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四人坦克,步兵 冲锋枪 坦克

作者:本站作者

1,步兵 冲锋枪 坦克

4-5个步兵 一辆坦克

四人坦克,步兵 冲锋枪 坦克

2,西方坦克4人制车组4个人都在哪个地方

西方跟美国一样,他崇尚的这种坦克没有自动装填系统,还是人工手动装填,所以他的现在这些很多的。坦克呢,还存在着二炮手二炮就是装填手。一般来说,一车长驾驶员二炮手还有一个是。出来。嗯,还有一些负责通讯的。这就一车四人。车长的负责的是炮手。瞄准炮手。二二炮手负责撞田海吉翔摄控驾驶员的当然是还是负责驾驶坦克,所以说他们崇尚的人们专门不一样。

四人坦克,步兵 冲锋枪 坦克

3,四人坦克战的3号玩家怎么更换攻击

ctrl+l

四人坦克,步兵 冲锋枪 坦克

4,坦克里士兵是在炮塔里吗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主要用来装备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设计作战对象主要集中在苏联T-62、T-72坦克,以及未来即将服役的T-80,要求在防护、机动、火力方面对其形成压倒性技术优势。这款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日后被美国通用收购),1973年开始启动研发,1976年完成定型交付。M1战斗全重达到近55吨,动力系统方面摒弃了之前使用的柴油机,而是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气轮机,这种动力系统马力输出更为强劲,达到1500马力,使得M1可以跑出72km/h的高速。主炮采用一门51倍口径的105mm线膛炮,在当时的作战背景下,105mm火炮威力也是够用了。不过在人员配置方面,M1和T-72有着很大的区别。T-72率先采用了旋转自动装弹机,因而把车组成员中的装填手取消了,只保留车长、炮手和驾驶员三人编制;相比之下,M1没有设置自动装弹机,依然采用传统的四人车组,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中,车长位于主炮右侧后方,炮手位于主炮右侧前方,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这三人都是位于炮塔中;驾驶员则位于车体前方中央位置。进入到八十年代,美国方面对M1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研发出了M1A1型、M1A2型、M1A3型等后续改进型,主要是换装了120mm口径线膛炮,战场夜视仪、红外观察系统以及战斗火控软件和装甲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配装自动装弹机,因此在这些子型号坦克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四人制车组编制,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实对美国地面部队而言,反坦克作战和火力支援方面,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方面美国已经“不想”花钱再改进了。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主要用来装备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设计作战对象主要集中在苏联T-62、T-72坦克,以及未来即将服役的T-80,要求在防护、机动、火力方面对其形成压倒性技术优势。这款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日后被美国通用收购),1973年开始启动研发,1976年完成定型交付。M1战斗全重达到近55吨,动力系统方面摒弃了之前使用的柴油机,而是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气轮机,这种动力系统马力输出更为强劲,达到1500马力,使得M1可以跑出72km/h的高速。主炮采用一门51倍口径的105mm线膛炮,在当时的作战背景下,105mm火炮威力也是够用了。不过在人员配置方面,M1和T-72有着很大的区别。T-72率先采用了旋转自动装弹机,因而把车组成员中的装填手取消了,只保留车长、炮手和驾驶员三人编制;相比之下,M1没有设置自动装弹机,依然采用传统的四人车组,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中,车长位于主炮右侧后方,炮手位于主炮右侧前方,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这三人都是位于炮塔中;驾驶员则位于车体前方中央位置。进入到八十年代,美国方面对M1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研发出了M1A1型、M1A2型、M1A3型等后续改进型,主要是换装了120mm口径线膛炮,战场夜视仪、红外观察系统以及战斗火控软件和装甲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配装自动装弹机,因此在这些子型号坦克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四人制车组编制,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实对美国地面部队而言,反坦克作战和火力支援方面,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方面美国已经“不想”花钱再改进了。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差错。苏联坦克并不是很多采用4人车组。比如早期的T-60坦克采用2人车组,即驾驶员和车长,车长兼具指挥和开炮、装填等一系列职责。T-26、BT-7轻型坦克采用的是3人车组,驾驶员、车长和炮长,这里车长还负责通讯员的职责,而炮长要一边打炮一边自己装弹。T-34中型坦克采用5人车组,分别是驾驶员、通讯员/前机枪手、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由于这时候火炮已经口径更大,炮弹也更重,需要专门的装填手来负责,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也需要一名专门的通信员负责。T-28中型坦克采用6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兼无线电员、驾驶员和2名前机枪手,由于T-28是多炮塔坦克,所以多了两名机枪手来负责前面的2个机枪塔。T-35重型坦克比较奇葩,采用11人车组。由于这种坦克有5个炮塔,乘员包括车长1名,炮长和装填手各3人,驾驶员1名,机枪手2名,另有1名无线电手。KV-1重型坦克乘员5人,KV-2重型坦克乘员6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二战中前期,苏联坦克是没有4人制的。4人制来自于IS重型坦克系列开始,IS-2、IS-3、IS-8/T-10等重型坦克都采用4人制,IS-7重型坦克太复杂采用5人制。战后的T-44、T-54、T-62等中型坦克也采用4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到了主战坦克的年代,由于苏联研制出了自动装弹机,很快将装填手给取消了,所以苏联,包括俄罗斯后面的主战坦克就都采用了3人制车组。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主要用来装备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设计作战对象主要集中在苏联T-62、T-72坦克,以及未来即将服役的T-80,要求在防护、机动、火力方面对其形成压倒性技术优势。这款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日后被美国通用收购),1973年开始启动研发,1976年完成定型交付。M1战斗全重达到近55吨,动力系统方面摒弃了之前使用的柴油机,而是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气轮机,这种动力系统马力输出更为强劲,达到1500马力,使得M1可以跑出72km/h的高速。主炮采用一门51倍口径的105mm线膛炮,在当时的作战背景下,105mm火炮威力也是够用了。不过在人员配置方面,M1和T-72有着很大的区别。T-72率先采用了旋转自动装弹机,因而把车组成员中的装填手取消了,只保留车长、炮手和驾驶员三人编制;相比之下,M1没有设置自动装弹机,依然采用传统的四人车组,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中,车长位于主炮右侧后方,炮手位于主炮右侧前方,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这三人都是位于炮塔中;驾驶员则位于车体前方中央位置。进入到八十年代,美国方面对M1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研发出了M1A1型、M1A2型、M1A3型等后续改进型,主要是换装了120mm口径线膛炮,战场夜视仪、红外观察系统以及战斗火控软件和装甲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配装自动装弹机,因此在这些子型号坦克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四人制车组编制,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实对美国地面部队而言,反坦克作战和火力支援方面,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方面美国已经“不想”花钱再改进了。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差错。苏联坦克并不是很多采用4人车组。比如早期的T-60坦克采用2人车组,即驾驶员和车长,车长兼具指挥和开炮、装填等一系列职责。T-26、BT-7轻型坦克采用的是3人车组,驾驶员、车长和炮长,这里车长还负责通讯员的职责,而炮长要一边打炮一边自己装弹。T-34中型坦克采用5人车组,分别是驾驶员、通讯员/前机枪手、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由于这时候火炮已经口径更大,炮弹也更重,需要专门的装填手来负责,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也需要一名专门的通信员负责。T-28中型坦克采用6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兼无线电员、驾驶员和2名前机枪手,由于T-28是多炮塔坦克,所以多了两名机枪手来负责前面的2个机枪塔。T-35重型坦克比较奇葩,采用11人车组。由于这种坦克有5个炮塔,乘员包括车长1名,炮长和装填手各3人,驾驶员1名,机枪手2名,另有1名无线电手。KV-1重型坦克乘员5人,KV-2重型坦克乘员6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二战中前期,苏联坦克是没有4人制的。4人制来自于IS重型坦克系列开始,IS-2、IS-3、IS-8/T-10等重型坦克都采用4人制,IS-7重型坦克太复杂采用5人制。战后的T-44、T-54、T-62等中型坦克也采用4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到了主战坦克的年代,由于苏联研制出了自动装弹机,很快将装填手给取消了,所以苏联,包括俄罗斯后面的主战坦克就都采用了3人制车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二战美军要想围攻一辆老虎往往要动用四,五辆,M4谢尔曼坦克。几辆负责引诱。几辆负责开火攻击。即便是这样,能在虎式坦克的炮口下存活下来的。谢尔曼坦克可能也就1、2辆了。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主要用来装备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设计作战对象主要集中在苏联T-62、T-72坦克,以及未来即将服役的T-80,要求在防护、机动、火力方面对其形成压倒性技术优势。这款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日后被美国通用收购),1973年开始启动研发,1976年完成定型交付。M1战斗全重达到近55吨,动力系统方面摒弃了之前使用的柴油机,而是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气轮机,这种动力系统马力输出更为强劲,达到1500马力,使得M1可以跑出72km/h的高速。主炮采用一门51倍口径的105mm线膛炮,在当时的作战背景下,105mm火炮威力也是够用了。不过在人员配置方面,M1和T-72有着很大的区别。T-72率先采用了旋转自动装弹机,因而把车组成员中的装填手取消了,只保留车长、炮手和驾驶员三人编制;相比之下,M1没有设置自动装弹机,依然采用传统的四人车组,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中,车长位于主炮右侧后方,炮手位于主炮右侧前方,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这三人都是位于炮塔中;驾驶员则位于车体前方中央位置。进入到八十年代,美国方面对M1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研发出了M1A1型、M1A2型、M1A3型等后续改进型,主要是换装了120mm口径线膛炮,战场夜视仪、红外观察系统以及战斗火控软件和装甲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配装自动装弹机,因此在这些子型号坦克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四人制车组编制,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实对美国地面部队而言,反坦克作战和火力支援方面,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方面美国已经“不想”花钱再改进了。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差错。苏联坦克并不是很多采用4人车组。比如早期的T-60坦克采用2人车组,即驾驶员和车长,车长兼具指挥和开炮、装填等一系列职责。T-26、BT-7轻型坦克采用的是3人车组,驾驶员、车长和炮长,这里车长还负责通讯员的职责,而炮长要一边打炮一边自己装弹。T-34中型坦克采用5人车组,分别是驾驶员、通讯员/前机枪手、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由于这时候火炮已经口径更大,炮弹也更重,需要专门的装填手来负责,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也需要一名专门的通信员负责。T-28中型坦克采用6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兼无线电员、驾驶员和2名前机枪手,由于T-28是多炮塔坦克,所以多了两名机枪手来负责前面的2个机枪塔。T-35重型坦克比较奇葩,采用11人车组。由于这种坦克有5个炮塔,乘员包括车长1名,炮长和装填手各3人,驾驶员1名,机枪手2名,另有1名无线电手。KV-1重型坦克乘员5人,KV-2重型坦克乘员6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二战中前期,苏联坦克是没有4人制的。4人制来自于IS重型坦克系列开始,IS-2、IS-3、IS-8/T-10等重型坦克都采用4人制,IS-7重型坦克太复杂采用5人制。战后的T-44、T-54、T-62等中型坦克也采用4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到了主战坦克的年代,由于苏联研制出了自动装弹机,很快将装填手给取消了,所以苏联,包括俄罗斯后面的主战坦克就都采用了3人制车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二战美军要想围攻一辆老虎往往要动用四,五辆,M4谢尔曼坦克。几辆负责引诱。几辆负责开火攻击。即便是这样,能在虎式坦克的炮口下存活下来的。谢尔曼坦克可能也就1、2辆了。卡车的主要重量在于后面的载重部分,而车头只有一层薄钢板加玻璃,所以不管是30吨还是100吨的卡车,车头的装甲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吨的卡车才不同,所以坦克在与卡车车头相撞平安无事之后,车头的缓冲会让坦克与载重部分的相撞平安无事。988年1月19日17时50分,一辆驻东德苏军的T64主战坦克与一列从莱比锡开往柏林的D716次列车相撞,列车时速约110千米,撞击导致包括列车司机在内的4人死亡,33名乘客受伤,坦克乘员无人受伤。据说是几个新兵操作失误把坦克开铁路中间去了,从照片看是直接给撞火车脱轨了,履带完了,但是主体没影响。110km/h的火车应该是全速前进中。按题主的设定50公里时速,撞击动能有0.5×150×(50/3.6)×(50/3.6) = 15000 千焦 (看清楚,是千焦。),3公斤TNT 的爆热而已。而且能量大部分被卡车的变形吸收(欺软怕硬),坦克摊不上一半,又是正面主装甲整体承受冲击,比TNT爆炸轻松多了。请看最差劲的反履带地雷(空中布撒型),装药都是 1.7公斤,一般的地面布雷,装药 5-10 公斤。这仅仅是为了炸断坦克履带啊!又有毛子坦克撞水泥墙,时速68公里,没说人员伤亡。俄罗斯T-72B3坦克撞墙之后 车体惨不忍睹首上,首下主装甲毫发无损,毁坏的只是履带挡板的前端部分和一个诱导轮。如果是民用车这么撞一下,早就变一堆废铁了。那么,图中坦克这种 “惨不忍睹的重伤” 要抢修多久才能恢复战斗力呢?其实战地紧急抢修只需三分钟。某坦克营正向“敌”突击时,2辆坦克履带被炸断,1辆坦克诱导轮损坏。全副武装的坦克乘员迅速从车内出来抢修。。。断开履带,让出诱导轮,将履带从前侧第一个负重轮处接好。整个过程仅用了3分钟。解放军用报废坦克装甲车当靶 打翻后训练抢修 修诱导轮+负重轮+断履带,一共20分钟。又有 坦克撞装甲车 ,坦克撞水泥路,是这样的。。。那么,卡车撞击又会如何?流言终结者 卡车对撞 实验,撞击设置是:两辆卡车都满载36吨,时速35英里(56公里),迎头对撞,中间有一辆紧凑型小车。结果:卡车的车头全毁,拖卡大致完整,夹在中间小车完全毁灭如果中间没有小车,卡车的损毁会更严重。如果卡车有50吨重,损毁也会更严重。别说坦克了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试驾了 民用版本的Marauder(10吨重的装甲防地雷车 )试驾项目包括:撞墙,压车,7分40秒处:3公斤炸药炸,炸完立即开走。(当然,还是爆了个车胎。。。该车军用版本声称可以承受8公斤TNT在车底任意部位爆炸,车内不死人)十吨重装甲横行街头视频中的民用悍马H3 被炸之后是这样的,只剩下小半边车身,而且完全扭曲。而装甲车被炸后是这样的,右后轮胎爆了,车体完好无损,可以立即开走。最后来个大场面,就是上述两辆卡车夹击小汽车的后续,《流言终结者》S07E01 Episode 114 – "Demolition Derby" 节选:(流言终结者)-紧凑型火箭雪橇飞速碰撞用火箭把 钢板 加速到 290m/s(时速约一千公里),撞击后,小汽车直接人间蒸发。下图的红色油漆部分是 被加速的钢板,红白条纹部分才是小汽车,已经消失一半了小汽车和水泥墩之间的白色板,是 25.4毫米厚度的钢板,撞击后严重变形有些地方被击穿,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一块钢板的样子。小汽车人间蒸发只剩个轮子,背后的水泥墩也被粉碎。所以钢板这种玩意实在是非常坚固,这种程度的高速撞击,无法摧毁主战坦克。。。唉,很多人坚持认为 大 = 强(这是错的!)那么再找一些巨型卡车 的撞车资料自重约100吨的 Cat | 785C 矿用卡车,这玩意体积相当感人,但卡车就是卡车,结构强度无法跟坦克比。它有个哥哥叫做 793C (空重160吨,满载384吨)必须承认这货撞车以后,确实比 36吨 的拖卡好看多了,但跟毛子撞墙的坦克比,又丑得多。以上是铁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坦克诞生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的演化,其外形、结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坦克乘员这个方面来说,一战时期最早的“马克”I型坦克有8名乘员,分别负责笨重复杂的行走和枪械操作。最夸张的是德国A7V坦克,它创造了世界上坦克乘员人数最多的记录,这种全重30吨的坦克,乘员多达18人~23人,标准配置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12名枪手、2名机械师,有时甚至配有信鸽员、传令兵等。到了二战期间,多数坦克都配备了5人车组,分别是车长、炮手、通讯员、装填手、驾驶员。之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又取消了专职的通讯员,演变成为4人制车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美国M1A1、德国豹2A7、英国挑战者等现代主战坦克,仍然采用这种4人制车组。不过,苏联坦克却走了另一条路线。在与北约坦克的技术竞争中,为了减少受弹面积,就要最大限度减小车体和炮塔体积,为此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同时,苏联坦克炮口径较大,使得坦克炮弹更重,为了减轻乘员装弹负担,有有必要采用自动化装弹机构。从T-64/72坦克开始,苏系坦克用自动装弹机代替了装填手,坦克乘员由4人减少到3人。这种3人制车组乘员包括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由于车组减少1人,因此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尽管自动化技术消化了一部分负担,但仍然对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坦克技术受苏联影响,因此早期的59式、69式、80式坦克均为4人制车组。到了与T-72相当的第三代坦克,也就是从85-IIM(90式)坦克起,中国主战坦克的乘员数量变成了3人,包括96式、99式主战坦克都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反坦克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坦克防护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为此,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革命性设计,用以提高作战效能、增强坦克和乘员生存能力。除了各类主被动防护技术之外,还包括新的坦克操控机制。在这方面,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已经先行一步,由于采用无人炮塔,3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通过显示屏和遥控装置操纵坦克行进和作战。这种无人炮塔不需要像三代坦克那样加装厚重的装甲,减少的重量可以全部用于加强车体防护,据称其首上装甲的物理厚度高达1200毫米,防护能力远超M1A2、豹2A7等传统坦克。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增强了乘员防护,还使乘员与弹药舱、燃油完全隔绝,即便坦克弹药或燃油殉爆,也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这种设计思路应该是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美国、德国等,都在研究新一代使用无人炮塔的坦克,驾驶操作体制包括3人制甚至2人制。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无人炮塔完全没有障碍,至于何时广泛应用,主要看具体的军事需求。由于4人制坦克仍然广泛应用,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种坦克乘员的分工情况。4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一炮手)、驾驶员、装填手(二炮手)。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员,负责坦克的作战指挥和协同,通常位于炮塔右侧。作战前,车长下达作战任务,明确行车路线和进攻目标。行军和作战中,车长通过车内通话器向本车乘员下达口头命令,乘员遵照执行。很多新型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车长超越射击系统,车长对坦克炮的控制权比炮长高,因此可以直接快速调炮,使火炮大致瞄向目标,然后交由炮长精确瞄准射击。车长同时负责通信联络职责,通过车际信息系统和地面导航/定位系统,及时掌握上级的命令、友邻的位置,以及本车燃油量、炮弹数量、车速、位置等。从观察条件看,以车长的观察条件最好。不仅所处的位置最高,而且使用的观察仪器最齐全,周视潜望观察镜可以进行360度全周观察。另外,操控炮塔撒混的高射机枪,也是车长的职责。现代主战坦克对于车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除了熟练掌握坦克的性能并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外,还要掌握战场上与坦克作战相关的武器知识,做到军事技术过硬,才能把战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炮长,是坦克火炮的操控员,“打炮”是他的主要任务,通常位于炮塔左侧靠前位置。操控使用坦克炮,首先要高速转动炮塔及火炮,使火炮身管大致指向目标,还要测量本车至目标的精确距离,待精确瞄准目标后方可击发射击。同时,还要观察射击后效,以便确定是否实施“二次打击”。炮长的瞄准镜视野较小,但精度最高,放大倍率较大。有了现代化的坦克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射击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也减轻了炮长的脑力和体力负担。炮长,是坦克里的“第二把手”,当车长不在时,可以代行车长的职责、。炮长的车内通话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台对外通信联络,而驾驶员和装填手的通话器则只能用于车内通话。装填手,专职为坦克炮装填炮弹,位于炮长后方。如果把车长当做坦克车组的脑力劳动者,那么装填手就是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了。现代坦克的炮弹重约20kg,弹长约0.8米,装填手要用一只手保护弹头引信,另一只手要用力推弹入膛。可以想象,在狭小颠簸的坦克里,装填手必须保持站立姿态,以每分钟6发的速度装填炮弹,这个工作强度相当之大。除此之外,装填手还要协助炮长,进行战场观察。驾驶员,就是坦克司机,位于坦克前部的独立驾驶舱内。这个司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坦克的巨大体量和重量,面临的复杂行车环境,都使得操纵起来异常艰难,很多坦克驾驶员都患有腰肌劳损病症。如今的主战坦克使用了液压助力装置,使得操控轻便了许多,但由于驾驶员视野有限、路况复杂等,开坦克远比开汽车困难的多。作为一名退役的坦克兵,我不请自来。我来呢不是回答问题的。楼主提出的类似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有关保密规定。请看,以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首则:1、不该说的秘密不说;2、不该问的秘密不问;3、不该看的秘密不看;4、不该带的秘密不带;5、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6、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7、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8、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讨论秘密;9、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10、不带秘密载体探亲、访友、旅游。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主要用来装备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设计作战对象主要集中在苏联T-62、T-72坦克,以及未来即将服役的T-80,要求在防护、机动、火力方面对其形成压倒性技术优势。这款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日后被美国通用收购),1973年开始启动研发,1976年完成定型交付。M1战斗全重达到近55吨,动力系统方面摒弃了之前使用的柴油机,而是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气轮机,这种动力系统马力输出更为强劲,达到1500马力,使得M1可以跑出72km/h的高速。主炮采用一门51倍口径的105mm线膛炮,在当时的作战背景下,105mm火炮威力也是够用了。不过在人员配置方面,M1和T-72有着很大的区别。T-72率先采用了旋转自动装弹机,因而把车组成员中的装填手取消了,只保留车长、炮手和驾驶员三人编制;相比之下,M1没有设置自动装弹机,依然采用传统的四人车组,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中,车长位于主炮右侧后方,炮手位于主炮右侧前方,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这三人都是位于炮塔中;驾驶员则位于车体前方中央位置。进入到八十年代,美国方面对M1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研发出了M1A1型、M1A2型、M1A3型等后续改进型,主要是换装了120mm口径线膛炮,战场夜视仪、红外观察系统以及战斗火控软件和装甲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配装自动装弹机,因此在这些子型号坦克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四人制车组编制,即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其实对美国地面部队而言,反坦克作战和火力支援方面,都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方面美国已经“不想”花钱再改进了。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差错。苏联坦克并不是很多采用4人车组。比如早期的T-60坦克采用2人车组,即驾驶员和车长,车长兼具指挥和开炮、装填等一系列职责。T-26、BT-7轻型坦克采用的是3人车组,驾驶员、车长和炮长,这里车长还负责通讯员的职责,而炮长要一边打炮一边自己装弹。T-34中型坦克采用5人车组,分别是驾驶员、通讯员/前机枪手、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由于这时候火炮已经口径更大,炮弹也更重,需要专门的装填手来负责,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也需要一名专门的通信员负责。T-28中型坦克采用6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兼无线电员、驾驶员和2名前机枪手,由于T-28是多炮塔坦克,所以多了两名机枪手来负责前面的2个机枪塔。T-35重型坦克比较奇葩,采用11人车组。由于这种坦克有5个炮塔,乘员包括车长1名,炮长和装填手各3人,驾驶员1名,机枪手2名,另有1名无线电手。KV-1重型坦克乘员5人,KV-2重型坦克乘员6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二战中前期,苏联坦克是没有4人制的。4人制来自于IS重型坦克系列开始,IS-2、IS-3、IS-8/T-10等重型坦克都采用4人制,IS-7重型坦克太复杂采用5人制。战后的T-44、T-54、T-62等中型坦克也采用4人车组,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到了主战坦克的年代,由于苏联研制出了自动装弹机,很快将装填手给取消了,所以苏联,包括俄罗斯后面的主战坦克就都采用了3人制车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二战美军要想围攻一辆老虎往往要动用四,五辆,M4谢尔曼坦克。几辆负责引诱。几辆负责开火攻击。即便是这样,能在虎式坦克的炮口下存活下来的。谢尔曼坦克可能也就1、2辆了。卡车的主要重量在于后面的载重部分,而车头只有一层薄钢板加玻璃,所以不管是30吨还是100吨的卡车,车头的装甲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吨的卡车才不同,所以坦克在与卡车车头相撞平安无事之后,车头的缓冲会让坦克与载重部分的相撞平安无事。988年1月19日17时50分,一辆驻东德苏军的T64主战坦克与一列从莱比锡开往柏林的D716次列车相撞,列车时速约110千米,撞击导致包括列车司机在内的4人死亡,33名乘客受伤,坦克乘员无人受伤。据说是几个新兵操作失误把坦克开铁路中间去了,从照片看是直接给撞火车脱轨了,履带完了,但是主体没影响。110km/h的火车应该是全速前进中。按题主的设定50公里时速,撞击动能有0.5×150×(50/3.6)×(50/3.6) = 15000 千焦 (看清楚,是千焦。),3公斤TNT 的爆热而已。而且能量大部分被卡车的变形吸收(欺软怕硬),坦克摊不上一半,又是正面主装甲整体承受冲击,比TNT爆炸轻松多了。请看最差劲的反履带地雷(空中布撒型),装药都是 1.7公斤,一般的地面布雷,装药 5-10 公斤。这仅仅是为了炸断坦克履带啊!又有毛子坦克撞水泥墙,时速68公里,没说人员伤亡。俄罗斯T-72B3坦克撞墙之后 车体惨不忍睹首上,首下主装甲毫发无损,毁坏的只是履带挡板的前端部分和一个诱导轮。如果是民用车这么撞一下,早就变一堆废铁了。那么,图中坦克这种 “惨不忍睹的重伤” 要抢修多久才能恢复战斗力呢?其实战地紧急抢修只需三分钟。某坦克营正向“敌”突击时,2辆坦克履带被炸断,1辆坦克诱导轮损坏。全副武装的坦克乘员迅速从车内出来抢修。。。断开履带,让出诱导轮,将履带从前侧第一个负重轮处接好。整个过程仅用了3分钟。解放军用报废坦克装甲车当靶 打翻后训练抢修 修诱导轮+负重轮+断履带,一共20分钟。又有 坦克撞装甲车 ,坦克撞水泥路,是这样的。。。那么,卡车撞击又会如何?流言终结者 卡车对撞 实验,撞击设置是:两辆卡车都满载36吨,时速35英里(56公里),迎头对撞,中间有一辆紧凑型小车。结果:卡车的车头全毁,拖卡大致完整,夹在中间小车完全毁灭如果中间没有小车,卡车的损毁会更严重。如果卡车有50吨重,损毁也会更严重。别说坦克了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试驾了 民用版本的Marauder(10吨重的装甲防地雷车 )试驾项目包括:撞墙,压车,7分40秒处:3公斤炸药炸,炸完立即开走。(当然,还是爆了个车胎。。。该车军用版本声称可以承受8公斤TNT在车底任意部位爆炸,车内不死人)十吨重装甲横行街头视频中的民用悍马H3 被炸之后是这样的,只剩下小半边车身,而且完全扭曲。而装甲车被炸后是这样的,右后轮胎爆了,车体完好无损,可以立即开走。最后来个大场面,就是上述两辆卡车夹击小汽车的后续,《流言终结者》S07E01 Episode 114 – "Demolition Derby" 节选:(流言终结者)-紧凑型火箭雪橇飞速碰撞用火箭把 钢板 加速到 290m/s(时速约一千公里),撞击后,小汽车直接人间蒸发。下图的红色油漆部分是 被加速的钢板,红白条纹部分才是小汽车,已经消失一半了小汽车和水泥墩之间的白色板,是 25.4毫米厚度的钢板,撞击后严重变形有些地方被击穿,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一块钢板的样子。小汽车人间蒸发只剩个轮子,背后的水泥墩也被粉碎。所以钢板这种玩意实在是非常坚固,这种程度的高速撞击,无法摧毁主战坦克。。。唉,很多人坚持认为 大 = 强(这是错的!)那么再找一些巨型卡车 的撞车资料自重约100吨的 Cat | 785C 矿用卡车,这玩意体积相当感人,但卡车就是卡车,结构强度无法跟坦克比。它有个哥哥叫做 793C (空重160吨,满载384吨)必须承认这货撞车以后,确实比 36吨 的拖卡好看多了,但跟毛子撞墙的坦克比,又丑得多。以上是铁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主战坦克的总体布置有三个主要特点。第,除瑞典的无炮塔S坦克以外,各国的主战坦克都是安装双人或三人炮塔的常规炮塔坦克;第二,大多数坦克是动力/传动机组后置的;第三,大多数坦克的乘员组人数为4人,只有少数除外,如前苏联T-64、T-72、T-80,俄罗斯的T-90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以及日本的90式坦克,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取消了装填手,乘员组人数减至3人。就乘员配置的特点而言,无论是采用双人炮塔还是三人炮塔的坦克,其乘员都是双层配置的,也就是说,乘员组的各乘员位置处于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上,其中炮塔乘员位置高于坐在车体前部的驾驶员的位置(尽管炮塔内各乘员当中,车长位置最高,但是可以认为炮塔内乘员大体上处于同一高度平面上)。

5,1944年盟军在西线战场有多少架飞机有8万架吗

怎么可能有8万架?8万架是个什么概念?盟军在西线战场准备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

6,主战坦克乘员组采用三人制较好还是采用四人制更合适

当今主流就是3人制,中俄自动装弹机放在车体中间,不容易被命中但和乘员分离不好。法国等在炮塔后部,装弹量较少依旧坚持4人制乘员的主要是美国,原因有几个方面1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过几种自动装弹机,无奈都是坑,有可能是缺乏天赋还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动装弹机可靠性极差2就是炮弹轻,中俄用的是125MM整装炮弹,弹头和发射药一体下来,和子弹一样,非常重,根本用装填手就拿不动,而法国使用的虽然和美国一样的120分装弹,但法国弹不是贫铀弹而是钨但,要达到同等穿透弹头就要更大,依旧很重,用自动装弹机不会太疲劳,而美国坚持没用自动装弹机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贫铀弹穿透好,不用把弹头做的太过分,现在用人填完全没压力。下一代坦克随着炮弹口径增大,用机械装填是必然,M1系列坦克已经用了快50年了,给这么一个旧货换机器真没啥意思

7,寻找一款手机坦克游戏名字求玩过的人告知

双人对战游戏解锁了所有模式与地图,最多支持4人对战包含坦克大战,赛车以及掌上足球。每个游戏都支持2-4人同屏对战28m/s/1vUQpK
fc上的街头霸王俗称九人街霸

8,四人坦克战的Player 4怎么换武器

按3键
四人坦克战攻略秘籍 有问题请找q宝贝 player1:a d w x键控制移动,q e键控制炮管的方向,s键射击 player2:j l i m键控制移动,u o键控制炮管的方向,k键射击 plyaer3:方向键控制方向,delete pgdn键控制炮管的方向,end键射击 player4:小键盘的4 6 8 2键控制移动,7 8键控制炮管的方向,5键射击 四人坦克战属于坦克小游戏由q小游戏提供。
文章TAG:四人坦克  步兵  冲锋枪  坦克  四人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