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作者:本站作者

1,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不管生活在哪个朝代,底层的普通百姓都是十分疾苦的。而且宋朝时期百姓的赋税繁重,一般的百姓也买不起房子。这就是元朝人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戳视频,详细了解。
比较丰富。 集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面街之处皆可开店,大城市夜有夜市,凌晨有五更开始,天明即散的早市。 娱乐:说书、唱曲、杂剧、傀儡、舞蹈、杂技、笑话等等,不一而足。有常设场地的,有临街卖艺的。也有很多艺人结社。 体育:武术、相扑、球类、棋类、水上运动等等,还有风筝、纸牌、斗蟋蟀等等各种游艺项目。 参考《东京梦华录》(孟元老)《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2,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 C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朝。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3,我国哪个朝代普通百姓可以用冰块

宋朝宋朝的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冰块消暑。《诗经》 里就有冬季凿冰贮存的描写,但因过程不易仅少数贵族有机会享用。宋代时,冰块已成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人们利用硝石溶于水时的吸热反应制冰,专门制冰售冰的商人也开始出现。宋朝的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冰块消暑。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是一件方形双层器皿。外层是鉴,鉴中套壶,用来盛酒。方壶置于方鉴内,鉴有镂空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口,方放亦有盖,上带四环形钮。在鉴的腹部和四角有八个龙形耳,四足作兽形,鉴外部和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的勾连云纹和蟠螭纹。冰鉴在使用时壶内装酒,鉴内放冰块,可降温和保鲜。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储存冰块的传统。当时宫廷中就挖有冰窖,这时候叫冰井,还有专门负责进行储存冰块的官员。在取冰块前还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行动 ,然后选择就近的河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等河里的冰已经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就会开始取冰。为了使冰不容易融化,古人在挖“冰井”的时候,往往挖的很深,一般都建在极为阴凉的地方。并且在地上铺有厚厚的稻草,每层冰块之间更是有严密的隔热措施。当一个冰井装满之后,就会密封起来,开始装下一个,直到装满所有的冰井。古代的那些贵族就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饮用冰酒水来降暑。不过这个时候,能用的起冰块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4,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冰块消暑

宋朝宋朝的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冰块消暑。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储冰消暑,《诗经》 里就有冬季凿冰贮存的描写,但因过程不易仅少数贵族有机会享用。宋代时,冰块已成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人们利用硝石溶于水时的吸热反应制冰,专门制冰售冰的商人也开始出现。宋朝的普通百姓也能使用冰块消暑。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是一件方形双层器皿。外层是鉴,鉴中套壶,用来盛酒。方壶置于方鉴内,鉴有镂空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口,方放亦有盖,上带四环形钮。在鉴的腹部和四角有八个龙形耳,四足作兽形,鉴外部和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的勾连云纹和蟠螭纹。冰鉴在使用时壶内装酒,鉴内放冰块,可降温和保鲜。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储存冰块的传统。当时宫廷中就挖有冰窖,这时候叫冰井,还有专门负责进行储存冰块的官员。在取冰块前还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行动 ,然后选择就近的河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等河里的冰已经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就会开始取冰。为了使冰不容易融化,古人在挖“冰井”的时候,往往挖的很深,一般都建在极为阴凉的地方。并且在地上铺有厚厚的稻草,每层冰块之间更是有严密的隔热措施。当一个冰井装满之后,就会密封起来,开始装下一个,直到装满所有的冰井。古代的那些贵族就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饮用冰酒水来降暑。不过这个时候,能用的起冰块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5,公元前21世纪我国建立什么朝代

1、公元前21实际我国建立了夏朝。   2、简介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3、相关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首先,夏王朝是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建立了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技术上,已使用铜器,会青铜冶炼技术,并用木制工具耕作,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还有原始水利灌溉技术. 最重要一点,考古发现距今5千至6千年的陕西半坡氏族遗址的陶器上刻有符号,被认为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所以我们才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而这段说明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有!!) 最后,夏之前的叫文化,比如: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夏之后的叫文明,比如:中华夏文明,商文明,西周文明之类. 因此,我国是从夏王朝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
夏朝

6,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五个时期分别是

没心情去网上复制粘贴 个人认为中国最鼎盛的时期 秦、因为中国雏形初成 汉、开始利用军事征服少数民族,扩大版图 唐、这基本不用说了,这个时期唐朝军事经济都是世界顶峰 明、明朝是公认的最早军队成建制大批量装备火器的时候 清、主要指的康熙时期,虽然内忧外患,但是却不影响当时的清朝军事和经济的强大
秦汉唐宋元
汉唐元明清
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仁宣之治 弘治中兴 康乾盛世
1秦朝初定 2汉代文景之治 3唐朝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4元朝时期(经济也不错,政治也很好,东征西战,成为我国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朝代) 5清代康乾盛世
西汉时期,汉武盛世,这个时候汉朝的军事上达到全盛,彻底的击退匈奴,经济上空前繁荣,丝绸之路开通。 盛唐时期,这个时候当时的汉人开始被西方人称作为唐人,因为那个时候唐朝的商品在世界上广受青睐,唐朝的知名度也非常之大,加之当时唐朝的疆域和经济文化也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宋朝时期,这个时候宋朝的疆域虽然不大,但是经济和文化却空前的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社会开始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说当时的开封和临安的人口接近和达到了一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清朝康乾盛世,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状况,尤其是江浙一带成为当时清朝的经济和手工业中心。清朝的经济总量最高时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一样,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

7,公元前782到前770年之间中国属于哪个朝代

周朝的西周时期 周朝分期图如下: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迁往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基本上是周幽王姬宫涅时代(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
春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而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属于东周。

8,中国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分别是什么

古代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   (四)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五)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六)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
战国   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秦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12个州。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了监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的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魏晋时,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亦称南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由于监察长官权势日大,出现了防范监察官员犯法渎职的规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魏晋以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门下省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其中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 宋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为保证监察御史具有较多的从政经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从此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弹劾宰相,亦有劝谏之责。御史台还有权分派御史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 元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元史·太平传》)。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明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因此,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   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即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专司纠察之事。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   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作用与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清□除害,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封建政权和封建官吏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监官本身因贪赃枉法而获罪者也不乏其人。
1.秦汉: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监察2.隋唐:御史台 4.宋朝:枢密5.元朝:御史台 6.明清:内阁(大学士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监察

9,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常民文化是什么朝代

常民 就是普通百姓 朝代在汉代 秦统一六国以后 实行的是法家文化 比较严肃紧绷 汉结束秦后 随独尊儒术 但是还是沿用了法家的制度 但是在社会性情上开始变得活泼自然 这种体现直接在下层的普通百姓身上 可能和汉高祖的出身有关 真个社会都是在一种平民生活的文化状态中 往后的朝代 阶级就变得分明 而崇尚的文化都偏向上层阶级所引导的文化主体
汉朝?
敢问什么是常民文化??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1]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第二批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2]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三批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3]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四批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4]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 第五批 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 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5]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1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27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29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30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35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37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38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41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43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5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46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47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4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50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53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54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55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56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57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59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 第六批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6]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
宋朝
文章TAG: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  宋朝普通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以下  我国  哪个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