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游戏论是什么,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作者:本站作者

1,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

游戏论是什么,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2,游戏理论的内容

在《传播的游戏论》一书中,斯蒂芬森集中探讨了传播的游戏性质。他先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分成工作与游戏两种。他说:“工作是对付现实,是谋生,是有产品的。相反,游戏基本上是没有产品的除非是提供自我满足。” 与此相应,他又分出两种传播:一种是工作性传播,比如下达命令;另一种是游戏性传播,比如相聚闲聊。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对参与传播者的身心来讲是不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供工作性传播为”传播—不快“(communication-unpleasure)。相反,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仅仅是寻开心,对参与者来说总是轻松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愉快“(communication-pleasure)。斯蒂芬森把大众传播视为游戏性的传播,即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过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斯蒂芬森的这一新奇理论,揭示了媒介另外一种重要而一直被忽略的性质,诚如施拉姆所言:”人们一旦接触了这种构想高超的理论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忽视传播的玩耍—愉快因素的重要意义。“

游戏论是什么,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3,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一、“学前游戏论”的名词解释: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二、“学前游戏论”内容: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游戏论是什么,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4,央媒抛出精神鸦片论网游产业何去何从

游戏不仅危害未成年人,好多刚成年的高三学生正在人生命运的节点上沉迷游戏躺平,过着幼儿园般的状态,还有大学里这些刚成年的孩子,在高中的紧张拼搏的学习生活,好不容易杀入好大学,到了大学终是无法抵住游戏的诱惑和拉拢,开始堕落松散在疯狂的游戏里,窝在宿舍疯玩通宵达旦不上课、挂科留甚至退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包括清北、北航、哈工大、国防科技大学等等,好多大学每年都几百人退学现象触目惊心,还有好多读研读博的半途而废的,大部分都是堕落于游戏里,他们成为国家建设和国防栋梁指日可待,却被游戏的魔力折倒,无数智商超群的中小学生,本是国家茁壮成才好苗子,却被游戏毁废于摇篮之中,无数年轻人应该成为家庭和社会有当担的力量,却被游戏打成了蛆虫。26岁之前都是读书深造的美好年华,有多少孩子因为游戏消失了深造的意志?又有多少年轻人因为沉迷游戏而躺平啃老、不婚不育无责任当担?游戏何止危害未成年人?唯青少年自强不息,能保民族强盛不衰,必须全面关闭游戏!

5,何为同等学历幼儿园课程游戏论又是什么东东

就是夜大 网络 以及专科毕业生这些非统招本科的 《幼儿园课程游戏论》 是学前教育的一个科目 去买书就知道了

6,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一、“学前游戏论”的名词解释: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二、“学前游戏论”内容: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7,学前教育游戏论

顺应,应该指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心理反应的特点)及幼儿所处的实际环境。 角色认知:应该指幼儿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认识角色的身份、特点等。

8,经典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从认知发展角度考察儿童游戏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 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冲击了传统的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

9,当代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主要有精神分析认知动力说学习理论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

10,美术理论中的游戏论

不一至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hualong-edu.com%2fcourse%2f2008%2f0327%2farticle_37.html" target="_blank">http://www.hualong-edu.com/course/2008/0327/article_37.html</a>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代表人物、代表作:希勒(德)《美育书简》 斯宾塞(英)游戏说又称为“希勒——斯宾塞理论”评价: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但仅凭游戏活动本身是产生人类社会的美术的,它应另有动力和根源,那就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因此,游戏论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理论。

11,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分析】三岁的小孩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认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知道。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来思考,所以他知道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并不是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觉得父母应该看到希望,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俺知道,,,一 游戏理论基础 1 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 认知发展游戏的主要观点 1 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 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3 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积极做全面性游戏,在(1-2)岁幼儿玩耍时,不要求规则,满足任何好奇心。
俺知道!!!一 游戏理论基础 1 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 认知发展游戏的主要观点 1 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 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3 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积极做全面性游戏,在(1-2)岁幼儿玩耍时,不要求规则,满足任何好奇心。
一 理论基础 1 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 认知发展游戏的主要观点 1 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 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3 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情感需要。
文章TAG:游戏论是什么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什么是游戏性体验  游戏  戏论  是什么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