一个极有心机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够招架,于是张无忌就只能东躲西藏,甚至远赴海外或者到大草原,反正不是朱元璋能够找到的地方。所以说张无忌极有可能就在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就离开了中原。而他的一身武功可能也伴随着他的离开,而带到海外,在中原武林就基本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张无忌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之辈,他不见得会把自己的武功全部传给后人,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陷入江湖的纷争之中。张无忌修炼武功也是为了保命,他知道修炼了武功参与江湖纷争也让自己身不由己,而现在他自己并不希望自己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从这层方面考虑,他又何必传授自己后代武功呢!再一方面,顶级武学需要有极高的悟性,不是一般人都能随便学会的。张无忌修炼顶级武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他修炼九阳是自身身中寒毒,唯有九阳能救命;修炼乾坤大挪移也是在绝境之中,为了脱险而修炼;修炼太极也是在张三丰面临危险之时开始修炼。可见,这些因素也让张无忌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而在他退隐江湖后,他的后代相对安逸,缺乏艰苦的条件,又怎能让他们有动力修炼成这么高深的武功呢!可见,张无忌的武功绝学失传,也是在情理之中!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动乱的时候,诸葛亮因为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之后担任了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这之前,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已经到了东吴,后来做到了大将军;而他的弟弟诸葛诞,终生效忠于曹魏,称征东大将军。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会知道,他事迹一直被世人歌颂着,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历史中被慢慢的淹没了。世人很少提到他的兄弟的,所以也很少知道他有几个兄弟,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其实诸葛亮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时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们是三兄弟,为什么要分属不同的阵营呢?诸葛瑾在早年间曾游学洛阳,后来天下大乱,率家人避居江东。后来孙权的姐婿弘咨遇到诸葛瑾,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就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担任宾待,后又成为孙权长史、中司马等职。215年,孙权遣诸葛瑾出使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尝谈及私事,最后双方重新划分边界。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虽然被封为武官,但其军事才能与其弟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几次出兵作战,均无建树。241年,诸葛瑾病死,时年68岁。252年,孙权死后,诸葛恪曾执掌东吴军国大权。253年,诸葛恪被宗室孙峻所杀,被诛灭三族。诸葛瑾这一族在吴国也全部被诛杀了。诸葛诞早年的仕途生涯并不顺畅,而魏明帝非常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将他们免官。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辅政,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师的专权。诸葛诞拒绝了毌丘俭劝诱,并最先率兵讨伐,随后率先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诸葛诞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击退了东吴的军队。战后诸葛诞因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诸葛诞一族在魏国全部被诛杀了。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早年无子,曾过继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己子,之后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绵竹战死,此时诸葛亮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一脉。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别效力于不同的主公,三个人发展的都不错,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比较的悲惨,诸葛瑾和诸葛诞在魏吴分别被诛杀三族,诸葛亮的儿子和其中一个孙子也战死了。就有一个孙子得以终老。所以诸葛家族这么做,是有综合性考虑在里面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没能遗传父辈的智慧,纷纷兵败被杀、灭三族;至于诸葛诞,也因为起兵反对司马家族,被杀灭三族。聪明的选择,却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一张无忌在功成身退以后,结局并不会太好,因为他的老部下朱元璋并不会让他舒舒服服的享受退隐生活。张无忌毋庸置疑是一代顶级高手,身具多门神功,像“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以及“圣火令武学”,这些绝学随便拿出一项足以成为天下一流高手,而张无忌能够将这么多项绝技融于一身,可谓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在倚天时期,除了百年老道张三丰,任何人都难以胜过张无忌。尽管张无忌武功盖世,但是他却并未一个合格的领袖,特别是明教这种内部关系复杂教派领袖。他之所以接手明教教主,一方面是明教分裂三十年,被六大门派围攻差点覆灭,他们也急迫需要一位教主能够让明教走向团结,而张无忌从天而降挽救明教于危难之际,他也算是众望所归;另一方面他修炼了明教镇教之宝“乾坤大挪移”,又是阳顶天指定接班人谢逊的义子,所以他也算是明教法理上最合适的教主人选;再一方面就是张无忌与明教高层都有极亲密的关系,也得到明教高层一致的拥护,像白眉鹰王是他外公,殷野王是他舅舅,金毛狮王是他义父,杨逍又是杨不悔的父亲,而杨不悔却是被张无忌不顾艰险从中原跋山涉水送到杨逍手里的,杨逍对张无忌的感激也是由心而发。接手明教教主,张无忌并不需要多强的能力,因为他手下能人很多,如杨逍范遥,以及白眉鹰王,哪一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江湖人物,张无忌只需要听从他们的建议,明教在稳定的情况下实力就能很快变强。二张无忌的隐退就是因为明教各方势力的崛起,明教总坛已然尾大不掉,张无忌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掌控各方势力,可是他又不能让明教陷入分裂,于是就退位让贤。朱元璋的崛起对于明教来说是大幸,又是大不幸!明教一向以对抗大元朝廷为主旨,而朝廷也利用明教内部分裂让他们与六大门派结仇,让江湖门派彼此斗争,消耗其精力,以此让明教再无实力与朝廷对抗。而张无忌接手明教以后,就主张与六大门派交好,解除了江湖威胁,于是就有精力壮大自己,以此对抗朝廷。朱元璋就是明教基层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带领部队与朝廷对抗的时候,也赢得了部下的支持,同时也让自己实力快速壮大。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已然成为明教基层里面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也直接威胁到总坛。其实,张无忌要想将朱元璋除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但是张无忌心地善良不会随意对部下下手,另一方面朱元璋领兵作战能力出众,一旦朱元璋被除去,明教在对抗朝廷方面将会实力急剧受损。很明显,朱元璋不但不能被除去,反而要让他发挥最大能力。但是,对于明教总坛来说,朱元璋壮大起来必然会产生威胁,当张无忌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时,就选择退位让贤,杨逍终于媳妇熬成婆接手明教教主,但是此时的杨逍早非当年执着于权势,他现在更看重天伦之乐,于是在几年之后就将教主交给朱元璋,自己安心去带外孙了。三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张无忌,张无忌是悬在他头上的剑,他总是担心,于是他就会千方百计想找到张无忌,甚至想直接将其除去。张无忌武功虽高,但是面对一个极有心机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够招架,于是张无忌就只能东躲西藏,甚至远赴海外或者到大草原,反正不是朱元璋能够找到的地方。所以说张无忌极有可能就在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就离开了中原。而他的一身武功可能也伴随着他的离开,而带到海外,在中原武林就基本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张无忌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之辈,他不见得会把自己的武功全部传给后人,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陷入江湖的纷争之中。张无忌修炼武功也是为了保命,他知道修炼了武功参与江湖纷争也让自己身不由己,而现在他自己并不希望自己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从这层方面考虑,他又何必传授自己后代武功呢!再一方面,顶级武学需要有极高的悟性,不是一般人都能随便学会的。张无忌修炼顶级武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他修炼九阳是自身身中寒毒,唯有九阳能救命;修炼乾坤大挪移也是在绝境之中,为了脱险而修炼;修炼太极也是在张三丰面临危险之时开始修炼。可见,这些因素也让张无忌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而在他退隐江湖后,他的后代相对安逸,缺乏艰苦的条件,又怎能让他们有动力修炼成这么高深的武功呢!可见,张无忌的武功绝学失传,也是在情理之中!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我外公90岁时不能自理,5个舅舅轮养8年,矛盾越积越多,让人心酸。轮养老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我外婆40多岁就走了,外公没有再娶,一个人扛起所有,把5个儿子和2个女儿全部养大成人。但是,外公也积劳成疾,于2010年也就是他刚刚90岁时,身体虚弱,行走困难,成了不能自理的“废人”。此前,外公一直和小舅家住在一起,既帮着小舅家做农活、干家务,还顺带编竹筐竹箩、扎扫帚,到集市去卖钱贴补家用。家里多一个人干活和挣钱,小舅和小舅母肯定没意见,其他几个舅舅也乐意,一大家人相处和谐,其乐融融的。但2010年冬天,外公身体突然就不行了,走不动路,很多时候吃饭也成了困难,甚至大小便也要人伺候。于是,小舅母不干了,提出来要大家共同负担外公的养老。大舅立马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外公的7个儿女和媳妇、姑爷,以及孙男孙女们,几十个人齐聚一堂“研究”外公的养老问题。大舅提出来三个方案供大家决定:第一,外公就住在小舅家,其他几个舅舅每月出500元钱补助小舅,或者金额由大家商量决定。第二,轮养,一个舅舅家养一个月,不论月长月短,每月1号接人。第三,让外公住在老房子里,每周由一个舅舅家专门出一个人,去做饭、陪护和照顾外公。至于两个女儿,也就是我妈和我小姨,几个舅舅和舅母们都达成一致意见,觉得她们都外嫁出来了,嫁人时家里穷,什么也没陪嫁,也没参与分地分房分财产,而且住的都不近,不方便照顾,就不用她们照顾了。但前提是,我妈和小姨每个月要回家两趟,陪外公聊聊天,给他缝缝补补,洗洗衣服被子什么的。事实上,后来我妈和小姨也承担了很多,限于篇幅,这篇文字里就先不提了!但是,在三个方案的选择上,大家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其中:小舅母最年轻,爱美,怕脏,她怕给外公擦洗和端屎端尿,表示强烈反对第一个方案,给多少钱她都不愿意外公继续住在她家。二舅和二舅母做人小气,觉得每家出500块钱有点多,更怕大家要求再提价,表示支持小舅母,反对第一个方案。三舅最善良,他觉得第三个方案不合适,让外公一个人单独住,虽然到时候有人去陪,但与和儿女们同住显然性质不一样,气氛天差地别,怕外公寒心。四舅表示支持三舅的意见。于是大家又展开新一轮讨论,结果一致认为轮养最合适,并最终确定了下来。开头几年,尽管外公内心很抗拒儿女们把他搬来搬去的,但不管轮到哪家养外公,舅舅们都会第一时间把外公接回家,然后小心地伺候着他。介于女人们肯闹情绪,大多时候,几个舅舅都是亲自动手喂饭、帮外公擦洗,陪外公说话……不管在哪家,一家人老老小小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说说笑笑的,外公脸上还是经常笑呵呵的,总体上满意。但是,2013年由于二舅母“找茬”,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因是那几天,二舅家的三个女儿集体约着去旅游了,二舅母在家照顾外公时,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觉得她家有些吃亏。二舅母找到大舅,你们几家都有儿子,儿子儿媳加孙子孙女,人手都比较充足,我家三个女儿嫁了两个,小女儿虽然决定招婿,但毕竟没招回来,人比你们少了许多,所以这种轮养我家太吃亏了,要不以后你们几家轮两个月,我家轮一个月?想想吧,也不算特别无理!几个舅舅虽然觉得二舅母不厚道,但也都没意见。但其他几个舅母不同意了,你家凭什么搞特殊?其他几个舅母质问二舅母:你家的确是三个女儿嫁出了两个,但小女儿招姑爷回来结了婚,不是和儿子一样吗?再说,谁不知道你大女儿二女儿,大姑爷二姑爷都很孝顺你们,两家人天天和你们吃住在一起,他们就不能帮衬着点?这女人横起来,可比男人难整。就这样,几个舅母你一句我一句地攻击,终于让二舅母上头了,她什么也不顾,又蹦又跳地,把其他几个舅母挨个儿骂了个遍,什么难听的话都说。最后,几个舅母打了起来。女人们打起架来,几个舅舅看不下去了,拉架的,出手的,几家人最终发生了大混战,场面一度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结果,二舅和二舅母被打伤了,其他几家人也有拉扯受伤的。二舅和二舅母当场表态,外公怎么养老他家都不管了!后来,但凡轮到二舅家,二舅家便不来接人了。见此,三舅便明确提出来,多出来的那一个月由他家负责。其他几个舅舅觉得三舅家多轮一个月也不合适,提出来给他点钱,三舅和三舅母都不要。不过,三舅母拒绝得有点违心。再后来,大舅又组织召开家庭会议,二舅家也不来人参加。在大舅的倡导下,外公依然进行轮养,仍然一家一个月,但新的方案排除了二舅家。然后又和谐了一段时间。但我外公活到98岁,整整轮养8年!时间一长,各种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导致家庭矛盾屡屡升级,最终几个舅舅家反目成仇,现在几乎不来往了!我总结了一下,导致矛盾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互指责。几个舅母经常因为外公的吃喝拉撒等小事情互相挑剔指责对方。比如嫌对方伙食标准低,给外公吃得差,衣服被子换得不勤,没人陪外公说话,照顾得不周道等等。这些指责,有些是真实情况,也有些是互相之间故意编排了攻击对方的。第二,责任心越来越弱。久病床前无孝子,特别是外公过了95岁以后,几个舅舅家暗地里都为外公的养老叫苦不迭。特别是几个舅母,她们都伺候怕了,伺候起来越来越没心没肺的。有时,在她们看来,只要外公不死在自己家就行了,轮养时间一到,巴不得另一家立马来接人,犹如送“瘟神”。第三,外公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应该是所谓的“老小孩”现象吧。年纪越大,心智越来越弱化,人越来越容易情绪化,越来越“不懂事”。有时,在这家刚刚适应过来,又得挪到下一家,他便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似的,流泪,耍脾气,看上去让人揪心。 而他情绪上升了,往往又引起几个舅舅家人之间新的指责、扯皮甚至打斗。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父母老了,子女想每月每家轮班照顾赡养,老人不开心,为什么?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老人心里有抵触情绪吧!老人辛辛苦苦养大了一群孩子,到头来自己老了,看到儿女们缺少担当,谁都不愿意多承担自己的养老问题,再一想到以后的生活,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里的,换谁情绪都难免不好,不开心挺正常的。所以,我觉得怎么养,首先要听听老人的意见!要充分尊重老人的基础上,再研究怎么好操作,怎么有利,怎么能让老人开心!写到这,突然想起今天看到的几个网友留言,很扎心!截图过来,分享给大家看看:正像最近流行的一句歌词: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子女一多,再加上媳妇姑爷和孙子辈的,意见往往很难统一,很多家庭矛盾往往难以预料、难以调和。所以,结合我5个舅舅轮养我外公的事情,我认为轮养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我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和网友的建议,觉得与其轮养,还不如由子女共同出资,找间房子,找个保姆专门伺候,然后儿孙们轮流陪同,可能会好一些。最后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我们养大,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难以估量的。赡养老人是子女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父母养育自己的一种报答。在能力范围内,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多一些担当,尽量给父母提供一个好的养老环境,无论是在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上,都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照顾。网图丨图文无关感谢作者及图中人物!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政权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政权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政权。(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中国弥勒佛的原型)。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佛教。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乱世期间,诸葛家族竟然在魏、蜀、吴三国都有人出仕,位居高层,被称为“龙虎狗”。三人分别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孙吴大将军、豫州牧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高平侯诸葛诞。诸葛家族弟兄三人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任职,可以说及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乱世之中,许多世家大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前往不同阵营效力,从而为家族争取更多利益;另外还有许多小家族,家族子弟在外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从而为家族赢得生存空间。诸葛家族相比河内司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家族,嫣然属于那种小家族,在乱世之中,诸葛家族子弟也只能分散外出自谋前程。至于出现弟兄三人分别出仕不同国家,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意料之外面对乱世,许多家族虽然会选择不同阵营进行效力,但一般只是兼顾敌我双方势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势力都有自己家族子弟参与其中,并且全部进入阵营核心。比如颍川荀氏家族,在乱世之中除了在东汉朝廷任职之外,也仅仅投靠袁绍、曹操两大势力,荀彧、荀攸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谌是袁绍部下。如在魏蜀吴三国高层都有家族子弟的诸葛家族,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纯属巧合。证据呈现首先来说诸葛家族“龙虎狗”的关系。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其父是曾为青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同辈,是诸葛亮、诸葛瑾二人族弟。再来说三人分侍三国的经历。诸葛瑾早年在外求学游历,之后其父诸葛珪病逝,诸葛瑾只好带着一家人前往荆州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部分族人前往上任;诸葛瑾带着部分族人前往江东避难。等到诸葛玄到任后,发现豫章太守被朝廷任命的朱皓代替。诸葛玄只好再次率领族人投奔自己老上司荆州牧刘表,不久后去世,留下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躬耕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成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在东吴的诸葛瑾也得到了鲁肃推荐,成为孙权重要大臣。诸葛诞作为诸葛家族另外一支族人,也前往曹魏求职,从最初以尚书郎、荥阳令到最后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如果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你会怎么处理?感谢头条邀请!我是十品小官,作为多年职场经验的职场老鸟,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01.职场基本规矩。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最基本的规矩:上级的上级不是上级,下级的下级不是下级,也就是说,你的直接领导,才是你的上级,直管下属才是你的下属。在现实的职场中,不排除有时候上级的上级,会因为特殊原因,可能直接给你指派工作的时候,但正常情况下,是通过你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没有几个领导不懂这种最基本的职场规矩。所以,当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你的上级会想,为什么他的上级要绕开自己直接找到你?是不是你把他的秘密、短处出卖给了他的上级?由此,他会对你处处小心,甚至会找机会修理你,或者把你调离。02.几种特殊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出现上级的上级越过你的直属上司派活给你的时候,大多数因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你的上级,才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里主要说的是特殊情况,比如你的上级突然打不通电话,一时找不到人,但事情很紧,不得不直接找到你;二是因为特殊的工作,不得不直接找到你。这种情况也并非少见,举个电影中的情节,让你单独出去执行某项特殊的秘密任务,秘密到只能单线联系1个领导人,这联系人不是你的上级,而是上级的上级;三是对你的上级不满,绕过上级直接找你。这主要涉及到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在现实中,这更是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上下级之间不会有过深的矛盾,即便有也能做到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较劲。除非上级的上级把上级得罪狠了,下级会以各种方式,公开私下都找机会整倒上级。有时上级的上级,会通过绕开上级,直接找到你,以此告诫你的上级,对他有看法,对他不满意了;四是你得罪上级的上级了,他会有一定机率,会变着法祸祸你。这可是极少见的现象,但并不能完全排。就是说,你可能因为某些事得罪了上级的上级,如果恰巧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气量小的人,碍于于层级相差大,他不会直接针对你,就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你的上级产生矛盾,把你的上级当枪,来让你的上级修理收拾你。03.怎样处理才好?第一,留下证据。先小人后君子,上级的上级怎样交待你的工作,这项工作不管是什么,你都要有如实的记录,留下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摘出你自己,现在很多事、很多人,并不怎样可靠,万一有事,你的证据能保护你。第二,如实报告。要记住,你要向你的上级负责,而不是上级的上级。所以,凡是上级的上级指派给你的所有的工作,都所以要如实向你的上级汇报(秘密任务除外)。这样做,是告诉你的上级,你没有什么隐瞒,没有和他的上级直接汇报,而是他的上级直接找到你,你是被动接受的,以此尽可能地打消他对你的顾虑、猜忌等负面看法。第三,矛盾转移。为了最大化地摆脱你的不利局面,你要做好两个事,一是上级的上级总向你指派任务,你要委婉地提出,应该提前告知你的上级,按应有规则办事;二是一定要向你的上级建议,这样下去对他不利,对你也不利,应该尽快向他的上级提出。第四,低头干活。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是上级和上级的上级有关系不好的迹象,你是最低级的下属,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出气筒。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主动向上级、上级的上级提出建议后,少说话,多干活,不管谁指派你的任务,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总结一下: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动乱的时候,诸葛亮因为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之后担任了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这之前,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已经到了东吴,后来做到了大将军;而他的弟弟诸葛诞,终生效忠于曹魏,称征东大将军。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会知道,他事迹一直被世人歌颂着,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历史中被慢慢的淹没了。世人很少提到他的兄弟的,所以也很少知道他有几个兄弟,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其实诸葛亮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这时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们是三兄弟,为什么要分属不同的阵营呢?诸葛瑾在早年间曾游学洛阳,后来天下大乱,率家人避居江东。后来孙权的姐婿弘咨遇到诸葛瑾,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就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担任宾待,后又成为孙权长史、中司马等职。215年,孙权遣诸葛瑾出使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尝谈及私事,最后双方重新划分边界。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虽然被封为武官,但其军事才能与其弟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几次出兵作战,均无建树。241年,诸葛瑾病死,时年68岁。252年,孙权死后,诸葛恪曾执掌东吴军国大权。253年,诸葛恪被宗室孙峻所杀,被诛灭三族。诸葛瑾这一族在吴国也全部被诛杀了。诸葛诞早年的仕途生涯并不顺畅,而魏明帝非常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将他们免官。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辅政,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师的专权。诸葛诞拒绝了毌丘俭劝诱,并最先率兵讨伐,随后率先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诸葛诞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击退了东吴的军队。战后诸葛诞因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诸葛诞一族在魏国全部被诛杀了。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早年无子,曾过继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己子,之后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绵竹战死,此时诸葛亮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诸葛瞻次子)一脉。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别效力于不同的主公,三个人发展的都不错,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比较的悲惨,诸葛瑾和诸葛诞在魏吴分别被诛杀三族,诸葛亮的儿子和其中一个孙子也战死了。就有一个孙子得以终老。所以诸葛家族这么做,是有综合性考虑在里面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没能遗传父辈的智慧,纷纷兵败被杀、灭三族;至于诸葛诞,也因为起兵反对司马家族,被杀灭三族。聪明的选择,却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一张无忌在功成身退以后,结局并不会太好,因为他的老部下朱元璋并不会让他舒舒服服的享受退隐生活。张无忌毋庸置疑是一代顶级高手,身具多门神功,像“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以及“圣火令武学”,这些绝学随便拿出一项足以成为天下一流高手,而张无忌能够将这么多项绝技融于一身,可谓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在倚天时期,除了百年老道张三丰,任何人都难以胜过张无忌。尽管张无忌武功盖世,但是他却并未一个合格的领袖,特别是明教这种内部关系复杂教派领袖。他之所以接手明教教主,一方面是明教分裂三十年,被六大门派围攻差点覆灭,他们也急迫需要一位教主能够让明教走向团结,而张无忌从天而降挽救明教于危难之际,他也算是众望所归;另一方面他修炼了明教镇教之宝“乾坤大挪移”,又是阳顶天指定接班人谢逊的义子,所以他也算是明教法理上最合适的教主人选;再一方面就是张无忌与明教高层都有极亲密的关系,也得到明教高层一致的拥护,像白眉鹰王是他外公,殷野王是他舅舅,金毛狮王是他义父,杨逍又是杨不悔的父亲,而杨不悔却是被张无忌不顾艰险从中原跋山涉水送到杨逍手里的,杨逍对张无忌的感激也是由心而发。接手明教教主,张无忌并不需要多强的能力,因为他手下能人很多,如杨逍范遥,以及白眉鹰王,哪一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江湖人物,张无忌只需要听从他们的建议,明教在稳定的情况下实力就能很快变强。二张无忌的隐退就是因为明教各方势力的崛起,明教总坛已然尾大不掉,张无忌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掌控各方势力,可是他又不能让明教陷入分裂,于是就退位让贤。朱元璋的崛起对于明教来说是大幸,又是大不幸!明教一向以对抗大元朝廷为主旨,而朝廷也利用明教内部分裂让他们与六大门派结仇,让江湖门派彼此斗争,消耗其精力,以此让明教再无实力与朝廷对抗。而张无忌接手明教以后,就主张与六大门派交好,解除了江湖威胁,于是就有精力壮大自己,以此对抗朝廷。朱元璋就是明教基层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带领部队与朝廷对抗的时候,也赢得了部下的支持,同时也让自己实力快速壮大。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已然成为明教基层里面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也直接威胁到总坛。其实,张无忌要想将朱元璋除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但是张无忌心地善良不会随意对部下下手,另一方面朱元璋领兵作战能力出众,一旦朱元璋被除去,明教在对抗朝廷方面将会实力急剧受损。很明显,朱元璋不但不能被除去,反而要让他发挥最大能力。但是,对于明教总坛来说,朱元璋壮大起来必然会产生威胁,当张无忌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时,就选择退位让贤,杨逍终于媳妇熬成婆接手明教教主,但是此时的杨逍早非当年执着于权势,他现在更看重天伦之乐,于是在几年之后就将教主交给朱元璋,自己安心去带外孙了。三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张无忌,张无忌是悬在他头上的剑,他总是担心,于是他就会千方百计想找到张无忌,甚至想直接将其除去。张无忌武功虽高,但是面对一个极有心机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够招架,于是张无忌就只能东躲西藏,甚至远赴海外或者到大草原,反正不是朱元璋能够找到的地方。所以说张无忌极有可能就在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就离开了中原。而他的一身武功可能也伴随着他的离开,而带到海外,在中原武林就基本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张无忌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之辈,他不见得会把自己的武功全部传给后人,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陷入江湖的纷争之中。张无忌修炼武功也是为了保命,他知道修炼了武功参与江湖纷争也让自己身不由己,而现在他自己并不希望自己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从这层方面考虑,他又何必传授自己后代武功呢!再一方面,顶级武学需要有极高的悟性,不是一般人都能随便学会的。张无忌修炼顶级武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他修炼九阳是自身身中寒毒,唯有九阳能救命;修炼乾坤大挪移也是在绝境之中,为了脱险而修炼;修炼太极也是在张三丰面临危险之时开始修炼。可见,这些因素也让张无忌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而在他退隐江湖后,他的后代相对安逸,缺乏艰苦的条件,又怎能让他们有动力修炼成这么高深的武功呢!可见,张无忌的武功绝学失传,也是在情理之中!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我外公90岁时不能自理,5个舅舅轮养8年,矛盾越积越多,让人心酸。轮养老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我外婆40多岁就走了,外公没有再娶,一个人扛起所有,把5个儿子和2个女儿全部养大成人。但是,外公也积劳成疾,于2010年也就是他刚刚90岁时,身体虚弱,行走困难,成了不能自理的“废人”。此前,外公一直和小舅家住在一起,既帮着小舅家做农活、干家务,还顺带编竹筐竹箩、扎扫帚,到集市去卖钱贴补家用。家里多一个人干活和挣钱,小舅和小舅母肯定没意见,其他几个舅舅也乐意,一大家人相处和谐,其乐融融的。但2010年冬天,外公身体突然就不行了,走不动路,很多时候吃饭也成了困难,甚至大小便也要人伺候。于是,小舅母不干了,提出来要大家共同负担外公的养老。大舅立马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外公的7个儿女和媳妇、姑爷,以及孙男孙女们,几十个人齐聚一堂“研究”外公的养老问题。大舅提出来三个方案供大家决定:第一,外公就住在小舅家,其他几个舅舅每月出500元钱补助小舅,或者金额由大家商量决定。第二,轮养,一个舅舅家养一个月,不论月长月短,每月1号接人。第三,让外公住在老房子里,每周由一个舅舅家专门出一个人,去做饭、陪护和照顾外公。至于两个女儿,也就是我妈和我小姨,几个舅舅和舅母们都达成一致意见,觉得她们都外嫁出来了,嫁人时家里穷,什么也没陪嫁,也没参与分地分房分财产,而且住的都不近,不方便照顾,就不用她们照顾了。但前提是,我妈和小姨每个月要回家两趟,陪外公聊聊天,给他缝缝补补,洗洗衣服被子什么的。事实上,后来我妈和小姨也承担了很多,限于篇幅,这篇文字里就先不提了!但是,在三个方案的选择上,大家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其中:小舅母最年轻,爱美,怕脏,她怕给外公擦洗和端屎端尿,表示强烈反对第一个方案,给多少钱她都不愿意外公继续住在她家。二舅和二舅母做人小气,觉得每家出500块钱有点多,更怕大家要求再提价,表示支持小舅母,反对第一个方案。三舅最善良,他觉得第三个方案不合适,让外公一个人单独住,虽然到时候有人去陪,但与和儿女们同住显然性质不一样,气氛天差地别,怕外公寒心。四舅表示支持三舅的意见。于是大家又展开新一轮讨论,结果一致认为轮养最合适,并最终确定了下来。开头几年,尽管外公内心很抗拒儿女们把他搬来搬去的,但不管轮到哪家养外公,舅舅们都会第一时间把外公接回家,然后小心地伺候着他。介于女人们肯闹情绪,大多时候,几个舅舅都是亲自动手喂饭、帮外公擦洗,陪外公说话……不管在哪家,一家人老老小小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说说笑笑的,外公脸上还是经常笑呵呵的,总体上满意。但是,2013年由于二舅母“找茬”,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因是那几天,二舅家的三个女儿集体约着去旅游了,二舅母在家照顾外公时,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觉得她家有些吃亏。二舅母找到大舅,你们几家都有儿子,儿子儿媳加孙子孙女,人手都比较充足,我家三个女儿嫁了两个,小女儿虽然决定招婿,但毕竟没招回来,人比你们少了许多,所以这种轮养我家太吃亏了,要不以后你们几家轮两个月,我家轮一个月?想想吧,也不算特别无理!几个舅舅虽然觉得二舅母不厚道,但也都没意见。但其他几个舅母不同意了,你家凭什么搞特殊?其他几个舅母质问二舅母:你家的确是三个女儿嫁出了两个,但小女儿招姑爷回来结了婚,不是和儿子一样吗?再说,谁不知道你大女儿二女儿,大姑爷二姑爷都很孝顺你们,两家人天天和你们吃住在一起,他们就不能帮衬着点?这女人横起来,可比男人难整。就这样,几个舅母你一句我一句地攻击,终于让二舅母上头了,她什么也不顾,又蹦又跳地,把其他几个舅母挨个儿骂了个遍,什么难听的话都说。最后,几个舅母打了起来。女人们打起架来,几个舅舅看不下去了,拉架的,出手的,几家人最终发生了大混战,场面一度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结果,二舅和二舅母被打伤了,其他几家人也有拉扯受伤的。二舅和二舅母当场表态,外公怎么养老他家都不管了!后来,但凡轮到二舅家,二舅家便不来接人了。见此,三舅便明确提出来,多出来的那一个月由他家负责。其他几个舅舅觉得三舅家多轮一个月也不合适,提出来给他点钱,三舅和三舅母都不要。不过,三舅母拒绝得有点违心。再后来,大舅又组织召开家庭会议,二舅家也不来人参加。在大舅的倡导下,外公依然进行轮养,仍然一家一个月,但新的方案排除了二舅家。然后又和谐了一段时间。但我外公活到98岁,整整轮养8年!时间一长,各种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导致家庭矛盾屡屡升级,最终几个舅舅家反目成仇,现在几乎不来往了!我总结了一下,导致矛盾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互指责。几个舅母经常因为外公的吃喝拉撒等小事情互相挑剔指责对方。比如嫌对方伙食标准低,给外公吃得差,衣服被子换得不勤,没人陪外公说话,照顾得不周道等等。这些指责,有些是真实情况,也有些是互相之间故意编排了攻击对方的。第二,责任心越来越弱。久病床前无孝子,特别是外公过了95岁以后,几个舅舅家暗地里都为外公的养老叫苦不迭。特别是几个舅母,她们都伺候怕了,伺候起来越来越没心没肺的。有时,在她们看来,只要外公不死在自己家就行了,轮养时间一到,巴不得另一家立马来接人,犹如送“瘟神”。第三,外公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应该是所谓的“老小孩”现象吧。年纪越大,心智越来越弱化,人越来越容易情绪化,越来越“不懂事”。有时,在这家刚刚适应过来,又得挪到下一家,他便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似的,流泪,耍脾气,看上去让人揪心。 而他情绪上升了,往往又引起几个舅舅家人之间新的指责、扯皮甚至打斗。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父母老了,子女想每月每家轮班照顾赡养,老人不开心,为什么?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老人心里有抵触情绪吧!老人辛辛苦苦养大了一群孩子,到头来自己老了,看到儿女们缺少担当,谁都不愿意多承担自己的养老问题,再一想到以后的生活,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里的,换谁情绪都难免不好,不开心挺正常的。所以,我觉得怎么养,首先要听听老人的意见!要充分尊重老人的基础上,再研究怎么好操作,怎么有利,怎么能让老人开心!写到这,突然想起今天看到的几个网友留言,很扎心!截图过来,分享给大家看看:正像最近流行的一句歌词: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子女一多,再加上媳妇姑爷和孙子辈的,意见往往很难统一,很多家庭矛盾往往难以预料、难以调和。所以,结合我5个舅舅轮养我外公的事情,我认为轮养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我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和网友的建议,觉得与其轮养,还不如由子女共同出资,找间房子,找个保姆专门伺候,然后儿孙们轮流陪同,可能会好一些。最后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我们养大,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难以估量的。赡养老人是子女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父母养育自己的一种报答。在能力范围内,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多一些担当,尽量给父母提供一个好的养老环境,无论是在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上,都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照顾。网图丨图文无关感谢作者及图中人物!在《三国演义》,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或者是曹操,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犯过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以貌取人。在鲁肃三番五次的推荐下,刚刚失去周瑜的孙权第一次见到庞统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不屑,想想周瑜的风流倜傥,看到面目猥琐的庞统,孙权一下子就腻歪了,几句话就给打发走了。看来庞统长得确实不怎么,所以刘备第一次见到庞统的时候,对其给出了和孙权一样的态度,非常的冷落,不过他比孙权做的稍微好一些,随便安排了一个耒阳县令给他,也算了留下了一点回旋的余地。曹操见张松的时候也是如此,话说曹操平定了西凉,赶走了马超,风光无限。就放出话来,下一步要除刘璋灭张鲁,取江东杀刘备,一统华夏。汉中的张鲁就吓坏了,大家一商量,说是要趁曹操没来的时候,赶紧除掉西川的刘璋,先把西川取过来。到时候地盘大了,势力大了,也好抵抗曹操啊。在西川的刘璋非常暗弱,听说张鲁要来取西川,可把他吓坏了。顿时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计可施。这时候刘璋手下的别驾张松挺身而出,所谓的别驾就是刺史巡视的时候和刺史一同乘车,所以说白了张松就是刘璋的一个副手。张松就献出了一个计策,说保证张鲁不敢直视西川。刘璋就赶紧问什么计策啊?张松就说,我去说曹操来攻打张鲁,这样张鲁就不敢来打我们西川了。刘璋一听大喜,就备下了金银珠宝去许昌见曹操。张松在出发的时候就把一副《西川地形图》偷偷放好,准备去献给曹操,也算是作为进身之计。结果呢,张松在曹操门房那里就开始吃瘪了,人家门房张开手要红包他都不明白。要不是手下人告诉他,他曹操都见不到。红包给了之后,门房马上就通报进去了,不过一会,里面回话说,丞相有请。张松赶紧拍拍身上的灰尘,整理整理自己的胡子,赶紧就进去了。结果呢,曹操一看到张松就感觉到腻歪了,你猜怎么回事?原来是曹操觉得张松长的太丑了。那么张松长得什么样啊?小说里是这么说的,头似撅,大脑袋长得像撅头,或许类似于鞋拔子脸吧。一字眉下面是一对扁眼珠子,塌鼻梁,塌的快和脸一样平,这样看来,张松的脸是平面的。嘴比别人都大一号,还总喜欢撇着嘴,一对扇风耳,这幅尊容确实不怎么样,难怪曹操一见到就腻歪了,这就是第一印象看不起张松。第二呢,曹操就问张松,说刘璋为什么连年不来进贡啊?张松说路上盗贼太多了,不太方便。曹操就说,我把盗贼都灭了,哪里来的盗贼,纯粹胡说八道。结果张松就说,丞相说错了,现在刘备孙权都是盗贼啊,怎么会没有盗贼呢。没想到这句话把曹操惹得不高兴了,又打量了一下张松。看张松相貌猥琐,形象不扬,还敢大言不惭,敢顶撞我曹丞相,所以曹操直接站起来,袖子一甩,走了,直接把张松晾在那里了。第三,这时候,曹操手下就讥讽张松,说他不该和曹操顶撞,张松就不高兴了,说西川没有谗佞之臣,激恼了杨修。张松知道杨修有才,就想压压他的威风,而杨修呢,觉得要替曹操出头,贬低一下张松。二人就准备硬钢一下,还别说,张松确实比较有才。一番较量,把杨修折服了。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应该是彻底把曹操惹到了,张松就问杨修,说你家世代簪缨,怎么就来到丞相府做一个主簿呢?杨修说丞相对他很好,自己不仅得到重用,而且得到了曹操不少的帮助和启发。张松就说了,曹操“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他完全凭着自己的权术才做的丞相,他能给你什么启发和帮助呢?他有什么真才实学呢?这时候杨修不服了,叫手下人拿来一本书,说是曹操亲笔所著的《孟德新书》,而且是仿照《孙武子十三篇》写出来的,里面都是用兵之道,你看看,我们丞相到底有没有才。结果,张松一篇篇看完之后,说这是战国时期无名氏写的,这是曹操抄袭的,不信你考考我,这本书蜀中三岁小孩都会背诵。杨修一听气坏了,说这是丞相写的,从来都没有公开过,你怎么胡说呢?张松说,你不信,我背给你听听。结果张松正襟危坐,一字字一篇篇,一字不差的就背下来了。杨修一听这还得了,这记忆也太好了,这是人才啊,这必须要推荐给曹操啊。于是马上跑到后堂把这事告诉了曹操,一定要把杨松推荐给曹操。一见曹操,就把张松背书的事说了,说张松是个人才啊,丞相你不应该错过啊。曹操一听张松说这书是抄袭的,蜀中三岁小儿都会背,立马就怒了,而且非常愤怒,把书丢到火炉里烧了。曹操也是奇怪,赌气不至于这样啊,难不成真的是他抄的。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是曹操不待见张松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曹操醒悟过来估计都悔死了,更加的气死张松了。第四,曹操邀请张松参加阅兵,本来想炫耀一下武力的,结果一看张松在一边撇着嘴完全一副蔑视的样子,而且还说怪话,说我们蜀中仁义治国,不像你这么穷兵黩武。曹操这个气啊,瞪着眼睛恨不得杀了张松,结果张松也不服,一眼不眨的还瞪着曹操。而且还揭了曹操的老底,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可都是曹操的痛处啊,张松这么夹枪带棒的说出来,一点面子都不给,可把曹操气坏了,吩咐左右就要砍了张松的项上人头。如果不是杨修求情,张松的脑袋就没了。但是愤怒的曹操虽然没杀他,但是还是乱棒打出去了。不过话说张松为什么那么狂呢?因为他带着宝来的啊,就是那副《西川地形图》,里面注明了哪里屯兵哪里屯粮,可以说是一份很重要的军事地图。在当时曹操刘备厉兵秣马进军想要进兵西川的前提下,这是一份无价之宝啊,是能否占据西川的重要保障。这点曹操就不如诸葛亮高明,因为诸葛亮一听张松去见曹操,就立马紧张起来,马上派探子进许昌去打听消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的阿满了,当年祢衡击鼓骂曹的时候,曹操都没杀,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听说许攸来投,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那时候多么礼贤下士啊,可此刻的曹操已经膨胀了,也不太听进去别人的意见了,现在谁惹他一点,他都不能忍。从见到张松那一刻,他就完全没有一点好印象,张松也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处处顶撞处处对着来,终于把曹操彻底惹火了,所以最后把张松乱棒打出去了。所以做领导的千万不要以貌取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
文章TAG:
傀儡沙场老三攻略 天涯明月刀傀儡杀场攻略 傀儡 沙场 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