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七夕节的来历
作者:本站作者
1,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由于牛郎织女的关系,七夕渐渐地演变成中国情人节。直到前两年,我才过上了这个节日,记得那时男友还送我一枚以实名制的方式定制的寓意着“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钻戒,这个节日让我倍感浪漫![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七夕节的来历](http://www.diyiapp.com/d/file/20220715/9c4bd5c90883720d6cf31db895baee3f.png)
2,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乞巧节最初指乞求巧手艺。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祭拜“七姐”的习俗。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七夕节的来历](http://www.diyiapp.com/d/file/20220715/2f3825550ab43656f767a497e48c891b.png)
3,古代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1、最初乞巧是比巧,就是通过一些方式像织女祈求今年让自己手巧一点,因为古代女子提倡在家相夫教子、做女红,女子出嫁的嫁衣基本都是自己做,女子中意一个男子也会赠送自己做的香囊等物件,这也间接体现这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2、最初都是根据蛛网的形状,后来是用碗盛水往水面扔针看针在水中的投影形状或者看针是否沉入水底。最后乞巧节就变成现在的七夕节了,这天牛郎织女相会,未婚男女也会上街希望能遇到自己中意的那个他她。![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七夕节的来历](http://www.diyiapp.com/d/file/20220715/a8d29cc54ab30846862be1b94cb6bf9c.png)
4,乞巧最初指的什么
乞求巧手艺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乞巧指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 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5,中国有记载的女儿节是哪天今年和什么节是同一天
女儿节其实就是七夕节。
今年七夕是八月六日,
我找了好久就发现一个外国节日,玻利维亚独立日是那天,但我估计你不是要找这个,要我猜的话,那天是你生日吗?中国的女儿节其实就是七夕节。
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七夕节”“女儿节”。“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今年的七夕节是8月6日,今年8月6日除了七夕节,还是什么节日,我不知道。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今年的农历七月七正是8月6日
6,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怎么形成的
起源与发展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7,有故事的传说
夸父逐日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7月19日、21日,本报刊登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报道后,不断接到市民电话,他们在电话中称,离中心城区10余公里处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牛郎庄,是不是传说中的牛家庄呢?与此同时,我市民间民俗研究者、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杜全山也从南阳丝绸文化及南阳黄牛文化证明传说源自南阳。 记者探访———牛郎庄里有故事 7月21日,记者骑车亲自探访了牛郎庄。 牛郎庄位于南阳至唐河的312国道东侧,南邓高速的出入口处。下公路约5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被一片茂密树林围起来的幽静小村庄。 在村东头,记者找到了牛郎庄所在行政村的村支书许纪。 许纪告诉记者,牛郎庄属于詹庄行政村,庄里有七八十户人家。牛郎庄的庄名自古如此,也从没有别的名字。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很广,村里曾专门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考证牛郎庄的来历,可年代久远了,许多老年人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清楚。 但是,许纪告诉记者牛郎庄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牛郎庄西两公里左右有个史洼庄,长久以来,史洼的姑娘一直不嫁牛郎庄,两个庄的人都说不清楚这一风俗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原因。但一些人还是习惯把史洼庄称为织女庄。 从牛郎庄出来,记者来到许纪提到的史洼。在村头路口,几个乘凉的老人们证实了史洼姑娘从不嫁牛郎庄的说法,也默认人们把史洼庄称为织女庄,但似乎很不情愿。一位老人称,两庄的人曾为此有过争论,史洼的人不愿意别人称他们庄为织女庄。 民俗专家认为,因为传说时间太久远,牛郎庄是不是传说中的牛家庄很难考证,但牛郎庄和史洼庄(织女庄)的存在和现存的风俗说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南阳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民俗根基。这位专家认为,神话传说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和生产活动感知中产生的。因此,牛郎织女的传说很可能是源于古时南阳一段真实的民间故事。 民俗研究———南阳丝绸与织女 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我市民间民俗研究者杜全山说,文献记载中,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 牛郎织女传说的几个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说明乞巧风俗源于荆楚之地。 而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且古时丝绸业发达,具有产生乞巧风俗的土壤。 民俗研究———南阳黄牛的重要角色 杜全山说,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曾在南阳城西麒麟岗以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作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南阳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七夕节———南阳申报源地有契机 今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名录细节,七夕节还未被任何一个城市获得发源地认可;同时,牛郎织女传说尚未列入第一批名录。南阳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根源,这正是南阳走出盆地,宏扬南阳历史文化的又一契机,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冷落它
8,七月七的由来是怎样的
“七月七”的由来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七月七”,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年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相传,很早的时候,一个村里有一个放牛娃,与老黄牛相伴为生。人们称他为牛郎。牛郎待老黄牛很亲,白天去放牧,夜里睡在它身边。老黄牛待牛郎也很亲。一天夜里,牛郎站在院里向天上望,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下偷看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个仙女独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里,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着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眉来眼去七个夜晚。牛郎盼着织女下凡来,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娶。七月七那天,从天上飞下来一喜鹊,落在了老黄牛的头上,喳喳喳地叫着:“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娶。快去娶,快去娶。”老黄牛向牛郎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黄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玉池,牛郎下去,和织女双双抬起织布机放在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和织女坐在一起。老黄牛腾云驾雾,四蹄翻飞,不一会到了家。原来,织女就是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乡亲们知道牛郎成了家,都来贺喜。织女把她带来的天蚕分给姐妹们,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取名叫金哥,女的取名叫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小日子过得康乐和睦。姑娘小伙都很羡慕,问他们是怎样到一起的。牛郎指着茶豆架,说出了根根底底。茶豆熟了的时候,姑娘们、小伙们争着采摘,种到自家的院里,也偷偷地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了望。小伙们盼着能见到一个偷看他的仙女;姑娘们盼望着瞅见一个偷看她的仙童。年轻人一钻到茶豆架下,心里都是甜蜜蜜的。又过了几年,那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响了一阵雷。金哥、玉妹哭着跑来了,对他说,王母娘娘来了,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锄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画,滚滚滔滔的一条大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银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这边哭,织女在河那边哭。哭声惊动了玉帝,玉帝看一双孩子怪可怜的,就叫他们一家人每年七月七相会一次。牛郎织女虽然登天了,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天蚕、织布机,世世代代养蚕、抽丝、织绸缎。每到七月七的晚上,人们就想起了牛郎织女,传说着他们的故事。还有些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着天,偷看牛郎会织女。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青年男女企盼婚姻自由、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七夕节的由来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俗称“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其实不仅仅是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不过,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逐渐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然而她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却远不及每年阳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不光如此,象这样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深厚、有如此美丽传说的节日,竟越来越不受社会重视,越来越受冷落,是世界变化得太快?还是节日不够现代跟不上时代?牛郎织女难道真的会被中国人遗弃吗?“七夕节”受冷落迫使我们的目光又聚焦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衰上。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文章TAG:
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七夕节的来历 乞巧节 最初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