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儿童教育游戏大全,H5小游戏《民法典
作者:本站作者儿童阶段游戏应该是主导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来发展身体和心理。贯穿在儿童教育中的游戏、娱乐等益智活动,旨在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可达到渐进式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儿童教育主要以文明礼貌教育,规范意识教育为主。游戏是一个瞬间及时反馈的模式,比如:孩子玩切西瓜的游戏,每做一个动作,手机就立刻给他一个声音的提醒,然后给加分升级,甚至果汁染满屏幕,于是孩子玩得特别有快感。
小孩玩游戏怎样正确地指导教育?
你好,我是英语郑老师,我们经常在地铁或者餐厅等公共场合会看见这样的一幕:当孩子在闹腾的时候,爸妈就把手机拿出来给孩子玩,孩子立马就安静下来了,并且还玩得很开心,当然有的父母也会认为像手机这种电子保姆特别好,让孩子玩游戏他就不会来粘着你,甚至有的父母看见孩子游戏玩得特别好,彷佛天才一样,心里也会感到很自豪。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首先是眼睛严重近视,你看现在小学生戴眼镜的是越来越多,其次就是对手机有依赖性,孩子总是想沉浸在手机世界里,不想跟其他人交流,不爱看书,不爱运动。游戏是一个瞬间及时反馈的模式,比如:孩子玩切西瓜的游戏,每做一个动作,手机就立刻给他一个声音的提醒,然后给加分升级,甚至果汁染满屏幕,于是孩子玩得特别有快感。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快”的立刻反馈模式,他心里就很难去接受另外一种模式:就是一个行为要做很长时间才会得到反馈,需要持续很久才会有结果,我们称之为“慢”的延时反馈模式。而恰好学习,就是这种“慢”的模式,往往一些知识点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到效果,比如英语,不是说今天多背几个单词,明天就能立刻考高分,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并且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才能看到效果。
又如平时孩子做两三页的试题,中间没任何反馈,那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这种”慢”节奏的反馈模式,他很难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所以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当玩游戏的时候会非常专心,可到去做作业的时候,就坐立不安。在生活中,我们要限制孩子玩手机,让他心里建立“慢”的延迟反馈模式,才能适应学习。那怎么去限制孩子玩游戏呢?我建议以下三步:第一步,提要求,那怎么提要求?孩子问:为什么不能玩手机?有的家长经常回答:因为学习,所以不能玩手机。
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更加憎恶学习,对学习产生对立感,因而不能用学习作为理由,可以找医学做依据,给他读一篇医学的文章,医生要求孩子每天用手机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会伤害视力,早早戴上眼镜。第二步,计时,那怎么计时?孩子玩游戏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没玩够,耍赖,这就要给他设置计时的标准,那时间由谁来记呢?如果是你来记,孩子很容易跟你对立。
如果由闹钟来计时,当孩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闹钟一响就要求停下来,由于开始心里没有一个预期,孩子也有点接受不了,也会耍赖。最好的是用一种直观的,可视化的方式来计时,比如买一个10分钟的沙漏,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看着沙子在流,他心里就有一个关于时间的预期,慢慢地他学会感受时间流逝,会珍惜时间。当沙子流到底,他也就知道该停下来,由于开始有对时间的预期,他也能接受,不会耍赖。
第三步,时间到了怎么办?事先商量好,如果时间到了让孩子自己关游戏,如果孩子能做到自觉关掉手机,要及时表扬他:“你做的真棒,说到做到,明天可以接着玩”。如果不关,第一次提醒他,第二次家长强行关掉。如果孩子哭闹的话,千万不要妥协,如果妥协,规矩就白立了,更不要批评他,本来孩子就不开心,再加上你的批评,他就会对限制手机这个行为更加反感。
在儿童教育方面,孩子应该以玩为主还是学习为主呢?
儿童教育主要以文明礼貌教育,规范意识教育为主。贯穿在儿童教育中的游戏、娱乐等益智活动,旨在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可达到渐进式的开发孩子的智力。把知识当做一种娱乐灌输给孩子,让孩子了解和认识,没什么不好。在教学实践中附带着会有一些文化知识贯穿其中,比如说,小朋友,这里有几个苹果呀?有几张板凳啊…?当然文化知识如拼音教育也可以当游戏形式展开。
还有识字教育如人、大、太、一等。还有简单的英文口语对话,如早上好、你好等。文化知识让孩子接触了解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会。儿童阶段学文化类知识并不是不可以贯穿其中,而是要看你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怎么教?如果是纯粹性的灌输知识就不好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部不适合这样去开发。有些东西超前了,可能短期能看到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再给孩子施加压力,认为是孩子必须完成的事情,让学文化知识变成孩子的负担,那就更不可取了。儿童阶段游戏应该是主导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来发展身体和心理。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中需要的是适应情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儿童阶段是让孩子玩还是让孩子以学习为主,其实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赢在终点上的区别。
小孩子十四、五岁经常玩游戏,作为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应该如何教育他?
家长在外打工,如何教育孩子?先说说留守儿童的类型目前,由于各地经济情况有明显区别,很多青壮劳动力去外地打工,但是因为户籍问题,孩子必须留在原籍上学,进而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懂事的孩子。他们有的乐观坚强,有的性格内向。但他们都知道要更坚强的生活着。他们懂得关心家人,虽然生活很苦,但依然可以苦中作乐,甚至有些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每天除了读书,还会照顾在身边的爷爷奶奶,非常的自立、自强。
第二类,不懂事的孩子。感觉父母不在身边就是对不起他,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意志不坚定,随弯就弯。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出去打工。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工作是为了家庭和孩子的生活更好,但是不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都有愧疚感,所以每次回家都会特别溺爱孩子,长期造成孩子不好的习惯。然后说说教育我们首先要清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不可能通过一次谈话就能把孩子教育好。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行为,要以身作则,所谓“言传身教”,指的是用语言来叫到用行动来示范。如果不能长期在身边,是无法做到行动示范的。所以,我认为,对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是无法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孩子与谁接触最多,就会像谁。建议假期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在外地打工,让孩子体验一下里面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