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党卫军攻略,二战风云刷党卫军各级多少兵无伤求详细
作者:本站作者
1,二战风云刷党卫军各级多少兵无伤求详细
党卫军是由希姆莱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日耳曼民族的精华,因此在各方面他们的表现都比常人优秀,人种优劣论可不是无稽之谈,就像家畜的品种挑选一样,什么都有优有劣,为何有些人群就是非要无视这真理呢,消除劣质的,下一代才会更美好。只有纯洁高傲的民族才能创造出永不泯灭的人类文明,只可惜呀,你说今天人类创造的建筑不经保养又能耸立几百年呢,什么事物都被金钱决定,这样的文明简直脆弱不堪呀,还是学学古代人以不计代价的去建造遗世文明吧,还有这么先进的科技不充分利用,太浪费呀,还是金钱享乐的堕落主义束缚遗世文明呀
2,二战武装党卫军是独立作战还是归国防军统一指挥
谢邀。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不是纳粹德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它是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所以,它的正规化建设以警卫卫队为开端,主要担任希特勒的竞选和社会活动的警卫角色,警卫队形象和服饰都非常侧重表现纳粹政党的团结、强大、权威——党卫队黑色系制服就是要给德国人民这一印象!党卫队取代冲锋队成为纳粹党党属武装力量以后,由于希特勒拥有奥地利血统,他更加钟爱奥地利帝国的军服——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制服体系他是无权大规模改动了,不过,自己家的卫队倒是提供了一个展现元首个人嗜好的舞台!纳粹党卫队的早期32式制服,它明显按照奥匈军队的制度风格设计:奥地利的炮兵、骑兵制服军队单边肩章、用于固定绶带——这就不难解释纳粹党卫军的作用了:党卫队的角色更多出现在各类仪式、庆典上,而且为了体现威仪——党卫军人们以正装出席活动:军队正装的绶带就必不可少了。并且,党卫队内部的单肩章也是位份分明的, 它们严格按照级别穿戴单肩章:(独一无二的橡叶饰肩章,希姆莱专用将军级党卫军肩章)(党卫队旅队长级别以上将军专用肩章)(党卫队校官级肩章:区队长至二级突击大队长专用)(尉官级党卫队突击中队长专用肩章)(士官以及党卫队队员肩章)(海德里希,希特勒的内定接班人。)进入二战末期,党卫军穷途末路,它们也顾不得礼仪和警卫了,所以,迷彩战斗服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主要服饰!它肯定不能和32式正装服相比了!当然,这个单肩章也不是党卫队的专利,西方国家的礼服确实也有这个惯例:包括英国王室成员在内的军籍人员为了佩戴绶带也有单肩章的传统:谢邀。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不是纳粹德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它是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所以,它的正规化建设以警卫卫队为开端,主要担任希特勒的竞选和社会活动的警卫角色,警卫队形象和服饰都非常侧重表现纳粹政党的团结、强大、权威——党卫队黑色系制服就是要给德国人民这一印象!党卫队取代冲锋队成为纳粹党党属武装力量以后,由于希特勒拥有奥地利血统,他更加钟爱奥地利帝国的军服——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制服体系他是无权大规模改动了,不过,自己家的卫队倒是提供了一个展现元首个人嗜好的舞台!纳粹党卫队的早期32式制服,它明显按照奥匈军队的制度风格设计:奥地利的炮兵、骑兵制服军队单边肩章、用于固定绶带——这就不难解释纳粹党卫军的作用了:党卫队的角色更多出现在各类仪式、庆典上,而且为了体现威仪——党卫军人们以正装出席活动:军队正装的绶带就必不可少了。并且,党卫队内部的单肩章也是位份分明的, 它们严格按照级别穿戴单肩章:(独一无二的橡叶饰肩章,希姆莱专用将军级党卫军肩章)(党卫队旅队长级别以上将军专用肩章)(党卫队校官级肩章:区队长至二级突击大队长专用)(尉官级党卫队突击中队长专用肩章)(士官以及党卫队队员肩章)(海德里希,希特勒的内定接班人。)进入二战末期,党卫军穷途末路,它们也顾不得礼仪和警卫了,所以,迷彩战斗服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主要服饰!它肯定不能和32式正装服相比了!当然,这个单肩章也不是党卫队的专利,西方国家的礼服确实也有这个惯例:包括英国王室成员在内的军籍人员为了佩戴绶带也有单肩章的传统:举个相同的例子,戴笠死前把军统的“别动军”等特务武装整编成若干个“交警总队”,隶属于交警总局,其人事、奖惩和经费继续由军统负责,但遂行纯粹的作战行动时,要接受所处战略区的陆军司令部指挥,其管理模式就是仿自二战德国的武装党卫军。这事其实很复杂,用一句话作结论是不妥当的。“武装党卫队”的作战指挥权隶属问题(其他党卫军单位统称“下属党卫队”),始终处在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军们的博弈之中。而希特勒并不想因此过分激怒国防军高层,所以采取了一种调和的中间办法,让这支部队既保持了一定独立性,又不致战场上出现两套指挥系统。希姆莱很早就成立了“党卫队作战总部”,隶属于党卫队全国总部之下,准备以此为基础建立“武装党卫军总司令部”,成为最高统帅部下辖的第四个总司令部(陆军、海军和空军之后),但是这个想法遭到陆军的强烈反对,国防军利用自己掌握的兵役系统、装备生产和分配系统、后勤补充系统给武装党卫军“穿小鞋”,不给你新兵和武器,看你怎么发展和作战?(希姆莱)内部的争斗始自于1934年9月,希特勒批准成立直接听命于他、由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标志着武装党卫军开始成型和崛起,它打破了陆军(旧称)的垄断地位,国防军的军官团感到了威胁。之前他们逼着希特勒清洗冲锋队就是因为罗姆要建立“第二陆军”,而这个设想居然在党卫队手中就要实现了,他们自然开始警觉,但希特勒的地位已经巩固,一切取决于这位纳粹元首的态度。好在这一时期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数量不大,仅有“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三个团级单位和一些通讯、后勤分队,至多不过一个师的规模,希特勒采取了模楞两可的含混态度。而希姆莱则秘密建立了两个党卫队的军官培训学校,寻找时机扩建“私人部队”,与国防军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希特勒权势日重,这个平衡终于被打破了。(让武装党卫军脱胎换骨的豪塞尔)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授权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编成为摩托化部队,同时命令这支部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具备两个任务:作战和执行纳粹控制下的占领区“和平”,这标志着特别机动部队不再是简单的“警察武装”。根据这个命令的解释,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武装党卫队需要向希姆莱汇报工作,有权力从国防军获得武器和装备;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听从希姆莱的命令,或者在“元首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听从陆军总参谋长的调遣”,但即便是由陆军指挥的时候,这支部队“在政治上仍然是纳粹党的一支武装”。(希姆莱发表讲话)简而言之,这个命令的内涵是武装党卫队具备自己的独立性,日常事务归希姆莱指挥,作战时与国防军的关系是“临时配属”。这种特殊的身份激起了国防军将领层的反弹,他们利用“警卫旗队”在波兰战役中表现不佳的机会,想方设法说服希特勒解散特别机动部队,但未能成功。而希姆莱则认为表现差强人意是因为部队规模、装备的不足,要求建立武装党卫队的师级部队,同时拥有自己的指挥官、有自己的武器和后勤部队,双方矛盾日趋激化。这个时候的希特勒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德国国防军已经宣布效忠,尽管他内心更偏爱武装党卫队,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并且武装党卫队只有22700人,显然不足以成为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力,战场上也不可能出现两套平行的指挥系统。因此他作出了折衷的决定:允许希姆莱按照党卫队的想法组建自己的师,但这些师在作战行动中要置于最高统帅部和战地军队司令部的指挥之下。(迪特里希)于是从1939年党卫队机动部队迅速扩编成四个师级单位,兵力膨胀到10万人,此时才可以真正的称为“武装党卫军”。为了防止国防军干涉和控制武装党卫军的内部事务,希姆莱游说希特勒成立了“特别党卫队法庭”用以审判违纪的党卫队成员,自然也包括武装党卫军的官兵,成功的使之脱离了国防军的司法系统。然而国防军随即进行回击,1940年6月通过最高统帅部告知希姆莱:“不支持一个私下的军队后勤组织”,以近乎通牒的语气要求武装党卫军必须通过正规的军队系统获得它想要的东西,希姆莱输掉了一个重要回合。同时,国防军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第三帝国兵役委员会”压缩武装党卫军的兵源数量,希姆莱后来大量吸收外籍志愿者加入武装党卫军,其实部分原因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正规的征兵渠道无法满足扩充队伍的需求。在希特勒的妥协和采取中间路线的政策下,党卫队作战总部沦为实际负责武装党卫军的人员后送、补充、勤务的人事部门,失去了原本希望获得的独立作战指挥权。不过,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仍然具有超然的地位,它理论上的指挥权归属于“最高统帅部”而非陆军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本来就是希特勒用于绕过陆军总部直接指挥前线作战的工具,因此希特勒保证了对武装党卫军的控制和指挥权,相比之下,国防军的陆军系统对其约束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东线战场上四支负责屠杀的“特别行动队”,国防军根本无权过问,直接听命于希姆莱。(豪塞尔被陆军上级授勋)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配属单位的级别明显超出正常的军队标准,比如“警卫旗队”还是团级战斗队时,在进军奥地利的行动中就划归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指挥,波兰战役中隶属于魏克斯的第13军;在1941年的巴尔干战役中,已经是旅级编制的“警卫旗队”则划归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指挥;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警卫旗队”装甲步兵师改由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指挥,明显高于正常的对应编制级别。到1944年阿登战役时,莫德尔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下辖了三个集团军: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勃兰登堡的第7集团军,迪特里希的集团军甚至还下辖国防军的一个步兵第67军,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越来越不信任国防军的情况下,武装党卫军的规模和作战自主权正逐步加大,杂七杂八的总兵力已经突破90万人马,如果不是战争很快结束,很难说他们会逐渐反客为主。谢邀。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不是纳粹德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它是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所以,它的正规化建设以警卫卫队为开端,主要担任希特勒的竞选和社会活动的警卫角色,警卫队形象和服饰都非常侧重表现纳粹政党的团结、强大、权威——党卫队黑色系制服就是要给德国人民这一印象!党卫队取代冲锋队成为纳粹党党属武装力量以后,由于希特勒拥有奥地利血统,他更加钟爱奥地利帝国的军服——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制服体系他是无权大规模改动了,不过,自己家的卫队倒是提供了一个展现元首个人嗜好的舞台!纳粹党卫队的早期32式制服,它明显按照奥匈军队的制度风格设计:奥地利的炮兵、骑兵制服军队单边肩章、用于固定绶带——这就不难解释纳粹党卫军的作用了:党卫队的角色更多出现在各类仪式、庆典上,而且为了体现威仪——党卫军人们以正装出席活动:军队正装的绶带就必不可少了。并且,党卫队内部的单肩章也是位份分明的, 它们严格按照级别穿戴单肩章:(独一无二的橡叶饰肩章,希姆莱专用将军级党卫军肩章)(党卫队旅队长级别以上将军专用肩章)(党卫队校官级肩章:区队长至二级突击大队长专用)(尉官级党卫队突击中队长专用肩章)(士官以及党卫队队员肩章)(海德里希,希特勒的内定接班人。)进入二战末期,党卫军穷途末路,它们也顾不得礼仪和警卫了,所以,迷彩战斗服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主要服饰!它肯定不能和32式正装服相比了!当然,这个单肩章也不是党卫队的专利,西方国家的礼服确实也有这个惯例:包括英国王室成员在内的军籍人员为了佩戴绶带也有单肩章的传统:谢邀。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不是纳粹德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它是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所以,它的正规化建设以警卫卫队为开端,主要担任希特勒的竞选和社会活动的警卫角色,警卫队形象和服饰都非常侧重表现纳粹政党的团结、强大、权威——党卫队黑色系制服就是要给德国人民这一印象!党卫队取代冲锋队成为纳粹党党属武装力量以后,由于希特勒拥有奥地利血统,他更加钟爱奥地利帝国的军服——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制服体系他是无权大规模改动了,不过,自己家的卫队倒是提供了一个展现元首个人嗜好的舞台!纳粹党卫队的早期32式制服,它明显按照奥匈军队的制度风格设计:奥地利的炮兵、骑兵制服军队单边肩章、用于固定绶带——这就不难解释纳粹党卫军的作用了:党卫队的角色更多出现在各类仪式、庆典上,而且为了体现威仪——党卫军人们以正装出席活动:军队正装的绶带就必不可少了。并且,党卫队内部的单肩章也是位份分明的, 它们严格按照级别穿戴单肩章:(独一无二的橡叶饰肩章,希姆莱专用将军级党卫军肩章)(党卫队旅队长级别以上将军专用肩章)(党卫队校官级肩章:区队长至二级突击大队长专用)(尉官级党卫队突击中队长专用肩章)(士官以及党卫队队员肩章)(海德里希,希特勒的内定接班人。)进入二战末期,党卫军穷途末路,它们也顾不得礼仪和警卫了,所以,迷彩战斗服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主要服饰!它肯定不能和32式正装服相比了!当然,这个单肩章也不是党卫队的专利,西方国家的礼服确实也有这个惯例:包括英国王室成员在内的军籍人员为了佩戴绶带也有单肩章的传统:举个相同的例子,戴笠死前把军统的“别动军”等特务武装整编成若干个“交警总队”,隶属于交警总局,其人事、奖惩和经费继续由军统负责,但遂行纯粹的作战行动时,要接受所处战略区的陆军司令部指挥,其管理模式就是仿自二战德国的武装党卫军。这事其实很复杂,用一句话作结论是不妥当的。“武装党卫队”的作战指挥权隶属问题(其他党卫军单位统称“下属党卫队”),始终处在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军们的博弈之中。而希特勒并不想因此过分激怒国防军高层,所以采取了一种调和的中间办法,让这支部队既保持了一定独立性,又不致战场上出现两套指挥系统。希姆莱很早就成立了“党卫队作战总部”,隶属于党卫队全国总部之下,准备以此为基础建立“武装党卫军总司令部”,成为最高统帅部下辖的第四个总司令部(陆军、海军和空军之后),但是这个想法遭到陆军的强烈反对,国防军利用自己掌握的兵役系统、装备生产和分配系统、后勤补充系统给武装党卫军“穿小鞋”,不给你新兵和武器,看你怎么发展和作战?(希姆莱)内部的争斗始自于1934年9月,希特勒批准成立直接听命于他、由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标志着武装党卫军开始成型和崛起,它打破了陆军(旧称)的垄断地位,国防军的军官团感到了威胁。之前他们逼着希特勒清洗冲锋队就是因为罗姆要建立“第二陆军”,而这个设想居然在党卫队手中就要实现了,他们自然开始警觉,但希特勒的地位已经巩固,一切取决于这位纳粹元首的态度。好在这一时期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数量不大,仅有“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三个团级单位和一些通讯、后勤分队,至多不过一个师的规模,希特勒采取了模楞两可的含混态度。而希姆莱则秘密建立了两个党卫队的军官培训学校,寻找时机扩建“私人部队”,与国防军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希特勒权势日重,这个平衡终于被打破了。(让武装党卫军脱胎换骨的豪塞尔)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授权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编成为摩托化部队,同时命令这支部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具备两个任务:作战和执行纳粹控制下的占领区“和平”,这标志着特别机动部队不再是简单的“警察武装”。根据这个命令的解释,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武装党卫队需要向希姆莱汇报工作,有权力从国防军获得武器和装备;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听从希姆莱的命令,或者在“元首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听从陆军总参谋长的调遣”,但即便是由陆军指挥的时候,这支部队“在政治上仍然是纳粹党的一支武装”。(希姆莱发表讲话)简而言之,这个命令的内涵是武装党卫队具备自己的独立性,日常事务归希姆莱指挥,作战时与国防军的关系是“临时配属”。这种特殊的身份激起了国防军将领层的反弹,他们利用“警卫旗队”在波兰战役中表现不佳的机会,想方设法说服希特勒解散特别机动部队,但未能成功。而希姆莱则认为表现差强人意是因为部队规模、装备的不足,要求建立武装党卫队的师级部队,同时拥有自己的指挥官、有自己的武器和后勤部队,双方矛盾日趋激化。这个时候的希特勒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德国国防军已经宣布效忠,尽管他内心更偏爱武装党卫队,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并且武装党卫队只有22700人,显然不足以成为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力,战场上也不可能出现两套平行的指挥系统。因此他作出了折衷的决定:允许希姆莱按照党卫队的想法组建自己的师,但这些师在作战行动中要置于最高统帅部和战地军队司令部的指挥之下。(迪特里希)于是从1939年党卫队机动部队迅速扩编成四个师级单位,兵力膨胀到10万人,此时才可以真正的称为“武装党卫军”。为了防止国防军干涉和控制武装党卫军的内部事务,希姆莱游说希特勒成立了“特别党卫队法庭”用以审判违纪的党卫队成员,自然也包括武装党卫军的官兵,成功的使之脱离了国防军的司法系统。然而国防军随即进行回击,1940年6月通过最高统帅部告知希姆莱:“不支持一个私下的军队后勤组织”,以近乎通牒的语气要求武装党卫军必须通过正规的军队系统获得它想要的东西,希姆莱输掉了一个重要回合。同时,国防军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第三帝国兵役委员会”压缩武装党卫军的兵源数量,希姆莱后来大量吸收外籍志愿者加入武装党卫军,其实部分原因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正规的征兵渠道无法满足扩充队伍的需求。在希特勒的妥协和采取中间路线的政策下,党卫队作战总部沦为实际负责武装党卫军的人员后送、补充、勤务的人事部门,失去了原本希望获得的独立作战指挥权。不过,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仍然具有超然的地位,它理论上的指挥权归属于“最高统帅部”而非陆军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本来就是希特勒用于绕过陆军总部直接指挥前线作战的工具,因此希特勒保证了对武装党卫军的控制和指挥权,相比之下,国防军的陆军系统对其约束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东线战场上四支负责屠杀的“特别行动队”,国防军根本无权过问,直接听命于希姆莱。(豪塞尔被陆军上级授勋)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配属单位的级别明显超出正常的军队标准,比如“警卫旗队”还是团级战斗队时,在进军奥地利的行动中就划归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指挥,波兰战役中隶属于魏克斯的第13军;在1941年的巴尔干战役中,已经是旅级编制的“警卫旗队”则划归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指挥;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警卫旗队”装甲步兵师改由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指挥,明显高于正常的对应编制级别。到1944年阿登战役时,莫德尔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下辖了三个集团军: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勃兰登堡的第7集团军,迪特里希的集团军甚至还下辖国防军的一个步兵第67军,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越来越不信任国防军的情况下,武装党卫军的规模和作战自主权正逐步加大,杂七杂八的总兵力已经突破90万人马,如果不是战争很快结束,很难说他们会逐渐反客为主。
文章TAG:
二战风云党卫军攻略 二战风云刷党卫军各级多少兵无伤求详细 二战 二战风云 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