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指极星,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作者:本站作者

1,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古代用璇玑代指,现代又叫大熊星座

指极星,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2,北斗七星有那些

北斗七星依此是天枢,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首先可以辨认方向,你把北斗星勺子尖的两颗星,就是天枢,天璇这两颗,又叫指极星,延长五倍,位置就是北极星了。另外你看北斗七星的指向:指东,春天;指南,夏天;指西秋天;指北就是冬天

指极星,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3,难极星大家快点解答

南极座有一颗南极座α星(5.4等,白色)就是南极星。它大约偏离南极1度。但它对导航作用极小,因为它处于肉眼可见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说,用肉眼很难看清楚它),且需要理想的观察条件。北极星要比它亮20倍。
我来答,在街得

指极星,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4,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北极星对吗

沿天璇和天枢延长5倍~也就是勺口上那两颗~
对的吧
不对
不会吧,我记得是勺头向外延5倍一、二星距。从北斗星中的指极星向斗口方向延长,在五倍于指极星之间距离的地方那颗星,就是北极星。但是,在一昼夜中,北斗星总是按反时针方向围绕北极星旋转一周,因而它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指极星绕转在地平线以下时则必须根据仙后星座来找北极星。北斗星的位置也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周转,黄昏时的春季,北斗星的斗柄指东;夏季指南(即朝上);秋季指西;冬季指北(即朝下,且在地平线以下)。这些现象对古人推断季节很有帮助。看看这幅图就明白了
不对,是勺头那两颗星的延长线上。

5,游戏王极星卡组

榜上无名,起码在较正规的比赛或聚会中没有一副极星卡组是进前几强的。也就是不是上位卡组。不是上位卡组的卡组根本没有排名,就像是一大群普通人作王的陪衬,普通人有排名吗。你懂吗?还有其实我是很不喜欢回答这些排名的东西的。因为再差的东西,在某方面肯定有比那些大众认为好的东西优秀的地方。你说游戏王卡组有排名?你是按什么分的呢?胜率?耐玩性?娱乐性?再差的卡组运气好都有可能打得赢那些优秀卡组。再优秀的卡组组不好也打不赢那些认真组的普通卡的卡组的。游戏王如此,人生也如此。请你记住。
极星将 提尔 极星天 密弥尔 极星天 女武神 极星灵 矮人 极星灵 暗精灵 极星灵 光精灵 极星兽 磨齿羊 极星兽 金须马极星兽 咬齿羊 极星兽 地狱犬 极星宝 德罗普尼尔 神之桎梏 格雷普尼尔 极星宝 布里希嘉·曼 极星宝 冈格尼尔 奥丁 托尔 洛基 STOR。

6,怎样找北极星

其实方法有无数种,比如北方被严重遮挡,看看英仙座和御夫座的相对位置就能大致判断方向。英仙座在御夫座上方对应东北方,两者高度大致相同对应北方,英仙座高度比较低对应西北方。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希望楼主学会这种方法,只是为了说明方法有很多很多而已。如果熟悉了星空,往天上一望就知道那颗星星是北极星了。 给楼主推荐两种最简单的方法:1.北斗七星 2.仙后座 找一张图片比较说明问题 http://blog.hengqian.com/uploadfiles/2007-8/819438087.jpg 楼主不妨找个晴夜去试试看,能不能用仙后座找到北极星?北斗的话,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来尝试吧。
在天空中很容易找到北极星:先找到大熊星,再找到北斗七星。从勺头边上的那两颗指极星引出一条直线,它延长过去正好通过北极星。北极星到勺头的距离,正好是两颗指极星间距离的5倍。也可以通过“仙后...

7,我国最早记载哈雷彗星的是哪本书

鲁国编年史《春秋》
中国史书中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鲁文公十四年 前613 《春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秦厉共公十年 前467 《史记·六国年表》 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 前240 5月15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汉文帝后元二年 前163 5月12日 《汉书·天文志》 汉文帝后元二年正月壬寅,天 夕出西南。 ◆汉昭帝始元二年 前87 7月10日 《汉书·天文志》 孝昭始元中,汗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吴莫如,见蓬星出西方天市垣东门,行过河鼓,入营室中。 ◆汉成帝元延元年 前12 10月9日 《汉书·五行志》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六日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锋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后妃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汉明帝永平八年 66 2月2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平八年,六月壬午,长星出柳、张三十七度,犯轩辕,刺天船,凌太微,至上阶,凡现五十六日去柳。 ◆汉顺帝永和六年 141 4月1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和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星。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长六尺,癸未昏见西北,历毕昴。甲申在东井,遂历舆贵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 5月28日 《后汉书·天文志》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孛星见东方,二十余日夕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后妃、太微,锋炎指帝座。 ◆晋惠帝元康五年 295 4月23日 《晋书·天文志》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374 2月13日 《晋书·天文志》 宁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虚,经氐、角、亢、轸、翼、张,至三月丙戌,彗星见于氐。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451 6月26日 《宋书·天文志》 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彗星见卷舌,入太微,逼帝座,犯上相,拂屏,出端门,灭翼轸。 ◆北魏庄帝永安三年 530 9月27日 《魏书·天象志》 永安三年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见东北方,在东台中一丈,长六尺,正白色,东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见西北方,长尺,东南指,渐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渐见,癸亥灭。 ◆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3月18日 《隋书·天文志》 大业三年三月辛亥,长星见西方,竟天,干历奎、娄,至角、亢而没;至九月辛未,转见南方,亦竟天,又干角、亢,频扫太微、帝座,干犯列宿,唯不及参、井,经岁乃灭。 ◆唐武帝后光宅元年 684 10月7日 《新唐书·天文志》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5月22日 《新唐书·天文志》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见于东方,在娄、胃间,色白,长四尺,东方疾行,历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至右执法西,凡五旬余不见。 ◆唐文帝开成二年 837 2月28日 《新唐书·天文志》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见于危,长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光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余丈,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无歧,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 ◆梁太祖乾化二年 912 7月17日 《新五代史·司天考》 乾化二年四月壬申,彗出于张,申戌彗出灵台。 ◆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 9月3日 《宋史·天文志》 端拱二年七月戊子,有彗出东井、积水西,青白色,光芒渐长,晨见东北,旬日,夕见西北,历右摄提,凡三十日,至亢没。 ◆宋英治平三年 1066 3月20日 《宋史·天文志》 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在营室,晨见东方,长七尺许,西南指危,泊坟墓,渐东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巳夕见西北,有星无芒。彗益东行,别有白气一,阔三尺许,贯紫微极星,并房宿,首尾入浊。益东行,历文昌、北斗,贯尾。至壬午星复有芒,彗长丈余,阔三尺余,东北指,历五车,白气为歧,横天,贯北河、五诸侯、轩辕、太微、五帝座内五诸侯,及角、亢、氐、房宿。癸未彗长丈五尺,有星孛气,如一升器,历营室至张,凡一十四舍,积六十七日,星气孛皆灭。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1145 4月18日 《宋史·天文志》 绍兴十五年四月戊寅,彗星见东方。丙申复见于参度。五月丁巳,化为客星,其色青白。壬戌留守张,至六月丁亥乃销。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 1222 9月29日 《宋史·天文志》 嘉定十五年八月甲午,彗星出右摄提,光芒约三丈以上,其体小如木星,凡两月,行历氐、房、心乃没。 ◆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10月27日 《元史·天文志》 大德五年八月庚辰,彗出东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长五尺,直西北,后经文昌、斗魁,南扫太阳,又扫北斗、天机、紫微垣、三公、贯索,星长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东,梁楚之南,宋星上,长盈尺,凡四十六日而灭。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1378 11月11日 《明史·天文志·客星篇》 洪武十一年九月甲戌,客星见于五车东北,发芒丈余,扫内阶,入紫微宫,扫北极五星,犯东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阴云不见。 ◆明景宗景泰七年 1456 6月9日 《明史·天文志》 景泰七年四月壬戌,彗星东北见于胃,长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渐长丈余,戊子西北见于柳,长九尺余,扫犯轩辕星。甲午见于张,长七尺余,扫太微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微垣,长尺余。十二月甲寅,彗星复见于毕,长五寸,东南行,渐长,至癸亥而没。 ◆明世宗嘉靖十年 1531 8月26日 《明史·天文志》 嘉靖十年闰六月乙巳,彗星见于东井,长尺余,扫轩辕第一星,芒渐长,至翼长七尺余,东北扫天罇,入太微垣,扫郎位,行角宿东南,扫亢北第二星,渐敛,积三十四日而没。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1607 10月27日 《明史·天文志》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于东井,指西南,渐往西北。壬午自房历心灭。 ◆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 9月15日 《清朝文献通考》 七月己巳,彗星见东北方,白色,尾迹长二尺余,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东北,尾迹长六尺余。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3月13日 《清朝文献通考》 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见于虚宿之次,色苍白,尾迹长尺余,指西南,每夜顺行,十余日伏不见。四月戊辰复出,在张宿,体势甚微,向东顺行,至五月初隐伏。 ◆清道光十五年 1835 11月16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十一日彗星见。 ◆清宣统二年 1910 4月20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宣统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东北方云中彗星出见,尾指西南方。因在云中,未能考测。初五日寅初一刻,东北方见彗星,在外屏之北,尾指西南危宿土公吏之间,测得彗星高四度,正东偏北十五度,嗣于十六日不见。 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正西偏南柳宿间彗星出见,尾指东南,翼宿名堂之间,测得彗星高二十六度,正西偏南十二度。日渐微,至五月三十日不见。 张钰哲先生在他的《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中认为,我国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为《淮南子·兵略训》中的:“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这次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前1057或前1056,如果把它列为哈雷彗星的第一次回归(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早的记录),那么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41次,我国记录了其中的33次,从前1057或前1056到前613有5次没有记录,从前613到前467有1次没有记录,从前467到前240有2次没有记录(这些缺失的记录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文献可以补充)。详细情况请阅读quasar的文章,1986年的那次没有列出,不过很容易查到。 世界公认最早、最可靠的记录是《史记》中前240的那次。西欧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在66年。还望采纳谢谢
中国史书中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鲁文公十四年 前613 《春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秦厉共公十年 前467 《史记·六国年表》 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 前240 5月15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汉文帝后元二年 前163 5月12日 《汉书·天文志》 汉文帝后元二年正月壬寅,天 夕出西南。 ◆汉昭帝始元二年 前87 7月10日 《汉书·天文志》 孝昭始元中,汗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吴莫如,见蓬星出西方天市垣东门,行过河鼓,入营室中。 ◆汉成帝元延元年 前12 10月9日 《汉书·五行志》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六日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锋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后妃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汉明帝永平八年 66 2月2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平八年,六月壬午,长星出柳、张三十七度,犯轩辕,刺天船,凌太微,至上阶,凡现五十六日去柳。 ◆汉顺帝永和六年 141 4月1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和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星。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长六尺,癸未昏见西北,历毕昴。甲申在东井,遂历舆贵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 5月28日 《后汉书·天文志》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孛星见东方,二十余日夕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后妃、太微,锋炎指帝座。 ◆晋惠帝元康五年 295 4月23日 《晋书·天文志》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374 2月13日 《晋书·天文志》 宁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虚,经氐、角、亢、轸、翼、张,至三月丙戌,彗星见于氐。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451 6月26日 《宋书·天文志》 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彗星见卷舌,入太微,逼帝座,犯上相,拂屏,出端门,灭翼轸。 ◆北魏庄帝永安三年 530 9月27日 《魏书·天象志》 永安三年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见东北方,在东台中一丈,长六尺,正白色,东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见西北方,长尺,东南指,渐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渐见,癸亥灭。 ◆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3月18日 《隋书·天文志》 大业三年三月辛亥,长星见西方,竟天,干历奎、娄,至角、亢而没;至九月辛未,转见南方,亦竟天,又干角、亢,频扫太微、帝座,干犯列宿,唯不及参、井,经岁乃灭。 ◆唐武帝后光宅元年 684 10月7日 《新唐书·天文志》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5月22日 《新唐书·天文志》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见于东方,在娄、胃间,色白,长四尺,东方疾行,历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至右执法西,凡五旬余不见。 ◆唐文帝开成二年 837 2月28日 《新唐书·天文志》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见于危,长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光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余丈,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无歧,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 ◆梁太祖乾化二年 912 7月17日 《新五代史·司天考》 乾化二年四月壬申,彗出于张,申戌彗出灵台。 ◆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 9月3日 《宋史·天文志》 端拱二年七月戊子,有彗出东井、积水西,青白色,光芒渐长,晨见东北,旬日,夕见西北,历右摄提,凡三十日,至亢没。 ◆宋英治平三年 1066 3月20日 《宋史·天文志》 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在营室,晨见东方,长七尺许,西南指危,泊坟墓,渐东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巳夕见西北,有星无芒。彗益东行,别有白气一,阔三尺许,贯紫微极星,并房宿,首尾入浊。益东行,历文昌、北斗,贯尾。至壬午星复有芒,彗长丈余,阔三尺余,东北指,历五车,白气为歧,横天,贯北河、五诸侯、轩辕、太微、五帝座内五诸侯,及角、亢、氐、房宿。癸未彗长丈五尺,有星孛气,如一升器,历营室至张,凡一十四舍,积六十七日,星气孛皆灭。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1145 4月18日 《宋史·天文志》 绍兴十五年四月戊寅,彗星见东方。丙申复见于参度。五月丁巳,化为客星,其色青白。壬戌留守张,至六月丁亥乃销。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 1222 9月29日 《宋史·天文志》 嘉定十五年八月甲午,彗星出右摄提,光芒约三丈以上,其体小如木星,凡两月,行历氐、房、心乃没。 ◆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10月27日 《元史·天文志》 大德五年八月庚辰,彗出东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长五尺,直西北,后经文昌、斗魁,南扫太阳,又扫北斗、天机、紫微垣、三公、贯索,星长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东,梁楚之南,宋星上,长盈尺,凡四十六日而灭。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1378 11月11日 《明史·天文志·客星篇》 洪武十一年九月甲戌,客星见于五车东北,发芒丈余,扫内阶,入紫微宫,扫北极五星,犯东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阴云不见。 ◆明景宗景泰七年 1456 6月9日 《明史·天文志》 景泰七年四月壬戌,彗星东北见于胃,长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渐长丈余,戊子西北见于柳,长九尺余,扫犯轩辕星。甲午见于张,长七尺余,扫太微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微垣,长尺余。十二月甲寅,彗星复见于毕,长五寸,东南行,渐长,至癸亥而没。 ◆明世宗嘉靖十年 1531 8月26日 《明史·天文志》 嘉靖十年闰六月乙巳,彗星见于东井,长尺余,扫轩辕第一星,芒渐长,至翼长七尺余,东北扫天罇,入太微垣,扫郎位,行角宿东南,扫亢北第二星,渐敛,积三十四日而没。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1607 10月27日 《明史·天文志》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于东井,指西南,渐往西北。壬午自房历心灭。 ◆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 9月15日 《清朝文献通考》 七月己巳,彗星见东北方,白色,尾迹长二尺余,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东北,尾迹长六尺余。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3月13日 《清朝文献通考》 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见于虚宿之次,色苍白,尾迹长尺余,指西南,每夜顺行,十余日伏不见。四月戊辰复出,在张宿,体势甚微,向东顺行,至五月初隐伏。 ◆清道光十五年 1835 11月16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十一日彗星见。 ◆清宣统二年 1910 4月20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宣统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东北方云中彗星出见,尾指西南方。因在云中,未能考测。初五日寅初一刻,东北方见彗星,在外屏之北,尾指西南危宿土公吏之间,测得彗星高四度,正东偏北十五度,嗣于十六日不见。 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正西偏南柳宿间彗星出见,尾指东南,翼宿名堂之间,测得彗星高二十六度,正西偏南十二度。日渐微,至五月三十日不见。 张钰哲先生在他的《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中认为,我国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为《淮南子·兵略训》中的:“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这次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前1057或前1056,如果把它列为哈雷彗星的第一次回归(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早的记录),那么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41次,我国记录了其中的33次,从前1057或前1056到前613有5次没有记录,从前613到前467有1次没有记录,从前467到前240有2次没有记录(这些缺失的记录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文献可以补充)。详细情况请阅读quasar的文章,1986年的那次没有列出,不过很容易查到。 世界公认最早、最可靠的记录是《史记》中前240的那次。西欧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在66年。
文章TAG:指极星  北斗七星古代现代别名  北斗  北斗七星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