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作者:本站作者

1,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此句的参考译文: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小名佛狸)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希望能够帮到您!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3,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中的佛狸是指什么

1、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宋词人辛弃疾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的这首词,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2、“佛狸”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意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不知真相的百姓们祭祀异族君王,让辛弃疾很感慨也很无奈。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4,辛弃疾晚年成了花钱如流水杀人如草芥的贪官是真的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又不能太直白地法牢骚,所以就多用典故来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辛弃疾最疯狂的用典是在《贺新郎》词中,句句用典,让人叹为观止。辛弃疾词读起来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典故太多,如果你不能明白每个典故的出处和故事,就很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什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短短14个字,竟然也用上了2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草草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轻率的意思,元嘉草草这个典故是用古人之事影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历史教训,话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十分有壮志,想要恢复河南疆土,于是连连北伐,却都失败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苍茫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刘义隆遭到重创。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使用了大量典故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如“人道寄奴曾住”一句中,寄奴就是指刘义隆的父亲宋武帝刘裕,后面这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说刘裕的事迹。再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bì)狸,指的是击败刘义隆的拓跋焘,小名佛狸。封狼居胥封狼居胥的典故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了。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名叫霍去病,年仅17岁时初次征战,就率领军队深入敌军两千多里,与匈奴刚正面,歼敌无算,俘获匈奴高层干部数十人,一直杀到狼居胥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此战之后,匈奴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辛弃疾在这里用此典,显然不是为了夸奖谁,而是讽刺刘义隆。当年刘义隆北伐,听了王玄谟的策略后赞叹道:“牛X!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意思是老子这回赢定了!然后……刘义隆被打得“仓皇北顾”,北魏趁机南下直接打到了扬州,吓得刘义隆登山北望观察形势,“赢得”一词非常微妙,明明战败了怎么能是赢得呢,其实是“落得这么个下场”。这首词把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连用,表面看是为了讽刺刘义隆瞎比乱搞,其实是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南宋朝廷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在抵御外敌这一件事的表现上,通常是怎么错误怎么做,该打的时候要求和、称臣,不能打的时候又要显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乱打一通,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微,直至亡国。辛弃疾虽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山河,但当时他却觉得不到时机,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朝廷不这样认为,于是大举北伐,不宣而战,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胜利,但总体上来说是打败,最后签订了“隆兴和议”。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又不能太直白地法牢骚,所以就多用典故来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辛弃疾最疯狂的用典是在《贺新郎》词中,句句用典,让人叹为观止。辛弃疾词读起来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典故太多,如果你不能明白每个典故的出处和故事,就很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什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短短14个字,竟然也用上了2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草草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轻率的意思,元嘉草草这个典故是用古人之事影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历史教训,话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十分有壮志,想要恢复河南疆土,于是连连北伐,却都失败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苍茫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刘义隆遭到重创。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使用了大量典故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如“人道寄奴曾住”一句中,寄奴就是指刘义隆的父亲宋武帝刘裕,后面这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说刘裕的事迹。再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bì)狸,指的是击败刘义隆的拓跋焘,小名佛狸。封狼居胥封狼居胥的典故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了。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名叫霍去病,年仅17岁时初次征战,就率领军队深入敌军两千多里,与匈奴刚正面,歼敌无算,俘获匈奴高层干部数十人,一直杀到狼居胥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此战之后,匈奴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辛弃疾在这里用此典,显然不是为了夸奖谁,而是讽刺刘义隆。当年刘义隆北伐,听了王玄谟的策略后赞叹道:“牛X!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意思是老子这回赢定了!然后……刘义隆被打得“仓皇北顾”,北魏趁机南下直接打到了扬州,吓得刘义隆登山北望观察形势,“赢得”一词非常微妙,明明战败了怎么能是赢得呢,其实是“落得这么个下场”。这首词把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连用,表面看是为了讽刺刘义隆瞎比乱搞,其实是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南宋朝廷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在抵御外敌这一件事的表现上,通常是怎么错误怎么做,该打的时候要求和、称臣,不能打的时候又要显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乱打一通,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微,直至亡国。辛弃疾虽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山河,但当时他却觉得不到时机,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朝廷不这样认为,于是大举北伐,不宣而战,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胜利,但总体上来说是打败,最后签订了“隆兴和议”。说不尽的辛弃疾!诗人,词人,剑客,英雄,军事家……无数如繁星闪烁的光点之下,都有辛弃疾风流倜傥万丈豪情的英雄形象!辛弃疾最霸气的词,当然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想当年,辛弃疾确实如抗金战场上的霸气十足的孙权和“定乱代兴之君”的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当时山东为沦陷区,受尽金兵的奴役与盘剥,辛弃疾在感受亡国之痛中长大,从小树立雪耻报国之志。1161年,济南人耿京率众起义,举起抗金大旗,22岁的辛弃疾随即响应,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的武装。辛弃疾豪爽侠义,浑身是胆,刀剑之术和马上功夫皆十分了得。当时,他推荐僧人义端加入耿京的队伍,义端却偷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国,辛弃疾闻讯飞身上马,沿途急追,不过短短3天时间,辛弃疾就提着义端的人头而归,面不改色心不跳。1162年,辛弃疾率部归宋,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一切谈妥,封辛弃疾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然而,当辛弃疾拿着节度使印信去召耿京归朝时,却在路上听说耿京被义军部将张安国、邵进暗杀身亡,张安国、邵进投靠了金国,辛弃疾二话没说,率部直趋金营,开展“锄奸行动”。据史料记载,辛弃疾“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仅率50个骑兵,到集结五万之众的金营锄奸,其人数之悬殊、情势之危急、场面之惊险,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当时,张安国等正与金将喝酒庆贺,辛弃疾从金将的酒桌上将他生擒,然后打马而归,全身而退,其机智、勇敢和高强的武艺让人万分佩服,真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辛弃疾将叛徒张安国抓到建康(今南京),在市曹中公开处决,一时人心大快。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真是英气逼人,气吞万里如虎,怪不得宋高宗见到辛弃疾后也禁不住连连赞叹!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又不能太直白地法牢骚,所以就多用典故来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辛弃疾最疯狂的用典是在《贺新郎》词中,句句用典,让人叹为观止。辛弃疾词读起来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典故太多,如果你不能明白每个典故的出处和故事,就很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什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短短14个字,竟然也用上了2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草草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轻率的意思,元嘉草草这个典故是用古人之事影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历史教训,话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十分有壮志,想要恢复河南疆土,于是连连北伐,却都失败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苍茫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刘义隆遭到重创。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使用了大量典故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如“人道寄奴曾住”一句中,寄奴就是指刘义隆的父亲宋武帝刘裕,后面这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说刘裕的事迹。再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bì)狸,指的是击败刘义隆的拓跋焘,小名佛狸。封狼居胥封狼居胥的典故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了。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名叫霍去病,年仅17岁时初次征战,就率领军队深入敌军两千多里,与匈奴刚正面,歼敌无算,俘获匈奴高层干部数十人,一直杀到狼居胥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此战之后,匈奴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辛弃疾在这里用此典,显然不是为了夸奖谁,而是讽刺刘义隆。当年刘义隆北伐,听了王玄谟的策略后赞叹道:“牛X!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意思是老子这回赢定了!然后……刘义隆被打得“仓皇北顾”,北魏趁机南下直接打到了扬州,吓得刘义隆登山北望观察形势,“赢得”一词非常微妙,明明战败了怎么能是赢得呢,其实是“落得这么个下场”。这首词把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连用,表面看是为了讽刺刘义隆瞎比乱搞,其实是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南宋朝廷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在抵御外敌这一件事的表现上,通常是怎么错误怎么做,该打的时候要求和、称臣,不能打的时候又要显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乱打一通,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微,直至亡国。辛弃疾虽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山河,但当时他却觉得不到时机,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朝廷不这样认为,于是大举北伐,不宣而战,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胜利,但总体上来说是打败,最后签订了“隆兴和议”。说不尽的辛弃疾!诗人,词人,剑客,英雄,军事家……无数如繁星闪烁的光点之下,都有辛弃疾风流倜傥万丈豪情的英雄形象!辛弃疾最霸气的词,当然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想当年,辛弃疾确实如抗金战场上的霸气十足的孙权和“定乱代兴之君”的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当时山东为沦陷区,受尽金兵的奴役与盘剥,辛弃疾在感受亡国之痛中长大,从小树立雪耻报国之志。1161年,济南人耿京率众起义,举起抗金大旗,22岁的辛弃疾随即响应,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的武装。辛弃疾豪爽侠义,浑身是胆,刀剑之术和马上功夫皆十分了得。当时,他推荐僧人义端加入耿京的队伍,义端却偷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国,辛弃疾闻讯飞身上马,沿途急追,不过短短3天时间,辛弃疾就提着义端的人头而归,面不改色心不跳。1162年,辛弃疾率部归宋,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一切谈妥,封辛弃疾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然而,当辛弃疾拿着节度使印信去召耿京归朝时,却在路上听说耿京被义军部将张安国、邵进暗杀身亡,张安国、邵进投靠了金国,辛弃疾二话没说,率部直趋金营,开展“锄奸行动”。据史料记载,辛弃疾“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仅率50个骑兵,到集结五万之众的金营锄奸,其人数之悬殊、情势之危急、场面之惊险,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当时,张安国等正与金将喝酒庆贺,辛弃疾从金将的酒桌上将他生擒,然后打马而归,全身而退,其机智、勇敢和高强的武艺让人万分佩服,真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辛弃疾将叛徒张安国抓到建康(今南京),在市曹中公开处决,一时人心大快。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真是英气逼人,气吞万里如虎,怪不得宋高宗见到辛弃疾后也禁不住连连赞叹!晚年的辛弃疾是个油腻老爷们,姬妾成群,有田田、香香、卿卿、钱钱等等;他也很有钱,建造的稼轩庄园有一百多间屋子;他还很凶悍,追敌千里,将叛贼一刀砍死。他本想做个英雄,安邦定国,无奈成了俗人,贪杯好色,但他从未忘记年少时许下的诺言!01杀人者,少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冬日。济南府境内,萧瑟的平原上,一个和尚正快马加鞭地赶路,金军大营近在咫尺,和尚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忽听身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和尚回头,大惊失色。只见冽冽寒风中,一名披坚执锐的少年纵马而来,杀气腾腾。少年追将上来,长枪一挥,便将和尚扫落马下,随后自己也翻身下马,一杆长枪抵住了和尚的喉间。冷风呼啸而来,少年的战袍猎猎作响,他死死地盯着跪倒在地的和尚,目眦欲裂,他追了和尚已经一天一夜了。和尚颤抖着求饶,痛哭流涕道:“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少年紧了紧手里的长枪,没有片刻犹豫,了结了和尚的性命,随后喃喃自语道:“若我真是青兕,便好了。”少年目光沉沉,看一眼没有生气的和尚,随后,斩首,归营。少年名叫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北方沦陷区。辛弃疾出生这年,皇帝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班师回朝,十年心血毁于一旦,从此再未提起北伐。两年后的除夕之夜,岳飞被皇帝赐死,满城白幡在寒风中呜咽作响,天地都在哀悼。这个戎马一生的男人,曾经是无数北方遗民的希望,如今,他被猜忌,被诬陷,最后死于非命。7岁时,父亲秘密训练新家军被金人发现,辛家军被一举屠尽,父亲也没能逃过毒手,母亲日夜伤心,最后也撒手而去。祖父为了远离是非之地,只能带着辛弃疾远赴亳州上任。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远眺,看着祖国山河,他说:“幼安,你要记住,这巍巍大地是我大宋的,长大了,你定要收复河山。”曾经,这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终是背负上了国仇家恨。他开始练习武艺,研究兵法,每个开卷的清晨,每个挥剑的黄昏,都有个声音在提醒他,我定要驰骋沙场,收复山河!公元1161年的秋天,一片肃杀之下,金军的铁骑又在滚滚尘土中肆虐而来。祖父去世,孑然一身,少年毅然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与金兵厮杀。他带着起义军一路追着金兵打,无往不胜,一路杀到了南宋边境。为了扩大武装规模,少年带着兄弟们归顺了南宋边境的起义军首领,耿京。投诚那一日,少年纵马而来,眉星剑目掩不住英雄气概,他翻身下马,颔首抱拳,:“在下历城辛弃疾,率2000弟兄前来投诚,望能与将军一起收复山河!”耿京不觉惊叹,好一个英雄少年!耿京将他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左右,保管帅印。然而,好兄弟义端却觊觎帅印良久,趁辛弃疾不备,将其盗走。耿京发现后勃然大怒,决意要将辛弃疾就地处死。少年心中凛冽,颔首道:“三日内我必擒贼归营,若追不回帅印,我以死谢罪!”说罢,少年翻身上马,绝尘而去。第三日,少年斩首归报,从此,成了杀伐果决的勇士,更得耿京信赖。随着与金兵不断交手,没经过严格训练的起义军只坚持了几个月,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四处流散。辛弃疾向耿京建议:“若是想与金兵抗衡,为今之计,只有与朝廷谈判,获得兵马粮草的支持,我们才能给予金兵反戈一击。”耿京本是不愿,南宋朝廷软弱可欺,与金人大战,却主动议和:割地、赔款、称臣,更是将高喊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杀了。如今,要他与朝廷结盟,他分外不甘,可眼下的形势,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他思虑再三,起身问道:“可有谁愿意前去,为兄弟们挣一份前程!”话音落地,一片寂静。众人明白,即便冒死前去,也未必会有好结果。辛弃疾见状,起身道:“我去!”耿京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好!你带领?一千?精兵?,速去速回?!”辛弃疾回道:“五十足矣!”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面见宋高宗赵构。寂静的大殿上,宋高宗高坐在龙椅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跪倒在地的少年,少年的脸庞有些粗糙,神色坚毅,身上的铠甲泛着阵阵寒光,一片杀气翻腾。不多久,宋高宗缓缓开口道:“来者何人?”少年抬起头,看着眼前的皇帝,面容和蔼,脸色苍白,毫无威胁,高声回道:“在下辛弃疾,奉耿京将军之命,带二十万起义军前来归顺,望能为大宋驱逐异族,收复山河!”孱弱的皇帝听闻少年的来意,脸上露出久违的欣喜,大手一挥道:“好!即刻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万岁。”辛弃疾握着诏书,风驰电掣般地出了皇宫。他穿城而过,与属下会和后,一路向北而去,他要将这个好消息尽快告诉将军。十二天后,一行人驾马来到黄河岸边,辛弃疾下令安营扎寨,休息一晚后再加速回程。这一夜,少年点起了篝火,与弟兄们醉酒庆祝,以天为被,地为席,这是他难有的潇洒快意。喧嚣过后,荒野寂静,四下无人,少年朦胧睡去,只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来人带来了一个悲愤的消息,耿京被杀了!军中又出了叛徒,以张安国为首的叛军为了不再刀口舔血,为了唾手可得的荣华,他们杀了大哥耿京,以此作为投诚金国的战利品。听闻消息,少年悲痛万分,他握紧手中长枪,纵身上马,下属连忙扯住缰绳,问道:“将军这是要往何处去?”少年居高临下,目眦欲裂:“我去擒张安国,叛贼必须死!”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少年拍马狂奔,向着金军大营方向而去。下属见状,稍作犹豫,随即拍马赶上。此时的金军大营,张安国正带着兄弟们彻夜狂欢,正当他还在想象着日后的荣华富贵时。辛弃疾已经千里奔袭而来,杀气腾腾地出现在了自己面前。辛弃疾一个刀手将张安国打晕,随即将他五花大绑,随后又突破重围,奔袭而去,当金兵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已不见辛弃疾的踪影。五十义军,孤身敌境八百里,从五万敌人手中活捉叛徒,一战封神!辛弃疾面无表情,千里奔袭,将张安国带回了南宋都城临安,在闹市口一刀将其斩杀,名震朝堂,天子闻见,更是三叹:“真乃英雄少年!”皇帝很欣赏他,问他:“辛弃疾,你可愿为我大宋朝廷效力?”辛弃疾望向身后的兄弟,想起对耿京的承诺。他们是北方遗民,无数次想要南归,或许是被金人压迫活不下去,或许是想去见一见南方的亲人,亦或许仅凭着满腔热血,战场杀敌。可此刻,他们都在安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等待着统帅的命令。随即,辛弃疾缓缓下跪,高声回答道:“臣愿意!”这一年,辛弃疾23岁,他总觉得漫山遍野,旌旗在望,他厉兵秣马,准备随时出征。但是,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伤神的玩笑。宋高宗将他任命为江阴签判,即刻上任,这并不是辛弃疾想要的。都说时势造英雄,可辛弃疾出生在一个英雄没落的时代。帝王孱弱,朝廷虚伪,对于这位热血少年,他们的反应是冷淡的。辛弃疾是一把锋利的剑,可这剑无人敢用!入朝为官后,辛弃疾总能感觉到来自同僚的排挤和鄙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他们这群南归的北方遗民,在这里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归正人”。一群迂腐酸臭的文人日日批判他们,既没有勇气对抗金人,也没有受过好的文化教育,极其低劣。人言可畏,于是,朝廷只得给“归正人”安排一些闲差。这就是他的国家,曾经抛弃他们,让他们失去家园,如今又厌弃他们,处处提防。可辛弃疾不在乎,当他带着《美芹十论》、《九议》再次跪倒在大殿上,疾呼着战争的必要性时,高位上的皇帝退怯了,他不确定,没有了岳飞的大宋,还有赢得可能吗?望着跪倒在地的辛弃疾,皇帝缓缓开口:“列位爱卿可有支持出战的?”列位臣工,伫立在两侧,沉默不言,犹如石像,没有感情,没有温度。那一刻,辛弃疾终于明白了岳飞的孤独,他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孤寂的场景。主战派不敢说话,只剩下主和派怯懦地叫嚣,这一切都与辛弃疾格格不入,皇帝说:“你还需要磨练,先去地方上历练一番吧!”公元1169年,30岁,任建康通判。公元1170年,31岁,任临安司农寺主簿。公元1171年,32岁,任滁州知府。公元1176年,37岁,任江西刑法提点。公元1177年,38岁,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辛弃疾不断被派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不能战场杀敌,被用来镇压暴动,这或许是朝廷对主战派最好的利用。没多久,湖南再次发生暴动,土豪劣绅组建民兵团,到处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大殿之上,皇帝厉声问道:“此次暴动,谁愿前去镇压。”列位大臣互相看了一眼,随后归于静默,只有一人缓缓上前,回道:“可派辛弃疾前往。”于是,辛弃疾火速前往湖南,为平息盗寇,他向朝廷申请,创立一支军队,于是,飞虎军诞生了!他为军队安营扎寨,购买兵器,日夜操练,仅用三个月就平息了叛乱,而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是,一个天天叫嚣着要打仗的归正人,手握兵权,必定会被皇帝忌惮。02贪财好色者,稼轩公元1181年,40岁的辛弃疾遭人构陷,被扣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莫须有罪名,皇帝将他罢官。辛弃疾没有辩驳,甘之如饴。不是说我贪污,我就花给你们看!他回到江西上饶,在带湖边修建了一座奢靡的庄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竹林郁郁葱葱,荷池稻田相映成趣。他将庄园命名为“稼轩”,也以此做了自己的号。庄园很大,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横八百有三十尺,房屋有一百多间,更有池塘稻田,可谓是豪华私人庄园。既筑室百楹,财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东罔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靡,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好友朱熹前来拜访,见到如此豪华的庄园,都不禁感叹:“艳羡不已,耳目所未曾睹。”辛弃疾见状,无不得意地炫耀道:“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不是说我好色,那我便多纳几房姬妾。田田、钱钱、整整、香香、卿卿、飞卿、粉卿,都是他的红颜知己,他爱她们文采斐然,爱她们能歌善舞,更爱她们善解人意。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人都说风流才子,辛弃疾从来没有掩盖其好色的本质,虽然家里美妾环绕,但也从来不妨碍他纵情风月。一次,好友前来拜访,辛弃疾自然要带他潇洒一把。待到酒菜上桌,辛弃疾见平日里的红颜知己一个不见,打听之下才知,这几个姑娘已被下属喊走。一时间,妒火中烧,从此再未给这个下属好脸色。他可以在秦楼楚馆潇洒肆意,也爱在各种场合来一场偶遇。元宵之夜,花灯挂满了长街,一个姑娘巧笑倩兮,一下子就撞进了辛弃疾的心里,他追着姑娘而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人笑他色胆包天,他自嘲地说:“自笑好山如好色。”不是说我杀人如麻,那金兵押境,与我一介布衣又有何干!他整日与三五好友出门游玩,见到青山妩媚,他也不禁有些自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没事时,他便去村里散步,感叹这偏僻的郊野农村,没有战争的侵扰,生活过得轻松惬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他号称千杯不醉,昨日却醉倒在松树旁,突然树枝一动,还以为它是想来扶自己,连忙用手一推说:“去!”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此时的辛弃疾,是不是憨憨的可爱。曾经仗剑的手,如今提起笔来,亦能成大家风范。虽然南宋朝廷容不下他,但他从未忘记北伐大业。每年,他都会向皇上上书,请求主战,然而每次得到的都是主和派的弹劾。罪名都是同一个:“好色贪财,淫刑聚敛”。满屋的小妾,稼轩庄园,都是罪证!辛弃疾笑了,也颇有几分无奈,他总是自嘲地说:“说我是,我便是吧!”他似乎有些认命,又似乎在做最后的挣扎。公元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相约瓢泉,二人醉卧雪庐,同游鹅湖,一起畅谈北伐的理想,坚定着彼此共同的信念。分别后,辛弃疾拿出了许久未见天日的剑,在等下擦拭,仿佛有回到了年少时期,战场厮杀,呼声震天,那个遥远的战场,仿佛就在眼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一次,他定要北定中原。这就是辛弃疾,虽然他对皇权失望,对官场失望,然而,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九死而不悔。公元1203年6月,64岁的辛弃疾再次被朝廷起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北伐的诏令。等待了半生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他招兵买马,研究战术,但还是引起了朝臣的眼红,他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被皇帝否决,再次遭到了罢官。归家途中,他悲愤至极!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7岁,朝廷贸然北伐,辛弃疾四处奔走,想要阻止,再次遭到皇帝斥责。然而结果却如辛弃疾所料,宋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边境狼烟四起,金国骑兵凶猛,无人能挡。坐在高位上的皇帝大声诘问:“还有谁能出战?”终于,有一人壮着胆子回答道:“辛弃疾!”这是辛弃疾求而不得的梦想,他终于有机会了。但是,此刻,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早已积郁成疾,重病在床,他甚至都不能再走入战场。一个月后,病榻上的辛弃疾为大宋王朝发出最后的呐喊:“杀贼!杀贼!杀贼!”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03大梦成空终究,他没当上将军,没能驰骋沙场,没能护国安邦,没完成祖父的期盼,没报父母的仇。他想了一生,却遗憾了一生。公元1207年秋天,辛弃疾溘然长逝,终年68岁。辛弃疾看过被金人无情摧残的百姓,看过战场上尸横遍野,面目的疮痍是一幅幅人间惨剧,可惜高坐龙椅的皇帝看不见,位极人臣的主和派们看不见。辛弃疾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愤走了,他的文学却如一座不老的青山,屹立至今,豪迈妩媚。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若有来生,我希望他可以驰骋于南宋的疆场,成为一名勇猛的将军,仗剑骑马,手起刀落间,全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5,辛弃疾代表作 名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 ”,“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 ,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 ,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摸鱼儿》【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他的代表作有《西江月 》.《清平乐 》《稼轩词》和《稼轩长短句甲乙丙丁稿》《水龙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 《破阵子》 《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翻译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扩展资料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文章TAG: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辛弃疾  回首  佛狸祠下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