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门客攻略,官居一品手游主线任务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1,官居一品手游主线任务攻略
一般在特惠礼包里才有,而且只有潜力礼包才机率出强化卷轴、在关卡通关里也有机会获得,每个大关卡后面的boss击败后会获得一定的政绩、声望、强化卷轴和金钱1、直接在商城又称集市里购买。2
2,官居一品手游门客怎么培养
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 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直接在商城又称集市里购买,一般在特惠礼包里才有,而且只有潜力礼包才机率出强化卷轴。在关卡通关里也有机会获得,每个大关卡后面的boss击败后会获得一定的政绩、声望、强化卷轴和金钱。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 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 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 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
3,官居一品门客招募攻略门客怎么培养
从而提升门客战斗力和品质7.门客修炼提升修炼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从而提升门客战斗力和品质6,门客装备和人物装备通用4.宠物打书使用技能书可以为门客打书.门客装备提升门客装备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可以出战的门客也随之增加。1.属性加点分配门客属性可以使门客向想要的方向发展2,获得对于技能5.官阶提升提升官阶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因为门客可以帮助主角,从而分担敌人的压力,等级越高,进而可以提升门客战斗力.门客点修提升门客点修可以提升伤害和防御力3门客的提升也是属于简介的提升主角的战斗力.门客洗练洗练可以大幅度刷新门客资质
4,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提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都知道他有着“侠义”、“仁爱”的名声,善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但是说到这个冯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李白曾经在《行路难》中写过一句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趁情。“弹剑作歌”的主人公就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而孟尝君后期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声望,就是这个冯谖一手酿造的。冯谖弹剑所奏者何?甫一出手便知大才冯谖这个人是战国时期典型的寒士,非常穷,养不了家的那种人。但也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士”一样,很有才华。因为贫穷,他就去投靠了据说是极善养士的孟尝君。孟尝君对这些“士”好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两个“无赖”式的人物,一个只会学鸡叫,另一个只会干些“偷东西”的事情,这就是“偷鸡摸狗”的由来。连这样的人都会被收留,冯谖自然也不例外。孟尝君问冯谖:“你擅长什么?”冯谖说:“我没有什么擅长的事情。”孟尝君又问:“那你到我这里来是有什么要教我的吗?”冯谖说:“我是因为太贫穷,所以才来投奔您。”按理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还是那句话,那个时代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怪”。在孟尝君看来,冯谖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于是,在安排冯谖住宿十天之后,孟尝君找来负责管理宿舍的传舍长,询问冯谖这几天都做了什么。传舍长说,他没做什么别的事情,就是经常弹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了之后,就派人用更高规格的餐饮来服侍冯谖,给他肉食。又过了五天,传舍长再次禀报,说冯谖又唱歌了: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再次提高他的出行待遇,给了他车驾。再过五天,传舍长禀报,冯谖又一次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打听到冯谖的母亲还在家中,于是就派人赡养。很多人都认为冯谖贪得无厌,还没有什么真本事,就连孟尝君都渐渐遗忘了这个人。一年之后,孟尝君因为要养很多门客,但是食邑又太少,就向自己封地“薛国”的臣民放贷,现在到了收租的时候了,于是就派无所事事的冯谖前去收租。这是冯谖第一次为孟尝君办事。到了薛邑之后,他探查到因为年岁不好,很多租户都交不起欠款,于是他在收了几个富庶人家的钱财之后,置办了很多酒肉,宴请所有欠钱的人。在这个宴席上,冯谖强调,孟尝君之所以向各位发放贷款,只是想让各位在薛邑生活得更好,并不是看重那点钱财。于是,较为富庶的人家,能还得起租金的就约定一个期限,如果还不起钱财的人家,就当场将契约烧掉,以示孟尝君的仁爱。这件事传到孟尝君的耳中,孟尝君自然很不高兴,也很不解,冯谖为什么要这样做。冯谖回来之后,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智慧。他对孟尝君讲,在这个时代里,人口就是生产力,想要有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口和土地。往年的债务,如果还得起的人自然不必担心,那些还不起的人,如果一定要他们还债,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人逃离薛国。而他烧掉契约,就是为了把这些人稳定在孟尝君的封邑之中,并且通过这样仁德的名声,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居住。而孟尝君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得到的却是传扬天下的“仁德”名声。孟尝君听了这番解释,才知道冯谖就是那种“大才”。果不其然。孟尝君因齐王猜忌而罢相,回到封邑的时候,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在列国之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营造狡兔三窟与妙解世态炎凉孟尝君被罢相,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这时候冯谖再次站了出来,他对孟尝君讲,狡兔为了安全,一般有很多洞穴。如今,他要再为孟尝君打造两处洞窟。冯谖向孟尝君借了车驾,孤身赴秦,向秦王游说。(《战国策》说是魏国,此处采《史记》说法)他说,如今的天下,能算得上大国的只有齐和秦,两者想要一决高下,关键就看谁发展得更快。现在齐国罢免了有着极高声望的孟尝君,就是秦国的机会。要知道,孟尝君在齐国当了那么多年的相国,对齐国那是知根知底的。秦国如果能以“相位”邀请孟尝君赴秦,这就是削弱齐国的契机。秦王听了之后,深以为然,就让冯谖先回去告知孟尝君。冯谖回到齐国之后,直接去见了齐国的国君,将对秦王说的话,再稍作变动,站在齐国的立场上,对齐王讲了一遍。并且强调,秦国已经派遣了使者,将要去迎孟尝君赴秦了。齐王听了之后,君臣都大受震动,立刻先去薛邑请孟尝君复位,增加封山、食邑,然后在国境线上等候秦使,告知此事,并且坚决不允许他们入境。至此,冯谖对孟尝君讲,三窟已成。当时孟尝君被罢相之后,很多门客看到他失势,就纷纷离开。而看到孟尝君再次官复原职,甚至更为显赫之后,就纷纷要求回来。孟尝君很不满,想要拒绝收纳这些势利小人。冯谖对孟尝君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他说,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当年他们弃你而去,是因为你失去了相位,如果在官复原职之后,拒绝了这些人的投奔,除了一时痛快之外,百害而无一益。如若这般做,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投奔,反而会对自己的名声起到负面作用。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名声再一次达到了顶峰。至于冯谖最后结局,正史没有交代,传说、演义当中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他在为孟尝君做完“薛国市义”和“狡兔三窟”的谋划之后,就悄然隐退了。二是在孟尝君死后,子嗣争夺混乱,冯谖就此来到了秦国某镇上隐居,以教书为生。其实从以上冯谖所做的事情来看,除了对时势的洞察之外,最大的精力就是在为孟尝君树立更好的公关形象,并且通过公关形象来为孟尝君获得更大的好处。冯谖此人,适合做门客,为主家谋小利,并不是那种可以“一言兴邦”的大才,也算得上上“士”这一阶层中的另一类代表人物。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事大权、使得皇权统治稳固、另一方面却是诸司官员不掌其事,或者执事者不用其名,政令分散,事倍功半。宋时期,正一品官职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均含检校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尉(以上均为加官,不是实官)、左右丞相(南宋所设,实官);宋朝官职十分繁琐、复杂,而且“任非其官”,一般高阶官员都有“官”、“贴职”、“差遣”三种身份(勋官、散官不计),一般来说,官是定待遇、贴职是清贵头衔、差遣才是官员真正的职位所在。官、差遣的分离,使得宋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各级部门叠床架屋、重复繁乱,冗官现象严重,导致官员队伍庞大,而效率低下。同时两宋官员待遇极为优厚,俸禄之外、禄米、织品、草料乃至于酒醋茶等无一不丰,这使得宋财政压力极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简化官员品级制度,凡一至九品官,皆分正从两阶,共计十八品。然后更定官制,取消宋时“差遣”这一复杂授官程序,以本官管理本司事,简单明了,这是中华官制的又一次进步。明代正一品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洪武十八年废)、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另有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洪武初以皇子任宗人府令、正、宗人,亲王品级远超正一品;永乐后,宗人府事务移交礼部,诸令、正、宗人由勋戚以本爵名义上出任,宗人府名存实亡)。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提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都知道他有着“侠义”、“仁爱”的名声,善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但是说到这个冯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李白曾经在《行路难》中写过一句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趁情。“弹剑作歌”的主人公就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而孟尝君后期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声望,就是这个冯谖一手酿造的。冯谖弹剑所奏者何?甫一出手便知大才冯谖这个人是战国时期典型的寒士,非常穷,养不了家的那种人。但也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士”一样,很有才华。因为贫穷,他就去投靠了据说是极善养士的孟尝君。孟尝君对这些“士”好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两个“无赖”式的人物,一个只会学鸡叫,另一个只会干些“偷东西”的事情,这就是“偷鸡摸狗”的由来。连这样的人都会被收留,冯谖自然也不例外。孟尝君问冯谖:“你擅长什么?”冯谖说:“我没有什么擅长的事情。”孟尝君又问:“那你到我这里来是有什么要教我的吗?”冯谖说:“我是因为太贫穷,所以才来投奔您。”按理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还是那句话,那个时代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怪”。在孟尝君看来,冯谖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于是,在安排冯谖住宿十天之后,孟尝君找来负责管理宿舍的传舍长,询问冯谖这几天都做了什么。传舍长说,他没做什么别的事情,就是经常弹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了之后,就派人用更高规格的餐饮来服侍冯谖,给他肉食。又过了五天,传舍长再次禀报,说冯谖又唱歌了: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再次提高他的出行待遇,给了他车驾。再过五天,传舍长禀报,冯谖又一次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打听到冯谖的母亲还在家中,于是就派人赡养。很多人都认为冯谖贪得无厌,还没有什么真本事,就连孟尝君都渐渐遗忘了这个人。一年之后,孟尝君因为要养很多门客,但是食邑又太少,就向自己封地“薛国”的臣民放贷,现在到了收租的时候了,于是就派无所事事的冯谖前去收租。这是冯谖第一次为孟尝君办事。到了薛邑之后,他探查到因为年岁不好,很多租户都交不起欠款,于是他在收了几个富庶人家的钱财之后,置办了很多酒肉,宴请所有欠钱的人。在这个宴席上,冯谖强调,孟尝君之所以向各位发放贷款,只是想让各位在薛邑生活得更好,并不是看重那点钱财。于是,较为富庶的人家,能还得起租金的就约定一个期限,如果还不起钱财的人家,就当场将契约烧掉,以示孟尝君的仁爱。这件事传到孟尝君的耳中,孟尝君自然很不高兴,也很不解,冯谖为什么要这样做。冯谖回来之后,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智慧。他对孟尝君讲,在这个时代里,人口就是生产力,想要有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口和土地。往年的债务,如果还得起的人自然不必担心,那些还不起的人,如果一定要他们还债,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人逃离薛国。而他烧掉契约,就是为了把这些人稳定在孟尝君的封邑之中,并且通过这样仁德的名声,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居住。而孟尝君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得到的却是传扬天下的“仁德”名声。孟尝君听了这番解释,才知道冯谖就是那种“大才”。果不其然。孟尝君因齐王猜忌而罢相,回到封邑的时候,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在列国之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营造狡兔三窟与妙解世态炎凉孟尝君被罢相,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这时候冯谖再次站了出来,他对孟尝君讲,狡兔为了安全,一般有很多洞穴。如今,他要再为孟尝君打造两处洞窟。冯谖向孟尝君借了车驾,孤身赴秦,向秦王游说。(《战国策》说是魏国,此处采《史记》说法)他说,如今的天下,能算得上大国的只有齐和秦,两者想要一决高下,关键就看谁发展得更快。现在齐国罢免了有着极高声望的孟尝君,就是秦国的机会。要知道,孟尝君在齐国当了那么多年的相国,对齐国那是知根知底的。秦国如果能以“相位”邀请孟尝君赴秦,这就是削弱齐国的契机。秦王听了之后,深以为然,就让冯谖先回去告知孟尝君。冯谖回到齐国之后,直接去见了齐国的国君,将对秦王说的话,再稍作变动,站在齐国的立场上,对齐王讲了一遍。并且强调,秦国已经派遣了使者,将要去迎孟尝君赴秦了。齐王听了之后,君臣都大受震动,立刻先去薛邑请孟尝君复位,增加封山、食邑,然后在国境线上等候秦使,告知此事,并且坚决不允许他们入境。至此,冯谖对孟尝君讲,三窟已成。当时孟尝君被罢相之后,很多门客看到他失势,就纷纷离开。而看到孟尝君再次官复原职,甚至更为显赫之后,就纷纷要求回来。孟尝君很不满,想要拒绝收纳这些势利小人。冯谖对孟尝君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他说,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当年他们弃你而去,是因为你失去了相位,如果在官复原职之后,拒绝了这些人的投奔,除了一时痛快之外,百害而无一益。如若这般做,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投奔,反而会对自己的名声起到负面作用。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名声再一次达到了顶峰。至于冯谖最后结局,正史没有交代,传说、演义当中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他在为孟尝君做完“薛国市义”和“狡兔三窟”的谋划之后,就悄然隐退了。二是在孟尝君死后,子嗣争夺混乱,冯谖就此来到了秦国某镇上隐居,以教书为生。其实从以上冯谖所做的事情来看,除了对时势的洞察之外,最大的精力就是在为孟尝君树立更好的公关形象,并且通过公关形象来为孟尝君获得更大的好处。冯谖此人,适合做门客,为主家谋小利,并不是那种可以“一言兴邦”的大才,也算得上上“士”这一阶层中的另一类代表人物。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清朝中后期,在云南陆续形成一批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团体,俗称“滇商”。王炽是清代滇商的楷模,发家于其创办的“天顺祥”商号。胡雪岩以传统工商业积累财富,王炽后来靠金融银行业“同庆丰”完胜胡雪岩。“天顺祥”创办于清同治四年,创办时王炽的主要合伙人有席茂之、孔孝纲等。“天顺祥”先在泸州和昆明设立,因生意兴隆,后来发展到重庆、昭通,主要在川滇两省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因为王炽与川东道官员有往来,获得了承包川东盐岸的业务。由于生意需要,王炽又相继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号,商业贸易中初步兼营少量汇兑业务。同治十一年,王炽遣弥勒同乡俞献廷前往昆明,另设商号“同庆丰”。除传统的商业贸易外,扩大了经营范围,兼营金融汇兑业务。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由“同庆丰”办理,因汇兑业务发展很快,“同庆丰”受益巨大。受昆明“同庆丰”盈利模式的影响,王炽决定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业务,各商号逐步演变成票号,自此越做越大。王炽以“同庆丰”为总号,各地“天顺祥”为分号,沿长江拓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增设分号,鼎盛时期在香港、越南海防等地都有办事机构。1872年,为招揽各地商贾,王炽在昆明投资不动产,修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取“同行仁德”之意,王炽将其命名为“同仁街”,沿用至今。作为云南金融鼻祖的王炽,有了钱之后便大办实业。其先后投资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公益组织“兴文当”,资助寒门学子。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岑毓英奏请清政府对王炽进行表彰和封典,王炽成为当时滇商的领袖与楷模。此后,王炽活跃于政商两道,以官银项目为主,权贵存贷为辅,兼营市井存放。王炽倾尽其才,如鱼得水,生意如日中天。据史料记载,“同庆丰”票号的经营项目,首为汇兑。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和各地官员解缴朝廷款项是最大的业务项目,每年可以达到数百万两。其次,经营存放款。王炽的客户,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商行铺店”,凡是能够吸收招揽到的私人存放,全部办理,息差均在5厘以上。重庆分号以盐岸为大宗经营项目,上海、江苏、武汉、广东各分号则因地制宜,略有不同。(当时雄威的昆明北门城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经济上穷困不堪,请西安“天顺祥”商号援助,王炽一口应承。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朝廷百废待兴,王炽也是一如既往资助清廷,以至李鸿章当时称王炽“堪比大清国库”。可以说,当时慈禧团队避难西安以及后来返京复政的全部开支,都是由王炽负担的。此后,朝廷对王炽越发信任,慈禧对王炽更是赏识有加,多次追封追赠。王炽还创办昆明牛疫局(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说是造福桑梓,使无数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基于王炽的种种义举善行,清廷最初赐其二品顶戴,最后锆封“三代一品”,并恩许王炽在北京紫禁城内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品红顶商人。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后,王炽在昆明修建了名扬天下的状元楼。“同庆丰”经营灵活,信用好,加之王炽的红顶商人背景,鼎盛时期它曾一度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公款存汇业务,左右着清朝的金融市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二十五年间,“同庆丰”全号吸收民间存款达389万余两。1903年年末,王炽走完其传奇一生68个春秋,驾鹤西去。翌年,清廷户部成立“大清户部银行”,旨在摆脱“同庆丰”这家有史以来最大私营银行,对晚清金融市场的垄断与控制。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中后期,在云南陆续形成一批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团体,俗称“滇商”。王炽是清代滇商的楷模,发家于其创办的“天顺祥”商号。胡雪岩以传统工商业积累财富,王炽后来靠金融银行业“同庆丰”完胜胡雪岩。“天顺祥”创办于清同治四年,创办时王炽的主要合伙人有席茂之、孔孝纲等。“天顺祥”先在泸州和昆明设立,因生意兴隆,后来发展到重庆、昭通,主要在川滇两省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因为王炽与川东道官员有往来,获得了承包川东盐岸的业务。由于生意需要,王炽又相继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号,商业贸易中初步兼营少量汇兑业务。同治十一年,王炽遣弥勒同乡俞献廷前往昆明,另设商号“同庆丰”。除传统的商业贸易外,扩大了经营范围,兼营金融汇兑业务。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由“同庆丰”办理,因汇兑业务发展很快,“同庆丰”受益巨大。受昆明“同庆丰”盈利模式的影响,王炽决定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业务,各商号逐步演变成票号,自此越做越大。王炽以“同庆丰”为总号,各地“天顺祥”为分号,沿长江拓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增设分号,鼎盛时期在香港、越南海防等地都有办事机构。1872年,为招揽各地商贾,王炽在昆明投资不动产,修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取“同行仁德”之意,王炽将其命名为“同仁街”,沿用至今。作为云南金融鼻祖的王炽,有了钱之后便大办实业。其先后投资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公益组织“兴文当”,资助寒门学子。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岑毓英奏请清政府对王炽进行表彰和封典,王炽成为当时滇商的领袖与楷模。此后,王炽活跃于政商两道,以官银项目为主,权贵存贷为辅,兼营市井存放。王炽倾尽其才,如鱼得水,生意如日中天。据史料记载,“同庆丰”票号的经营项目,首为汇兑。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和各地官员解缴朝廷款项是最大的业务项目,每年可以达到数百万两。其次,经营存放款。王炽的客户,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商行铺店”,凡是能够吸收招揽到的私人存放,全部办理,息差均在5厘以上。重庆分号以盐岸为大宗经营项目,上海、江苏、武汉、广东各分号则因地制宜,略有不同。(当时雄威的昆明北门城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经济上穷困不堪,请西安“天顺祥”商号援助,王炽一口应承。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朝廷百废待兴,王炽也是一如既往资助清廷,以至李鸿章当时称王炽“堪比大清国库”。可以说,当时慈禧团队避难西安以及后来返京复政的全部开支,都是由王炽负担的。此后,朝廷对王炽越发信任,慈禧对王炽更是赏识有加,多次追封追赠。王炽还创办昆明牛疫局(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说是造福桑梓,使无数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基于王炽的种种义举善行,清廷最初赐其二品顶戴,最后锆封“三代一品”,并恩许王炽在北京紫禁城内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品红顶商人。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后,王炽在昆明修建了名扬天下的状元楼。“同庆丰”经营灵活,信用好,加之王炽的红顶商人背景,鼎盛时期它曾一度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公款存汇业务,左右着清朝的金融市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二十五年间,“同庆丰”全号吸收民间存款达389万余两。1903年年末,王炽走完其传奇一生68个春秋,驾鹤西去。翌年,清廷户部成立“大清户部银行”,旨在摆脱“同庆丰”这家有史以来最大私营银行,对晚清金融市场的垄断与控制。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中后期,在云南陆续形成一批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团体,俗称“滇商”。王炽是清代滇商的楷模,发家于其创办的“天顺祥”商号。胡雪岩以传统工商业积累财富,王炽后来靠金融银行业“同庆丰”完胜胡雪岩。“天顺祥”创办于清同治四年,创办时王炽的主要合伙人有席茂之、孔孝纲等。“天顺祥”先在泸州和昆明设立,因生意兴隆,后来发展到重庆、昭通,主要在川滇两省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因为王炽与川东道官员有往来,获得了承包川东盐岸的业务。由于生意需要,王炽又相继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号,商业贸易中初步兼营少量汇兑业务。同治十一年,王炽遣弥勒同乡俞献廷前往昆明,另设商号“同庆丰”。除传统的商业贸易外,扩大了经营范围,兼营金融汇兑业务。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由“同庆丰”办理,因汇兑业务发展很快,“同庆丰”受益巨大。受昆明“同庆丰”盈利模式的影响,王炽决定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业务,各商号逐步演变成票号,自此越做越大。王炽以“同庆丰”为总号,各地“天顺祥”为分号,沿长江拓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增设分号,鼎盛时期在香港、越南海防等地都有办事机构。1872年,为招揽各地商贾,王炽在昆明投资不动产,修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取“同行仁德”之意,王炽将其命名为“同仁街”,沿用至今。作为云南金融鼻祖的王炽,有了钱之后便大办实业。其先后投资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公益组织“兴文当”,资助寒门学子。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岑毓英奏请清政府对王炽进行表彰和封典,王炽成为当时滇商的领袖与楷模。此后,王炽活跃于政商两道,以官银项目为主,权贵存贷为辅,兼营市井存放。王炽倾尽其才,如鱼得水,生意如日中天。据史料记载,“同庆丰”票号的经营项目,首为汇兑。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和各地官员解缴朝廷款项是最大的业务项目,每年可以达到数百万两。其次,经营存放款。王炽的客户,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商行铺店”,凡是能够吸收招揽到的私人存放,全部办理,息差均在5厘以上。重庆分号以盐岸为大宗经营项目,上海、江苏、武汉、广东各分号则因地制宜,略有不同。(当时雄威的昆明北门城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经济上穷困不堪,请西安“天顺祥”商号援助,王炽一口应承。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朝廷百废待兴,王炽也是一如既往资助清廷,以至李鸿章当时称王炽“堪比大清国库”。可以说,当时慈禧团队避难西安以及后来返京复政的全部开支,都是由王炽负担的。此后,朝廷对王炽越发信任,慈禧对王炽更是赏识有加,多次追封追赠。王炽还创办昆明牛疫局(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说是造福桑梓,使无数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基于王炽的种种义举善行,清廷最初赐其二品顶戴,最后锆封“三代一品”,并恩许王炽在北京紫禁城内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品红顶商人。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后,王炽在昆明修建了名扬天下的状元楼。“同庆丰”经营灵活,信用好,加之王炽的红顶商人背景,鼎盛时期它曾一度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公款存汇业务,左右着清朝的金融市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二十五年间,“同庆丰”全号吸收民间存款达389万余两。1903年年末,王炽走完其传奇一生68个春秋,驾鹤西去。翌年,清廷户部成立“大清户部银行”,旨在摆脱“同庆丰”这家有史以来最大私营银行,对晚清金融市场的垄断与控制。我是陕西的,你如果是自驾游就方便多了,从东边来陕西,就是先进潼关,有黄河的风陵渡景区~华山景区~兵马俑~华清池~西安的城墙~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公园~汉阳陵~乾陵~法门寺博物馆~黄陵~壶口瀑布~雨岔的峡谷等等,如果从西边来就反向游。如果座交通工具,到西安之后,到各景区都有班车,特别方便。记得一定要去一趟网红地:袁家村。请你记得来西安一定不要错过美食吆。有羊肉泡,凉皮,肉夹馍,各种面食(可以每天一样,吃一个月不种样。),面辣子。。。。。。喜欢户外的,可以背上你的包包,和户外驴友走走秦岭72峪,就是那个美呀,最后,你可能逛的,吃得不想回家了[耶]。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中后期,在云南陆续形成一批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团体,俗称“滇商”。王炽是清代滇商的楷模,发家于其创办的“天顺祥”商号。胡雪岩以传统工商业积累财富,王炽后来靠金融银行业“同庆丰”完胜胡雪岩。“天顺祥”创办于清同治四年,创办时王炽的主要合伙人有席茂之、孔孝纲等。“天顺祥”先在泸州和昆明设立,因生意兴隆,后来发展到重庆、昭通,主要在川滇两省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因为王炽与川东道官员有往来,获得了承包川东盐岸的业务。由于生意需要,王炽又相继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号,商业贸易中初步兼营少量汇兑业务。同治十一年,王炽遣弥勒同乡俞献廷前往昆明,另设商号“同庆丰”。除传统的商业贸易外,扩大了经营范围,兼营金融汇兑业务。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由“同庆丰”办理,因汇兑业务发展很快,“同庆丰”受益巨大。受昆明“同庆丰”盈利模式的影响,王炽决定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业务,各商号逐步演变成票号,自此越做越大。王炽以“同庆丰”为总号,各地“天顺祥”为分号,沿长江拓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增设分号,鼎盛时期在香港、越南海防等地都有办事机构。1872年,为招揽各地商贾,王炽在昆明投资不动产,修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取“同行仁德”之意,王炽将其命名为“同仁街”,沿用至今。作为云南金融鼻祖的王炽,有了钱之后便大办实业。其先后投资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公益组织“兴文当”,资助寒门学子。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岑毓英奏请清政府对王炽进行表彰和封典,王炽成为当时滇商的领袖与楷模。此后,王炽活跃于政商两道,以官银项目为主,权贵存贷为辅,兼营市井存放。王炽倾尽其才,如鱼得水,生意如日中天。据史料记载,“同庆丰”票号的经营项目,首为汇兑。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和各地官员解缴朝廷款项是最大的业务项目,每年可以达到数百万两。其次,经营存放款。王炽的客户,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商行铺店”,凡是能够吸收招揽到的私人存放,全部办理,息差均在5厘以上。重庆分号以盐岸为大宗经营项目,上海、江苏、武汉、广东各分号则因地制宜,略有不同。(当时雄威的昆明北门城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经济上穷困不堪,请西安“天顺祥”商号援助,王炽一口应承。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朝廷百废待兴,王炽也是一如既往资助清廷,以至李鸿章当时称王炽“堪比大清国库”。可以说,当时慈禧团队避难西安以及后来返京复政的全部开支,都是由王炽负担的。此后,朝廷对王炽越发信任,慈禧对王炽更是赏识有加,多次追封追赠。王炽还创办昆明牛疫局(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说是造福桑梓,使无数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基于王炽的种种义举善行,清廷最初赐其二品顶戴,最后锆封“三代一品”,并恩许王炽在北京紫禁城内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品红顶商人。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后,王炽在昆明修建了名扬天下的状元楼。“同庆丰”经营灵活,信用好,加之王炽的红顶商人背景,鼎盛时期它曾一度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公款存汇业务,左右着清朝的金融市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二十五年间,“同庆丰”全号吸收民间存款达389万余两。1903年年末,王炽走完其传奇一生68个春秋,驾鹤西去。翌年,清廷户部成立“大清户部银行”,旨在摆脱“同庆丰”这家有史以来最大私营银行,对晚清金融市场的垄断与控制。我是陕西的,你如果是自驾游就方便多了,从东边来陕西,就是先进潼关,有黄河的风陵渡景区~华山景区~兵马俑~华清池~西安的城墙~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公园~汉阳陵~乾陵~法门寺博物馆~黄陵~壶口瀑布~雨岔的峡谷等等,如果从西边来就反向游。如果座交通工具,到西安之后,到各景区都有班车,特别方便。记得一定要去一趟网红地:袁家村。请你记得来西安一定不要错过美食吆。有羊肉泡,凉皮,肉夹馍,各种面食(可以每天一样,吃一个月不种样。),面辣子。。。。。。喜欢户外的,可以背上你的包包,和户外驴友走走秦岭72峪,就是那个美呀,最后,你可能逛的,吃得不想回家了[耶]。要了解清代总督、巡抚、提督三者间的关系,及权力大小,就必须厘清这三者各自的品级和职权范围。下面就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和《清朝通典》有关总督、巡抚和提督的品级、职掌的记述,来分析这三者的关系及权力大小。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可知,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各省设置总督,作为统辖一省或数省的封疆大吏。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总督对所辖省份的一切政务,无不综理,是该管地方最高之军政长官。不仅负责随时考核所属官吏,其文职道、府以下及武职副将以下之文武官员,也由总督奏请升调补署及免黜。清朝的巡抚为从二品,凡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也是按省设立的,是管理一省之封疆大吏,其地位仅次于总督。凡不设总督省份的巡抚,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本省各镇总兵以下武职,并兼理粮饷事务。一般而言,总督统管军事,巡抚总理民事。但在实际上,总督也综理民事,而巡抚也有管理一省军务之责。尤其是巡抚加提督衔,其权力与总督相当。提督又称提督军务总兵官,清代初期制度规定,提督带左右都督衔者为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为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都督事者为正二品。乾隆十八年(1753)规定,提督为武职一品官,比巡抚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官秩相同,为各省绿营兵之最高统率,管理一省之军政,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综上可知,清朝的总督、巡抚和提督,就品级而言相差不大,都是地方大员。然而就其职掌范围而言,一般来说,总督大于巡抚,巡抚大于提督。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绾青丝》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 永不相弃! 叶落江秋孤舟蔚, 海烟长空一色蓝。花落人去空落雪, 楚楚凄凄弄停云。殇酒无味画声峥, 且看离人绾青丝。本人最喜欢云峥,云逝那一章让我哭了好久,很感人的一本小说,建议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同样喜欢的朋友请给我点个赞哦!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朝中后期,在云南陆续形成一批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商人团体,俗称“滇商”。王炽是清代滇商的楷模,发家于其创办的“天顺祥”商号。胡雪岩以传统工商业积累财富,王炽后来靠金融银行业“同庆丰”完胜胡雪岩。“天顺祥”创办于清同治四年,创办时王炽的主要合伙人有席茂之、孔孝纲等。“天顺祥”先在泸州和昆明设立,因生意兴隆,后来发展到重庆、昭通,主要在川滇两省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因为王炽与川东道官员有往来,获得了承包川东盐岸的业务。由于生意需要,王炽又相继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号,商业贸易中初步兼营少量汇兑业务。同治十一年,王炽遣弥勒同乡俞献廷前往昆明,另设商号“同庆丰”。除传统的商业贸易外,扩大了经营范围,兼营金融汇兑业务。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由“同庆丰”办理,因汇兑业务发展很快,“同庆丰”受益巨大。受昆明“同庆丰”盈利模式的影响,王炽决定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业务,各商号逐步演变成票号,自此越做越大。王炽以“同庆丰”为总号,各地“天顺祥”为分号,沿长江拓展,在国内各大城市逐步增设分号,鼎盛时期在香港、越南海防等地都有办事机构。1872年,为招揽各地商贾,王炽在昆明投资不动产,修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取“同行仁德”之意,王炽将其命名为“同仁街”,沿用至今。作为云南金融鼻祖的王炽,有了钱之后便大办实业。其先后投资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公益组织“兴文当”,资助寒门学子。1883年,法军侵犯越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岑毓英奏请清政府对王炽进行表彰和封典,王炽成为当时滇商的领袖与楷模。此后,王炽活跃于政商两道,以官银项目为主,权贵存贷为辅,兼营市井存放。王炽倾尽其才,如鱼得水,生意如日中天。据史料记载,“同庆丰”票号的经营项目,首为汇兑。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和各地官员解缴朝廷款项是最大的业务项目,每年可以达到数百万两。其次,经营存放款。王炽的客户,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商行铺店”,凡是能够吸收招揽到的私人存放,全部办理,息差均在5厘以上。重庆分号以盐岸为大宗经营项目,上海、江苏、武汉、广东各分号则因地制宜,略有不同。(当时雄威的昆明北门城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经济上穷困不堪,请西安“天顺祥”商号援助,王炽一口应承。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朝廷百废待兴,王炽也是一如既往资助清廷,以至李鸿章当时称王炽“堪比大清国库”。可以说,当时慈禧团队避难西安以及后来返京复政的全部开支,都是由王炽负担的。此后,朝廷对王炽越发信任,慈禧对王炽更是赏识有加,多次追封追赠。王炽还创办昆明牛疫局(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说是造福桑梓,使无数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基于王炽的种种义举善行,清廷最初赐其二品顶戴,最后锆封“三代一品”,并恩许王炽在北京紫禁城内骑马。王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品红顶商人。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状元后,王炽在昆明修建了名扬天下的状元楼。“同庆丰”经营灵活,信用好,加之王炽的红顶商人背景,鼎盛时期它曾一度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公款存汇业务,左右着清朝的金融市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二十五年间,“同庆丰”全号吸收民间存款达389万余两。1903年年末,王炽走完其传奇一生68个春秋,驾鹤西去。翌年,清廷户部成立“大清户部银行”,旨在摆脱“同庆丰”这家有史以来最大私营银行,对晚清金融市场的垄断与控制。我是陕西的,你如果是自驾游就方便多了,从东边来陕西,就是先进潼关,有黄河的风陵渡景区~华山景区~兵马俑~华清池~西安的城墙~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公园~汉阳陵~乾陵~法门寺博物馆~黄陵~壶口瀑布~雨岔的峡谷等等,如果从西边来就反向游。如果座交通工具,到西安之后,到各景区都有班车,特别方便。记得一定要去一趟网红地:袁家村。请你记得来西安一定不要错过美食吆。有羊肉泡,凉皮,肉夹馍,各种面食(可以每天一样,吃一个月不种样。),面辣子。。。。。。喜欢户外的,可以背上你的包包,和户外驴友走走秦岭72峪,就是那个美呀,最后,你可能逛的,吃得不想回家了[耶]。要了解清代总督、巡抚、提督三者间的关系,及权力大小,就必须厘清这三者各自的品级和职权范围。下面就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和《清朝通典》有关总督、巡抚和提督的品级、职掌的记述,来分析这三者的关系及权力大小。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可知,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各省设置总督,作为统辖一省或数省的封疆大吏。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总督对所辖省份的一切政务,无不综理,是该管地方最高之军政长官。不仅负责随时考核所属官吏,其文职道、府以下及武职副将以下之文武官员,也由总督奏请升调补署及免黜。清朝的巡抚为从二品,凡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也是按省设立的,是管理一省之封疆大吏,其地位仅次于总督。凡不设总督省份的巡抚,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本省各镇总兵以下武职,并兼理粮饷事务。一般而言,总督统管军事,巡抚总理民事。但在实际上,总督也综理民事,而巡抚也有管理一省军务之责。尤其是巡抚加提督衔,其权力与总督相当。提督又称提督军务总兵官,清代初期制度规定,提督带左右都督衔者为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为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都督事者为正二品。乾隆十八年(1753)规定,提督为武职一品官,比巡抚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官秩相同,为各省绿营兵之最高统率,管理一省之军政,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综上可知,清朝的总督、巡抚和提督,就品级而言相差不大,都是地方大员。然而就其职掌范围而言,一般来说,总督大于巡抚,巡抚大于提督。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5,官居一品怎么放逐门客
p;《风流王爷》如何获得强化卷轴:1、和家族结盟.冲榜活动达到一些成就会送强化卷轴。《风流王爷》:《风流王爷》是一款古代官场题材策略经营手游、生孩养娃。此外,你还可以和真实玩家PK 、培养出对你百分百忠心的门客。从九品芝麻官逐渐成为当朝一品大员。游戏以当官第一视觉生动呈现,逍遥快活,风云官场的写意人生。在游戏中,你可以娶妻纳妾,参与多人社交互动.集齐卷轴碎片4个,合成一个卷轴礼包,打开就有强化卷轴。2
6,官居一品手游门客培养哪个比较好 培养哪个门客比较好
官居一品中,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官居一品门客解析游戏里目前门客不需要你招揽,每当你完成一定数量的主线任务和升官的时候,系统会自动送你门客,唯一不一样的高属性门客是加入官方群送的狄仁杰,首充送的韩信,VIP3送的岳飞,VIP5送的曹操在这里我要安利一下只需六元钱就可以得到的韩信,这帅哥不但颜值高,武力值也很高,是大家升级打怪的好帮手。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软件帝为您解析,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7,橙光游戏官居几品门生怎么获得 官居几品门生获得攻略
橙光游戏官居几品攻略1. 开始有几十万存款,先去视察店铺增加进账。几个回合后现钱和存款达到100万就去钱庄提够100万去扩张店铺以此类推,只要存款和现钱之和到100万就扩张店铺,资产会越来越多。2. 可以在京城多留2年刷够店铺,但注意存款和现钱不要突破10亿,否则就会变成负值。如果只要苏浅语一个人,二三十个店铺就差不多,如果要妻妾成群,那就四五十个。3. 关于刷属性:只有下午有诗会,一次20万4. 关于京城刷小妾:晚上去青楼,一个人去见3次后身上有100万就能娶回来,但娶一个苏浅语好感掉50
8,因式分解 115a3b29a2b23ab3详细过程
1)-15a3b2+9a2b2-3ab3 =-3ab2(5a2-3a+b)(2)3x2+6xy+3y2 =3(x+y)2(3)(x-1)*(x-2)-2(2-X)2 =(x2-3x+2)-2(x2-4x+4) =-x2+5x-6 =(2-x)(x+3)(4)81(a+b)2-16(a-b)2 =[9(a+b)+4(a-b)]*[9(a+b)-4(a-b)] =(13a+5b)(5a+13b)、(a+b/3)(a2-1/3ab+1/9b2)=a^3+(b/3)^3=a^3+ b^3/27
9,能不能提个建议门客流放别15个上限啊搞得
官居一门客培养技巧攻略:说明:玩家可以招募门客,门客可以替玩家解决一些问题,每个门客都有不同的资质跟技能,在当前页面,玩家可以对门客进行培养,提升门客资质和属性,属性越高,加成越高。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游戏里目前门客不需要你招揽,每当你完成一定数量的主线任务和升官的时候,系统会自动送你门客,唯一不一样的高属性门客是加入官方群送的狄仁杰,首充送的韩信,VIP3送的岳飞,VIP5送的曹操在这里我要安利一下只需六元钱就可以得到的韩信,这帅哥不但颜值高,武力值也很高,是大家升级打怪的好帮手。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 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
10,一品官途新手攻略大全 新手怎么玩
个别战力:4220 敌人属性:速度型、持武型 阵容:速度型、力量型、防御型 战友:力量型 【任务一】保护师父,限时打倒30名武师 【任务二】保护师父,限时打倒20名飞刀手 【任务三】保护师父,限时打倒黑色执法队 第一关的任务是在2分钟内打倒30名武师,保护师父。可以选择回复型的少女咏春或者苏花子,同时让自己的力量型武师登场攒满内力不要施放大招。注意,打怪的是时候要远离师父,师父比较脆,小怪数量很多,随便打一下就残血了。一定要切记远离师父,这样小怪也会被你引过去。 第二关的任务是2分钟内打到30名飞刀手,飞刀手的攻击力很高而且是远程,这关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将飞刀手引开,但是总有一两个小怪会打到师父,所以需要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敌人。切换成自己的力量型武师同时召唤自己队友出场,直接施放大招快速消灭敌人,如果自己力量型的武师顶不住可以切换咏春登场。 第三关的BOSS是速度型的黑色执法队,这关反而更加简单,派出自己的防御型武师,依然是引开敌人,避免师父受到伤害,这关依靠属性克制很快可以解决战斗,如果自己的防御型武师扛不住可以派出少女·咏春来支援一下。 其实很多玩家在打这一关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战力差太多,而是没有注意保护师父或者感觉敌人太多根本保护不到,其实胜负远远就在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当中,记住!引开!引开!引开! 以上就是6-1通关攻略,第二关的任务是2分钟内打到30名飞刀手,飞刀手的攻击力很高而且是远程,这关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将飞刀手引开,但是总有一两个小怪会打到师父,所以需要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敌人。更多功夫全明星攻略,请关注~
11,官居一品门客是单独培养还是都要培养
选择1至2个门客来重点培养。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培养的是韩信,觉得要求高的可以选择高长恭和魏征。初始都是6的属性。很全面的一个门客。然后说说资源,我觉得应该把所有资源全部砸在一个英雄的身上(最多两个)。这样全砸在一个门客身上的好处是。不管升级,还是砸资质成功都能提高很多的势力值。基本就是酱紫啦,。嗨,因为我平时木有什么空暇时间,不得不用个扶助:蜂窝游戏(免ROOT、云挂机),支持自动喊话 自动收菜 自动宴会及自动挂机等等、、嗨,可怜的上班狗、从而提升门客战斗力和品质7.门客修炼提升修炼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从而提升门客战斗力和品质6,门客装备和人物装备通用4.宠物打书使用技能书可以为门客打书.门客装备提升门客装备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可以出战的门客也随之增加。1.属性加点分配门客属性可以使门客向想要的方向发展2,获得对于技能5.官阶提升提升官阶可以大幅度提升门客属性,因为门客可以帮助主角,从而分担敌人的压力,等级越高,进而可以提升门客战斗力.门客点修提升门客点修可以提升伤害和防御力3门客的提升也是属于简介的提升主角的战斗力.门客洗练洗练可以大幅度刷新门客资质官居一品手游门客怎么培养升级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 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 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 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 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
文章TAG:
官居一品门客攻略 官居一品手游主线任务攻略 官居一品 一品 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