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秋有假期吗,八月十五是法定假日吗
作者:本站作者
1,八月十五是法定假日吗
八月十五是法定假日 中秋节放3天假:9月6-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8号 六、中秋节:9月8日放假,与周末连休。========================祝你好运。农历八月十五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秋节。公历8月15日不是法定节假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地方性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其他特定群体的节日限于特定群体或局部地区。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古人节假日始于唐朝 古人节假日是怎么安排的
隋唐时期节假日流行“远游”“登高” 《千金月令》:“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节假日最多,其中农历二月一日的“中和节”、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合称“三令节”。到李适(德宗)当皇帝时,干脆将“三令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重阳节属于秋季节假日,唐朝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一是远游,二是登高。每逢重阳节,百官休沐,皇帝赐宴曲江池,人们纷纷佩茱萸,登高游玩,或聚会宴享,观赏菊花。现代流行的重阳节登高、赏菊风俗,都是唐朝人玩出来的。 唐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登高眺远之风在唐代最盛,但这并不是唐朝才有的假日现象,只是到唐朝时内容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健身、游玩等娱乐活动成为主题,汉魏时以避恶为目的的登高概念被淡化。 古代的节假日休闲方式随着节令和时序的变换也有所不同,唐人秋天热衷于远游登高,到了春天也喜欢户外运动。不论是文人学士,还是妇女儿童,都喜欢郊游踏青。敦煌写本《节候赏物》记载,皇帝会赐给臣僚 “假花、龙球镂、子推饼、鞭、秋千、气毯、饧粥、饼馁”。从这一记录中可以知道,唐朝人的假日生活很丰富,除了饮食,户外运动是一定少不了的。其中的“鞭”、“秋千”、“气毯”,代表了唐朝流行的三种节假日户外休闲方式。古人多是走路,少数骑马,多数走近,少数远。今人多是坐车,少数走路,多是走远,少走近。
3,中秋是什么假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 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所以,中秋当然是中国的拉
4,在唐朝中秋节还叫什么
在唐朝时,中秋节还叫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5,是什么朝代规定中秋放假3天
在中国古代,清朝乾隆皇帝对中秋节很看重,规定中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乾隆对卯字有特别好感。他生于1711年,这是农历辛卯年。他又在卯年登上皇帝宝座,更在卯年称太上皇训政而实行内禅。他的生日八月十三,又接近中秋佳节。而中秋的传说故事,有蟾宫和玉兔,蟾宫加玉兔又暗合卯字,因而一到中秋时节,乾隆的心情就特别兴奋。所以,为了方便普天同庆乾隆的生日——即万寿节和中秋节,乾隆干脆谕旨,将万寿节和中秋节打通放假,一共三天:“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放假一天。在这一天里,大家开开心心一家团聚,吃着月饼,赏着月色,其乐融融。放假三天是2009年12月份国务院规定的。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规定中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乾隆下过谕旨,将万寿节和中秋节打通放假,一共三天:“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根据记载,乾隆作皇帝后第六年起,就开始到塞外打猎。也就从那一年开始,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过中秋节。至乾隆六十年,54年内乾隆有48个中秋节在承德避暑山庄度过。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经与春节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但是除了唐朝外,一般不放中秋节。就连节假日多如牛毛的宋朝,都没有中秋放假的记载。倒是在南宋宋宁宗时,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规定,中秋放一天假。只有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才出现了中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中秋节来历: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6,中秋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法定节假日的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2015年部分节假日的放假安排。中秋节仅当天放假,和前一天的周六形成正常周末,往年通过调休而得来的3天小长假被取消。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中秋节(星期六,法定节假日)、9月27日(星期天)。共2天。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在公历并无固定日期。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TAG:
唐朝中秋有假期吗 八月十五是法定假日吗 唐朝 唐朝中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